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20445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总论ppt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络腧穴学总论,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目的和要求,(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循行规律,了解奇经八脉中其他六经循行特点。 6、掌握经络的生理作用,熟悉经络学说的应用。 7、了解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目的和要求,(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2、、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1、经 络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一)经络学总论,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2、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把人体 的脏腑、组织、器 官联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人体各 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保持相对的协调和 平衡。,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3、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使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

3、虚实,不可不通。”,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7,4、经络的发现,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C、解剖生理知识的综合,D、气功锻炼中“行气”现象的总结,E、病候诊断和治疗的综合,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8,体表反应点,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9,针刺感应现象,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

4、导。 “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0,气功,古称“导引”、按跷、行气。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气蓄丹田” “小周天” “大周天”,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1,5、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 学术发展,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战国以前 1. 脉法(马王堆汉墓)主要论述脉法,提及灸法及所灸部位,但无穴名。 2. 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提及灸法及所灸经脉(“灸太阴”及部位(“久足中指”),已初步形成腧穴概念。 3. 脉书-十一脉(马王堆汉墓)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穴著作,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中的十一条经

5、脉(手厥阴心包经缺如)的循行分布、所主病候。,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2,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皇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与扛鼎之作: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1.经络论述了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与脏腑的关系及在诊断、治疗上的作用;论述了标本、根节、气街、四海理论; 2.腧穴论述了腧穴的命名、定位、取穴方法;载穴160(有说162);论述了骨度分寸定位法;提出了特定穴;为腧穴分经奠定了基础:“脉气所发”。 3.刺灸治疗论述了针具、刺法及腧穴主治。,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3,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三.西汉(

6、前20525)东汉(25220) 1. 难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概念,及其对十二经脉气血的“溢蓄”作用,并对其循行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充实了十五络脉理论(阴络:阴跷之络;阳络:阳跷之络); 首载八会穴(名称、主治),补充了募、原、五输穴; 提出“补母泻子”法。 2. 伤寒论(张仲景-东汉末年)创立了六经辩证理论,并首先将经络理论应用到内科领域;提出了刺灸原则:“三阳宜针,三阴宜灸”。,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4,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一. 魏(220265)晋(265420)南北朝420589 隋(581618)唐(618907) 1. 甲乙经(晋

7、-皇甫谧-约成书259年)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二次系统总结:全面论述了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走向规律、循行路线、发病特点等; 载穴共349,并对全身腧穴的排列顺序经行了整理:头面躯干以部划线排列,四肢以三阴三阳分经排列; 全面论述穴名、别名、定位、取法、功能、主治、归经、与何经交会、针刺深浅、刺灸方法及禁忌等; 首载郄穴、交会穴,补充特定穴; 总结大量临床经验;隋唐前后传至日本(562年)朝鲜。,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5,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2.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名堂图 )(晋?早于甲乙经:由上书与内经类编而成)腧穴专著?有穴有图?惜已轶失:内容散见甲

8、乙经。 3. 脉经(晋-王叔和)对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充实了兪募穴理论,记载了6个兪募穴可灸百壮。 4. 肘后方(晋-葛洪)对腧穴定位方法有贡献;详述、倡导灸法,最早记载隔物灸,并将灸法用于治疗急症,如疟疾。 5.刘涓子鬼遗方(晋-王叔和)对我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重视脏腑兪穴理论,对俞穴定位的准确性略有贡献。,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6,一. 魏晋、隋唐经络腧穴学术发展,6. 皇帝内经太素(唐-杨上善-约610年)开创循经考穴先河:将经脉、腧穴按气血流注次序排列,对完善经穴理论有贡献。 7. 千金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輗軏相济,羽翼交飞”。 (千金要方6

9、52年、千金翼方约660年-唐-孙思邈-581682年)首创同身寸:“以病人指寸量之”;首提阿是穴:对后世奇穴发展有贡献;首绘彩穴图:依据甄权等新撰的名堂图重新编绘了名堂经图三幅:仰人图(正面)282穴,背人图(背面)194穴,侧人图174穴,并以“五色作之”;重腧穴命名;述经络循行。,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7,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宋(960 1279)元(12061368) 明(13681644)清(16161911) 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王惟一-1026年)首创直观教学法:1027年首铸针灸模具:“铜人”两尊,并用于针灸教学和考试,对针灸教学贡献巨

10、大;首创腧穴总概念;广泛收集腧穴文献,统一名称,确定位置,订正讹误,详栽腧穴功能、主治、刺灸方法等,并在重要腧穴下收载历代名医针灸治验案例,绘十二经腧穴分布图谱;载穴354:新增青灵、厥阴俞、膏肓俞、灵台、阳关(腰阳关)5穴。该书为匡缪正误的法定针灸书,由官方颁行全国。,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8,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2.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1220年)重视治疗实践,新增许多临床有效别穴,附图46,在同病配穴方面独树一帜。 3. 十四经发挥(元-滑伯仁-1341年)首次提出“十四经”概念:将仁、读二脉与十二经脉并称;首创经脉分类法:将全身经穴按照经脉循行顺

11、序排列,称为“十四经穴”,并对经穴位置、功能主治、刺灸方法等内容进行校正,编绘成十四经脉循行图,该分类法现在仍被广泛应用;载穴354;该书对日本、朝鲜等国针灸学发展有一定影响。,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19,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4. 流注旨微针赋 子午流注针经 (金:11151234 -何若愚- 1153 )前者开针灸歌赋之先河:便于学习和记忆;后者汇子午流注于最早:候气而针,顺时而刺,辩证择穴,故按时、辩证为子午流注针法的核心。但亦有人认为:何氏注意到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是正确的,但不考虑病情,仅按不同时间固定选穴则有机械之嫌。 5. 奇经八脉考(

12、明-李时珍-1578年)奇经八脉的完善之作:该书对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腧穴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考订、补充,使其得以完善。,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0,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6. 针灸大成(明 杨继洲- 1601)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第三次系统总结 :将腧穴按其名称、性质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论述,对其功能主治、选穴配方、针灸论治、补泻手法都作了大量补充;对腧穴的取法和异名同穴等进行了对照考订;载穴359:眉冲(原出脉经)、风市(原出肘后方) 、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均原出圣惠方) 5穴;该书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7. 针灸大全(明-徐风-14

13、39年)载大量易记、易懂、颇有价值的针灸歌诀,如四总穴歌,对针灸教学与学习贡献较大。,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1,二. 宋、元、明、清经络腧穴学术发展,8. 医宗金鉴(清 吴谦-1742年)载穴360:去眉冲,补充中枢、急脉;全书歌图并茂,对针灸理论有发展。 9. 针灸逢源(清 李学川-1817年)载穴361:复增眉冲,经穴至此得以“完整” ,并沿用至今,但仍存在经外奇穴“继续归经”问题;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 。 10.针灸精粹(“民国”-李文宪)将腧穴按穴性分为: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八类,为腧穴按主治作用分类奠定了基础。 清初至民国:道光皇帝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国

14、民党下令废止中医:针灸走向衰退。,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2,三. 建国以后经络腧穴学术发展,1. 中国针灸荟萃( 郭霭春主编-1985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第四次系统总结 :该书对针灸几乎所有领域进行了迄今为止最系统的整理及总结,内容丰富,涵盖古今,是一部系统的、具较高实用价值的针灸工具书;全书16个分卷:源流、医籍、针基、经络、腧穴、刺灸、治疗(上、下卷)、诊断、医案、针麻、原理、子午、歌赋、器材、兽医针灸。 2. 新穴奇穴图谱(王富春-1999年-科技出版社)载奇穴800。,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3,三. 建国以后经络腧穴学术发展,3.

15、 耳针(王忠-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载耳穴400:正式介绍222。 4. 新编实用腧穴学(王玉兴-1999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充实发展了腧穴功能分类法:解表、清热(心肺、肝胆、胃肠、解毒)、止咳、消食导滞、益气壮阳、补阴、温里、平肝熄风、理气、理血、调经止带、利水通淋、安神、开窍苏厥、利窍(目、鼻、耳、口舌、咽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4,6、经络系统的组成,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5,经 脉,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奇经八脉,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6,(1)十二经脉 (十二正经),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

16、27,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8,1 内为阴,外为阳 2 脏为阴,腑为阳 3 上为手,下为足,A、十二经脉命名原则,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29,B、十二经脉名称分类,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0,1四肢,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肢部,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1,手三阴经均起与胸部, 手三阳经经过肩部,颈部而上达头面 胸腹部第一侧线足少阴肾经 胸腹部第二侧线足阳明胃经 胸腹部第三侧线足太阴脾经 胁、腰侧面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分布规律躯干部,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2,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

17、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头顶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3,C、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4,头 胸 手 腹 足,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5,D、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肺,大,食指,鼻旁,大趾,胃,脾,心,小,膀,肾,包,三,胆,肝,心中,胸中,肺中,小指,内眦,小趾,无名指,外眦,大趾,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6,E、十二经脉表里关系,2019/3/20,经

18、络腧穴学总论,37,(2)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 起于四肢,循行体内脏腑深部,上出颈项浅部。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联系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能通过达到某些正经未能达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来补充正经之不足。,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8,(3)奇经八脉,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阳跷脉,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39,奇经八脉的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0,1)督脉,循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 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

19、到上唇系带处。,基本功能: 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 与脑,脊髓,肾关系密切。,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1,2)任脉,基本功能 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循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2,3) 冲脉,循行: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步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至目眶下。,基本功能: 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 二经脉气血;冲为血海, 同妇女的月经有关。,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3,4)带

20、脉,循行 起于季(侧胸部11,12肋),斜向下 行,绕身一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基本功能 约束纵行诸脉,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4,5) 阴跷脉 阳跷脉,基本功能: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之功 。 “分主一身之阴阳”,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5,6) 阴维脉 阳维脉,基本功能: 阴维脉 “维络诸阴”,主一身之里。 阳维脉 “维络诸阳”,主一身之表。,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6,(4) 络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部的任脉(身前)督脉(身后)各一条络脉,及脾之大络(身侧),总称十五络脉。,概念: 经脉的分支,有别

21、络、浮络、孙络之分。,功用: 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7,十五络穴,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8,(5)经筋与皮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其作用是约束骨骼,维护关节的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是十二经 脉在体表皮肤的一定部 位的分区,十二经脉的 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49,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2、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能平衡,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0,经络学说的应用,1、阐释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

22、、指导疾病的治疗 4、用于疾病的预防,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1,经络的现代研究,1、经络与生物电 2、经络与脉管 3、经络与神经节段 4、经络与神经体液系统 5、经络与中枢神经 6、经络与控制论,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2,1、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所在,也是针灸推拿及其它一些外治法的部位。,(二)腧穴学总论,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3,2、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2)经外奇穴,(3)阿是穴,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4,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腧穴。,(1)十四经穴,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

23、5,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6,(2)经外奇穴,指有一定穴名和位置,但不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7,(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在身体上暂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空穴,即得便快,或痛处,是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8,3、腧穴的命名,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59,4、腧穴的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近治作用,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0,5、腧穴的定位,(1)体表标志法,(2)骨度分寸法,(3)手指比

24、量法,(4)简便取穴法,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1,A 固定标志 人体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骨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1)体表标志法,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2,B 活动标志 指各部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患者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3,(2)骨度分寸法(骨度折量定位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4,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5,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6,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7,(3)手指同身寸法,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8,足三里( S36 ),足阳明胃经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69,犊 鼻,屈膝,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穴,2019/3/20,经络腧穴学总论,70,(4)简便取穴法,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取穴,合 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