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疮疡普济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2313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330 大小:19.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疮疡普济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0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普济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0页
中医外科学—疮疡普济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疮疡普济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疮疡普济ppt课件.ppt(3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疮疡,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教研室,学习目的:,1.应根据疮疡疾病特点,掌握局部辩证和全身辨证方法,针对不同疮疡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选择合适的内治、手术、药物外治及其他方法; 2.掌握疖、疔、痈、发、有头疽、流注、丹毒、发颐、附骨疽、瘰疬、流痰、走黄与内陷、褥疮、窦道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熟悉疖和疔、痈的鉴别诊断,不同发病部位的命名及治疗特点。熟悉走黄与内陷的急救措施; 3.了解具有特殊性质的烂疔、疫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4.了解附骨疽由于骨关节的破坏而造成的后果; 5.了解瘰疬与颈痈的类证鉴别,了解疮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学习要点:,1.疖、疔、痈、发、有头疽、流

2、注、丹毒、发颐、附骨疽、瘰疬、流痰、走黄与内陷、褥疮、窦道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与预防护理; 2.不同位置疮疡疾病的临床特点,成脓期切开切口及大小的选择。,疮疡 广义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病。 狭义疮疡: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其中多见化脓。 本章所论述的是狭义疮疡,是中医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疮疡,概念 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其中多见化脓。,致病因素:,外因:1.外感六淫邪毒 2. 感受特殊之毒 3.外来伤害等 内因:1.情志内伤 2.饮食不节 3.房事损伤等,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 疮疡初期

3、 (肿疡期) 疮疡中期(脓疡期或成脓期) 疮疡后期(溃疡期) 因此,观察有无脏腑的病理反应,也可作为判别疮疡轻重的一个重要依据。,诊断,1.局部症状:红、肿、热、痛、溃疡及功能障碍,这时疮疡共同的局部症状。 这些症状随受邪性质、病程迟早、病变范围和病变深浅而异; 病理变化造成的特殊形态,或功能障碍产生的特殊体型对临床诊断 有一定的价值; “腐去则肌生”、“肌平皮长”是疮疡疮面愈合的两个基本阶段。化脓性疮疡后期疮面肉芽的辨别亦十分重要; 辨别疮疡有无损伤筋骨和透内膜很重要。疮疡损伤筋骨多在四肢,疮疡透膜多在躯干。,诊断,2、全身症状: 1.轻症小恙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发热、头痛、全

4、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 2.严重的发生疮毒内陷时,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四肢发厥等症; 3.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血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病情虽然沉重,全身症状却可能并不明显。 4.在疮疡疾病的不同阶段,辨明脉象的有余与不足,以及脉率的变化,对分析疾病的病因,确定病证的性质,判断疮疡的转归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治疗,基本治则: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疮疡在病理变化过程中明显表现为初、中、后期三个不同阶段,无论内治或外治均可按其阶段辩证施治。较轻或范围较小的浅部疮疡,有时可仅用外治收功;而疮疡大则需要内治、外治相结合。,辨证论治,内治 1.初期(初起)宜用消法,以祛邪为主。 清热

5、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方剂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2.中期(成脓)宜用托法,以扶正祛邪并重。透托法透脓散,补托法托里消毒散; 3.后期(溃后)宜用补法,以扶正为主。补法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 治疗时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按病情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证、主要病机来立法遣方用药。,辨证论治,外治: 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辨阳证、阴证、半阴半阳证,然后选择不同的外治剂型、方药和方法辩证施治。 1.初起:箍毒消肿。阳证金黄散、玉露散,或金黄膏、玉露膏等;阴证回阳玉龙散或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外敷;半阴半阳证冲合膏外敷。 2.成脓:脓熟时应适时作切开排脓术。注意切开时机

6、、方向、深浅、切口位置、大小等的选择。 3.溃后:先宜提脓去腐,继则生肌收口。 此外,治疗中还要重视患者的精神调摄。饮食宜忌、日常起居、护理换药等,加强医患配合,争取早日痊愈。,疮疡疖,概念: 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 1.肿势局限 3cm,突起根浅 2.局部色红灼热疼痛 3.易脓、易溃、易敛 4.四季皆可发生,多发于酷热夏秋季节 5.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分类 : 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西医病名 : 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发际疮,蝼蛄疖,无头疖热疖,血疖疮,暑疖,

7、病因病机,外感暑毒 热毒蕴结 体虚毒恋 脓毒旁窜,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如伴营养不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导致疖的发生。,诊断,一、症状: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小,多在3cm内,可伴热证。 1.暑疖:发病于夏秋之间,常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发于头面部。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3. 疖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检查,1.暑疖: 有头疖:突起根浅,有脓头,脓出即愈。 无头疖:无脓头

8、,化脓快,愈合快。 珠 疖:遍体发生,几个或数十个,簇生在一起,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坚硬型形小根脚坚硬,一处未愈,他处又起。 多发型疮如梅李,三五相连,溃脓不愈,久如蝼蛄串穴。 蝼蛄,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3. 疖病(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在一定的部位,即在原发疖肿处或附近,继续延生,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休,经年不愈,如星状罗布。 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几个到几十个,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时隔周余、月余再发。 消渴、习惯性便秘、肾病、年老、体虚者易患。 伴随症状: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或口干唇燥,

9、舌质红,苔薄,脉细数。,鉴别诊断,1、痈单发,无头,顶高色赤,范围大,6-9cm 2、颜面疔疮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疖晚而有脓栓。 3、有头疽相背部,多个粟粒样脓头,9cm 4、脂瘤染毒面颊部,背部,有丘疹或黑头,粉状物 5、囊肿型粉刺粉刺,治疗,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 夏秋季节,宜清暑解毒化湿;体虚毒恋,宜扶正解毒;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轻微的疖可单用外治法收功。 暑疖清暑化湿解毒 疖病扶正固本,清热解毒 消渴病兼相关治疗,内治,1.热毒蕴结:气实火盛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2.暑热浸淫: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3.阴虚内热,体虚毒恋: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养阴

10、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加减 4.脾胃气虚,体虚毒恋:泛发,伴脾胃虚弱表现健脾和胃,清热化湿防风通圣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1、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大者:金黄散、玉露散,银花露调敷 珠疖:青黛散麻油调敷 2、脓成切开排脓 3、溃后九一丹掺太乙膏盖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若有袋脓或相互串通成空壳,宜作十字切开,并将串通的空壳全部扩开。出血应加压包扎,死骨松动应钳出,可加垫棉法。,其他疗法,1.中成药:清解片、六应丸、六神丸 2.西医治疗: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如有糖尿病者,必须控制血糖。,预防护理,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

11、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 4.对未成熟的疖,不应自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预防护理,1.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 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忌食鱼腥发物。 多饮清凉饮料。 炎夏季节,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烈日暴晒,注意通风。 防治痱子发生,如已发生,可扑痱子粉、青黛散等。,预防护理,2.护理 忌自行挤压搔抓。 局部尽量少用油膏类药物敷贴。 箍围药干燥时,宜随时湿润。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消渴病、肾病等。 体虚者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结语,1.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

12、于西医的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组织所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2.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3.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4.四个证型:热毒蕴结证、暑热浸淫证、阴虚内热,体虚毒恋证、脾胃气虚,体虚毒恋证 5.基本治则清热解毒; 6.注重与疔等疾病的鉴别。,疮疡疔,概念:疔是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发于任何季节、任何年龄、随处可生,多见于颜面。手足等处。 特点:疮形虽小,根深,坚硬如丁,肿痛灼热,病势较剧,变化迅速,毒邪易于走散。 分类: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13、五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元外科精义,疔疮成为外疡中一个专用名病名。 明代疔疮外因学说。形成了本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疮疡疔颜面部疔疮,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之变。 西医病名: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颜面部疖或痈并发蜂窝织炎。,由于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眉心疔,又称印堂疔、眉棱疔、眼胞疔、颧疔、颊疔、鼻疔、迎香疔、人中疔,又称龙泉疔、虎须疔(疽),又称髭疔、锁口疔、唇疔、反唇疔、承浆疔、地角疔。,鼻疔,鼻根疔,鼻翼疔,迎香疔,人中疔,唇疔,颧疔,颏疔,眼角疔,走黄,病因

14、病机,西医认为: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若发生在上唇周围或鼻部,如被挤压或挑破,感染容易经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窦,引起化脓性的海绵窦结膜炎。,诊断,、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额、唇、鼻、眉、颧。 局部: 初起粟粒状脓头,或痒或木,范围cm左右,根深坚硬,状如钉丁,继之逐渐红肿热痛。 中期(d)肿势渐大,疼痛加剧,脓头破溃。 后期(第d)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疔根)随脓外出,肿痛止,身热减轻的,病程一般10-14天,即可痊愈。 全身: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初起可有恶寒发热,中期伴有发热、头痛、口苦、舌干、便秘溲赤舌苔薄腻或黄腻脉象滑数等;后期随局部症状减轻而消

15、失。,诊断,合并症: 走黄疮顶陷黑无脓,烦躁壮热,神昏谵语(走黄)、流注、内痈、附骨疽 辅助检查:WBC , (脓液及血液) 细菌培养+药敏 。,鉴别诊断,1.疖3cm,无明显根脚,无明显全身症状。 2.有头疽项背部,多头或蜂窝状,范围超过9-12cm,病程长。 3.疫疔初起斑丘疹,迅即肿胀,作痒不痛,暗红色或黑色坏死,绿色水疱,疮形如脐凹,伴全身症状明显。 4.脓疱疮儿童,面部,鲜红色丘疹或水疱,可迅速增大化脓。,治疗,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慎用发散之品。 外治采用箍围束毒消肿(初起)、切开引流或聚毒拔疔(成脓)、去腐生肌(溃后)治疗,切忌早期切开引流。 内治 1.热毒蕴结 :红肿高突

16、,根脚收束,头痛发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火毒炽盛: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 疼痛。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凉血泻火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治 1.初起:箍毒消肿 金黄散、玉露散 2.脓成:提脓祛腐 九一丹、八二丹 脓出不畅 药线引流 脓熟 切开排脓 3.溃后:初溃时脓腐未尽,提脓祛腐 九一丹 脓尽,生肌收口 生肌散、红油膏,治疗,其他疗法,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 2.抗生素 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者,应及早选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护理,1.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护理 减少患部活动,饮食宜清淡;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针挑,忌

17、挤脓,防止患部外伤;忌房事、愤怒;有全身症状的,卧床休息。全身情况较差者,应予以支持治疗。,疮疡疔手足部疔疮,概念: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手部发病多于足部,易损筋伤骨,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急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掌中间隙感染、鱼际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蛇头疔、蛇眼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 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预后不同有多种命名:蛇头疔、蛇眼疔、沿爪疔、蛇背疔、螺疔、蛀节疔、泥鳅疔、水白疔,又称水蛇头、鱼肚疔或蛇腹疔、手足丫疔、托盘疔、虎口疔、足底疔、涌泉疔等。,蛇肚疔,蛇头疔,蛇眼疔,托盘疔,沿

18、爪疔,病因病机,火毒凝结,本病多为局部外伤后感染所致或附近软组织、筋膜间隙等处感染而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手足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而各有特点。,诊断,临床表现 1.外伤史。 2.初起局部红肿热痛、中期重视逐渐扩大,疼痛剧烈呈搏动性,后期脓出肿消。 3.随病情发展,可相应出现全身症状。 4.辨别手指部有无脓、死骨、伤筋。 5. X线摄片,血常规,细菌培养+药敏。 蛇眼疔、蛇头疔、蛇肚疔、托盘疔、足底疔,鉴别诊断,类丹毒:多有猪骨、鱼虾等刺伤史,一般不会化脓。,治疗,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外治分别采用箍围束毒消肿、切开引流、去腐生肌治疗。如发于下肢者,注重清热利湿。 内治 1.火毒

19、凝结局部红肿热痛,麻痒相兼,畏寒发热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痛如鸡啄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白芷、炙山甲。 3.湿热下注足底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外治 1.初期:金黄膏、玉露膏外敷。蛇眼疔10%黄柏溶液湿敷。 2.脓成期:及早切开排脓 3.溃后期: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伸筋草等煎汤,祛风通络散熏洗患肢。加强屈伸功能锻炼。,治疗,切开方法,蛇眼疔沿甲旁0.2cm处挑开引流;甲下 积脓切除部分指/趾甲,重者拔甲

20、蛇头疔指掌侧面纵形切开 蛇肚疔手指侧面纵形切口,不超越关节 托盘疔依掌横纹切开,其他方法,1.中成药 参照“颜面部疔疮” 2.猪胆套指法 3.抗生素,预防护理,1.预防 注意劳动保护,防治手足皮肤损伤,如有损伤,及时治疗。 2.护理 手部疔疮忌持重或剧烈活动,足部疔疮宜抬高患肢,避免多走路,患足抬高约30度。愈后早期功能锻炼。,疮疡疔红丝疔,概念:红丝疔是发于四肢,以病变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全身不适,甚至出现走黄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特点:先在原发病灶处有红肿热痛,继则有红丝一条,由前臂或小腿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导向肘部而及腋窝,下肢导向膝部而及腹股沟,使腋窝

21、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 西医病名:急性淋巴管炎。,红 丝 疔,病因病机,西医认为本病是-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淋巴管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炎症严重者可波及邻近淋巴结,引起急性淋巴结炎。,诊断,1.多发于四肢内侧, 远端多有病灶。 2.原发病灶红肿热痛。 3.红丝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串,常伴肘、腋、腘窝、腹股沟部臖核作痛。,诊断,4.红细较细的,1-2天可愈;红丝较粗的可结块,一处未愈,他处又起,有的2-3处相互串连。病变在浅部的,结块多而皮肤色红;病变在深部,皮色暗红,或不见红丝,但可见条索状肿胀和压痛。如不

22、消退则化脓,化脓在7-10天左右,溃后收口较易。如果2-3处串连贯通,则收口较慢,严重者可引起“走黄”。 5.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鉴别诊断,1.青蛇毒 2.股肿,治疗,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佐以活血散瘀,外治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内治 1.火毒入络:患肢红丝较细,红肿疼痛,全身症状轻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2.火毒入营: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臖核肿痛。全身寒战高热凉血清营,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外治 1.先按“手足部疔疮”处理原发病 2.红丝细砭镰法 3.结块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去腐生肌,脓尽宜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

23、,其他疗法,参照“手足部疔疮”,预防护理,1.预防 避免皮肤损伤。 2.护理 积极治疗原发疮疡。忌食辛辣醇酒及虾、蟹等发物。参照“手足部疔疮”。,疮 疡疔烂疔,概念:烂疔是发生在皮肉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来势急骤凶险, 局部焮热,胀裂样剧痛,进行性肿胀,皮色黯红,然后稍黑或有白斑,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范围甚大,皮肉迅速腐烂,轻按患处有捻发音,溃后流臭秽污血,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中医文献:水疔、卸肉疔、脱卸疔等。 西医病名:梭状芽孢杆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病因病机,接触潮湿泥土、感染特殊毒气、皮肉破损,湿热火毒聚于肌肤 气血凝滞 热胜肉腐,烂疔,湿热火毒走窜

24、入营,走黄,1、湿热火毒炽盛 2、破损染毒 3、气血凝滞,西医认为,本病多由梭状芽孢杆菌经伤口进入组织,在厌氧环境中生长繁殖,并释放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和溶纤维酶,引起组织液化。蛋白质和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造成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病变扩散,病情恶化。,诊断,1、农民、战士。发病前多有手足创伤和接触泥土、污物史。 2、潜伏期一般6-8h至1-4d。 3、好发部位:足部及小腿,臂、臑(nao)、手背等也偶有之。发病先兆:患肢沉重、包扎过紧感。,疾病过程,(1)初起:患肢有沉重或包扎过紧感觉,伤口局部明显肿胀,疼痛剧烈,有胀裂感,疮口周围皮肤高度水肿,紧张光亮,按之陷下不能即起,迅速蔓延成

25、片,状如丹毒,但皮肤颜色黯红。,疾病过程,(2)坏死期:1-2天后,肿胀疼痛剧烈,皮肤上出现许多黯红色液体的小水疱,很快积聚融合成数个大水疱,破后流出淡棕色浆水,气味臭秽。疮口周围呈紫黑色,中央有浅黄色死肌,无弹性,切割时不出血,无收缩反应,创面略带凹形,轻按患处有捻发音,重按则有污脓溢出,稀薄如水,恶臭,并可见气泡溢出。此后,腐肉大片脱落,疮口虽大,但多能渐渐收口而愈。,疾病过程,(3)全身症状:突发高热(大于40摄氏度),寒战,呼吸急促,头痛,烦躁,呕吐,面色苍白,或神昏谵语;一昼夜后,虽身热略降,但神识仍时昏时清,伴有烦渴饮饮,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焦糙,脉洪滑数(每分钟1

26、00-120次)等。,4、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并进行性下降。局部分泌物涂片和细菌培养可发现大量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和红、白细胞,厌氧培养可见梭状芽孢杆菌。X线检查伤口附近肌群可见气体积聚的阴影。病理活检可见肌纤维大量坏死,结构紊乱,大量芽孢杆菌存在和少量白细胞浸润。,鉴别诊断,流火 (下肢丹毒):反复发作,皮色鲜红,边缘清楚,高出周围皮肤,无坏死现象。 发:发病相对较慢,痛渐加重,红肿中心最明显,溃烂后无捻发音,全身症状轻。,流 火,烂 疔,治疗,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与淡渗利湿同用,并注意活血化瘀,令湿热火热俱泄;中期按走黄治

27、疗;后期应注意气阴损耗。外治宜广泛切开,通畅引流。,内治 1.湿火炽盛:初起后1-2天,较轻者清热泻火,解毒利湿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 2.毒入营血:病情较重,大片腐烂期,或走黄 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三妙丸加减。 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散) 便秘者:加生大黄。,治疗,治疗,外治 1.初起:外敷玉露膏,如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剂。 确诊:立即进行广泛、多处、纵深手术清创,用大量双氧水清洗伤口,双氧水纱布松填伤口。 2.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5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 3.腐脱新生:生肌散、红油膏。,其他疗法,1.中成药 2.抗生素 3.多价气性坏疽抗毒血清 4.高压

28、氧疗法 5.支持治疗,预防护理,1.预防 应加强宣教、尽量避免赤足劳动。 2.护理 创伤后,宜及时进行彻底清创,伤口敞开,不予缝合,避免包扎过紧。对已闭合的疮口,若出现不寻常的疼痛,肿胀,且有高热,滑数等时,开放疮口,红油膏纱布填塞,保持引流通畅。必须严格消毒隔离,用过的敷料应该焚毁,换药用具应彻底消毒。神志不清的患者改用鼻饲法。其他护理同“手足部疔疮”。,疮 疡疔疫疔,概念:疫疔是接触疫畜之毒,侵于皮肉而生者,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 特点:传染性、职业性、状如疔。多发于头面、颈、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如虫叮水疱,疮头色黑,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可发生走黄。 西医病名:皮肤炭疽。,疫疔,

29、病因病机,气血凝滞 邪毒蕴结,疫疔,内传脏腑,疫毒,皮肤损伤,走黄,西医认为,本病多由革兰氏染色阳性炭疽杆菌感染引起。,诊断,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多见于畜牧业、屠宰、皮毛制革业工作者。接触疫畜或其皮毛,易暴露部位, 2.常在接触疫畜或其皮毛后1-3天发病。 3.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有传染性。 (1)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呈暗红色或黑色坏死,传染性,局部肿势散漫,臖核肿大。 (2)中期:第2天顶部变成水疱,内有黄色液体 (3)后期: 顺证:10-14天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离,或流少量脓水,肿势局限,身热渐退 走黄:肿势继续发展,伴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身冷脉细。,

30、诊断,(4)全身症状:初期轻微发热,既则发热逐渐增高,伴有全身不适,头痛骨楚,舌苔黄,脉数等。 4.实验室检查 血液、疱液培养G+炭疽杆菌(+) 血常规白细胞、中性。,鉴别诊断,1.颜面部疔疮:疮形如粟,高突,红肿热痛,坚硬根深. 2.丹毒:皮色鲜红,边缘清楚,灼热疼痛,无脐凹,反复发作.,治疗,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清热解毒,初中期参照“颜面部疔疮”,后期并发走黄者,按“疔疮走黄”治疗。 内治 疫毒蕴结:患部皮肤发痒,蚊迹样红斑,继则水疱,溃后黑色溃疡,创面凹陷如鱼脐,疮周肿胀,绕以绿色水疱。伴发热,骨节疼痛,甚壮热神昏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疗,外治 1.初中期:掺蟾

31、酥合剂或升丹,外敷蟾酥丸研末代之。 2.后期:腐肉未脱,掺10%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掺生肌散,外盖红油膏。,其他疗法,1.中成药 外用蟾酥丸6粒,分2此服用;西黄丸,1支,每日2支。 2.抗生素 早期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预防护理,1.预防 控制传染源;免疫接种;加强防护;可疑物品消毒 2.护理 隔离患者,销毁敷料,严格消毒,结语,1.分述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 2.疔疮概念 3.疔疮发病特点 3.疔疮治疗原则,让我们继续奋战!,疮 疡痈,概念:是一种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分类:外痈-体表、内痈脏腑(肝痈、肺痈等)

32、 西医病名: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特点: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 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分类:体表痈、大腿痈、膝痈、黄鳅痈、小腿痈(又名鱼肚痈)、耳根痈、颈痈、腋痈、肘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囊痈、子痈、锁喉痈、脱囊痈、肛痈、乳痈等。,性质、病因、治疗、转归上与体表痈不同,故列入发、泌尿生殖系疾病、肛肠疾病、乳房疾病中叙述,鹰咀痈,腹壁痈,胯 腹 痈,悬痈,一、疮疡痈体表痈,概念: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病位浅浮,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

33、不变),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内陷证。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邪毒湿浊郁阻肌肤,气血凝脂化火成毒,病因病机:,皮肉外来伤害染毒,过食高粱厚味,痈,西医认为:本病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亦可由远处原发病灶经血循环或淋巴管转移而来,也可发生在局部损伤的血肿和异物停留处,也有因注射治疗而发生。,外感六淫邪毒,诊断,1、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初起:患部皮肉之间突然肿胀,迅速结块,皮色焮红,灼热疼痛 成脓:局部肿势高突,痛如鸡啄,按之中软 溃后:多脓出稠厚,色黄白 全身症状: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

34、苔白薄、脉象滑数等 2、实验室检查 WBC、中性,鉴别诊断,1.疖:与无头疖相鉴别,病小而位浅,范围多在3cm,2-3天化脓,无全身症状 2.脂瘤染毒:平时已有结块,中心粗黑毛孔,挤出粉样油脂,臭味。 3.有头疽:项背脑后肌肉丰厚之处,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 4.发:皮肤疏松部位红肿蔓延成片,中心明显 ,四周较淡,范围较痈大,约10cm。35天皮肤湿烂,随即溃烂,或中软不溃。,治疗,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以清热解毒、流通气血、驱除毒邪为主,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 内治 火毒凝结:红肿热痛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胜肉腐:红肿热痛加剧,痛如鸡啄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

35、加减 气血两虚:溃后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外治 1.初起:金黄膏、玉露膏 2.成脓:切开排脓 3.溃后:初起宜提脓去腐,用八二丹、九一丹; 脓尽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生肌玉红膏; 袋脓:垫棉法、扩创引流。,治疗,其它治疗: 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 2、抗生素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的抗生素。,预防护理,1、预防:避免外伤、增强体质、清淡饮食 2、护理: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患肢,并减少行走。其余护理同“疖”。,二、疮 疡痈颈痈,概念: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初起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

36、变,肿块边界清楚(症状),多见于儿童(易感人群),冬春易见(易感季节),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证,俗名痰毒。 西医病名: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耳根毒,耳后痈,颈痈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 : 风温、风热之邪外受,蕴而化火,夹痰壅结于少阳明之络 肝胃火毒上攻:内伤七情,七情郁结,气郁化火,结于少阳脉络;或喜食辛辣等,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结于阳明而成。 内夹痰热:过食膏梁厚味,脾胃传化失司,生痰生浊,化热化火,邪气留阻肌肤 毒邪流窜: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部疮疖等感染毒邪而诱发。,颈痈病因病机,西医认为:本病多由其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至所属区域淋巴结的炎性病变,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

37、菌。,诊断,1、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儿童。 部位:颈旁两侧、耳后、项后、颔下、骇下。 病史:乳蛾、口疳、龋齿、头面疖肿或附近皮肤破损。 局部表现: 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 成脓:约经7-10天,酿脓皮色渐红,肿势高突, 痛如鸡啄,成脓按之中软有波动感。 溃后:脓出黄白稠厚。 全身症状: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 2、实验室检查 WBC、中性。,鉴别诊断,1.痄腮 :腮部,常双侧,色白濡肿,酸胀少痛,腮腺开口可红肿,一般不化脓,传染性。 2.臖核:多由头面、口腔等部疾患皮肤黏膜破损引起,但结核压痛明显,退之活动,肿块较小,多为单侧,很少化脓,一般无全身症状。,痄 腮,治疗,辨

38、证论治 内治 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外治:参见“体表痈” 其他疗法:参见“体表痈”,预防护理,1、预防:注意季节变化,适寒温,避免风、风温之邪外袭。 2、护理:积极及时治疗原发病,口腔内溃疡、龋齿等,饮食宜清淡、松软;忌食易滞难化之品,如煎炸等,保持大便通畅,三、疮 疡痈腋痈,概念:腋痈是指生在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腋下暴肿、灼热、疼痛,皮色不红,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溃后容易袋脓。 西医病名: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腋痈,病因病机,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淋巴管炎累及相应淋巴结或其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至所属区域淋巴结的炎性改变,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9、和溶血性链球菌。,诊断,病史:上肢皮肤破损或疮疡史。 局部表现:初起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1014天中软成脓,脓出稠厚。易形成袋脓。 全身症状:多伴有轻重不同的恶寒发热、纳呆、舌苔薄,脉滑数等症状,化脓时则全身症状加剧,溃脓后大多消失 实验室检查: WBC、中性。根据病情做B超检查。,腋疽相当于腋窝淋巴结核,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约需3个月化脓,溃后脓水稀薄,有败絮状物质,收口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可伴午后潮热。若发于左腋小儿患者可因在肩部接种卡介苗引起。,鉴别诊断,腋 痈,治疗,辨证论治: 治疗以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基本原则。(分病之初,病之中,病之后

40、期) 内治 肝郁痰火:腋部暴肿热痛,头痛,胸胁牵痛,全身发热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柴胡清肝汤加减。 外治 参照“痈”。脓成切开引流,循经直开,切口够大,低位引流,溃后早期加用垫棉以防袋脓。愈后功能锻炼。,外治:参照“体表痈” 其他疗法:参照“体表痈” 预防与护理: 预防 保持心情舒畅。 护理 参照“体表痈”。疮口瘦脸后加强上肢功能锻炼。,疮 疡痈委中毒,概念:委中毒是发生在腘窝部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肿块渐成,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西医病名:腘窝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委中毒,病因病机,西医认为,本病是淋巴管炎累计相应淋巴结或其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至所

41、属区域淋巴结的炎性病变,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诊断,1多有患侧足、腿破伤史。 2局部症状: 初起:腘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形、成结块后小腿屈伸不利,愈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成脓:约23周成脓,肿痛加剧。 溃后:约2周左右疮口愈合。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过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可影响疮口愈合。疮口愈合后,患肢仍然屈伸难伸者,需经功能锻炼后,越23个月可恢复正常。,诊断,3.全身症状: 4.辅助检查:WBC GRE ,根据病情做B超检查,鉴别诊断,胶瘤:多发于腕部,也可发于腘窝部,圆形,光滑、质韧或囊性,不红不热穿刺有胶样液体。,治疗,辨证论治 治以清热利湿,和

42、营祛瘀为基本治则 内治 1.气滞血瘀:木硬疼痛,皮色如常或微红,活动稍受限和营活血,消肿散结活血散瘀汤 2.湿热蕴阻:腘窝木硬肿胀,焮红疼痛,小腿屈曲难伸,全身恶寒发热清热利湿,和营活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 3.气血两亏:起病缓慢,难脓难溃难敛,小腿屈伸不利调补气血八珍汤,治疗,外治:参照“体表痈” 注意: 1、脓成不宜过早切开,刀口位置应在窝中央折纹偏下方。 2、脓出如鸡蛋清样粘液时,停药线,改生肌散收口,垫棉法紧压疮口加速愈合。,其他疗法:参照“体表痈” 预防与护理: 预防 注意季节变化,适寒温,避风、风温之邪外袭。饮食清淡。 护理 功能锻炼,其余参照“体表痈”。,疮 疡痈脐痈,概念:脐痈是

43、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则成漏。 西医病名:脐部的化脓性感染、脐炎,脐肠管、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卵黄管残留等。,脐痈,病因病机,1.湿热火毒 2.外伤染毒 3.先天不足,诊断,既往史:脐部湿疮、脐孔排尿液或粪便 初起:脐部肿大如瓜,或高突如铃 成脓:在酿脓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溃后:脓水稠厚无臭易愈,可形成脐漏脐炎 脓出夹有粪臭味肠脐瘘 脓出有尿味尿脐瘘 全身症状:初起无全身症状,化脓时可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溃后大多消失 辅助检查:血Rt、B超、瘘管造影,鉴别诊断,脐风:脐中不痛不肿,潮红湿润,活湿烂流滋,瘙痒,治疗,辨证论治

44、 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基本原则 内治 1.湿热火毒:脐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清火解毒利湿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2.脾气虚弱: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臭尿味,或脐部胬肉外翻,久不收口健脾益气四君子汤加减。,其他疗法:参照“体表痈” 预防与护理 1.预防: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勿用手抓弄脐部。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 2.护理:脐痈愈后反复发作者,宜手术治疗。参照“体表痈”。,治疗,外治: 1、初起:金黄散外敷 2、溃后:八一丹或九一丹 3、成漏者:七三丹药线提脓,腐脱加垫棉法 4、如久不收口者:手术治疗,结语,痈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根据部位的不同,分为体表痈、颈痈、腋痈、委中

45、毒和脐痈等。 体表痈治疗以清热解毒、流通气血、祛除毒邪为主,颈痈治疗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腋痈治疗以清肝解郁、化肿消毒为主,委中毒治疗以清热解湿,和营祛瘀为主,脐痈以清火利湿解毒为主。 外治以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Lets go on!,疮 疡发,概念:痈疽毒邪聚于肌腠,突然向四周散发而成;或痈、疽(有头疽)、疔、毒邪未能控制,向四周发展而成。故“痈疽之大者,谓之发”。 特点: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最明显,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有的中心虽软而不溃,全身症状明显。,发是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别名:急性蜂窝织炎。,分类:锁喉痈,臀

46、痈,手发背,足发背。,病因病机:风温外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伤染毒是发的诱发因素,血气瘀滞,热盛肉腐为发病机特点。发病与湿热,火毒关系最为密切。其发于上者,多风温,风热;发于中部者,多气郁,火郁;发于下者,多湿火,湿热。 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大法,发于上部者,兼以散风,发于中部者,兼以解郁。外治则根据初起,成脓,溃后三期,分别采用箍围束毒,切开引流,祛腐生肌治疗。,疮 疡发,西医病名: 急性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组织的一种弥漫性急性化脓性炎症,由皮肤、软组织损伤后感染或肠道细菌污染引起,也可能为化脓性病灶的直接蔓延或经血行、淋巴播散所致。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链

47、球菌,也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厌氧菌。,疮 疡发锁喉痈,概念:锁喉痈是指生在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红肿绕喉故名。俗称盘颈痰毒。 特点:来势暴急,红肿绕喉,肿势散漫,范围较大,肿势可蔓延至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等险症。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等明显全身症状。 西医病名:口底部蜂窝组织炎,锁喉痈,病因病机,诊断,1.病史:儿童多见,口唇、咽喉糜烂、痧痘史。 2.局部症状:初起,结喉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肿势可延及颈部两侧、腮颊及胸前,连及咽喉、舌下,并发喉风、重舌,汤水难进。成脓,若肿势渐趋限局,按之中软者,为成脓之象;中软应指者,为成脓

48、已成熟。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者轻;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穿出,全身虚弱者重,收口亦慢。 3.全身症状:壮热口渴,头痛项强,重者气喘痰壅痉。 4.实验室检查: WBC、中性、根据病情做B超检查。,鉴别诊断,颈痈:初起始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活动度大,经7-10日成脓,10-14日左右可以愈合。伴有明显外感风温症状 瘿痈:(另附课件)发病前多有风温,风热症状,颈部结喉两侧结块,皮色不变,微有灼热,疼痛牵引至耳后枕部,较少化脓。,治疗,辨证论治 清热解毒,化痰消肿为大法。夹风温,风热,佐以疏风清热;火毒炽盛,热盛肉腐,佐以凉血透脓;注意顾护人体气血阴津及脾胃。脓成应早期切开。,内治 1.痰热蕴结:红肿绕喉,坚硬疼痛,肿势散漫,壮热口渴,头痛项强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2.热胜肉腐:肿势局限,中软应指,脓出黄稠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热伤胃阴:溃后脓出稀薄,疮口空壳,或脓从咽喉溃出, 收口缓慢清养胃阴益胃汤加减。,治疗,治疗,外治 初起:玉露散或双柏散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 成脓:及早切开排脓,宜循经直开,九一丹药 线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 溃后:生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