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方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26193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灸方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刺灸方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刺灸方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刺灸方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灸方法》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针灸方法,中医教研室:刘保成,刺灸法(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 刺法:古称“砭刺”,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manipulation techniques)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针具与刺法的源流,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砭石是最初的针具。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 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2、砭石以下,有骨针、竹针、陶针等的应用。 夏、商、周时代,冶金术的发明,使针具进入了金属时代。“九针”就是萌芽于这个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有了铁器的发明,砭石逐渐被九针所取代。 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金属针具的广泛应用,为针刺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内经:九刺、十二刺、五刺等;提出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等。 难经: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 唐宋时期,针刺手法一直继承内难之说。 金元时代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 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代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 徐凤金针赋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

3、泻手法,对烧山火、透天凉也作了系统的论述。 杨继州针灸大成提出了“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灸法的起源和发展,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应用有紧密的关系。 说文解字“灸,灼也”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指艾灸。,二、灸法的发展 庄子盗跖“丘所谓无病自灸也。” 孟子离娄“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第一节 、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 毫针的构造,(

4、二) 毫针的规格,号数越大,针就越细,号数越小,针就越粗.,(三)毫针的检查 1、检查针尖 2、检查针身 3、检查针根 4、检查针柄,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1、指力练习 2、手法练习 3、自身练习,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一) 毫针的选择 1 针具质量的选择 2 针具规格的选择 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二)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医者手指的消毒 针刺部位的消毒 治疗室内的消毒,蒸汽灭菌装置,消毒法,四、体位选择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仰靠坐位,俯伏

5、坐位,侧伏坐位,五、毫针刺法 (一) 进针法 刺手: 押手: 难经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两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1 单手进针法 直刺(短针) 2 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适用于短针进针;,(2)挟持进针法 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 适用于皮肤松弛 或皱纹部位;,(4)提捏进针法 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 3 针管进针法,(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 、角度 (1) 直刺 900 (2) 斜刺 450 (3) 平刺 150 2、深度: 察形气定深浅.观年龄定深浅. 辩病情定深浅.识部位定深浅,六、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1 提插法 2 捻转法,(二)辅助手法

6、 1 循法 2 弹法 3 刮法,4 摇法 5 飞法 6 震颤法,七、得气(needle sensation) “气至”、“针感”,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得气标志: 得气:患者感觉:酸、胀、麻、重、痛、特殊等; 医者感觉:针下沉紧,涩滞等感觉。 未得气:医者有虚滑、空松、如插豆腐感; 患者无感觉。 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2、针刺不得气的原因: 腧穴定位不准确; 针刺角度有误; 深浅失度; 机体功能低下。

7、3、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 留针候气 : 催气:,八、毫针补泻手法 (一)单式补泻手法 1 、基本补泻 (1)捻转补泻 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2)提插补泻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2 、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 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2)迎随补泻 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3)呼吸补泻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

8、5)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题插、捻转,得气后出针;,(二)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2 透天凉,(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 、机体的功能状态; 2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3 、针具及手法等因素。,九、留针与出针 1、留针法 作用:候气.调气. 留针时间:1530min. 2、出针法 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中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没有沉紧感觉时迅速拔出.,十、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一)晕针 原因: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空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 症状: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

9、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处理: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一停二拔三平卧。 预防: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者要解除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二)滞针 原因: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 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可 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 缠

10、绕针身所致。 现象: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 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 不能出针。 处理: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预防: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转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三) 弯针 原因:弯针是由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可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 现象: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转和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处理: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

11、,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 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 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预防:只要让病人采取舒适 的体位后再针刺;针刺时手法要 轻,指力均匀;刺后嘱病人不要 变动体位,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 弯针。,(四) 断针 原因: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 果针具的质量欠佳,可针体被腐蚀生 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 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 体内; 处理: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 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

12、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预防: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嘱咐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地预防折针。,(五)血肿 原因: 现象: 处理: 预防:,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

13、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7、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8、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第二节:灸法,一.艾炷灸:艾绒 1、直接灸: 无瘢痕灸(化脓灸) :半个枣核大; 瘢痕灸:麦粒大; 2、间接灸: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隔药饼灸等; 二.艾卷灸:艾条;药条;太已针;雷火针; 1、悬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2、实按灸:,三.温针灸: 四.药物灸(天灸,药物发泡灸): 白芥子、甘遂、细辛、 麻黄、元胡、干姜等;,Thank you,其它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