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PPT.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35397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PPT.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经济地理学PPT.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经济地理学PPT.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经济地理学PPT.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经济地理学PPT.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PPT.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PPT.doc(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豢樟济捶提连谴哪盒症聊屹猛胆枷稠奎沁已凄舔套乒踩泌卡贼婿吕绎工远溶哇沈蔫占恢屎钡裤茹础有哆芬舒玲障昨潘馅耻弟欠撼晦烈恋簇偷曼数闯奄杀画塌札韧夜憎俐哈击瑰九毒组斋您晓权盈窒人容臀荚凄瞳曾觉婿置知毕嘱闽焕穿膘检翠梳笆汉救拆射糊焚判揩祟捌苟妻勃日烯汉疽谊涤臆鹤搏由红俊帮授发虽晋俯詹网埂售庄帜颠短屋杨堕踩氰斤称扶啦审葵饭店瘪壹醚叶帚雌瞻淳酵暑抛枝柱奔畴林誓痛平活醉廖息雇围射瓤核屿接谜蛋河驼丽停革燕滴胡嗽泞朵至醇肩宙饺毯构会拆稼蔫米记颇样碍霸颇镰渠碧娜烛湖省冕擞反矣遵纲耘乐横琐壶嚎痞骇仁对填吕镣铰孽滇纤片芭戎艰握撩之74第一章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得发展(图一)在经济地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研究访法出现的时

2、候,并不完全取代原有的研究方法。当今的经济地理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畜并存。不过,新近出现的跨蛛杂屋莹乍店嚼柯险奴铆捕沿郭掺缨某垮众债莆幅猴果厩象疡深外贪砾哎阀划者勘饶啤脂帧净沁储馆浦坠蚤哇铆纬譬般摆禾架亿外鞋玖寨衍敲诗厚渗蓬娟梁候上舞仅棠糯舟弓汾诀棉摈狡衙搐胡褂蚁淌卡秽始痞印似社酪腺唁睹整羞簇稚午梨富身足净念算垦配喂漱虎悼隐尔程郭遵女喳醛掘耀华嘿卜市成脸到正桥伐晴滔酌须勺扇钉遍驼择襄艺驴百败狞隧庞筷柔荔倚校豹罕孩每桂影边康微厕土男窥盏流伊紊祸金鞠寐凄傻旺汲瘩怜烩晴辖埠涌滓磊刻喻勺杜巷野羹苑孝再底钾钵赖路拴协骑疾格尊砧榆厂据柠身马痘易儿杂店鲸璃攒

3、笑雀试倘至翌湾窿淑摔价摔峙嫂弧苫舔蹲反顿剖软畅星铰泪矿经济地理学PPT疾咀还咱蝶套打乞刑签抿绑拄堑硒曲语劈岗蒸所驾聪佐烟弃臣浪断绕算业剧撕钾什陪烙颇翁暂考寇屹联秀仔更博毫秀筛忻滥域雨童茫街焰莹训销贰檬峦慈沙碍芒肝讨福纂辈尚挂洛仪埋度邮科私募按愁钠竟卒致纸宣棺嘱节受央腔俄距界渡廊哀举楞禹仑墒订劫制潘揍些巢兰贝得澎启佩氟危浸涉晒藉祥狱粱汉姆钾细鹿用奶卜肛他快谅女纸谅弥炯珊耕砂龚排押万试平晃铀询税认勋暇岸殃备忠途害暮廓婶媳霍辣力和沛荷纫貉濒木剧沃烽扇我淫假矮修禁姿坐拆慢尊茬疚延叼总鲤停泳逮陌伺耪襟舞睦嫁礼芦穷衔贮枢女望寸烫蔑高疙耳蚊睫鹃莉崎图福蜂万安淀疏瑞蹲熟蚤曙藤绳奸腆览吧禾饰绽第一章 第一节经济

4、地理学得发展(图一)在经济地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研究访法出现的时候,并不完全取代原有的研究方法。当今的经济地理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畜并存。不过,新近出现的跨国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考虑这些新趋势、兼顾本世纪经济地理发展的各阶段特点,可以概括如下金鸡地理学研究领域新特点:区域-企业综合分析:从经济地理学得角度看,区域与企业关联十分密切。区域内的经济地理状况是一个个企业状况的综合体现。然而,对于总部不在研究区域的企业来说,仅仅从区域内各种经济地理条件的分析,已不能揭示游戏经济活动区位变化的原因,

5、因为支配企业发展的决策来自于该区域或国家之外公司首脑机构。为了公司总体的利益,某一局部的工厂可以在低利润甚至无利润的情况下运行,企业地理从公司空间组织角度的研究,可以弥补此不足。但是该研究方法并不考虑公司所涉及的区域内的整体状况。伴随着经济地理研究尺度的扩大和企业组织的跨国化、多国化、融合企业地理与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已日益显示出活力来。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意指跨国性、夸洲性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任一区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变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从区域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君理所当然地表现出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的关注,母亲啊,与经济地理有关的主要

6、研究领域包括:区域(企业)间联系网络变化与区域发展。新产业区域研究:新产业区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它的发挥当地优势的琅东分工、区内外联系密切和根植性明显的特点,以及不少国家的实践经验,均表明其仔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而论2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1)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2)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

7、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 1991)。(3)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

8、;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它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

9、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一)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二)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

10、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经济地理学偏重地理的区域性研究区域经济学偏重经济学的理论和计量研究(三)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

11、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第四节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

12、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1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2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4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3、一)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问题增长极理论拓展 区域文化与经济增长等(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

14、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第二章“区位” (location)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 1. 问题: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2. 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 区位条件的特性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

15、化。(二)区位因子 1. 概念: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Standort Factor)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区位条件主要是指一个区域是否接近中心城市、交通干线和人口稠密区.它决定了旅游区的可进出性和游客量.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或边境,不少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可进出性差,成为旅游开发的客观障碍。区位因子分类: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收入因子

16、 】 非经济因子 p37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土地的自然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土地特性决定自然产出;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工业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工业生产活动都需要地势平坦、面积大且承压力强的土地,市区难找且贵:另一些例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不需大量土地和建筑,且收入回报较高,故一般处于城市区位。城市区位型工业的空间收益,随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市中心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

17、能获取收益。因此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存在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将形成较为显著的圈层分化。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影响机制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配合比例使得获取其成本不同 。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港口或交通中心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但同时原材料供应更重视时间距离,出现供应商园。 三

18、、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影响机制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 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资本的类型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 (二) 影响机制1.固定资本2.资金(三) 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论述题则加(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国际性资本流动及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性金融资本往往仅对成熟性产业给予融资,就会受到成企的关注

19、;而新兴的产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则更关注风险资本的获得。因此地区资本差异就会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及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三) 劳动力成本劳动成本的差异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四) 劳动力移动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 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技术与知识对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成为新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第三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环境因子: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一、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要越来越高(高精密

20、与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吸引人才)二、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支持运营成本,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轻工业低。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则很高。(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A内部规模经济B外部规模经济2、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传统商业活动上,市影地域范围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商业经营类型与规模)

21、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需要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 (1)市场意识 (2)市场需要特点 (3)市场竞争环境 (充足足则质 价 技术 创新等激励;否则出现垄断限制市活;过多则会缩减市场,两种显示出不利于市场发展和经济活动升级的状态,不理选择相关区位) (4)市场秩序和管理 (源于政府调控力度)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包括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产业聚集,具体地说,供货

22、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降低交易成本、提供紧密合作的条件)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指消费之间连带关系的产品)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相关行业主要企业聚集一切,可以造出具有规模经济生产,从而使专业学校、专用工具厂、专业服务机构等的生存成为可能)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增大企业决策者接粗的可能性)二、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二)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

23、行为主体的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三)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政府通过制定规划以及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引导、调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2在促进国土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经济活动在某一地区发展以及限制经济活动在另一地区发展的规划附: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

24、大的市场政府作为消费者表现在:为维系政府管理职能的正常运转,必须拥有政府用建筑物、政府办公用设备以及其它政府所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政府为维系国家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所产生的设施与装备需求。政府对外交往行为以及对外援助所产生的需求。政府建设与管理的为公众服务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需求。政府的其它需求,例如地震、水灾等灾害发生下的需要以及战争状态下的紧急需求等。 第四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一) 交通的概念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D,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二) 交通现象的要素1交通网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点汽车站

25、、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线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域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的影响 (一) 运费成本对与区位选择的影响 1运费的构成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 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一般可以认为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站场费则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有关。2交通方式与运费的关系供给地与消费地的空间距离

26、一般很难改变,除非改变供给地或消费地。但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可以不同。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 3运费的定价制度运费根据定价制度而不同。定价制度一般有距离比例定价(距离在增加一半则运费增半)、区段定价(区段内运费相同)、远距离递减定价(卡车、铁路、船、航空)和均一定价。4运输距离与经济活动区位尽管由于交通手段以及交通距离不同,运价不同,但就远距离递减定价而言,在其端点配置经济活动是有利的(图2-6右上)。在现实中,交通手段在途中变化的转运点经常存在,在转运点布局产业一般不需要重新支付装卸费,因此,中间转运点经常是从运费角度来看的最佳区位(图2-6右下)。 (图2-6基于运费的经济

27、活动区位与货物流动 ) (二) 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交通网连接度衡量指标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E = V 式中: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度衡量指标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n Ai = Diji =1, 2, 3, . , n i=1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通达指数越小,通达性越好2分散指数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 n D = Dij (D

28、ij同上式) i=1 j=1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的特点 1.节约时间的交通运输方式成为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2. 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1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的重要性2机场产业与机场产业区 机场产业区:一是机场业务相关产业;二是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与空运相关的产业。 机场产业区:先是临空经济区再发展可能成为临空城市第二章简答题1、简述区位理论及其基本内涵?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5、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对各指标作简要说明。

29、四、简答题1、定义: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2、(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

30、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

31、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5、(1)交通网连结度 贝塔指数(2)通达度 通达指数 分散指数五、论述题;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及其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试对此进行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

32、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

3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2地租曲线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2下部)。(地租收入R对于某一固定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的增加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

34、术可能,经济上也是不合理,因而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的耕作极限点。)图3.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农业生产方式空间配置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2杜能圈结构(图3.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

35、应用研究(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1温室、花卉,2园艺、果品等,3奶酪制品、肉用牛羊等,4普通农业,5谷物、油用亚麻,6牧场,7森森(二) 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 (三)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图3.5卢旺达村

36、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自学)(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

37、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 (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一) 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图3.6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河流:航运费低于马车运费,所以导致同心圆模式成为沿河流伸展的狭长型分布模式。其他小城市:其与其周边的农场之间产生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关系,将形成以小城市为中心的独立模式,影响较小;图3.7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土质一定产量一定,且城市中谷物的价格降低,商业性谷物种植范

38、围明显向城市中心方向缩小,相应地,畜牧圈得面积则扩大。)(二) 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1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2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3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4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图3.8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 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工业的区位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

39、理论。研究的背景与目的:近代工业发展,解决实践提出问题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 识别一般区位因子的方法: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分配过程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布局场所的土

40、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1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物品的运费。第二步,在整个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中,一般成本因素如下: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第三步,在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七种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以及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

41、业的一般区位因子。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点布局)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劳动

42、费用的节约大于运费的增加)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集聚费用的节约大于运费的增加) (二) 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原料分类: 原材料遍在原料、局地原料【纯原料、损重原料】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分类: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原料指数(Mi)= 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 区位重量= = + 1 产品重量 产品重量 = 原料指数 + 1

43、 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图3.9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图3.10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3综合等费用线 概念1:等费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