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35547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3 灾情直报业务规范(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附件1: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气象部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工作,准确、及时、主动地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气象灾害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处理办法、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关于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月报制度的通知和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统计报告制度有关问题的说明等文件,在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中气发200596号)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制定本规定。第二章 定义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由气象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给人类和社会经济造成损失的灾害现象。包括台风

2、、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龙卷、冰雹、飑线、雷电、雪灾、冻雨、冻害、霜冻、低温冷害、沙尘暴、高温热浪、大雾、霾、连阴雨、渍涝、干热风、凌汛、酸雨、气象地质灾害、赤潮、风暴潮、作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大气污染共28类。各类灾害所属常见灾害、地方别名以及灾害说明等详见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附表1。全国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中灾害类别必须严格按照上述28类进行填写,不得随意增加其他灾害类别。第三条 气象灾情上报内容包括气象灾害基本情况以及气象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等16类共96项,各项的字段属性、单位及说明等详见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附表2:(一)基本信息:记录编号、省(自治区、直辖市)、市(

3、地、州)、县(区、市)、县编码、灾害发生地名称、灾害类别、应归属的常见灾害名称、伴随灾害、灾害开始日期、灾害结束日期、气象要素实况、灾害影响描述。(二)社会影响: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失踪人口、受伤人口、被困人口、饮水困难人口、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损坏房屋、引发的疾病名称、发病人口、停课学校、直接经济损失、其他社会影响。(三)农业影响:受灾农作物名称、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损失粮食、损坏大棚、农业经济损失、农业其他影响。(四)畜牧业影响:影响牧草名称、牧草受灾面积、死亡大牲畜、死亡家禽、饮水困难牲畜、畜牧业经济损失、畜牧业其他影响。(五)水利影响:水毁大型水库、水毁

4、中型水库、水毁小型水库、水毁塘坝、水毁沟渠长度、堤坝决口情况、水情信息、水利经济损失、水利其他影响。(六)工业影响:停产工厂、工业设备损失、工业经济损失、工业其他影响。(七)林业影响:林木损失、林业受灾面积、林业经济损失、林业其他影响。(八)渔业影响:捕捞船只翻(沉)数量、捕捞船只翻(沉)总吨位、渔业影响面积、渔业经济损失、渔业其他影响。(九)交通影响:飞机航班延误架次、交通工具(汽车火车)停运时间、交通工具(飞机汽车等)损毁、铁路损坏长度、公路损坏长度、水上运输翻(沉)船只数量、滞留旅客数、道路堵塞、交通经济损失、交通其他影响。(十)电力影响:电力倒杆数、电力倒塔数、电力断线长度、电力中断时

5、间、电力经济损失,电力其它影响。(十一)通讯影响:通讯中断时间、通讯经济损失,通讯其他影响。(十二)商业影响:停业商店数、商业经济损失、商业其他影响。(十三)基础设施影响:损坏桥梁涵洞、基础设施经济损失、基础设施其他影响。(十四)其他行业影响:指灾害对除前面所列所有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影响。(十五)图像视频信息:图片文件及其信息说明、视频文件及其信息说明。(十六)说明:数据来源、备注。第三章 气象灾情收集、整理和上报第四条 各级气象部门通过设立气象信息员,实地采集数据或从民政、水利、农业、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及时获取灾情及影响数据,灾情数据来源应确保合法可靠。(一)灾情直报:当发生本规定第二条所

6、涉及的气象灾害时,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在灾害发生的2小时内及时进行灾情数据收集和初报;按照上报终端内容、格式、单位认真填写灾情;灾情填写后应由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在灾情发生6小时内,通过决策服务平台中的直报系统上报重要灾情;对于需要更新或者修订的数据应在12-24小时内及时更正并经过确认审核后上报;省级气象部门应及时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汇总、上报;各级气象部门对于收集上报的灾情数据应当同时在本地进行存储。(二)灾情月报、年报:各省级气象部门应当及时、全面地收集、整理、审核灾情数据,形成以灾害性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的规范的气象灾情月报和年报,于每月3日通过决策服务平台月、年报灾情系统

7、上报国家气候中心。为保证气象灾情年报质量,年报的上报时间分为2次,每年1月3日省级气象部门上报上一年的灾情。4月5日之前,各省级气象部门上报核实后的年气象灾情数据。灾情月报和年报上报内容一致,见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附表1、2。此外,各省级气象部门对于上报的灾情月报和年报数据应当同时在本地进行存储。对于跨月发生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上报上月灾情月报时只填写当月的灾情,灾害的结束日期填写当月最后一天的日期,但在下一个月上报时应按完整的灾害过程上报。在最后的灾情年报上报时应注意整理这种跨月的灾情记录,避免灾情数据的重复。(三)灾情普查:各省级气象部门收集、整理、审核历史气象灾情数据,形成以灾害性

8、天气过程为时间单元、以县为地域单元的规范的气象灾情普查数据库,上报给国家气候中心。上报内容与气象灾情年报一致,见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附表1、2。(四)国家级负责气象灾情收集、整理的部门建立全国重大灾害性事件库,入库事件级别按照本规定第五条的气象灾害等级中特大型、大型灾害进行。省级可建立本省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库。第四章 气象灾情调查评估和上报第五条 气象灾害评估分级处置标准,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4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100人(含)以上或者伤亡总数300人(含)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含)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30人(含)以上100人以下,或者伤亡总数

9、100人(含)以上30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含)以上10亿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伤亡总数30人(含)以上10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含)以上1亿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1(含)到人,或者伤亡总数10人(含)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含)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第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气象灾情调查评估制度。当发生小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当发生中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地市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当发生大型及以上气象灾害后,省级气象主管

10、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当发生特大型气象灾害后,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立即赴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第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开展全程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在灾害出现前,根据气象预报预测的灾害强度、影响范围和对象等,对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预评估。对于一些影响时间比较长的灾害,如干旱、台风、连续性暴雨等,应当滚动进行灾中评估。灾害过程结束后,对灾害情况、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做出全面评估。第八条 调查评估内容应当包括灾情、气象情况、出现灾害的原因(包括对气象条件的科学估计)、预报服务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灾后恢复生产的气象建议等,写出调查评估报告,建立灾情档案。除

11、了形成文字材料外,还应当照相或摄像,提供能形象反映现场真实情况的信息。第九条 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大型及以上气象灾情评估报告,及时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地市、县(市)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气象灾情评估报告的规定,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制定。气象灾情评估报告通过Notes邮件及正式发文上报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抄送预测减灾司。第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应当客观、准确、正面反映气象预报服务情况。第五章 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上报第十一条 按照国务院应急办下发关于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月报制度的通知和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统计报告制度有关问题的说明的函,国家气候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12、月、季、半年、全年突发公共事件报告,通过Notes邮件和正式公文上报国务院应急办、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和预测减灾司。(一)时间要求:每年4月5日、7月5日、10月10日报送前3个月的季度灾情报告,1月5日报送上一年的年度灾情报告。其他月份报送上一个月的月灾情报告。(二)任务分工:国家气象中心负责整理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气象事件的基本情况,如事件、地点、起因、伤亡损失和处置情况要逐一列出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国家气候中心完成月灾情统计分析、主要天气气候特点、下一月的预测发展趋势。月、季和年灾情报告相关格式按照相关规定。第六章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编写第十二条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由国家气候中心负责组织各

13、有关单位编写。2月底各省级气象部门及中国气象局院内相关单位上报初稿,3月初召开“全国气象灾情核灾会暨中国气象灾害年鉴编写研讨会”,于12月之前出版。第七章 管理办法及考核第十三条 灾情上报采取分级负责制。第十四条 灾情收集、上报、普查、评估人员应具备较好的气象灾害业务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相应培训。第十五条 各级气象部门将气象灾情的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工作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奖惩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将上述工作纳入各单位目标考核。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迟报、漏报气象灾害信息以及未在规定时间内补充核实气象灾害信息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给予行政处分。第八章 附则第十六条 本规定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05年5月11日下发的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试行规定(中气发200596号)同时废止。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