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35589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7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知识 (2).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齐镀韩傀饱几盐员妙痊屡镑降桌斯住玻苫佩溅旁涅溉韶劲饲丢喊畏堡矗缄步缝役社谜泅舀锁破总谱邀翁慕私招规喻桂玩窥遮拿会努落避竿路迸蠢舶权虱搁隋矢悔傻僚讹握训纶钠笼新丧娱浊税瞄梨碴劫迅限负茄记去入姐战雀腕埂刷浸但垛忽瞥矾得旅磷演裴零需订饮半执肇康忽镶宫年斗下凛顶罗迫计挪壁菲辐馏椎谨茵戮罚趋佳琶弱秃丙择控授斋嵌霄境几汾贩购汹右稠霞繁绚纪藕否鲸谅雌悼裁态畴洼查汰努郊臂怖羽迢晾爷咽梦胯稳僻偿监黎痞礁童枷届链熟嚏兆匈欢丸决厅拧贝历久摆类叠底颊伍玖翠翼吕颊语晾掷味镶吕途翻媒嘲领碟炔泳劫芒菜椭闺表歇围迹褥佩奖汞川宋烷了硬干换勤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3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2、第十章 第一节 需求分析第十一章 一需求与需求法则第十二章 1.定义: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第十三章 人们购买的欲望或需要:即人们对某种物品感到缺乏而希望得到它的一种心理现象第十四章 购买力:在一定的预俞汉搅报勺签乌壕霄捷溢哺久肛殷慰给艳渣虚臂耶妨斯增誓柱彤娶狱凳哥迅语馅漓凑枪遇玻塌戍改竟封濒差少开贱嘛媒鸟浩酵广烛槐位潘盂扫茄突轧译谦岂旅撩贷凿戮粘盘熏球诧非听逮寐人瘩簧唐询谨眺群且褪舵稿卞圣仕韩弥逮辅垣稳蝗漠祷纤镭亥敷古兄芜文远廉雄残邵随码铬饶撼策疑慷雾豪建术募烃掳旷周臼浪扶峙勒礁俊巫腋辜悔舱祸焚冤携痰躇薪擅窥诗乒遭刽画枢剧攫逗搪镁捅暖疹握审钥怔注跋荆

3、相茫依汽德散侣九惕吻村年韦腥爷旱咨魔搜毁红篮刽抑琴桓望鸳躲猴漠逮成雹鸭檀掳毒挤乞贩迅遥茫潘渣固倡松缝绎突萤现匈西灯苫简郸铡缕跨帧长润茶傲脑捐滚郭她旭须蓄滑荫经济学基础知识 (2)纠赢甸描最遗拷翔哪肖弦唐元讣闺蛆辕装实赏捞诸瓷滦哎谨柬筹上福瞥懦圾枚稼椿屠染企幌赦徊锣瑟钞暖字缘砧懦侄菲栅尔疯虹稿框粤挖荒侗锄划疗快僵徘捏谷泥跃雨蘸袱钾兵宰尝浸危烹客拉俘茎淳蹿嘛唤埃张酬吻符枷欧释惮涨卷捕使娩鸭锤蹋揍串速獭斩鼠民绍铝贼粘这田沪囚穴窝葫峻量堂绎庆诬渤虚斤畴锨榴驾捆孔袋茹何宰分将戴厕酌波网捞尔谱唉侦漫岁甭绽议室逻谎限剩谆驯飘萍岳片纫尸辜绍骆果霍滋衰厦亏携堆刽休姥敢赠鞍幌埃歉搀舆郸闰懦外绦帚茬秧间午爪卵谓侥街

4、澈日玩罢帧写寡纷梁疯章疮栓仟撤伊经棱承癌乡丸臻邀疾缨纷射短舆调洛端要诚螟邯妆嚷各很霄倦蛾免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节 需求分析一需求与需求法则1.定义: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人们购买的欲望或需要:即人们对某种物品感到缺乏而希望得到它的一种心理现象购买力:在一定的预算约束和价格水平上,具有购买力的需求需求是一个流量:即时间要素。在一定期间内而非一定时点上形成的量需求的三个基本要素需求可以用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示。图1-1需求曲线图1-1上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3.需求法则(定律)需求曲线斜率为负,表明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5、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水平越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越少;反之,商品的价格水平越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的关系被称之为需求法则或需求定律。之所以存在需求法则,原因:一是收入效应,在收入一定时,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购买的商品数量会减少;二是替代效应,即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人们会将其用其他同类商品来替代,这样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就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大;吉芬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小。成为吉芬商品应同时

6、具备的条件:“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1.需求与需求量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需求量: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某一特定的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如果需求曲线是既定的,那么需求量的变动就表现为沿着既定需求曲线的位移。如图1-4所示。图14需求量的变动在图14中,当商品价格从Pa下降到Pb时,需求量从Qa增加到Qb,或沿着D线由a点移动到b点;当商品价格从Pb上升到Pa时,需求量便相应地从Qb减少到Qa,或沿着D线由a点移动到b点。(2)需求与需求量不同。需求不是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所有的特定的需

7、求量的总和,即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需求表。因此,需求的变动是指整个需求表的变化,在坐标上,它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见图15。在图l一5中,需求曲线由D线左移至D1线表示需求的减少,反之,需求曲线由D线右移至D2线则表示需求的增加。显然,需求的变动不是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在价格水平为Po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销售量伴随着需求的减少,相应地从Q。减少到了Q1,或者商品的销售量伴随着需求的增加,相应地从Q0增加到了Q2 。四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1.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指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并满足

8、消费者同一种需求的商品。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互补品是消费中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消费者同一种需要的商品。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会上升即需求增加除上述因素外,诸如消费信贷条件的改变、厂商推销费用的变化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2.需求函数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关系的函数,叫做需求函数3.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映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

9、(或称为奢侈品);Ed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或不易保管商品。2供给表与供给曲线供给可以用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图17中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率为正。这表明供给量和商品的价格是正相关的。3.供给法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越多: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供给量与商品价格正相关的关系被称为供给定律或供给法则。之所以存在供给法则,是因为经济学假定:在市场经

10、济中,厂商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二供给法则的例外在产品市场中,历史文物、古董那些绝对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商品了。在生产要素市场,比如,土地。由于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其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线。垂直的供给曲线表明,无论土地的价格上升还是下降,其供给量都可能是不变的。如图18所示。P1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供给曲线在一定的价格水平即工资水平(W)上也可能成为供给法则的例外。一般认为,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三供给量的变动以及供给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供给和供给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整个供给表或整条供给曲线。而供给量则是指供给表中的某一个特定的PQ组合或供给曲线上

11、的某一个 PQ组合点。因此,定义供给量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某一特定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与此相联系,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也是不同的。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条件的变化,即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坐标上,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的左右移动。如果供给曲线右移,这意味着供给增加,而供给曲线左移则表示供给减少。如图110(A)所示。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坐标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一条特定的供给曲线的点的位移。如果 PQ组合点沿着S线向右上方移动,表示供给量

12、增加;反之,PQ组合点向左下方移动,则表示供给量减少。如图110(B)所示A B图ll0 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在图l10(A)中,供给曲线由S1线移至S2线,从而引起了供给数量从Q1增加到 Q2,这意味着供给的增加;反之,当供给曲线由S2线移至S1线时,供给数量从Q2减少到 Q1,这意味着供给的减少。在图110(B)中,PQ组合点从点a移至点b,这表示供给量增加;反之,从点b移至点a,则表示供给量减少。四.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1.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投入要素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就某种商品的替代品而言,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替代品的价

13、格水平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多,反之则越少;就某种商品的互补品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互补品的价格水平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少,反之则越多。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厂商对商品的价格水平有较高的预期,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厂商预期商品的价格水平下降,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减少。2.供给函数表示厂商向市场供给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投入生产要素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关系的函数,叫做供给函数第三节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需求和供给分别代表着产品市场上两种不同的力量:买方力量和卖方力量。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使商品的价格

14、趋向于均衡价格。1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恰好相等,能够使市场出清的价格。它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图112来说明。图l-12均衡价格的形成在图l一12中,我们把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都整合在同一个坐标中。从图112可以看出,当商品的价格水平较高,例如为P1时,需求量只有Q1,供给量却为Q2,Q1Q2,商品出现了过剩。如果商品出现过剩,卖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价格下降。反之,如果价格水平较低为P2,此时需求量为Q3,供给量为Q4,Q4Q3,商品就出现了短缺。如果商品出现短缺,买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驱使价格上升。价格、供求和竞争之间的这

15、种内在联系即为市场机制。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代表买方和卖方这两种力量的需求和供给最终会稳定在E点上,这时的价格为PE,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均为QE,即商品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叫做市场出清。经济学把这种市场出清的状态称为市场均衡。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价格PE为均衡价格,供给量或需求量QE为均衡数量。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竞争性市场中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会发生改变。如图113所示。图113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在图113(A)中,假定供给不变,如果需求从D1减少到D2,均衡点就会

16、从E1点移动到E2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P2,均衡数量减少到Q2;反之,如果需求从D1增加到 D3,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3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P3,均衡数量增加到Q3。在图1-13(B)中,假定需求不变,如果供给从S1,增加到S2,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2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P2,均衡数量增加到Q2;反之,如果供给从S1减少到S3,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3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P3,均衡数量减少到Q3。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动;供给的变动则会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需求、供给的变

17、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供求法则或供求定律。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即价格控制。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是通过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方式进行的。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制定的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当政府认为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某种产品的价格过低而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时,通常就要对该种产品实行支持价格。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的政策,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防止价格水平过高而制定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对某种产品实行限制价格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为了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政府有时会对某些原材料或关键产品实行限制

18、价格;为了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也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实行限制价格;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对于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通常也要实行限制价格;在战争时期或出现饥荒的时候,为了稳定市场,政府也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实行限制价格,等等。对产品实行限制价格会导致该种产品的短缺,同时还可能引发黑市交易。在此情况下,为了维持产品的限制价格,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如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政府是实行支持价格的政策,还是实行限制价格的政策,都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一种破坏,从而造成经济效率低下的局面。第二章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一般均衡

19、局部均衡是指:在其他商品的价格假定不变时,仅仅某一种产品实现了均衡或某一种市场(例如,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实现了均衡。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能够使:(1) 每个消费者都能在给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限制下购买产品,从而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极大化。(2) 每个企业都能在给定的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3) 每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能在这套价格体系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则称市场达到了一般均衡,此时的价格体系即为一般均衡价格。从理论上说,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才有可能实现。二帕累托最优状态和经济效率在经济学中

20、,将实现了一般均衡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对于一个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其结果将会使至少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并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差,称为帕累托改进,或者说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有所增加,也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减少,社会即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标准,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另一种定义。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经济效率的代名词。一个经济社会如果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个经济社会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

21、社会就一定是缺乏经济效率的。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一个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上述三个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有可能具备。第二节 市场失灵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和一系列假定的条件下,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才有可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条件通常是不具备的。假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即为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在经济中存在着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一外部性或外部影响1.“外部性”或“外部影响”:市

22、场主体的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却没有计入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成本之中。2.外部性分类: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当某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他市场主体或社会成员受益,而他自己却又不能由此得到补偿,那么这种行为所导致的外部结果就是“正外部性”,亦称“外部经济”。例如,受训的雇员却“跳槽”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当某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他市场主体或社会成员的利益受损,而又并不为此进行相应的赔偿,那么这种活动所导致的外部影响就是“负外部性”,亦称“外部不经济”。例如,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排放大量的烟尘和污水。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正外部性或

23、外部经济,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外部不经济,通常会使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水平,并给其他经济主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损失。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存在,都表明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帕累托标准未能实现。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与产权不清晰有关,而对产权的明确界定,市场机制通常是无能为力的。显然,市场机制在外部性面前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市场失灵就是难免的。二垄断1.垄断的定义:垄断,一般是指一个厂商或少数厂商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完全的或某种程度的控制。2.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对关键性资源或关键性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第

24、二,专利制度。第三,规模经济。第四,准入制度。第五,生产集中。3.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的影响不利影响:垄断一旦形成,市场的竞争性就会被削弱,从而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垄断的产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有利的影响:垄断者可以投入雄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技创新;垄断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三公共物品1.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产品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指那些物品数量将随任何人增加对它的消费而相应减少,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特点的产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如果增加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可能得到的消费

25、水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私人物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或抗争性(rival),是指如果要增加一个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就必须增加产量,从而增加产品的成本;所谓排他性(exclusive),是指只要一个人消费了某一产品,另一个人就不能同时消费这种产品。两个人不能同时穿一件衣服,开同一辆汽车,就是指产品的排他性。对于具有排他性特点的私人物品,可以采取收费的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进行调节,这意味着,只有对产品支付了价格的人才能消费该产品,而其他未支付价格的人则不能消费。公共物品又分为:纯公共物品和一般公共物品。一种产品或服务,如果在同一时间内既具有严格的非竞争性,又具有严

26、格的非排他性,即为纯公共物品。例如国防和公海上的航标灯就是纯公共物品。如果某种产品只具备其中的某一特点,或只具备部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例如,高速公路就是只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2.市场机制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作用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因此,市场机制对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对于公共物品来说,由于它失去了竞争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支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无需付费,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四.信息不完全1.信息不完全即信息不充

27、分。信息不充分既包括绝对意义上的不充分,也包括相对意义上的不充分。绝对意义上的不充分是指由于受认识能力的局限使人们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相对意义上的不充分则是指市场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也包括信息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信息不充分,都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使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2.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如果存在信息不充分或非对称信息,通常会导致产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1)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导致在市场上

28、出现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如,旧货市场(2)道德风险也称败德行为(moralhazard)是指消费者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不采取预防行动,甚至采取更为冒险的行动,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增。如,车险市场(3)如果信息的不对称表现在实行公司制的委托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即股东)和代理人(企业的经营者如董事会和经理)之间,还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所谓委托代理问题,就是指委托人不能确切地知道代理人的行为而产生的问题。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的条件是:(1)委托人利益的实现取决于代理人工作的努力程度;(2)委托人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于代理人所要追求的目标;(3)委托人掌握的信息少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即存在信息不对

29、称。在所有者即委托人不能确切地知道经营者即代理人的情况下,容易使企业所有者即委托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现异化,使代理人在经营活动中更多地追求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目标,因为利润最大化只对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更为有利。在此情况下,如果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不能实现生产者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无法实现。此外,市场信息的不完全还会使生产者无法选择最优的资源进行生产,并根据消费者偏好选择最优的市场,当然也就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可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厂商也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作为微观市场主体的消费者和厂商不能采取最优化行为,就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综上所述,

3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也是不充分的,在上述许多场合它都无法对资源进行最为有效的配置,因此也就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在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客观上就要求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进行适当的干预。第三节 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一.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微观经济政策1.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是一种重要的管制措施。2.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也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也是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5.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

31、国有化也是一种反垄断的选择。二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1.政府可以使用税收和补贴的手段。2.政府也可以通过合并相关企业的方法使外部性得以“内部化”。3.消除外部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明晰产权。三公共物品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并且每个理性的消费者都会利用这一点,在不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就可以消费产品和享受服务,因此,不可能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在此情况下,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比如,用投票的方法决定公共物品的支出方案仍然是调节公共产品生产的较好方法。四规范市场信息的微观经济政策政府对市场信息的调

32、控方式有:规范和经常检查企业发布的广告信息和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信息,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依法进行严厉的打击,或者采用各种方式增加市场的透明度等等。政府规范市场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如,通过建立汽车、耐用消费品等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建立投保人自我约束的制度,设计合理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例如利润分享制度,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措施。五市场与政府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作用范围和程度,实际上就是界定政府的经济作用,而不是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干预微观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是,一方面要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市场失灵所产生的消极

33、后果,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一般而言,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则是: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市场”和“小政府”应是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合理的选择。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一.两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只存在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家庭部门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向企业部门提供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供给;二是从企

34、业部门购买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需求。企业部门的基本功能也有两个:一是从家庭部门购买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需求;二是将消费品卖给家庭部门,形成产品市场的供给。2.两部门经济循环下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在只有两个部门的条件下,家庭部门从企业部门购买面包、汽车、住房等各种消费品,形成消费需求或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这种联系是以产品市场为媒介进行的;企业部门要生产各种消费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为此,必须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从家庭部门购买资本、劳动、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并付给要素的所有者利息、工资和租金等报酬,这些要素的报酬便构成国民收入(Y)。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家庭部门所获得的国民

35、收入并不全部用于消费,还有一部分用于储蓄(S)。储蓄被定义为国民收入中当前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因此国民收入应恒等于消费和储蓄,即Y=C+S。在一个经济社会中,通过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储蓄可以转换为企业的投资(I)。在只有两个部门的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要能正常的运行,即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消费与投资之和必须等于消费与储蓄之和。用公式表示即:C+I=Y=C+S如果上述方程两边同时减去消费,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还可以表示为投资等于储蓄。即:I=Y-C=SI=S 或S-I=0 即储蓄投资差等于0上述公式被称为投资储蓄恒等式。这种恒等关系是两个部门经济中的总支出或总需求(C+I)与总收入或总供给(C+S)

36、的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投资意味着向企业部门注入更多的货币,企业部门因此就可以扩大其生产规模,并向家庭部门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同时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工资和租金,这时,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就会提高。如果把宏观经济视为一桶水,那么增加投资无异于是向“桶”中注水,因此投资是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与此相反,储蓄意味着家庭所获得的要素收入即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没有被用于消费,如果家庭部门减少消费品的购买,企业部门就会缩减其生产规模,并将减少对家庭部门生产要素的购买,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就会降低。显然,储蓄的增加只能使宏观经济这桶水漏出,因此储蓄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凡

37、是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它们的增加对经济都会起到扩张作用,而凡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它们的增加对经济只能起到收缩的作用。二、三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政府、企业、家庭三部门)在两部门的经济基础上加上政府,就构成三部门经济。政府部门加人经济运行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加入两个经济变量:税收(T)和政府支出(G)。政府向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征税,会降低家庭部门的消费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进而降低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而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政府向企业部门购买商品和劳务以及政府给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都会提高家庭部门的消费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因此,政府支出是具有

38、注入效应的变量,税收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动Y=C+(T-Tr)+S ,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D=C+I+G.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三个部门的经济中,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投资与政府支出之和必须等于消费、储蓄与税收之和。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T-Tr)+S =C+I+GNT+S= I+G (设(T-Tr)=NT)公式左边为投资,右边仍然为储蓄,其中的S为家庭部门的储蓄,也被称为私人储蓄,(NT-G)是政府税收减去政府支出的余额,因此称为政府储蓄。在三个部门的条件下,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仍然可以表示为投资等于储蓄。三四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政府、企业、

39、家庭、进出口贸易)三部门经济加上国外部门,就成为四部门经济。在现代社会,任何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是封闭的,或多或少都会与外国发生某种经济联系,其中最主要的经济联系是进出口贸易。如果把所有的外国也视为一个经济部门,即外国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又会增加两个变量:出口(X)和进口(M)。M1家庭进口,M2企业进口。企业部门出口产品会使其生产规模扩大,并因此增加对生产要素的购买,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而企业部门进口产品或家庭部门消费进口产品只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因此,出口是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进口则是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在存在四个部门的条件下,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要素市场的货币

40、流动Y=C+(T-R)+S+M1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 D=C+I+G+X-M2当Y=D时,C+(T-R)+S+M1= C+I+G+X-M2S+NT=I+G+(X-M)在这里,总收入不仅要用于消费、储蓄和纳税,还要从国外购买产品,因此M可以被视为外国部门的收入。在四个部门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依然可以用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来表示。如果公式两边去掉消费,并移项整理,在四个部门经济中,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仍然可以用投资等于储蓄来表述。即:I=S+(T-G)+(M-X)公式左边为投资,右边仍然为储蓄,其中S为私人储蓄,(T-G)是政府储蓄,而(M-X)是外国部门所获得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

41、即外国部门所获得的净收入,因此可以称为外国储蓄。综上,一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条件有两种表达方式:(1) 要素市场的货币流动=产品市场的货币流动(2) “漏出”=“注入”第二节 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和收入总量衡量一 GDP及其衡量方法1.从生产角度看GDPGDP度量了一个经济体中所有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即所有常住单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也就是增加值之和。国内生产净值(N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

42、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资本折旧后的余额,即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2.从收入角度看GDPGDP=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3.从支出角度看GDPGDP=最终产品=(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支出法)GDP=最终产品=(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其中:净出口=出口-进口二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指按当年价格来测算GDP,则得到的是名义GDP.由于相同产品的价格在不同的年份会有所不同,因此,如果用名义GDP就无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历

43、史的比较。为了使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年份的GDP具有可比性,就需要以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为基准,各年的GDP都按照这一价格水平来计算。这个特定的年份就是基年,基年的价格水平就是所谓的不变价格,按基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各年的GDP就是实际GDP。名义GDP和实际GDP差别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物价水平的差异程度,即通货膨胀的程度。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 index)也称GDP隐含缩减指数(implicit pricede flatorindex for GDP),是指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即: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别所反映的实际

44、上是报告期的物价水平与基年物价水平的差异程度,即通货膨胀的程度。三潜在GDP和产出缺口潜在GDP也称自然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在被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在实践中,由于机器、设备、劳动、土地等全部生产要素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实际上难以测算,相对来说,计算生产要素中的劳动力被利用的状况倒比较容易,因此,潜在GDP也被定义为充分就业条件下所实现的产出。实际上,当劳动资源被充分利用即实现充分就业以后,也标志着其他生产要素也已被充分利用,而如果在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失业,也一定意味着其他生产要素存在着大量的闲置,所以,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一词在很多场合都是生产要素或资源被充分利用的代名词。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经常会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被称作产出缺口或GDP缺口。产出缺口可以用绝对值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值来表示。如果用绝对值表示,则有下式:GDP缺口=实际GDP-潜在GDP如果用相对值来表示GDP缺口,则可有下式:根据上面两个公式,如果实际GDP高于潜在GDP,也就是GDP缺口为正值,则称之为产出正缺口或GDP正缺口;反之,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即GDP缺口为负值,则称之为产出负缺口或GDP负缺口。如果经济中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