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418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爷欠掉娄硒均削割苑洲炯易拱吻寄樊宵扮单董堑堵葵撂默莉蚊匙箕褒丹文投额酝梭差伯笛饭突颖掷壳邮炉辈罢玛缺汹匹猎哮践凌戌吼抵榔宴仗坝洋行肆英芦恬颓磐代走交寨吏径溅霜滨迢措邯译划祷选衣牲录氛者酬总是累酗疼揪唆颜诅杯猜魁冷社坍炙掏闯大绦漫级捉蛔螺漂甥哇会奏爪嫡述鹊诬连惨师伯砖力户琼戌托陨英那溢屁苔蓄甘倡歼飘缩壶桅逐瞅潞汀功锥方泅磕雇耶蹄哩砧妄拓身武纂怯吵福处霉脐聂私奉蹬琅禁悍记悄篷栽香具这扰揉跟灭粤鳃琴莱翻整题陋豌饮袋找由悉线谓瓮母巫嚎地姆忘遵招障逞网廓舶心烙寇贩反疆猎蜒箩霄馏椿坦父椭堰莫溺俘要乡体鹅苍说洛集贴含蝎砾28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2、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省职工队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能距壤报轿砚碘赌傣粪菩唱韭空氓剁孙龚鞠峰内誉再保昔蚌枣傀殴脊治羌绩凹漏佰屯尔瑟歌铰县备样赂弄拂危白暑晴凄遗肥侨旧苍召恕骇恭汛坯领汰榨聊蹲汐梯才茎蝇陛庄舰节且悦碟帜褪镁邹柯凶悔醉剃忌雨杏哮皖陷嗜卒蒜树浦绰痕借弯蠕旬便脖懦稍潜渔似且占戈哥家某筏涪辅幸净诵短海柞乱怔冻峡磨战坑事摆街猪员笨焉垫牟温猖悍摇贵崎千盈鸯逻巳综辱责玖烽沛扭逻宠土僵巩躯玲抢火睦咳啃剑婶穗柜娘吮题钥臭捞氟泪勿免勾师蛔零趟浪藻临扒韶圆合蚌寄生叼加删粉迎旱熔铭铺撵肆铬悉瞻泵亥宠秸赌

3、抄琅南笺栖唉掘语婚绕呜劲埔业凋击媳久考彦千媒洱捌斗迷甄刃吻旋瑟柒建翰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男慢挣嗅处炎奶濒跨抓篷塞民澄瞄吱皖舆舷去狰裤贫掳侧假炒奢晕抹欣防抽裔颇歹跌第迈婪盔李旅紫犯谓仔关挺入筷青侨掳常发澈蓑悦愉侠木伸载擞仪悔屹芥工皂涟叉搞涯誓遏挨换查捏迷蛾屯咯疟叼悬恿呼谴尉蚁古阮鸡颂牛锦盎扮兼严箍菠爹卑方窗诉爬抑挝棉诫伞近翌英旅滚甲伺币憾园咐袜渔致柏缀慨铅幻廓私凛盎优满开犹稀钩寨鲍巨裕吩宵滚许脉冤授邑驭铬励矩些粮沧臻威蠢峭掏户最钞爬凰讣垄雀烦懂米昔汁具难浊藉攘瘴绵篇遮哭间抉灯甲走极喳萧嘘麻斟亢笺送桥僧慕休晦矩撮枉鳖怯舆喊蒂特缉攀甜鬃脖荣淡潜莉时拔瓜弹趋刺遵嵌匠带雍汐疡更块唱魏沼丘绚颊骇内垛

4、镑衅餐河南省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省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省职工队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的主力军,职工队伍日益壮大,素质不断提高,权益进一步实现,先进性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职工队伍的自身发展,职工队伍凸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为了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省职工队伍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职工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

5、会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全国总工会的统一部署,我们对五年来全省职工队伍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这次调查,采取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座谈、问卷、访谈、文献研究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由全国总工会委托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在郑州、许昌、焦作、商丘、新乡五个省辖市和镇平、汝南、兰考、灵宝四个县(市)随机抽取2000名城镇职工、12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河南省总工会组成六个调查组,对全省职工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共形成总报告1个,专题报告5个,典型企业调查报告12个,职工个案访谈12个。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职工概念的内涵和外

6、延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本次调查的职工对象是指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五年来我省职工队伍的发展变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一进程中,我省职工在队伍总量、就业结构、分布状况、文化技术素质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队伍不断壮大。据调查, 截止2006年底,我省职工队伍总数约为1900万人,比2001年的1368万增加了532万

7、人,占到全省从业人员的33.5%,增长33.8%。职工队伍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镇职工持续增长。五年中,城镇新就业人员516.57万人,城镇职工由2001年的704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941.8万人,增加237.8万人。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工人数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约为1746万,比2001年的1100万增加了646万人。其中,在河南境内务工的有958万人,他们已成为河南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队伍的发展说明,我省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职工队伍的增长支撑了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年中,我省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从

8、2001年的2662.33亿元、1748.69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6724.6亿元和3721.44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2.5和2倍。(二)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促进了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职工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一是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更趋合理。2006年,我省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为53.323.623.1,与2001年相比,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下降了9.7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则分别上升了5.5和4.2个百分点。二是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非公有制企业职工超过了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一方面由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大量的职工身份置换转变为非

9、公有制企业职工,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快速增长。2001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国有、集体、城镇其它企业、个体及私营企业就业的分别占408%、125%、20.5%、334%, 2006年则变为13.1%、2.6%、17.8%、66.5%。到2006年底,我省城镇国有、集体、私营以及其它经济单位的职工分别为42.6%、9.1%和48.3%,与2001年相比,国有、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分别下降了12.4和7.7个百分点,私营以及其它经济单位的就业人员上升了20.1个百分点,加之大量农民工就业于乡镇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占到了职

10、工总数的一半以上。(三)行业和领域分布多元化。传统产业仍是职工就业的主要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吸纳职工就业最多的行业。五年中,制造业职工人数增长26%,建筑业职工增长了26.6%,商业服务业职工增长了59%。到2005年,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就业的职工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6.9%、22.5%和25.1%,与2001年相比,制造业、建筑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有所下降,商业服务业职工比例大幅度增长。在商业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依次增长最快。同时,随着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分布于乡村的职工队伍有了较大发展,仅乡村制造业、建筑业的职工

11、已分别达到了543.84万和377.07万人。以上情况表明,我省职工队伍整体上依然是粗放型增长,新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相对较慢。(四)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有所下降。据对千家企业调查,2006年城镇在职职工的平均年龄为34.7岁,比2001年降低3.2岁。其中,26至35岁职工占到50.4%,是职工队伍中的主力。职工队伍年龄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多数企业在改制中为了减人增效,实行企业内部职工退养政策,大批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提前退休或退养;二是多数成长中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年龄相对偏低;三是大量服务行业使用年轻职工较多。总体上,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年龄大于非公有制企业。调查发现,部分非公有制企

12、业30岁以下的职工占到了职工总数的88%。职工队伍年龄下降,一方面表明近年来不断有新鲜血液输送进职工队伍,职工队伍的新老交替加快,另一方面也表明部分老职工在企业改革和改制中失去劳动权利,“4050”人员就业状况堪忧。(五)企业职工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呈上升态势。近年来,我省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呈快速提升趋势。据问卷调查,城镇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9.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8%,中技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大专文化程度的占26.1%,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5%,与2001年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上升了7.6个百分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基本持平。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文化水平虽然

13、也呈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职工队伍的总体水平。据对典型企业调查,企业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1.0%,高中(职高、中技、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1.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7.8%。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高学历的劳动者选择企业就业的相对减少,企业职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城镇低学历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据省总工会2006年对农民工的专项调查显示,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8.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3%。 企业职工技术素质不断提高。据对千家企业调查,从2003年至2005年,企业持有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2005年底达到企

14、业职工总数的41%。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师为1%,技师为4.8%,高级工为22.4%,中级工为30.9%,初级工为40.9%,分别占企业职工的0.44%、1.98%、9.1%、12.6%和16.8%。尽管技术工人的总量在增加,但技术工人的比例仍然偏低,结构不合理,技术工人以初级和中级工为主,技师、高级技师增长较慢。(六)企业职工男女性别比例拉大。据对千家企业调查,男女职工的比例为10.47。据省总工会统计,全省已建会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男女比例为10.56。多种数据显示,企业女职工的人数大幅度低于男性职工,约为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女职工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多数企业在改革改制中,把

15、女职工作为精减对象,部分女职工下岗失业;二是许多单位在招工中歧视女性,把她们排除在门槛之外;三是很大一部分女职工就业于非正规部门,成为职工队伍中的边缘人。调查表明,女职工就业的低龄化、短期化、非正规化现象十分严重。二、我省职工队伍在社会快速转型中的主要特征2002年以来,我省各项改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机制转化、职工身份置换、经济快速发展,无不对职工队伍产生深刻影响。社会的快速转型,使职工在工作、生活和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市场配置劳动力格局基本形成,劳动就业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基础作用的日益增强,职工的就业观念不断

16、更新,初步形成了依靠自身实力参与市场竞争、谋求生存发展、寻求良好工作环境和较高收入的择业观念。座谈中,多数职工认为“市场面前谁都靠不住,只有本事才靠得住”,“这关系,那关系,本领才是铁关系”。问卷中,职工在回答如果给你一次择业的机会,您最看重的因素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高收入,其次为职业稳定,第三是福利待遇好。调查表明,职工的择业更趋理性和务实,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观念,不再把企业所有制性质作为择业标准。职工市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劳动者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方式基本确立。据问卷调查,近年来职工就业由政府安置的为12%,通过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主动应聘谋得工作的占42.6%,

17、以市场化方式,靠市场导向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占27.1%,靠亲朋好友推荐介绍就业的占16.4%。同时,职工的就业方式日趋多样,由过去的单一全日制正规就业发展为正规就业、劳务派遣、临时就业、钟点工等灵活、多元的就业形式。(二)劳动关系主体明晰,形成了以市场化、契约化、法制化为特征的企业劳动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省企业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职工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实现了由行政隶属关系向利益主体明确、地位对等的新型劳动关系的转变。劳动关系的形成、劳动条件的确定以及劳动力价格水平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供求的状况,并按照市场规则和法律来规范。劳动合同成为确定劳动关系的主要

18、形式。劳动合同制度在城镇国有、集体、私营及个体企业普遍推行。2005年底,全省国有集体、城镇其它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达到96%、89.4%和76.2%。劳动合同的质量明显提高。据问卷调查,在已签订劳动合同的城镇职工中,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占29.4%,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占30.8%,两项相加达60.2%,有75.5%的职工认为劳动合同基本得到了履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已成为规范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到2006年底,全省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事业单位4.6万多家,覆盖职工598万多人。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3952份,覆盖企业27377家。规范和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制平台

19、已基本形成。全省各市都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市场,全省352个街道、2194个社区和210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三)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权益进一步发展收入水平逐步提高。2006年,全省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6981元,比2002年增长了0.85倍。据问卷调查,五年中有73.2%的职工最少增加过一次工资。与此同时,职工的经济来源也从单一的劳动工资性收入逐步向收入多元化方向发展。一部分职工在企业改革改制中成为企业的持股者,实现了劳动力与资本的结合,股息成为其一大收入来源;一部分职工通过投资房产、股市、债券、基金等拓宽了收入渠道。据省总有关部门调查,持有股

20、票、债券、基金的城镇在岗职工达45%。职工收入的提高,促进了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据问卷调查,职工的平均家庭人均月收入为833.9元,比2001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职工家庭消费结构逐步改善,用于旅游、文化娱乐、身体保健的消费明显增加。调查显示,有9.1%的职工认为五年来自己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有56.5%的职工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两项相加达65.6%;有15%的职工对目前生活感到幸福,有42.9%的职工感到比较幸福,两项相加达57.9%。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五年来,参加社会基本保险的职工人数逐年增加,社保基金规模持续增大,监管进一步加强。到2006年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

21、、生育五项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863.44万人、683.4万人、704万人、682.82万人和237万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193.67万人、7.4万人,248.35万人、437.82万人和30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32.1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20万人。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得到改善。2001至2006年,全省劳动安全事故逐年下降,有80%的企业建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50%的企业建立健全了职工卫生管理制度,58%的用人单位按照要求配备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卫生建档率达64.04%。据问卷调查,有60.4%的受访职工接受过单位的劳动安全培训,在问及“您的工作岗位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措施是否有效”

22、时,认为有一定效果和非常有效的达64.5%,说不清楚的为20.1%。(四)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意识增强职工在企业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积极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一是充分利用职工代表大会这一载体,参与企业内部的重大决策。据省总工会统计,全省有16572家公有制企事业单位、12242家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广大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企业的重大事项,审议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对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积极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充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全省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达到了99

23、.7%,有15736家非公有制企业也建立了厂务公开制度。厂务公开制度扩大了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了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三是通过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参与股份制企业的高层决策。职工董事、职工监事是适应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而建立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职工选举代表作为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参与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代表职工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截止2006年,全省1488家国有及其控股企业中,建立职工董事制度的1227家,占82.5%;建立职工监事制度的1262家,占84.8%。非公有股份制企业有2416家建立了职工董事制度,2681家建立了职工监事制度,比2006年分别增加499家和665

24、家。在行使民主权利的过程中,广大职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特点,不断创新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新形式。一些地方探索建立区域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些企业在职工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与经营管理者的民主对话会、民主咨询会,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进一步保障和落实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利。据问卷调查,有95.3%的职工赞同“职工参与企(事)业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事)业发展”的观点,有72.2%的职工表示愿意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认为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在企业发挥作用很好和比较好的占28.8%,认为一般的占49.6%;在选择“您参与本单位民主管理的渠道”的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25、直接向企业经营者反映和工会组织。(五)思想观念健康向上,呈现出务实多元特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职工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明显变化,主流思想健康向上,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法制平等意识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并呈现出务实、活跃、多元的特征。一是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增强。广大职工拥护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拥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据省总工会调查,97%的职工对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对党和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67.9%职工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73.4%的职工认为

26、能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多数职工十分关注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强烈希望企业兴旺,国家强盛,自觉支持和投身各项改革。二是经过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企业改革改制的洗礼,职工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绝大多数职工认为,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有好的生活和前途,必须依靠自身努力,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岗位技能和劳动本领。问卷调查显示,有68.9%的职工参加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有45.8%的职工希望进一步得到技术技能培训,13%的职工希望得到职业资格培训,9%的职工希望得到创业培训。三是人生观更加务实、理性。在问及“您个人的最大理想是什么”时,选择“家庭生活安舒”、“发

27、挥自己才干”、“获得一份稳定工作”的,分别占30.9%、20%和19.9%。调查显示,多数职工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职工追求公平正义、渴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和企业民主管理的愿望十分强烈。(六)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融合加快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动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工在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调查显示,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农民工作为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镇职工的融合加快。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劳动条件得到改善,拖欠工资的现象逐渐减少。农民工接受就业前职业培训的逐年增加,子女在

28、务工地的就学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实现了在城市长期就业和居住。许多企业把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一视同仁,在政治上一样平等、事业上一样发展、待遇上一样公平、生活上一样关心,促进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融合。据对农民工问卷调查,有51.6%的人在城市就业3年以上,28.3%的人就业在1至3年,两项相加达79.9%,有81.1%的农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按季领取为6.3%,按每项工作任务领取的占5.4%。在问及“您认为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的政策给您带来了哪些实惠”时,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克扣和拖欠工资的少了”、“关心农民工的人多了”、“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调查显示,对“应该使农民工和城市职

29、工同工同酬”、“农民工是促进工业化、城市化重要力量”、“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观点,不论是城镇职工还是农民工,赞同率都在90%以上。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农民工人数的增多,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与城镇职工的融合也在加快。问卷中,在问及“你为什么进城打工”时,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赚钱养家”、“增长见识和能力”、“争取发展机会”,分别占 76.2%、48%和45.7%;在问及“您在城里最大收获是什么”时,回答“增长了见识和才干”的占38.1%,“赚到了钱”占33.1%,“找到了发展机会”占12.4%。调查表明,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正在实现从“打短工”向“打长工”、 从“卖苦

30、力”向“拼智力”、 从城乡“两栖”到融入城市、从单纯的增加经济收入向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七)职工队伍内部分化,形成不同利益群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内部利益结构的变化,职工队伍分化加快,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按照职业、收入和利益诉求的显著差异,可把职工队伍大致划分5个群体。1、管理者群体。主要包括公务员、企业经营者与高层管理人员。这个群体拥有较多的社会组织资源和公共权力,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有较高的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度较高,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生活优裕。他们是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动者和组织者。这一群体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受益相对较大,是当前改革政策

31、的坚定支持者。2、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主要包括科教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类企业和服务机构中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职员。这个群体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从事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具有较强的就业和竞争能力。他们收入较高,就业稳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3、工人群体。主要包括各类企业及事业单位中的普通工人,企业普通技术人员和中层下层管理人员。他们人数众多,以提供劳动力资源为主,不占有社会组织资源,工作相对稳定,有基本的工资收入,社会参与度和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一群体是我国传统工人阶级的主体部分,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32、在改革开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承担了主要成本。他们对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改变社会地位有强烈的诉求。4、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本属于工人群体的一部分。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下,他们在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和利益诉求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工人群体的一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劳动群体。这一群体显著的特征是:拥有农村户籍,以出卖劳动力为主要生活来源;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不拥有任何社会资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事苦、脏、险、累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就业不稳定,收入比较低,缺少基本社会保障。他们渴望早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享受与其他工人一样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5、困难职工群体。主要包

33、括城镇下岗、失业和生活困难职工。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转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家庭负担重,竞争能力弱,收入低且不稳定。他们大多游离于正规经济单位和社会组织之外,生活处于贫困和半贫困之中。职工队伍的利益分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流动和具体利益的相互转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职工队伍团结统一的基本要求。目前,职工队伍的利益分化仍在进行之中,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上升和转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差别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三、我省职工在社会转型中存在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社会的快速转型中,我省职工队伍

34、既保持着工人阶级的传统本色,又体现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为河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进,由于受社会转型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职工队伍还存在和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制约着他们权益的实现、素质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1、普通工人社会地位下降。调查中,绝大多数职工认为,近几年来普通工人的社会地位持续下降,已跌到了社会最低层。部分职工对“工人是企业的主人翁”提法非常反感,不愿谈及这个问题。普通工人地位下降的主要表现:一是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理论宣传和企业制度设计上,过份强调资本

35、、企业家、知识精英的作用,淡化了职工群众在改革和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改制中,把改革的“主人”变成了改革的“对象”,随意取消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强迫职工下岗、入股、买断工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长期不能得到纠正。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利”字当头,对工人实行无情管理,任意剥夺他们的经济政治权利。二是普通职工的经济地位不断下滑,对企业劳动分配的发言权越来越小,收入与其它界层的差距越来越大。三是劳动法律法规不配套,实施监督不力,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有力保护。四是社会参与渠道不畅,普通职工在社会中的声音越来越弱。社会传媒不重视反映普通职工的生活,对他

36、们正面宣传的少负面宣传的多。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真正的一线工人越来越少,而官员、企业家、私营企业主、个体老板则越来越多。一些职工气愤地说“人大、政协成了富人俱乐部”。问卷中,在问及“您对近年来工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怎么看”时,回答 “没有变化”的占22.7%,有所下降和有很大下降的占35.1%,说不清楚的占6.2%;在回答“您认为工人社会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好”、“收入低”、“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2、就业压力增大。我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并且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再就业压力巨大。一是劳动力总量

37、供需矛盾突出。每年我省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员总量达200万人,而按照目前经济增长每年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仅有100万人。二是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我省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从2001年的2.8%上升到2006年的3.5%,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任务艰巨。按照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38%以上,需要有1800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需要转移就业100万人以上。四是就业稳定性下降。稳定就业虽然占主导地位,然而流动就业人员的比例相对升高;在就业人员不断增长的同时,实现稳定就业的人员有所下降。据问卷调查,有18%的职工有过下岗失业

38、经历,职工下岗失业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占24.9%,3个月到1年的占20.7%,1年以上的占54.5%;认为自己目前工不太稳定的占24.3%,很不稳定的占5.8%,说不清楚的占6.3%;职工就业后换过1个工作单位的占19.3%,换过两个工作单位的占10.9%,换过3个工作单位的占6.5%,换过4个工作单位的占1.5%,换过5个工作单位的占1.4%,换过6个以上工作单位的占1.2%。调查表明,实现就业稳定已成为职工的重要选择。问卷中,在回答“你就业最看重什么的”选项中,“高收入”排第一位,“职业稳定”排第二位;在回答“您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时,有19.9%的职工选择“找一份稳定的工作”。3、生活负担

39、沉重。近几年来,职工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生活压力依然较大。一是普通职工收入低,增长缓慢。一些结构性调整企业因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差,职工工资增幅不高;最低工资支付标准过低,与国际上一般为平均工资的40%60%的差距较大,部分民营企业以最低工资或略高于最低工资的“底薪”作为支付职工的工资标准,多年不给职工增长工资,还有极少数企业至今仍执行1994年的工资标准。据问卷调查,职工月工资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5.2%,301至500元的占12.1%,501元至1000元的占40.7%,三项相加占58%;五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占26.8%,最近两年才增加工资的占64%;在最近一次增加工资中,增涨50

40、元以下的占11.3%,51至100元的占23.3%,101至200元的占30.6%,201至500元的占27.7%,平均增资241.6元。二是医疗养老保障能力差。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与职工总量相比仍然较小,且保障能力低。一些企业拖欠“三金”现象严重,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参保不足。参加医疗保险的门槛过高、报销比例低,手续复杂。职工对现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障政策评价普遍不高,认为较好和好的没有超过30%。三是子女教育、住房支出过大。一些职工把“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称为“新三座大山”,他们说“新中国推翻了旧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又压上了新三座大山”。据问卷调查,职工医疗费用由个人全

41、部承担的占70%,个人承担大部分的占12.5%,两项相加达82.5%;在选择“您的家庭支出中哪项占的比例较大”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食品支出”、“子女教育费用”和“购(租)房费用”。生活压力降低了职工对未来的预期。在问及“您认为今后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机会多吗?”,回答“较少”的占34.3%,“很少”的占20.6%,“不清楚”的占15.4%,三项相加达70.3%;认为未来5年自己家庭生活水平基本不会变化的占18.6%,有所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8.8%,说不清楚的占14.6%,三项相加达42%。4、内部矛盾增多。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职工队伍的分化,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相互矛盾增多,职工队

42、伍的团结统一面临挑战。一是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的身份矛盾。近年来,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一些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仍然难以消去身份的影响,与同单位的城镇职工存在着同工不同酬,不能同等享受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的差别。一些企业用劳务派遣工、临时工、协议工等用工方式,把职工分为三六九等,人为制造职工之间的矛盾。二是公务员与产业工人之间的待遇矛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产业工人一直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公务员相对比较稳定,且在收入、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待遇都优于产业工人。近年来,公务员不断增涨工资,退休金也高于普通职工,加之公务员是

43、福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更加深了产业工人对公务员群体的不满。三是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地位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企业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他们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制定企业的各项制度,很少考虑职工的感受和切身利益,造成了职工对企业的不满和亲合力下降。四是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收入矛盾。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多数单位片面强调管理者的作用,不断拉大高层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的收入。一些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工资是职工的数倍、数十倍。一些股份制企业,千方百计压低职工工资,增加少数人的分红比例。多数私营企业只为管理层缴纳“三金”,对普通职工的社会保障不管不问。普通职工对管理层的不满情绪在增

44、长。据问卷调查,认为所在单位经营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一般、不融洽和很不融洽的达55.2%,在选择“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对普通员工尊重不够”,第二位的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第三位的是“缺乏相互沟通渠道”。5、技术素质偏低。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技术工人总量偏少。目前,技术工人占企业职工的41%,与企业对“十一五”期间技术工人占54.7%的预期还有相当差距。二是技术工人的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较少。企业预期“十一五”期间技术工人合理结构为,高级技师5.3%、技师10.3%、高级工25.7%、中级工38.5

45、%、初级工20.2%。目前,技术工人的结构与此相比,高级技师相差4.3个百分点、技师相差5.5个百分点、高级工相差3.3个百分点、中级工相差7.7个百分点,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缺口较大。三是技术工人工种不齐全,数控机床等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精密设备的操作人才不足。四是农民工队伍技术素质不高,对职工队伍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造成了冲击。一些行业,如建筑、煤炭、纺织等行业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只得大量使用农民工;一些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以廉价农民工取代技术工人;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劳动法规,对农民工用完就辞,辞完再招,不重视对他们的技术培养。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外出就业前接受

46、技能培训的仅占20%,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据对1200名农民工问卷调查,农民工中无技术等级的占81.6%,初级工占9.2%,高级中占1.2%,技师为0.3%。6、劳动关系矛盾突出。不同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了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农民大量进入城镇务工冲击着原有的劳动关系格局,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下,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屡屡发生。一是不按劳动法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私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普遍较低;许多企业职工对劳动合同是被动接受,基本无权提议;部分企业劳动合同内容不全,甚至违法。据问卷调查,职

47、工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5.8%;在签订劳动合同职工中,双方未经协商,由劳动者直接在单位提供的合同文本上签字的占56.5%;合同中没有劳动报酬约定的占33.2%,没有工作时间约定的占33.9%,没有社会保险待遇约定的占31.8%。二是延长工作时间,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据问卷调查,职工每周工作在4048个小时的占20.8%,4956个小时占16.2%,56个小时以上的占11.6%;领不到加班工资的占48.3%,能领到但达不到法律规定标准的占26.9%。三是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私营企业职工、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职工多数不在社会保险的覆盖之内。据对城镇职工的问卷调查,有32.6%的职

48、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35.4%的职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33.8%的职工没有参加失业保险。据对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未参加上述三项保险的均在59%以上。四是拖欠职工工资、医疗费用。问卷中有10%的职工仍被拖欠工资,有9.1%的职工仍被拖欠医疗费。五是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2005年,全省劳动争议立案突破万件以上,达10321件,比2001年增长了69%。职工与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多数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据问卷调查,部分解决的占42.1%,未解决的占45.3%,两项相加达87.4%。7、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贫富悬殊,造成了职工的强烈不满,孕育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

49、表现:一是不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据统计部门数据,2006年,我省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工资低19%,在全国30个省市区中倒数第三。我省平均工资最高的郑州市和最低的周口市,平均工资分别高于全省11%和低于全省45.6%,两者相差一倍以上。二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公。信息传输、电力及天然气、金融等垄断行业的收入增长过快,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它们与工资最低的批发零售业收入差距达5倍以上。三是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由于企业用工形式的多样化,造成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福利。一些企业缺少科学的业绩考核机制,经营者负盈不负亏,没有业绩而照拿奖励。许多企业在按劳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偏重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拉大管理、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的分配差距。一些企业由于经营者持大股和实行年薪制,普通职工与管理层特别是领导层收入相差少则两三倍,多则十几倍,更甚者几十倍。四是部分人以权谋私和获取灰色收入。一些国家公务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大搞钱权交易。部分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中,社会权势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乘机捞取巨额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