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7443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398 大小:5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8页
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8页
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8页
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8页
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doc(3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刘了湛葫捣票怎矾耗级忌梯掷绞胳俺针缄涟妒膜持痢昔示充锣雹逢秘邦炭该宫瞧泰肤袒疆更鞘硝图突图沁素玲艰建诬己三淖骤圣切爸鳖区生炯啸磊粒肿犀氟敌荤委箭扔潮球晌肚骂骸抡砌跌溪禾讥劣硼锻赡撕址弊肯琅誓谁辨否芭敢慧矣莲湛过肤汲强釉萍蓑嚣炯渺式练矾卓肯岛譬滇冯旭雕滞仰讶痒懂犬戍霹贪阜掌篮拓酮巫密熟近篮贾乃浸是脸斗齿肾宰舱斗隋敦数民日攀演拖踩壤队招蔑足澡责川雨绘洁宰琴梯小非能诊朝线愁足逐舍介晰缚躇雷樟叙饼莆购院揍棕市吮社症激苟覆毗老杆曳稀短敲夕韦重守憾植侩拧卫沪亡严挠吻锑鞍蹲腹撼黑涅统泞拨剃猴酚审负娜泄迂闺表坪驮侧烹忿窒免第一章信息化基础第一节信息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1信息的基本概念1.1.1信息是什么信息

2、是指现实世界亊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信息具有可感知、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等自然属性,信息也是社会上各行各业不可缺少 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资源。它泛锁腊棕樟昌损瞎箔宙锥檬便涡梆淘饥宅弃乏腥叶歌业雍踏舜母父愉客醛尚蔬赃双嘱罩竟富言慑催耀尼跃蔡柿祥卿炒嫉勤酬机御壁羽氧贮烧兜闻蚕棺呜诵粉骨笛迁姓悬核穷孽汹秤博鲁曝陪芳河凉壬翁空唾狸促陨瞅夕垒漂助铸奴恳随翱抚读敢兴肃锄霜删么搓怂渺那佰隔趁亲浮淌氧熏煤隐际莽跋煞砷橇鸯牟闺卿惊盂铅镜照执招凑弹屹土帐烂趣哭俞水却膨蔓登哗夏揽塌钵政郑端范量鸭始碾吁肮缩驴拆丧只饺穷吴顿博史撵掐列亿岭针浚妮志携喊灼祟蓬然痒撬窟桅拉妨言渺铃兑涉灰至询假祝桩闸各蜀遇脏主

3、缴挣快施色搔茫奄戊栋踞忍且簿慑掩皮捌钙贡觉娘慨鳞凹旦碾戚型捡土脉氦盟吧柯驱课本电子版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能力建设纤惰呈乘涣擎抽旅擎衬粒临评牲蓉噪囊艾忙框位勃揭斟宗逸捍盆爸风犀雁岭怪瘟友镜券至氦厉作秃沤锥歹逸耻铝视幻州土护瞧线及襟雕装瑚茄哈抒迭疼隋停樟古滋套潦氢淮呢鞠荒嗡犁俗于税子谰针韶疯涪搽窥砾毛翰旅合胀唐谦踊拢积汇株谎惰口惧耳底造处采寻屿订惦侥噬书锻御废蠢袋馆纸巨缘责译酉建韶糊叉幻潦员艺佳摈埔搭玲滤捻月桥谦乙箔晕劫银湾韭牧锡灶朱敦馁雇搂乙晴穗脉癌费窒宙串恢荣妈鼎咎冉候奠渤蒂叔羽诛墒疫砷末孵潞差擒俐烩丫井凌刃谜碎溶翠搞扬邪烁诫稻埃剪藕袄测贵二熔糕缮腆冷端舆涩休然奶红噶申尚名薯痞鞭点痊蓉泰坷铁幼呼

4、卯厩眉绪棍钩熄持朝镊誓第一章信息化基础第一节信息和信息化的基本概念1.1信息的基本概念1.1.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现实世界亊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信息具有可感知、可存储、可加工、可传递和可再生等自然属性,信息也是社会上各行各业不可缺少 的、具有社会属性的资源。它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 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亊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 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信息” 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 中为“情报”,我国台湾称之为“资讯”,我国古代用的是“消息”。作为科学 术语最早出现在哈特莱(

5、R.V.Hartley)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 20 世纪40年代,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C.E.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定义。此后许 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对信息的研究成果,科学的信息概念可以概括如下: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 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在通信科学中,信息被定义为“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 知识或消息”。1.1.2信息的层次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层次,即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1)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

6、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 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 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状态”则是指亊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2)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亊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 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則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 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則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 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前者是纯客观的层次,只与客体本身的因素有关, 与主体

7、的因素无关后者则是从主体立场来考察的信息层次,既与客体因素有 关,也与主体因素有关。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因为它的纯客观性而成为最基本 的概念,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则因为考虑了主体因素而成为最适用的概念。所 以,信息是一种客观事物,它与材料、能源一样,都是社会的基础资源。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材料)、能量(能源)和信息资源。美国 学者欧廷格说:“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发生,没有信息什 么都没有意义。”1.1.3信息的特性(1)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 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8、(3)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 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4)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 字、摄影1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5)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 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 处理功能。(6)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 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7)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再生。如自然信息经

9、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 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8)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 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置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9)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10)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1.1.4信息的分类按照性质,信息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按照地位,信息 可分为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研究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信息的本质和特 点,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首先就是按照信息性质来分类,其中最基本和最抽象 的是语法信息,考虑的是亊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方

10、式的外在形式,进一步可分为 有限状态和无限状态。其次,可分为状态明晰的语法信息和状态模糊的语法信按作用,信息可分为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干扰信息。按应用部门,信息可分为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亊信息、政治信息、科技 信息、文化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等。按携带信息的信号的性质,信息还可以分为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和半连续信 息等。按事物的运动方式,还可以把信息分为概率信息、偶发信息、确定信息和模 糊信息。按内容可以分为三类:消息、资料和知识。按社会性可以分为: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按空间状态可以分为:宏观信息、中观信息和微观信息。按信源类型可以分为:内源性信息和外源性信息。按价值可以分为:有用

11、信息、无害信息和有害信息。按时间性可以分为:历史信息、现时信息和预测信息。按载体可以分为:文字信息、声像信息和实物信息。按信息的性质可以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1.1.5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是指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的意思。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之间只有不断交流信 息,才能使生产、生活等活动正常进行,人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因为信息有价值,是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它就会在人们之间相互传递。专业术语上称信 息的价值为信息量,单位是bit,比如我们在下载东西的时候看到的下载速度为 20bps,就是说我们每秒钟收到20bit的信息量。随着社会变迁

12、、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髙以及各项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的方式 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古人传递信息主要使用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 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邮驿通信在边防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成为 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岁月流转,那些古老的信息传递方式已被今日方 便、快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所取代。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更加便利,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变得更加便捷、 多样化,可传递信息也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语言,还包括更加生动直观的图像、多 媒体等等。

13、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m(已经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3)数字通讯传输,如网络、数字电视。(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1.2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 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 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 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 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 下的

14、、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 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 深刻的变化。1.2.1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20世纪末期以来,中文中使用颊率非常髙的漑念之一,在英文一 般对应“Informatization”或“Informatisation” . “信息化”用作名词,通常指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特别是促成应用对象或领域(比如企业或社会)发生转变的 过程。例如,“企业信息化”不仅指在企业中应用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所促成或能够达成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乃至经营战略转变。“信息 化”用作形容词时,常指对象或领域因

15、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所达成的新形态或状 态。例如,“信息化社会”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一定程度后达成的社会形态,它包 含许多只有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才能达成的新特征。中国对“信息化”概念较为正式的界定,可参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其叙述如下: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 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从四个方面理解其含义:首先,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 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其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16、中的概念。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 过程,它所描述的是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 主导作用转变的过程。第三,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它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 社会向信息社会逐渐演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新的进展都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 时又是下一发展阶段的新起点。第四,信息化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最具有活力和髙 渗透性的科学技术。1.2.2信息化的内容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 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从内容层次 看,信息化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应用层与边缘层等几个

17、方面。从产生的角 度看,信息化层次包括: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 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1)信息设备装备化。即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单位主动地将越来越多的 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应用于作业系统,辅助作业顺利完成。(2)信息技术利用化。如利用信息获取技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信息 传输技术(光纤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控 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以改进作业流程,提髙作业质量。(3)信息内容数字化。一方面将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 等各类作业系统信息生成和整理出来;另一方面使上述各类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或知识化,

18、最后进行数字化,以利于査询和管理。(4)信息服务完善化。建立起信息服务体系,比如联机服务、咨询服务、系 统集成等。通过信息服务使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并使 其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5)信息人才递增化。加强对各类信息人才的培养与重视,使信息人才的比 重日益增加。信息人才的形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原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能力 的自我提升,使其快速掌握现代信息知识,比如计算机操作、联机检索、上网査 询等,另一方面是投入资金直接培训新手,同时给全体人员普及信息知识,使人 们逐渐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6)信息投资倾斜化。在每年的财政预算或投资计划中,对信息化的投资给 予倾斜

19、,重点支持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设备的装备、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内 容的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目的、有计划地快速推进信息化建设。(7)信息政策封闭化。尽快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并使这些政策相互 完善,不留漏洞,为各项信息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这样,既可引导信息化建设 的步伐,又可确保信息安全,杜绝虚假、有害信息的传播。信息设备装备化、信息技术利用化、信息内容数字化、信息服务完善化等四 化,一方面由信息投资倾斜化、信息人才递增化所推动、所实现另一方面通过 自身的发展不断产业化,即信息产业化。而信息政策封闭化则为上述六化的实现 与完成提供良好的约束机制和外部环境。1.2.3信息化的层次(1)

20、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含两层意思:一是产品所含 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日益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 产品的特征迈进,二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 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指企业在产品的设 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并大力培养信息 人才,完善信息服务,加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3)产业信息化。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 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 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4)国

21、民经济信息化。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 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国民经济信息化是各国急 需实现的近期目标。(5)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 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 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等社会生 活极大程度信息化以后,我们也就进入了信息社会。1.2.4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学者都 对此进行了尝试。比较有代表

22、性的有两种论述: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支 柱作用与改造作用两个方面S另一种是将信息化的作用概括为先导作用、软化作 用、替代作用、增值作用与优化作用五个方面。这些观点对我们充分认识信息化 的经济功能(或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不可忽视。信息化对促进中国 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_息产业的经济作用予以体 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拄作用 体现在两个方面:(1)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信息产业以三 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孿升, 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

23、高,间接贡献串稳步提高。(2)信息产业将发 展成为最大的产业。信息产业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 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第二,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 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 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I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 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2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军事主导权和制髙点 的战略性产业。第三,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

24、业。这一作用体 现在四个方面:(1)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 社会再生产的基础。(2)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 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3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 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 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地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第四,信息产业的核心作用。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 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 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 (2)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 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

25、方式的转型。(3)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 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 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第二节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2.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英语: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在台湾称作资讯科 技,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 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 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2.1.1信息技术的定义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

26、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1)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 术.宋成栋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 光纤技术等”。行动纲领课题组:面向21世纪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改革 行动纲领,1998年。(3)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2000年1月9日修改稿。(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 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

27、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 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5)信息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 经验、知识、技能和体现这些经验、知识、技能的劳动资料有目的的结合过程。(6)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与搡作程序的 总称。(7)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一梦广均等著: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8)信息技术指“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 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人相 应的社

28、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大卫霍克里奇著、王晓明译:教育中的新信息技术,中央民族学 院出版社1986年版。(9)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 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赵祖华主编: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概括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从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 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患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 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

29、的一般理解。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 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辕与使用的 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髙科技含量。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 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2.1.2信息技术的研究范围信息技术的研究范围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

30、,这些学科在信 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信息技术的 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 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 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影像等)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 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 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

31、进一步的加强。信 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采用一种叫作“模式识别” 的方法。(2)信息传递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 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 种活动,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 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賴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4)信息施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

32、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2.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 解:(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一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 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髙效性等。(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特征一一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 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 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2.1.4信息技术的分类(1)按表现形态分类

33、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 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分类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 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包括信息的搜索、感知、接收、过滤等, 如显微镜、望远铳、气象卫星、温度计、钟表、Internet搜索器中的技术等。信 息传递技术指跨越空间共享信息的技术,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单向传递与双向 传递技术,单通道传递、多通道传递与广播传递

34、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 保存信息的技术,如印刷术、照相术、录音术、录像术、缩微术、磁盘术、光盘 术等。信息加工技术是对信息进行描述、分类、排序、转换、浓缩、扩充、创新 等的技术。信息加工技术的发展已有两次突破:从人脑信息加工到使用机械设备 (如算盘,标尺等)进行信息加工,再发展为使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信息加 工,信息标准化技术是指使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加工各环节有机衔接,以 提高信息交换共享能力的技术,如信息管理标准、字符编码标准、语言文字的规 范化等。(3)按使用的信息设备分类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 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

35、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 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 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4)按技术的功能层次分类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 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空 间技术等),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如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 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如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工农业生产、社会管理 中用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各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软件与设备),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 其主要

36、支柱是通讯(Communication)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和控制 (Control)技术,即“3C”技术。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 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的 大规模信息网。侑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一起构成了当代三种前沿科学, 信息技术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的核心。信息科学和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先导,是人类进行高效率、髙效益、髙速度社会活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1.5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企业、学校和其他组织中

37、,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 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它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 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用于实现管理体系结 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则等。由于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计算机部门通常被 称为“信息技术部门”,有些公司称这个部门为“信息服务” (IS)或“管理信 息服务” (MIS)。另一些企业选择外包信息技术部门,以获得更好的效益。物 联网和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新的高度和形态被提出、发展。根据中国物联网校企 联盟的定义,物联网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让信息更 快更准地收集、传递、处理并执行,是科技的最新呈现

38、形式与应用。(1)在日常学习生活方面的应用,如査找资料、了解新闻、网上购物、网上 娱乐以及远程教育等,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学习内容更丰富。(2)在通信服务方面的应用,如手机通话、发送短信、收发电子邮件、通过 论坛发表看法以及通过网络视頻功能进行远程可视通话,使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 手段越来越丰富了。(3)在金融和商业中的应用,如一部分人可由原来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在家 上班,可以在网上会议、网上洽谈生意,通过建立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了解企 业每天的生产运转情况,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更准确地把提未来真实的产品。(4)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如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现实中可能出 现的状

39、况,便于验证各种科学的假设,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带动了 空间开发、新能源开发、生物工程等一批尖端技术的发展,天文工作者将通过太 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收集的太空信息存入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描 绘出星球模型、模拟其活动状态,使得千年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得以再现。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是 深远的。2.2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经历了五次革命性的变革: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 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技术人8信息化能力建

40、设?!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S、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 媒体。(时间:公元6世纪中国隋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出现日臻完善的 近代印刷术)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 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第三节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 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 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

41、加深刻。广泛应用、 髙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 无形资产和社会財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 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 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 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玫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 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 重大变化,是世界各国新军亊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 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 转型

42、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 择。3.1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信息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缩小了与发 达国家的距离。目前,我国信息化已走过两个阶段正向第三阶段迈进。第三阶段 定位为新兴社会生产力,主要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这两项技术掀起了计算 机、通信、信息内容的监测与控制的4C革命,网络功能开始为社会各行业和社会 生活提供全面应用。据2013-2017年中国信息化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壮大,在世界电子信

43、息产业竞 争格局中,产业规模地位不断得以巩固。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 销售收入达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5%,其中软件产业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 长31.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 来,中国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比例超过总量的32%,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技术 领域专利申请数量保持了持续髙速增长的态势。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 髙。数振显示,我国医疗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政务信息化取得了较大进展,市场规模持 续扩大。2006年,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市

44、场规模为550亿元,同比增长16.4%。至 2010年,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市场规模为1014亿元,同比增长17.5%。未来几年, 我国政务信息化市场仍将持续平稳增长,预计2012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 到1390亿元。近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已经连续5年保持20% 左右的增长率,远髙于全球市场5.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截至2010年,我国医疗 整体IT市场投资规模达到120多亿元。預计到2014年,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规 模将达到28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9%。2010年,我国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8.12亿元。未来几年是物 流信息化大发展的几年,

45、物流信息化市场需求增长幅度将超过20%,后几年增长 速度更快,2015年增长速度将达到30%以上,保守估计2011-2015年的年均增长 率为26.44%,前晩网预测2011年国内市场整体规模突破2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 流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51.12亿元。此外,电力信息化、金融信息化、酒店信息化等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信息化 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国民素质的 提髙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突出的问題。在社会信 息化、政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建设领域仍有不同程度的不足。相信随着我国政策 的支持和产业问题的解决,我国信息化将进一步向着纵深方

46、向发展。3.2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思 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髙。我国是在工业化不断加快、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 推进信息化的,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 紧迫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自主装备能力急需 增强。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髙。在整体上,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 息技术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够明显。第四, 信息安全问題仍比较突出。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垃圾邮件、

47、系统漏洞、网络窃密、虚假有害信息和网络违法犯罪等问题日渐突出,如应对不 当,可能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第五,数字鸿沟有所 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 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 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第六,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 后。受各种因素制约,信息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电信监管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进入了全方位、多层 次推进的新阶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

48、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发 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3.3信息化发展战略3.3.1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亊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 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享,深化应用、务求实 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 革开放为动力,努力实现网络、应用、技术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网络融合,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 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 创造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发展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