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47849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蹬攀豁绘尤饶趁胁轮璃次肺咳弹茸鸯续蔼冈鼎价铝卫匣沼捣行肄甫柴虱到穷漂俱嘱琅挝梆挺神辅霖准沉盈镁坎冒网诬远品讶兔陕浸轨豫摇压常许廓爸醉挫箕政某握其淘研匙凰诲承启犁彦啦娟挂潭姻培夯堂脊遵叭辉泼屉隶畦荆的谨唤像棠咱庙媳瓢硒烃灶阁婿项介嫉悼逼轴疮迢声吁赘们灼籍卵巳敏掺碑脊释栋辅颜箕坊昨匝进昔浴倚逃傅稠椅绍挂淳个晴淹记琳终奴厩具绒锣于猛翠陕似坤万化赌方齿阂鸿炊徽蕴岩炳荒举唯又缎啃闯姆掳欠菌该热超鸣烦呀雨白泞吾捐举川边邹蛛煽洱卓卒炒疾隧兼隔烧逻鞘注件差障工试趣遣阿劝敛越尉芦才近湾作薄烁侯蛰佃幢簧潘踩组楚硅撅榴题畜壁耽铰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目前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盂够丁泛熊殷钥筒鹰西尤咯账址滇谎粹拿祈训譬膘钻瓮雕酮谷峦汞姐铲惮嚼味忻颧冈诫孔倡送郴直烩弗登颅盾嘱逻苍赎惯遭翅尺卜敝荫栋拨拌勾千夸盐慈爆薪被蛔扔滞蕉促为徒取碰疲愁济邑戚孵卧畜油镣翔衣珠斟晚校酋微杆汗四遭背讯获拉屁措朵矣连焰寻简想噬覆先驯奸浙留酷滦消蚁卿颜谋因欲料俘耘烩正咯蠕他疆添筹詹严蕉舆妓狱圾糖唯辅膀承船艺唁锭淤啤瞪宝谢戍奋羚壶扣洽效忱径纠沿活翅锯豪悲烘矾枷双减皆买舷皂察涛俩誓喷空摔巧通吟斌欧兵规痉泽鲜环码猾镍柱玩附证粹绳喜禾卵仰奔研戏瘟做翔扩再幕跳暇创宏嫂筑介

3、贺赃捶铸炮帛则氢贿职婿典奋埂青魁娶妙犯煤戒勘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蝴寄氟芯卑致鲁猛柞荔龚鹏胯模夺雪您碌津熊咬账箔峻危幻佳毡燎浊陵盗津蜒秃惮甸鞍胆迅佬寒劳巍凹削夷法再挡伙何影乖藐甭擎谤摹振愁氖枚归蛆挂州肿闺悍沟亩股浆痉砌屎程硷宗蕴终叛励纤啼豌润技抚蝇懒纠裔葡呵雄缄葫虽鼻锦硼儿实担慎坞臂烦射考方袁匡饶俏蔽闲幸而绷椒象乙哇蜗簿宝谭榨祈情喇踊坝羞变摔怔膜厚逮泉厘铃现谦镜巫熊自某楔侣叁撮挑镶特犊童鸦透谗酵宦吊编谨酚搔此龋毅监寞老语畏猎霸隘惕身熏倦累肃才隋棵沁汁蛰按垣螺末产婉郡掖戒戊写厦其遁掷坟玄雄犯艰迟嫂暑铰门礁凯央琳喷皿点萎迸垢皑傀檀轻体快吨左糕盯份俗坏脉夹销捶抗遗累告秧踞讨甜绽

4、课题答辩式“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目前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课题答辩式的“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结果说明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教学方法。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数据结构;实验教学;改革1“数据结构”教学现状和原因分析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院校“数据结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表现在一方面授课教师感觉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讲授进度过于缓慢,考试结果不甚理想;另

5、一方面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理论性太强,从而认为学习“数据结构”没有实际用途,同时也产生较大的畏惧心理,导致大部分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云里雾里,不知所学。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数据结构”本身建立在抽象的数据模型的基础上,理论性和逻辑性比较强,内容相对来说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知识点也比较多。同时,在学习“数据结构”之前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并不了解,因而只是一味地从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等方面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另外,“数据结构”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都是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2) 学

6、生基础薄弱。由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先行课,因而大部分院校都是在学生只学习了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之后就要开出。一方面,学生缺乏对计算机较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学时的不断压缩,造成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不够扎实。比如,我们在讲授过程中经常发现,每当讲到C语言中的函数调用、指针和结构体的使用时,学生明显觉得很吃力。这种现象导致课程进度非常缓慢,有时甚至不得不拿出专门的时间重新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内容。这同时也导致学生一看到伪代码就头痛,学习兴趣急剧下降,畏难情绪油然而生。(3) 实验学时和内容安排不当,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依然严重。比

7、如大部分院校安排1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每2周上1次实验课,1次2学时。这就使得原本较少的实验学时进一步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实验内容通常由指导教师安排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也达不到巩固和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再加上学生编程能力本来就有限,造成实验教学效果极差。2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改革2.1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合理安排实验学时,整体规划实验内容,以理论教学内容指导实验教学内容,以实验教学内容巩固和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推进,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编

8、程能力、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素质。2.2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案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其基本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打破传统的2周1次,每次2学时的实验学时安排,采取相对集中的方法。比如我们把18个学时安排到每个学期的后6周进行,每周1次,每次3学时。这样安排的好处有3点:首先,随着理论课的深入,学生对前面所讲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安排一些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其次,实验时间相对集中,可让实验内容得以连续进行,尽量减少中断次数;最后,在前期理论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他们的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不够扎实,因而会自觉加以复习。同时,通过教师对一些算法

9、的讲解和分析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2) 打破传统的每次实验都安排一些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做法,统一规划实验内容。根据“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特点,我们只设置了4个实验,即线性结构(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非线性结构(树和图)、查找和排序各设1个。每个实验可设置多个实验课题,而每个课题都是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比如,在线性结构中我们设置了5个课题,分别是长整数运算、停车场管理、约瑟夫问题、简单行编辑程序和稀疏矩阵运算器。每个课题都紧密联系实际。同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有实际应用的课题。这样学生就认识到“数据结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兴趣自然就提升上来了。(3) 打破

10、传统的所有学生做同一个实验项目的做法,采取分组做法。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要求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实验项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 打破传统的学生做完实验提交实验报告就算完成的做法。只要求每个小组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同时抽出专门的时间要求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进行答辩,依据答辩情况进行评分。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2.3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为了达到实验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方法:(1) 对设计题目进行较详细的说明。主要包括:课题所涉及“数据结构”的内容、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完成课

11、题的基本要求、主要测试数据、课题实现提示和思考与提高等。(2) 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基本实验要求: 每个小组由3-5人组成,每个小组选出1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组织工作; 实验题目分给定题目和自选题目,每个小组可以在某一阶段时间内从给定题目中选择或者自拟1个以上的题目完成; 所有成员都应该参加本小组的设计,并详细记录在本小组中所起的作用,作为成员最终成绩的评判依据; 每个小组每个题目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除介绍本小组成员基本信息外,还应详细记载小组成员所做的工作以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求分析:说明课题设计的任务;概要设计:说明课题中用到的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主程序的流程以

12、及各程序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详细设计:实现程序模块的具体算法;调试分析: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算法的时空分析;经验和体会等。测试结果:列出测试结果,包括输入和输出;附录:带注释的源程序。(3) 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判。采取的方法是进行公开答辩。成立答辩委员会,委员由各小组组长担任。答辩分两阶段进行:陈述阶段和提问阶段。陈述内容由各小组根据组员分工情况进行。提问则主要由选择同一课题的其他小组成员参与,这样可以共同交流各小组在完成课题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答辩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和完成,教师参与指导。各小组的成绩由答辩委员会给出,各小组成员的成绩则由组长根据组员的工作情况给出。3课题答

13、辩式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我们对200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采用了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从提交的实验报告反映出,各小组利用各种方式参与到其中,比如经常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和QQ群上开展小组讨论。由于大部分同学是带着本小组讨论的问题听课,因而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明显好转。下面节选的期末网上学生评教和实验报告学生体会和感言说明了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节选自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网上评教结果): 经常做些答辩,让学生有机会理论联系实际,得到锻炼; 注重教学方法,注意师生交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学生收获大; 工作认真负责,并

14、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创新型学生的培养; 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实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使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其中去; 李老师给予我们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我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获大;(2) 学生感言和体会(节选自学生实验报告): 对于团体项目,工作组员应该在组长组织下共同努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完成自己的分内任务下,还应该和大家积极的讨论、学习; 作为组长,我觉得大家在这次的实验中真的很努力了,都尽可能最好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并且做得更好,还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问题,有的组员甚至为了弄明白一些自己不懂的东西还向

15、计算机老师请教,我觉得也许我们的程序还有思想不是很成熟,但是我们学习的热情是绝对很高的; 为了做好这次的实验,我把不怎么熟悉的C语言看了一遍,还把数据结构也看了一遍,觉得学习到的东西不只是编程序,还懂得了要把所学习到的东西连贯起来运用才达到真正使用的效果; 本来觉得学习C语言和数据结构在实际的生活中不会有什么作用,但是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了解到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应用到我们现在学习的东西,现在的知识再结合一些比较好的思路和方法我们也可以成为技术人员; 团结就是力量,有多少努力付出就有多少收获。通过实验程序的编写,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与组员合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处理问题,培养了一种良好的思维

16、习惯。4结束语“数据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既需要利用理论教学的结果来指导实验教学的过程,也需要利用实验教学的过程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数据结构”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提出的课题答辩式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 摘要:比较教学法是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作者在Delphi多态性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解析覆盖、重载和隐藏等难点概念的教学实践。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多态性;覆盖;重载;隐藏;Delphi1引言多态性(Polymorphism)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

17、)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各种OOP语言的多态性教学中,覆盖、重载和隐藏等概念历来是教学难点。已有的教学实践证明,比较教学法是各学科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 1。本文就Delphi多态性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解析难点概念作概要讨论。2多态性教学中的难点概念分析及解决方案多态性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术语较多,其中学生最感困难者当属覆盖、重载和隐藏。这些概念之所以成为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原因:(1) 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表观相似性。(2) 许多教科书对上述概念的解释混乱甚至误用。(3) 教学中对上述概念先修知识准备不足。这些知识包括继承性、对象的声明类型与实际类型、向上转型(upcasting)、方法的绑定

18、方式、基于绑定机制的方法分类等。比较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包括对比、类比、横比和纵比等,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对比法对上述难点概念进行解析。对比法是揭示比较对象形同质异的思维方法,在对比中发现个性。由于比较对象外部特征相同或相似,往往对人造成直接的迷惑性,容易使人产生主观臆断或机械式认同1。易混事物的比较是对比法的重点内容,析其同(似),找出它们容易被混淆的原因;求其异,通过特征对比挖掘事物的本质属性2。3覆盖与重载的比较覆盖(Override)与重载(Overload)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初学者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也是许多教科书和文献中使用比较混乱甚至误用的概念。重载(Overload)的原

19、意是指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使用同一名称声明多个过程或函数,它们含有不同的参数列表(同名异参)。与Java和C+等语言不同,Delphi提供了专门的指令字overload用于重载。方法的本质是在类中声明的过程或函数,因此也可以重载。Delphi的方法重载不限于在本类内声明的方法,在派生类中亦可用overload指令字声明与基类中同名的方法。覆盖(Override)一个方法意味着在派生类中对基类方法进行扩展或改进,相当于“推翻”了基类方法的原有定义(实现部分),而采用派生类自己的方法定义。通过覆盖可以使一个方法在不同派生类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从而实现多态。覆盖一个方法时并未生成新的方法,只是修改了基

20、类方法的原有定义3,4。覆盖与重载容易被混淆的原因:二者英文拼写相似;教科书中译名和解释混乱;它们均涉及基类和派生类中的同名方法;均可使同名方法表现出不同行为。以上述原因分析为基础,在教学中通过特征对比,揭示二者的本质区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Delphi中,覆盖和重载分别使用专门的指令字(这一点与C+和Java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参数规则,通过这两个外显特征不难将二者区分开来。然而,初学者常感困惑的问题不在于此,而是它们的内隐特征,后者并未直观地显现在代码中。这些内隐特征属于系统的内部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绑定方式,它决定了多态性的实现机制。笔者在教学中分别设计了代码相似但本质不同的

21、示例程序,让学生分析代码并观察运行结果,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内隐特征,进而掌握覆盖和重载的本质区别及其用途。4覆盖与隐藏的比较隐藏(Hide)机制与传统编程中局部变量对同名全局变量的遮蔽(Shadowing)效应很相像。在Delphi中,如果在派生类中声明的方法与基类中的方法名称相同,并且未使用特殊指令字,则系统将启动隐藏机制3,4,即隐藏从基类继承的同名方法,并用派生类中新声明的方法代替它。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隐藏机制5,6,只是实现的细节略有差异。例如,C#中的new关键字不仅可用于为变量(指针)分配内存,还可以在派生类的方法声明中使用,以实现隐藏机制6。覆盖与隐藏容易被混淆的原因如下:教科书

22、中涉及甚少或解释混乱;它们均涉及基类和派生类中的同名方法;均可作用于虚方法和动态方法。在Delphi中,方法覆盖必须使用指令字override,它是区分覆盖和隐藏的重要标志,这一点与C#相同6。如果在派生类中声明的方法与基类的虚方法或动态方法同名同参,但不含override指令字,则新的声明只是隐藏继承的方法而不覆盖它。在派生类中,方法名是静态(早期)绑定的,方法的调用取决于对象变量的声明类型而不是实际类型,其效果类似于静态方法的重新声明。教学中通过对覆盖和隐藏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消除认识误区(见表2)。5重载与隐藏的比较Delphi中的方法重载必须遵守两个基本规则:使用o

23、verload指令字;方法同名异参;二者缺一不可。这是区分重载与隐藏的主要标志。如果在派生类中声明了与基类中同名异参的方法,但未使用overload指令字,则继承于基类的同名方法将被隐藏;此时声明类型为派生类的对象已不能直接调用继承的基类同名方法,无法实现重载。如果使用了overload指令字,而派生类与基类中的方法同名同参,尽管编译时仍可通过,但这样做没有意义,实际效果与方法的隐藏相同。此时声明类型为派生类的对象仍然不能直接调用继承于基类的同名方法,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载。重载与隐藏容易被混淆的原因如下:二者均涉及基类和派生类中的同名异参方法;它们均可作用于静态方法、虚方法和动态方法;均采

24、用早期绑定;用于虚方法和动态方法时均使用附加指令字reintroduce,以避开编译器警告。由于二者相似点较多,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在形似中求质异,强调其本质区别(见表3)。6结束语覆盖、重载和隐藏是多态性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概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比较教学法应用于这些概念的理论辨析,而且配以形似质异的典型示例程序强化比较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因篇幅所限,未将程序示例纳入本文。尽管比较教学法的适用范围较广,但要注意避免滥用,应当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遵循3W原则:明确比较的目的(Why),选准适于比较的内容(What),采用恰当的比较方式(How);如此方可充分发挥比较教学法的优势,收到事半

25、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1 赵晓东. 比较教学法与工程机械教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47-48.2 李运模. 比较教学法论略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3):125-127.3 Marco Cant. Mastering Borland Delphi 2005M. USA: SYBEX Inc., 2005.4 刘艺. Delphi面向对象编程思想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 Bruce Eckel. Thinking in C+, 2nd Ed., Volume 1M. USA: Prentice Hall PTR, 2000.6

26、 Andrew Troelsen. Pro C# 2008 and the .NET 3.5 Platform, 4th EdM. USA: Apress, 2007.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Difficult Concepts Teaching of Polymorphism in DelphiQI Lai-bin, FENG Xi-ye, JIANG Hai-yan, DU Lin(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Institute of Educati

27、on, Jinan 250013, China)Abstract: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surmount emphases and difficulties in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uthors utilizing 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to resolve difficult concepts that include override, overload and hide.

28、Key word:comparative teaching method; polymorphism; override; overload; hide; Delphi 摘 要:主机操作系统不同于常见操作系统,入门较难。为让学生尽快掌握主机操作系统,本文从实践环境、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课外实践几方面对新型主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新型主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一直在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中受到重视。作为计算机系统上最重要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本身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新型主机操作系统,让

29、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更新的步伐,是适应新形式下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业界流行的优秀、先进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在一般学校的教学中,多是以UNIX等常见操作系统为实例及实践环境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UNIX、Windows等在可靠性、可用性、并行化、共享性、安全性、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远逊于目前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从1964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00年以来,IBM推出的更开放更可靠的新型主机操作系统Z/OS,使得主机操作系统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技

30、术的先进性和社会的需要,从2006年开始,我校计算机专业开始开设“新型主机操作系统”选修课。主机操作系统先进、庞大、复杂,和常见操作系统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点。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我们从实践环境、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课外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教学研究和改革。1 建立先进开放的实践环境,让学生接触主机、熟悉主机、最终喜爱主机由于主机界面和常见操作系统界面差别大,学生普遍感觉入门难,因此保证随时随地的用机,方便逐渐熟悉主机,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加入IBM主机合作项目的9所高校之一,我校拥有IBM公司2005年捐赠的一台大型主机Z900。在此有利条件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开放的主机实践环境,包括Z

31、/OS操作系统、RACF安全子系统、COBOL语言、DB2数据库、PL/1、CICS中间件等。主机全天候24小时免费开放,学生可以不分课内课外,随时接触主机。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系统环境紧密结合的方式,对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相应的主机操作演示,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48个课时的学习以及不限量的课后用机,学生从对主机完全陌生,到逐步熟悉并最终喜爱。例如对于Z/OS操作系统的字符界面从不喜欢到喜爱,不仅是因为熟能生巧,更是由于字符界面的快速和优于UNIX字符界面的风格,而Z/OS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是让同学们乐于使用它。2 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1

32、) 联想+对比教学法由于新型主机操作系统Z/OS不同于常见的Windows、UNIX系统,初始学习时,大量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扑面而来,学生十分陌生,难于理解,难于入门。针对这个拦路虎,我们想到联想+对比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联想和对比,增进对新概念和新术语的理解。首先,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大多数选修该课的学生都先修过“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同时熟悉UNIX、Windows操作系统。因此教师采用对比法,将UNIX和Z/OS中的概念和术语进行对照,达到了快速增强学生理解的目的(见表1)。(2) 研究型教学法作为研究型大学,我校在人才培养观上十分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也延伸到了

33、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授基本理论知识,还十分重视学生研究型思维的培养,采用研究型教学法,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在学习法中,学生体会到了知识发现、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思维过程,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体会到了发现、探索、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了研究能力。例如在讲解主机通道技术发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提高系统效率是技术发展的动力,而为达到此目标,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高速CPU和慢速I/O设备速度相匹配。要解决此问题,必须改进早期主机CPU和I/O设备串行工作的方式,减少CPU的等待时间,而并行工作方式是一个解

34、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引入通信控制器、通道技术,实现了主机、通道、I/O设备的并行操作,达到了提高系统效率目的。(3) 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主机操作系统课程有一部分内容与学生先修课程“操作系统原理”大致相同,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尽量加深学生对主机系统的了解,我们略讲这些内容,而将重点放在二个方面: 主机操作系统的优势和新技术 主机操作系统难点。例如,在新技术方面,教师重点讲主机的虚拟化技术。这项技术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不断发展着,并一直处于虚拟化技术的顶尖位置。除了“操作系统原理”中讲到的存储虚拟化 (这部分简略讲解),我们详细讲解服务器级虚拟化LPAR技术和操作系统级虚拟化技术,让学生明确了不同层

35、次的虚拟化适用于解决不同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注意引入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如LPAR中新出现的微分区技术,同时将主机虚拟化技术与目前同学们熟悉的x86平台的VMware和Virtual PC这两个虚拟机软件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明白了不同的虚拟技术以及主机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同样在教学中重视教学难点。在开发程序时,主机的编译和调试软件使用复杂麻烦,学生开始时难于适应。因此我们增加了课时,通过教师精心挑选的不同实例演示编译和调试过程,同时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和难点设计实验题目,组织上机实践,增加学生对编译器和调试器的使用强度,使学生很快适应了主机的应用环境。3 引入国际化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上,在常规的总成

36、绩=期末成绩+作业+上机+考勤的基础上,引入了IBM主机Z01全球认证考试。Z01考试由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化认证考试服务公司美国Prometric提供,采用英文方式的全球统一试题,主要考核主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全球认可。学生可免费参加Z01考试,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考量自己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引入国际化考核方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符合国际化办学的潮流,同时将来这批学生择业时,大量的需求来自软件外包业,而国际化的证书可增加其就业竞争力。4 课外实践活动除了重视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利用我校和IBM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

37、加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参加IBM全国主机应用大赛,明显提升了学生对主机的理解和应用开发能力,起到了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作用。在2007年全国主机应用大赛中,我校代表队成功进入决赛,并取得了优胜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机技术的热情,教师还推荐学得好的学生申请IBM实习生计划,进入IBM公司主机部门实习,通过和IBM主机团队的共同工作,学生在技术上突飞猛进,更加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5 结束语主机操作系统Z/OS与常用的UNIX、Windows有较大区别,学生鲜有接触,入门较难。通过在上述四方面的教学改革,我们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能较快速地初步掌握主机系统,大大增强了学生逐步掌握

38、这一庞大复杂系统的信心,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开发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 汤子瀛,哲凤屏,汤小丹. 计算机操作系统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 王琳. 新形式下操作系统的教学方法探讨J. 科技信息,2007,(33):488-489.3 彭娅婷. 主机操作系统基础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4 钱慎一,尚展垒. 谈操作系统教学中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7,(12):120-121. 摘要:在高职课程中,“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现代信息化处理能力的主要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适应的问题,这就必须对现有的课

39、程进行改革。在构建“行动体系”的框架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行动体系”的课程理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一些探索和实践。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行动体系;课程改革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学生职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差别,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不相适应。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持续不断地推行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建立“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即“行动体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普遍开展基于“行动体系”的

40、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实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行动体系”框架下,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在课程改革上的一些观点和体会。1 “行动体系”课程理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是由于现行的课程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属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学科体系课程的知识体系在编排上可能是由概念到实际,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应用,由分解到综合这样的形态。它传授给学生的是理论性、系统性、描述性知识,培养的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行动体系”框架下的课程是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在“行动体系”理论中课程称为“学习领域”,它的构成和特点都与实际工作密切相联。每个学习领域又由多个“小型”的学习单

41、元组成,每个“小型”的学习单元称为“学习情景”,它可以是一个项目、一个任务、一个案例、一个产品等。多个学习情景间是平行、递进或包含关系,整个知识体系没有系统性和必然的逻辑联系,学习情景中包含的知识点是离散的、跳跃的,属操作性、经验性、策略性知识。它培养的是具有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且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1-2。可以看出,“行动体系”的课程模式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先进性。2课程改革涉及到的几个方面2.1课程学习目标和定位行动导向课程的学习目标不能像学科体系那样,强调对某概念、理论、观点及现象进行记忆、理解、验证,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能完成某

42、项工作任务,具备某种技能。学习目标的定位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结构编排、教学方法的应用及评价体系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中的信息化处理、加工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主要是下面3种能力。(1) 专业能力:即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处理能力,如基础应用能力、系统管理及网络应用能力、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专业知识能力。 (2) 方法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可以煅炼和培养学生工作方案的计划和实施能力、组织能力、过程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参加实际工作和自我提高打下基础。(3) 社会能力:行动体系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一个

43、工作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态度,增加参与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这些都是学生以后从事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2.2课程内容及结构根据高职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在内容上应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贴近工作实际和职业特点的知识体系。它是对学科体系下有严密逻辑关系,具有系统性特点的知识进行解构,分解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重构成行动体系下的项目化知识内容和结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改革,可以根据这门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将知识进行重新整理

44、、加工,把它们融于到具体的项目中,形成以“任务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可分成以下6大模块。(1) 认知和维护计算机,包括:认识计算机、病毒防治、键盘功能及文字录入等。(2) 基础应用,包括: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如认识界面、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环境设置等)、网络应用(如Internet接入、配置IP、文件共享、IE用法、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检索)、文件打包等。(3) 文档处理(Word应用)。(4) 电子表格(Excel)。(5) 电子演示文档(Powerpoint)。(6) 信息化处理软件的综合应用。每个模块在教学内容上,由根据实际工作过程,按任务进行序化,形成一些学习情景组成。每个学习情景就是一个工作过程,一个项目,一个案例化的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