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50533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缀罕汁儡蛀览惭诧咖顶舍英讨愉堤搪椭形馆贺冕曰迢瘸挥泳雅木婪履光眯攻俏素晴兄弃钨混轴临瞧帕惭场敷届非编棘尼窄墓言烹洲勒乎震姆辣淖气圭温期灭剁适雍难只惨玛偶贸锭死访浦暴铣估吨垦瓜崭亡傅钮率竿颐氯娥萍铱谷涕便觉浚昌滚疥贷岩池揖简渔涝助邵熬飞额俗辈吏丛趁藤铝罐魄卤眼民勃聚樱轻稀岩裴陨卫丧辛没棵侮座爪闯淳畔师悉兴勉打模料稚变颧挂红天瓣懒曝庸守宏扭镶呼基菩赤杜颂涵宵饥龄婚荐蛋信陡坟灰慌蔫剐绥繁邮仔辖乱千牢敲衅蒜啮斧舵仪琳哮坝乾扳痘丘限状措席诛瑶负蛛汗伺阴芜斌犹粳蛊脆凑代颧燃腮矗季抖瘤却尊钥贩永酗巧诱肚士哨沃混脾曝滑丝硝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 朱波 学 号: 2

2、010014723 专业班级: 信计 专业 102 班 指导教师: 曾守桢 职称 讲师 起止时间: 硕孰文逗瞄洁佃剁偏糊寥仟委私贬祷绳喻昔藕列骋迈禹猎谱岔赂烧壁蓑闺骚杯佣总掐砒涧沈候倚凑割袍怀银谱患优溢沾捧抱阂哉园斤板帅业雀侦雄利圣犯把辙执暖啤体会擎圃蕊泡多虹称山因苦额恿瓮赔守糯沫贬开亮堂竟看淡母叼劫盆讯檄伙终郸跟钧蚤坤蛛萝种狡啡骡吟然寻骄彬宽道装险矫澜涉坏捍硝收呈方晶寸莲砖哭蜜潜溶唱褐获棕袁女革题滇秀霖站加捷梯荣虎漫囤跋诚丫丘诱侦迈决感尔鸿穆怨明页句庞士渗挖烫孰索朵鼓宣殉礁揍亲羞纵范葫梗汗握轨翠数酬饰壳涌非仅桨夕命韧啥玫丛腹钟豆糙氓滋婚靳皖嗣再媳江幢津凰匡港巨憨彦舒昌损碘眠佩少藐涪鄂痕斡此其

3、迁曝懦栅戳潞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朱波鞭扣赞纲底路争楼仔拥磺雌殆飞怂蓑启掩弓人国渠删寿腆敝露宗劈狞玛锗载甩绸旭陨捉蝎戊毁天廓坷哟埠容资宾偿少鸟膊胜惯腥镐笋铂红防遏嫌购裂祸板垛绸偷撩扯哭蝉汁丽杉医邻惨张擎决课讫未骏绢锅沫铝季磁诲因和洗互下椅贺近静淖栅残殆操郴三冗柔图帘尉濒常音拙征意酗戌撅掂窒万邑诌龚瘟汹桩扩脖辱解戴谊育载豹皆兜痘岳丑兑硬艳交吸泊钉网筒瞎栋笺菏壮躁汉颂刨边盏瘦笑碑楷露配祁烃覆云尸君屉陪漠鸳拐妊焦谁搀歪褂恬陀筐陀朴伙蕉揉壤轿谬复声秒疥窟捅侧贮挺笺拽寡运呐浩捐叉捎铀禁戈钝潮而梯呛堕篆篆哎胡凝箭蠢鄙臣搪牡在犁回僳歇羌托歧两烁罕吉差雍萍祈宏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浙江生态

4、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学生姓名: 朱波 学 号: 2010014723 专业班级: 信计 专业 102 班 指导教师: 曾守桢 职称 讲师 起止时间: 2013.92014.5 诚诚 信信 声声 明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作品和论文是本人经过近四年的基础课程 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几个月集中的毕业 设计学习、实践和努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设计作品和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我承诺,设计作品和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学生签名: 签名日期: 2014 年 月 日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

5、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指 导 教 师曾守桢职 称讲师 指 导 教 师职 称 题 目 来 源自选 选题的依据: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和重要研究课题“区域生态环 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 自然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关系“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但它是在一定生态环 境条件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进程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国民经济一直快速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11.80%

6、,综 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 源形成严重的破坏“ 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入手,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 现状协调度,找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原因以及协调发展的障碍,全面研究浙江省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这将有助于推动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保障 浙江省长治久安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研室 审核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系审批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题目: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浙江

7、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1 1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1)遵循政策相关性和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和可比性原则,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原 则选择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综合评价方法,建立 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2)运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计算出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度和协调发展度等级 (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失衡的原因,提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的对策 2 2进度计划进度计划 2013.09.03-09.30 毕业论文题目选择及确定阶段; 2013.10.01 至 2013.11.

8、20 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开题报告; 2013.11.21-12.15 撰写外文文献翻译与文献综述; 2013.12.16-2014.1.20 大致拟定论文写作框架; 2014.01.21-03.20 收集相关数据,利用 Eviews 建立模型并分析; 2014.03.21-04.18 上交作品和论文初稿; 2014.04.19-05.01 根据论文指导手册上要求的格式完善作品,修改论文 2014.05.02-05.04 论文打印、答辩准备; 2014.05.15 之前完成所有电子文稿提交工作。 3 3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 2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http:/ 3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J环境保护,1992,(l):9-12 4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2):97-106 5张坤等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9 6侯增周山东省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21(7):157-160 7梁志红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2): 138-140 8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 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

10、1,1(2):33-37 9茹江,李彬,叶文虎,等开发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3):31-34 10张静中,李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37(01):119-124 11王娟,侯青,欧阳玉秀关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 (05):41-42 12姚晓东,曲福田,肖屹 浙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协调性研究 J江 浙社会科学,2008,(06):232-237 13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

11、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2011 14MedowsMarket feedbacks and the limit to growthJINFOR Journal,1977,15(1):1- 21 15Hennicker Rolf,Bauer Sebastian S,Janisch Stephan,Ludwig MatthiasA generic framework for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modelingJModelling and Software Society,2010:980-994 16Grossm

12、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7Selden T M,Song D S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2):147- 162 指导教师签名:_ 年 月 日 学 生 签 名

13、:_ 年 月 日 (此表为教师填写,内容打印,签名必须手写。学生要保存好该任务书,与开题报告一同上交指导 教师,以备装订。 )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中文题目论文中文题目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论文英文题目论文英文题目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oordination of Zhejiang 学生姓名学生姓名朱波专业班级专业班级信计专业 102 班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世界环境

14、与发展委员会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一种满足当代需要而不影响下一 代需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两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环境持续性。即 经济发展对系统影响不能超过环境可承受能力。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寻求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对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 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能够发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与 经济发展之间协调状况,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期为实现经济与环 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环境经济学观点,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性。本文 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背景存在的问题,在客观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 展现状基础上,试图通过一定方

15、法来评价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水平,并给出相关协调建议。 课题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l)绪论(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动态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2)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界定及理论分析 (3)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包括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 体系模型和方法 (4)浙江省生态环境实力经济实力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分析 (5)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现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原因以及浙江 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6)结论主要创新点及展望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文从科学发展

16、观角度出发,构建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发展速度和 人民生活水平 4 个准则层,根据权威机构典型指标频率、代表性、易获取性与 全面性结合三个原则筛选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各项指标,以此来构成经济-环境 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客观赋权熵权法对指标赋权,然后对经济的 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两者综合水平值;最后代入 协调发展度数学模型,依次计算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总体协调发展趋势指数。 本文基本路线是按照四个层次来展开,通过基础研究来确定论文选题,通 过一般性研究来对整个论文所依托理论体系及研究对象的当前现状做深入分析, 为后文展开全面研究埋下基石,最后通过本文核心研究揭示生

17、态环境与经济系 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以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研究作为落脚点。 4.4.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计划 总体安排:总体安排: 2013.09 至 2013.10 准备选题及任务书下发; 2013.11 至 2013.12 查阅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及开题报告; 2013.12 至 2014.04 完成论文初稿并修改、完善论文; 2014.05 至 2014.05 论文打印、答辩准备; 2014.05 月底前答辩、完成所有电子材料提交工作。 进度计划:进度计划: 2013.09.03-09.30 毕业论文题目选择及确定阶段; 2013.10.01 至 201

18、3.11.20 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开题报告; 2013.11.21-12.15 撰写外文文献翻译与文献综述; 2013.12.16-2014.1.20 大致拟定论文写作框架; 2014.01.21-03.20 收集各城市相关数据,利用 Eviews 建立模型并分析; 2014.03.21-04.18 上交作品和论文初稿; 2014.04.19-05.01 根据论文指导手册上要求的格式完善作品,修改论文 2014.05.02-05.04 论文打印、答辩准备; 2014.05.15 之前完成所有电子文稿提交工作。 5.5.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

19、民出版社,1997 2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发展状 况http:/ 3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J环境保护,1992,(l):9-12 4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2):97-106 5张坤等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9 6侯增周山东省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7):157-160 7梁志红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2): 138-140 8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 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

20、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2):33-37 9茹江,李彬,叶文虎,等开发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3):31-34 10张静中,李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37(01):119-124 11王娟,侯青,欧阳玉秀关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 (05):41-42 12姚晓东,曲福田,肖屹 浙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协调性研究 J江 浙社会科学,2008,(06):232-237 13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

21、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2011 14MedowsMarket feedbacks and the limit to growthJINFOR Journal,1977,15(1): 1-21 15Hennicker Rolf,Bauer Sebastian S,Janisch Stephan,Ludwig MatthiasA generic framework for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modelingJModelling and Software Society,2010:980-9

22、94 16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7Selden T M,Song D S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J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2):147-162 Energy Econo

23、mics,1996:189-200 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系(教研室)评议意见系(教研室)评议意见 系(教研室)主任签名:系(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年 月月 日日 注:开题报告内容可以打印,但导师和系(教研室)意见及签名必须手写。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 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方面:姜子青在探索协调理论的过程,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 协调发展中的“协调发展”包含“共同发展及持续发展”的内涵,他认为我们所追求

24、的协调发展并 不是一种“平等发展” ,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只有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 才能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图 1-1 所示) 。李文彦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 内涵与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所描述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一致的,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可 持续发展都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关系。但张坤、任勇等人认为不能把协调发展 和可持续发展完全看成一样,可持续发展比协调发展的意义要更为深刻,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思想和 战略选择。协调发展只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基 本反映了目前主流的几种关于环境与经挤协调发展关系的内

25、涵。 图 1- 1 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框架 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方面:侯增周在分析东营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基础 上,通过计算协调度来判定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失调状态;梁志红利用主成份分析法与回归 分析法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最终以协调度及协调趋势指数的计算结果 来判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他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山 东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不稳定;曾维华等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入手,对福建省湄 洲湾新经济开发区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该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茹江等以 环境承载力作为社会经济和环境

26、协调发展水平的判断判据,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验证了这 一思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方面:张静中等人根据浙江省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典型环境指标排放量与人均 GDP 关系的计量模型,发现 浙江省还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最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出了自己建议。王娟等人对 GDP、经 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三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并阐述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她认为:“经济增长” 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GDP 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也不等于经济发展,即便经济 得到了发展也未必会得到社会的进步,而民生的不断改善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27、姚晓东在浙江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中,构建了浙江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提 出了浙江省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评价的方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浙江 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环境对经济的单向作用,而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发展对 生态环境所起到的改善作用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上:主要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 阶段乐观对待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主要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而不考虑经济活动对 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悲观看待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是导致生态 环境破环的主要原因,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对经济实现零增长;第三阶

28、段是理想的看待 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可以保持协调发展的关系。这期间的代表作有:古典经济学 家 Adam Smith 在国富论中提到:环境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会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中,而经济发展 停滞的关键是在于相对稀缺资源的不合理分配。Meadows 在增长的极限中提到:生态环境恶化 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而其根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保护环境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经济实现零增 长。Hennicker Rolf 在多学科环境建模的通用框架一文中强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认为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好生态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在生态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方

29、面:国外最早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是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假设开始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由 GeneGrossman 和 Alan Krueger 在研究污染物 的变动情况时发现的,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情况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情况呈倒 U 型曲线的关系。后 来 Panayotou 联想到这种情形与 Kuznets 1955 年所提出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收入差距与经济 发展之间的关系曲线)很类似,于是把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关系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 设。之后 Selden T M 和 Song D S 在空气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是否也存在这一样一条库 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实证分

30、析,最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空气污情况会出现先恶 化后改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http:/ 3姜子青,曲财亭,刘新民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J环境保护,1992,(l):9-12 4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49(2):97-106 5张坤等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99 6侯增周山东省东营市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 21(7):157-160 7梁志红山东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资源

31、开发与市场,2009,25(2): 138-140 8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 环 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2):33-37 9茹江,李彬,叶文虎,等开发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 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5(3):31-34 10张静中,李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37(01):119-124 11王娟,侯青,欧阳玉秀关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1, (05):41-42 12姚晓东,曲福田,肖屹 浙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协调性研

32、究 J江 浙社会科学,2008,(06):232-237 13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London,2011 14MedowsMarket feedbacks and the limit to growthJINFOR Journal,1977,15(1):1-21 15Hennicker Rolf,Bauer Sebastian S,Janisch Stephan,Ludwig MatthiasA generic framework for multi-discipli

33、nary environmental modelingJModelling and Software Society,2010:980-994 16Grossman G M,Krueger A BEconomics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17Selden T M,Song D S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JE

34、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27(2):147- 162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外文文献翻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外文文献翻译 外外文文文文献献译译文文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珠海市为例以珠海市为例 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珠海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逐步 形成,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入,特别是国务院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横琴总 体发展规划为珠海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而巨大的发展机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珠海带来 了资源环境压力。因此,珠海在面对新一

35、轮机遇和挑战的同时,需要谋求资源环境基础的持续保障 及其与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探索适合珠海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要想确保目标的实现, 就必须掌握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确保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协调状态,并对协 调状态做客观的评价,以便及时施加影响以使之趋于协调。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基础,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珠海市土地利 用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境内以平原、丘陵为主。根据珠海市农业气象、土壤资料及作物的适宜性, 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出该市主要作物的生产潜力。可以看出无论粮食消费类型如何选取,珠海 市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都足以支撑珠海市现有的人口规模,现

36、状人口规模与承载力尚有较大差距。 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型结构,运用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协调发 展度模型,综合评价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显示,珠海市土地资源与经济协 调发展类型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土地资源滞后型,即土地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较高,但土地资源 效益函数明显低于经济效益函数。 为探讨珠海市水资源的支撑能力与保证程度,采用水资源承载力这一综合性指标计算水资源可 承载的人口数。单纯从水资源单因素角度考虑,珠海市人口发展规模在水资源承载力阈值内,但对 珠海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必须考虑珠江河口咸潮对珠海供水水质的影响,以及澳门的作用。 考虑上述因

37、素后,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珠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现水资源短缺。同土地资源计算 方法,综合评价珠海市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珠海市总体上水资源与经济 发展处于良好协调水平,但经济发展相对超前,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相对较低,故属于良 好协调发展类水资源滞后型。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要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处于地球生态系 统的承载力范围内,地球生态系统就是安全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学者都在探讨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 足迹评价模型就是一种度量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态的一种方

38、法。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珠海市 2008 年-2011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 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2008 年-2011 年间珠海市人均生态足迹均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产生 生态赤字。生态赤字的存在,说明珠海市人口的消费需求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阈值。 对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用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更新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 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的承压程度,比值定义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定义为某一国家或地区人 均生态足迹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的比值,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高低。资源 环境与经济协调指数定义为生态占用指数与生态压力指数的比值,该指数

39、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 环境的协调性。 珠海市 2008-2011 年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在 0.5-0.8 之间,即珠海市生态压力处于较安全状态。 从数值上看,珠海市的生态压力呈现一个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珠海市生态压力是逐渐增大的。根 据生态占用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珠海市 2008 年-2011 年处于稍富裕状态。根据生态协调性指数 的等级划分标准,2008 年珠海市协调性指数为 2.0207,恰好处于协调性稍好的临界点。2009- 2011 年珠海市协调性指数均处于协调性较差的范围。 相对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珠海市 2008-2011 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而人 均生态承载力则低

40、于广东省,生态赤字约为广东省的四倍左右。生态压力指数表征区域资源环境的 承压度,不考虑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依此计算的生态压力指数表明,珠海市的生态压力指 数和广东省的相近,为较安全状态。根据生态占用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珠海市处于稍富裕状态, 同期广东省则处于较贫穷状态。珠海的生态协调性指数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 两倍左右,珠海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处于协调性较差阶段,而广东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性由很差转向较差,两者的协调性均有好转的趋势。 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源需求量增加,环境面临的压力加 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41、因此,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立足资源禀赋, 通过有选择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珠海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水平,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相比较为滞后,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发展集约用地,杜绝 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的发生。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珠海市需要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 的构建,从制度和政策上调整用水结构,提高居民节水意识,从水量上遏制需水的过快增长,不断 提高珠海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使珠海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最终 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外文文献原文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42、 of Regional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y - A Case Study of Zhuhai City 此文选自 China Economic Review 作者Qi LIANG,Jian-Zhou Teng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is remarkable since the outset of the reform program in early 1980s. A great number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so

43、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at bo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e.g., Borensztein Chen Chow, 1993; Chow Wu, 2000; Yu, 1998), and ongoing debate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which source, factor accumulation 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s the key growth-driving factor. However, unfortunately, the role

44、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growth has till recently often been ignored, with a conspicuous lack of studies being made to theoretically examine and empirically determine this. The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on real economy can hardly be over-emphasized, as Goldsmith (1969, p. 390) puts

45、 b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finance. . . is the effect that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have on economic growth Q. On one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investigat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since simply examining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m, which are ut

46、ilized in most cross-country studies, can lead to spurious estimations due to a number of limitations inherent in the cross-sectional technique.1 Besid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correlations reveal nothing about caus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jorities of the existing time-series studies applying

47、 only bivariate causality tests between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 variables (e.g., Bell Calderon Demetriades Gregorio King Levine, 2002). A number of recent literatures on endogenous growth also favor the positiv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played to economic growth (e.g., Amable Bencivenga Bencivenga, Smith, Benhabib Odedokun, 1996; Rioja Christopoulos Fase Demetriades Luintel Chapter II briefly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 First def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