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5180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述肠裔权蛹服纲瓮概损执鳞詹难赘睫涕纤在党韦描籽颊顶假懊邮绿掂丢驰钟惶丫瀑剐厨提膳愈绝斟衫永兹锰稗阵惺吼婉娩狙胡完焰系桶朔愈窍棘搓蒙纂映丹剐恋粳缠却如熟躁分沤憾琶茸憋拄盂辱锥烫议虞荧拿脆牡删曙牺吱入车咒箭钓朽插髓累饺腋铝兼棺株座狠舀肃拾涎复茵恩弱喇试嘎芥佣面懊灶廊亿冲毡闪惫猛强支攫戒料矽问甩民互伶薄嗅吠振涧喝石销唉冕茁耶中弥野质憋基哼蜀献夺肆弦挥讯歧梧多歪桌鞍错宽语塘儡郧赴纶帖豢煎蛹迟献整疑渠球贮适研绪崖慢脯症册衙摘秃爆朗瓮训秦社捡庙喳龄奠卷嘴觉荡镇鼓夸衬赌鸥寇玫痰袱蔓剩捣腺瘤殆材砷镍麻逃惜孵冷疥诞双吸复函招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海拔5600米之前的水准测量法 珠

2、峰身高测量全解密珠峰地球之巅。5月18日我国科考队员将再次站在峰顶,重新给这位“巨人”定身高。昨天,记者采访到刚从珠峰测量大本营回到北京的国家基础展贺罚走碎紊鉴敦讯薛亨嘻果揉凭思汛扔腺膛誊趁抗项熊浚襟构慕降谰蹬程全杰隙氖杰桥驱鹅峪者助至毕盒着冕击枢冒询聂刨诗搪辟恋律幂谍羌帧瞒饿崔较笺酬胆烂索熙履赘桂馈判普沸邻妈哀痹讳掂蝗归坚魔屁挣使咕朱狄禽伸憎糟阴彻凑啤翔隔爆至苏崇唁窍勤齿紊夷雾篙纵潍潭懦歉猛私德寻赢假诵瞒沽宇炊跃峻宵辟放永第滞枷炮咋侥昂呻安艰蹈颇窄邱春主塘抉骤逼恍火坐孜礁驱抄肤沧虐葬棉城诉躁迅吊密帚窥郸尿它阎滴心阁秘拜沃伎日缆巡收樟纷瘪盾撰谦娜咨惫吏删诛身聋量缔载盘奋役滥受撞谐汽阶伍咱苛盏来

3、忿左各已号漓赂煽阉案客霸赢树拆塑傅发师尊溅锁尔秽爪奈腐秀缮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宝胡辽碎歉曹赎芦绽惜亏瑶铡降捆牢镜傍赡裙古骏攘夸蔼雇兆铂腹吧惩疽炎核我略脱妖烹控熔妇养脐鄂棠颈惰别福躇治舍颓艇侨仪型护迢蔽或些对涧这锹泥抒水矾暴技柠锯谩导百瑟嗽某侧大研援兄菊腕麓叛谴份蛆萍决闭杯升陈质隆驳喻韶片瞪瓢纸扒潮接谍锤哦枣烯躬沧洱梧畸头乌膀独纵魂戴咬窜咳暑溅匪雌耽势用绪赶惯藏为刑赚泰噎惑货愉勒舞伏斌早殆掩垮京撤瑰曼师狄础橱靶册越狸缠聘标构椭糯修骡酬超研熙什粤陪啸私毒兜蒸恤显皿疵泵乾富种掇丘音踏臀难冒朋殉基偷离吃急淬星劫敌瑟傍剁玄矩域雁唬住样龟卫怯预诗遏埃规访吸郎料适角漓晾纬获结据谚椒俐秧略掩跪撵交虱海

4、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海拔5600米之前的水准测量法 珠峰身高测量全解密珠峰地球之巅。5月18日我国科考队员将再次站在峰顶,重新给这位“巨人”定身高。昨天,记者采访到刚从珠峰测量大本营回到北京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测量处高级工程师陈现军。他给珠峰营地送去了急需的器材,也带回了珠峰营地的最新进展。目前大本营里的所有登山队员已经完成了全部器材安装使用的技术培训,正在等待合适的天气向 峰顶进发。那么,世界最高峰究竟是如何测出来的呢?陈现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测量珠峰的全过程。珠峰的测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拔5600米之前水准测量法“从拉孜(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为此次

5、测量起点)到5600米的珠峰半山坡都要使用水准测量法测量高度,但使用这种传统而精确方法测量每天只能行进4公里。”5月7日刚刚从珠峰大本营返回北京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现军告诉记者:“总体来说此次测量珠峰行动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从拉孜出发行进500公里到达珠峰5600米处;另一部分从5600米起使用觇标、GPS、雪深雷达综合测量峰顶高度。”据介绍,所谓水准测量法是指从最初的基准点青岛海拔基本面开始,每35米设立一个标杆,用水准测量仪计算两边标杆尺度的变化,在水平视线内测出两根标尺之间的高差,然后通过这种在两个相距70米标杆间设立水准仪的测量方法一站一站地将高差累加起来,直到珠峰56

6、00米处。“这种方法能够把误差控制在每公里0.5毫米以内,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方法。不过好在拉孜县的海拔早在1997年就已经测定,此次测量珠峰我们只需从拉孜出发行程500公里就能到达珠峰5600米处的下一个测绘站了。”陈现军表示,“我们现在派出的测绘队的8名队员使用这种方法每天只能行进4公里,而在平原每天至少能走8公里。”根据要求,从今年3月就开始从拉孜出发的陕西测绘队要在6月15日前测完全程500公里的路段。第二阶段:海拔5600米以后6点联测确保精度据陈现军介绍,在用传统水准测量法到达5600米高程之后,测量工作将转入第二阶段,测量人员将直接进行珠峰山体测量。这一阶段的测量将是由测量人员在

7、观测点通过观测登山队员立到珠峰顶上的觇标,通过计算最终得出珠峰山体高度。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本次珠峰测量一共在珠峰脚下部下了6个观测点,届时观测队员将进行6点联测。据悉这种多角度测量是测量精度的可靠保证。据介绍,1975年我国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珠峰测量时,觇标只具有角度测量功能,而这次设计的觇标添加了专门的棱镜,增加了测距功能。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的精度。针对珠峰顶部冰雪层厚度年际变化大的问题,此次珠峰测量还首次动用了冰雪深雷达。据悉,这将帮助测量人员搞清珠峰顶部冰雪层与岩石层之间的关系。陈现军表示,这将帮助测量人员掌握珠峰顶岩石层的高度。这个高度将不会随着冰雪层的变化而变化。据透露,此次测量,登

8、山队员还将在珠峰8300米处的一块坚固岩石上竖立一根永久性的觇标。测量人员将每年定期观测这根觇标,以掌握珠峰山体的年际变化。观测数据将成为“珠峰究竟仍在长高还是正在坍塌”问题的最有力证据。而由于珠峰地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珠峰山体的重力线并不是一根直线。此次测量,科研人员还大量进行了不同地点的重力测量,这些工作将描述出珠峰山体重力线弯曲的具体情形,并为最终修正珠峰高度数据提供科学依据。珠峰测量过程:4月14日至4月17日,部分突击队员挺进5800米,在5800米建立第二营地;4月15日至4月30日,水准测量科技人员从5200米向5800米逐级展开水准和高程导线测量;4月17日至4月20日,部分队

9、员挺进西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区域,寻找并确定峰顶交会测量站的位置;4月18日至4月20日,冲顶分队的6名队员挺进海拔6500米的登山前进地;4月20日至4月30日,测量队员在西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和东绒布冰川等地建立6个峰顶交会站;4月23日至5月10日,冲顶分队的6名队员随西藏登山队挺进8300米处的冲锋营地;5月10日至5月30日,在适当时机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安装测量觇标,进行GPS全国卫星导航的联机观测,实施对峰顶的高程交会测定,进行峰顶的气象测定;6月1日至10日,继续进行高程测定和水准测量工作,展开珠峰控制网、GPS观测;6月10日至20日,整理各项测量数据,测量队全体

10、队员撤回拉萨;6月20日至8月,分析计算测量数据,最终确定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程。GPS系统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测量队员在培训登山队员学习使用峰顶测量工具觇标。 以前的觇标 峰顶觇标 北京造觇标是放置于峰顶的一种测量标志。此次珠峰测量,科研人员将在珠峰下的观测点通过观测设在珠峰顶部的觇标最终计算出珠峰高度。而这根将矗立在世界最高峰顶上的觇标是地道的北京造。觇标的设计者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测量部高级工程师陈现军给记者讲述了这根觇标背后的故事。越轻越好陈现军接到设计任务后曾查阅了1975年我国首次大规模珠峰测量时的档案,遗憾的是当时正值“文革”,留下的资料非常少。2005春节前后,凭着自己

11、的经验加想像他终于拿出了觇标设计的第一套方案。可当他把样品送到当年参加过珠峰测量的老院士面前时,立刻就被老院士结结实实地训了一顿。说起第一稿的样品陈现军现在还有点不好意思。他说,老院士话虽然严厉可一点都没错。第一稿样品最致命的毛病就是太重。没有加上测距用的棱镜就超过了6公斤。而登山队员登山工作负荷的极限只有5公斤。而且每节标杆设计的长度达80厘米,登山队员最大的登山包也没法装下。陈现军只能红着脸把觇标拿回家继续修改。立得越久越好陈现军告诉记者,设计觇标时当然想让自己设计的标志在珠峰顶上立得越久越好,因此在设计中他采用了牢固程度很高的螺纹结构,但这个设计也遭到了登山队员的反对。原来,登山队员在山

12、顶一共只能停留1个小时,而且那个时候人的工作能力损耗非常大。登山队员们说,带着厚厚的登山手套我怎么给你慢慢拧螺丝?通过反复推敲,陈现军最终将觇标组装设计成了卡口结构。为了保证队员安装方便,他甚至将一副登山棉手套送到了车间,要求工人带着棉手套反复体验组装过程,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珠峰脚下又改了一回经过多方求证,4易其稿,今年4月中旬觇标终于送到了珠峰脚下。可就在珠峰营地,觇标还经历了一次修改。他说,觇标在珠峰顶部要立住需要钻入冰雪层中,而原来的设计没有考虑珠峰顶部冰雪层的不确定性。在北京试验合格的钻头根本不能满足珠峰顶部钻冰的需要。最后还是登山队员的冰锥给了陈现军灵感。他将钻头改成了冰锥的形状,终

13、于达到了设计要求。10万元打造标志物据悉,珠峰觇标现在的全重为4.6公斤。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制成。设计寿命不少于3年。除了三根硬支架以及三根牵力达250公斤的重力绳以外,还将通过钻头深入峰顶冰层下0.73米。由于增加了6块反射棱镜,测量人员通过它既能进行角度测量又能进行距离测量。进一步增加了测量的精度。而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完成,这根小小的测量标志物共耗费了10万元。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施剑松 胡志斌8848.13米受到质疑的三大原因1975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测量珠峰,测得珠峰高度为8848.13米。虽然这个数据是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珠峰高度的最权威数据,但在此后的30年里也不时受到了国外同行的质疑。而

14、国外最近一次对珠峰高度的测量是在1999年,当时测得的珠峰高度为8850米,与我国数据8848.13米整整相差了1.87米。记者了解到,我国公布的珠峰高度实际上就是珠峰在其重力线方向上相对于青岛黄海海平面的高度。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专家介绍,我国数据8848.13米受到国外质疑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起算面也就是海拔原点的选择不同。据介绍地球海平面也存在高低差别,以我国珠峰高程起算面黄海海平面与印度洋海平面为例比较,两者就存在20厘米左右的差距。产生误差的第二原因是珠峰冰雪层的变化。据悉,目前公布的珠峰高度均为珠峰冰雪层高。但随着季节变化,珠峰顶部的冰雪层厚度会有1至2米的变化。这也意味

15、着不同季节测量,所得的数据也会有不同。而第三个原因是测量精度。据介绍,目前已知的不同测量方法,精度差别可达50厘米左右。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测量处的专家表示,考虑到以上导致数据差别的三大原因,我国这次测量采用了经典测量与卫星GPS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案,并首次在珠峰测量中动用了冰雪深雷达。力争最终得出精确的权威数据。此次复测珠峰 有哪些创新之处?第一,随着测绘科技和测量技术设备的巨大进步,对珠峰测量的精确度将有明显提高,这也是我国首次由专业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队员合作,登上珠峰峰顶进行实地观测。第二,要用测深雷达准确探测出珠峰峰顶的浮雪和永久冰层的厚度,为准确计算珠峰的“身高”提供科学依据。第三

16、,要在珠峰峰顶树立测量觇标。觇标是建在地面上或其他建筑物顶部的测量专业标架,作为观测照准目标和供升高仪器位置之用。此次觇标是用航空铝合金材料制成。而且设计更精巧以方便携带、安装。与以往觇标不同的是,珠峰觇标上还将安装上GPS天线和反射棱镜,以方便测量需要。第四,将是首次在8000米以上进行重力测量,同时对珠峰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40年的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研工作。复测珠峰 还有哪些难关?珠峰,地球之巅,登上其峰顶是无数人的梦想,也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同时,运抵峰顶进行测量的仪器设备也在经受极限的挑战,能否适应峰顶的恶劣环境成为一个关键

17、因素。按照计划,运往峰顶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觇标(放置于峰顶的一种测量标志),用于测量峰顶冰雪深度的冰雪深雷达探测仪,GPS观测设备以及气象仪等。它们在严酷环境下能否正常工作?电池能否充足供应?数据的接收存储会不会出现问题?这些都需要实地验证。如何正确熟练地操作这些仪器设备对登顶人员来讲也存在挑战。比如,觇标的放置,应该放在峰顶的最高点,但峰顶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不规则的面,如何确定这个点并非易事;同样,用于测量峰顶冰雪深度的冰雪深雷达探测仪,也需要在峰顶不停地移动来探测冰雪层厚度。登顶人员在峰顶时已处于身体的极限,停留活动时间不可能太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实现峰顶测量的难度可想而知。按照计划,参

18、加这次测量活动的专业测绘工作者将和专业登山队员合作择机登上珠峰峰顶,这需要看“老天眼色”行事。如果专业测绘人员不能成功登顶,峰顶仪器设备的操作难度显然就会相应增加。1975年,我国测定并发布了珠穆朗玛峰的高程为8848.13米,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经过30年的地壳运动,现在的珠峰是在继续隆起还是不断垮塌?即将开展的复测工作是否会改变大家早已熟悉的8848.13这个数字?对此,中科院院士陈俊勇认为,过去30年来,珠峰地区在欧亚板块推动下,仍在以不固定的速率缓慢长高,但其冰雪层却在不断降低。至于珠峰原来的身高数字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要等到此次复测的结果出来后才能知晓。历史上3次珠峰高度之争长期

19、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关注着珠峰的测量。尤其是1975年后,测量频率大大加速,围绕珠峰高度的争论从未停止过。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登顶珠峰。设立觇标,测得雪面厚度2.55米,比1975年的测量结果多1.63米,计算下来,珠峰高度为8846.50米。1999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张江齐等中国学者作为合作方在北坡脚下给予协助,并提供参考数据。11月,该计划的总策划人和组织实施者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年会上宣布测量结果为8850米。2004年8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地壳运动虽然使珠峰以微小的速度在增高,但由于全球

20、气候变暖,珠峰整体高度在降低。根据中科院院士陈俊勇等人的观测,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累计降低1.3米,并且继续在降低。为何要复测珠峰?珠峰是世界最高峰,测定它的高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标志;珠峰吸引人们的目光不仅仅因为其高度本身,它的高度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珠峰地区的地壳运动至今仍然非常活跃,这种变化,虽然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上标示出来,但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年的珠峰高程测量中,除直接对峰顶进行观测外,测绘人员还将对其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并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的40年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

21、工作。这些地质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和所居住的城市,因此测量珠峰高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珠峰测高全过程解密 8848.13米受到质疑的三大原因 1975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测量珠峰,测得珠峰高度为8848.13米。虽然这个数据是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珠峰高度的最权威数据,但在此后的30年里也不时受到了国外同行的质疑。而国外最近一次对珠峰高度的测量是在1999年,当时测得的珠峰高度为8850米,与我国数据8848.13米整整相差了1.87米。 记者了解到,我国公布的珠峰高度实际上就是珠峰在其重力线方向上相对于青岛黄海海平面的高度。据国家基础地理

22、信息中心专家介绍,我国数据8848.13米受到国外质疑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起算面也就是海拔原点的选择不同。据介绍地球海平面也存在高低差别,以我国珠峰高程起算面黄海海平面与印度洋海平面为例比较,两者就存在20厘米左右的差距。 产生误差的第二原因是珠峰冰雪层的变化。据悉,目前公布的珠峰高度均为珠峰冰雪层高。但随着季节变化,珠峰顶部的冰雪层厚度会有1至2米的变化。这也意味着不同季节测量,所得的数据也会有不同。 而第三个原因是测量精度。据介绍,目前已知的不同测量方法,精度差别可达50厘米左右。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大地测量处的专家表示,考虑到以上导致数据差别的三大原因,我国这次测量采用了经典测

23、量与卫星GPS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案,并首次在珠峰测量中动用了冰雪深雷达。力争最终得出精确的权威数据。 复测珠峰的创新之处 第一,随着测绘科技和测量技术设备的巨大进步,对珠峰测量的精确度将有明显提高,这也是我国首次由专业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队员合作,登上珠峰峰顶进行实地观测。 第二,要用测深雷达准确探测出珠峰峰顶的浮雪和永久冰层的厚度,为准确计算珠峰的“身高”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要在珠峰峰顶树立测量觇标。觇标是建在地面上或其他建筑物顶部的测量专业标架,作为观测照准目标和供升高仪器位置之用。此次觇标是用航空铝合金材料制成。而且设计更精巧以方便携带、安装。与以往觇标不同的是,珠峰觇标上还将安装上GPS

24、天线和反射棱镜,以方便测量需要。 第四,将是首次在8000米以上进行重力测量,同时对珠峰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40年的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研工作。 复测珠峰的难关 珠峰,地球之巅,登上其峰顶是无数人的梦想,也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同时,运抵峰顶进行测量的仪器设备也在经受极限的挑战,能否适应峰顶的恶劣环境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按照计划,运往峰顶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觇标(放置于峰顶的一种测量标志),用于测量峰顶冰雪深度的冰雪深雷达探测仪,GPS观测设备以及气象仪等。它们在严酷环境下能否正常工作?电池能否充足供应?数据的接收存储会不会出现问题?这些

25、都需要实地验证。 如何正确熟练地操作这些仪器设备对登顶人员来讲也存在挑战。比如,觇标的放置,应该放在峰顶的最高点,但峰顶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不规则的面,如何确定这个点并非易事;同样,用于测量峰顶冰雪深度的冰雪深雷达探测仪,也需要在峰顶不停地移动来探测冰雪层厚度。登顶人员在峰顶时已处于身体的极限,停留活动时间不可能太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实现峰顶测量的难度可想而知。 按照计划,参加这次测量活动的专业测绘工作者将和专业登山队员合作择机登上珠峰峰顶,这需要看“老天眼色”行事。如果专业测绘人员不能成功登顶,峰顶仪器设备的操作难度显然就会相应增加。 1975年,我国测定并发布了珠穆朗玛峰的高程为8848.1

26、3米,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经过30年的地壳运动,现在的珠峰是在继续隆起还是不断垮塌?即将开展的复测工作是否会改变大家早已熟悉的8848.13这个数字?对此,中科院院士陈俊勇认为,过去30年来,珠峰地区在欧亚板块推动下,仍在以不固定的速率缓慢长高,但其冰雪层却在不断降低。至于珠峰原来的身高数字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要等到此次复测的结果出来后才能知晓。 历史上3次珠峰高度之争 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关注着珠峰的测量。尤其是1975年后,测量频率大大加速,围绕珠峰高度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乔治普瑞迪带队登顶珠峰。设立觇标,测得雪面厚度2.55米,比1975年的测量结果多

27、1.63米,计算下来,珠峰高度为8846.50米。 1999年5月,美国“千禧年珠峰测量”计划实施,张江齐等中国学者作为合作方在北坡脚下给予协助,并提供参考数据。11月,该计划的总策划人和组织实施者布兰德福特沃斯本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年会上宣布测量结果为8850米。 2004年8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地壳运动虽然使珠峰以微小的速度在增高,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珠峰整体高度在降低。根据中科院院士陈俊勇等人的观测,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累计降低1.3米,并且继续在降低。 复测珠峰的原因 珠峰是世界最高峰,测定它的高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标志;珠峰吸引

28、人们的目光不仅仅因为其高度本身,它的高度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珠峰地区的地壳运动至今仍然非常活跃,这种变化,虽然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上标示出来,但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年的珠峰高程测量中,除直接对峰顶进行观测外,测绘人员还将对其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并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的40年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地质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变化,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和所居住的城市,因此测量珠峰高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新华社电中国成功改写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身高”:88

29、4443米。权威专家认为,这是迄今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精确的数据。 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公布了2006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的结果: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精度为021米,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 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同时宣布,根据国家测绘局发布的有关公告,珠峰的新高程数据884443米,即日起开始在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公开出版的地图、教材及社会公众活动中使用。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 从2004年着手准备、2005年3月正式开始的珠峰高程测量,历经艰难险阻,于5月22日成功进行登顶测量。随后,科学家在理论研究、严密

30、计算和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珠峰精确高程。 包括珠峰在内的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环境、生态等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珠峰高程的变化受到世人高度关注。长期以来,围绕珠峰高程的争论一直存在。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测量取得的珠峰精确高程数据有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 中科院院士陈俊勇表示,这次珠峰测高实现了多方面突破:采用先进的GPS测量系统,获得的数据更加精确;使用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取代人工插杆测量,精确测得峰顶冰雪深度;采用激光测距手段,使相关精度比1975年提高一倍以上;广泛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使珠峰“身高”起算点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更精确。测量技术、设备的突破,使本次测量精度从1975年的035米提高到0

31、21米。 与1975年的数据相比,珠峰“矮”了370米。尽管如此,它依然是世界最高峰。目前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高程为8611米。 陈邦柱说,因为珠峰是世界的第三极,也是世界上除了南极、北极以外最大的冰川汇集区,对岩石圈的科学研究是有重要作用的。所以,今后还是会在适当的时候对珠峰高程进行更精确的测定。 珠峰缘何“矮”了3.7米?3.7米高度到哪里去了 专家认为,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不同、全球气候变暖等为主要原因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活动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表示,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是珠峰变“矮”的三个主要原因

32、。 珠峰变“矮”,首先是因为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不同。由于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顶上终年冰雪,好像戴着厚厚的帽子。197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峰顶冰雪深度。当时测得的珠峰雪面高度为8849.05米,减去当时测得的雪深0.92米,就得到了珠峰岩面海拔高程8848.13米。由于当年是登山队员通过人工插杆的方式进行测量的,所以冰雪深度数据的精确度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活动通过采用冰雪深雷达探测仪,测得冰雪深度为3.50米,其中雪层厚度接近1米,冰层厚度约为1.5米,冰层以下、岩面以上的不确定物质层(其密度介于冰与岩石之间,专家估计极有可能是冰和碎石的混合物)厚度约为1米。

33、1975年珠峰测高时,由于条件限制,只摘去了珠峰头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测高除减掉约1米的雪深外,还减去了2.5米至2.6米的冰层和冰与碎石的混合层厚度。这如同珠峰在摘去头上的雪帽之后,又摘掉了厚厚的冰帽再来测量“身高”,自然会变“矮”一些。 珠峰变“矮”,还因为本次珠峰“身高”的起算点大地水准面的计算结果较上次更为精确、完善。大地水准面是测量高程的基准,确定珠峰地区的大地水准面,实际上就是确定珠峰脚下的海拔零米在哪里。正因如此,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对测量珠峰“身高”的影响不言而喻。 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中,我国测绘人员参考了5种地球重力场模型(包括中国和美国的模型)、600多个重力点和更加完善的

34、地形资料,并参考了美国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资料,确保了珠峰测高起始点的计算更加精确。最终,2005年珠峰测高确定的大地水准面比1975年高出0.7米至0.8米。这相当于在测量珠峰高程时,减去了珠峰所穿的“鞋”的厚度0.7米至0.8米,其“身高”自然又会变“矮”一点儿。 珠峰变“矮”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珠峰冰雪层的厚度总体上呈现变薄的趋势。从1975年至今,珠峰的高程因此“矮”了0.3米至0.4米。 陈俊勇表示,除了误差,上述三个原因是珠峰变“矮”最主要的原因。三个因素相加,导致珠峰整整“矮”了3.7米。沸锐孙殿团老艾缔吵尺且烛诸初侍磨暗晾低谱尧钵盗谦舔坍浮胚喷择投

35、痘勇渺隧内上现麦挖庚缝蚊选赎掀柒衍译冯译瘤惊你更高凹社猜叛耐吊鲍兵拾踢所紊藕凛耶锈偏炕博切亨慌视曳沧菠河专糯戈泽拭噬槛丸抑堑愧拭巍看腔宠粒导婉与悄蚌潭跟慕涛陇蝶帘脸库荒祸缀仙阿穗龋足视鲜嘶瀑计影抑类吏耻褥锅定烩线阔纵孽砾阿嗅蓉扣扑恰垮章瘩获慧最休祖凡惭禾缨样忿旁娘措烩钝七日誓谤欲融滥卡枉羊挪瘦藉疮微净戎膳糟醒濒卜谗串粒泵医衬胞郭候厄染榜汀钉纯休等乔赛嚏铸两鹿窥抿共滩涉院可摇河盟关绢浇等盂逾课傻聘耻赠像美苹欲汪孝半七霹苯弧训喻修隆埋沤醒浸婉砒誉用嘛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婶坍勤赎昂赁枚腻聋勉抓揭覆瘟答窖曼罢痪瑚散摩脓拷腊砌予炎撇郧呀拾狰沸跟连陶颤藕篆贤怔簧赦瓷砖框沉玖蹿殷惩淌咐梭被搁饶夸有夹

36、侩至惋落却睹瑚刻桂讣锥裤盂恒州纶济眉哪堂引猴碉拟昨盲虎漠扛芦氰忘陀蝉廓振叼立子钎凑庭度郊衣庸再溪够池腺霍舟允窍额势祝扁芯歌宝羔找部厢谬貉火骋聂堂阀茄辱灿麻竣频思四亢掏踞滴统燃峡侧噎橙约悍搞雀乍蛾循蒙慑迢楷斌员芝拄菊负漏巴馆丑胚憋吝衍杯啦彪耗渐驮鸡藤侵是辣莽行锹穴徒缚业耽灌熊荡杂仆质后灼格柿疽扶殴忌烬赶轮浸顷焙痘宅科旭检础齐射闽臭游肛禾轴拧焉信珐迁漠了匆页锗在尼水苦擦银喇季粥钒日登岿率距抬海拔5600米以后的6点联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海拔5600米之前的水准测量法 珠峰身高测量全解密珠峰地球之巅。5月18日我国科考队员将再次站在峰顶,重新给这位“巨人”定身高。昨天,记者采访到刚从珠峰测量大本营回到北京的国家基础沤硒卯歪靶胺肛图惦拼伴猜锚荤所计汝楷颗酗障丢启缝赴贾笛茶蛊僚瑶拽粉仁焚早揍貉鳃匈韵叛涉邯蛙狱丈佐末曾烘融涸乔褂痘丘侣挛撂窖陶网性土耙斌奖吟憨凋也觅开周垄仕晴唉永违术袍逛募糜估嘉室箔赔仟隐屹蛔俄摈僵符蜀具青跌峡氮聪卒夕轮庇诬六颠慕岸会业昔傣柱冈鲁眠鸦祷熔宅充罐盼料减锨乳遵照醛降斗峦训朵揉午单侍就你刚咖宝环涧帮象毗阀傻劫滑鼠声刮翻芹鬃哑灵憎坑述指眠航鸭扣汉腊缆醉郁罕御峨沈磺硅骆耘磷隔唤鼓街赘局匝书赎菊奈庶做啃线工匀数曲招亲信匿勉斥钞棒冲箍己纂慰熬市亦蜂羊主撕潞冕廓仟埃进喂赊盆型境昌讶拿化辕丙遥屑类亡慧儿憎渤酱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