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6354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第二课时).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列子,许家沟一中 许文兵,学习目标:,1. 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2. 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3. 熟读并背诵课文。,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阳 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通“直” 一直)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把怎么样),(用土筐),(指山上的草木),(固执,顽固),(即使),(愁),(削减),熟读课文,概括中心,课文叙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塑

2、造了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 形象。 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 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杂然相许 b.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b.“ 指通豫南,达于

3、汉阴”(说明移目标之宏伟) c.“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

4、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写作特色,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歌曲欣赏,请体会 1.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2.用心感悟愚公精神的不朽力量!,制作人:许文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