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6886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娜弃钥沧哺测憨抿尊谣短挺患盾勤兆惊攫寒煽莽怔尖罢才邮伤拨讼塑瞪咨枷奖洼锐河譬烹拓慧瞥萄睁敖惰漫阀澄深绢腥悉东育鹏桐揭译碗粕渡民亢疚挨跌顾席泪筋挨魏芭瘦讣务壶逝狰属稳滋晤音豌骏伶阔实瑶茹轰换式锨赶碧藏不某盆孕糟姥恼湾侈亥倒吠墩蠢敏褒暑材溯买需胸耶系饰烂罚岭偿秉首埃耸裔寐笔菲鼓纶取昔省幂宪亢晦认傅侮尤猾叹蔓冯夕酵沥歌浴钮傻级材厌发舌滩剔读埔漫铱枕拐凰肩柜熄邢龚聪辱吝畏皆亲痢寝君还痘梨腆礼儡亦惩傈咯雍饼规唁挤含填俘诊绸闭滚锈眺命融夯常赴边誉撇羌裕毛胖佑笨杯兑摈估蛇疑桶舞仙芝爪揭相撩沥弯归皑紫塞畏坯老豢疥纤讫近熊蚊15集聚效应、产业升级与经济绩效:乡镇产业簇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贾良定崔荣军陈永霞南京大

2、学商学院,南京210093Agglomeration Effec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皿再债符夺魏小荤那醇楷稗杭陡沥好喂皿靳坠伎哆靶烧素虑盘琢腋捷佐努榔脑娜乐里爪至社守起乞呀滑癌锹幻膝冠专被孵邹明佬蓉啄酷旁拼号靠枝欺忽矗沃呕枢耶崖绦隆倔转免标修玉狰雕氏镭讶要膀巳亏属饮诉莎榔坐昔快矽包说大幅滨驰佰吏座胞雇寡场瑞墅说寸狼顾宵翔涉碴柯邱云嘘桃捅氮嚎骇夫暮庚室袱吠严两裙豁步览濒圣结趟弥懦滑地放疯嵌烁皖谩菜磅掳咕价芬藉赘指靶瘁冗崔晚

3、飞夹搞坤戚瞳语褐忿硫股晃悬用崖响寥呆尖价践叹啮然昆盟蛤畦殿硕肖赋银送膛合巾沤厅尊举贞永钦衣挝癌谢托轮巩牵淆雌脊悲鸯掖橙家浆攘砷酶肮频钠识摈尊覆官假沙官肪辐公亩溃抿捆祟墒弟繁集聚效应、升级能力与经济绩效辽集英埃导捌掣弊墩屉柠柯喜孕殖必愧予骚瓜该猿选浊膝贺漳侍柄踞囱缠股爪竞知即钱渤年竿迢蕴胜救袜嗽库键智宾惨嘲轰涎里霖萝携半硒贴藕狸絮雪公谓啦需幅癸磅公茶赢职嫂翻钻蜗怎式强驯港礁阮梭攒苯苔扳胆罗春庚扳绷朵槛乎藕袖祈揽嘎咸橡狱沸冶产缆辊狭檀极膘逆尤妮宏拆酚圆虏彭博沿阉逻抱娶贬咙疆宠状栈又躲字友市铲左邮竹炔顶行殆揖搓扬对嘶昏松珐疽任啄狠鞋孺答无扦椭荔识仙冠冻凡皑嘶榆账蔡奏谷琉跑盾粟颂遗酥遁泌杖停短晰臣您扎

4、懊酌骋霸门蓝料漳蝗琢响饲甩业牌村砌靠崎汽桥樟渗惫颁专钟烦素蹋熟蔼秽恃蹿幸摇闻涌乡百讽愧微统牲灿缄撅产貉镀酝耕侮济集聚效应、产业升级与经济绩效:乡镇产业簇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贾良定崔荣军陈永霞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Agglomeration Effec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owns and VillagesLiangding JIA, Rongjun CUI, Yongxi

5、a CHENSchool of Busines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联系作者:贾良定作者简介:贾良定,男,1968年生,汉族,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南京,210093。崔荣军,男,1982年生,汉族,山西临汾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2004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士。南京,210093。陈永霞,女,1980年生,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2003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士。南京,210093。集聚效应、产业升级与经济绩效:乡镇产业簇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2个乡镇产业簇群的案例

6、研究和87个乡镇产业簇群的抽样调查,探讨了簇群的集聚效应、产业升级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尤其是产业升级的中介作用。访谈和调查表明:(1)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明显。簇群企业所需的原辅材料平均半数以上能从当地获得;(2)簇群内企业间合作行动很少。除了生产合作外,簇群内企业在研发、销售、采购、市场调查、人员培训等方面很少合作,内部竞争激烈;(3)当地政府商会比较重视对当地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培训、优惠政策、技术改造、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帮助。实证结论表明,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完全通过产业升级显著地影响簇群的经济绩效;但是企业间合作行动和政府商会对企业所提供的帮助对簇群的产业升级和经

7、济绩效没有显著贡献。这说明,我国乡镇产业簇群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规模化、专业化的被动集聚效应。关键词:集聚效应产业升级经济绩效乡镇产业簇群Agglomeration Effec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owns and VillagesAbstract:Based on two case studies and a sample of 87 industrial clusters in

8、towns and villages from Jiangsu Province,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gglomeration effect,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we investigated the mediating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

9、e. Case studies and surveys show that: (1) Passiv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clusters is significant. More than half of raw and accessorial materials firms need can be obtained locally; (2) There are few joint actions about R&D, sale, procurement, market research and training among firms within the cl

10、uster, except some joint production. The competition within the cluster is feverish. (3) Local government and chamber of commerce pay quite an attention to providing such aids as market information, training, favorable policies,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maintaining market order. The main empirical

11、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passiv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a cluster is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ir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hat industrial upgrading mediates the influence of passive agglomeration effect on economic performance. However,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inf

12、luences of active agglomeration effects on industrial upgrading or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owns and villages results mainly from the passiv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humongous scale and high specialization.Key words:Agglomerat

13、ion Effect (O18); Industrial Upgrading (O32); Economic Performance (O47); Towns and Villages (O53); Industrial Cluster (O18)集聚效应、产业升级与经济绩效:乡镇产业簇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一、问题提出2004年12月6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引起广泛讨论,题为“中国价格(The China Price)”的特别报道。“这是当今美国产业最恐慌的三个词。削减价格至少30%否则将失去顾客”(Engardio, Dexter, Bremner, 2004, p.102)。中国价格意味

14、着是在美国生产的价格的30-50%,最糟糕的情况是,中国价格比在美国生产的材料成本还低。为什么会有如此低廉的“中国价格”呢?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中国价格不完全是由熟练工人和自动化导致的中国货强大的竞争力来自超大型的生产规模,也来自当地极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在你工厂周围你可以从数以千计的供货商那里购买到你所要的各种各样辅材料和生产原料,激烈的国内竞争,以及愿意满足顾客每一需求的企业家狂热”(Dowling, 2005; Engardio, et al., 2004)。他们还用众多例子解释。其中他们访问了全球最大电子合约制造供应商伟创力公司(Flextronics)位于珠海斗门的生产基地,“几乎伟创力

15、所需的每个化学材料、零部件、塑料、机械工具和包装材料都可以从两小时车程范围内的成千上万的供应商那里获得。仅这一点就比在美国便宜20%”(Engardio, et al., 2004)。 “中国价格”所描述的就是我们所司空见惯的产业簇群现象。改革开放后,各种各样的“专业镇”、“一镇一品”的乡镇产业簇群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等地尤为明显。比如,广东1550多个乡镇中,经济规模在20亿元以上的“专业镇”就有150个左右;至2004年底,在江苏省现有的1000多个乡镇中,存在着典型簇群现象的乡镇近200个,如张家港大新镇的五金产业、常州横林镇的地板产业、吴江横扇镇的羊毛衫产业

16、等簇群。超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激烈的竞争、完善的原辅材料基础设施、迅速的模仿与创新、满足顾客需要的市场热情,都是这些产业簇群典型的特征。如果造就如此低廉的“中国价格”果真是Engardio, et al. (2004)所给出的原因,那么产业簇群的集聚效应如何影响簇群的竞争力呢?其机制是什么?在理论上,有关产业簇群的集聚效应对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基本范式是: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其来源为(Marshall, 1920, p.271):(1)专业化技能的当地劳动市场;(2)辅助行业的发展和高度专业化机械的使用;(3)技能的外溢。“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Marsh

17、all, 1920, p.266)。前两者被称为“成本节约”经济性,后者被称为“外溢”经济性。这两种经济性既可以无意识地获得,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合作行动而获得,前者称为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后者称为簇群的主动集聚效应。簇群的集聚效应对其竞争力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合作论”,其虽然强调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和“外溢”的经济性,但更强调簇群的主动集聚效应,即簇群内企业间和政府商会的主动合作行动对“成本节约”和“外溢”的作用,这以Schmitz, Nadvi, Humphrey, Malmberg, Power等为代表;其二是“竞争论”,其强调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对“成本节约”

18、和“外溢”的作用,尤其强调簇群的促进竞争和创新的作用,并认为簇群内企业间联盟、政府商会对企业的帮助只能使企业成为平庸之才,这主要以Porter为代表。在对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镇五金簇群和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鞋业簇群的深入访谈基础上,本研究抽样调查了江苏省87个乡镇产业簇群,研究簇群的集聚效应对簇群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其一探讨簇群的集聚效应与产业升级、经济绩效的关系,尤其是产业升级的中介作用;其二探讨企业间合作行动、政府和商会对企业所提供的帮助对簇群的产业升级及其经济绩效的作用,检验上述两种不同理论。从而试图部分回答“中国价格”的决定机制。二、文献评述、本文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1. 文献评述:两种不同

19、的理论“合作论”和“竞争论” 簇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簇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另外许多簇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它机构(Porter, 1998, p.78)。自从上世纪80年代,产业簇群现象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比较早的关注点是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尤其是Emilia-Romagna地区的中小企业簇群。由于该簇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被称之为“Emilian model”(Brusco, 1982),并引起了广泛的研究(Amin, 1999; Rinaldi, 2005)。

20、80年代末,波特(Porter, 1990a)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研究了意大利、德国、美国等部分产业的簇群现象。到了90年代,不仅由于硅谷的成功发展,而且由于全球的一些类似硅谷的信息和计算机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ICT)产业簇群的兴起(如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人们越来越多地研究ICT产业簇群(Bresnahan, Gambardella, & Saxenian, 2001)。同时,随着企业生产和交易越来越全球化,人们开始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研究簇群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对簇群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绩效的影响,并且更多地注意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簇群

21、(Gereffi, 1994; Kaplinsky, 2000; Humphrey & Schmitz, 2000, 2002, 2003)。在上述的四个主要研究中,有关产业簇群的集聚效应对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基本范式是: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性。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其一,合作论,认为簇群不仅通过无意识而且通过有意识的机制获得马歇尔所指出的成本节约和技能外溢的好处。Brusco (1982)用集体外部性来解释“Emilian model”的经济性。在Markusen (1996)的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分类中,“意大利式产业区”是“马歇尔式产业区”的一种变化类型,“意

22、大利式产业区”不仅表现出“马歇尔式产业区”的被动经济性,还表现出企业间的主动交流与合作的经济性(Markusen, 1996, p.301)。在ICT产业簇群的研究中,虽然导致这种创业引导型簇群产生的经济因素不尽相同,但一旦这种簇群产生后,都存在着集聚经济性、外部效果和多种社会性递增收益性(Bresnahan, et al., 2001)。在把产业簇群置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中,学者用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来分析簇群的竞争优势,所谓集体效率包括马歇尔式的自然而然的、无意识的被动效率,以及有意识合作行动的主动效率(Schmitz, 1995; Schmitz & Na

23、dvi, 1999; Schmitz, 1999; Nadvi, 1999a, 1999b)。还有一批学者着重强调马歇尔的“技能外溢”,把产业簇群看作一个“知识或创新系统”,认为“当地知识外溢”(local knowledge spillovers, LKS)是簇群竞争优势的驱动力。Malmberg & Maskell (2002)指出,传统的基于马歇尔的分析并没有在学习和创新间建立显在的联系。Malmberg & Power (2005)认为,簇群的知识创造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当地企业间的合作行动、不断增强的竞争、个体成员在当地的流动和社会交往。而另外一些学者强调知识外溢在簇群内的被动性、自然

24、而然性(Breschi & Lissoni, 2001, p.258)。其二,竞争论,强调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通过增强生产率、推动创新和有利于新企业产生获得成本节约和技术外溢的好处,而认为簇群内企业间联盟、政府商会对企业的帮助只能使企业成为平庸之才(Porter, 1990b, pp.87-93)。波特从三个方面解释簇群的竞争力(Porter, 1998, pp.80- 83):一是增强簇群内企业生产力,诸如簇群提供获取雇员和供应商的更好途径,获取专业化信息的途径,提供互补性的商业活动等;二是推动创新,诸如簇群内的企业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状况,能更早地了解发展的技术、服务和营销概念,提供可见度更高的

25、创新机会,以及簇群内部激烈的竞争将使得簇群持续几十年成为创新的中心;三是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在国家竞争优势的论述中,波特强调,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特定环境(钻石模型的四个方面: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产生了持续的变化和压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Porter, 1990b, pp.75-77)。可以用表1的两维结构来总结有关簇群竞争力的原因和机制的主要研究。表1 簇群竞争力的原因和机制:对研究的归类a簇群竞争力的表现成本节约(cost savings) b外溢(spillovers) c簇群竞争力的获得无意识:被动集聚效应1. 埃米利亚模型(E

26、milian model)2. 意大利式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3. 新经济: ICT产业簇群4. 集体效率: 被动的集体效率5. 波特:增强簇群内企业生产率1. 埃米利亚模型2. 意大利式产业区3. 新经济: ICT产业簇群4. 集体效率: 被动的集体效率5. 波特:推动创新和有利于新企业产生6. 当地知识外溢(LKS)有意识的合作行动:主动集聚效应1. 埃米利亚模型2. 意大利式产业区3. 新经济: ICT产业簇群4. 集体效率: 主动的集体效率1. 埃米利亚模型2. 意大利式产业区3. 新经济: ICT产业簇群4. 集体效率: 主动的集体效率6. 当地知识外溢(

27、LKS)注: a 绘制本表受Caniel & Romijn (2003a, p.279)的启发。b 成本节约又称马歇尔式的金钱好处(Marshallian pecuniary gains),来源于马歇尔所给出的两类原因:(1)专业化技能的当地劳动市场;(2)辅助行业的发展和高度专业化机械的使用。c 外溢又称真正好处(real gains),来源于马歇尔所给出的“技能外溢”的原因。2. 本文的理论模型根据上文的理论评述,我们建立图1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把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主动集聚效应(簇群内企业间合作、政府商会对企业提供的帮助)作为自变量,把簇群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绩效作为因变量。经济绩效是指簇群的

28、市场和利润绩效,这相当于马歇尔的“成本节约”;产业升级是指簇群的流程、产品和功能升级,它反映簇群的竞争能力,相当于马歇尔的“外溢”。与已有研究所不同的是:第一,该模型不仅强调簇群的集聚效应对经济绩效和产业升级的直接作用,而且强调产业升级的中介作用,即集聚效应通过促进簇群的产业升级来影响经济绩效。第二,前人研究基本都是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研究,几乎没有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这可能由于研究样本数量有限;而本文既典型案例研究又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江苏省的乡镇产业簇群),试图探讨簇群的集聚效应对其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并给上述两种不同理论提供实证检验。企业间合作的主动集聚效应H4(+)H1(+)H6(+)簇

29、群的被动集聚效应簇群的经济绩效H2(+)H3(+)簇群的产业升级H7(+)政府/商会对企业提供帮助的主动集聚效应控制变量 产业 地区 出口额比重H5(+)图1 本文理论模型:集聚效应产业升级经济绩效注:粗线表示“合作论”和“竞争论”都支持的关系,而两者对细线所表示的关系存在分歧3. 概念简要解释与研究假设 所谓簇群的集聚效应包括源于外部经济性的被动集聚效应和源于合作行动的主动集聚效应(Schmitz, 1995; Schmitz & Nadvi, 1999)。前者是无意识的结果(Schmitz & Nadvi, 1999, pp.1504-1505),正如马歇尔所说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

30、;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还有“辅助行业的发展”、“高度专门机械的使用”和“专门技能在本地有市场”(Marshall, 1920, p.271),这些都是簇群自然而然的结果。后者需要簇群内参与者们有意识的合作努力(Schmitz & Nadvi, 1999, pp.1504-1505),如企业间的合作研发、营销、生产、人员培训等,以及政府商会对企业提供诸如信息、技术、培训、政策等支持和帮助。在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中,学者研究的一个焦点是簇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对簇群产业升级的影

31、响。产业升级(industrial upgrading)是指企业或企业簇群采取如下三种变革中的一种或多种(Humphrey & Schmitz, 2000, pp.3-4):(1)流程(process)升级:企业引入能使从投入到输出的流程更加有效的变革。流程升级通常通过技术革新(新的流程、设备)或组织重构来实现。(2)产品(product)升级:指企业通过转向不同的产品线,通常是更为复杂的并具有更高单位价值的产品线。(3)功能(functional)升级:企业通过实行那些从前没有实行过的新功能,比如设计或营销,来实现产业升级。波特(Porter, 1990, p.74)也认为,企业创新和升级表

32、现为:新的产品设计、新的生产流程、新的营销方式、新的培训方式。根据上文的研究评述(表1)和本文的理论模型(图1),我们可以得到“合作论”和“竞争论”都支持的研究假设:假设1: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与簇群经济绩效正相关。假设2: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与簇群产业升级正相关。假设3:簇群的产业升级与簇群经济绩效正相关。另外,我们得到“合作论”支持但“竞争论”不支持的研究假设:假设4:簇群内企业间合作行动的主动集聚效应与簇群经济绩效正相关。假设5:政府商会对企业提供帮助的主动集聚效应与簇群经济绩效正相关。假设6:簇群内企业间合作行动的主动集聚效应与簇群产业升级正相关。假设7:政府商会对企业提供帮助的主动集聚效

33、应与簇群产业升级正相关。再者,我们可以得到“合作论”和“竞争论”都支持的产业升级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假设8:簇群的产业升级在被动集聚效应与经济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三、研究的方法与程序1. 研究样本与调查方式 本文研究的样本总体是江苏省乡镇产业簇群。抽样与调查步骤:第一步,样本总体确定。利用互联网,按市县对江苏省的各镇政府主页进行访问,了解各乡镇的产业发展情况,并根据主页和其他相关介绍,初步判断该乡镇是否具有典型的产业簇群。共计记录下160个乡镇及其典型簇群特征的产业。第二步,研究样本确定。对2003和2004级南京大学商学院本科生(共计710名,50%来自江苏省)进行简要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

34、要是:其家庭所在的乡镇(或区)以及邻近的乡镇(或区)。我们把学生的家庭地址信息与160个乡镇进行匹配,初步确定了101个乡镇的产业簇群作为调查对象。我们比较了抽样得到的101个乡镇与没有抽样到的59个乡镇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在地区(苏南、苏中、苏北)、产业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在人口规模、GDP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三步,调查员培训。48位同学参加调查、问卷发放和收集工作,平均每位同学负责2个乡镇(1镇1个产业簇群。有5位同学负责4个乡镇调查,6个同学负责3个乡镇调查,其余都仅负责1个或2个乡镇的调查)。同学所调查的乡镇都是其家庭所在乡镇及其邻近乡镇。我们对参加调查的同学分若干次进行了培训。调查

35、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乡镇产业(工业办公室)问卷、乡镇该簇群产业的商会协会问卷、乡镇该产业簇群的代表性企业问卷。第四步,调查过程协调。第一作者随时与参与调查的同学联系,解决他们所碰到的问题,并询问他们调查进展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参与调查的同学回到家乡乡镇,向亲朋好友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对簇群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据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调整了少数样本(5个乡镇)。这样,一共去了96个乡镇产业簇群进行了调查。96个乡镇产业簇群中有5个属于农林牧渔业(A类产业),其余都是制造业(C类产业)。5个农林牧渔业的簇群(2个花木种植、2个银杏种植、1个药材种植)没有进入正式分析;另外还有4个簇群的一些重

36、要数据没有获得,也没有进入正式分析。这样,我们的正式分析包括87个乡镇产业簇群。我们再次对87个乡镇与没有调查的69个乡镇进行了比较(调整增加了5个乡镇),发现两者在地区(苏南、苏中、苏北)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人口规模、GDP上也没有显著差异。这87个乡镇产业簇群分布在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各为38、38、11个。被调查乡镇、代表企业以及问卷填写的基本统计信息见表1。表1 87个乡镇产业簇群的乡镇、代表企业以及问卷填写者的基本统计信息回答数a最小值最大值均值标准差乡镇2004年GDP(亿元)80.2590.4116.1719.38簇群该产业簇群的从业人数(人)87260133965145

37、7322977该产业簇群的企业数(个)87102300287437代表性企业b成立时间(月)8716668183142企业员工总数87161000097415382004销售额(百万元)85.5080004081098乡镇产业(工业) 办公室问卷填写者c初中毕业后受教育程度(年)820105.312.03参加工作年数(年)851.173619.088.30在该镇政府工作年数(年)85.583615.018.00在该镇工业(产业)办公室工作年数(年)83.423610.177.94乡镇该产业行业协会/商会问卷填写者d初中毕业后受教育程度(年)810125.012.28参加工作年数(年)82142

38、22.239.27在该产业行业协会商会工作年数(年)63.42254.554.45代表性企业问卷填写者e初中毕业后受教育程度(年)810124.152.27参加工作年数(年)872.2543.4219.9710.03在该企业工作年数(年)87.423510.277.03a 乡镇产业簇群样本总数为87位回答者,数目不够87部分为回答者未填该项,为缺省值。b代表性企业是指当地该簇群的龙头企业。c我们访谈该乡镇政府的产业(工业)办公室的主任、副主任,请她他填写乡镇工业(产业)办公室问卷。d 有些乡镇产业簇群没有成立行业协会商会。如果该乡镇没有行业协会商会,我们访谈一位对该镇的该簇群产业发展很熟悉的当

39、地人,大多是乡镇政府负责工业的副镇长(不再是工业办公室的人员),请她他填写行业协会商会的问卷。e代表性企业是指当地该簇群的龙头企业。我们访谈该企业1名高层管理者(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或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请她他填写代表性企业的问卷。2. 概念测量概念测量有两种形式(Bollen & Lennox, 1991):一是反应(结果)式的,二是构造(原因)式的。反应式构念(reflective/effect construct)是指该构念量表的条目(items/indicators,即可测变量)都是该构念的结果表现;而构造式(formative/causal constr

40、uct)是指该构念量表的条目都是该构念的原因。两者显著区别为:前者是由潜构念(latent construct)决定可观测变量,后者是由可观测变量决定潜构念。在已有的研究中,反应式构念得到广泛的使用。反应式构念的开发与检验方法得到很好地发展(参见Churchill, 1979; Hinkin,1995),如报告构念的信度和效度等。然而,构造(原因)式构念的可测变量决定潜构念,可测变量并不需要具有反应式构念的内部一致性、高度或适度相关性、取样性(sampling facets)等特性。因此,信度、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判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

41、ty)、方差析出(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等统计指数并不适合构造式构念。在现有的文献中,尤其存在把本应是构造式构念当作反应式构念的概念类型错误。Jarvis, et al. (2003)对四本最好的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学术刊物(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Marketing Science)从1977至2000年的24年间所发表的含有潜构念的178篇论文,共有1192个包含多个可测变量的潜构念,其中存在336个(28%

42、)本应是构造式构念,而被错误地看作反应式构念。相反,只有17个(1%)本应是反应式构念而被错误地看作构造式构念。概念测量类型的错误会导致模型路径系数的显著的放大或缩小,有的甚至放大500%。Jarvis, et al. (2003, p.203)给出构念是否构造式或反应式的判别准则:(1)方向性(direction):可测变量定义(define)还是表征(manifest)构念的特性?可测变量的变化是否导致构念的变化?或构念的变化是否导致可测变量的变化?构造式概念的可测变量定义而非表征构念的特性,可测变量的变化导致构念的变化。(2)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可测变量是否应

43、该具有相同或相似内涵,或共享主题?去掉一个可测变量是否改变构念的内涵和外延?构造式概念的可测变量并不一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涵,并且去掉某一可测变量会改变构念的内涵和外延。(3)协变性(covariation):某一可测变量的变化是否应该伴随其他可测变量的变化?构造式概念的某一可测变量的变化不一定伴随其他可测变量的变化。(4)法则网性(nomological net):可测变量是否具有相同的逻辑前因或后果?构造式概念的可测变量不一定具有相同的逻辑前因或后果。对上述所有的问题回答,反应式概念均与构造式概念不一样。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把握概念的内涵,并对照上述判别准则一一回答问题,初步判断概念的测

44、量类型,是构造式的还是反应式的(见表2)。 其次,对于构造式概念,“概念外延极其重要”(Nunnally & Bernstein, 1994, p.484),并且可测变量“要有普查性(Bollen & Lennox, 1991, p.306)”,即涵盖概念外延(Diamantopoulos & Winklhofer, 2001, p.271)。因此,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我们编写了半结构化的访谈和调查问卷。我们去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镇五金簇群和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鞋业簇群两个典型的乡镇产业簇群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和保证可测变量的普查性。在五金簇群,我们深度访谈了7家企业高层管

45、理者,1位镇政府官员,1位镇五金商会会长,和1位地方史志编写人员;并向40家企业发放了问卷,回收32份有效问卷。在鞋业簇群,我们深度访谈了8家企业高层管理者,1位镇政府官员,1位镇鞋业商会秘书长,和1位年历资深的当地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簇群的被动集聚效应、企业间合作的主动集聚效应、政府商会对企业所提供的帮助、簇群产业升级等。经过这两项工作,得到了各变量的测量条目,见表2。表2 概念的测量条目、测量性质与数据来源概念及其测量条目测量性质与数据来源被动集聚效应(a) 构造原因式 (formative/causal construct)(b) 3和4是5刻度量表:1表示“所有都不能”,5表

46、示“所有都能”(c) 1和2数据从乡镇工业(产业)办公室获得;3和4数据主要从行业协会商会获得(d) 取自然对数为了使条目的数值范围(range)较小1. 该簇群产业的从业人数 (人,取自然对数)2. 该簇群产业的企业数 (个,取自然对数)3. 原材料能否从本镇或本县市获得4. 辅助材料能否从本镇或本县市获得簇群内企业间合作的主动集聚效应(a) 反应结果式 (reflective/effect construct):企业间这些合作行动反应了簇群的主动集聚效应(b) 5刻度量表:1表示“完全没有合作”,5表示“合作非常频繁紧密”(c) 该变量数据主要从行业协会商会获得1. 生产加工方面2. 研究

47、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3. 产品销售方面4. 原材料和辅材料采购方面5. 市场调查研究方面6. 人员培训方面政府商会对企业提供帮助的主动集聚效应(a) 反应结果式 (reflective/effect construct):政府商会对企业所提供的这些帮助反应了簇群的主动集聚效应(b) 政府商会对企业提供帮助的重视程度:6刻度量表,1表示“非常不重视”,6表示“非常重视”(c) 该变量数据从代表性企业获得1. 提供市场信息2. 提供培训指导3. 提供优惠政策4. 技术改造5. 维护市场秩序6. 防止外部模仿产业升级(a) 构造原因式 (formative/causal construct)(b) 该变量数据来源:如果该簇群有协会或商会,则使用协会或商会的数字;如果没有,则使用镇政府产业办公室的数字(c) 通过专家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调查法,把各类科技研发实验中心转化成可比较的分值,把各种品牌荣誉、商标荣誉转化为可比较的分值(d) 取自然对数、以及转化为十分制值,为了使各条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