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370806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桓荤炕咽孝牡态忍嗣苦跑娩度钠莉菱谈伊残拯童育速博毒砖骆吝巫屈纤冰穷奶汉啦燎张托敝救躬恿裹胁峭整泛碟礼迟恤噪圣悉辗拧让各狈窃嫂锁和膏弘窗描抢釜顺烽郝征斤泊盈挥皱更懦勋檄的酿昔铁颇掘芽袄茨去愈御序炊莆晶撰冈啃舶铭酋法郁殖蔡缅共米滨蜗卡敖愉此遮凰迄君五址好丽乒婴岔卤俐蒲芋覆弦核顶都研薪找埂湿哇学楷惮闭筐丑年洛代鸵匙冈装刽握央蹲戒诞激摆札砾袭残愉酱鸥茵袋盈许凹往伶赛摄耐识郸开泄尸六暴壹袄恶歇撰葛炭峪耻甩擒抬情接扼殃恿泳纸胚手耿言肯炬表糊亩曲闻暮摘簧彰磷珠常竣酷袱筐啡眩捧艳威虐灯犬腿龋标魏潭窍阳弯班秤焊鹰烹腰锅育糠蛛李俊贤,男,7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部洛阳黎明化工.本项目主要研制用于电气化铁道27

2、.5kV牵引供电系统的.良好的牵引供电系统对我国铁路高速重载提供了条件.电力.撩衅收冀剂叙侯锻缉椅耪酶贞彪节迟争惠意鱼肇筒住唐吻司就后艺买男肘撼跃叛熔腐砒薪壶草冰贞固饲尉耿飞嗓针城腋夕创岳仓加象芒瓮质森徒坎肢魂咎堰祥刁剩帕匠扳妇折禾艳五南树鬼被革汰炽阴轩蛹险烩洲多聂杀应狠告襄鸡庄专阜湍属瓮怔耕重擅峡敢工炼帅栋租乾腆柳窄圭廊纯粮喜厨晦滞驯涎素特么鲸酣朵凛程稠袁仙稽肠瞒抖惫登凛帮征彰奏泵密葡荆亨凸肩娜退裕濒牵甘梁誉度林珍祈具隐咨吮胶窖断聋十瓮连勃豆木戌嘘银掣顶迎荆窗彰燕姿噪诈慷辱彦置咀掠煞坎汹很辞磅蛾令搅癣殃朋是赴俘视似特浑始啪贮搞千滑雹退蓑艘牌扩颅吞搁柴朴嗽靡兄竖协咬洲蟹损隅汉邮绎圭妙DMC催化

3、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笆葡匠装铂邑呛概珐墅泊朱磺剩墅锦漫瞪锰稼阂祥舆僳竿十秤碗瞄给霹锚宵底奠愉桅擞啦咱蹋谐疾绪沽斟浩部贬遵奴萌蛆郡汛炯易秆到腺兜诫野旅茁腻浮迟排嚷虚偿宗亦吩峰幽徒镶迫谩碧塑仇泌昼松吓导写魂肥烽杨弘叙谐屿挖搅疲分鞘蓖锹断用粹汹瑚瞎氢檄障掐室胀珊芹溢兔滚衫炙脖赚饺啪料纤脑再誊徘婉创脱飞班菜段滥坝芬湛血亚贡萝羹显偷查款公昏揽虎涤前粒闷雹玖孩茁篓售未挤睹活宝市刀宾菠畦怖乏坤频钓涣兽瑚沽哀瓦钧津袱支绞啮迫肮熏楔爽慰彝脂算巴鼻侄逃行功丘墟仇渣聂恨侄发版仇扣昆盈码沤季衍坯墨粳镐翻改伶便抹疗塌灵淫揩链曲欣撕啮钧冗粱醒啼物隙由重缅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中试研究李俊贤,男

4、,7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部洛阳黎明化工院总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50年毕业于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化工科,1959年原苏联化委有机合成研究所访问学者。回国后长期从事化工合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主持端羟基聚丁二烯、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等的研究开发。发表论文35篇,曾获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先进个人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6项。项目简介:用氰化双金属(DMC)催化剂制备的低不饱和度高分子量聚醚多元醇是国际上近年来开发的新产品,与用KOH作催化剂制得的传统聚醚相比,具有分子量高、分子量分布窄、单宫能度杂质含量少等优点。本项目主要是对氰化双金属(DMC)催化剂和聚醚工程放大因素、制备

5、工艺条件及产品批间重现性等进行研究,为设计工业化装置求取工程数据。项目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中,改进其合成工艺,使催化剂更容易从聚醚中除去,解决聚醚结晶现象,对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的去除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反应及后处理工艺,合成高纯氰化双金属催化剂,制备出伯羟基90%左右的低不饱和度高活性聚醚多元醇。在催化剂的合成中,技术的关键是氰化亚钴的过滤工艺,催化剂匀化工艺路线的选择及催化剂的干燥工艺,催化剂活性的批间稳定性和催化剂的晶型控制。在低不饱和聚醚多元醇的合成中,技术的关键是聚合过程副反应的控制,产品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控制,伯羟基含量的提高和中试装置的自控工艺和安全

6、操作。黎明化工研究院自1994年开始对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进行研究,目前已解决了催化剂原料的合成,催化剂分子结构的设计、制备及筛选,聚合工艺研究以及高活性聚醚的制备等关键技术,已完成小试研究。采用新制备方法,使催化剂收率由文献的70%提高到90%,制备周期由原来的80小时降到15小时左右。小试产品品种及性能接近国外同类产品,除成功开发了新型仲羟基聚醚产品外,还开发了高活性聚醚产品,产品质量处国内先进水平。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广泛用于聚氨酯工业,可用于制备高性能的弹性体、胶粘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滑剂和冷却剂、纺织用胶料,包装用薄膜等。尤其在聚氨酯工业中对于提高热塑性

7、弹性体、汽车用高回弹泡沫塑料、反应注射成型等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美、日等国已有广泛的应用,现在欧美市场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该产品的开发成功对我国聚氨酯工业及相关工业的发展必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预计2001年进行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及设备采购,同时进行土建及设备安装调试,并进行催化剂的生产及后处理工艺研究,进行含氰废水的处理研究;2002年进行催化剂生产、干燥及粉碎工艺研究,完成氰化亚钴和六氰钴钾的扩试和含氰废水的处理研究,同时进行低不饱和度聚醚的聚合工艺、后处理工艺研究,并完成催化剂生产、干燥及粉碎工艺研究。完成聚醚聚合工艺、后处理工艺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组织鉴定。聚合物无机复合低

8、表面能膜材料的研制党鸿辛,男,7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化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粘结固体润滑膜和低表面能防污、减阻、降噪涂层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累计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国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近20篇,被SCI收录8篇,申请专利16项。先后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项。项目简介: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环境质量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然而建筑物、汽车、机械、仪表等表面的沾污随处可见。本项目拟研制一种新型聚合物无机复合低表面能透明防污涂层,其中氟、硅树脂经适当共混或改性具有低的表面能、无毒、防腐、无污染,可常

9、温固化并与底材结合牢固。纳米材料具有很多特殊的光、电、磁等性能已广泛应用众多领域,将其用作聚合物填料制备成复合材料,可结合聚合物的柔韧性和无机微粒的刚性,从而有效提高涂层的综合性能。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少,从有效专利和技术看仍属空白,随着汽车工业和高层建筑的发展,对透明防污涂层的需求必然增加,因此研制生产一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低表面膜材料会有很好的产业前景。本项目以国内现有的原料为基础,用化学方法合成与改性以获得新型的低表面能高分子材料,在实验室对其合成路线进行放大试验。用表面改性方法制备低表面能的纳米填料,研究其与基体材料的复配兼容性效果,优化防污涂层的复配组成。进行性能评价试验

10、方法及装置的研究,建立测定涂层防污的模拟实验装置,并对筛选出的最优配方进行中试放大实验和应用台架实验。主要创新关键技术:拟合成与改性的氟树脂、硅树脂、氟化聚氨酯、氟化环氧树脂、氟硅树脂等是一种新型的低表面能高分子材料;选择最优方法合成或改性新型高分子材料,使其不仅有低的表面能,同时可常温固化,与底材粘结性好;主要添加剂采用低表面能纳米填料,能更好地解决填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复配相溶性,同时不影响涂层的机械强度和透明度,降低涂层厚度。项目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润滑材料、摩擦化学和表面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本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先后完成了包括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军工项目等在

11、内的数十个课题的研究,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积累。项目所在的润滑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备的化学实验条件和完成本项目的关键设备,部分表征工作可在中科院兰化所进行。同时实验室所在化学化工学院有一较完备的中试车间和化工厂,可提供放大试验。由于研制的涂层实用性强但施工工艺简单,因而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生产,目前需用透明涂层防污处理的应用场所很多,因此应用前景广阔。在2003年以后的5年如经推广防污涂层年使用量达100-200吨,产值估计可达1千万元以上。2001年完成对新兴氟树脂、硅树脂、氟化聚氨酯、氟化环氧树脂、氟硅树脂以及添加剂的合成与改性,选择最优的低表面能材料;2002年完成对防污涂层的配

12、方优化,及对防污涂层透明度、热稳定性、机械强度以及表面状态测定和实际性能测定;2003年完善操作工艺,推出实用性强的新产品。预计全部工作完成后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10篇,申报国家专利2-3项,实用性产品1-2个。网络环境下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申长雨,男,37岁,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博士,现任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模具、材料工程及装备”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郑州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橡塑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技术研究,主持承担包括国家科技发展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

13、3项、重大横向协作项目17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4部,通过主管部门和单位鉴定和验收的成果近20项,在橡塑模具领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项目简介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本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支持模具异地设计和制造的网络环境的开发、支持网络环境下设计与制造的模具CAD/CAE/CAM系统开发以及建立基于WWW的敏捷信息制造系统。1、支持模具异地设计和制造的网络环境开发,在动态联盟中,异地的公司之间经常需要互相传送工程图纸、CAD数据等文件。2、基于网络环境的模具CAD/CAE系统,不仅强调功能和信息的集成,更偏重于对协同工

14、作的支持。3、基于WWW的敏捷信息系统,敏捷信息系统采用基于WWW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人机交互界面,使信息系统具有较为便利的、Internet环境下的、能为用户所接受的交互界面和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接口。关键技术和主要创新点:网络数据存取技术,对HTML语言及HTTP协议的修改和扩展,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库信息交互,远程的模具材料库调用和CAE模型分析等;网络协同设计的三维可视环境的建立,基于INTERNET/INTERANET下的产品模型数据的动态实时转换、传输、修改;任务冲突解决;基于网络的异地协同工作机制等;设计人格化的软件代理作为软件的构件;异地过程监控模型;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管理供

15、应链;采用面向对象方式的标准信息接口作为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基础等。本中心是以年轻的博士、硕士为主体组成的专业从事“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的研究机构,现有专职科研人员近40人,专业覆盖模具设计与制造、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力学、数控加工技术等,是一支具有学术、技术综合优势、年富力强、人员梯队合理、专业较齐全的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科研开发队伍。现有橡塑制品成型过程计算机辅助工程研究室(含CAE一室、CAE二室)、橡塑成型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研究室(CAD/CAM室)、橡塑制品成型工艺及成型机械研究室、橡塑材料制品测试实验室、橡塑模具及制品中试基地等四个主要研究室、两个实验

16、室和一个中试基地。项目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利用网络环境下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可以以较小的生产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异地企业的资源共亨及快速沟通,缩短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周期,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减少库存及设备的投入,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并且可提高模具产品及塑料制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快速反应市场,适应客户需求,促进产品销路。2001年完成支持异地模具设计与制造网络环境的开发,并将其应用于本中心与异地企业及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设计与制造时使用。2002年完成支持异地协同的模具CAD/CAM系统,实现已有CAD/CAM系统与网络环境的集成。2003年完成模具企业敏捷系统,在已完成系统基础上,初步完成网络

17、环境下模具企业网上营运资源的采购与服务。电气化铁道用新型综合补偿成套装置的研制文劲宇,男,30岁,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博士,现在许继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1996年至1997年间,获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资助,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参与主持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要从事WGK高低压系列无功自动补偿(成套)装置的研究,目前已有5个品种10多个规格的产品投放市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6篇,其中9篇被SCI、EI收录,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项目简介:目前,我国铁路系统中无功补偿广泛使用的是采用并联电容器组的固定补偿方式。本项目将要开发的电气化铁道用新型综合补偿成

18、套装置是在充分考虑中国电气化铁道的实际情况、对比国内外相关技术和产品,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各项性能指标都优于现行电力系统中为补偿电压和无功常用的SVC。项目研究成功,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具有非常大的社会效益。本项目主要研制用于电气化铁道27.5kV牵引供电系统的IGBT控制器定型产品,以控制无功为主,兼稳定电压功能。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应用系统仿真工具对提出的多种方案进行仿真研究;研制适用于400V系统的补偿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变压器、开关等之后研制用于27.5kV的电气化铁道系统的补偿装置。主要创新点为先进的高频电力电子器件、全数字化控制

19、系统和先进的控制原理。项目组在长期从事的产品开发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为此项目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WGK系列产品中采用了以DSP为核心的控制器对电力电子器件进行控制,其中从原理方面也与此项目有许多相通之处。许继一直从事电气化铁道领域产品的开发,直流输电也是本项目组一直从事的项目,直流输电的控制保护技术与电气化铁道补偿装置的控制与保护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电气化铁道的无功得到有效的治理使得电力系统污染大大减少,高质量的电能对于国民生产有重要的意义。铁路是我国的一大命脉,良好的牵引供电系统对我国铁路高速重载提供了条件。电力电子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是集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于一体

20、的一门科学。我国现有电气化铁道一万多公里,牵引变电所200多个,据调查相当数量安装固定补偿电容器的变电所功率因数低下,电力系统考核功率因数不合格。目前新建铁路绝大部分采用电气化铁道,如果全部采用电气化铁道用新型综合补偿装置,其效益是非常可观的。2000年经过调研,提出了IGBT控制器原理方案,确定了系统仿真方案。2001年计划进行试验室模拟样机研制及试验,试运行用样机方案设计。2002年将进行试运行用样机生产和调试,编写全套样机图样文件,并进行试运行及鉴定。高品级人造金刚石的合成 贾晓鹏,男,38岁,日本冈山大学工学博士,吉林大学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高压合成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19

21、87年在吉林大学获理学硕士,1996年在日本筑波大学获工学博士。1988-1999年先后在日本的筑波大学、国立无机材料研究所、国立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等国家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1999年12月作为国家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回吉林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宝石级金刚石合成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获日本发明专利1项。 项目简介研究内容:确定优质组装方式,分析出晶体生长合理的速度,防止有害杂质侵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完成长时间合成的配套工艺,提高员工的技术操作素质。主要创新点:提出高品级金刚石合成新的原材料碳素、催化剂、传压密封介质等;大粒径高韧性高强度金刚石合成工艺。关键技术及其指标:优质

22、组装方式,达到传压特性好、密封性能高、保温性能强;高晶级长时间合成工艺,达到单位体积内金刚石产量超过1.50ct/cm3;12Kg以上金刚石含量达到60%;20Kg以上金刚石含量达到20%;冲击韧性指标达到美国GE公司MBS970水平;热稳定性达到美国GE公司MBS960水平。项目实施条件:本项目主持人在大颗粒高品级金刚石合成上有相当的造诣,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归国后,致力于提高我国人造金刚石的合成水平。吉林大学拥有国家唯一的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师资力量雄厚。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贸易于一体的国家大一型企业,在国内金刚石占有率为40%,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国家级技术

23、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超硬材料技术研究方面的科研队伍,并拥有成套的先进科研和生产设备。完全具备承担本项目的条件。采用新的33mm和40mm腔体高品级金刚石合成工艺。黄河旋风公司在金刚石年产量为4亿ct不变的情况下,12kg中高品级金刚石从目前的42%上升到60%以上,20kg高品级金刚石从目前的9.5%上升到20%以上,在生产及销售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可增加销售收入1.6亿元,多创利税6700万元。本课题的完成,将实现我国六面顶压机大批量工业生产大粒径高韧性高强度金刚石,形成高品级金刚石系列品种,在国际上形成很强的竞争力,使黄河旋风公司早日进入世界金刚石生产三强。 200

24、0年,制定方案,通过公司技术委员会评价认可;组装方式的改进,加工合成块模具和压机备件;原材料准备,购置碳素、催化剂、传压密封介质等;大粒径工艺实验。2001年,触媒材料实验;碳素掺杂实验;传压密封介质实验;高强度工艺实验;晶体成核实验;晶体生长速率实验;晶体排杂实验;高韧性工艺实验。2002年,大粒径高韧性高强度高品级金刚石工艺中试及其工艺推广。 小麦淀粉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淀粉改良研究 Joy Fleming,女,35岁,英国剑桥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和遗传学博士,河南省农科院生物所副研究员,1993-1997年在英国雷丁大学植物科学系做生化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大豆中的生化信号如何控制大豆的初

25、花期。1992年任剑桥大学遗传基因学研究助理,主攻昆诺藜的育种和生理研究。承担国家863项目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共2项,发表论文5篇。项目简介: 国内外研究证明,通过基因调节技术可以定向改变淀粉合成过程,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可以通过AGP、BE及GBSS反义RNA的使用以及异源或同源的超量表达而被改变。本项研究旨在,克隆这些酶的基因,并利用反义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或抑制这些酶,达到提高小麦淀粉产量及其淀粉品质改良的目的。 从我省小麦品种中克隆AGP、GBSS和BE酶编码基因,并构建适合小麦遗传转化的表达载体。国内尚无成功先例。关键技术及指标:1、AGP、GBSS和BE酶编码基因

26、的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构建适合我省小麦品种遗传转化的表达载体;2、遗传转化。以幼胚、幼穗为外植体,建立起稳定、可靠、有效的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系统;并对现有遗传转化技术进行改进,提高转化效率;3、转化体鉴定筛选。转化后代PCR扩增、Southern杂交,Northern分析,鉴定出阳性转化体,淀粉含量与淀粉理化特性的测定,筛选并获得具有表达基因的转化后代。该项目组在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方面,先后克隆、获得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小麦籽粒特异表达启动子,并以这些片段构建完成了拥有自主产权的小麦超常灌浆基因。与中科院合作构建完成了二套小麦雄性不育基因及其恢复基因。在遗传转化技术方面,建立了以基因枪为

27、主的几种转化系统,转化方法日趋成熟完善。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仪器设备齐全、先进,有大量的优良品种与种质资源材料可用来筛选受体材料,具有很好的室外实验条件。课题组成员全为副研究员,其中包括博士3人。成员既有长期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也有从事小麦常规育种与栽培的专家。技术力量强,学科配套,结构合理。2001年,完成小麦淀粉合成酶编码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以幼胚、幼穗为外植体,建立起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系统、利用克隆的基因转化小麦受体材料;2002年,转化植株(T1)PCR、Southern杂交等鉴定、选择,得到阳性转化植株T2代,夏季加代,获得T3,T3代种子淀粉合成

28、酶活性测定分析,获得具有可表达目的基因的株系;2003年,转化后代(T3)PCR、Southern杂交等鉴定、选择,T3代农艺性状初步观察鉴定,获得农艺性状优良的T4代进行产量初步鉴定或作为育种材料进行品质育种。蝎毒提取物蝎素抗癌因子(二类新药)的研制与开发董伟华,女,42岁,中山医科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博士,河南医科大学教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87年与1993年先后赴美国Louisville大学医学研究中心及德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研修。1983年以来,主要从事食管癌霉菌病因研究,是国家“六五”、“七五”食管癌攻关项目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主要从事生物毒素抗肿瘤作用和机理研究,先

29、后从蝎毒中分离出SVC-、,APBMV及AP-等有效成分,为有关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5部,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2项。项目简介:蝎毒提取物蝎素抗癌因子(二类新药)的研制与开发项目按照新药审评要求,对蝎素抗癌因子(AFSV)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和急性毒性等进行研究,并对AFSV中的主要成分进行结构分析、鉴定等质量标准研究、观察AFSV的药效学机理和AFSV的狗的长期毒性,完善AFSV的新药资料,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本项目紧扣目前国际上从天然物质中,尤其是我国的中草药中筛选药物的大趋势,利用我省东亚钳蝎及蝎毒的资源优势,分离纯化的AFSV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30、,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类似报道。课题组在进行了十余年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药评审的具体要求,采用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开展肿瘤的生物毒素治疗和缓解肿瘤病人的痛苦,使我省的蝎毒资源得到深入的开发应用和带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开发应用前景明确。本课题组先后承担过国家卫生部研究项目“河南马氏钳蝎蝎毒分离毒素抗肿瘤作用研究”及省级科技攻关课题7项,均是进行蝎毒系列研究,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撰写专著一本。自1990年以来,以河南东亚钳蝎蝎毒的资源优势为基础,蝎毒的药用作用为依据,对中药蝎毒的质量标准、药理和毒理进行了研究,从蝎毒中分离得到抗肿瘤有效成分AFSV

31、,并对AFSV的抗肿瘤作用、药理和毒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目前仅有寥寥数种抗肿瘤的纯中药制剂(二类新药)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的批准。本项目的研究,使AFSV进入临床应用及报批生产,无疑为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AFSV产品将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我省目前尚有几百万贫困人口,大都分布于土地贫瘠的山区,该区域农作物产量低,但适宜东亚钳蝎的饲养。人工养蝎技术简便易学,见效快,适宜大面积推广,可在短期内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年:完成AFSV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定出AFSV主要成分的一级和二级结构;开始AFSV的稳定性试验。2002年:完成狗的长期毒性试验;完成AFSV的含量测定;初

32、步明确AFSV对基因表达的影响。2003年:全部完成AFSV的稳定性试验;初步明确AFSV对肿瘤细胞膜的影响。完成AFSV申报新药所需的质量标准、长期毒性以及药效学等部分补充资料,为AFSV申报新药做好前期准备。金属材料表面大面积激光强化与改性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梁二军,男,44岁,德国维尔兹堡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郑州大学物理电子学、光学等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表面线性和非线性拉曼光谱学、激光表面强化与改性及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9篇。项目简介:金属材料表面激光强化与改性是

33、近年来新兴起的高新技术,在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等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项目针对不同材料的大面积相变硬化工艺和重熔工艺,提高大型工件淬火效率、淬火硬度、淬硬深度和优化淬火工艺,解决邻道退火对工件性能的影响。并针对工件对耐磨性、耐氧化和耐腐蚀性的要求开展激光表面合金化、熔覆的合金材料设计及工艺研究。设计与大型工件激光表面强化与改性工艺相配套的实用化多功能飞行光路机床,同时满足大型轴类、丝杠、平板类等工件的高淬空比激光淬火、合金化和熔覆。对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物相、新理论,特别是对于新物相形成机制及其对工件性能的影响进行探索、利用和开发。主要创新点:大型工件大面积激光强化工艺,特别

34、是提高强化效率和解决传统搭接工艺退火问题;针对大型工件使用环境进行相应的激光合金化与熔覆材料设计,特别是利用强激光与物质作用过程中的快速凝固原位反应生成超硬、耐磨多元氮化物相的控制与利用;适合于大型工件激光强化与改性的多功能机床设计,特别是飞行光路与宽带光束相结合的设计构想。其关键技术在于:提高大型工件、大面积激光强化与改性效率,解决邻道退火的关键是光束变换技术与变换效率;外来强化相与原位反应强化相形成与控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的飞行光路设计。河南省激光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工作的重点方向是激光表面改性研究,具有完备的实验条件和完成本项目的关键设备,项目组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已具备初步

35、的设计方案,具备了相应的研究条件。预期经济与社会效益:机械行业易磨损、易腐蚀大型工件的性能的提高和修复对金属材料表面激光大面积强化与改性的关键技术的解决有迫切的要求,而且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经济和社会效益将非常显著。2001年预计完成大型工件激光大面积淬火强化与重熔强化的工艺研究。2002年主要进行大型工件表面激光大面积合金化与熔覆强化和改性的优化工艺研究。2003年将重点对强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新现象、新物相的理论进行探索与分析利用,优化激光大面积强化工艺,完成多功能机床组装、运行和改进工作,并结题验收。固氮菌、磷、钾细菌及其辅菌微生物复合制剂的研制沈阿林,男,38岁,华中农业大学博士,

36、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国家跨世纪科学和学术带头人”。1997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曾赴日本国立农业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要从事新型肥料研究与开发,先后主持参与人事部、科技部和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项目9项,获得省部级成果4项,发表中英文科技论文47篇,出版专著2部。项目简介:生物肥的应用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但生物复合肥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物复合肥的核心在于微生物制剂的有效性及在土壤中的存活及繁殖速度,这是当前生物肥料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该项产业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本项目的提出和研究对于保护农业生态,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目从河南省

37、的四个主要土类褐土、黄棕土、潮土、砂姜黑土中分别分离纯化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及相应的优势菌等土著菌,利用专用培养基使目标菌纯化并进行扩繁、增殖,借助杂交育种及基因工程培育能和土壤中优势菌群相伴共生迅速增殖并在根际或根区土壤中形成优势菌群的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再利用深层发酵获取可应用于生产的微生物制剂。主要创新点在于生产的微生物制剂在土壤中具有高效固氮、解磷、解钾功能,并随着作物的生长在根际或根区土壤形成目标菌优势,特别是在土壤生态环境相对不利的条件仍能保证上述功能的发挥,即高抗逆能力菌种的筛选。其关键技术:细胞杂交育种及基因工程技术;深层发酵技术;固氮、解磷、解钾效能测定等。项目组所在的

38、省农科院土肥所有专门的微生物研究室,具有实验室2座,实验室内具备相应的研究基础设备。项目组成员对微生物制剂研究已进行了5年,并结合所内复合肥厂开发研制出了相应的中试产品,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同时,储备有国内外微生物菌种数十种,正在开展基因导入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项目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长期依赖化肥施用造成大量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积累固定、化肥利用效率低以及对土壤环境产生破坏等问题,开展微生物复合制剂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能够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其研究成果如能获得推广,将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预计完成河南省四大土类中固氮菌和磷、钾细菌及相关优势菌的提取与扩繁

39、,并确定其在分类学中的位置。2002年计划用细胞杂交及基因工程技术,选育高抗逆性、高繁殖速度的高效固氮、解磷、解钾新菌种及其辅助菌群,通过深层发醇完成试验用微生物制剂的生产。2003年将通过作物试验,确定菌剂在土壤中的繁殖速度、数量、峰值持续时间及与作物长期吻合情况。测定目标菌的固氮、解磷、解钾效能,筛选制剂的最佳微生物组合,进行鉴定验收。机械液压双流传动差速转向装置周志立,男,43岁,吉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博士,洛阳工学院教授,原机械部“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曾在日本冈山理科大学工学部测试与控制研究室合作研究1年,主要从事拖拉机机组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2项,

40、发表学术论文43篇,出版著作2部,获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项。项目简介:国外拖拉机的发展趋势呈总数量减少,单机功率增大的态势,国内拖拉机的发展趋势也在从适应分田到户的小型拖拉机向适应联产承包和农场化的大型拖拉机过渡。大功率拖拉机机体尺寸较大,转向困难,转向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生产率和经济性。本项目拟开发的机械液压双流传动差速转向装置,其性能优于目前国外较普遍采用全液压的动力转向装置。通过变速箱和液压泵马达双路传给后桥中枢链轮的差动齿轮机构,实现差速转向,这种双流传动差速转向解决了过去转向机构差速不差力或差力不差速的问题,实现了差速又差力的转向特性。该装置的开发,使大型拖拉机的转向机动性的提高和新

41、技术的应用成为现实,增加了国产大型拖拉机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能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开发过程中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推动转向装置的研究及相应车辆产品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机械液双压流传动差速转向装置的传动方案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总图设计及零件图设计、操纵机构设计、试制和实验研究,其关键技术为传动方案设计中,研究传动方案的最佳参数和最佳的行星排组合,实现转向要求;转向装置的液压控制系统要求单操纵手柄完成不同转向要求的操作,且要做到转向平稳精确;转向装置应用到不同的车辆上时,需要进行转向能力的匹配计算等,在设计的系列内,选择合适的组件等控制

42、元件。本项目由洛阳工学院和一拖集团协作研制。洛阳工学院是一所以机械为主的工科院校,在车辆特别是拖拉机及机械齿轮传动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实力和特长,项目组所在的车辆实验室具有成套的车辆性能检测设备,液压试验台,转向及操纵性能测试设备等,有SGI工作站和配备较为完善的计算分析软件。一拖集团技术中心是一拖集团所属的专门从事拖拉机产品开发的研究机构,具有国内最完美和最先进的传动、行走、液压系统的关键部件性能、寿命、疲劳、振动、噪声测试手段,完成本项目有着坚实的基础。2001年预计进行调研,资料收集,转向装置方案设计、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总图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等项工作。2002年将试制一台转向装置

43、和实验研究的台架及装车实验。2003年将进一步完善设计和各种设计文件,结题。高速列车制动盘张永振,男,37岁,西安交通大学硕士,洛阳工学院教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重点资助学科洛阳工学院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1997年,受中英友好项目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进修1年。主要从事材料干滑动摩擦磨损及配套农具的机组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各级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项目简介本项目研究包括两大部分,即制动盘的摩擦磨损性能及制动盘的成型技术研究。制动盘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的主要技术思路为:在实验室

44、试验机模拟条件下进行材质的摩擦磨损性能与热疲劳性能研究;在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专门台架试验条件下进行蠕墨铸造铁制动盘性能研究;在上述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郑州铁路局盘型制动试验车及实际装车运行试验,进行蠕墨铸造铁制动盘的实际运行考核。制动盘的成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三部分:稳定的制动盘蠕化技术,制动盘为厚大断面部件,每件重320公斤,因此必须进行适合于制动盘的蠕化与变质技术研究;蠕墨铸铁制动盘的成型技术,必须开发能够稳定应用于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成型技术,才能保证蠕墨铸铁制动盘优良性能的实现盘型制动器在高旋转速度下工作,因此对动平衡、材料性能的均一性要求很通过对液态成型工艺及之后的加工工艺研

45、究,提出经济、合理的成型技术;蠕墨铸铁制动盘生产试验按照所研究制的成型技术,在一定批量条件下进行蠕墨铸铁制动盘成型技术的中试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成型技术进行完善。制动盘的制动性能(摩擦性能)满足铁道部标准规定并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与灰铸铁相比,蠕墨铸铁制动盘的使用寿命(耐磨性及抗热疲劳开裂能力)高1倍以上;与现使用灰铸铁相比,蠕墨铸铁制动盘生产成本的提高幅度小于15%;项目完成后,在郑州铁路局范内铁道部认证的生产厂,形成一定的蠕墨铸铁制动生产能力。主要创新点是应用特种蠕化剂及长效孕育剂控制蠕化衰退以及制动盘的成型技术;关键技术是蠕墨铸铁制动盘的成分、组织控制,蠕化衰退控制技术和成型技术。项

46、目实施条件:申请人和项目组成员长期从事以车辆制动器为产品背景的材料干滑动摩擦学特征研究,且已取得多项成果;所在研究中心拥有一批专业实验设备;项目组成单位产学研结构合理,有能力完成本项目,并可使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2001年预计完成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成型技术的试验研究和蠕墨铸铁制动盘组织控制。2002年完成制动盘成型技术、制动盘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制动盘实际运行试验研究。2003年进行制动盘实际运行试验研究,制动盘生产工艺、中试,并准备试验。肉质改进技术研究与开发李绍钰,男,35岁,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氨

47、基酸营养、微量元素营养及生态营养等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专业著作4部,发表论文30篇,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项目简介集约化养殖使畜禽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畜产品的品质却有所下降,从而制约了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阻碍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提高畜产品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主要是通过改变育种目标、改善动物环境、调整营养成分和应用添加剂等手段来改善肉品质量。而在现有品种和饲养条件下,应用饲料添加剂就成为改善肉品质量的主要有效途径。动物肉品质量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动物应激引起体内自由基增加或体内抗氧化体系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自由基增加,加速脂质过氧化产生,使

48、得肉品失色、渗水、嫩度下降,以及有不良口味等。因此,通过合理配合有关物质,增强动物抗应激能力,降低应激对肉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增强肌肉的抗微损伤能力,阻断肌肉组织异常生理反应,就可有效改进肉品质量。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抗应激产品的合成及配制:动物宰前运输应激是造成肉质降低的重要因素。研究天氨酸镁的合成,并进行复配。通过产品配方筛选试验,形成抗应激添加剂。抗逆增强剂的研究:通过提取天然植物中抗氧化物质,并进行产品配方的筛选,形成抗逆增强剂产品。猪鸡肉质改进剂的开发与应用:针对猪和肉鸡肉质的不同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技术组装和产品设计,形成可作为商品应用的猪鸡肉质改进剂产品。项目实施条件:

49、项目承担人在肉品质影响因素及改进技术研究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课题组人员实力较强,现有试验设施基本能满足研究需要,院实验中心的仪器能充分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本研究完成后,形成的猪鸡肉质改进剂通过在不同阶段饲料中添加,可显著改善肉品的颜色、渗水和嫩度等肉质感观质量,降低PSE(苍白、柔软、渗出)肉60%,延长肉品的货架寿命12天。并且,由于不含激素和药物,肉品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本研究完成后,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猪鸡肉品的品质,促进养殖户及肉类加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优质肉品的需求,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完成天冬氨酸镁合成及其动物试验,2002年完成天然抗逆增强剂提取及其动物试验,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