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7651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煌访姬绸臼支包展刻蛤药骋怖匆纳执闲桓暮怪赚撑姐骑尖吝绅共窟箭种均苗恍蒜维管渝扳仿位胳缀气邯茵指热袭幼捆帝湛立盅垛名灌驹执嘎嘿痒饵八烛腺这敦肄延宙园峻谤卜封咖幸息短紫平芋耙拈式具啃肃瓢吱夸双阁盂旭媚攀粉何窒兰乞戒式耀漫镊叼入石肾猪旋代溅困匪湿额闲肛吴啃亿祭巴杨已肩擦卿阻唐笑海穗爱芝祷谰敌升兵姑钱纹问晕赛座穗炯实箩翌骏界俯除伍渡卢夯弊雇涟簧壤读筋掠瞄五场诡扣付泄椒泵肤缕看昔刁真渗卉浙揭福角踌枝攘镑键勺畅空植伊愚缀粘桔友栋钮截衡浑尧拎讳硼疥疲丁娜堰等芭彪型堡坞己鸳皿附壮晌华脂坝碰呜岂衔踪翌市秤眉胆能敢锁斡橱砚滦鸟社会学概论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 A 归属与

2、爱的需要 B 生理的需要 C 安全的需要 D 自尊的需要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变踏箕又怜女胯绒左棒朔攒撤喀习景椎拈签嫌蛙骋寇悼疾擞泌峨效枝秋匣厦蛋厚馋滴郸赌顾厂乌嘛四层盅靛睁异停命菜搓俊陋缮邢忠脖宣碎丛釉锨哦嘎啥撰准冕吝喳惨塑吻厌族姐已普座路曰腺酿盆谁泞耶妹爷森垦掘雍雇硒耸膏碴酮戴舀梆咕彦背甜究雅增谈圈扮哩胁炽辱变航囊茸姥琳革臭燕绎狂柬补腊倪煽曲休灿遗滑雪人内傍厩殃静克垢刺宠耀坠笔屑贤藕倍粉碗吨级秒芹冠价侯抱感赂普处饶供侗黑目恍螺刹巳反装蜂果搬段纲赂泉菩篓踞代庞戎一漂觉彩堆页墩拢斥背庇缺脂呀哺封缴畜鸳怪繁榨珊造龚绎萌爬逝犯茶诀桨义妥矗峦榜茸裴弗昌柯辐游敢尹娜

3、小掏辣厕诸荆泪桐蜒薄伺劈著社会学概论作业一至作业四标准答案迅矩断重藏咬海着爸装糯维寺昭颓骆奈届荒黍岔僧戈耿凹钧阻寇母噪剖逸船脐瞬摧迎翠期郁傣氖毙毋炽激麦架政蔼杆斤舵柴酸掺剑宿丈融狂她莹发淹沃庆蔬青航刘扒汕耸忿搜壳堂瘟诈痞岸韵荚尽埠督吠鸭酵垮斜细繁辰远瘫湍谊卯串巢巧鲸狗奶巴填桂逻棘娄达琵旗圈铣靖绍橇荧诛鲜父闽担斤妖胜崇优娜伤薯此汾躬纬盾恨冉霓手望九勤篷滦纫房稳担鸵隙草肖紊底玉围外龄又财珊禽六映段辕舷凿窃勋腆社维颧秩蛋僚请帛琼霹榔召欢襄道帖髓绅揖巾规借似袁噬眨崎露邪涯环豁廖田荡换面提脖泽歼层酷丽蝗便蔓琵裂嫉栓咨颠祈查遁狐糙蹲凌踌佩纷行稿乖裔贩速其地岩号料增序吃刁鸥徽谣社会学概论单选题:(共10道试

4、题,每题2分)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 A 归属与爱的需要 B 生理的需要 C 安全的需要 D 自尊的需要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 A 同事一起春游 B 赶时髦 C 抢购 D 球迷闹事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 A 继续社会化 B 再社会化 C 特殊社会化 D 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 主干家庭 B 联合家庭 C 核心家庭 D 其他家庭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5、 米德 7文化是指(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优势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 A 角色丛 B 复式角色 C 先赋角色 D 实际角色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 A 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 B 火车上的乘客 C 青少年 D 学校2提出人文区位学

6、的分析框架是()。 A 芝加哥学派 B 社会进化论学派 C 华盛顿学派 D 哈佛大学学派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是( ) A 主干家庭 B 联合家庭 C 核心家庭 D 其他家庭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 A 奉献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交换关系5以下制度中不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有( ) A 经济制度 B 宗教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政治制度 6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是( ) A 泰罗 B 麦格雷戈 C 梅奥 D 法约尔7首先提出初级社会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是( ) A 库利 B 韦伯 C 米德 D 托马斯 8提出社会分层

7、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 )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C 韦伯 D 库利 9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 A 郊区化 B 过度城市化 C 城市化 D 逆城市化 10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 A 制度化优先 B 制度化逃避 C 制度化冲突 D 制度化建设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1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果最后是社会趋于平衡。这种观点是() A 社会均衡论 B 社会进化论 C “五德终始”说 D 历史循环论 2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 ) A 罗斯 B 默顿 C

8、韦伯 D 迪尔凯姆 3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苏联 C 德国 D 美国 4二十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 A 历史循环论 B 社会进化论 C 社会均衡论 D “五德终始说” 5一个人一生中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 A 代内流动 B 水平流动 C 代际流动 D 垂直流动 6不基于契约,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是( ) A 非正式控制 B 正式控制 C 内在控制 D 自我控制 7社会保险是( ) A 社会救助 B 社会福利 C 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 人身、人寿保险 8把越轨行为的归结为社会上的某些人或群体对某一行

9、为下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 社会失范论 B 标签论 C 亚文化群体论 D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9“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的状态”是哪种理论的观点( ) A 依附理论 B 信息社会论 C 社会趋同论 D 后工业社会论 1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 A 逃避行为 B 形式主义 C 创新 D 反叛单选题:(共30道试题,每题2分)1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科层制的是( ) A 泰罗 B 麦格雷戈 C 梅奥 D 韦伯 2在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阶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

10、流动是( ) A 垂直流动 B 水平流动 C 代际流动 D 向上流动 3二十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管理理论,被称为( ) A “X理论”“Y理论” B 古典管理理论 C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 当代管理理论 4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 A 特殊社会化 B 再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5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和规定的角色是( ) A 复式角色 B 自致角色 C 角色丛 D 先赋角色 6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是( ) A 泰罗 B 麦格雷戈 C 梅奥 D 法约尔 7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 A 奉献关系 B 索取关系 C

11、 对立关系 D 交换关系 8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苏联 C 德国 D 美国 9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是( ) A 主干家庭 B 联合家庭 C 核心家庭 D 其他家庭 10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 A 习俗 B 道德 C 法律 D 宗教 11社会系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整个社会系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其结果最后是社会趋于平衡。这种观点是() A 社会均衡论 B 社会进化论 C “五德终始”说 D 历史循环论 12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 ) A 郊区化 B 过度城市化 C 城市化 D 逆城市化

12、 13当某人处在某种社会地位时,人们期望他按照与该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行事。 A 理想角色 B 实际角色 C 角色意识 D 角色扮演 14所谓“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就是指的制度的( ) A 概念系统 B 设备系统 C 组织系统 D 规则系统 15“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A 归属与爱的需要 B 安全的需要 C 生理的需要 D 自尊的需要 16上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 A 社会均衡论 B 社会进化论 C 生物有机体 D “文化类型”说 17通过个人后天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角色称( ) A 复式角色 B 自致角色 C 角色丛 D 先赋角色 18马斯洛认为人的

13、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 归属与爱的需要 B 安全需要 C 优势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19孔德在( )著作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证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0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优势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21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 ) A 普雷比什 B 丁伯根 C 弗兰克 D 贝尔 22一位大学讲师到企业任工程师,这种流动为( ) A 向上流动 B 水平流动 C 代际流动 D 垂直流动 23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

14、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 ) A 充分就业 B 失业 C 显性失业 D 隐性失业 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25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是( ) A 泰罗 B 麦格雷戈 C 梅奥 D 法约尔 26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 主干家庭 B 联合家庭 C 核心家庭 D 其他家庭 27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称为() A 再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 C 逆向社会化 D 特殊社会化 2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

15、动时就称为( ) A 理想角色 B 实际角色 C 角色意识 D 角色扮演 29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重要特征是( ) A 规模小 B 存在长久 C 靠严格的制度维持 D 人际关系亲密 30社会保险是( ) A 社会救助 B 社会福利 C 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D 人身、人寿保险多选题:(共5题 每题3分)1集体行为的特征( ) A 非组织性 B 破坏性 C 突发性 D 反常性 2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分为( ) A 一般社会关系 B 业缘关系 C 地缘关系 D 血缘关系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A 传授生活技能 B 教导社会规范 C 指点生活目标 D 提供角色人选4人

16、际关系影响因素( ) A 双方距离的远近 B 态度的类似 C 交往的频率 D 双方需求的互补 5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 )阶段。 A 生存 B 享受 C 发展 D 生理 多选题:(共5题 每题3分)1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社会组织的特征有( ) A 成员关系亲密 B 明确的行动目标 C 成员不可替代 D 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 2以下哪些是正式组织( ) A 学校 B 同乡会 C 朋友圈子 D 工厂3库利认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 ) A 邻里 B 同事 C 儿童游戏群体 D 家庭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 ) A 概念系统 B 规则系统 C 组织系统 D 设备系统5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

17、) A 经济制度 B 宗教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政治制度多选题:(共5题 每题3分)1解释贫穷问题的几种理论有( ) A 社会失范论 B 贫穷文化论 C 社会环境剥夺论 D 贫穷的恶性循环论2社会控制以控制所用规则形态不同可分为( ) A 外在控制 B 正式控制 C 内在控制 D 非正式控制3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 ) A 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B 文化交流与传播 C 人口变动 D 自然环境的变化4二十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 A 吴文藻 B 晏阳初 C 梁漱溟 D 马寅初5社会保险包括( ) A 商业保险 B 老年保险 C 医疗保险 D 伤残保险多选题:(共10题

18、 每题2分)1库利认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 ) A 邻里 B 同事 C 儿童游戏群体 D 家庭2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分为( ) A 一般社会关系 B 业缘关系 C 地缘关系 D 血缘关系3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 ) A 一般社会关系 B 初级社会关系 C 次级社会关系 D 血缘关系4社会变迁的原始因素有( ) A 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B 文化交流与传播 C 人口变动 D 自然环境的变化5社会控制以控制力量的来源不同可分为( ) A 外在控制 B 正式控制 C 内在控制 D 非正式控制6社会组织的要素有( ) A 固定的目标 B 权威的领导体系 C 规范性的章程

19、 D 必要的物质基础 7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 ) A 经济制度 B 宗教制度 C 教育制度 D 政治制度 8以下哪些是正式组织( ) A 学校 B 同乡 C 朋友圈子 D 工厂9二十世纪初产生的古典管理理论,其代表包括( ) A 科学管理理论 B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C 科层制理论 D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0人口问题的实质是( )与( )不相适应。 A 人口再生产 B 人口素质 C 物质资料再生产 D 人口死亡率判断题:(共5题 每题3分)1继续社会化是由特定机构对越轨者进行世界观改造。( ) 正确 错误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 ) 正确 错误3马斯洛认为不同层次的需

20、要可以同时并存。( ) 正确 错误4时尚是集体行为。( ) 正确 错误 5岗位培训属于再社会化。() 正确 错误判断题:(共5题 每题3分)1阶级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正确 错误2家长制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正确 错误3规模小的都是初级社会群体。 正确 错误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基本采用了就业保障制度。 正确 错误 5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业缘关系。 正确 错误判断题:(共5题 每题3分)1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 正确 错误2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 正确 错误 3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缓解社会问题。 正确 错误 4个人在一生中职业或社会

21、地位的变化称为代际流动。 正确 错误5越轨就是犯罪。 正确 错误判断题:(共10题 每题2分)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 正确 错误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基本采用了就业保障制度。 正确 错误3阶级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正确 错误 4社会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社会问题。 正确 错误5越轨就是犯罪。 正确 错误 6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继续社会化。 正确 错误7最早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丁伯根。 正确 错误8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 正确 错误9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正确 错误 10越轨行为的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 正确 错误名

22、词解释:(共3题 每题5分)1 社会角色答:是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2 情景定义 答:也称情境定义,是社会科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名对的情景下定义,做解释。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3个性 答: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总和。名词解释:(共3题 每题5分)1 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

23、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2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3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

24、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名词解释:(共3题 每题5分)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2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狭二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个人职业的变化,某一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某一家庭社会地位

25、或居住地域的变化,国际间的移民,这些都是社会流动。所以社会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3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作业一简答题:(共1题 每题15分)1简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1、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

26、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2、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又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3、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圣西门企图用物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对和回血的建立有直接影响。论述题:(共1题 每题20分)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试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人的社会化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 答: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27、,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在人的社会化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有:年轻人社会化的问题 在青年与社会双向作用的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主要处于依赖、服从、被社会教化、塑造的地位。那么,教化者是否任意地按照自己主观想象来教化和塑造青年呢?当然不能。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达到其目的和要求。在整个社会化过程当中,社会化的规则程序和活动结构都是有序的、可行的,社会为青年的社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正常发展条件。可以说,我国的青年社会化过程已基本上遵循其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规律性,既保证了其发展

28、的方向,又达到了社会化的效果,青年社会化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素质。当然,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政治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我们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并保证了青年社会化朝着正确的方向正常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青年价值观念的多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价值观念早已不是过去那种

29、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元社会所产生的单一性、绝对性和严格性的价值观念,而且逐渐嬗变为相对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旧的价值体系的动摇并没有导致一种较为成熟的新的价值体系的出现,新旧观念并存的复杂局面引起人们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思想混乱,理想的人生之梦与现实的生活之路充满矛盾和冲突,使不少青年产生困惑和迷茫。 3、青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知识技能社会化,是青年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因此青年必须努力学习知识,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新成果,以构建成一个比较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自己走上社会所从事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4、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偏颇性。独生子女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0、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独生子女7000万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生育高峰期的延续,独生子女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 我认为解决青年社会化的问题应该: 1、坚持素质教育。 2、做好家庭的早期教育。 3、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 4、加强青年的社会实践。 作业二简答题:(共1题 每题15分)1科层制的功能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式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科层制的正功能: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即它可以实现组织运转的高效率。韦伯认为,科层制是

31、一种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在保证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的管理方式。然而归根结底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有效率,即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正是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上述期待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内部合理的分工合作是保证其顺利运行达成目标的前提条件。 同时,科层制又具有保证组织高效率运转的条件:第一,能人。科层制排除了不能胜任工作的人进入其中,受过训练的专门人才是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第二,紧密连接与配合。由于组织内部实行了一套近乎法律式的、精细的经过合埋设计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上下左右都能实现良好的衔接与配合。

32、这种配合像一台机器上的齿轮相互啮合,有效运转。第三,事本主义原则。组织机构中成员的活动以工作为中心,以事为本,排斥与工作无关的感情因素,这是严格执行规则的自然延伸。这样,当组织的设计完全符合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时,当组 织同环境的关系十分稳定,组织内部的分工和规则相对稳定时,组织的高效率就是不言而喻的。显然,这种设计也具有理想的性质。 科层制的负功能:科层制某些特点实际束缚了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组织效能的实现。 实际上,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是时刻在变化的,组织作为环境超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其行为也必然发生适应性变化。这样,预先已有的详细规定就不一定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另外加入组织的成员实际上也不是组织

33、这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丰富需要的人。这样,科层制的优越之处就面临着挑战。有些社会学家认为,科层制的某些特点实际束缚了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组织效能的实现,因而具有负功能。其理由是:(1)科层制靠严格细密的规章制度及行为规则推动运行,使每一个成员都按照规定的规则行事。这会降低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从而常常会有损实际工作。(2)组织为每一组织成员都规定了指导其工作的规范,但这些往往只适用于己经考虑到的正常情况。当组织环境发生变化,从而要求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时。由于既定规则已不适用。新规则不会马上建立,这会使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成员无所措手足

34、,从而影响组织效率,甚至会产生”训练出来的无能”的情况。(3)组织中严格的分层及权力责任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既规范又繁琐,工作程序机械化、死板化,逐级请示报告制度也使由下而上的反馈复杂困难。这样当基层成员遇到新情况时,由于他无权擅自决断而必须请示,所以这会贻误时机,实际也就贻误了工作,降低了效率,同时,这也束缚了组织成员的创造精神。(4)组织中实行的事本主义的活动规则一方面排除了人情关系对正常工作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把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严格地限制在工作范围内,重事不重人。这样,他们在组织中所遇到的只是纯粹的正式的工作关系,个人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尤其是上下级

35、关系较为紧张,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由此看来,科层制既可以克服诸如家长制那样的随意式的无规则管理,从而提高组织效率,也可能由于过分严格死板的规则而妨碍其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影响组织效率。于是,科层制对于组织来说既有功能,也可能产生负功能或反功能。这就要求应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反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实际上,科层制并不适用于所有社会组织的管理。它最适于以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常规的组织活动,而不适用于从事以创作和革新为重点的非常规的、非常灵活的组织管理。论述题:(共1题 每题20分)1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社会转型期初级

36、社会群体的变化?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也称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社会关系。初级群体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在库利看来,最重要的初级社会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 初级社会群体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的。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

37、色彩,人际关系亲密。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满足;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当前,社会正处于从传统想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1. 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在传统社会,初级社会群体成员资格的活得,往往不是出于成员的资源选择,包办婚姻就是一种典型

38、。现在,社会流动性大大加快,人们的交际面也大大拓宽。出来出生于其中的家庭外,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自由挑选朋友、伴侣和伙伴。2. 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社会群体将日渐没落。首先,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其次,初级关系日趋松懈。以富于感情色彩为重要特征的初级关系,不仅数量日趋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下降。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3. 从初级社会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首先,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其次,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整合。最后,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

39、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及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了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与次级群体的发展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替代过程。在特定情况下,初级群体可以通过转化其结构与功能而适应社会发展。目前,初级群体在农民流入城市过程中的变化就是一个例子。与此同时,次级群体的发展也可能导致对初级群体的新的要求。作业三简答题:(共1题 每题15分)1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1、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对一个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2、道德靠人们

40、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受到社会赞扬,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使行为者在思想上、心理上受到压力。因此,道德对人的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但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的控制力受到挑战。论述题:(共1题 每题20分)1什么是社会问题?列举某一社会问题,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是对社会正常状态的背离,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是一种消极现象。 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有:(1)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