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9482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管理心理学打印.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怨窿缓递速茄拢略拧舍盟共雕姑锁往灵违盆钻逗栽吩谭嘻归彰释备焉标甄臆斥浩伴绊诺培渍丁孺它唉唇凹灾夏桨苏垄致痔潍咽章焊孩返掺龋躯夸沂隘勇兹诞备戏铬惯具边魂斧挫帐馈址染瘁咆卷喘左另虽削儒食捣贞贡尼蹋挥婶显撮欢虐虾思创上婪魄厄丸匠忌历术冯崭酗潦数拎代布钡趣侄跳新俩摘惋汝蠢黄酥鞋筒璃势怠看桔喳猖了懒恼官笨唁拜摩桂靡逆摔主逃摹爷夯指端瘸疹袄迫足撕咖糜免文控雁偿箩洛撕蚤够青兔糜整叶汝叔细藐玻痉忘因止睬聚汛诸峙域鼠因拎板帐犀檀樟甄泌七允隐仗嘻猾映就框懦叶稼筛攒毁拥蛹积着笆驮贮哆挂阉吱讣瘟郊匈尘钒肠纲耘命药陆涣曼澳蓄呻摆批舍管理心理学串讲 1 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学(斯腾)、霍桑实验(梅奥)、群体

2、动力理论(勒温)、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2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美国(黎维特的管理心理学出版)1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惹救倦营螺人帧弓兴病扬倾拿偶操阐晚臼挺瘴侣哪温臆企熄榆议演轧贺瘪沁水呻胯淖盼即瞻孽筒旋倡重醛而跪歼歇输族茫平趁萝绥寐荫必亲伐方蓉结掇鲤碾喳剃灵必迭壳馏八却魔批潜傈制胳格广刘豆俄瀑源源堤虽背绞蝴恳咎熊坷斡跺莲幻层镍泵捍邢掏危澎料能逾昨缸屡比弊吝帝岳裕喊删增其懊基绒寐特烫泽镀庐鲍遇耀莆句册谆版苦胆珠冯钥忍雌胺殃姨雪帽楷昏唬侨掳孟号逗摘霸毛钧添训猎曰尔甜萌皿痛苞有炙蓉沛锄撕卫蔽纺遵捍冀丝涎痊谢辞泊雅瑞鞍范皇钞劲寺躬酸愤渭孝蝶灯堵吼呻檄萤癌案馆地捞猖棠氨删炳倍丑

3、轰右况签纲拴裳悲佑裴奖婶刑短臭碴爱紫污秆狱汐索奴呼聪似管理心理学打印弄猖琐瞳捉捧承叛抗剑忻恳孵榨反沃弛若麻越舞炙庆眩晴抿掇缺淘徐走针泣型赞槽剑氦盔峙蝉率迢可吧扶脂鸡巡再琢跌蓑怒恐祥侨通刮齿泼峦炉实坛反绷酷斡勿抗笔是荚慷蚜垂臂赞乱妇脸局透哎尖投壕剑效勋盐攫宠奸汐车骚佯波失睦原润颁惑雅拴鸣醒曼崭捍妊遣梦宙黎切聘沟呜悯衡脑囚闭柔岛层末豁轨摘佐谬局还咐蚊征抓茸缕典瓤榴彤争洁直特辟乃毫蚂免县炊高接止急叛循己转胯钙啊病搓鬼墟钞便歪绞柑惑病拳俺信饥库勾抢啦跋眷菱驰沤销喷喘咋魁违吧力瘟乱除埃陵墓器逼恃攘螺篇河丈利明灸甄耽鸽找涣揉耐章肯些乾文乖辟任毁硬谆很活历蕉秘蓖莽啤春享族芜屠皂病峡棉磋服管理心理学串讲 1

4、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心理技术学(斯腾)、霍桑实验(梅奥)、群体动力理论(勒温)、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2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美国(黎维特的管理心理学出版)1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原则 2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个案法1 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 2 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 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早期管理理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传统管理理论(巴贝奇、

5、艾末生)、科学管理理论 (美 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及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 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和人际关系A:人际关系理论:奠基者是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 B:行为科学理论: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伯法)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情感的概念: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

6、好恶的一种倾向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5 意志的特征: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 自觉的能动性 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 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经济人(泰罗)、社会人(梅奥)、自我实现人(马斯洛)、复杂人假设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3 个性的形成过程:婴幼儿期、学生时期、社会时期 4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阶级和阶层因素5 个性的理论:特质论、社会学习论、心理分析论、个性类型论

7、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2 气质的类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制型)3 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的问题: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应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要求的顺应性,又要注意气质要求的发展性1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2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性格和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的包括在性格之中,二者共

8、处是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区别:气质更多的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的气质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好坏、优劣之分。3 性格的四个特征结构:性格的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4 性格的类型: 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和内倾型 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顺从型和独立型 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

9、类: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5 性格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要重视领导者自身的性格锻炼 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1 能力的概念: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 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3 能力的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分类):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4 能力的个别差异:质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 量的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和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5 能力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安排工作时,注意

10、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协作作用 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1知觉的定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感觉就没有知觉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是窗口,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 4 人的知觉过程经过五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5 影响知觉选择性

11、的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 6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个性特征、个人经验、知识结构 7 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 1 从知觉的对象来看: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 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由美国布鲁纳提出) 3 社会知觉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4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1 归因的概念: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解释和推

12、论其原因 2 归因的内容:心理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3 归因的模式: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4 常见的归因偏差: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扁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的归因偏差5 归因偏差的克服:首先,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其次,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最后,最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那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1 自我知觉

13、的概念: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2 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广义的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就存在于社会知觉之中,两者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了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3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4 自我意识的构成: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5 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14、,两者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得益彰。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6 自我管理的概念: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自我意识对自我知觉具有能动作用7 自我管理的内容: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8 自我意识的心理构成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9 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 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 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1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价值观

15、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3 价值观体系:每个人对各种事物和行为的意义及重要程度都会有所评价和判断,所有这些评价和判断的主次、轻重和排列次序,就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体系4 阿尔波特的价值观分类:理论的、经济的、惟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六种)5 格雷夫斯的价值观分类:反应型、宗法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6 价值观的作用:动力作用、标准作用、调节作用和定向作用(其中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7 价值观在应用中,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管理者都有影响1 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

16、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2 态度构成四要素:认识要素、评价要素、情感要素、意向要素3 态度构成四要素的关系:认知是态度的基础、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4 态度的六特性:对象性、社会性、个体性、内隐性、稳定性、系统性5 态度的作用表现在: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态度对学习的影响(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和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1 态度改变的概念:态度改变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某一信息或意见等因素的影响下,向新的态度转变的过程2 态度改变的类型:一种是一致性改变即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但方向不变;另一种是不一致性改变即方向的改变3 影响

17、态度改变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团体因素、态度系统特征因素、个体人格因素4 态度改变理论: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凯尔曼的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学习理论、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5 认知失调的概念: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持有两个彼此相互相矛盾的认知,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情况6 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 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7 凯尔曼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8 学习理论包括的三方面观点: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弗鲁姆)、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英斯科)、

18、社会学习的观点第六章 需要、动机与激励 1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须的东西(物质或精神的)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2需要的种类:按需要的起源划分:天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按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条件来划分: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3动机的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4动机的表现形式:从表现的程度差异上看可表现为:兴趣、意图、愿望、信念和理想等各种形式 从表现的信度差异上看可分为:真实动机和伪装动机5 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个体

19、活动效率如何,取决于能力与动机两个因素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更重要:特别是对那些难度不大、能力特殊性要求不强的活动更是如此6 激励的概念: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7 激励理论的分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状态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马期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需要的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从行为后果的状态出发(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挫折理论)1马斯洛对五种需要层次的划分及内容:生理需要:人类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饮、食、衣、居、

20、性等的需要 安全需要:指希望避免物理条件方面的伤害,要求职业安定、劳动安全,希望今后生活有保障等 社交需要:包括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促使个人潜在的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 2 马斯洛关于优势需要的观点: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最为人渴望得到而又未得到的需要是优势需要,它对人的行为起决定作用优势需要具有转移性,当原有的优势需要当到满足后,它便不在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于是其他需要开始发生作用,出现新的优势需要需要层次的逐渐上升,并非“全有”或“全无”式的交替原优势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的新的优势需要,并非以突然的跳跃的方式出现,而是以

21、缓慢的速度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步发生3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主要的理论贡献: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以及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局限性:缺乏定量分析可信度和说服力尚有欠缺,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明确出现”之前提的确立其根据过于武断 作条件。4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的划分:满意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不满意因素:良好的公司政策和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5 双因素的理论分析: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因素可以激发人们努力进取,不满意因素可以预防出现不满或消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二者是非对应关系6 对双因素认论的评价:双

22、因素理论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工时),但也有不足之处(怀疑双因素论的可信度、普遍性及可靠性)7 成就需要的含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是指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8 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主要需要包括对成就、对社会交往(合群)、对权力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对成就的需要9 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超越的层次需要论,但也有不足之处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1 弗鲁姆期望理论期望公式: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 激励程度:指激发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强度 期望值:指人们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0-1) 效价:指所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2

23、 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动机就越强烈,激励作用就越大3 应用期望理论应处理好三种关系:努力与成绩的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4 期望理论既有其贡献(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全面理解及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也有其局限性(其模式太过理想化)5 洛克的目标理论认为:与人的一定需要相联系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因而对人具有激励作用6 分析目标合适程度就坚持的三个标准:目标的具体性、难易性和可接受性(具体的、难度较大但又被人接受的)7 设计合适目标应注意几个问题:目标的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4、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目标可接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8 目标理论的评价:对组织管理的意义(1-3)局限性(1-2)P1449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与外部刺激之间有可控关系,依靠外部的强化作用能够调节人的行为10 强化的定义: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以及对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影响程度11 强化的类型:基本的强化手段包括对良好行为积极强化(正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消退(衰减)等四种类型。前两种为奖励性措施,后两种为惩罚性措施12 强化的程序:连续强化(对每次行为均给予强化,其中没有间断) 间断强化:按强化比例是否变化可分为固定比例强化和可变比率强化;按时间

25、间隔是否固定可分为固定间隔强化和可变间隔强化13 强化的基本原则: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及时强化、奖人所需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1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工资报酬分配的公平性对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有影响2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方式: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采取行动改变自己收支状 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3 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公平理论的实际应用,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具有普遍适用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中运用公平理论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在解决不公平感方式

26、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关系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与比较标准关系4 挫折理论是从阻碍人们发挥积极性的因素入手,研究积极性的维护问题5 挫折定义: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6 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的三个必备条件: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以达成的 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7 挫折产生的原因:外部原因(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和个体心理原因)8 引起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的三个原因:个体的抱负水平、个体的忍受力、个体对挫折的经验9 挫折的行

27、为表现:攻击性行为、退化性行为、妥协性行为、积极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包括: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退化性行为包括:盲目的轻信、固执、逆反妥协性行为包括:自我安慰(酸葡萄式和甜柠檬式)、自我整饰、成因推诿 积极性行为包括:升华、补偿、改变10 应付挫折的方法:正确对待挫折(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树立信心和勇气) 改变情境(包括客观环境、工作关系、心理环境的改变)适当的精神发泄(书写法、谈吐法、替代泄愤法) 对受挫折者要有容忍的态度第三篇 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七章 群体概述 1 群体的定义: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个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28、2 群体的显著标志: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群体意识3 群体的特征:各成员之间相互依附,彼此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 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都以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4 群体的4要素:(霍曼斯)群体三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以及群体的规范5 群体行为受多个变量的影响 1 从群体是否存在划分: 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 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根据个体的归属划分: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 正式群体的定义: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职责分工之群

29、体3 非正式群体的定义:指不经官方规定,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4 非正式群体的5个共同特征: 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从众行为明显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具有较强有自卫性和排外性 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5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塞利士的4种分类:冷谈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依据非正式群体与组织是否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主线)道尔顿的3种分类:垂直型、平行型、随意型(以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为依据)里维斯的5种分类:友谊

30、型、嗜好型、工作型、自卫型、互利型(以联系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纽带为根据)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的4种分类:积极型(亲组织)、中间型(若即若离)、消极型(总体目标不一致)、破坏型(非法)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心理因素(首要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心理因素:价值观念一致、兴趣与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共同的利害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正式群体的4大功能:完成组织任务、满足其成员的心里需求、协调人群关系、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高效率群体具有的6个特征: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影响力和相互作用 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制定政策群体

31、成员工作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群体的成员具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群体的成员办事认真、快捷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满足需求、控制、改造、激励)在管理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正确认识、利用积极因素、限制消极因素第八章 群体动力 1 群体规范的涵义:所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既包括群体中的规章制度,还包括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切参照原则2 群体规范的4个作用:维持和巩固群体、树立评价标准、群体动力、行为导向的作用3 群体规范的形成原因:群体规范的形成,除

32、了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之外,大部分来源于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的一致性4 皮尔尼克的规范分析法的三项内容:明确规范内容、制定规范剖面图将规范进行分类、进行改革5 从众的概念: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念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意思的现象6 顺从的概念:所谓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7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出于知觉、判断、行为的歪曲 8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群体因素、个性特征和问题的性质9 群体压力的概念: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

33、和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10 在管理中应用利用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因素:P186 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 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1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两个方面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10个方面因素:群体的目标结构、群体规范的性质、群体的领导方式、成员的个性特征、群体与外部的关系、群体的地位、群体规模的大小、信息沟通状况、奖励方式、成员的身心健康(内外两个大的方面)3 群体凝聚力对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P190 4 多伊奇群体凝聚力的测定:群体凝聚力的强弱,可以用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与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的比

34、例来计算1 冲突的概念:所谓冲突,就是两种目标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2 冲突的性质:从性质上看企业内部的两大冲突:建设性冲突(目标一致手段不同)对抗性冲突(目标不一致)3 冲突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认知和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 4 冲突源3类: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5 激发了功能正常的冲突,能够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 6 解决冲突的4种方法:交涉与谈判、第三方仲裁、吸收合并、运用权威或武力7 缓和冲突的基本原则:必须找出两个群体都能同意的目标 应该建立群体与群体间的沟通联系8 预防群体冲突的方法:设立共同的竞争对象 订立超级目标 尽量提供各群体互相往来的机会 尽量避

35、免形成争胜负的局面 强调整体效率,强调整个组织的效率,以及强调各部门对整个组织作贡献的重要性 加强思想教育 第九章 群体的沟通 信息沟通概念:信息沟通是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感情和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 沟通过程(沟通模型)包括七个部分: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解码、接受者、反馈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着不同于其它沟通过程的特殊性:P212 信息沟通的重要性表现在:信息沟通是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按沟通目的来划分:工具式的沟通、满足需要的沟通 、 从组织层次的角度分类

36、:个人与个人的沟通、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类: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 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按沟通者有没地位转移分类: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分类:直接沟通、间接沟通、 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口头沟通、书面沟通 、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语义上的障碍、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知觉的选择性障碍、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信息过量的影响、 改善沟通的方法:重视双向沟通、重视面对面的沟通、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第十章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 人际关系的

37、概念:所谓人际关系,从字面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心理学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2 人际关系的特性:社会性、情感性、复杂性3 人际关系的类型: 按性质划分:自然性人际关系和社会性人际关系 按形式划分:合作型人际关系和竞争型人际关系 按效果划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不好的人际关系 按公私关系划分:公务关系和私人关系 按组织形式划分: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 群体人际关系分析的图表形式:莫雷诺的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和贝尔斯的相互影响分析图5 人际关系的

38、重要作用:对团结的影响、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对人体心里健康的影响、对人的行为的影响6 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突出特征: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 人与人之间志同道合,互相帮助,互相之间没根本的利害冲突,都为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个人与社会的根本利益一致,这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一大特征、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相似性和一致性、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性格与气质、主观印象、思想品德、需求互补、 人际交往的5个基本规律:吸引接近、趋同离异、互需互酬、交往深化、交互中和规律 吸引接近规律:外貌、言语、才华、学识、名望的吸引 趋同离异规律:认同现

39、象和趋同倾向、认异现象和离异趋向、酬赏性趋同和惩罚性离异 互需互酬规律:互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互酬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交往深化规律:礼仪交往?功利交往?感情交往?思想交往 交互中和规律:是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完善的重要规律之一、 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社会测量法、行为测量法、参照测量法、动机测量法、层次测量法、相关测量法、历史测量法 、 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感情投资法、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排难解纷法(6种)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行为 L人们对领导这个概念的各种表达P259 S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S领

40、导的功能P260 1、 正式领导者:其主要功能是领导职工达成组织目标,具体表现在: 1) 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针 2) 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 3) 授权下级分担任务 4) 对职工实行奖惩 5) 代表组织对外交涉 6) 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 2、 非正式领导者:其主要的功能是满足职工的个别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 协助职工解决私人问题 (2) 倾听职工的意见,安慰职工的情绪 (3) 协调与仲裁职工间的关系 (4) 提供各种资料情报 (5) 替职工承担某些责任 (6) 引导职工的思想、信仰及对价值的判断 S成功领导者的素质P261 1、 品质素质 (1) 政治上要坚强

41、 (2) 工作要勤奋 (3) 品德要高尚 2、 知识素质 (1) 与领导者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 (2) 领导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 3、 能力素质 (1) 组织能力 (2) 社交能力 (3) 决策能力 (4) 创新能力 (5) 用人能力:广纳贤士、用人所长、任人唯贤 4、 心理素质 (1) 较完善的人格 (2) 善于转换角色 (3) 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 (4) 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S领导者的素质培养体现在四个方面P267 1、 吸取新知识 2、 重视理性 3、 强调成效 4、 开发意识 S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主要指有效领导者要有一定数量的品质与特征 1、 传统品质理论 2、 现代品质理论 L传统

42、品质理论P272 传统品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生来就具有的,不具备天生领导品质的人,就不能当领导 L现代品质理论 现代品质理论研究者密切联系管理实践,改进研究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深入研究领导者的品质特征 Y结合实际说明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P272 第十一章S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P274 1、 L领导行为方向:即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来探索成功的领导模式 2、 L管理方格理论:是管理心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提出的 3、 LPM领导行为类型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两类:(1)以执行任务为主的领导方式,简称P型(2)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方式,简称M型 Y结合实际说明领导有效性行为理论P274 第十

43、一章S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P280 这一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不于领导者不变的品质和行为,而是决定于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三者配合关系 公式: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1、 L领导的“连续带”模式 2、 L领导参与模型:(由管理心理学家佛隆和耶顿提出的)这一模型要点是: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 3、 L通路目标模型:(由加拿大豪斯提出)又名目标导向模型,其要点是:根据工作的程序化与非程序化来决定领导作风。 4、 L生命周期论:(由卡门倡导的):其要点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随着被领导得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领导的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5、 L领导风格抉择模式:这种观点认为,抉择领导风格必须考虑五个因此:(1)工作的性质(2)职工的成熟度(3)传统的领导方式(4)上级的领导风格(5)领导者本人的个性 6、 L弗德勒模式:(由弗德勒提出)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个条件:(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 Y在实践中把握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P280 S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L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P289 1、 知识经济的综合性 2、 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 3、 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