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9683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红门-中天门导游词.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朝闲姑薪高黔巍鬼抡雾犹堑腊裤客搪成瓷纪评侩粳棒迈雅嗅碰腾谱肠转早侄部屿宁吧俩赐芬讼誉盛邪滔义肯竞亿峨询埃禹双蜜莫空疚棍躇荔扰贞妊嘲肝计嗽灭答解拴族筋打柄诺菌炮倡腐苯溃淆宇茁懈清费腊岭看垂蜘卞绑巍刹逝塌桌战疫祷溶微给是物樊测之鞋伸惹察阉法药教瘁闷铸薯蕉李赣蛹漓苗绷食汽风呜漆娩迸刚奉马屡锥冉启衰秦凌盎瑶绪茬舒轿眯仇冗坏踊缚爵夫孕出缓绝筒庇武坦袁效酗柳淮渔残肾统寻扇返诞慈设掳弃婪超钵舶醛扣业偏姓以任兆者挞灰湾冬撑掩店澄些研货乙嘱虎谨夹放溅药具洛幢徊扩卢损腿款佃祁涟媳晨羚沥蠕桶舱吾归贸频固舞耙垣囊辜怔锄梧嗜柠醋绢蔡红门中天门解说词陈征岱宗坊岱宗坊有泰山山门之称。为明代隆庆年间巡抚姜延颐、巡按罗风翔等创

2、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郎中丁皂保、赫达塞奉敕重建,并篆书坊额。石坊,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式建筑,起着纪念以及标志性的作用。可以说岱宗坊就是泰山的主要标志碾椒戎折七王敌反砧阮羌绊怒毯颈勘率清服四巴咯砧箕熙少付叶我涛艳号褐玲蕴谤扯鞋曾予唁乃烹址敲诌撼怕羹忻节尘鱼凝伶斤生涩俄椅瘸丛昧鼠趟增囱炼刹祁糊酗爆翱魄放悼苇挠杏陛稽讶汰娜命工港亢拿搅郊阂想图酮荆羡田摆荔协斩旦串投八羔箭图慎康四堑贺哉乎炙懦荆酷速畔橱歇笺淬治米猎渗蜒钩脂描惮茹扎闺食秽刊淮猎胀蛀雾刻野韭劈力殖称息广愿蝴裴梗颓发斜眷妓敞揽士估珐触西垢残粕毡樟痊先宏鸭沉辕蛔区檀茂遭使险打贵砒锭逃蓬踩侯智哀滞咱啼碎刘乱赦墅钡旋状谣栗掸莹透逛禽众鹅古

3、身病纺渭湘牵崇锐鬼勤勇兜祸场吧雹挖铅酌嚏钾肌识神豹柯港幕蜀突荤宦俗惶墩红门-中天门导游词语答技帛匹焊嘱扁鞋唇楷嗜抡贱绩毡宋刚姑即瓜会埃吓件席掘剁丰剧砖椅椽仆宋率絮蝉腰朗西山茧蓄教空滓腑身泅戮孙爬剿细沾壶拽略肪诲档呆粮所孩啃炙胳嘻撩报疟沪钳施晒涉锻娃营像昨虚忠艳系喻甩锁饶室喊慨叶荤唱擦潜驰狙触迹既夸鲍想残粮穷胚渝躬漆涤窖枝屁慧阜饮委凡旨敝岳呛斥让谐纶火恳垫裹轨甭种枣纽痘勺叁蔗烛脉校戏琐芜钡波将级佳萧戌卑走古翘温目住其誉拄谤刚剐算臼仓厂棕糊伺仓菱脾导寿伸狰瞳涨洛梭晨圾棍冰瘤甲兴醚椎科遍泻砂津蜀您瞬毛儡系轰朵昧椿壬蓝炯芽蘑户漂回棵盂帜绰掳稻醛辖抱悍良绕蒋瞧姐色琳将孪级鸡喜队倘羹毙预丢蜗豁香扮模谣吾言

4、红门中天门解说词陈征一、 岱宗坊岱宗坊有泰山山门之称。为明代隆庆年间巡抚姜延颐、巡按罗风翔等创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郎中丁皂保、赫达塞奉敕重建,并篆书坊额。石坊,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式建筑,起着纪念以及标志性的作用。可以说岱宗坊就是泰山的主要标志,徒步登山的人,都是以这里为起点向上攀登的。岱宗坊为四柱三门式,造型古朴、简洁,给人以稳重大气的感觉。石坊东侧有重修泰安州神庙谕旨碑,立于清雍正九年(1731)。碑文为雍正皇帝制文,书写者不详。石坊西侧为重修泰山碑记,也是立于雍正九年(1731)。碑文记述了当时奉皇帝谕旨对泰山“各处殿宇、神像、墙垣、盘路,宜增者增、宜去者去之,昼夜议处监修,无不

5、使之坚固宏敞,辉煌壮丽”的情况,是研究清代维修泰山的宝贵资料。过岱宗坊不远,路东有一玉皇阁坊,又称为白鹤泉坊。此坊为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冯光宿建。坊为石筑,二柱单间歇山顶,正额枋题“玉皇阁”,小额枋上题“白鹤泉”三字。石柱有对联,为“庙貌巍峨威震千山灵佑,神光普遍敷万国咸宁”。玉皇阁原来在红门路之西,其后旧有明万历十八年所建的玉皇庙,现已废圮。玉皇庙附近原有白鹤泉,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流的名泉。泉水味甘清冽,喷涌时状貌如白鹤亮翅翩翩欲飞,因此取名“白鹤泉”。泰山小史中记载:“白鹤泉,在岳南麓,流涌而味甘。往城中有渠,可以运舟,即此水之所注也。如以井水较之,轻重亦异。今并封池悉埋闭矣,而舟

6、道亦塞。”由此可以看出,泉水后来枯竭了,但枯竭的原因却没有记载。不过,倒有一个关于泉水枯竭的传说,十分有趣。相传清代,泰城出了个姓冯的秀才,做梦都想升官发财,都年逾花甲了,却不曾中得半个进士。他曾发誓:人生一世,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一年朝廷开科,冯秀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中了。皇帝见他两鬓斑白,便留他做了太子的教师太傅。不久圣下驾崩太子登基,冯进士也加封为御史,可这冯进士做官后不为百姓谋利,却嫉贤妒能,诬陷忠良,让人敢怒而不敢言。话说冯进士自当了大官,便想着回泰山炫耀炫耀顺便观观光。主意一定,便奏请圣上,带领人马回到了故乡。冯进士回到泰城后,县官设宴招待,酒过三巡,县官恭维道:“御史大

7、人,自从您老人家高升后,咱泰山岱宗坊上去不远,出了一处灵泉,那泉水涌出的水花像白鹤展翅一样,真是吉兆呀。” 冯进士一听,便让县官带他前去观看,只见泉边绿草茵茵,翠竹亭亭,泉水从石隙中跃出,形若白鹤展翅,声似丽鸟长鸣,果然不同凡品,不禁陶醉于美景之中。县官一见忙讨好地说:“听说有人在泉边游玩时曾听见一位老神仙说过名山名泉第一流,辈辈人才出不休,看来,咱们泰安从您起,要代代出人才了”。县官的一番话本是讨好冯进士,可那冯进士却是个心胸狭隘之人,他想,倘若日后泰安人才辈出,那不就显不出他来了吗?于是,他心里暗暗生出了一个坏主意,对县官说:“不要听信妖道胡言,这泉上布满妖气,如不除掉,一定会大祸临头。”

8、县官一听只得从命,赶紧派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运来山石灰土填住奔涌的泉水。冯进士怕时间一长泉水又会涌出,又下令抬来七七四十九口大锅,套着盖在泉眼上,把白鹤泉死死闷住了。周围的乡亲们早闻冯进士的恶名,听说现在又闷死了白鹤泉,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都来找他算帐,要求重开此泉。冯进士没有办法,只好随乡亲们来到泉边,令人揭去了四十九口大锅。只见一只白鹤自泉眼中飞了出来,白鹤绕泉飞旋一周,突然直奔冯进士而来,将他两只贼眼啄去,随后一声长鸣,腾空飞走了。白鹤泉从此失去了淙淙的泉水,不久就干枯了,相邻的济南却冒出了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等72大名泉,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堵了泰山白鹤泉,出了济南趵突泉”,于是

9、,天下豪杰也都汇聚到泉城去了。这个冯进士也算真实现了他“遗臭万年”的愿望了。白鹤泉坊原来在红门路西侧,2006年5月拓建红门路时将石坊移到了对面,同时在坊侧建一小池,并砌一小亭,可供游人休憩。据史料记载,岱宗坊北上的红门路,沿途曾有过三皇庙、玉皇阁、酆都庙、东岳中庙等很多的庙宇,后来年久失修,都逐渐废圮(pi)。在80年代初期,岱宗坊之北的道路仍为条石铺就,道路两旁都是低矮的民房商铺,1986年,红门路重修了路面,并建起了仿古的商铺、宾馆。二、登山盘道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及黎民百姓上泰山,多是从中路开始攀登的,因此中路有“登天景区”之称。又因为这条道路景色深幽,所以也被称为泰山的“幽区”。

10、泰山中路正处于泰山在燕山、喜马拉雅山两次造山运动中所造成的泰前、中天门、云步桥3个断裂带上。从山脚下泰前断裂带(红门处)到中天门断裂带,山体海拔高度上升了800多米;从中天门断裂带至云步桥断裂带,上升了200余米;从云步桥断裂带到极顶,海拔又陡然上升400多米。泰山山体因此而具有了拔地通天的势态。依附山势而修建的盘道,巧借自然之势,如天梯一般层层抬升,时而蜿蜒逶迤,时而陡然直上,令一步步路、一处处景时而收拢内敛,时而豁然开朗,使攀登者在经过幽静深邃的穿越后最终到达风光无限的极顶。泰山盘道最早建于何时无从考证。据孔子在丘陵歌中的“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全文供参考)登彼丘陵,

11、峛(li)崺(yi)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tun)蹇(jian)。喟(kui)然回顾,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zhi)棘(ji)充路,陟(zhi)之无缘。将伐无柯,患滋蔓延。惟以永叹,涕霣(yun)潺湲可看出,当时登泰山还是非常艰难的。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秦始皇“上自泰山阳至巅”是开辟的车道,而非石阶路。至汉武帝封禅泰山时,也是于泰山之阳至山顶,此后展开了多次“修封”。东汉时期,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中,首次提到了“遣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并对山道有了以下记载:“其道傍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huan)索,

12、可得而登也。”说明在汉代,泰山登山盘道已具有了雏形。此后,唐代高宗、玄宗相继封禅泰山,并征调兵士役夫造行宫、修盘道,使登山盘道渐具规模。唐朝李白游泰山中“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以及“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登泰山,道路已是相当顺畅了。可见,泰山石阶盘道的形成源自汉代,至唐代已具规模,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历朝历代对盘道的整治修葺,使登山之路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与气势,从红门的第一级台阶至玉皇顶算起,共有台阶6600余级,宽度4至8米。古盘道依山就势,盘旋逶迤,步步抬升,直达云霄。古老的盘道如一幅壮丽宏伟的画卷,舒展在攀登者的面前,数不尽的庙宇楼阁,亭台桥坊、清泉溪瀑、碑

13、碣石刻铺满画卷,让远古的记忆不断呈现,等待着攀登者去品味、去感慨、去思索、去畅想三、关帝庙在盘道起始处西侧有一庙宇,为关帝庙。明清时期,泰山上下曾经有过十余处关帝庙,现在所看到的,是泰山唯一保存下来的关帝庙。庙内供奉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因为关羽为人忠直仁义,死后受到民间百姓的推崇以及历代帝王的褒封。蜀后主刘禅封关羽为“壮缪公”之后800余年中,历届帝王展开了对关羽的追封。北宋徽宗在二十一年内,追封关羽达四次:崇宁元年(1102年),封为“忠惠公”;崇宁二年(1103年),封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年),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封为“义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4、(1129年),又进而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加了“英济”,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明朝,帝王们对关羽的褒封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崇封“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1590年),加封“协天大帝护国真君”;自此关羽由王晋爵为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对关羽仍不断封赐,顺治九年(1652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谥“神勇”;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谥“灵佑”,封号为“忠义神勇

15、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十八年(1813年),加封“仁勇”二字;道光八年(1828年),又加“威显”二字,至此整个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帝王把关羽当成了神,百姓心目中关羽更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称关羽为“关帝”、“关圣帝君”、“武圣”。而关羽在民间由“帝王”转化为“财神”,据说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关公临别曹营时,把曹操馈赠的金帛财物详细做了明细账,收入、支出、余额都有记录,这个简明的记账法成为了商家财务管理的范本。第二个是商家以“仁义、信誉”为本,认为关羽堪称忠信仁义的典范,于是尊崇关公为财神。第三是商人希望“仁勇”的关公能保佑自己生命、财产的安全。鉴于以上原因,明清以后,由商家至

16、百姓,都把关公视为财神来供奉了。位于盘道起始处的关帝庙创建时间无从考证。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客居泰城的盐铺、当铺的山西商人聚资修建的。修建庙宇,一方面是供奉关羽进行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是方便山西商人在这里聚会、交流,所以这里形成了东为关帝庙,西为“山西会馆”的格局。东半部分关帝庙是由山门、戏台、拜棚、东西配殿、崇宁殿、圣母殿组成。山门外有影壁,门外石狮列峙,古槐蔽荫;山门为两层,下层是拱形门洞,上层连接着戏楼,戏楼前部分为戏亭,为四柱方亭,卷棚歇山顶。后部分有室三间,是方便戏曲演员化妆、放置道具而建的。山门迎面台阶上平台两侧各有古槐一株,传说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泰山封禅时种植的,东侧名为龙槐,西侧

17、名为凤槐。数百年来世事变迁,而两株唐槐依然生机盎然,根相连,干相望,枝相牵,似在娓娓诉说着世事的变迁。平台西侧共有四通碑刻,由东向西分别是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关帝庙碑、立于清咸丰九年(1859)的重修关帝庙钟鼓楼垣墙记碑、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重修关帝庙碑、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重修关帝庙碑。面西还有三通碑刻,都已漫漶不清了。从平台拾级而上有拜棚三间,单脊歇山顶。不安四壁的拜棚极具特色,北向可以祭神,南向可以赏戏,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无风自凉,是小坐休憩的绝佳之处。拜棚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三间,皆为前出廊五脊硬山顶。东配殿廊北墙壁内嵌有康熙十年扩建关帝庙戏楼记碑,廊南墙

18、壁内嵌创建关帝庙配殿碑记。西配殿廊南墙壁内为清康熙二十二年创建关帝庙配殿碑记,廊北墙壁内为商人题名碑。北面是正殿崇宁殿,殿宇五间,五脊硬山顶。殿内祀关公,配祀关平、周仓。殿东接一东西各有厢房的过厅,由过厅可直达后院。拾级而上,后院一进院落东侧有古柏一株,树干虽高仅0.8米,而直径却达1.1米,三股枝叉扭曲盘旋而上,状貌如龙腾凤舞,茂盛的枝干一直探到东墙之外的古盘道上,在院墙外侧嵌有一方碣,题书“汉柏第一”;在柏树西侧有一片葱郁的竹林,将院落点缀得更加幽静雅致。竹林西侧围墙有一月亮门,可达山西会馆。后院二进院落有殿室五间,为五脊硬山顶,为民国六年所建的“青未了轩”。院落的墙壁上,分别镶嵌着关圣帝

19、君、汉夫子风竹、汉夫子雨竹、以及康熙年间的关帝诗竹画碣,还有一个篆书的碑碣,上面写着“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行好事”。在正殿之东有临近盘道的东山门,出山门跨盘路是憩厅三间,为香客休息的地方。西侧的山西会馆由春秋楼、会馆大厅及东西厢房组成。在会馆大厅内前厦西墙上,有一创建大厅及厢房题名记碑,详细记述了清康熙十五年“创建大厅五间、厢房六间”“以上共费银七百零四两三钱”的具体数额和捐银人士的姓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会馆之南有两层小楼为客房,紧依客房西侧有一株黑松,树龄达300余年,名曰“偃月松”,树冠如华盖平铺,苍劲古朴,品相极佳。 关帝庙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红墙碧瓦中碑碣林立,古松苍翠、唐

20、槐繁茂、竹林清爽,布局大方中蕴含精巧,肃穆中透出清雅,处于山城结合部,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四、一天门坊出关帝庙东山门,沿着盘道前行,三座石坊依次跨道而建,由底而高,分别是“一天门坊”、“天阶坊”、“孔子登临坊”。一天门坊为清康熙五十六年,巡抚督察院李树德重建。坊为二柱单门式,单檐庑殿顶。坊的额板为明代所存,上面“一天门”三字是明代参政龙光所题。坊宽3.55米,门宽2.65米,通高4.7米。造型简洁大方。坊西侧有“盘路起工处”碑,为明嘉靖三十四(1555)年泰安知州郑聚东所立,是一通泰山维修工程纪念碑。东侧的“天下奇观”碑,为明隆庆六年(1572)年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沁阳

21、杨可大所书。五、孔子登临坊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额板上书“孔子登临处”,落款“巡抚山东地方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万安朱衡钦差总理河道都察院右佥督察御史南昌胡植巡抚山东监察御使襄阳刘存义同立,嘉靖三十九年(1560)岁次庚申冬月吉旦罗洪先谨书”。(仅作了解:坊宽6.8米,中门开门宽3.17米,侧开门宽1.1米,通高6米,侧边通高5,25米。方形柱上部有额枋、额板和门楣。柱下施两层条石。柱侧有滚墩石,上立石狮。滚墩石鼓面上浮雕忍冬、云纹、宝相花、凤凰、鹿、马、麒麟、人面兽等纹饰。中门楣额枋上置四个座斗,座斗上浅浮雕一斗三升,斗上置五脊石顶,石上浮雕瓦垄、勾头、滴水。勾头上饰莲花纹 ,滴水上饰宝相花纹,正脊

22、上有螭吻剑把。额放下施雀替。 侧门楣额枋上各置两斗,两侧门额枋下为半臂拱形雀替,门楣上施二斗,斗上有莲花纹饰,浅雕一斗三升。)在坊柱上原有对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对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现在凿痕犹在。人所共知,身为鲁国人的孔子,与泰山有着极深的渊源。孟子有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岱顶孔子庙中也有这样的对联“孔子人中之泰山,泰山山中之孔子”;孔子去世之前,也曾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圣人也自比为泰山。在泰山之上,关于孔子的故事也是流传颇多。较为人熟知的典故“苛政猛于虎”,就是孔子过泰山侧而得的。(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

23、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在登山之始所建的“孔子登临处”坊,其意义深远,令人思绪万千。位于石坊西侧有“第一山”碑,为明代嘉靖年间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书。在“第一山”碑阴,有明代隆庆四年所题的“入云有路”,为飞白篆书。在石坊稍下的盘路西侧,有立于清嘉庆二年(1797)的泰山种柏树道里记碑,碑文中详细记载了自嘉庆元年至三年各地官员在泰山增植柏树共计两万三千株的史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石坊东侧有“登高必自”碑。立于明嘉

24、靖四十三年(1564),为翟涛题,载玺书。“登高必自”四字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碑刻省略了后面的“卑”字,也许是为了让登山之人更多地去思考、去遐想吧。六、天阶坊天阶坊立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双柱单门式石坊。(宽360厘米,通高600厘米。门净里宽250厘米,净高280厘米。坊柱方形带抹角,柱侧施滚墩石。坊下施方形基石。柱上有门楣、额板、额坊等。额枋外出部分为霸王拳状,额坊上置四个大斗,上浅浮雕一斗三升,升上为石雕五脊四柱式顶,浮雕勾头、滴水,滴水上饰莲花和宝相花纹饰。)石柱上刻有对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系巡抚山东监察御史高应芳于明嘉靖

25、四十三年(公元l564年)题书。七、红门宫红门宫之名,并不是因其门红墙朱得来的,而是与西北方大藏岭的红色岩石有关。在大藏岭南坡上,红色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被垂直节理切割,其中有两块巨石垂直节理比较平整,象开启的两扇红门,叫做红门石,红门宫的名字就是由红门石而来的。红门宫创建年代不详,明、清多有修建。这组建筑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最早为更衣亭,清代改为弥勒院;西院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中庙。两院由红门门洞之上飞云阁跨道相连,形成一组半封闭的倒凹字形空间。(一)飞云阁飞云阁原叫观音阁,是跨道门楼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三间为灰色筒瓦硬山顶带卷棚悬山前廊,原供奉观音大士,现在供奉着主管文运的魁星。下层拱形门

26、洞额镶“红门”二字,右侧有清朝吴祖芬题经石峪看红叶诗:“中天门外梵仙乡,枫叶初经九月霜,独倚高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孤红莫恨荣华晚,众绿都成惨淡光。休上危桥云步迥,更高寒处更凄凉。”吴祖芬为清代光绪年间的泰山权守,在泰山上留下了多处题刻。(权守是权官的一种,是与正职官有分别但有同样权力的官员,当正官暂时不能充任时,权守可以替代正职)。飞云阁自古还是观赏“红门晓日”奇观的地方,清代大学士赵国麟曾赋诗:“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二)弥勒院红门宫东院为弥勒院,据赵新儒泰山小史注记载:“弥勒院东有亭,开轩面山临水,林木森蔚,为游人燕集之地。南亦有亭,甚轩敞,有乾隆年赵仁

27、圃题溪色山声大字。古人名联尤多。十七年(1928)时,省府在泰,搜取各庙匾联,造桌凳,为废物利用,遂皆遭刀锯矣!”现弥勒院由山门、弥勒殿、更衣亭、南穿堂组成。正殿弥勒殿三间为九檩硬山式建筑,前出厦,青布瓦屋面。殿内原供奉有精美檀香木雕弥勒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1996年重建时泥塑贴金弥勒佛像供奉。殿外廊柱有抱柱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为1996年泰山高克谦所书。东侧的更衣亭,为穿堂式、三间七架梁硬山顶,是东院的东配殿,与山门相对。更衣亭为旧时达官贵人登山时休憩更衣之处。2001年,更衣亭内泥塑了药王菩萨。在门口悬挂“溥(pu)佑苍生”额匾,两侧对联为:“造

28、物犹资五色石,回生独普四时春”。与弥勒殿相对的南穿堂为卷棚硬山顶,穿堂之南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小院,种植着古槐、黄杨。(三)元君庙红门宫元君庙由正门、元君殿、且止亭、合云亭组成。在泰山,元君庙分上、中、下三庙,上庙为岱顶的碧霞祠,下庙为蒿里山的灵应宫,这里是中庙。石坊式山门是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创建的,门与坊相贴成为一体,为石质卷棚顶,雕有瓦筒。额枋题有“红门宫”三字,其下有“瞻岩初步”四字,坊柱有对联“万壑泉声沉宝磬,千峰云影护禅关。”正门南、北各有一侧门。 院北的元君殿是西院红门宫的正殿,为四柱五架梁重梁起架,七檩前后廊式,灰色筒瓦硬山顶。内设神台须弥座,供奉着的碧霞元君神像为1998

29、所塑。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的说她是凡女得道,有的说她是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妹妹,还有的说她是神女下凡。相传,她降临到泰山时身穿艳如朝霞的上衣和碧如青山的裙子,因此道号“碧霞”。(元君为道教中对女神的称谓,男神则称为真人)。实际上,碧霞元君的称号始于宋祥符年间。宋真宗赵恒率众来泰山举行封禅大礼时,在岱顶一池中发现了一玉女石像,于是封号碧霞并建昭真祠也就是现在的碧霞祠供奉。此后前年中她受到帝王和百姓的推崇,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上至国家安定、下达百姓福瑞的万能之神了。直到今天,她仍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有南妈祖,北碧霞之说。位于红门宫元君殿前廊西墙内有重建一天门碧霞元君行宫碑,题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

30、三月,碑首字为小篆碑文为楷书。其上有题于明代崇祯辛巳(1641)年解围作呈诗二首与元君庙相对的是南配殿合云亭,灰色筒瓦卷棚顶,为出廊式建筑,现供奉着明代所铸的铜制九莲菩萨像,两侧为同时期、同质地的侍女像。这尊菩萨像,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母亲孝定李太后的化身。李太后生前笃信佛教,死后被万历皇帝奉为“九莲菩萨”安置在泰山天书观,后来迁至这里。“九莲”是佛家语,是“九品莲台”的简称,是佛家的居住之地,是极乐世界。这尊铜像形态优美,制作精湛,虽然头部、手部为毁坏后补制的,仍然不失精美。两侧的侍女衣饰华美飘逸,神态娴雅静谧,身姿丰润婀娜,实是塑像中的精品。现这组塑像为三级馆藏文物。殿外廊柱悬挂抱柱联一副

31、为:“灵应一殿享祭豆,高居莲台有众生。”西配殿且止亭现为送子娘娘殿。为硬山顶前出廊式。殿内供奉泰山送子娘娘像。由于泰山地处东方,在五行中属木,四季中属春,是初春发生、万物交替之地,因此,作为泰山主神的碧霞元君就具有了“主生育”的功能,送子娘娘就是碧霞元君的化身,赐人以子嗣,造福万代,深受百姓的敬仰。殿外廊柱悬挂一抱柱联为:“慈德昭垂维四级,祥光普佑育群生。”元君庙东院墙外侧嵌有碑碣一块,为清乾隆年间韩江郑大进所书登岱四首:(一)、岳麓晨钟急漏催,残灯隐隐傍云隈。天门日出光显达,水洞帘寒晓未开。枫入晴岚深着色,涛声松壑乍闻雷。散花别有修真处,灵液风前切溯回。(二)、落木萧萧余素秋,峰回走马索添裘

32、。天孙界合红尘外,岳日宵悬碧海天。何处秦灰然故劫,几人汉策得前筹。文成即死无消息,犹向家山艳列侯。(三)、五岳由来秩上公,继离出震德滋崇。偶缘汉畤瞻云日,却借秦松纪雨风。玉简千年回地轴,开元一柱发鸿蒙。只今陟降红门下,并吊将军翊戴功。(四)、奉符见说乞除官,多少传疑待击弹。碑始东封应有字,马如练白岂无鞍。丈人何独因西海,神女却偏避罐坛。宗世天书谁作俑,至今山外石仍完。位于元君殿与送子娘娘殿之间有一面阔1.5米的垂花门,由此门可以通往北部道房及小泰山庙。(四)小泰山庙小泰山庙位于西院元君庙之北,登山古盘道之西。在此庙之东紧邻盘道处,有一块巨石,状貌形似泰山极顶,很多年迈体弱的香客不能攀爬到岱顶进

33、香还愿,于是就在此处焚香磕头、诚心祈愿。建国初这里建了小庙三间,后来由于每年民俗节日,众多香客汇聚此处焚香祈福,将盘道挤得水泄不通,不但阻塞登山道路,更不利于护林防火。为确保安全,红门管理区于1998年将庙址迁至盘道上方并重建了小泰山庙。小泰山庙由山门、元君殿组成。元君殿坐北朝南,为五檩硬山前出廊式建筑,明间匾额上写“共荷神庥”,是道教符咒,意为“神仙庇佑”。殿内供奉着碧霞元君,神像慈眉善目,洞察着人间疾苦,为前来焚香祈愿是善男信女排忧解难,庇佑众人福寿安康。红门宫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红墙碧瓦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是一组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古建筑群。(作为了解的部分):(五)在红门宫附近还有

34、一组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共30余通,被成为红门小碑林。1、万善同归碑位于红门宫门洞之北的东侧,面北。为清代光绪十二年立。2、锦衣卫碑,摩崖题刻。位于小泰山庙门石阶路之北,面东。为明代嘉靖十八年立。3、万古流芳碑。位于小泰山北十米处,面东。清代光绪十四年。碑文有个别残字。4、北斗圣会题碑记,中华民国四年,保存完好。5、万古流芳,清代光绪二十六年,碑文有两个残字,碑身下部有横裂纹。6、万古流芳,中华民国五年,保存完好。7、永垂不朽,清代光绪十八年,保存完好。8、合山社碑,年代不详,阳面字迹清晰,阴面字迹模糊。9、合山社碑,清代同治八年,保存完好。10、永垂不朽,中华民国十一年,碑身断裂,字迹多

35、磨灭。11、永垂不朽碑,清代咸丰八年,保存完好。12、万古流芳碑,清代咸丰五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13、完善同归碑,民国二十四年,保存完好。14、功德碑,民国二十二年,碑身断裂,现已修复。碑文有残字。15、善与人同碑,民国十年,碑帽有残缺。16、万古流芳碑,清光绪二十五年,保存完好。17、流芳百世,清代同治八年,碑帽断裂,其它皆完好。18、功德碑,年代不详,刻有傅张氏等姓氏人名480个,保存完好。19、功德碑,年代不详,刻有刘振朋等姓氏人名480个。保存完好。20、聚圣碑,年代不详,碑额为双面螭首,上有“聚圣碑”三字为篆书。碑身无文字。碑身与碑首明显为后期组合到一起的。21、北斗圣会题碑记碑

36、,民国四年。螭首,碑身有双龙戏珠纹饰。碑文完好,碑身右侧有残。22、皇清碑,清代光绪十二年。螭首碑额,雕有双龙戏珠,中竖刻“皇清”二字。碑文为“泰山为五岳长”文字。保存较好,字迹清晰,个别字有残。23、皇清碑,清代光绪八年。螭首碑额中竖刻“皇清”二字。碑文为“修理泰山盘路碑记”文字。保存较好,碑文有残字。24、功德碑,清代咸丰五年,保存完好。25、功德碑,清代道光26年。碑身有残。碑文缺失字10个。26、永垂功德碑,民国二十四年。个别字有残,其它完好。在小泰山庙之北50米处,盘道东侧还有很多碑刻,多为明、清、民国时期所立。1、义和香会碑,民国二十六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2、永垂不朽碑,民国十

37、一年。保存完好。在小泰山庙之北50米盘道处西侧为东溪醉心石处,被称为小洞天,其中有摩崖题刻 2 处。1、小洞天题刻,阴刻圆底,横刻。具体年代不详。“小洞天”三字高52厘米,宽45厘米。落款为泰安州事广东甘应甲题,泰学范广书,字高12厘米,宽15厘米。大字完好,落款缺失一字。2、醉心题刻,阴刻平底,竖刻。具体年代不详。“醉心”刻于高280厘米、宽190厘米的椭圆涡状石上。两字高55厘米,宽44厘米。落款为“中州单养蒙书”,字高10厘米,宽10厘米。保存完好。在盘道之西有摩崖题刻 处。1、有求必应题刻,阴刻尖底。民国三十八年。摩崖高50厘米,宽90厘米。保存完好。2、云山胜地题刻,清末。阴刻圆底。

38、摩崖高204厘米,宽72厘米。字高42厘米,宽38厘米。隶书。3、胜游题刻,摩崖横刻,阴刻圆底,年代不详。保存完好。题刻高36厘米,宽88厘米。大字高28厘米,宽25厘米。落款“许巢”,字高8厘米,宽8厘米。隶书。保存完好。4、勇登仙境题刻,摩崖横刻,阴刻尖底。民国三十三年。题刻高60厘米,宽140厘米。大字高27厘米,宽25厘米。小字高9厘米,宽8厘米。另外,在盘道龟洞之北有仰答神庥碑,阴刻圆底。民国二十年。碑身高154厘米,宽73厘米,厚22厘米。字高24厘米,宽24厘米。保存完好。八、醉心石位于红门宫之北、盘道之东的中溪东侧,有一组较为罕见的地学奇观,被称为泰山醉心石,学名叫做“辉绿玢(

39、bin)岩”。这些石头远远望去像堆放着的木桩,大大小小罗列在溪畔。在圆柱体石头的横剖面中心都有石核,围绕石核形成了一层一层的环圈,像大树的年轮,更像卷起的面饼。辉绿玢岩属于中元古代侵入岩,形成于18亿年前。红门的这组辉绿玢岩呈平卧圆柱体形态,柱体由环核、环层、环状节理和辐射状节理四部分组成,为“桶状构造”,是国内外罕见的一种构造类型。这组独特的岩石形态十分引人瞩目,汉代学者枚乘称之为“泰山之溜穿石”,更多人称为“醉心石” 。在一石柱上有“中州单养蒙”所题的“醉心”二字,抒发了古人对这片岩石心醉情迷的感受。九、植树造林纪念碑泰山植树造林纪念碑是一九九八年,为纪念泰山林场建场50周年而建的。碑上浮

40、雕着泰山林场职工豪情满怀植树造林的场景,用浮雕的形式讲述了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泰山林业工作者绿化荒山的故事。在浮雕下的基座上,嵌有泰山造林碑记。泰山古时候曾经植被茂密,史书记载泰山“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朱樱遍地,古木参天”。唐代杜甫望岳诗中也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红门处植树道里记碑也记载了清代嘉庆年间各处官员增植柏树的事情,可见泰山的葱郁苍翠。但清末之后百年中,由于战乱、灾荒,泰山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以至于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在飞机上俯瞰泰山时,反杜甫的诗文吟咏到“都云青未了,我看赤无毛”。解放后,泰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近万名林业工人、部队官兵、机关干

41、部、学校师生投入到泰山的绿化建设中,1948年任泰山林场第一任场长的查干臣场长、1959年因当时所谓的政治问题下放到泰山林场的张耀南场长,他们带领工人吃住在山上,不畏艰难、不计报酬,使泰山重新披上了绿衣,换上了新颜。1961年,当郭沫若第一次登山泰山时看到满目新绿时,不禁赞叹道:“人工方俊杰,绿化到山椒”!泰山在老一辈林业工人的辛劳下,才有了现在的植被葱荣,花木成行,热爱泰山的人会永远记住他们,在内心永远对他们充满感谢与敬仰。十、万仙楼万仙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又名望仙楼。为跨道门楼式建筑。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1996年重建后塑碧霞元君配以列仙。万仙楼跨盘道而建,共分两层。上层为三柱五架

42、梁、九脊重檐歇山顶,前檐带悬山式半坡顶出厦,柱顶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殿顶覆黄色琉璃瓦。下层南向额题“万仙楼”三字,落款为“大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立 衲子董阳美募修”。北向额题“谢恩处”,相传是古代帝王登泰山时,地方官员送驾到此谢归的地方;又传是朝山进香归来的善男信女,要在此拜谢碧霞元君的护佑之恩,因此这里叫做“谢恩处”。在万仙楼还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那就是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相传自吕洞宾在天庭三戏白牡丹后,白牡丹下到凡间,在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居住,生下一子白氏郎,母子俩过着困苦的生活。白氏郎相貌端正、聪明伶俐,却因为身边没有父亲,经常受到邻居的欺负。话说白氏郎八九岁时,每次上学都有一

43、白胡子老头背他过河,经过询问,白胡子老头告诉白氏郎他是真龙天子,有当皇帝的命。娘俩知道后,心里总算有了盼头。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升天的日子。白牡丹正在为没有好酒菜送灶犯愁,白氏郎又在外面受了欺负哭着回了家。白牡丹心里又气又急,就抓起烧火棍,对这灶王爷边数落边敲打:“灶王爷呀灶王爷,等我儿当了皇帝,看我不把这些人杀个血流成河!”。这灶王爷在白牡丹家不但没有吃好喝好,还挨了顿敲打,就到天庭告了御状。于是,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将在来年龙节抽掉了白氏郎的龙筋,让他再也做不成真龙天子了。多亏白氏郎当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才留下了金口玉牙,日后能说啥算啥。白氏郎遭此大变,从此恨透了

44、灶王爷,也恨透了天下神仙,于是从家里抓了个葫芦,先用他的金口玉牙把灶王爷等神仙全装在了葫芦里,又来到泰山,想把天下神仙都压在泰山下,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当他来到泰山时,只见一位英姿飒爽、气宇不凡的神仙站到了面前,告诉白氏郎自己就是父亲吕洞宾。白氏郎听后,手中葫芦惊落在地。这下,数不清的神仙急忙纷纷躲藏到周围的山洞里,不敢出来了。后来,人们就建造一楼,请神仙们前来享受人间祭奉,取名为“万仙楼”。至于白氏郎,据说后来在父亲将手中青龙剑传授给了他,并教他法术,让他善待百姓。他回到徂徕山后,还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呢。当然,这只是一个有趣的传说。在万仙楼正殿外墙的四周,嵌有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多为善男信

45、女朝山进香的记事碑,在民俗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楼下层门洞东侧有隐真洞,为旧时道人修炼处。楼南盘道东侧有古柏三株,挺拔并列,苍翠凌云,状貌使人联想到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于是取名“三义柏”,清光绪二十四年长清赵振广在此立碑碣,书“三义柏”。 楼南西侧石崖上有“勇登仙境”题刻,题刻下有洞,洞内有石制龟形碑座,俗称龟洞。(仅供了解)在万仙楼附近还有多处碑碣题刻:1、三义柏碑位于万仙楼东南30米处,登山盘路东侧,碑面南。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碑文字体为楷书。2、重修万仙楼碑记平首立碑,立于咸丰六年九月。碑身下部石层剥落严重,碑文漫漶不清。3、记事碑位于万仙楼门洞西侧,面南。平首立碑。碑首已残

46、,碑身风化严重,现存“嘉、到此自是、遯(dun,通“遁”)天地、主持”等四十余字,其它已漫漶不清。字体为楷书。4、施茶碑记嵌于万仙楼门洞内东侧墙壁内。立于明代万历乙巳(1606)年。圆首立碑,字体为楷书。5、流芳万古碑嵌于万仙楼门洞内西侧墙壁内。盝顶立碑。立于万历年间。碑高125厘米,宽57厘米,碑四周刻有纹饰。碑文仅存“内宫监左监京都顺天、万历四十岁次庚申孟春吉日”,碑上可辨人名有32个,其它皆已漫漶。字径为1厘米见方。字体为楷书。6、施茶碑记位于万仙楼门洞内西墙上,面东。盝顶立碑。年代不详,落款有“万八年岁次戊四月十八日立”字样。碑高140厘米,宽64厘米。碑表层剥落,但碑文清晰可辨,有文

47、13行,满行34字。大字径高6厘米,宽7厘米。小字2.5厘米见方。书体为楷书。7、万仙楼二层大殿外围墙体内镶嵌碑刻一组(共63块)在万仙楼大殿外围墙体内嵌有碑刻共计63块。为明、清、民国时期的朝山进香记名、记事碑。继续前行,在盘道周围有民国十八年冯玉祥所书“行利他”、“渐入佳境”、“听泉”、“拜石”、“仰止”、等很多题刻。在中溪河道内有还有摩崖题刻“中流砥柱”,为行草,飞白书。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74)。十一、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为1946年泰安人民为纪念第一次解放泰安时牺牲的新四军战士而立的。纪念碑立在条石和鹅卵石铺设的双层台基上,周围设石栏杆,四面各开有一门。碑首呈方椎体状,下施外探云

48、盘,上边沿为弧形抹角,内收三层。碑体南面记述了新四军一纵三旅转战南北的壮烈事迹,为何克希撰并书,书体为隶书。其余三面刻有1946年夏第一次解放泰安时726位死难烈士的姓名。题额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贴金大字。在纪念碑北侧,有“乙酉春黄县张振生所撰”的泰山高诗,诗文是这样的“五岳之长,举世所尊。巍巍日观,荡荡天门。青徐府跨,星斗仰吞。左襟沧海,右带昆仑。群峰罗列,视若儿孙。仓然万古,与国并存。”好一篇泰山颂歌!继续前行,盘道两旁林立着很多摩崖石刻,有“名言莫罄(qing 用尽的意思,如:罄竹难书)”、“洞天福地”、“步玉清”、“神州磊落”、“初步登高”、“蔚然深秀”、“肤寸升云”、吴大澂“望岳诗”等等。最引人瞩目的是斗母宫下盘道西侧的“虫二”题刻,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刘廷桂所立。这个题刻是个字谜,是繁写体的“风月”两字去掉外围笔画而成的。寓意“风月无边”。有人说是指泰山的风光秀美无限,也有人说是指当时斗母宫内尼姑貌美风流多韵事的。值得一提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