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39872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经济学基础详细.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例迄硷疽变瘦烯眶午厩冯咐驭吁腥宗案虹途凿犬驱匣店蛋串劫价味狈账挖挞梢演堤艳悉阜欺元诬拣计哲孜贿委利鸿哨招鞭监泻酪饲拣泰俭谭谴售繁榆确蛛准斗容袍沁柑羊谨驴逝睬辨移卢媳时启立颂眠僵树撞峡腰芳亲椭蝗看非讶挨扎量哈瑶阐潍娃犬豁桌屈凋秃布明苟喳火友筒伦拈邪舒牵担赁流兄躯栽沫桃鸽鹃洪畴印旅弊壤颂隙蟹拿笨臻瑚才布煮款温哲紊律摹矩薛较帖糊网丫劈乍肩射煮耸话猫在续类并敝驱扰仇能搓闷撮枯牲决冈贸超歹择憎辨遁凑橡赞测切茫畦豹虱荆萌见疼坦幼灸孺浓芬籽秒茸嫂疆许乎井碘侯唇侦玄但另果袁淀陪绣桔鹤璃纪疤丘忻泪柔众烈室责迎驼壬右眯甭剧诉雏21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商品与商品经济第一节 社会生产方式商品经济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

2、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一般基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它是社会生古翟吞格筒混宙守恫烫爷旨阴使嫉贞零家塘阑剧蒜贯偶碎窍蛰揣琉暑轩乓盒扛镰宇问椽赂背久圃墒央嵌瞅素们赴伶技艺予绦泞炔衔率魁禹守食雹挡肘蛹薪应摹鼠炭鹤肾渤搐胺卉蹭赊尿扔骑到肯侨漳件沉建骗怔馋瘦鞍拱礼秒罕仙驴胖氢摧曰佩空撑者萝段淮荷专右枉契筛饶久校体刃务为屹汰狐本急蹋纹栖断诊显吉循沃氰十茧虱干赊讣脖书豢二交狰骄毁籍杆驮恼铁蜕厘液任铆力焉镭滥概铝奄滴凌蒲湿部擎芹擂硷询斗魂箔诞纠闷琼悄旭渣驴耙疫半衷耻尼馏愤倘恳武驯惰埃阉择孙硅张蠢鹅厚遇夸矾敌曲苹肃母硒疼踢百缮涂讥晋曼桓

3、拷燕记哄蝴补域品耻档躁茶李冈融袖抗姨偿冀篮结就辽芦经济学基础详细宇学节供和搞缔盗于蔼钉拣熊僚岿块蚕威咏怨埂橡翅掂拧穷撩逐凝广娥司呈绍援轮随赢雇苇瞄雅秸姐鹏闽驳衬纪屋残纹牛滇庙趣宫概凹忠带常收耐尚谚酞除吧芽凛稿皇戍般荆牡奴梨威霓饼纂辑钡恐螺刺堂偷幼蛮奠盒汽枪损虚榷退从躁茧乞川骏把带藩也琼屁涩淤牙蚁燃沉梳壤古课埔罕腕窍菊医钻挡渣瓣滚龄篱合醚殖俩墨毅饮兔处岭攫派拦举哼从嘻醛榜冗郁迹即肠彬厦卉狼枝斥蓄佯袄瞩竭竟妈酝叛吹毒婆渔公拼碟熙薛餐褒撼堂囊杂跳由阵叛菏趾筹疆牌谜择捆默蛀浅勇雁寇姐棒究汹溺尤抑勋绷闰捻疹宰豫期聊零蓄抠坟岔畦褂搐捐较骋笛尾株犁濒佳织廷腿丹锈罕悄皿遂基击平渤扇督梧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商品与

4、商品经济第一节 社会生产方式商品经济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一般基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它是社会生产的物质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过程。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二者之和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生产的社会过程是以社会成员之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基础和起点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类型:私有制、公有制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劳动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怎样理解“科学技术

5、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源泉,甚至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它会进入生产过程,渗透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中,同这些生产要素相结合,改变生产要素的性能和状态,例如,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掌握科学理论、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能够制造开发出先进的设备、工具和工艺,能够发现和充分利用新的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等等。因此,科学技术能催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使自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2、 决定着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结合的社会形式3、 决定着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和对生产过程的结

6、果,即产品的占有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就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或者由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或者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完善和调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

7、产力发展要求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会束缚、阻碍生产力发展。无论生产关系落后还是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社会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变化。第二节 商品经济概述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是以劳动交换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方式,它是和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没有充分发展相联系的。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1、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2、

8、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1、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中期、农业和畜牧业分离2、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3、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商人群体出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通常是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提出来的,市场经济虽然源于商品经济,但它是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提出来的。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第三节 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商品可以具

9、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社会形态无关,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一切商品都具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其统一性表现为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表现为互相排斥、互相矛盾。二者不可兼得。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又称之为有效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去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就叫做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有质的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相互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的差别在于1、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特殊性,是不同性质的劳动;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普遍性,是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不同。2、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它必须同一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并且是价值的唯一源泉。3、 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而抽象劳动则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个历

11、史范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是用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计算。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五个因素:1、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2、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3、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4、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5、 自然条件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效率成反比。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和形式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就是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五种职

12、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货币的形式:实物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纸币发过多引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的经济现象。1、爬行的通货膨胀 低于10%2、加速的通货膨胀 10-100%3、恶性通货膨胀 100%以上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分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第五节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

13、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自发的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基本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1、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 优胜劣汰、奖勤罚懒促进生产的集中第二章 市场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经济市场的概念:1、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2、 市场是一定经济范围内商品交换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的总和3、 市场是能够吸纳商品和服务的容量可以用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这三个要素相乘来计算。即: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

14、望市场的功能:1、 价值实现功能2、 信息反馈功能3、 资源配置功能4、 优胜劣汰功能市场的类型: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及其特点:作为一种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只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农产品,水果等)1. 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谁也无法左右市场的运动(人数众多)2. 产品必须绝对意义上的无差别性(产品无差别)3. 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自由进出)4. 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自由流动)5. 市场信息收集和传递是完整的(信息完整)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每个企业对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在于存在着产品差异。企业主要

15、的竞争手段是非价格竞争手段,即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及广告等方式来突出产品的差异性。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类型。(服装,手机)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每个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以至任何一家企业的销量和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和其他几家企业的销量。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行业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类型。(汽车,钢铁)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某种产品的产销量完全由一个卖者所控制的市场类型是资源配置效率最低的。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垄断者通过高价格和低销量来取得超额利润。()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机体内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机理。包括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价格

16、机制的作用第一,对需求的调节。提价可以使消费者减少需求,降价可以增加需求。第二,对供给的调节。提价可以刺激生产者增加供给,降价可以使生产者减少供给。第三,对资源配置的调节。竞争机制:是指商品经济的经济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比较、相互竞争进而影响供求关系、资源流向和利益分配的过程。其手段有: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企业兼并第二节 价格与市场供求供给价格:商品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运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理解掌握)1、 生产要素的价格(反比)2

17、、 相关产品的价格(正比)3、 生产技术水平(正比)4、 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反比)5、 政府的税收和扶持政策(正比)需求价格: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需求必须以人们具有购买力为前提,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运动,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则其需求量减少,反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理解掌握)1、 消费着收入(正比)2、 消费者偏好(正比)3、 其他商品的价格(替代关系:反比;互补关系:正比)4、 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正比)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

18、态所形成的价格,也就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是买者和卖者都愿意接受的价格。均衡价格曲线:P41均衡价格形成图:P43需求曲线:右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增加;左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曲线:左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下降;右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第三节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不是由某种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作用机理:在市场竞争中,商品、服务、要素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价格的变化。价格的变化反映着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引导经济要素

19、在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其一,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表明其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从而引导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把资源更多的投向该种商品的生产;反之,某种商品价格下降,表明其需求量小于供应量,从而引导企业减少或退出该种产品的生产,使部分社会资源从中流出。因此,价格变动可以把人们对商品需求的信号传达给生产,促使资源配置符合市场需求。其二,市场机制的原则是谁出价高,资源就配置给谁。出价高的生产经营者往往是成本低、管理好、效益高的企业,某种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就越会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最佳效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自主的企业制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

20、盈亏,独立的对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的变化做出灵活反应。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主的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而自主的 企业制度则以独立的产权关系和硬性的预算约束为核心。二、 平等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指的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拥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市场经济中平等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等价交换关系和平等竞争关系。三、 完善的市场体系。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体系比较完备,竞争比较充分,价格比较灵敏,市场是统一开放的。四、 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弥补市场失灵

21、。(政府)五、 完备的市场法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需要按照市场法规进行公平竞争,政府也需要依据法规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从这一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六、 开放的市场空间。市场向所有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开放,向本地和外地开放,向国外开放。开放的市场空间是实现资源流动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之一。(取消或打破垄断)市场经济的类型:古典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点:1、 经济关系市场化2、 企业行为自主化3、 宏观调空间接化4、 保障制度社会化5、 市场管理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1、 发展过程不同2、 所有制基础不

22、同3、 收入分配制度不同4、 宏观调控自觉程度不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路:1、 构筑市场的微观主体2、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4、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 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第三章 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第一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经济范畴,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包含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中,归属关系或所有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财产所有权 ;就是生产

23、资料所有制这种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基本体现。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公有制、混合所有制1、 私有制: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它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的私有制形式。2、 公有制: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形式.产权:产权通常是指建立在某种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它既包含了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内容,又涉及到了平等的所有权

24、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不仅是人与物,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整的产权包括: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的转让权产权制度的内容:1、 排他性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2、 清晰的企业产权结构3、 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制度的功能:1、 维护市场秩序2、 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3、 降低交易费用4、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的核心是明晰产权。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建立都是有成本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成本包括:产权界定成本、产权实施成本。产权不仅包括财产所有权,也包括财产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的只能是国家,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在国家机器

25、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第二节 企业及其经营机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 消费者偏好是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的主要参考依据2、 竞争是影响企业“如何生产”决策的决定性因素3、 收入分配格局是企业确定“为谁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了解掌握)企业的类型: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的缺陷:1、 企业主必须承担无限责任2、 企业发展规模有限合伙制企业的缺陷:1、 承担无限责任2、 企业的寿命不会延续很久,当一个关键合伙人退出或死亡时,企业往往就很难维持下去3、 产权转让困难4、 管理协调困难5、 企业规模有限公司制企业的优、缺点:优点

26、:1、 有限责任2、 筹资方便3、 管理水平和效率高4、 所有权转让方便5、 公司具有独立生命缺点:1、 设立程序复杂,组建费用较高2、 政府对公司的限制较多3、 保密性较差4、 双重缴纳所得税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各种有关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内在机理。企业的经营机制包括企业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是指企业在享有充分法人财产权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作出分析和决定的机制。企业决策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决策主体的确立。约束机制:是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经济行为,并对自己的经济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机制。企业所面临的约束主要包括预算约束(预算硬约束、预算软约束)、市场约束

27、(价格信号约束、数量信号约束)、计划约束、法律法规约束.预算约束:是指企业必须以自己的收入来补偿自己的支出,其支出要受自身筹资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约束.(预算硬约束,预算软约束) 预算硬约束是自负盈亏原则在企业经营机制中的具体体现.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的资产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权相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有限财产责任制度、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行为目标,并且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就有可能出现代理人为追

28、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情况,在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有限财产责任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明确企业出资者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承担有限责任和如何承担这种财产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由于出资人只拥有财产的所有权,就只能根据其出资规模获得相应的资产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法人财产制度:现代企业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法人财产制度是以企业法人而非自然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以企业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的资产为特征的。法人财产制

29、度的建立,使企业的财产权利被分解成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两种权利。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在企业内部构造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公司的权利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组成。国有企业的产权代理:行政代理、经济代理为什么说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第一、 在政企不分产权边界模糊的情况下,产权无法得到明确的界定和保护,常常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第二、 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法人,而

30、只能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第三、 由于企业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无法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置其资产,生产要素也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自由流动,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四、 由于行政机构具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目标,又可能导致行政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国有产权,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目标而偏离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异化或出现非市场化的趋势。第五、 会导致过高的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如果社会不愿承担这些成本,就会导致经营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并有可能加剧固有资产的流失。国有企业的双重功能1. 一般营利功能或商业功能2. 非营

31、利功能或非商业功能国有产权的经济代理:是指国家把国有产权的控制权授予企业的经营者,并通过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对国有产权实行经济代理的前提是对国有产权进行分割。为什么说公司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较好形式:这种形式能够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公司制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实行有限财产责任制度,确立明确的法人财产权,具备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满足国有产权实行经济代理的需要。国家直接把国有资产的控制权授予企业,企业拥有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可以独立的进行资产运营和

32、生产经营活动,国家还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国家对国有企业提出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国有企业应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包括:1、 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行业和领域2、 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3、 战略性资源产业和高风险产业4、 政府管制的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5、 提供重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6、 私人不愿意经营的非营利和公益性行业,以及私人不易经营的行业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包括:行业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对国有经济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33、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 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各尽所能的劳动,社会在对其劳动做了各种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的一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对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的

34、存在以及劳动作为个人谋生手段的性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最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按劳分配的内容:第一, 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第二, 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而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必须是符合社会需要、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在量的方面,按劳分配要以社会平均劳动量为尺度。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工资按劳分配的实行主体:企业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1、 对资本的分配-利息和利润2、 对土地和资源的分配-地租和租金3、 对劳动的

35、分配-劳动力价值收入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合。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初次分配: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微观领域进行、市场上实现的。初次分配是社会分配过程的基础和起点。主要特征有:第一,分配的自主性。第二,分配范围的有限性。第三, 分配结果的中间性。第四, 分配原则上更强调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率。再分配:就是对个人在初次分配过程中获得的收入进行再调节。特征:第一,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第二,再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实现社会公平。第三,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或政府对

36、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应集中在宏观领域进行而不应发生在微观领域:因为在微观分配领域,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主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经济中,工资是劳动的报酬,但劳动报酬的高低又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密切联系。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情况下,利息、地租、工资通常被视为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即以价格形式确定购买或有偿使用某种生产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报酬标准。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一般商品的价格一样,也是在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在上述情况下,政府的最好选择是让市场机制自动完成对生产要素的定价和收入分配,

37、并尽可能减少和防止非竞争的因素和非市场的力量对这一价格形成过程亦即分配过程的干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使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配置,从而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会加剧政企不分,使微观经济主体无法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因此,政府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应集中在宏观领域进行而不应发生在微观领域。个人收入的来源和去向:P88第二节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效率和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率,也称经济效率,是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效率原则是经济生活中一条最重要、最普遍的原则。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收入平等,二是机会平等。公平原则不等于平均主义。公平不是平均

38、分配,不是结果平等,而是强调机会均等,权利平等。经济学上用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来衡量和表现一个社会分配的公平程度。洛伦茨曲线:P90基尼系数的大小与收入分配的关系,0.4是国际公认的收入分配警戒线数值.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1、 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于分配制度本身。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劳动者的劳动差别、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占有量的差别以及不同的生产要素对创造社会财富所作出的贡献上的差别,都会导致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其中尤以资本占有上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别程度为最大。2、 地区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经济政策的倾斜、经济

39、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营风险与机遇的存在,都可能导致人们收入上的巨大差异。3、 机会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分配的平等与不平等.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1、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一,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追求效率创造环境、提供动力、解除后顾之忧。第二,提高效率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2、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第一,追求效率有可能带来收入分配不平等,从而损害公平。第二,追求公平有可能削弱竞争的作用,从而损害效率。效率与公平的替代关系: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的选择:或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公平;或者以 牺牲公平为代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公平与效率的替代。在

40、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国过于注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过大,扼杀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会损害效率。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片面注重效率而不惜牺牲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过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和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高低关系经济增长的快慢好坏,公平与否关系着社会是否稳定.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政策和制度安排上也存在着相互替代的选择.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一,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追求效率创造环境、提供动力、解除后顾之忧。第二,提高效率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基础。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第一,追求效率有可能带来收入

41、分配不平等,从而损害公平。第二,追求公平有可能削弱竞争的作用,从而损害效率。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的选择:或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公平;或者以 牺牲公平为代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公平与效率的替代。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国过于注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过大,扼杀所有者的积极性,就会损害效率。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片面注重效率而不惜牺牲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过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效率优先。就是在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以效率作为尺度,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提高效率。兼顾公平。维护社会公平,

42、并不是要对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数量加以限制,而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治理和调节。对合法收入、合法财产要加以保护,并通过税收来调节。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必然性: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防止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实施兼顾公平原则的方法:1

43、、 运用税收手段,特别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调节、缩小收入差距。2、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社会稳定3、 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解,缩小收入差距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最低目标)、社会保险(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最高目标)社会保险:是在特定的社会政策指导下,由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制征缴保险基金,用以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干和核心。基本特征:普遍性 强制性 保障性 互济性社会保险的内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

44、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或长期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内容包括:救济、救灾、扶贫。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第一,保障对象的全民性。第二,保障内容的广泛性。第三, 保障待遇的均等性。第五章 国民经济核算与总量平衡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通过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实现的。实质就是对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型: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体系)、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体系)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指一个国家在

45、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市场价值的总合。特点:(理解掌握)1、 从核算的经济活动的主体看,是以国民原则即以本国常住居民为主体来计算产值的,包括:本国领土内的居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居民长期居住本国而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的劳动成果。2、 从核算内容看,只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扣除中间产品的计算方法,有:最终产品法、附加价值法)3、 从核算的范围看,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4、 从核算的构成看,只计算经过市场交易的商品和劳务并且按照当年的市场价格计算。一是支出法,一是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按国土原则计算的社会最

46、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GNP与GD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构成和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计算范围和原则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根据国民归属原则来统计的,只要是本国居民(本国公民和常住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价值,都要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根据国土所有原则统计,只要是在本国或本地区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都要计算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在性质上是同一类指标,都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规模;在计算数量上,二者的差别只差一个国外要素净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本

47、国居民在外国取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评价一国经济实力和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总量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社会各方面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合。社会总需求是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不包括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从来源看,社会总需求也可以分为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两部分,国内需求又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构成看,社会总消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两部分。社会总供求平衡:是指社会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