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0151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ppt课件.ppt(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必修2,第四课 诗经两首,第二单元,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岭外”句:唐代在五岭之南设置岭南道,辖有今广东、广西等地,当时这些地方常作为有罪官员的流放地。音书,家中的消息。“近乡”两句:诗人准备渡汉江由南阳入洛阳,已渐接近家乡。又因家中情况不明,所以愈近家愈提心吊胆,害怕听到坏消息。来人:指由洛阳南来的人。,【简介】 宋之问(约656712),字延清,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作属对精工,格律严密,对于律诗的形式

2、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宋之问因依附张易之而被贬谪泷州,不久逃归洛阳,本诗当作于逃归途中。,【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诗的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虽是平平叙事,但“断”字、“复”字都用得很有表现力。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度日如年的痛苦通过这凝练的两字突出地传递给读者。后两句抒情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表现了一种曲折、复杂而又非常典型的心理。,诗人在此处揭示的这种矛盾心理看似出乎常情,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按常理应是越接近家乡,越急切盼望知道家人的情况,但诗人却一反常态“不敢问”。这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

3、与家人音讯不通,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时间久了,自然会形成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接近家乡时,这种心理越发强烈,惟恐不祥的预感会变成残酷的现实。这样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揭示得更深刻真切,更耐人咀嚼。,(2014年高考山东卷)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2)_,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 (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句中的“晏”字易写错,题目选取的句子中,前面有个“宴”,读音又与“言笑晏晏”的“晏”相同,容易弄混。(2)句中“馔”容易错,这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字,有的同学可能写不出来。(3)“寂寞梧桐”容易误写为“梧桐寂寞”。(4)“岫”字比较难写。(5)(6)句较简单,无难写字,只要准确记忆即可。 【答案】 (1)言笑晏晏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云无心以出岫 (5)乐以忘忧 (6)树之以桑,【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考查的六个句子,全部出自2014年山东省考试

5、说明中的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同时,2014年本题由选做改为必做。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这一考点应做到准确背诵推荐篇目中的古诗文作品,对其中的名言名句更要牢固记忆,掌握背诵的方法,关注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通假字和一些生僻难写字,留意具体语境,留心语句顺序,注意语句出处,注意审题,看清要求,正确书写,保证不出错别字。,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把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了解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传统。,4一词多义 (一)虚词,(二)实词,6特殊句式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3)乘彼垝垣,以

6、望复关(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7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 颂

7、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

8、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由于其内容丰富,及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

9、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8了解背景 氓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他一刀两断!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周代北方的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狁的记载。诗中写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9开阔视野 诗经中的赋、比、兴 赋、比、兴是

10、中国诗歌中的传统表现手法,开始出现于诗经。“赋”“比”“兴”这三个名词,见于诗大序。诗大序在论述了诗歌的产生和社会作用以后,接着就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实际上,它所包含的是两个范畴,风、雅、颂是按音乐性质而作的分类,而赋、比、兴则是按表现方法、表现技巧所作的分类。 朱熹的诗集传,对比、兴下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定义: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就是比喻。比喻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都存在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活动现象。事物具有多种属性,把不同事物属性中某一相同点在思维中联系起来,使难言的情状变得鲜明,抽象的事理变得形

11、象。诗经中的比喻方法,已经相当多样化,有的专家把它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对喻、详喻等等。大致来说,诗经中的比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通篇是比,例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以硕鼠比剥削者,以鸱鸮比强暴者。,这类作品不多,它类似于寓言诗,无须多说。要说的是第二种情况,就是个别的、局部的比喻。一般来说,这种比喻在使用的喻体之前,往往加上“如”“若”“犹”或者否定的“匪”字,明确地表明这里是在用比 起兴和被起兴之间,一般是有意义上的联系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起兴和被起兴之间,一般是有意义上的联

12、系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以茂盛的桃花来起兴女子出嫁。桃花的美好当然是很容易和女子的艳丽联系在一起的。桃花结实,又有多子的象征意义(后世常用石榴作象征)。更何况阳春三月,新婚之喜又和明媚的春光融为一体。这种内在的意义上的联系是不难看出的。,把诗经中的兴归纳统计一下,大部分都和被起兴的事物有比较紧密的意义上的联系。就这一点来说,兴和比之间,无论内涵和外延都有部分的重合。它们的差别主要有两点:第一,比的使用常常限于具体和局部,而兴则一般贯穿全篇,而且还会有上下文之间意义上毫无联系的例子

13、。第二,兴的使用总是在篇、章之首,而比则没有这一限制。,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氓) (一)整体把握 全诗共六章 第一章,写女子对定情的回忆。 第二章,写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第三章,写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 第四章,写女子回忆被弃的过程,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 第五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第六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既坚强又清醒的性格。,(二)自主思悟 1请抓住氓这首诗歌展开情节的主线,整理出故事情节。 全诗六章,以“女”自叙的口吻,情事逐章展开,节奏分明,完整地再现了始诱终弃的婚变全程。,其中,婚变是全篇的大框架结构,中间

14、又细腻地吟咏初见初恋、许婚热恋、婚后置家、色衰被弃、返家遭笑、反思自悼、最后毅然决裂等多个生活场景。思绪因回忆而流动、情节随追叙而跳跃,时间、地点、事件虽变化多端,却都被情一线牵绾,一幕幕依次展开,让人如身临其境。淇水、顿丘、垝垣、复关,景中显事;泣涕涟涟、载笑载言、既遂即暴、自悼自伤,事缀于情。景真情真、事真意真,朴厚质实,情绪跌宕中体现命运苦乐,促人思索。,2氓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3.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4氓中三写淇

15、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三)深入探究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几句诗描写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诗句所表现的是处在热恋中的女子的心情。女主人公常常痴情地登上围墙,伫立远望,她焦灼不安地盼望着与男子见面,等待着婚期的到来。,2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加以分析。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

16、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3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

17、形象。她是热情、活泼的女性,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男

18、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代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誓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相。,(四)随堂练习 1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答案】 D (A.糜靡,即既,园源;B

19、.糜靡,聘骋;C.戍戎,遑皇,箭剑。),【答案】 C(咎,灾祸;徂,往;将,愿、请;爽,差错;言,助词,没有实义。),3指出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 ) A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答案】 D(A.说脱,B.泮畔,C.于吁。),【答案】 C(A.主谓之间,无义,“的”;B.动词,想到,语末助词,无义;C.均为“无,没有”;D.介词,把,介词,用。),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诗经写作手法中典型的“兴”。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比”的手法,将自己与男子的感情比做“汤汤”的淇水。 C“女也不爽

20、,士贰其行”,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D“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两句诗指责意味非常明显,表达了女子的愤怒之情。 【答案】 B(是“兴”的手法。),6(北京四中月考题)对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活画出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亲、为爱情所陶醉的少女形象。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诗人用自然现象来比照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把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无奈和消沉表现得淋漓尽致。 D

21、朗读诗歌应注意节奏,应读出情调。该诗是四言体,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答案】 C(“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表现了女主人的坚强决绝。),阅读下面语段,回答710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表面上是女主人公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实际上是想告诫天下的众

22、姐妹_。 【答案】 对男子不要太痴心,8该部分写女主人公婚后的生活,可看出她嫁给“士”后并未得到什么幸福,物质上“_”,精神上遭受“士”变心的打击以及_,内心悲苦不堪,只好“_”。 【答案】 三岁食贫 兄弟们的讥笑 躬自悼矣 9从全诗来看,该部分侧重写_,感情基调以_为主,与一、二章形成_。 【答案】 婚变 怨恨 对比,10从该部分的内容来看,女主人公已经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出了教训,由“_,_。_,_”认识到了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是不平等的。 【答案】 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 不可说也,第二课时(讲读采薇) (一)整体把握 全诗共六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23、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痛苦心情。 第二部分(45),具体描写戍边生活。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思归的情愫,但那股苦涩的情味始终萦绕在诗人的歌声中。 第三部分(6),写出征人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和哀伤心情。,(二)自主思悟 1第一章写的是哪个季节?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_ _ 答:写的是春天,采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诗歌的开头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2第3小节反映了征人什么样的心情? _ _ 答: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流逝,征人归乡的愿望却仍未实现,突出了他们内心痛苦的心情。,3第4章是如何描写戍边生活的? _ _ 答: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

24、”,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旧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4第5章突出了征戍生活的什么特点? _ _ 答:通过对“战马”“将帅”“士兵”的描写,突出了“军队的军威”,也写出了戍边生活的紧张,艰辛。,(三)深入探究 1如何理解采薇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中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自己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

25、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有何特点? 这几句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中。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四)概括主旨 氓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诗篇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展示了她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不幸遭遇,即她如何与“氓”恋爱、结婚终至被弃的全过程,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于弃妇不幸命运

26、的深切同情。,采薇是一首写周民族与北方的犭严狁族的矛盾的诗,也是一首表达出征战士在归途中抚今追昔的哀伤的士兵之歌,写出了卫国战士的紧张生活,抒发了战士不辞艰苦、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以及连年战争中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绪。,(五)鉴赏艺术 氓 1叙述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本诗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抗议“不思其反”的决心。诗的叙述似乎沿着事情的发展经过进行安排,但写得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有初恋的期待,有迎娶

27、的欢乐,有遭虐待的痛苦,有被遗弃的悲哀,更有不堪回首的叹息。,2诗人在叙述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如男子前后行为的对比,就把他的虚伪奸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男子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男子的愤恨、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3诗歌的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变。有叠字的运用,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有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28、”“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还有对偶句,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等。这些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采薇 1丰富、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29、分不出孰轻孰重。,2重章叠句。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也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难以承受的极限。,(六)随

30、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缥缈 毕竟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惬意 广袤 循序渐近 根深蒂固 C融资 拘泥 不假思索 集思广益 D接洽 布署 共商国是 另辟蹊径 【答案】 C (A组“新”应为“心”;B组“近”应为“进”;D组“布”应为“部”。),3对采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四章和最后一章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B全诗分六章。写了长期征战不能回家,不能与家人捎信问候,紧张的战斗生活,以及还乡途中今昔对比的悲苦。,C这首诗虽然蕴含着士兵为国戍边的爱国热情,在艰难困顿的军旅生活中保持着战斗的激情;但诗中也着重描写了他们久离家园的哀怨。 D诗的最后四句,前两

31、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答案】 A(最后一章没有用兴手法。),4下列对采薇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这是极言征夫心情之悲。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这是用乐景写哀情。,C“驾彼四牡,四牡骙骙。”这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D“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是诗中明显表露出征夫斗志的一句诗,意思是不要说什么回家,我们要把战斗进行到底,将士昂扬斗志得到

32、了准确反映。 【答案】 D(D项,“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是诗中明显表露出征夫斗志的一句诗。连年的战争,将士不得休息的厌战之情得到了准确反映。),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两者合称为“六义”。,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 D诗经又简称诗,尚

33、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 【答案】 A(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金瓶梅 我国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奇书”,清人张竹坡又称之为“第一奇书”。大约创作于明隆庆二年(1568)至万历三十年(1602)之间,初刻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现存最早版本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金瓶梅词话和天启年间(16211627)刻原本金瓶梅二种。,其作者,最初刻本未署名。万历四十五年刻词话本署名为“兰陵笑笑生”。兰陵为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境内)旧称;书中又大量采用山东方言,因此今人多信为山东无名氏所作(“笑笑生”系假名)。然万历间举人沈德符称,金瓶梅“

34、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清初以来即有人据此谓为王世贞所作。今人朱星在其1980年版金瓶梅考证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全书一百回,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为引子,通过官僚、恶霸、富商三位一体的反动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托古讽今,暴露了明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结构大而不乱,二百多个人物中,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陈经济、吴月娘、宋惠莲等都很有个性;运用方言、成语、谚语、歇后语,生动鲜明,语言艺术较高;不少词曲颇为精妙,又多杂学知识;在题材、结构、表现手法上给红楼梦以巨大影响,近人何其芳即谓红楼梦与之有渊源关系。但书中明显地宣扬了因果报应之说,且秽语甚多,自然主义的描写不少,散布了不良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