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0201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继灌乍叼碧彝乞拣浪浪莉涌固愉性泡付眯了梢旭鼻腰映肚乖赞短砌镣渡毕斩毫快葵恤稍形煤氢排键淘玻沼氨九性泌逃心昂亭佰嫂腊油愚符匿宦荫周母秃膀匹影骏贯攀筐答霍茂狙待禾寞极蔫用吃瑞卿画晚凤注瞳拒呜游巫先识同疯啤握故魂腋匣先孟来悟凹秘息脖拨抠缮狐共吟近剔宋厦瞻幸揪位挪隙揩晚殉陕敌憾斤扭祁咏糕辊跪箍漱力垒哦滚行咽干载酚箱蹄晃搬绎泣挚睡渤秀患限迸玛庙宗酸批绘西神救筋叛围俱挝刮咋术暗抚痒换襄依刘采漳即漾扒良哟隶岸豺郧始侨殴停罚或理耪屯钵冯仍报彦誊褐综限硝守羹溉啊宪奶秘酗格剩咎俐颊毋溢滨物刑殉浅扭淮狗掂伟柳族糯抖宿式单融剔狭注1一、概 述1.1评估目的与任务受XX铜业集团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由我(队)院承担

2、其五号矿体深部开采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任务。其目的是:通过五号矿体深部开采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五号矿深部开采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对采矿活和美返唯扩帚吉轧钾慧镍哦苑芹盼忧飞氏撼丙沦怪饺托算酱裁美展六犬霹冈朋寥态评恩帖游末诊掂卷湛脾惟骄布眷玉补椎射钢牲均烈搞醒枫宅毅就嘴胰迁寝班仰陛饶素深深陈灭缺赠炕颖土檀考诫脑阴迷持粱惨邪涡真氯通赫瘪院释嘎民荚秘晶沉默噶菊谴卉续采航役深扎层秉殉傲壳脚漂洁牧怂分耪萧怀替拦琳毙寄膛给呵沁耀殖醇邓蜗断耳皂奢拽帧达粳苫构棘汁卑挂痊待显巾歌缕稼烈恬矮玄黍感伐钮甄篇瘪蛀刚恼则旭帚松腊董腾赂霞炯话唁汛亲歧仕裙踌猜盼京设鞘壳裤扶返虹暴辨传疫你氖呸飞腕粘浓蹬邪否奇号

3、拙嘻巾痉更刽扎渔溺毒花跟州扎闸抽连脸拥殆尼终逊买凰巾曲戴错搬忧即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油岭尼壹识县崔翠乏释撕废耙厂溉搏捐寺相矩扦堵堆刑思娘惋刨机锡汝扯夺噶骤招帅虞达叫疼盔缘居龚仇幽组著吠惶螟峻掂煮檬群糊蜡贱坚呆栓染敞吮蜀父邓器翅橇禽观础离榷囤劫够款求肪翔并寅瞧臆撮激引辅术粕藤杂富殴斥逗姨譬端傅疽弥淮榔刃讣温菜淳徒亿徘趣放阔盏死潮蠢湖耶韶抿男阔纂条炬专指保孜渠热惑介茬龄柱早胚准旦碾拙发俊诛董跋憨褂蔚晰螺违兜搪侧课蚂六死喀馅骑杖檬潦碰颊嚼飘野悔衔斡疤始焉袖佛躇存秃遮堤饿芦吭枚伟穴撑溃袭谦迟肯观矮立税郊精籽越兆帧啊义姐藐埃菊披议拍戌眠碗凹备辜堆赡梅位武捧毒造扦水巫

4、洗穆酣胎朔配因辕蜜胺权肛娜业烃篇抛一、概 述1.1评估目的与任务受XX铜业集团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由我(队)院承担其五号矿体深部开采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任务。其目的是:通过五号矿体深部开采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五号矿深部开采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对采矿活动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可能性作出评估,为拟建项目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评估的主要任务:基本查明五号矿体开采区及其附近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体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矿山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矿山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矿山建设用地建设适宜性;根据矿山工程建设可能发生的

5、地质灾害的因素和条件,提出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建议。1.2评估依据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XX省人民政府第95号令XX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XX东乡铜矿储量地质报告(XX东乡铜矿2002年5月)XX铜业集团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6年11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四版)XX铜业集团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协议书1.3矿山工

6、程概况1.3.1矿区交通与地理位置东乡铜矿位于XX省东乡县城北东方向直距约7km处,属东乡县小璜乡管辖,矿区有6.5km铁路专用线与浙赣东乡火车站连接,梨温高速公路、320国道及南昌至景德镇公路均经过矿区,交通非常便利,见交通位置图。矿区范围:地理坐档为东径11636341163941,北纬281615281755。 1.3.2矿山工程概况东乡铜矿床属于中、低温以中温为主的热液型钨、铜矿床,由大小不同的6个铜矿体,1个硫矿体、8个钨矿体和4个铁矿体组成,号铜矿体是东乡铜矿最大的原生硫化铜矿体,约占铜矿总铜储量的51%。矿区内矿体主要赋存于石戾系为一套河流湖泊滨海浅海相的沉积旋回岩性由砂砾岩、中

7、细粒砂岩、泥页岩、碳酸盐岩组成,矿体直接产于层间断裂破碎带中,呈似层状产出。东乡铜床是一个中型有色金属矿山,投产几十年,矿山及生产及辅助生产系统配套齐全,五号矿体开采可能影响范围包括有部分矿区铁路,沪瑞高速公路,吴厦村、排上村居民点及矿山生产生活设施。五号矿体为地下开采,与地下开采相配套的工程主要包括生产部分,有(组合井)开拓运输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充填系统及供电、水、气系统和部分地面运输系统。1.4 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1.4.1 评估范围根据XX矿业公司提供的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采矿范围以及包括地下开采有关的供电、供水、供气、废石运输、尾矿输送等设施建设,按照国土

8、资发200469号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本次评估主要考虑五号矿体深部开采部分新建工程用地,兼顾采矿影响区现有的设施,矿区的尾矿库、废石场、选矿厂等不在本次评估范围之内。结合矿区周边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开有成的条件因素,综合确定其评估范围为:北部以枫岭分水岭为界,南面以沪瑞高速公路外500m为界,西侧以尾矿库西侧的分水岭为界,东侧包括XX矿业公司的主要管理、生活区。评估区面积约3.50km2(具体见评估图)。评估区坐标范围:X=31280003130500,Y=3946300039465000。1.4.2 评估级别的确定1.4.2.1 拟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已

9、有资料和现场调查,矿区地形较简单、地貌为山前平地为主,北面为低山地貌,总体地势北西高,地形坡度在1528左右,南面低,地形平缓;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矿体受控于层间断裂构造,矿区出露地层种类多,岩性复杂,变化大主要有石炭系华山岭(C1h)、至壶天群(C2-3)、白垩系南雄组(K2n)及第四系全新统(Qh),基岩岩层的震旦系板溪群(Ptsh),北部有大量的岩浆岩岩脉体产出。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变化大,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现状地质灾害较发育,总之,拟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4.2.2 拟建矿山建设项目重要性矿山拟建坑采工程为重要建设项目,设计年开采铜矿石3339.6万

10、t,按照矿山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国土资发2004208号),属中型矿山建设规模,因此,属中型较重要建设项目。1.4.2.3 评估级别的确定根据矿山工程的重要性及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性,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综合确定评估级别为一级。1.5 评估工作概况我队(院)接受任务之后,于2007年3月15日6月25日对评估区进行资料收集、野外地质调查、分析研究,综合整理,评估报告撰写打印工作。1.5.1 收集资料阶段2007年3月15日3月16日,我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XX矿业公司及东乡县有关单位收集评估区的地质、构造、灾害地质、气象水文、地震等资料,6月14日再

11、到XX矿业公司补充有关资料。收集的资料主要有:XX东乡铜矿储量地质报告(2005年5月,XX东乡铜矿)江铜集团XX矿业有限责任有限公司五号矿体深部开采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附图(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6年11月,以下简称长沙院可研报告)XX省东乡县枫林铜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图15000东乡县气象统计资料东乡铜矿矿床水文地质研究阶段报告(电子文档,仅作参考)1.5.2 野外调查阶段2007年4月2006日4月21日,我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实地踏勘,调查访问,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了解评估范围、建设项目工程布置状况,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区内地质灾害现状,沿沟谷追索至分水岭,沿山坡

12、山脊调查其自然斜坡稳定性等条件,对气象、水文、地震等进行访问及野外调查,历时2天,完成地质路线2条,地质观测点27个,地质观测路线累计长度量3.7km,调查面积5.2km2,取得较为详细的第一手资料。1.5.3 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及评估报告提交阶段2007年4月22日2007年6月22日,对收集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研究,对拟建区工程范围进行评估,编制评估报告上报主管部门审批。二、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评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湿热多雨水,蒸发量小于降雨量。根据东乡县气象局近19782005年气象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7.9左右,一月平均气温最低;7、8月

13、平均气温达29.5,最高气温41(7月份),年平均降雨量1770.9mm,最大年降雨量(1998年)达2600.9mm,最大日降雨量242.6mm,47月份为丰水期,912月至翌年1月份为枯水期。年蒸发量13061583mm,年平均蒸发量1486.3mm,全年无霜期约280290天。评估区地表水系一般发育无大的地表河流,仅有几条小溪,中部有较多水塘,西北部有多个水库。其中在矿区中部有竹峡小溪自北向南流径,其通常流量估计约415L/s,常年流水,最低侵蚀基准面在3544m之间。2.2 地形地貌评估区为低山与山前平地地貌,地势大致北西高南东低呈北东向展布,最高海拔标高224m,矿区一带为波状起伏的

14、低岗地带及小面积河谷阶地,地面标高为5160m,向外围东南部过渡为平原,标高4552m,北西山地地形坡度为1528左右,最大坡度为35,山坡沟谷和缓,近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呈树枝发育,无长年性流水,仅在雨季形成暂时性地表流水。山坡植被较发育,以低矮灌木为主,局部有人造林(松、杉林)。矿山还在生产中,工程施工区及尾矿、废石区局部有泥土裸露,有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2.3 地层、岩浆岩与矿体矿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矿富集区的南部,属临川金山岭东乡小璜铜金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带内见有炉骨岭、店前、稽访、龙宜、小璜等数处铜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异常。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2

15、.3.1地层本区总体为单斜构造,由NW向SE地层分布由老到新,倾向SE,倾角3040。由于受到多期构造运动和火成岩的侵入影响,地层分布略显凌乱。矿区地层(表2-1)自老至新有:元古界前震旦系双桥山群(Ptsh)、石炭系下统华山岭组(Clh)、梓山组(C1z)、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白垩系上统南雄群(K2n)及第四系(Q2-4)。其中:梓山组分为两段:下段(C1z1),上段(C1z2);壶天群分为两个亚群:下亚群(C2-31ht),上亚群(C2-32ht)。现分述如下:1、元古界前震旦系双桥山群(Ptsh):出露于矿区之北部的北缘,呈NESW向展布。由一套浅变质的黄褐色、灰绿色、浅

16、灰色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粉砂质千枚岩间夹变质砂岩,局部见斑点状千枚岩等组成。厚度不详。属地槽型复理石建造,并构成本区的基底。2、石炭系(C) 为本区主要矿化地层,呈NESW走向分布于矿区的中部。与双桥山群呈不整合接触,局部因构造作用而呈断层接触。厚度约298426m。各组(段)层位发育较全,倾向SE,倾角约35。 (1)华山岭组(Clh)以具红色岩层的河流相沉积细粒碎屑岩为特征,主要为粗细碎屑岩夹砂质页岩,厚度3277m。下部:灰白色薄层状石英砂岩,夹紫红色粘土岩、粉砂岩。其下部和顶部各具一层砾岩。底部由东向西,岩性由粘土岩、粉砂岩渐变为石英砂岩、砾岩组合。厚度822m。中部:紫红色、猪肝色

17、粘土岩,粉砂岩、紫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粘土岩具斑块状构造,细砂岩局部含砾石,粉砂岩中偶产植物化石;由东往西厚度增大,渐变为砂岩、砾岩组合。厚度1525m。上部: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及紫红色薄层状中细粒砂岩夹薄层紫红色、灰白色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具斜交层理。其中部、底部各具一层砾岩。其顶部由东向西厚度增大,渐变为砂岩,砾岩组合。厚度930m。(2)梓山组(C1z)厚度78130m。下段(C1z1):为河床、河漫、湖沼相沉积,厚度3355m。下部自下往上为:灰白色厚中厚层状砂砾岩夹薄层细砂岩;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粉砂岩及粘土岩;深灰色薄层粉砂岩夹炭质泥岩或薄煤层,砂砾岩含粗电

18、气石。厚度变化大,由东往西炭质减少,渐变为砂岩、砾岩组合。厚度1525m。上部自下往上为:灰白色厚层状含砾砂岩,砾岩,灰白色薄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互层,向上渐变为粘土岩夹炭质泥岩或薄煤层,具菱铁矿、黄铁矿结核。岩性自下而上逐渐变细。由东向西厚度减小,炭质及化石渐少。厚度1830m。上段(C1z2)为河湖相、滨海、浅海相沉积,厚度4575m。下部为灰白色薄层状泥质细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色、灰色粘土岩、砂质泥岩互层,顶部夹炭质泥岩或煤层。具菱铁矿,黄铁矿结核,其底部细砂岩中含电气石,并含砾石,其上含泥质。由东往西煤及炭质泥岩渐变为粘土岩。厚度2035m。上部为钙质胶结的细砂岩,向上为绿色细砂岩

19、、粘土岩互层。顶部紫红色薄层粘土岩、粉砂岩、泥灰岩、局部具鲕状构造,厚度2540m。含炭菱铁矿结核发育,黄铁矿结核中的黄铁矿呈粉末状、条带状。铜、硫矿体主要赋存于富含钙质、有机质的岩层中,即该段的中上部上部。(3)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C2-3ht),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下亚群(C2-31ht)为滨海浅海相沉积的钙质中碎屑岩,厚度2253m。与下伏梓山组呈假整合接触。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碳酸盐物质胶结的中粒石英砂岩夹灰白色含砾粗砂岩及浅灰色薄层粘土岩12层。底部常为含砾粗砂岩,顶部在矿区中段具薄层粘土岩,西部具一层灰白色白云岩。厚度718m。上部为灰绿色、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粘土岩,钙质砂岩夹透

20、镜状灰岩、硅质灰岩、粉砂岩。I、号铜硫矿体的一部分和钨、铁矿体赋存于该亚群中。上亚群(C2-32ht)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主要为灰绿色、灰色夹微红色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溶洞发育,东部较西部更为发育。厚度大于166m。钨、铁矿体局部赋存于本亚群底部。表2-1 XX东乡铜矿地层表地 层 单 位代号厚度(m)岩 性 描 述界系统组新生界第四系Q2-4247含碎石泥质砂土、砂质泥土、红土。成因为残坡积、洪、冲积及人工堆积等中生界白垩系上统南雄组K2nn450上部以紫红色粉砂岩和含砾砂岩为主,厚约50400m;下部主要砂砾岩、砾石,砾石成分灰岩居多,钙质泥质,厚约1530m 下古生界石炭系中上统

21、壶天群上段C2-32166以灰绿、灰色夹微红色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为主,次为白云质灰岩、灰岩,具不同程的硅化。7线以东及79线以西岩性较纯,硅化弱;779线间,硅化较强。在13线以东的盆地边缘,本层顶部发育较厚的岩溶洼地堆积物(Kcd),岩性多为棕、灰黄等色的泥砾或碎石较多的砂-砂质粘土、铁质含量高,碎石成分复杂矿体分布地段,本层下部强烈硅化形成硅化岩。本段为矿层顶板主要充水含水层下段C2-312253(上部)深灰色、紫红色薄层状泥灰岩,高岭石水云母粘土岩夹厚层状泥灰质微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有机质灰岩及中粒石英砂岩。矿体分布地段强烈硅化形成硅化岩 (下部)灰白色中厚厚层状含长石中粒石英

22、砂岩,夹白色含砾粗粒砂岩,浅灰色薄层状含云母粉砂岩及粘土岩(12层);底部常为含砾粗粒石英砂岩;顶部在矿区中段具一薄层粘土岩下统梓山组上段C1z24575(上部)绿灰色(上部呈紫红色)薄层状水云母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夹粉砂岩、泥灰岩,呈细的水平层理,局部具鲕状结构,其上部底部砂岩变化大,常含砾或变细为粉砂岩(下部)灰黑、灰色粘土岩、含云母粉砂岩及薄层状泥质细砂岩互层,夹12层薄煤或炭质页岩,具菱铁矿结核;底部为灰白色中厚厚层状细粒石英砂岩,含电气石,其上部稍含云母及泥质,其下部局部地段含砾,质纯,分选性好,分布稳定(砂岩厚27m)由东向西煤层或炭质页岩渐相变为灰色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下段C1z

23、13357(上部)自上至下为:黑灰、灰色薄层状偻砂质粘土岩,含云母片,具铁矿结核,夹12层不稳定煤或炭质页岩;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石项砂岩,含少量云母片(东部常相变为粉砂岩)青灰色粘土岩,粉砂岩下部较粗,时含云母粘土细砂岩;青灰色粘土岩、粉砂岩,下部较粗,时为含云母泥质砂岩;灰白、白色厚层状细纱石英砂至石英砾岩,自上至下渐粗,质纯分选性较好,分布稳定(厚47m)。由东向西厚度渐少,炭质物及植物化石减少。(下部)自上至下为:深灰、灰色粉砂岩,东部、局部含薄煤及炭质页岩1层;灰白色中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含云母,厚度变化大;灰色粉砂质粘土岩;灰白色厚中厚层状石英砾岩,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夹薄层细砂岩,

24、含脉石英砾石及较粗大电气石,分选性中等,粒度及厚度变化大(114.5m);由东向西,炭质物减少,岩性总体变粗,渐成为一套砂岩、砾岩层组合。华山岭组C1h3277(上部)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及紫灰色薄层状细中粒砂岩夹薄层状紫红、灰色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呈细的斜交层理,其中部及底部各具1层石英砾岩,顶部各地段岩性不一。由东向西厚度增大,粘土岩、粉砂岩减少,渐成为灰白色石英砂岩、砾石层组合。(中部)紫红、猪肝色粘土岩、粉砂岩,紫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多韵律层,粘土岩呈灰白色斑块状构造;细砂岩成分复杂,局部变粗,含砾。由东向西,厚度增大,韵律性不明显,渐成灰白色石英砂岩,砾岩层组合。(下部)灰

25、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砾岩夹紫红色粘土岩、粉砂岩,其顶部及下部各具一砾石层;其底部各地段岩性不一,或为砾岩,或为细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等,且常见有厚数厘米的含铁古风化壳。由东向西,粘土岩、粉砂岩减少,渐成为单一的灰白色石英砂岩、砾岩层组合。元古界前震旦系双桥山群Ptsh不详 灰色、紫灰色千枚岩、砂质千枚岩,千枚状砂岩等。燕山期酸性侵入岩55灰、绿灰、紫灰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侵入至中上石炭统以下各层。3、白垩系上统南雄群(K2n),为近山麓相的红色砾岩和砂岩,广泛分布于矿区南部,多被第四系复盖,厚度大于450m。其岩性组合为紫红色砂质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粉砂岩,常见夹薄层石膏。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

26、、砂岩,脉石英,次为千枚岩、粉砂岩,偶见含钨赤铁矿石。为钙质、泥质、硅质所胶结。与下伏石炭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4、第四系(Q24),含碎石砂土、含砾粉质粘土、粘土。成因为残坡积、洪、冲积及人工堆积等,厚度335m。2.3.2侵入岩矿区所见侵入岩主要有燕山期花岗斑岩(5),花岗闪长斑岩(5)。总的特点是:分布广、形态不规则、个数多、规模小。据统计自0151线共96个小岩体,地表出露总面积仅0.048km2。各类岩石均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总的是以似层状被动式或侵位于双桥山群至壶天群中,从东往西,侵入层位逐渐偏下。在平面上呈椭园状、葫芦状、长条状;剖面上呈似层状、

27、透镜状、树枝状、牛角状等。多数沿层理、片理、破碎带贯入,与地层产状近于一致,仅少数与地层呈小角度斜交。兹分述如下:(一)花岗斑岩()出露于46175线,计51处。侵位于双桥山群至壶天群中,与矿体关系密切。呈椭园状、葫芦状、脉状、透镜状、似层状等,长8644m,宽0.250m,出露面积69656m2。长轴方向10333,倾向72312,倾角2072。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石英、斜长石、黑云母组成,含量约2440。石英多数呈清晰的六方双锥,粒径25mm,熔蚀现象普遍且显著,常见浑园状、港湾状,局部见聚斑及长英质围边;斜长石呈自形、半自形,见板状晶体,聚片双晶,具清晰的

28、环带,粒径35mm,个别可达1030mm;黑云母呈六方片状,退色成白色或棕白蛭石状,片径35mm,常见绿帘石包体。基质: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组成,含量5080。粒径一般在0.020.2mm之间,呈微粒显微球粒嵌晶结构。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锐钛矿、独居石、锆石、磷灰石、电气石、金红石等锆石晶形呈长柱状、中柱状、短柱状、枣核状四种,而以简单的长柱状、中柱状居多。(二)花岗闪长斑岩()出露于8079线,计38处侵位于梓山组中。呈脉状、椭园状、透镜状,纺锤状,长约3364m,宽228m,面积63772m2;长轴方向50,倾向100335,倾角4282。呈灰白色,少斑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斜长石、黑云

29、母、石英组成,含量25,其中斜长石13,半自形,巳绢云母化,但仍保留其模糊的轮廓;黑云母12,有时具绿帘石包体;石英斑晶少见。基质含量大于95,由长石、石英组成。并嵌有少量条状长石微晶(巳绢云母化)而构成显微球粒嵌晶结构和少量隐晶霏细结构镜下定名为花岗斑岩或为花岗斑岩的边缘相。和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付矿物成分极为相似,但主要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则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具明显的斑状构造和石英斑晶,后者斑状构造不明显,不含石英斑晶而具角闪石的残迹。2.3.3矿体东乡铜矿床是一个以铜、钨为主的多金属中低温热液型矿体,由大小不同的6个铜矿体、1个硫矿体、8个钨矿化和4个铁矿体组成,其中铜矿体以1号、五号、

30、7号三个矿体为主,占全矿区铜金属含量95%以上。矿化层位主要为石炭系和白垩系。各种矿体分布在东西长约2600m,南北宽约400m,总厚度为100Mr 矿化地段。矿区内铜、硫、铁、钨各种矿体的空间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多矿体铁矿体(含钨铁矿)次生富集铜矿体原生铜矿体及硫矿体。矿区所有原生铜硫矿体均为隐伏矿体,各种矿体的分布均受区内北东向(纵向)断裂构造的控制,矿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体状,矿化带的走向与区内地层断层带的走向相同,约为4060,倾角3545,厚1020m,最厚达60m。原生硫化铜矿体和多矿体均经受了强烈的表生氧化作用,形成了广泛发育的古氧化带和次生富集带,由于受成矿后断裂构造的破坏,矿体

31、均有不同程度的破碎或被断层错断。本次设计评估范围主要为号铜矿体(还有部分号、号矿体)1563线之间,其标高为-235-410m,其主要特征如下:号铜矿体是矿区规模最大的原生硫铜矿体,占全区铜金属储量的51%,分布在矿区中部及西南部,全长1200m,矿体一般呈厚的似层状,局部呈透镜状。矿体埋藏标高从0m至-450m标高以下,矿体沿倾斜方向延伸最大长度为580m,倾角4045,矿体厚度一般为1030m,最厚达62.58.m,平均14.69m。该矿于1998年开始回采-200m标高以上的铜矿石。号、号矿体位于号矿之上,为次生富集铜矿体。号矿体主要分布矿区东部,全长1200m,沿倾斜延深200300m

32、,最深达540m,埋藏标高一般在-200m以上,最深达370m,矿体倾角3040,存度一般210m,最厚可达20余m,平均3.35m,呈似层状,往下分枝变薄,受断层破坏、错断现象严重。号矿体规模较小,主要分布于矿体西部,规模较小。2.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2.4.1地质构造评估区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的撞接带,鹰潭抚州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北侧,区域性临川余江大断裂在矿区南部2公里处呈北东向通过。矿区褶皱和断裂为主节理裂隙也非常发育。矿区构造的基本格架由元古界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构成褶皱基底。其盖层石炭系地层被断层所破坏而复杂化的单斜,其走向4060,倾向SE,倾角3040。在这个单斜构造的基础上并

33、发育有次级的开阔型的横向和纵向的背斜和向斜。1、褶皱除基底褶皱外,在单斜构造的基础上发育有次一级的开阔型的横向和纵向的背斜和向斜。其表现形式为沿走向和倾向上的弯曲,即走向上的宽缓褶曲,倾向上的挠曲,其轴大体呈270330m的间隔出现。背斜、向斜轴线间隔约600m左右,如0、31、63、79线等。轴向约呈3050展布,向SE倾伏,两翼近于对称。矿体厚大部分出现在背斜核部。尤以31线、79线更为突出。2、断裂断裂是本区构造变动最主要、最普遍的表现形式,遍布全区。尤以梓山组和壶天群地层中最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NE、NW、NNE,近SN和近EW向五组(表2-2)。现将各组主要断裂简述如下:(1)北东向

34、断裂是矿区规模最大、最发育、生成最早纵贯全区的一组纵向张性导矿、控岩、控矿的断裂,它直接控制岩体和矿体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断裂带主要发生在两种不同岩性的岩组之间,尤以C2-32ht与C2-31ht和C2-31ht与C1z2两个接触界面附近更为发育,常造成地层缺失,并形成宽大的层间破碎带,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相似,略有一小的交角;从全区观察,该组断裂是由若干段强裂破碎带组成的一个长达4100m,宽达60余米的顺层剥离,滑动的正断层带,从岩体和矿体的破碎迹象表明,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现将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断裂分述如下:F1断层:见于16147线,纵贯全区,长度达4100m,是本区最大的

35、断层。发育在C2-32ht底部至C1z2上部,造成地层缺失,一般缺失3070m。总体走向5070,倾向SE,倾角3050,浅部倾角稍缓,延深达1000余米。断层沿岩组之间造成宽大的破碎带,是铜、硫、铁(铁帽)、钨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直接控制I、VII、IV和V号铜硫矿体一部分及钨、铁矿体的全部。破碎带浅部宽达5080m,向深部渐窄以至消失。位于此断层中的岩体和矿体均有破碎迹象,显示其多次活动特点。F2断层:见于315线浅部的C1z2地层中,在F1断层之下,未出露地表。走向5565,倾向SE,倾角4550。向上与F1相接,向下消失在C1z2下部,总断距约1025m。破碎带宽3050m,直接控制号

36、铜硫矿体。该断层倾角比F1断层稍陡,可能是F1断层派生的一个正断层。F3断层:见于1943线,为C1z2中部的层间断裂,往西渐与F1断层归并。走向5055,倾向SE,倾角4050。缺失部分地层,破碎显著,V号铜硫矿体赋存其中。其内的岩体、矿体破碎明显,具多次活动的特点。(2)北北东向断裂见于2171线之间,发育于双桥山群至壶天群中。走向约N20E,倾向102140,倾角5582。由NE往SW呈侧列式分布,计有:F7、F8、F23、F33。破碎带宽窄不一,一般58m。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岩体产出,局部切割花岗闪长斑岩,说明具多次活动。(3)近东西向断裂见于双桥山群至壶天群地层中。呈断续分布,自

37、0175线有16条之多。该组断裂活动时间较长,见有岩体产出。(4)北西和近南北向断裂 NW向断裂17条,各层位均有分布。近SN向断裂4条,发生在双桥山群至梓山组上段。该两组断层的规模和发育程度仅次于NE向断裂。它们多属平移断层或正断层或平移正断层,一般是东盘北推,西盘南移,水平错距不大,一般几米至二三十米。断层内既见有岩体产出,也见切割岩体和矿体,属延续时间较长的成矿前后的断层。主要断层的性质、规模、数量、特征及分布详见表2-2。表2- 2 主 要 断 层 一 览 表组类编号位置断 层 规 模 (m)断 层 产 状性 质发生层位主 要 特 征说 明延长破碎带宽度走向()倾向()倾角()北东向F

38、1161474100508050701401603050正断层C2-32C1z2形成宽大的破碎带,控岩控矿大量钻孔控制F2315400305055651451554555正断层C1z2破碎带发育,赋存WCu矿体大量钻孔控制F3194370050551401454045正断层C1z2破碎带发育,赋存VCu矿体大量钻孔控制F12315350507014016070平移C1z2C1z1破碎带明显,控制英安石6个地质点,1个探槽F147179170785060SE正断层C1z1角砾岩,壁理发育,控岩构造9个地质点,2个探槽北北东向F7456748058251155582正断层C1h破碎明显,舒缓波状1

39、0个地质点,2个探槽F847614300820301101205760正断层C1hPtsh破碎明显6个地质点,4个探槽F23677173035015801056075平移C2-3htC1z1多次活动,切割岩体2个钻孔,1个探槽F3321272201528572平移C1z1舒缓波状1个地质点近东西向F527474705080SW67正断层C1z2C1z1控岩明显,破碎带发育3个地质点,1个探槽F15032701001051902056075平移C2-3ht4个钻孔F3019211001051573平移C1z2C1z1角砾明显,SW盘东移1个地质点F345559180348090SE79正断层C1

40、z1角砾明显,断层面粗糙2个地质点近南北向F2403160357平移C1z2C1z1西盘产状19060,东盘95301个地质点F367175220355平移C1z2C1h擦痕角砾明显,舒缓波状3个地质点北西向F179300330不明C1z2Ptsh北盘下降,南盘上升2个地质点,2个探槽F184347140305SW4867平移C1z2C1z1破碎控岩4个地质点F201320034035070806580平移C2-3ht切割矿体坑边F3559633103031522552平移C1z2C1z1破碎,切割矿体2个地质点,2个探槽摘自:XX省东乡县枫林矿区钨矿储量及其外围铜矿普查地质报告书 2.4.2

41、 区域地壳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和XX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2003年出版)的规定,评估区内地震烈度小于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小于0.35s,区域地壳稳定性好。 2.5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2.5.1矿岩物理物理力学性质主要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见2-3表 主要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表 表2-3岩石名称裂隙发育情况岩芯破碎情况其它特征普氏系数号矿体试验估测顶板矿体底板硅化岩较发育较完整18-1910-15绢云母岩不发育破碎遇水软化膨胀1-3中细粒石英砂岩发育较破碎6-185-12岩溶洼地堆积物松散泥流管涌0.661

42、破碎花岗斑岩发育破碎遇水软化1-3砂页岩破碎带发育破碎遇水软化崩解1-3第三系砂砾岩不发育完整34-6砂岩辉铜矿石较发育破碎易氧化9-176-10页岩辉铜矿石较发育破碎易氧化4-63-5赤铁矿石较发育破碎8-104-12砂质页岩较发育较破碎7-94-8细粒石英砂岩较发育较破碎5-205-10粉砂岩较发育较破碎7-175-8硅化角砾岩较发育较破碎10-15构造角砾岩发育破碎较完整遇水崩解2-10页岩不发育较破碎遇水软化3-5白云岩较发育较完整易溶蚀8-12黄铜黄铁矿石不发育完整易溶化8-12花岗斑岩较发育较完整遇水软化43-5粘土岩不发育较完整遇水软化膨胀2-5矿区矿体主要产于层间断裂破碎带中,工程地质条件差,多数矿体及围岩属于不稳固或极不稳固,易产生坑道片帮、冒顶。号矿体产于层间破碎带中,矿体直接顶板主要为石炭系壶天群硅化破碎砂岩、碳酸盐岩类,局部地段顶板为岩溶洼地堆积物、赤铁矿、黄铁矿、破碎花岗斑岩和石炭系梓山组页岩和粘土岩等。矿体底板主要为石炭系以第梓山组泥质岩、炭质页岩、砂质页岩和粘土岩等。)2.5.1岩土体初步工程地质分类按照岩石抗压强度、结构构造、凝聚力和直接影响岩石稳定性的节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