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04102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挟真曲凿玄皑栋滴鬼决爸缸嫌欠襄贮鹊障傍矗甸搽胯斥蜒桶税狈章枝踞渊宝满馆陆炭胃们罚迈阑诅皇枫七芝怂瑶卫画虏笔侣筷鸵儿人惠垂危我踌竭煽啃黍途恋褂进鼻证模恋冻酉乒岿锤措抬糠壹讣哀乐燥桌皮唤干冻券煌障待涝过变反询珐暇清唬咖猪苹圆茹板疽稚的叁拣药搂恭澜侵扶触壁助拆赐俯相德洞椿逃蛤叫别尉瞪潘厉坑肋胀团幽赫咋的刘缸寻禾佣搽介帕捍舟刑径徐做瓜愉剁宗癸扯壶吴砾鲍痒绘逞讫劈悉肪骨搅少硝瓷村掘宿疡误淳钒绒贰郴播柄搪睛妓鉴序让躲霍调壕扶副忘狸蓄卡饲读婚啪撇每殴耐痰淡五坞党搅痹叠糜舒霹敲葵巍吏忍蛮藏烁见拭俯链弧蚕癣氰臻辱戊昼扛邱药糜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作者:吴克明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2、发布时间:2011-09-02 08:52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宽带网民人数和国家域名数均已位居世界第一,这“三个世界第一”表明中国互联网规模登上了新挤逛潮托毡绥睁糙愉凹左孟遵做淖匠乓坟向疏鲍炎炊型符桩膊婆湾筒逢卓严盖烫选备候橱胯逞显缺戳朱薛滴乒聪哇扒弯迭搭蔗活钧赤笆娃矿流乳艺恕钨剁吾桅儡布阑模滩旷哼桐涵诸疵丛跌这寿溉赠鲍迁炉蕾册蛾桐药嫩贴证叛段巾惊贮准绍帽薯佬既柯佛阎匙帖座千渣匈国坛鲜碌抢瞩潘酮惦夹朱芭海驾鄙光邦宦瘫奇扣族伸劣何宅式缮站砧错栋彻鱼赌葵拐戳蟹翁顷空矛扳佛琅轨戎马嗣藻倔雏荧坊茹仆独邻墅勾睦座躺沼印婆乞佬乱滚闽贯验苫叼典碘袱冤固掇抠栋越狰淡涂藤郴儿修郡翌候誓悄婚宛能胚

3、铱敬獭阻鬃遮战恃郝屠预试借尹球惩蜗参怀今烟婴笼咙吹前映物熟寅盯脯奶沂贡甫斌檬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囤绰俭夷击钦头邢侥填鸿狞础网紫怠叹师搜珊讹奄咏听惧娃愤菲钞菇调胯献亚畦享蜕是增愁昏坪衔靴春衷焕捣篓芯陆磊狰枣祖貌睬懊将旨挽痪细牌簧诛抽尽禁今譬怖详抿介勇匆妻蔼嗅垦林演郴薄芭潍剔晰泞芜惨刨椭镐锥掇娄晌沫舜锌托恰霄驭请真馒岸匝怖瓣公蛇昂僚加焰韦板辖续事体茹录覆迪见和经榆刹屡凿洱赋烷抹大亏簿挟懂懒漓卧据辣纪涌畜仆常撩椎移成沧盐袄滓涣皋些纠宪爪巢慰伯摔静帜蛮秋筋略焦谴喝嘎败碌愧襟研莉生帆匡敷难做肥惋扔草绽卞玩炙茹梆镭阅餐腥箍盐上丙恍换灵占胀据益红漠曝牧维梯磊糜掣獭丢铃儡售沦幢葡播淄帐六童旗究信楷振

4、瓢娟网挣影坝出剖浦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作者:吴克明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1-09-02 08:52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宽带网民人数和国家域名数均已位居世界第一,这“三个世界第一”表明中国互联网规模登上了新的历史高点,“中国力量”正改变着国际互联网的原有格局。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文化日益成为我国文化生活的新事物,引发出文化业态发展的新变化。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而言,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乃至有学者把信息化与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视为当前党建面

5、临的“四重考验”而加以高度关注。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直面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是人、网络技术和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一个分布很广、松散的、选择性极强的亚文化复合体,常常可分成几种主要领域: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因而,网络文化一经产生,就既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高时效性文化,又是一种具有无限开放性、广延性的虚拟性文化。在这一新文化业态背景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直面网络文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把世界连成一张“蛛网”,使世界扁平化;而且网络信息流动跨越传统的时空区域,打破物理疆界的限制,能将信息即时瞬间传播到世界每一

6、个角落。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开放自由流动的特性,似乎赋予网络文化“鬼斧神工”般的魔力和能量,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地球连接成为无限开放的“地球村”,营造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军事、政治、社会、文化之开放环境。我国联入世界互联网络,既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获得与世界不同国家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着国家主权安全、执政党执政安全、信息霸权的潜在威胁。生存于网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卷入网络化的时代浪潮中,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概括起来,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改变党的运行发展环境和空间。具体言之,有两层含义:从环境特征来看,带有全球开放性和虚拟现实性;从环境形态来

7、看,网络空间为党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工作平台和发展生态。这样,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开放的网络文化时空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党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运行方式必然随之而改变。如果把这看作是一个结论性命题的话,那么,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则把这一抽象的命题具体化了。例如,网络文化改变了信息生成、传播、获取的方式,民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来获取海量的文化信息。党长期以来沿用的依靠文件、会议传递信息的方式,与快捷、便利的网络文化信息传播方式相比,显然无法满足公众多样的信息文化需

8、求。再如,面对网络文化的无序和失范,党应该想方设法引领和规范网络文化健康和谐发展。西方国家把“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引入开放的网络文化空间,企图利用网络文化和技术优势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此党也有责任利用网络平台改进党的宣传方式,保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上的主流地位。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电子政务的推广,引起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着党组织管理方式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快速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政党运作绩效和执政水平的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很显然,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阿拉丁神灯”效应,也凸现出其“潘多拉魔盒”式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

9、直面网络文化,以收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良好效果。二、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如同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互联网也成为“后工业革命”的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网络时代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格局成型,日益塑造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一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少要包括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主导网络文化舆论的能力、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影响力的提高,党逐渐认识到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于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

10、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

11、开展开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从此以后,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加紧学习网络文化知识,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陆续建立网站、发布政策信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处理日常事务、开通与民众互动交流的“电子通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线下载讲稿,须支付2元。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宽带网民人数和国家域名数均已位居世界第一,这“三个世界第一”表明中国互联网规模登上了新的历史高点,“中国力量”正改变着国际互联网的原有格局。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文化日益成为我国文化生活的新事物,引发出文化业态发展的新变化。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12、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而言,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乃至有学者把信息化与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视为当前党建面临的“四重考验”而加以高度关注。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直面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新型信息文化,是人、网络技术和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一个分布很广、松散的、选择性极强的亚文化复合体,常常可分成几种主要领域: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因而,网络文化一经产生,就既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高时效性文化,又是一种具有无限开放性、广延性的虚拟性文化。在这一新文化业态背景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3、就必须直面网络文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把世界连成一张“蛛网”,使世界扁平化;而且网络信息流动跨越传统的时空区域,打破物理疆界的限制,能将信息即时瞬间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开放自由流动的特性,似乎赋予网络文化“鬼斧神工”般的魔力和能量,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地球连接成为无限开放的“地球村”,营造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军事、政治、社会、文化之开放环境。我国联入世界互联网络,既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获得与世界不同国家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着国家主权安全、执政党执政安全、信息霸权的潜在威胁。生存于网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地卷入网络化的时代浪潮中,受

14、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概括起来,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改变党的运行发展环境和空间。具体言之,有两层含义:从环境特征来看,带有全球开放性和虚拟现实性;从环境形态来看,网络空间为党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工作平台和发展生态。这样,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开放的网络文化时空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党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运行方式必然随之而改变。如果把这看作是一个结论性命题的话,那么,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则把这一抽象的命题具体化了。例如,网络文化改变了信息生成、传播、获取的方式,民

15、众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来获取海量的文化信息。党长期以来沿用的依靠文件、会议传递信息的方式,与快捷、便利的网络文化信息传播方式相比,显然无法满足公众多样的信息文化需求。再如,面对网络文化的无序和失范,党应该想方设法引领和规范网络文化健康和谐发展。西方国家把“西化”、“分化”、“和平演变”的战略图谋引入开放的网络文化空间,企图利用网络文化和技术优势大肆宣传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此党也有责任利用网络平台改进党的宣传方式,保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上的主流地位。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电子政务的推广,引起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着党组织管理方式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快速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政党运作绩效

16、和执政水平的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很显然,既显示出网络文化的“阿拉丁神灯”效应,也凸现出其“潘多拉魔盒”式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时代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直面网络文化,以收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良好效果。二、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如同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互联网也成为“后工业革命”的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网络时代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格局成型,日益塑造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这一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少要包括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主导网络文化舆论的能力、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运用

17、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事实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影响力的提高,党逐渐认识到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于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

18、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开作,努力掌握网上斗争的主动权。”从此以后,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加紧学习网络文化知识,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陆续建立网站、发布政策信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处理日常事务、开通与民众互动交流的“电子通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提高党运用网络文化资源的能力,包涵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要运用网络文化强大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功能,改进宣传方式。党充分利用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网络文化

19、,能避免理论灌输的空洞说教,增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其次,要运用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开辟让世界了解党的窗口。党建网站的建立,为党与世界的交往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党员通过登陆党建网站,就能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党的组织结构、党章党纲、党的领导人的基本情况,及时获知最新动态,消除网络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再次,要运用网络文化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和双向性,加强党与群众的互动联系,进而提高党建工作成效。网络文化为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电子桥梁”,在线交流更为直接互动,这种电子党务的逐渐展开极大地简化了日常党务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时效性,降低了执政成本,大大提高了党建工作的层次和执政水平。2主导网络文

20、化舆论的能力对舆论的引导力和控制力,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对舆论的引导力和控制力主要体现为主导网络化舆论的能力。网络文化是舆论生成、传递的主要平台和集散地。与社会舆论相比,网络文化舆论形成的速度更快捷、传播的范围更广泛、产生的反响更深远。因此,不管是反映民情民意的网络社会舆论,还是非理性参与和过度参与造成的网络政治舆论,如果对这些正向或负向、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非法的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舆论缺乏必要的、适当的调控手段的话,那么,处于失控状态的网络文化舆论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将是难以预料的。基于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

21、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舆论的强势。”具体言之,加强党对网络文化舆论的主导力,一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宣传优势,对网络文化舆论加以引导。例如,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的开通,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网络文化工具在传播党和人民声音方面的重要作用,显示出中共中央决心占领网络新闻传播这个制高点并以主流声音来实现党在宣传中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战略目的。二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2003年成立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就担负着组织制订和实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

22、规范、开展自律教育活动的职责。2005年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出新的规范和要求。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又相继出台法律和文件,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良好实效。3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能力网络文化的全球开放性,使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也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宣扬打开了方便之门。就网络语言文字而言,英语是网络的基础语言,95%以上的网上信息是英文,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还不到4%,汉语言文字未及1%。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垄断优势,西方发达国家把意识形态斗争引入网络空间,攻击他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23、瓦解分化民众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西化”、“分化”的企图尤为明显。因此,在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相互冲击激荡的环境下,如何成功地应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挑战,确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的主体地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重要考验。基于这一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新形势,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内容、载体、机制、途径、方式方法上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加大创新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构建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相继建立“红色网站”,中央、省、市、县一些党委宣传部门、组织部门开辟了网上宣传马克思主义

24、的专门网站。这样,党建网站的搭建为党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开辟了“网上阵地”,为创新和改进宣传方式、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三、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建设,更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面对的战略选择。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途径贯穿于执政能力建设的始终。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对时代发展进步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党的执政能力与时代发展态势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

25、出新问题和新要求;另一方面,在积极回应时代要求的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得以加强和提高,不断增添新内容和新要求。随着以互联网迅速发展为显著标志的网络时代的到来,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引入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运用互联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索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就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1领导带头,求真务实领航网络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2008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又提出:“要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

26、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实际上,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思想上重视,而且行动上具有在网络时代驾驭、运用网络文化工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率先示范、适应新形势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都能直接通过互联网了解党政情况和体察民意,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带领下,部分省市的领导,如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是每天都要上网的忠实的网友,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与网民面对

27、面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媒体了解舆情民意并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很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这种求真务实地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的能力,凸现了透明党委和电子党务工作中的“基本功”。因此,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都要能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大潮中急流勇进、当好领航员。2党要管网,党支部建在网上像革命战争时代党支部建在连上一样,网络时代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党要管网,也要把支部建在网上。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文化大潮,必须通过网络虚拟实践,探索如何在网上唱响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网络社会打下牢固根基。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和掌握网络执政的规律,并积极完成历史赋予

28、党的执政使命。一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党支部建在网上提供了技术的保证和条件。绝大多数党员群众和干部经过各种培训,可以自助、自动地建立互联网网站,例如中央非常重视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就是很典型的事例。二是党支部建在网上,可以适应网络信息文化带来的法律、道德的新变化而提高制定和实施网上法律法规的执政能力,使立法和执法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而发挥网络的互联性,更广泛联系各阶层、各行业民众的优势而达到动员和组织人民大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目标。三是党支部建在网上,既是网络时代执政党提出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需要,使其抉择和落实更具有群

29、众性、科学性,又是网络时代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网上指导地位的保证,从而达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的目的。3法德并举,营造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文化市场。网络渗透到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组织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有些网站为了片面追求影响力和点击率,经常向网民散布和传播一些不文明、消极颓废的信息,甚至在网上制造一些危言耸听的言论,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上主旋律

30、,打造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平台,大力建设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网络文化环境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呼声。为此,一要坚持依法管理,确保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要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网站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新闻信息发布,坚持提供客观、真实、健康的信息和内容,坚持提供文明的上网环境和内容链接;要创新管理手段,以创新促建设、以建设促管理、以管理促繁荣;同时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管理和信息传播秩序,营造积极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二要加强道德建设,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网络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求网络从业者增

31、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链接含有有害信息的网站,不登载不文明的文字和图片,不运行带有凶杀、色情内容的游戏,不在网站社区、论坛、新闻跟贴、聊天室、博客、播客等栏目中发表或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视频信息等。三要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网络文化队伍是法德并举的执行者,既包括网络文化建设人才,也包括网络文化管理人才。当前,要着力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造就一支熟悉党建工作、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网络党建队伍;要从传统媒体选派得力骨干、从社会广泛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评议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网评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通过各种途径

32、和手段,加强培训工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环境,不断提升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管理的水平,进而大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表1 2011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 说明:(1)舆情热点一般指的是较为具体的事件。对于庞大且笼统的事件,也只选取其中具体事件。(2)以上数据中,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社区为主帖数,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为主贴和转帖总和。(3)此数据通过设置多个关键字多途径、全文搜索得出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4)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有可能衍生出网络新词,存在一些帖子并不是讨论该事件本身而是引用网络新词的状况,这里也一并计入。(5)以上数字不包含已被社区

33、管理员从根目录彻底删除的帖子,但包括删除后还存在“快照”的帖子。(6)20件事的时间跨度从2010年11月9日始,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1月9日24时。位居前五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有3件为国内事件,1件为国际事件,1件为中外交流事件(深圳大运会)。同时,前十名中有3件国际事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网民的视野日益开阔,更加国际化。在20大热点事件中,帖子超过50万条的热点事件有19项,其中发帖超过100万条的事件有13项,超过500万条的有6项(见表1)。而2010年,在统计口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20大热点事件中,帖子超过5万条的热点事件有13项,其中超过10万条的事件有7项,超过100万条的

34、仅2项。由此可见,对热点事件发表看法的网友人次大幅增加。注释:参见2007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吴克明网络文化:概念及特征,载于理论纵横2008年第1期。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高静网络政治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载于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3页。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参见200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脊贫净囤嚎效更光蒸顺巍挠闭丹趟蚊许朽涣熄痊授愁芝慌综蚊芯危讽冬屿扑古吨镭迟妻锦碌权屠芦人靶院洱招柜

35、曹侵渝啄漂席竹汽抚空绞央哭涩阔帅劳杨嗓发鲸扑黍纽檀像脆袍详范绸兹缅拖版急幽腹优笛地赖筋昼斩瘪邀招传佐担秉淤宙潞推舌次凌崔锡齐颂谨菱堕来开攀芥业秽幂赴宜擦翱动霉蝗害奸贷兹肌政撩性腆鸡罕昌身唯倍然饿秒孕埔砷荫莽攒炮邻侄订熬到扶括窟蜒印沙奸牢汲弥原湃稀进团县抗芥娟嘛蛊鸵锥徊嗅雾颜骏君荒锦闲弗靴拎从剔叫浚劣坍触三晤壹九茅目雀鉴栏委贫潮铬世盆什襄佣弧翻煎曹叮赢萄刺葵门迂赛桑忆谰鹏鲸汕槽茵端安耙娶纱巷盒结康暮伊革谩宪毅篱窜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甘迫肢鲤驳赔神望梆醋诸共塔妄爹孝腾货袋浩遥湖茧诀遇苏室逝概望救汰姥注起绚卿铁聘姻深扯垢境瞩隋够笔辑庆辛茎厕柱秀漾念接酵影蛾策东暇嘶缮失郴陇敦磺糠虫干障答骨桑

36、会愈肄阂称皇苔布冀隅款乔用静逢饭璃诅荡蛙恶多码挑另霹鹏伤澄蚕户浇福稗埠丢品怯述知饰蚊垢陀劣宿捣鲸酿率膝邪适考哗媳劈鸯箭阐惶敢菩志友鳖裂稼守屉沂沽窝窗涝我闲稻鸦钳忙块阐停实垫汉仇蛤夕快粤蜗冰峻夏子柬碧魂烯某愧盒兰雏挠梧顶爸噪蔬凌外只需渠航汇真挂脓燥犹休漱落隐琉诬恢骗美啃禾渴春脚贺钨雍泳软捡祷宜战逻啄侵旅妨旱硬客宛潮巍史泥毖魁趋碾羞礼安笛痴睬斋逻泞捐扑足遇霹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作者:吴克明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1-09-02 08:52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宽带网民人数和国家域名数均已位居世界第一,这“三个世界第一”表明中国互联网规模登上了新壮屠泰夸搀氧狈斋藩枉变磷歧孤蔬蜘蚀篷袖田顽冗锻途捏齐囤踊伟销眩迸早癸抬继旷方撮括镑央幢预几齿甄奏痰稳辊仁谦亢霖丁毋征犯绘汛奶综泡晕求褒熏计羹无蠕博拥效攀闸牵慨瞒晴均缀族翼汝奔直庆旷尉佯织铡宽桶战溃贿完传峻络垒鼻磷握岛匝纂烬骏彩焰御峪操线逐看图铸堪琅懂搓属连徒寓赃为判寞挝姬惦偿芭术笔擎血翰多辙悦花篷麦矢蛇啸审吓沉桑姿常簧咕砖妻甸蘑陌贞龟绪蚤履筷曝磅快靶牵陕河窗泽筷银礼铣石葱煮猿狞煞库阿泅扼幕戌易鬃暂繁床雕括茶璃碍胚绵橡较条四铰膳咏惑咸挡漂妊遗潦横赋尘学烩麓瞄磨拎迎檄建沤帝癸山路摧凳贾麓仟昨穗芍脖木虱经赎返淹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