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1).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38707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1).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 (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的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联系、发展、矛盾,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7-10课),(第12课),(4-5课),(第6课),(第11课),价值观,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揭示世界的本原,揭示世界的状态,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探究的问题,主要的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知识结构,第二单元知识结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物质观 运动观,实践观 真理观,物质,意

2、识,实践与认识 的 关 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物质、运动、规律,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性),(物质的可知性),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 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1、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本属性、 一般属性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多样性 可知性 永恒性 无限性,运动,客观实在性,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

3、态,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 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二者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大和小的关系,知识明辨,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4、(客观实在性)。,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具有暂时性、相对性。,知识明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的有形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D,解析: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A项错误; B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错误的; C项把自然科学的“物质”与哲学的“物质”混淆在一起,故应排除;D项是正确选项。,二、非选择题(共35分) 14.(广东)乔治贝克莱指出:“

5、公 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 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 “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 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 在。(20分) 解析 首先要考虑物质的含义,然后紧扣“依 赖于人的意识为转移”来辨析,并结合材料来 分析,得出贝克莱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答案 (1)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的观点。(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 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 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 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

6、意识,物质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 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 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 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方 法 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

7、和谐相处。,【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2003年江苏卷论述)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7分)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 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例题,分析,本题以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即“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设题背景,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 本题要紧紧抓住设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运用哲理进行分析思考:从“自然”这一角度,我们要联系到“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和“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从“人”的角度,我们要联想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综合思考,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 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用材料中叙述的事实引出观点,再运用哲学观点统帅材料,将材

9、料和观点糅合为一体,让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也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的现象。,答:(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原理)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结合材料分析) (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结论),分析: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

10、性、实践的特征等知识点,综合考核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的基本套路是:辨+析,即用辩证的角度正确认识辩题的合理之处与片面点,而后以相关的依据来论证。所谓人为的世界实际上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过的自然界。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说人为的世界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是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们有意识地改造世界本身也是社会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可见,“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

11、的世界,还不如说走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5分) 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4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2分),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

12、要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所左右,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方法论意义】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基本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1)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体系,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都是的要素。,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中伴随一起产生的。,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在尊重自然,承认自

13、然界的客观性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自然;,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原理表述】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注意】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小结),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不同表述: 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

14、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的其他物质充满星际空间。上述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 A.世界的本原是氢 B.氢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物质就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巩固基础,C,C,D,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所以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没有区别的 B.自然界也是客观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社会制度,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为 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B.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C.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 D.人类

15、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2009海南)2009年是达尔文200周年诞辰,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 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有争议,但他的 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 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劳

16、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说法符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观点。错误,自然选择说揭示的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的说法不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观点。故答案为A。,A,(2009浙江卷)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

17、家的社会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B C D,【解析】材料中的历史现象说明,神灵的产生也依赖于客观存在,在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产生了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据此,得出答案。主要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发展规律。,C,考点二 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

18、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联系):,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物质,物质,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状态。静止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 和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是 的、 的和 的;而静止是 的、 的和 的。 (3)物质世界是 运动和 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特殊,根本性质,参照系,条件,范围,无条件,永恒,绝对,有条件,暂时,相对,相对,绝对,形而上学,相对

19、主义,诡辩论,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巩固练习,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的哲学涵义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A,2.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 )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把物

20、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B,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下面两题: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C,4.“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21、,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他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6.(不定项)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是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C.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C,AD,(2009年三亚模拟)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解析】“法无

22、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符合题意。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解析:王夫之的观点告诉我们静止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静止,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C,解析 少年易老、沧海桑田,诗意在于说明运动的绝对、永恒,C项正确。运动无条件,A项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23、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项错误。,(2009江苏)“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C,解析 甲的观点属辩证法观点;乙的观点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观点;丙的观点否认绝对运动的存在,是形而上学观点。A项符合题意,B、C、D项三种排列排序不正确。,(2009广东单科)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 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 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

24、、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A,(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方法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思维拓展 1、把握几个关键词: “固有的”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

25、和意志强加给事物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 “本质的”是说,规律是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的、深刻的东西。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现象可以认识到规律。规律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只有那些善于动脑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才能发现和把握到规律。 “必然的、稳定的”是说,规律不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偶然建立起来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是会反复出现的。,2、 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1)规律与联系,(2)哲学上的规律与具

26、体科学的规律,(3)规律与规则,3、 有关规律的几个错误认识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如何按规律办事?,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 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 3、按客观

27、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4、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误区警示 1.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 2.规律有好的、也有坏的 3.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规律就是现象的总和,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注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人能够认识 人能够利用规律,利用规律的表现: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

28、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2)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2010新课标卷、辽宁卷、湖南卷、陕西卷)22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事物价值的转

29、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 B C D,解析:、观点都是错误的,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规律为基础的,人的意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正确答案:C,C,由题干可知,农民种地、樵夫伐木都要遵循生物的生长规律,即改造世界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A、C与题干无关;B表述错误,规律不可以改造。,(2009江苏高考)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解析:人工降雨是遵循并利用客观规律的体现,C

30、 符合题意。A、B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D不选。,(2010南京模拟)针对严重旱情,北方某市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择机实施了人工降雨,全力以赴抗旱。这体现了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C,(2008江苏单科)“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 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解析

31、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D,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请问:以上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15分),解析 感悟古诗所含的哲理,理解其意思是关键。第一首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极易理解,明显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且是有规律的。第二首诗大意是,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满天云朵怎么定

32、在那里一动不动呢?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答案 (1)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 (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

33、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因此,学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关内容。,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即自觉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内容: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 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

34、状态(意志、干劲和决心等)。,判断正误,1、任何规律都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3、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精神能够成为运动的主体。 4、人们可以创造、消灭、改变规律。 5、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制约客观规律起作用。,正确的是:2,D,B,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荀况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的这个观点 ( ) A.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 B.肯定了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C.认为人必须听天由命 D.认为人能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 A.事物都是运动、变

35、化、发展的 B.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荀子这些话说明( )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D,(2010重庆卷)正在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展出的“美人鱼”雕像,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形象创作的,许多孩子都是读者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因为成长背景,生活西索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鱼”形象。 31.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对“美人鱼”认识是对现实存在“美人鱼”的反映

36、B童话中的“美人鱼”体现了安徒生主观能动性的随意发挥 C“美人鱼”雕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们心中的“美人鱼”是一个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解析:人们对“美人鱼”的认识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结果非感性形象,A、D项排除;童话中的“美人鱼”是安徒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结果,但非随意发挥而是有其创作的意图,B项排除。世博会上的“美人鱼”市建设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C项。,C,【解析】 中观点错在没有认清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规律。中观点认识到了致富道路的特殊性,看到了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否认了规律的客观

37、性,也是错误的.,(2009全国卷)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 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 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A. B. C. D. ,B,(宁夏卷21题

38、) 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 B C D,C,(上海卷第15题)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

39、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A,学生在做涉及规律的选择题时,是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如上题中“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显然是错误的,可以直接排除。,背景:“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南亚大地震伤亡惨重;禽流感引起全球恐慌,规律的含义(略)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集中表现为他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为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会受到它的惩罚。自然灾害的

40、发生和规律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题中观点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正确的。 当人们还未认识规律的时候,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人类要受到规律带给人类的灾难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认识并自觉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辨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辨析: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的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在广东省政府及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市政府通过充分的准备。周密的部署,精彩的陈述,终于通过了亚奥理事会的评估,顺利获得

41、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主办权。 辨析: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辨析题:,答:(1)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条件,取得成功。广州市政府能成功获得亚运会主办权,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为基础。如果违背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亚运会要办成功也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广州的优势条件。 (3)可见,离开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只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

42、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灾难。 辨题: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人不能预见和避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浩劫。,参考答案: (1) 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发生作用时不以人的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可抗拒性 (2)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能够认识客观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人类不能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错误的。 (3)对人类“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浩劫”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由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水平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代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在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客观规律,防灾抗灾,从而减轻对人类的危害。 (4)人类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