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部分.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42254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史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古代史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古代史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史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史部分.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日照四中2016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精选试题典例,古代史部分,1.“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2.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这种现象根源于 A.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 B.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 C.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原则 D.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同构原则,3.“君主自命天子,

2、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主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周代政治 A.影响了封建君权神授与皇位世袭的理念 B.影响了封建政治君父同伦、家国一体的体制 C.促进了君主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D.导致了后世男尊女卑、君父一体的政治现象 4.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宦官专权乱政

3、现象严重 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5.秦汉时期,中央设监察机关,汉代的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逐级巡视。这表明秦汉对敌方的监督 A.采取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的巡视制度 B.中央监察制度与地方监察制度相脱节 C.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行政巡视体系 D.巡视官员具有职权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6.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发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设置十道按察使,后罢;开元二年(714年)复置十道按察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主要说明唐朝 A.最高统治者忽视对地方的行政治理 B.地方行政运行机制日

4、益完善 C.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 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理,7.四库全书明祖训中讲道:“大抵惩前代之失,欲兼用封建郡县,以相牵制,故亲王与方镇各掌兵,王不得与民事,官吏亦不得与王府事”这主要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地方行政制度日趋完善 C.中央集权下的制度困境 D.郡国并行制度发展的困境 8.淮南子缪称训:“凡万物有所施之,无小不可为;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人之情,与害之中争取小焉,与利之中争取大焉”这一记载应用到中国古代农业经营上主要体现了 A.精耕细作的思想 B.量力而行的思想 C.集体耕作的思想 D.趋利避害的思想,9.福清县王荣家庭,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

5、,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经济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稳定小农经济 C.限制家庭手工业 D.保证家族财产共享 10.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这主要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11.许倬云在汉代农业中说:“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

6、,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这表明汉代 A.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联 B.政府已经开始放弃抑商政策 C.商业贸易的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 D.统治者推行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12.明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征四两。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明太祖的这一规定 A.阻碍了传统农业的进步 B.说明当时的农业税繁重 C.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D.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13.中国商人曾经开辟了许多条对内、对外贸易的商道,比如从

7、陕西长安到甘肃天水的茶马古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从东南沿海到印度洋的海水丝绸之路等。这些商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情况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与失败 C.从开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历程 D.我国区域性商品流通渐成规模 14.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坊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芜湖浆染业规模迅速扩大,质量明显提高,产品畅销全国,终成全国同行业之首。这表明 A.徽商已遍布全国各地 B.芜湖出现新经济因素 C.政府加强手工业管理 D.芜湖成为纺织业中心,15.红楼梦中写到的西方器物,几乎遍及衣、食、用、

8、娱乐等各类,尤以日常用品最为多见。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大量生产外国产品 B.清朝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政策 C.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实写照 D.曹雪芹文学修养高,虚拟想象力强 16.孔子倡导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反对用人唯贤。支撑这两位思想家言论的理论基石是 A.仁爱思想 B.无为理念 C.贵族制度 D.小农意识,17.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 A.司法审判依据从重神权到重法治 B.君主专制下法律极其苛刻 C.司法审判具有

9、礼法结合的特点 D.成文法法律体系比较完备 18.“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颢有几句名言:“万物莫不有对”“自然之理,生生不息”“大变则大益,小变则小益”。这最能说明 A.儒学变得更加具有思辨性 B.程颢是理学的创立者 C.辩证法是理学的哲学基础 D.程颢是唯物主义思想家,19.苏渊雷指出: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从明清时期来看,文中的“纵”主要是指 A.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和束缚 B.儒学丧失了传统统治地位 C.彻底抛弃了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 D.明清儒学具有承古萌新

10、的特点 20.李贽在其童心说中强调:“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童心说”的主要意义在于 A.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价值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C.破除了对孔子的盲目崇拜 D.视童心为最高的道德标准,21.中国绘画在唐代多有富贵、臃肿、华丽、多彩的特征,到了宋代则有清雅、单调、简朴的特征。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C.宋代忧患形势严峻 D.佛道思想的影响 22.宋代印刷书籍中,事关朝代兴替、政治得失、制度沿革乃至国计民生等方面的种类大大增加。这是由于 A.印刷水平大大提高 B.教育在社会

11、得以普及 C.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D.文化世俗化势力加强,23.珍妮弗托尔伯特罗伯兹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一书中论及“权力和威望是来自少数几个富有家族之人所具有的特权,这一观念在任何人记忆所及的时间里,都是希腊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制定“陶片放逐法” B.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C.五百人议事会取代四百人议事会 D.实行公民津贴制 24.在古罗马,若债务人到期不将某款项偿还,先是会被债权人收为奴隶,“使役之,出卖之,杀戮之”,后转变为对债务人实行监禁,再而转变为对债务人实施信用破产的丧廉耻制度。这反映出古罗马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道德因素

12、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C.法律充分保护罗马贵族利益 D.法律具有保护人身权利的人文精神,25.有学者指出,“罗马人”是一个法律概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人”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其核心标准依然是 A.是否拥有共同的血缘 B.是否具有自由人身份 C.是否属于奴隶主阶层 D.是否获得罗马公民权 26.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大会的职责是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对议案具有充分的讨论和决定权。而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召开公民大会和提交议案等。这主要表明了 A.权力机构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B.法律至上原则得到充分贯彻 C.公民大会的权力也不是无限的 D.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关,27.十二

13、铜表法第四表规定:“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死之;纵使子孙担任了国家高级公职的亦同。”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注重维护家庭成员利益 B.重视维护家庭血缘关系 C.注重保障家庭内的团结 D.具有鲜明的习惯法特征 28.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罗马人完全尊重习惯法 B.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 C.将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D.实现人人平等法律至上,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

14、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特点:平民性;综合性。 影响: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推动了“平民政治”的形成;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稳定发展。,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美国学制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新政的)舵

15、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这位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一: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不正确。 理由:科举制度在中国近代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并非科举

16、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导致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局面。 观点二: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正确。 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近代由于废除了科举制,不仅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也使一些手握重兵的强势力量能够割据一方,从而加剧了社会动荡。,4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

17、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 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

18、西法、钱穆国史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措施:严格限定考试范围、答案来源和答卷格式;避免财富、权力、地域等差异转化为科举的优势;对科举案件惩以重刑。 影响:注重客观标准,利于政权开放,扩大统治基础;避免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遏制地方意识,巩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统一等。,4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 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

19、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图: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 认识:选官方式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科学公正的选官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历史已经形成的选官方式或制度,要能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完善,而不能盲目地废止。,40(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游在饭罢戏作中写道:“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太和楼是北宋仁宗年间临安的著名

20、酒楼,无名氏在题大放送和楼壁中写道:“太和楼三百年间千夫承糟万夫瓮席分珠履三千客,后列金钗十二行。一座行觞歌一曲,楼东声断楼西续。就中茜袖拥红牙,春葱不露人如玉。” 宋诗纪事卷96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南宋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市场摊点众多,商品种类丰富;商业活动严格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经济繁荣;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日益完善;世俗娱乐活动众多等。,40.(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以下是史籍关于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记载。“便服裘帽,惟取华丽,或娼优而僭拟帝后,或隶仆而上同职官,贵贱混淆,上下无别。”“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

21、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南都(指南京)服饰,在庆、历前犹为朴谨。近年以来,殊形诡制,日新月异。”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乃今之江南犹多此俗人家,儿子娶妇,辄求分异。兄弟当分,异居异财。”“婚娶颇多论财,嫁女竞侈,穷极靡丽,富贵妆资从厚。” 摘编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江南民众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特点: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

22、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出现家庭小型化现象(出现兄弟、父子分产别居现象或人们的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 影响: 政治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传统家庭结构; 经济上:促进人口流动,有利于城镇就业,推动工商业发展; 思想上:冲破了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有利于市民阶层的觉醒; 社会生活上:奢侈之风造成浪费、贫困加剧等社会问题,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0(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

23、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北宋东京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特点: 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发达。 原因: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城市商业蓬勃发展。,40.(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16世纪在欧洲商业上发生的重大变革。主要

24、表现为欧洲资本的流通范围和海外贸易的地域急剧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贸易额迅速增加,以及由此导致了商业的性质和经营方式的改变。这场革命,不仅开辟了东西方贸易新的通道,还使得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商人纷纷组织起新型的贸易公司。这些公司实力雄厚,采用新的方式经营,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封建性商人公会,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而且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狭窄范围。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商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这场革命及积极作用,并指出欧洲商业革命与宋代商业革命的

25、不同之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工商业的发展等。 积极作用:推动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促进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不同之处:中国的商业革命仅局限国内,而欧洲的商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中国的商业革命没有引起生产关系方面质的变化,而欧洲的商业革命则促使欧洲从中世纪转向资本主义时代。,40(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

26、。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董仲舒与朱熹的君权观,指出二人君权观的共通之处,并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其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君权观: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通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大理.去人欲”。 共通之处:一方面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限制君主的行为。 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五行家等具有神

27、秘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教等学说。,40.(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对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摘编自英 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是不可以汇合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原因: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

28、善思想内涵;继承、发展传统思想并予以创新;符合世俗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前意识等。 (3)赞同。理由:新教仍信仰上帝和提倡阅读圣经,本质上是以神为本,故宗教改革并不是人文主义的。 不赞同。理由:新教把天主教的统治打破了,鼓励民主、自由的思想。此外,新教比路德教强调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这也有利于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所以人文主义和新教可以汇合。(言之成理即可),4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一: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延续了孔子“礼”的思想,强调的对等级社会秩序的尊崇,逐渐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君主

29、专制的工具。 观点二:儒家思想的现实精神与乌托邦性格,使之与君主专制既结合又存在着深刻的竖张、摩擦与冲突,从而造成了对专制君主的某种内在的制约调节机制。 结合汉代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探讨以上两种观点。(说明:任选以上一种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同意观点一,儒家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维护了君主专制;宋代儒家的程朱学派进一步宣扬“三纲五常”,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为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武器;

30、明清时期,儒家的“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从而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因此,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明显起到了维护君主专制的作用。 同意观点二,儒家思想对君主专制起到了制约作用。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思想,劝诫君主实施仁政,不要推行暴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南宋朱熹提出“正君心”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抨击君主专制,并提出一些制约君主专制的措施,发展了儒家思想中的民主因子。因此,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对君主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4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万历年间,富豪王伯昌及其妻蒋

31、氏有三个女儿,大女儿金花嫁给了官宦子弟,二女儿银花嫁给了富商子弟,只有三女儿翠花违背父命,嫁给勤奋好学但家徒四壁的秀才徐文俊。王伯昌夫妇因此对翠花一家十分不满。 蒋氏六十寿辰时,翠花家里除了三升荞麦以外一无所有。翠花将它做成荞麦馍作为寿礼前往娘家拜寿。 金花和银花分别送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作为寿礼,蒋氏十分高兴,她们俩得到很好的招待。翠花的寿礼只是一篮荞麦馍,当面受到父母的奚落和虐待,并不准王翠花参加寿宴,最终在风雪交加的寒夜,王翠花被父母赶出了家门。 不久,王伯昌卧病不起,蒋氏熬药时不慎引起火灾,王伯昌葬身火海,家产全部烧光。蒋氏无家可归,求助于金花和银花。金花和银花以各种借口拒绝收留,蒋氏只

32、好沿街乞讨 摘编自地方戏剧荞麦馍赶寿(亦称翠花女捡过)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故事背景,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蒋氏遭金花银花拒绝收留后的故事情节,并加以解释说明。(要求:续写的故事情节要与材料能衔接上,解释说明必须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个方面入手,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示例】 【后续故事情节】后来,徐文俊考中头名状元,蒋氏得知便求助于翠花收留自己。翠花一方面痛恨母亲当年的行径,另一方面感念母亲生养之恩;便与丈夫徐文俊商量,二人深明大义,不计前嫌收留了蒋氏。同时劝说世人,要尊老爱幼,不要嫌贫爱富。 【解释说明】政治:为官或富有即有社会地位,能受到尊重(如蒋氏喜欢金花和银花);科举考试使选官用人权掌握在皇帝之手,普通士人通过科举可以改变命运(如徐文俊考中头名状元) 经济:经济意识渐浓,讲求财物,婚俗讲究“门当户对”,嫌贫爱富也比较流行 思想观念:尊老爱幼观念;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如孝道);传统纲常观念(男权主义观念,夫贵则妻荣);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