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高校扶贫工作总结范文.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245354 上传时间:2018-11-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总结】高校扶贫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作总结】高校扶贫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工作总结】高校扶贫工作总结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高校扶贫工作总结范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高校扶贫工作总结范文 特征码 TcxwePFtsfXPPZFrpgdl 篇一: 安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的号召,积 极参与滇西扶贫攻坚,并定点扶贫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通过 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和专业 扶贫,为云南省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项扶贫工作取得 明显实效。 一、提高认识,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扎实做好挂钩帮扶工作,学校 20*年组织 7 批次, 20*年已组织 6 批次各方面力量赴施甸县调研考察和实施项目。 调研涉及整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基础教育、施甸县城乡规划、 姚关镇文化旅游开发、雷打树村人畜饮水蓄水安全、生猪养殖

2、 和火腿加工、野鸭湖产业发展、水蛭养殖和药品生产,高山特 第 2 页 色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严格按照西安交通大学 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学校党 委明确要求,全校上下必须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 贫为主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力求实 效。 二、发挥智力优势,重点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扶贫 学校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 具体针对当地人力资源缺乏、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培 训、基础教育培训和医疗培训三个主攻方向,开展各类培训 12 期,供培训 2600 人次。 一是扶贫干部培训。依托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 通大

3、学基地,面向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和陇川县在 20*年 先后举办了 4 期干部培训,近期又将开展 2 期,共有 200 余名 来自基层的干部接受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 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小城镇建设、县域 经济建设项目策划、包装与申报、历史文化追思、空间集聚机 制与城市发展的信息动力学、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领导干 部的新闻传播素养、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地教学等。 第 3 页 二是教师培训。20*年 6 月,来自施甸县教育局的干部、 中小学校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 的考察学习和听课培训;20*年 12 月、20*年 3 月,西安交大 附

4、中、附小及幼儿园的 20 余名骨干教师分两批,赴施甸县开展 了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特色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 与教育、备战高考与重点难点突破等四个专题的教学报告,并 通过上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学培 训。 三是智力帮扶。20*年,人居学院专家教授经过实地考察, 向施甸县县委和政府提交了城乡规划及旅游开发帮扶项目的建 议,与当地政府共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项目的规 划和实施。生命学院书记、院长带队赴施甸就可能进行科技合 作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为施甸一中师生做科普知识讲座;实 地考察了施甸县太平镇石瓢温泉地热资源,与县国土局和太平 镇就开发石瓢温泉饮用富氢水相

5、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研讨了 施甸健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可行性,为以后进一步合 作打下了基础。20*年 6 月 5 日,学校副校长李伟一行 5 人在 保山市委、副市长刘朋建,施甸县县长张云怡及其他市县有关 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姚关镇雷打树村、施甸三中、姚关小学和 云南海瑞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在施甸县召 开了 20*年扶贫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总结 20*年帮扶工作,明 第 4 页 确 20*年的帮扶工作计划,学校有关部门与施甸县四大班子领 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 20*年帮扶工作。同时,学校组 织学生创业企业与施甸县当地的青年创业企业进行经验交流, 组织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县

6、农业局开发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电 子交易平台,解决高山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广问题。 四是教育挂钩帮扶。针对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非常落后 的局面,学校把当年扶贫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到了基础教育帮扶 上。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学校 20*年一期投 入 60 余万元帮扶援建施甸中小学校园网络项目由西安交大网络 中心承担,顺利建成并开通了施甸一中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 络,新建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教室,搭建了施 甸一中主页服务器;20*年,学校二期投入近 50 万元,为姚关 镇雷打树小学、施甸三中、仁和镇中学各建设了一个计算机教 学机房;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初步的网络技术培训。学校工会

7、与施甸县总工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共同圆大学梦活动,每年投 入 2 万元资助 10 名施甸籍贫困大学生。校团委、仲英书院组织 了两次赴云南施甸帮扶实践活动,40 余名师生分别在施甸县一 中、三中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博士生协会对施甸县域经济中的特 色农业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民生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形 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 第 5 页 五是文化交流。文学院杨琳教授课题组,针对施甸县抗战 文化、契丹文化、布朗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 护及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学生艺术团深入具有布朗族和彝族音 乐魅力的白龙水村、摆榔乡、由旺镇等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并同他们同台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

8、响。学校 舞蹈团,赴施甸县进行“跳舞吧交大”的采点拍摄,并形成了 “醉美施甸”专题系列,宣传推广施甸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六是卫生医疗帮扶。学校三所附属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对施 甸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第一附属医院派出 医疗队赴施甸县为近 200 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医学临床“三 基三严”专业培训;第二附属医院先后对保山市人民医院、施甸 县中医院、施甸县妇幼保健院、姚关镇医院进行了学科对接和 指导,重点对施甸县人民医院等级评审进行了模拟测评,同时 制定了三年的医师、护理管理等方面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和保山 市医专的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累计接受 33 名医务人员到学 校三所附属医院进行为期

9、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和培训。 三、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做好挂钩扶贫工作 学校组织部根据教育部人事司要求,结合岗位要求,认真 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派工作。经基层党委推荐、组织部门遴 第 6 页 选、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分两批选派了 2 名干部赴滇 西挂职。挂职干部深入基层考察了全县乡镇、农场、全县中小 学,直接与群众沟通交流。主动登门与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 党政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座谈,主动了解县情、民情,学习 地方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学校与当地扶 贫工作联席会议的联络人,切实承担起了学校与滇西边境山区 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找准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 20*年

10、 4 月 21 日,学校举行社会扶贫工作会议,总结 20*年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安排部署 20*年学校 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认真归纳和总结,找准着力点,影响和带动当地的发展,提升 扶贫工作的成效和意义。一是突出挂钩帮扶的重点区域和项目, 促进帮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针对具体项 目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项目监督评价推进机制, 确保有效落实。三是统筹校内外资源、发挥优势,将自身的优 势与帮扶地区的需求结合起来,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做好帮联 共建、产业培育、吸引人才与资金等工作,激发帮扶地区脱贫 致富的内生动力。四是借助社会媒体的力

11、量加强对帮扶地区的 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 第 7 页 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倡的扶贫政策,根据县教育局的扶 贫帮困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多种 帮困活动,深入探索扶贫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 为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习,现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 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了办公室。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会计室、各班主 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十家,温暖 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 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 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

12、施。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 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 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 的温暖。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赵静等 9 名同学为上 第 8 页 一年度扶贫帮困助学金发放对象,在上学期末由刘世攀副校长、 教务处徐进文主任、以及团委陈涛书记等亲自将助学金送到贫 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 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同时确定凌杰等 18 名同学享受团 县委希望工程捐助对象。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为患病的林春敏 同学捐款,短短半天时间,就筹集捐款 7000 余元。当把这笔捐 款送到林春敏同学家中的时候,

13、他的父母连声感谢。林春敏同 学自己也表示一定会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学校、社会和 父母关爱。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周边的好几个企业主已 经答应向我校的林浩男等同学每年捐赠 600 元,以帮助他们顺 利完成学业;各村委会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 奋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 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 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我校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 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 一位同学都能感受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