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观察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作为单元起始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特征与功能”核心概念展开学习,依据课程标准,本课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外部特征,能利用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并描述,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探究兴趣。这一课,教师创设“观察、描述物体特征”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学会从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探索活动:一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选定的一个物体进行观察与描述;二是通过与其他物体进行对比,发现这个物体更多的特征,并在记录单上圈
2、出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有序、全面地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从而加深对物质特性的理解。【学生分析】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无法直接从物质建立概念,需要从认识物体的特征开始。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他们对身边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这些物体。但是,他们对怎样有序地观察这些物体,从哪些方面能更全面、多角度地描述物体的特征仍然存在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有序地观察物体,并从多个角度描述物体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
3、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科学思维目标观察常见物体的特征,用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探究实践目标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态度责任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难点:物体的颜色、形状、透明度、气味等是可以被直接观察并描述的,而轻重、薄厚、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需要对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为学生准备: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教学过程】一、聚焦1 .
4、教师活动:准备盲盒,在盒子里放入几个物品,学生只能通过用手摸的方式猜测盒子里是什么物品。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轮流从盒子里摸一个物品,让学生描述这是什么物品,并说出这样判断的理由,教师适时引导。2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触觉去感受物体。除了触觉,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物体,并尝试从颜色、形状、大小等多个角度进行描述。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或短语记录在黑板上,如“光滑”“坚硬,圆形,红色”等。设计意图:利用盲盒游戏的方式,营造了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探索、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激发学生对物体特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二
5、探索探索一:观察并描述一个物体1 .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品,带领学生说一说这些物品的名称。2 .教师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观察、描述物体呢?比如橡皮。带领学生回顾,可以用眼睛观察橡皮的形状、颜色、是否透明等,通过鼻子闻判断橡皮是否有气味,还可以用手摸,来感知橡皮的特征。3.学生分组活动: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在记录单上圈出来。有补充的,可以用词语或画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描述物体特征的词语提炼为科学词汇,记录在黑板上。探索二:和其他物体对比观察,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1 .教师谈话:刚才大家观察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想要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还
6、能怎么做呢?教师提问:我们试着将刚才观察的物体和其他物体进行比较,还能观察到物体的哪些特征呢?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物体的轻重、厚薄、大小等特征。2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将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在记录单上补充并圈出来。注意:记录结果要真实。3 .交流评价:学生将记录单带到展示台上进行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根据实验记录进行交流的意识。设计意图: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和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物体特征进行科学描述的能力。通过对比观察,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物体之间的相对特征,培养其分
7、析和比较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物体特性的认知。三、研讨1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观察这些物体的?这个问题指向的是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感官看、闻、摸等方法观察物体的特征,让学生知道将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对比的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2 .教师提问:我们用了哪些词语描述物体的特征?这个问题指向的是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引导学生交流选择了哪个物体进行研究,将它与哪个物体进行对比,知道了哪些特征;其他小组又选择了哪两个物体对比,并知道了哪些特征。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对同伴的观点进行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观察技巧、描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日后进行更复杂的
8、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拓展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拓展部分的“猜一猜”,让学生说一说是通过哪些特征猜到这个物体的。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特征的兴趣,评价学生能否从形状、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等方面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相关练习】1.判一判(1)我们没有办法观察和描述周围的物体。()(2)我们可以用“漂亮”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答案:(1)X(2)X2.选一选(1)我们可以用()感知物体的气味。A.手B.耳朵C.畀子(2)要观察苹果的颜色,应该用()。A.手摸B.鼻子闻C.眼睛看(3)下列不属于木块的特征的是()。A.木块的形状、大小B.木块的颜色、轻重C.木
9、块数量的多少答案:(1)C(2)C(3)C【板书设计】观察物体的特征“光滑,“坚硬,“圆形”“红色”轻重、厚薄、大小L2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围绕“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的课标内容展开,重点在于带领学生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简单分类,这是科学研究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学中,教师创设给物体分类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分类任务。在前一课观察记录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他几种物体的特征。提示学生选择一个特征,找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分成两类。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认识到分类的标准可以不同。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探索活动:在分类前给物体编号;选择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
10、类;尝试使用不同特征再次分类。通过这三个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实际体验分类过程。【学生分析】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分类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往往难以自发地对比和关联不同物体的特性,这使他们在基于物体特征进行分类时遇到困难,不易发现并归纳出共同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选取某一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如轻重、薄厚、色彩、质感、形状等,引导他们识别并归纳物体间的共性,从而实现初步的分类。同时,强调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不同的分类结果,培养其多维思考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科学思维目标根据选定的物体的某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探
11、究实践目标观察和对比身边物体的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态度责任目标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关注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选择的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尝试按其他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了解科学准确地分类受标准细分程度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市场中各类蔬菜分类摆放的图片。为学生准备: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均为前一课观察过的9个物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适当增减物体)、用于编号的标签贴、分装篮。【教学过程】一、聚焦1 .教师活动: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分类
12、场景图片或视频,如市场里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都是分类摆放的,超市的饮料、零食等也都是按种类摆放的。2 .教师提出问题:在超市,我们可以看到商品被整齐地分类摆放,你是怎样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的呢?学生一般会想到按照物体的功能把同类物体放在一起,比如把笔分为一类、书分为一类、玩具分为一类等。3 .教师出示前面观察过的9个物体的照片或实物,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给这些物体分成两类呢?学生在举例时,教师可以适时追问,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是根据什么特征把这些物体归为同一类的。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回看第一课的记录单,问:“我们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再根据学生的问答,把提到的各种特征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物
13、体的这些特征进行分类。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生活中的分类实例,激发学生对分类概念的直观认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分类经验,进而探索基于物体特征的分类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归纳的能力,同时强化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二、探索1 .教师引导:在分类活动开始前,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有物体进行统一编号,也可由教师先做好编号准备,提高课堂效率。2 .分类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自选特征独立或合作完成分类任务。例如,若选定“透明度”为分类依据,则需将非透明物品(如木块、作业本、红砖等)归为一类,透明物品(如塑料笔筒、塑料尺)归为另一类。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编号记录分类结果。3 .再次分类:教师
14、引导学生尝试依据不同特征再次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可以轮流由一名学生执行分类,其余组员依据分类结果猜测分类依据。设计意图:通过轮流操作,确保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分类标准,深化对分类多样性的理解。此环节操作简单,着重于启发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特征进行分类,提升分类技能的灵活性和广度。三、研讨1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教师将学生研讨的分类结果和分类特征记录在黑板上。2 .根据学生提到的分类特征进一步追问:根据同一个特征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不同吗?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根据轻重分类,有的小组可能会认为重的物体有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其他物体都归为轻的一类
15、有的小组可能会认为塑料笔筒、钢尺也应归为重的物体。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说出“把塑料笔筒、钢尺等归为重的一类”的理由,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结果受到了什么因素影响。按照“轻重”特征分类,对“轻”和“重的划分标准应该做出更具体的规定。教师只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细分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就可以了,不必追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分类依据的多样性,进而探讨同一特征下分类结果的差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四、拓展1 .出示体育器材分类摆放的图片,提问:这些体育器材是怎样分类摆放的?学生交流发现同款球类、德子等体育器材被分类摆在一起。教师可以举出更多
16、应用到分类的场景。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分类可以使繁杂的事物变得井然有序,让我们的生活、学习更有条理。【相关练习】L判一判(1)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或轻重来给它们分类。()(2)我们在给物体分类时,先给物体编号,然后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答案:(1)(2)2 .选一选(1)如图所示,将乒乓球和玻璃球分为一组,将橡皮和尺子分为一组,它们是根据物体的()特征分类的。A.轻重B.形状C.颜色(2)在按照物体的轻重分类时,下列方法不适合的是()o吟S蜀酉Y=I=A.于B.耳朵C.简易天平答案:(1)A(2)B3 .填一填:将下面这四种物体分成两类。木块尺子二
17、E二二长条橡皮圆柱橡皮根据物体的特征,可以把和分为一类,把和分为另一类。(填序号)参考答案:形状,和分为一类,和分为另一类。【板书设计】2.给物体分类编号把同一类物体的编号填在同一个椭圆中。我选择的物体特征分类结果1.3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应课标“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从这一课开始,学习内容将逐步聚焦在轻重和形状这两个基本特征上。这一课中,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创设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通过亲自动手操
18、作和直观体验,学生认识至产物体有轻重L并学会如何通过比较来描述和表达物体的轻重关系。本课主要分为三个探索活动:学生将依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和已有经验对物体的轻重进行初步推测;学生尝试用手两两掂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使用简易天平这类测量工具,通过科学的称量方法,精确比较物体的轻重。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使用多种比较轻重的方法,逐步培养对物质轻重特征的科学认知。【学生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轻重有所感知,在尝试按轻重对物体进行分类时,部分学生可能已经白发地采用掂量的方式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但学生可能还未充分意识到,对物体轻重的描述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概
19、念,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轻或重,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体现出来。止匕外,学生在比较物体轻重时,缺乏多样化的比较方法。因此,本课创设比较物体轻重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并且“描述轻重”是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结果。【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通过观察、手掂以及简单工具称量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手掂和简单工具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探究实践目标初步掌握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的方法,认识到用简单工具测量轻重更准确。态度责任目标在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测量,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教学重难点】重
20、点: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难点:将多个物体两两通过掂量进行比较时,能够做到有序、严谨,并能根据比较结果准确地排序和记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为学生准备:玻璃球、乒乓球、空盒子、小木块,简易天平、同一规格的同形针。【教学过程】一、聚焦1 .教师活动:展示预先准备好的4个物品(玻璃球、乒乓球、空盒子、小木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4个物体中,哪个最轻?哪个最重?学生可能会根据直观印象或以往经验猜测物体的轻重。3 .教师提问:除了猜一猜,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些物体的轻重呢?4 .学生讨论:
21、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用手掂、用秤称等方法,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评价。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物和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奠定基础。二、探索探索一:猜一猜1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上的4个物品图片,分别是一个空盒子、一个小木块、一个小玻璃球和一个乒乓球。教师提问:如果不接触这些物体,仅凭图片,我们能猜出它们的轻重顺序吗?解释规则:请在记录单上记录你的猜测。记得用数字表示,力”代表你认为最轻的,4”代表最重的。2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图片,根据经验判断物体的轻重,并在记录单上标记猜测结果。3 .交流与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猜
22、测结果,询问:“你为什么这样猜?“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不同猜测结果,形成对比,突出不同的观点。4 .教师总结:大家的猜测都很有趣。你们有没有发现,即使是看起来相似的物体,我们的判断也会有所不同。这说明,只凭外观和直觉,有时候可能猜得不对。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物体的轻重,我们需要用到一些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锻炼了观察和直觉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意识到直观判断的局限性,为后续通过科学方法精确测量物体轻重埋下伏笔,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二:掂一掂1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尝试了通过猜测来判断物体的轻重,现在让我们用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掂一掂。
23、教师提问:同学们,把你的手当作一杆称,怎样用手来比较物体的轻重呢?2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用手掂量4个物体,比较它们的轻重。鼓励学生分享想法,如:选择两个物体进行直接比较,留下较重的继续与其他物体比较,直至找出最重的物体。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用手掂量并按照轻重对物体进行排序。强调操作步骤:每个小组选择任意2个物体,用手掂量比较,如可以选择小木块和空盒子。如果小木块比空盒子重,则保留小木块,放下空盒子;接着用小木块与其他未比较过的物体逐一比较,每次都留下较重的那个物体,直到找出这4个物体中最重的一个,并将其标记为4。使用相同的方法,在剩下的三个物体中再次选取两个进行
24、比较,确定其中较重者,再将其与剩余的那个物体比较,较重的标记为3。最后,对剩下的2个物体进行比较,较重的标记为2,最轻的标记为1。当然,也可以两两比较,每次都留下较轻的那个物体,直到找出这4个物体中最轻的,并逐一排序。3 .分组实验:每组学生按照演示的步骤,用手掂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进行排序,然后记录排序结果。交流结果与讨论:收集各组的排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对比不同小组的排序结果。4 .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物体,不同小组的排序结果会有粉?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手掂比较法受到个人感觉的影响,和精确测量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提问: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大家得到一致的结果呢?设计意图
25、通过用手掂比较法,学生亲身体验了直观感知在比较物体轻重中的应用,也意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打下了实践基础。探索三:称一称1 .自然过渡: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使用简易天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比较物体的轻重。2 .教师示范:现在,我们将使用简易天平来比较物体的轻重。让我们先看一次演示,将一个物体置于简易天平的一端,然后在另一端逐个放置回形针,直至天平平衡,记录所用同形针的数量。教师强调:回形针数量越多,表示物体越重。3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按照示范步骤,使用简易天平逐一称量4个物体,记录每个物体对应的所用同形针数量。4 .结果汇总:各小组展示用手掂与用天平称量两种方法的
26、排序结果,教师协助在黑板上呈现。5 .集体研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尤其是用手掂与称量两种方法的排序结果的对比。讨论:简易天平称量的排序结果和手掂比较的排序结果一样吗?哪种排序结果三倾?6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简易天平进行精确称量,它比用手掂更准确,因为不受个人感觉的影响。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亲身体验到简易天平能够更精确地测量物体重量,进而能够更准确地比较物体的轻重。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结果,加深学生对科学测量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与集体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三、研讨研讨一:用三种方法得到的三次排序结果,哪一次更准确?
27、学生会发现用“猜一猜”的方法,每个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用手“掂一掂”的方法,虽然所有组都认为乒乓球最轻,但在其他三个物体的排序上,用掂量法有不同的结果;用“简易天平称量”时,各组排序结果都一样。通过三次给物体轻重排序,学生发现用简易天平称量更准确。研讨二:木块是较轻还是较重,怎样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轻重需要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设计意图:通过研讨环节,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不同比较方法的异同,理解科学测量的必要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始建立正确的描述物体轻重的视角,即轻重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相对概念。四、拓展在探究活动中,给出问题情境:两个杯子的形状、大小相似,哪个
28、轻?哪个重?怎样判断?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相关练习】L判一判(1)可以用手掂一掂,比较科学书和数学书的轻重。()(2)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大小看起来都一样大,它们的轻重也是一样的。()o答案:(1)(2)X2.选一选(1)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重量,我们可以使用()。A.尺子B.简易天平C.体温计(2)判断物体轻重最准确的方法是()。A.猜一猜B.掂一掂C.称一称(3)用简易天平称量玻璃球的重量,天平一端放玻璃球,另一端放回形针。当天平()时,回形针的数量相当于玻璃球的重量。A.向玻璃球一端倾斜B.向回形针一端倾斜C.两端达到平衡答案:(1)
29、B(2)C(3)C【板书设计】乒乓球1.4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中的“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工形状是物体重要的特征,本课将通过“滚动”与“叠放”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物体的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教学关注点并非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形状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摆放的稳定性和物体的形状相关,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探索活动:从不同而观察物体的形状;将物体放置在斜面上做滚动实验,根据是否容易滚动对物体进行分类;将多
30、个同样的物体叠放起来,观察哪种形状的物体容易叠放。通过探索活动,学生初步理解形状对于物体特征的重要性。【学生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平面和立体图形,并且对不同物体的具体形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以足球容易滚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容易滚动”和”容易叠放”两个角度来认识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在本课中,以足球容易滚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容易滚动”和“容易叠放”两个角度来认识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本课向学生呈现了三类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平面的小木块和长条橡皮,它们难以滚动但易于叠放;乒乓球可以滚动但不易叠放;以及同时具备这两类物体特点的圆柱橡皮、螺母和透明胶带。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与
31、它“是否容易滚动“有关,同时也对物体“稳定摆放”产生影响。【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科学思维目标在观察、简单实验、分类等活动中,比较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探究实践目标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态度责任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难点:通过实验探索,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能稳定摆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为学生准备:斜面、饼干、长条橡皮、圆柱橡皮
32、小番茄、卷筒透明胶带、塑料尺、方形小木块、螺帽、乒乓球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情境创设:轻轻踢一下草地上的足球,它就开始滚动了。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物体像足球一样,轻轻一推,就能滚动靡3 .提问: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不会轻易翻倒呢?学生可能会提出盒子、小木块、书籍等物体能稳定摆放。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些能够稳定摆放的物品,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一年级学生建立起形状与物体功能特性之间的联系,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促进他们对形状多样性和功能性的初步理解。二、探索活动一:“形状侦探”1 .教师活动:展示一系列形
33、状各异的物体,包括乒乓球、小番茄、螺帽、饼干、方形小木块、圆柱橡皮等。2 .学生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个物体,描述它们的形状。3 .鼓励学生基于观察结果,预测哪些物体更容易滚动,哪些物体更易于叠放。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猜测和理由。设计意图:初步唤醒学生对形状多样性的认知,激发对物体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好奇心。活动二:滚动大挑战1 .教师引导:现在,让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测。在斜面上滚动它们,特别注意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的面滚动时的差异,并记录每个物体的滚动情况。2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滚动实验,轮流将每种物体从斜面顶端释放,观察并记录其滚动情况。3 .交流与分享:
34、学生发现球形物体(如乒乓球、小番茄)最容易滚动,而方形物体(如方形小木块、长条橡皮)则很难滚动。螺帽和饼干等物体在以不同形状的面向下滚动时,滚动情况也各不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直观感受到物体形状对滚动性的影响,培养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的能力。活动三:“叠放大师”1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将挑战叠放这些物体,看看哪些物体容易叠放成“高塔”。2 .学生实验:学生尝试用多个相同形状的物体叠放,记录哪些容易叠放,哪些不易叠放。3 .交流与分享:学生发现方形物体(如方形小木块、长条橡皮)容易叠放,而球形物体(如乒乓球、小番茄)几乎无法叠放。平放的饼干和卷筒透明胶带也能相对稳定地叠起来。设计意
35、图:进一步探索物体形状对叠放稳定性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形状多样性和功能适应性的深入理解。三、研讨L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像乒乓球和小木块那样的形状,无论怎样实验,都不会影响其滚动情况;像螺帽、饼干、卷筒透明胶带具有多个不同形状的面,采用不同的面进行滚动实验,它们的滚动情况会有不同。4 .怎样将物体稳定地摆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滚动的形状的物体具有摆放不稳定性,而不容易滚动的形状的物体则能够稳定摆放。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和交流研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认识形状如何影响物体的滚动性能和摆放的稳定性,从而深化对形状这一基本属性的认识。四、拓展1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
36、了解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和叠放方面的特性。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收纳工具,比如,卡槽收纳箱和鸡蛋收纳盒(提供图片或实物),它们的设计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物体的形状,以实现高效和稳定的收纳喀学生思考交流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收纳盒和卡槽收纳箱,尝试回忆它们的形状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连接,深刻理解形状对物体功能的影响。【相关练习】L判一判(1)乒乓球是球体,容易滚动。()(2)小木块每个面都是平的,容易叠放。()答案:(1)2 .选一选(1)观察下列物体的形状,从不同的面观察,形状不同的是()。A.乒乓球B.圆柱橡皮C.正方体小木块(2)将上面的乒乓球、圆柱橡皮、正方体小木块,放在
37、斜面上做滚动实验,每个面都容易滚动的是()。A.乒乓球B.圆柱橡皮C.正方体小木块(3)为了能稳定地摆放鸡蛋,人们设计出了鸡蛋托(如图所示)。鸡蛋托是根据鸡蛋的()设计的。A.轻重B.形状C.颜色答案:(1)B(2)A(3)B【板书设计】1.5观察一杯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第5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认识水的一些性质。在前4课对物体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课将沿用以前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认识水的特征。在本课中,将水与牛奶、洗发液进行对比观察,并根据水在各式容器中的形状差异,描述水的颜色、气味及状态等特征,初步认识到水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探索活动
38、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将水与牛奶、洗发水进行对比,将水装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进行对比,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和形状等特征。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活动,认识到水和牛奶、洗发水不同,是无色、无味的;在不同容器中的水呈现出容器本身的形状,体现了水没有固定形状,这是液态物质的关键特征。【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水的认识主要基于生活经验,在前4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固定形状的物体,知道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重点关注了物体的轻重与形状方面的特征。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后,观察并描述水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本课中,教师将设计多种直观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
39、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有序地观察物体,并能使用科学的词汇描述水的特征。【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认识到水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等特征。科学思维目标对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并描述。探究实践目标通过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养成认真记录的习惯。态度责任目标在观察水的特征过程中领会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感官和对比的方法,认识到水具有无色、无气味、会流动等特征。难点:通过水与牛奶的对比观察,能辨别水是无色的,区别透明与无色属性的不同,并根据水在各式容器中形态各异的特点,认识到水会流动且没有固定形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40、水、食用油、简易天平、烧杯、班级记录单。为学生准备:一杯水、一杯牛奶、一瓶洗发液、形状相同的透明杯2个、小瓶子2个、不同形状的容器4个、玻璃漏斗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教师活动:展示一幅瀑布图片,拿出一杯水。2 .教师提问:水是生命的源泉,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日常饮用、清洁洗涤、灌溉农田等都需要水。那么,水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于水的认识,描述水的特征,了解学生对水的前概念认知。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记录在黑板上,如“流动”“透明”等。设计意图:以图片和实物作为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学生对水
41、的前概念认知。用流动的水作为展示,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二、探索探索一:观察水的颜色1 .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一杯水和一杯牛奶。提醒学生:不能随便用舌头去尝。2 .教师提问:请观察水的颜色,和牛奶有什么不同?3 .学生分组活动:认真观察水和牛奶的颜色。4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描述水的颜色词汇记录在黑板上。水和牛奶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水并不呈现白色或任何其他颜色,引导他们认识到水是无色的。探索二:闻一闻水的气味1 .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一瓶水和一瓶洗发水。2 .教师提问:我们刚才了解了水的颜色特征是无色的。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水的气味。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正确地闻气味?学生交流
42、教师引导学生用扇闻的方法闻气味。3 .学生分组实验:将水和洗发液进行比较,了解水的更多特征。巡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扇闻的方法闻气味。4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将学生对水的气味的描述写在黑板上。设计意图:直观对比无味的水和有香味的洗发水,引导他们在观察物体特征时使用多种科学的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加深对水的气味特性的认知。探索三:观察水的形状1 .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4个不同形状的容器,并装满水。2 .教师提问:请仔细观察这些不同容器里的水,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大自然中水的形状是什么样的?3 .学生分组实验:认真观察不同容器里水的形状。4 .汇报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不同
43、形状容器中水的直观对比,激发学生对于水的形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的?之相较于固体形状的直观描述,学生对液体形状的描述具有挑战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不同的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也不同。通过对比观察,提高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对水的特性进行梳理总结。三、研讨1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水的特征?这个问题指向让学生学会梳理与总结水的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探究活动,通过多种对比观察的研究方法,加深对水的基本特征的了解。教师将水的基本特征词汇记录在黑板及记录表中,引导学生准确地描述出水的基本特征,如颜色、气味、形状、透明、会流动等。2 .教师
44、提问:鱼缸里的水静止后,水面还会像这样弯曲吗?这个问题指向水会流动这个特征,其形状也会发生改变。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教师搭建了学习支架,提升学生信息梳理及总结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四、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即通过称重来判断固态物体的轻重。通过演示的方式,提醒学生液态物体也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称量。强调在称量不同的液态物体时,需要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并倒入等量的液体进行称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或多种液态物体也可以利用简易天平来判断轻重,认识到液体也是有质量的。【相关练习】L判一判(1)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的液体。()(2)我们可用以随便用巴嘴、舌头去尝
45、的方法来观察物体的特征。()答案:(I)N(2)X2.选一选(1)我们可以用()观察水的气味。A.手B.耳朵C.鼻子(2)水的颜色是()。A.白色B.无色C.有颜色(3)水的形状是()。A.无固定形状B.有固定形状C.和木块一样是方形的答案:(1)C(2)B(3)A【板书设计】5.观察一杯水颜色:无色气味:无味形状:无固定形状其他特征:透明,会流动方法:眼睛看,鼻子闻(扇闻)1.6哪个流动得快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液态物体进行进一步探索,前一课将水和牛奶、水和洗发水进行对比观察,比较异同,对液态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拓展部分用简易天平比较水和油的轻重,了解液态物体也可
46、以利用简易天平来判断轻重,认识到液体也是有质量的。在本课学习中,学生沿用之前学习的观察方法,用对比观察的研究方式探索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水具有无色、无味等特征,食用油有颜色、有气味等特征,二者的共同点是,会流动工学生要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加深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探索活动,分两个步骤对水和油进行观察对比:比较水和油的不同,了解水和油的不同黏性;在对比了油和水不同的黏性后,观察并记录水和油的流动,让学生加深对水和油的对比区分。研讨板块,旨在让学生分析水和食用油的不同特征:黏度不同,流动速度就不同。拓展板块,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流动的水为
47、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拥有活跃的思维,具备基本的动手能力。在本课中,在了解了水的特征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水与食用油等液体的“流动”特征。通过用手蘸一蘸或借助漏斗滴,这两种直观的感受与简单的“流动比赛”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水和食用油的不同黏性,感受液体流动快慢与液体的黏度有关。这一课首次接触“公平”实验这一概念,为以后学习的科学实验中的对比实验做了铺垫,学生深刻认识到“公平”实验对于实验结果是有影响的,需要在实验之前先思考如何做到“公平L如何让实验结果有效。在这一课中,液体的竞赛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与液体的黏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