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54273 上传时间:2019-03-3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论语》》十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论语》》十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孔子是一个感知天命的人,宋代张载说: 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司马迁评孔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见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也。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者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人矣。”,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齐诵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每篇用第一句开头的词作题目。,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3、之一。,主要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孔子思想学说的影响,1、提出的“仁者爱人”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忧道乐贫的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等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价值观念。 2、提出“为政以德”,主张礼教、礼治、中央集权,反对个人独霸与官员专权的天下和平一统的政治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政治制度和治国方略。 3、创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人才培养。 4、孔子个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激励和影响着后人。,学什么 ?,学而时习之 一是典籍,二是技能。 典籍是文字记录,凝聚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如五

4、经诗书礼易春秋。诗是文学,书是历史,礼是社会规范, 易是哲学,春秋是历史,乐是艺术修养。 技能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如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人生活中,祭祀、朝会、婚、丧、冠等礼,占了相当比重。礼的安排与操作,需要长期细心学习,否则极易失传。,如何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步:兴趣培养, 第二步:享受寂寞, 第三步:高尚情怀。,为何学?,请同学们读35页大学节选的第一部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儒家学说体系。,“修身”,修身安贫乐道,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5、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 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敏:敏捷、勤快。就:靠近、看齐。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已:通“矣”。,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 是天上的浮云一样。”,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曲肱: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第一则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

6、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相反。我们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嫁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

7、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这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第二则中,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不为雄名疏贱野 惟将直气折王侯,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

8、先生。钱先生说: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钱先生没有出门。,杨绛的晚年生活,关于生死:死后寂莫,没人记得,我不怕,我求之不得。死了就安静了。 关于财产:准备捐给公益事业,但不会以钱先生或者我的名义命名,捐就捐了,还留名干什么? 关于女人:女人活在世上要比男人吃亏一点,吃亏就吃亏吧!我是吃亏主义者。 关于文化: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修身日就月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有:同“又”。 立:自立。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意义。耳顺: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 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 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

10、,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修身君子之风,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知,同“智”;乐,喜爱的意思。 孔子说:

11、“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 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 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 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 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12、。,修身理想境界,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盍h :何不。敝:破、坏。 伐:夸耀。施劳:施,表白。劳,功劳。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逸,让朋友们信任我,

13、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 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 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 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修身虚心求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事

14、:从事,照着去做。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 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 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 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 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 您的这些话去做。”,“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

15、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修身乐从心生,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 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 个意思。,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得: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 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 方刚,要戒

16、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 戒除贪得无厌。”,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 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修身警钟长鸣,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 长期追随孔子。女:同汝,你。知:通“智”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 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 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 知识再丰富,总有

17、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 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修身诚实守信,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固穷。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修养谨言慎行,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

1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修养交友之道,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修养乐而有节,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一)开创了以“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教育思想 1、创办私学,开辟了平民教育的新时代。 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不分种族、等级贵贱), “自行束修以上,无未尝无诲也”;其“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2、在教育方法上,因材施教,启发教育,“循循善诱”,等

19、等。,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二)以“爱人”、修身为核心的“仁”的学说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礼字出现75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仁有多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是把人当人看。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人也”。(仁的理解,即以人为人,把人当人看。) 孔子怒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其马棚失火,“不问马,先问人”。孔子要求统治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这是西周以来“敬天保民”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到孟子时将“仁”发展为“仁政”。,“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

20、道德准则的遵从。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学而:“巧言令色,鲜于仁”。 这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厚德载物”的基础。,(三)重人事、轻鬼神的理性思想 孔子也相信“天命”,相信鬼神的存在: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但他没有停留在对鬼神、天命的探讨上,而是理性地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事、人世间的事务上。 “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

21、,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所重,民、食、丧、祭”。 这使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人文色彩、理性之光,避免了欧洲中世纪的愚昧和狂热。,(四)以轻利重义为重要内容的完全人格的培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余不处也”, “不义之利,于我如浮云”。(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贤哉回也,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的义利观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六)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为主要内容的整理中国古代学术的思想 以六艺、六经为教学内容,整理、继承中

22、国传统文献,成为文化巨人。,五、孔子重要弟子介绍,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重要者有: 1颜渊 - 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2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

23、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 ,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3子贡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

24、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4曾参 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参也鲁”。但孔子的“一

25、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5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论语中保留

26、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6子游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孔子到武城时

27、,“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子游自称重视仁义之根本,批评子夏的门人曰:“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却受到荀子的严厉批评。 今江苏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遗迹。,7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敢于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他指出孔子“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宰予后来当了临淄大夫,后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8子思 - “子思之儒”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子思是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及,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