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2468502 上传时间:2019-03-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及中医药治疗侯林第一部分概述一、呼吸道病毒疾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死亡率高等特点,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形成,病毒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因此防治病毒性疾病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影响面最大的一类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存在诸多局限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全球约有10-20%的人感染流感。其中2009年爆发的H1N1甲型流感造成全球至少20万人死于呼吸道疾病。对流感的防治主要以抗病毒药物及特异性疫苗的研制与应用为主,但以达菲为代表的抗流感药物多存在治疗局限性、耐药性、不良反应等

2、问题,疫苗也只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病毒类型有防御作用,对发生变异的病毒无预防作用。目前,正式上市的抗流感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为代表的离子通道阻断剂;一类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由于现有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对这些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更是存在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和神经毒性等缺陷。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 virus,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的病源,也老年人以及免疫缺陷人群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专门针对RSV感染的治疗药物。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由RSV导致3亿多2岁以下儿童发生

3、呼吸道感染,其中约250万病人死亡。早产儿、支气管及肺发育不良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的婴幼儿RSV感染率高达50-70%。免疫缺陷病人及老年人也是RSV的易感人群,对RSV感染与高龄慢性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免疫低下病人)死亡的相关性也逐年得到重视。RSV感染也是我们国家散发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诱因,2000年-2002年间北京1402例婴幼儿患者中,有66.1%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该病毒引起的,浙江、广州、山西、北京以及河北和天津等地也发生过RSV大规模爆发流行。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是唯一可应用于RSV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由于存在作用机制不明、疗效不显著和毒副作用等问题,其在临

4、床上的应用十分有限,而抗体药物RSV中和抗体起不到治疗作用,仅可以用于预防,很难普及应用。由于特效抗病毒药物的缺乏,呼吸道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面对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症状,糖皮质激素得到大量的应用。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行面广及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难题,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二、中医药在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和意义。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体系中属温病、疫病范畴。关于温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公认是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防治的开篇之作;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戾气说,详论温疫病;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

5、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体系后,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中医传染病学;贺英俊、方甘霖、贺良臣等历代中医温病学家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理论。建国以来,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临床,在对流感、天花、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等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属于不同理论体系。中医温病学在与瘟疫类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的疾病观往往不是建立在病原学基础上,而是基于病原所引发的人体病变的整体认识,关注邪毒与人体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但从根本上,中医药治疗病毒病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相吻合,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中

6、医临床上直接抑杀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败、散,间接者则内涵丰富,常采用升阳散火、甘温除热、益气解表、温阳化浊、补气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药物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的优势是宏观整体辨证施治,更加注重改善机体被病毒破坏和干扰的生理状态,提高病人整体生存质量,增强机体抗病力,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复制的内在环境,甚至达成机体与病毒和谐共存的生理病理状态。应用温病学经方防治病毒性疾病有以下优点:(1)辨证论治治疗上优势:中医治疗温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辨证论治。温病学以卫气营血、三焦作为辨证纲领,阐述温病过程中的发病机理,说明温病各阶段的传

7、变,可以通过审证求因,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发病,减轻病情,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预后。(2)整体观念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优势: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患者大多正气不足,少阴素虚或年少纯阳火多,阴气未长,恢复期和迁延期也多有正虚邪实表现,倘若纯用西药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可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削弱人体正气。但是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既可驱邪,又可以护卫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即将对抗病邪与机体保护相结合,发挥整体抗病毒作用。(3)不同时期温病用药,可抑制和清除病毒:温病在不同证候期,分别选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泻,清热凉血,清心开窍,滋阴熄风等方药,具有中医宏观整体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优

8、势。而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一些单味中药和经方具有直接抑杀呼吸道病毒的作用。如贯众、连翘、黄芪、黄芩及桑菊饮、银翘散、玉屏风散、升降散等对流行性感冒均有防治作用。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一、病毒概论病毒(Virus)由一种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朊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对病毒的定义是只能在活着的宿主

9、细胞内复制的感染源。(一)病毒的特点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大部分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其主要特点是:(1)病毒一般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而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则都同时含有两种核酸;(2)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随后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而在其他微生物,则是核酸和许多其他组成成分一起参与生长、增殖过程,并常以二分裂或类似的方式进行;(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

10、”所需的遗传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类和产能机构,并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其核酸以及合成由其核酸编码的蛋白,乃至直接利用细胞成分。可以这样认为,病毒的生物合成实质上是病毒遗传信息控制下的细胞生物合成过程;(4)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因此对于因干扰微生物的这些代谢过程而影响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抗生素,具有明显的抵抗力。(5)某些RNA病毒(反转录病毒)的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cDNA),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DNA的复制而增殖,这就是所谓的DNA前病毒。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7)有些病

11、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二)病毒的分类: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例如HIV)、烈性病毒(例如狂犬病毒)。(三)病毒形态结构 病毒形态是指电子显微镜下见到的病毒的大小、形状和结构。掌握病毒的形态知识,对于认识病毒和发现病毒以及研究病毒与细胞的关系乃至病毒学诊断,都有重要意义。随着电子显微镜(电镜

12、)技术的改进,特别是以磷钨酸为染料的阴性染色法(即负染法)以及X光衍射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病毒粒子形态结构的认识。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则可在更高层次上开展病毒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研究。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小的生物。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直径达200nm以上,可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看到,但是绝大多数病毒是超显微镜的。某些病毒,如小RNA病毒,体积与最大的蛋白质分子,如血蓝蛋白相仿。因此只在发明了电子显微镜之后,才使病毒成为我们直接观察的对象。为了便于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介绍一些有关的术语如下:蛋白亚单位(protein subunit):指一条特殊折叠的多肽链,例如分子量为35kD

13、a 的脊髓灰质炎病毒VP1蛋白。结构单位(structure unit):由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蛋白亚单位聚合而成的病毒组件,例如小RNA病毒的VP1、VP2、VP3和VP4,又称原体。聚合单位(assembly unit):指一组亚单位或结构单位,是形成更大结构(例如多瘤病毒和SV40病毒中的VP1五聚体)的重要中间体或亚聚合物。形态单位(morphological unit),又称壳粒(capsomer):是指在电镜下见到的病毒表面明显的团块,大致上相当于蛋白亚单位的突出部分。必须指出,壳粒只是形态学上的结构。衣壳(capsid):是指已经或即将与核酸进行组装的蛋白外壳,在电镜下由许多球形或

14、管状亚单位即壳粒按一定的对称规律构成。某些病毒,如呼肠孤病毒,具有双层衣壳。核衣壳(nucleocapsid):是指病毒的蛋白核酸复合体,特别是在有囊膜的病毒,例如披膜病毒的核心以及流感病毒N蛋白和RNA的丝状复合体等。囊膜(envelope):在比较复杂的病毒,在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几层富含脂质的外膜,即囊膜。病毒粒子(virion):是在形态学上成熟的病毒个体。在有囊膜的病毒,是指核衣壳获得囊膜后的全体结构;而在无囊膜的病毒,则是成熟的核酸与衣壳的复合体。病毒粒子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的传播形式。一个简单的病毒粒子,实质上只是一团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它外围的一层蛋白外壳

15、。这层蛋白外壳就是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同时也是病毒核酸由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的工具。衣壳和核酸一起总称为核衣壳。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就是病毒粒子。但在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则在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或几层)富含脂质的外膜,亦即囊膜。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囊膜和核衣壳之间还有一层病毒特异的内膜蛋白,即M蛋白。囊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来自宿主细胞,大多是核衣壳在感染细胞内穿越核膜或在感染细胞表面“出芽”时由细胞获得的。但囊膜内也含有特异的病毒蛋白单位,细胞膜双层磷脂中原有的细胞源性蛋白被病毒源性蛋白完全地或者部分地替代。病毒衣壳是由蛋白亚单位按物理学基本原理构造的规律性几何堆积。由于病毒

16、基因组的容量,亦即分子量的限制,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病毒,病毒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不足以生产各种不同的蛋白以形成衣壳。因此,病毒衣壳往往由一种或少数几种蛋白重复构建而成。病毒衣壳的形成实际上是蛋白亚单位的组合和装配过程。蛋白亚单位首先形成结构单位,然后再由结构单位装配成病毒衣壳。结构单位在立体构型上是不对称的,而由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单位构建稳定和对称的衣壳,从理论上讲只有两种选择,也就是封闭式构型和螺旋式构型。事实上病毒衣壳的确只有这两种构型:二十面体对称示意图 螺旋式衣壳示意图(四)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由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某些病毒,特别是动物病毒,除核酸和蛋白质外,还常含有脂质、糖类

17、和少量的其他成分;例如流感病毒除RNA和蛋白质外,还含有 59%的多糖类、11%的磷脂和6%的胆固醇。病毒不含氨基糖酸,这是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又一明显区别。1.核酸核酸是病毒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迄今发现的各种病毒,均只含有一类核酸,或者是DNA,或者是RNA。与其他生物的核酸构型相似,DNA是双链的,RNA是单链的。但有若干例外:反转录病毒的RNA可在复制过程中反转录成DNA,因此出现RNA和DNA两种核酸形式,呼肠孤病毒和双RNA病毒具有双链的RNA,细小病毒具有单链的DNA。双链核酸颇长,由呼肠孤病毒中仔细提取的双链RNA,可能长达几个m。RNA病毒和类病毒是

18、生物界中以RNA携带全部遗传信息的仅有的例子。2.蛋白质蛋白质是病毒粒子核酸以外的又一重要组成成分。大多数病毒含有大量蛋白质,约占病毒粒子总重的70%以上。少数病毒,如沙粒病毒,蛋白质的含量较低,约3040%。病毒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对病毒核酸形成保护性外壳;二是参与病毒粒子对细胞受体的吸附。病毒粒子表面的蛋白对于敏感细胞表面相补的受体的特殊亲和力,是某些病毒感染必不可少的前提。此外,病毒蛋白具有抗原性,可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例如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抗体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毒核酸,但在与病毒粒子的蛋白结合后,常可使病毒丧失感染性。病毒蛋白具有较高的毒性作用,是使动物机体发生各种毒性反应的主要成分

19、,例如发热、血压下降、血细胞改变和其他全身性症状等。3.酶类酶是蛋白质或主要是蛋白质,因其具有不同于其他结构蛋白的独特作用,所以单独叙述。病毒增殖时,大量地合成着核酸和蛋白质。尽管病毒可以利用细胞内原有的复杂酶系统,但是病毒增殖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是病毒特有的,其所需要的酶类,如反转录酶,细胞无法提供,只能由病毒本身合成。在核酸复制和蛋白合成过程中,核酸碱基的裂离、核苷酸的连结以及氨基酸的活化和定向排列等,也都需要酶的参与。我们固然不能设想在病毒粒子这样的简单结构中能有复杂、完整的酶系统存在,但是生物合成是离不开酶的。某些动物病毒,特别是许多较大型病毒和结构比较复杂的病毒,都含有酶的成分。这些酶是

20、病毒粒子的固有部分,不同于虽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不结合入病毒粒子的酶。4.脂质病毒粒子的脂质,主要存在于囊膜中。痘病毒的结构较特殊,除囊膜脂质外,内部结构中也含有脂质成分。病毒脂质来自细胞,是病毒在成熟释放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由于病毒脂质来自细胞,故脂质在化学组成上类似于细胞脂质,即含约5060%磷脂、2030%胆固醇以及少量甘油三酸酯、脂肪酸等。流感病毒的囊膜成分可与针对未感染细胞的抗血清发生反应,说明囊膜的某些脂蛋白来源于宿主细胞。宿主细胞在感染流感病毒后合成的磷脂,占当时增殖的病毒粒子的脂质的极大部分。但对流感病毒感染细胞中磷脂的分布区所作的分析结果证明,流感病毒的脂质大部分来源于感染前

21、就已存在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只有小部分病毒磷脂来源于感染细胞新合成的脂质,而且也并不是在病毒指导下合成的。痘病毒的脂质似乎具有一定的病毒特异性,除痘病毒外,脂质似乎只见于病毒囊膜中。以脂质为基架形成的病毒囊膜在病毒复制中,如病毒的吸附、侵入和释放占有重要地位。除基架作用外,脂质是否还有其他功能,有待阐明。根据病毒粒子中有无维持病毒结构所必要的外围脂质,可将动物病毒分为两类。一类病毒没有囊膜,不含脂质,核酸和蛋白质是其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组成成分。这类病毒,例如细小病毒、小RNA病毒、呼肠孤病毒、乳多空病毒、腺病毒等,在用乙醚处理后并不丧失感染性。另一类病毒具有囊膜,脂质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应用乙醚

22、等有机溶剂除去脂质,将使这类病毒粒子变性而丧失感染性。这是因为病毒粒子主要依靠表面结构进行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而丢失了脂质的病毒粒子也就不再具有吸附和侵入能力。披膜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白血病病毒、弹状病毒和疱疹病毒都是含有囊膜脂质,因而易被乙醚等脂溶剂灭活的病毒。脂质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分别约占5060%和2030%),有时还有少量的甘油三酸酯(中性脂肪)。 (五)病毒的增殖过程病毒的增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吸附与侵入、脱壳、病毒成分的合成以及装配与释放等4个主要阶段。1.吸附和侵入病毒吸附分两步进行。首先,病毒与细胞以静电引力相结合。这种吸附是非特异性的。病毒可在细胞表面任何部位吸附

23、,不具有任何选择性。非细胞颗粒物质,甚至玻璃或金属器皿表面也都可吸附病毒。这种吸附是可逆的,单纯的稀释或冲洗以及应用抗病毒血清或高浓度盐类和一定的pH环境,都可使病毒从吸附物上重新解脱出来。病毒吸附的第二阶段,呈不可逆性结合。此时,病毒蛋白(抗受体)与细胞膜表面特定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侵入与吸附是一个连续过程。不过,侵入是一个依靠能量的过程。目前发现病毒侵入细胞有3种方式:病毒直接转入胞浆;细胞吞饮病毒;病毒囊膜同细胞膜融合。无囊膜病毒以前二种方式侵入,囊膜病毒常以第三种方式进入。小RNA病毒是以第一种方式侵入细胞的典型。2.脱壳病毒脱壳,包括脱囊膜和脱衣壳两个过程。在囊膜病毒(除痘病毒外

24、),脱囊膜的过程就是上述侵入的过程。在没有囊膜的病毒,则只有脱衣壳的过程。病毒核衣壳的进一步裂解,也就是衣壳的脱落和核酸的逸出,主要发生在细胞浆内。吞饮泡和溶酶体可能起着将完整核衣壳送入这些部位的作用。3.病毒成分的合成实验观察证明,吸附于细胞上的病毒通常迅速消失。这一事实说明,吸附病毒很快侵入细胞,并且迅速裂解。从种入的病毒粒子消失开始,到新的子代病毒粒子出现为止,这一段时间称为“隐蔽期”(晦暗期)。“隐蔽期”实际上是病毒增殖过程中最主要的阶段。此时,病毒的遗传信息向细胞传达,细胞在病毒遗传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的各种组成成份及其所需的酶类,包括病毒核酸转录或复制时所需的聚合酶。最后是由新合成

25、的病毒成分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病毒核酸的复制和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可以人为地分成下列几个连续阶段:(1) mRNA的转录:这是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第一个主要步骤。所谓转录,在DNA病毒来说,就是将侵入病毒(或称母病毒)的一条DNA链上的碱基顺序抄下来,形成一条互补的信息核糖核酸,即mRNA。双链RNA病毒和部分单链RNA病毒也呈现这种转录方式。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分别为DNA、双链RNA或与mRNA互补的RNA。某些单链RNA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RNA可以直接转化为mRNA或者是病毒RNA直接呈现mRNA的作用。(2) mRNA的译制:上述由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录的mRNA或者由RNA

26、病毒的RNA直接转化的mRNA,于胞浆的聚核糖体上译制出具有病毒信息的酶(包括DNA或RNA聚合酶)以及其他早期蛋白质。这种早期蛋白质主要用于抑制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这些蛋白质主要通过对细胞RNA聚合酶的抑制(尤其是对聚合酶的抑制),以及对细胞特异性蛋白系统的关闭,抑制细胞本身的生物合成。(3) 病毒核酸的复制:当感染细胞内出现上述早期病毒蛋白,尤其是病毒特异性酶类后,病毒核酸的大量合成就有了条件。病毒的核酸复制与细菌或其他动植物细胞的核酸复制不同。细菌和其他动植物细胞随核酸复制而发生二分裂,病毒则缺乏将其核酸复制限制为一个周期的控制机制,通常是形成一个连续合成的阶段。DNA病毒在DNA聚合酶

27、的催化下,按Watson-Crick模式即碱基配对的方式进行核酸复制:先是两螺旋分离,然后形成新的互补螺旋,从而构成两个完整的新DNA分子。(4) mRNA的再度转录:在新合成的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由母代病毒和子代病毒的DNA进一步转录出第二批mRNA。某些RNA病毒则仍由RNA直接转化。(5) mRNA的再度译制:mRNA在聚核糖体上进一步译制出“晚期”蛋白,包括病毒衣壳蛋白以及病毒编码的其他蛋白,后者主要用于调节病毒自身成分的合成程序。4.装配和释放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病毒蛋白在感染细胞内逐步成熟。所谓成熟,是指核酸进一步被修饰,病毒蛋白亚单位以最佳物理方式形成衣壳。病毒的装配效率甚低,常

28、因核酸不能与衣壳有机地结合,形成缺乏感染性的空壳病毒。一般认为,由于细胞的生物合成被病毒阻断,细胞发生变性及死亡,细胞自身的溶解就将病毒释放出来。某些不产生明显细胞病变的病毒的释放方式,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二、常见呼吸道病毒介绍(一)鼻病毒 鼻病毒(HRV)是指一些与人类普通感冒有关的病毒,是二十面立体对称的小圆形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030nm,没有囊膜。病毒粒子实际上就是内含RNA和外包衣壳蛋白的核衣壳。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40145g/ml。核酸占病毒粒子总重的31.5%,高于肠道病毒。RNA为正链,具有mRNA性质,单股,长约7 000核苷酸,其5末端具有多个AUG暗码,但只有一个能够

29、作为起始密码。病毒RNA进入胞浆后,可以直接翻译病毒蛋白并进行RNA复制。鼻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有抵抗力。但对酸敏感,在pH35环境中迅速灭活,这是与肠道病毒的重要区别。鼻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515分钟即可完全灭活。室温放置几小时,将有50%的病毒灭活。人鼻病毒(HRV)感染后常表现为感冒症状,所引起的症状包括:咽喉痛,流涕,鼻塞,打喷嚏和咳嗽;另外一些患者同时会出现肌肉酸痛,疲劳,乏力,头痛,肌肉无力,食欲不振等。大约有10%20%的成年人感冒是由HRV感染引起,而婴幼儿感冒有15%30%是由HRV致病。HRV是感染具有自限性,但是有时会引起诸如哮喘、充血性心衰、支气管扩张,包囊纤维化等严重并

30、发症,并且HRV多与其它呼吸道病毒合并感染,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儿童和患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易感群体,HRV感染后还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鼻病毒抗原性复杂,有100多个血清型。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不同型鼻病毒之间很少交叉保护,因而人可多次患感冒。对普通感冒尚无特异预防和治疗方法。(二)腺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廿面体排列构成。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nm。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含35000 bp,两端各有长约100bp的反

31、向重复序列。由于每条DNA链的5端同相对分子质量为55X103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DNA的环状结构。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并成功分离腺病毒以来,已陆续发现了100余个血清型,其中人腺病毒有49种,分为A、B、C、D、E和F六个亚群(subgroup)。腺病毒对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和膀胱、眼、肝脏等均可感染,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状是咳嗽、鼻塞和咽炎,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包括以下4种不同的综合征。1急性发热性咽喉炎通常为婴儿和儿童发病,由C组病毒引起,出现咳嗽,鼻塞、发热和咽喉部溃疡等症状,这些表现难以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轻型呼吸道感染鉴别。2咽结膜热症状与急性发热性

32、咽喉炎相似,但常同时发生结膜炎。咽结膜热有暴发流行倾向,如游泳池结膜炎,多由B组腺病毒3和7型所致,愈后尚好,一般无后遗症。3急性呼吸道疾病这一综合征由咽炎、发热、咳嗽和全身不适为特点,多因突然紧张、劳累、聚集等所致。此感染多由腺病毒4、7型引起,也可见于3型。4肺炎腺病毒肺炎约占儿童期肺炎的10%,多由腺病毒3、7型引起;在青年人腺病毒肺炎的病死率为8%10%。(三)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是正粘病毒科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离的毒株则多呈丝状,其直径在80至120纳米之间,丝状流感病毒的长度可达4000纳米。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

33、6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动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动物,但是猪比较例外。猪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们主要感染的还是猪流感病毒。少数动物流感病毒适应人后,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1.结构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基质蛋白以及核心三部分。核心:病毒的核心包含了存贮病毒信息的遗传物质以及复制这些信息必须的酶。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股负链RNA。基质蛋白:基质蛋白构成了病毒的外壳骨架,与病毒最外层的包膜紧密结合起到保护

34、病毒核心和维系病毒空间结构的作用。包膜:包膜是包裹在基质蛋白之外的一层磷脂双分子层膜,这层膜来源于宿主的细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出芽,将宿主的细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后脱离细胞,去感染下一个目标。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这两类蛋白突出病毒体外,长度约为10至40纳米,被称作刺突。一般一个流感病毒表面会分布有500个血凝素刺突和100个神经氨酸酶刺突。在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会发生变化,这是区分病毒毒株亚型的依据。2.分类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在核蛋白抗原

35、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如H1N1、H5N1、H7N1、H3N2等。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3.变异性 变异性是流感多次大规模流行的主要因素。流感病毒变异有抗原性变异、温度敏感性变异、宿

36、主范围以及对非特异性抑制物敏感性等方面的变异,但最主要的是抗原性变异。抗原性变异与其他病毒不同,特点是表面抗原HA和NA易变异。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流感规模。若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称为抗原漂移,产生病毒的新株,可引起中小型流行。如果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称为抗原性转变,形成新的亚型,此时人群普遍缺乏对它的免疫力,往往引起较大的流行,甚至世界性流行。如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如H1N1H2N2、H2N2H3N2),由于人群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两种

37、不同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则可发生基因重组形成新亚型。1978年前苏联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与香港甲型流感病毒H3N2同时感染人则分离出H3N1亚型,这说明自然流行情况下可发生这样的变异。过去一直认为新旧亚型病毒株间的交替是迅速的,一旦新亚型出现,旧亚型就很快消失。但1997年夏甲1型(H1N1)虽再度出现,却至今尚未能替代甲3型(H3N2),而是两者共同流行。直到1998年甲3型(H3N2)代表株的抗原发生了变异,武汉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们对新株没有免疫力,造成了新的流行。这些疫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性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

38、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可以进一步分为H1N1、H3N2、H5N1、H7N9等亚型。4.主要症状及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动物也可能是一种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IgA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

39、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流感病毒侵袭的目标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偶有侵袭肠粘膜的病例,则会引起胃肠型流感。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长短取决于侵入的病毒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一般为14天。起病后患者有畏寒、头痛、发热、浑身酸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及咳嗽等症状。在症状出现的12天内,随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较多,以后则迅速减少。无并发症患者发病后第34天就开始恢复;如有并发症,则恢

40、复期延长。流感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并发细菌性感染所致。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和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慢性气管炎和糖尿病等)患者。(四)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RSV在电镜下所见与副流感病毒类似,病毒颗粒大小约为150nm,较副流感病毒稍小,为RNA病毒,对乙醚敏感,无血球凝集性,在人上皮组织培养形成特有的合胞,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可见胞浆内包涵体。合胞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最近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有二个亚型。RSV是引起小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

41、。在北京,48%的病毒性肺炎和58%的毛细支气管炎系由合胞病毒引起(19801984);在广州,小儿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的31.4%由合胞病毒引起(19731986);在美国,20%25%的婴幼儿肺炎和50%75%的毛细支气管炎由合胞病毒引起。RSV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初期可见咳嗽、鼻堵塞。约2/3的病例有高热,最高可至41,但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的,较易由解热药退烧,高热时间多数为14天,少数为58天。约1/3病儿中度发热,多持续14天。多数病例的热程为410天。轻症病例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不著,中、重症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及

42、三凹征,少数重症病例也可并发心力衰竭。胸部听诊多有细小或粗、中罗音,叩诊一般无浊音,少数有过清音。X线检查:多数有小点片状阴影,大片状者极为罕见。约1/3病儿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在(515)109/L(500015000/mm3)之间,多数在10109/L(10000/mm3)以下。中性粒细胞多在70%以下。三、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体系中属温病、疫病范畴。关于温病、疫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公认是中国传统医学疫病防治的开篇之作;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戾气说,详论温疫病。中医治疗而是基于病原所引发的人体病变的整体

43、认识,关注邪毒与人体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但从根本上,中医药治疗病毒病的理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相吻合,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中医临床上直接抑杀病毒之理法常采用祛、解、败、散,间接者则内涵丰富,常采用升阳散火、甘温除热、益气解表、温阳化浊、补气托毒等理法。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病人-病原微生物药物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的优势是宏观整体辨证施治,更加注重改善机体被病毒破坏和干扰的生理状态,提高病人整体生存质量,增强机体抗病力,调节机体生理状态,以形成不利于病毒复制的内在环境,甚至达成机体与病毒和谐共存的生理病理状态。本部分将分别介绍具有抗呼吸道病毒作用的中药及中成药。金银花【来源】忍冬

44、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药理作用】1.抗菌金银花对金葡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水浸剂较煎剂好。2.抗病毒李永梅等研究了金银花的抗腺病毒作用, 证明金银花提取物能显著增强体外细胞抗腺病毒感染的能力。阎明等发现复方金银花醇提取物具有抗性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董杰德等发现金银花水提取物具有细胞外抑制柯萨奇及埃坷病毒的作用肌病及其它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用

45、药依据。3.解热、抗炎、免疫作用对金银花解热,抗炎,免疫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其提取物对发热有退热作用,对水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还能明显提高下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巨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从而推断其清热解毒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机理主要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用法用量】615g。【常用方剂】1.金贝痰咳清颗粒 清肺止咳,化痰平喘。适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黄粘稠,喘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2.金银花露 清热解毒。用于暑热内犯肺胃所致的中暑、痱疹,疖肿,症见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痱疹鲜红、头部疖肿。3.金蒲胶囊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化痰。用于晚期胃癌、食管癌等患者痰湿瘀阻及

46、气滞血瘀症。黄芩【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又名元芩、枯芩。【炮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理作用】1.抗菌、抗病毒作用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杆菌、肺炎双球菌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清热解毒作用的实质就是对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原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对尖孢镰刀菌和

47、白色念珠菌也有抑制作用。通过细胞培养发现它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逆转录酶( H IV-1RT )的活性。此外,体外实验发现,黄芩根煎剂对流感病毒PR8株、亚洲甲型流感病毒等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2.抗炎作用黄芩可显著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化学趋化运动,其中的黄芩素可通过抑制 NF-KB 结合位的活性。3.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黄芩苷的酚羟基数量较黄芩中其它的有效成分为多,且A环中含有邻二酚结构,因而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4.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通过观察黄芩苷对小鼠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实验,证实黄芩苷对小鼠红细胞- C3b 受体花环形成的促进作用是该药对红细胞膜上的相应

48、位点的直接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影响红细胞膜上的CR1受体结构改变所引起。5.对细菌内毒素的抑制作用 王毅选用了黄芩苷和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芩苷虽不能清除所致的内皮细胞脱落现象的发生,但能在大程度上保护内皮细胞间的细胞连接,减轻所致的胞浆疏松,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扩张。【常用方剂】1. 黄芩汤清热止痢, 和中止痛,治疗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胃脘痛、痹证、黄疸、白带、崩漏等病。2. 葛根芩连汤外解表邪, 内清里热, 以达表解里和。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痢。3. 黄连解毒汤清热燥湿、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治一切高烧、烦躁及疔疮等证。4. 黄芩正气胶囊具有化湿健脾,宽胸消胀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湿盛引起的不思饮食,胃寒腹痛,肮腹胀满,恶心呕吐,吞酸暖气等症。夏枯草【来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经。【功效主治】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