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章节堂教学改革再思考.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490775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历史章节堂教学改革再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对历史章节堂教学改革再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对历史章节堂教学改革再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历史章节堂教学改革再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历史章节堂教学改革再思考.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赵克礼 陕西师大教师教育资源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选题的背景:,1、唯科学思潮下历史教育边缘化 2、应试教育中历史教育的颓废化 3、高效课堂里历史教育的虚无化 4、两元思维与教学模式的绝对化,思考的问题:,1、教育的本质与社会需求 2、历史的特征与历史教育的价值 3、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特征 4、学习的本质与学习方式的选择 5、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6、对历史课堂教学理想状态的思考,第一个问题:,教育的目标与历史教育的价值,1、说说汉字中的“教”和“育” “教”字的构成: 学生、知识、教师 “教”的本意: “仿效”说文 “人子之达道也”(宋戴侗),“天命之谓

2、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道:自然之道、人文之道 “性相近,习相远”,育=毓 生育 毓秀,“育”的本质,本意:新生命的孕育和养育 目标:“养子使善也。”说文 “善”:美好、完善。 阐释:“育”是一项充满慈爱的人类活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教育的责任,教育所追求的“道”和“善”: 寻求物质世界发展的合理性(科学素养)。 具有人类社会的规范与属性(人文素养)。 养成健全的身体和技能(生存能力).,3、教育的终极目标,让人类的下一代能够尊严而幸福地生活着。,4、人生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生存能力 基本的做人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教育,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

3、普通高中的任务 以育人统整各项任务 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p78页,5、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1)、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强烈愿望。,(3)、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以及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

4、)、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初步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6、历史在育人中的价值:,关乎人的意识:从整体的人类历史看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问题。并从哲学和精神的高度对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忏悔。,关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个性、人的需要、人的活动、人的审美。,关乎人的发展:人的信仰、人的素质、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关乎人的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5、人。,第二个问题:,学习的本质与历史学习方式,1、学习的本质 学:觉悟也。 习:数飞也。 学习活动是一种自主的活动。,2、新课程倡导怎么样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被摆在重要位置。 引自张迎春新课程教师读本(通识),3、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知行合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4、历史课标对学习方式的进一步阐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探究学习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会与他人

6、合作学习和交流,5、古代先哲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第七 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 启:开其意; 发:达其词;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帮助学生学习。,6、“学习中的合作”与“合作学习”,人类社会的学习主要依赖人与人的合作。 离开了具体内容的“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形式。 “合作学习”是组织形式,其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共同“探究”和“分享”。,孔子思想中的合作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第一,7、“探究学习”的分类与实施,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7、下的专题探究。 课程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古代的探究学习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中庸,探究式学习的类型,1、学习方法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和“接受式”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状态下的探究式学习: 围绕一个问题而进行的课堂内外讨论式学习。 3、课程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一种类似于 科学研究的专题探究,或与校本课程结合的探究学习活动。,专题式探究的一般过程和目标:,1、过程与方法: 选题:选题理由、前人的研究状态、研究的预期目标、保证研究正常开展的条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探究过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形成和表述

8、。 3、态度与价值观:合作的精神、严谨的态度。,8、常规的历史学习方法: 认知学习:听说、阅读、观察、记忆、思考; 实践学习:练习、收集资料、制作、参观、表演; 评鉴学习: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 交流学习:模仿、暗示、讨论、访问、调查、游戏、社会活动;,第三个问题:,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惑,1、混淆“历史”与“历史知识”,“我们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 (教育部课改调研报告) “中学生讨厌历史课。每当他们列出自己最喜爱的科目时,历史课总是排名最后。” 美国詹姆斯.洛温 问题:学生为什么讨厌历史?我们讲给学生的是不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历:过也;行也;次也; 史:籍也;史官也; 历

9、史:是人类社会已经发生过的、不可再 现的往事。,由于人类具有思维、情感、语言等特征,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证明我们所说的“历史”完全符合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真实。,没有什么方式能证明我们讲给学生的是真实的“历史”。,一场车祸的启示: 车祸历史 关于车祸的调查报告对历史认识,我们课堂上讲给学生的是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是后人对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的感知和认识。 受人们认识条件、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历史知识不等同于历史史实。 历史知识的表述具有阐释性。 历史典籍或多或少都具有文学色彩,历史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描述性特征。,历史知识的局限性,为探究式教学创造了条件。

10、 告诉学生历史知识的局限性,会使学生更加聪明。 多元知识的感知,能促使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2、混淆历史研究与历史教学的差别,历史研究的目标是追寻历史的真实,其最大的特点是“求真”。 历史教育的目标是育人,因此,其基本特征应该是“求善”。 “善”与“恶”相对,属于道德范畴,因此具有明显的时代、文化、地区差异性。 不同国家的历史教育很难具有“普世价值”。,参看材料:,在美国的历史课中,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形成强烈的反差。教科书经常纠缠于相互冲突的要求之间:既要促进思考,又要灌输盲目的爱国主义。 美国詹姆斯.洛温,3.价值观教育本末倒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

11、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 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课标摘录),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

12、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课标摘录),问题:,脱离社会生活的政治说教,使得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本末倒置。 没有基本的情感和正确的是非观教育,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形成已为无源之水。 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仍然停留在“豪言壮语”阶段。,5.缺乏体系的历史教育影响历史思维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值得注意的问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是历史学习和思维的条件。 历史与社会+”专题式教学”破坏了历史体系。 没有体系的

13、知识基础,很难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6、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误区,(1)、将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目标混为一谈 教育的目标是育人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 课时目标应和具体教学内容的育人内涵相关,(2)、以教学的显性结果代替教育的总结果,教学的三维目标并非全部可以卷面测试 试卷中的“情感态度”内容是和其相关的知识而非其本质 教育的果效是学生的人生,(3)、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本质与特点,忽视“教”的意义和价值 片面强调“自学”的作用 “导学案”的实质是强化知识考点,(4)、忽视不同年龄段的学习特征,小学阶段以“做中学”为特征的“习惯养成”教育。 中学阶段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的认知学习。 大学阶

14、段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第四个问题:,当前历史教学主要范式的利弊分析,1、传统的讲练结合范式,优点: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清晰;易于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弊端:过分程序化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呆板;容易形成两极分化的状态;学生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2、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优点:易于深化历史教育的思想主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缺点:容易妨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学生缺乏相互交流和探讨的机会。,3、基本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范式,优点: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和能力同步提升;易于测评;克服了课堂

15、沉闷和无激情的弊端。 弊端:忽略了历史教育的思想性;机械训练挤占了教育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真正兴趣。,第五个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集优、整合、创新”,1、思考的切入点和基础:,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历史和历史教育的特征 学习的特征与目标 课堂教学的特征 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2、教育的目标与需求,教育的本质要求:育人。 当代国家的要求: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当代家长的关注点:升学与就业。 当代学生的需求:愉悦、快乐、成才。,3、历史和历史教育的特征,历史是不可再现的往事,是生动的人类故事。 历史教育:利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创设情境,诱

16、发思考。是情感沉浸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教育。其目标不仅仅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学习的特征与目标,自主认识的过程体验 探究能力的逐步提升 兴趣习惯的浸润养成,5、课堂教学的特征与要求,目的性:明确的课时目的 思想性:理性的思维习惯 组织性:有序的活动安排 趣味性:生动的教学形式 生成性:积极的拓展创新,6、“集优”式历史课堂教学的特征,一个“知识、技能”要求明确的导学案 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一个有教育价值并且可以深化的主题思想 一个有探究意义的研究性题目 特点:集优、整合、创新,7、对“集优”式课堂教学要素的理解,“四维要素”是历史教学准备和实施的关注点 “四维要素”是构成历史课堂的基本元素,而不是机械的程序和模式。犹如“三原色”可以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四维要素”的艺术化组合,会形成无数具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我对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追求:,集优 整合 创新,恳切希望:,关注历史教育发展和有志于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同学,参与到“集优、整合、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实验中来。,谢谢大家!,赵克礼 Z 13909268639 QQ:344699401 商海书香 博客:赵克礼的新浪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