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整理.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00837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复习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建史复习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建史复习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建史复习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建史复习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建史复习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复习整理.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建筑史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比较突出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民族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3.新疆维吾尔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4.清真寺采用穹窿顶5.黄河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做居室,称为窑洞6.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建筑7.全国大部分地区采用木构架承重建筑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一)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二) 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墙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三) 有较强的抗

2、震性。经历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构架建筑:1.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2.山西应县佛宫寺塔,而这都是辽代建筑(四) 施工速度快(五) 便于修缮,搬迁。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元代道观。木架建筑的缺陷(一) 木材越来越稀少。营造法式规定节约木材的措施(二)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白蚁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腐朽(三) 无论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此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3、。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之上。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较大建筑物。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紧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寸不大是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犹如雕饰品,但结构作用仍未丧失。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

4、,在清代称“斗科”或者“斗栱”,江南则称为“牌科”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栱称作补间铺作,角柱上的斗栱称作转角铺作斗栱主要构件是:栱、斗、昂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实例主要见于唐宋殿宇的脊部用作叉手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当属的间组成的长方形。四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北方住宅庭院开阔,为有充足的阳光,南方庭院狭小,称为“天井”五建筑与环境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流派-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

5、”,建设者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一) 善择基址(二) 因地制宜(三) 整治环境(四) 心理补偿六建筑类型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后来发展成形的建筑类型(一) 居住建筑(二) 政权建筑及附属设施(三) 礼制建筑(四) 宗教建筑(五) 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六) 教育、文化、娱乐建筑(七) 园林与风景建筑(八) 市政建筑(九) 标志建筑(十) 防御建筑七工官制度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汉代以后,司空成了一个不做实

6、际工作的高位空衔,代之的是“将作”,秦至西汉,此职位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成“将作大匠”,唐宋称“将作监”,大匠和监的副手称少匠和少监。隋代开始在中央政府设立“工部”,明清两朝不设将作监,而在工部设营缮司,清康熙以后,在内务府另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历史上的工官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工部侍郎)、徐杲(gao)(工部尚书)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原始社会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基

7、本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奴隶社会,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经初步形成,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封建社会形成了成熟、独特的体系。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我国已知最早人类居住地方是天然的岩洞。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了我国已知最早采用的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母系)和龙山文化(父系)。山西临潼姜寨发现仰韶文化已知,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也是仰韶文化代表。仰韶

8、末期,出现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的建筑实例。龙山文化住房遗址有了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在仰韶时期中已经有了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但普遍采用是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原始祭坛和神庙:浙江余杭县的两座祭坛遗址分别位于瑶山和汇观山,都是用土筑成的长方形方坛。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神庙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城市也逐步形成。龙山文化时期,在聚落外围构筑土城墙的现象比较普遍,把挖壕沟和筑城墙结合起来

9、。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夏 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在这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和中小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商 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朝统治中心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至陕西,南抵安徽、湖北、北达河北。出现了文字。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另外一座早商城址,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商灭夏之后所建的都城-,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西

10、周 公元前1046前771年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是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和后室之间用廊子连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廊环绕。屋顶已采用瓦。这组建筑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湖北蕲春西周木构架建筑遗址散布在五千平米的范围内,建筑密度相当高。这说明干阑式木构架建筑可能是西周时

11、期长江中下游一种常见的居住建筑类型,对照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可以看到其渊源关系。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早期建筑遗址中,发现的瓦比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西周中晚期,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有的屋顶已经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两处遗址中发现了铺地方砖。凤雏的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在夯土墙上用三合土(白灰+砂+黄泥)抹面。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日益提高。奴隶社会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著名木匠公输

12、般(鲁班)就是此时期的匠师。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就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凤翔秦雍城遗址中,出现了36cmX16cmX6cm的砖以及质地坚硬、表面有花纹的空心砖(两者均为青灰色砖),说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可以说是秦陵的一种特色。第三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强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

13、市建设的高潮。战国时期高台建筑仍然很盛行。铁制工具的应用,使木构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商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当时的制砖水平已经很高了。秦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史上著名的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长城起源于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攻占自卫。现在所留长城为明朝遗物。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1.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多层木构架建筑已经

14、很普遍,木构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是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2.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当时斗栱形式很不统一,但是结构作用比较明显,为了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基础,用向外挑出的斗栱承托屋檐,使屋檐挑出足够的深度。3.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当时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做普遍,歇山与囤顶也有所使用。4.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当时的拱顶有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两种。到了东汉,纵联拱称为主流。战国时期,建筑物散水、柱础以及路面已经开始用加工平整的石板,但是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主要是在东汉有了突飞

15、猛进的发展。三国、晋、南北朝 220589年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现存的栖霞山千佛寺就是南朝齐、梁时的王公贵族们施舍而造。北魏统治者建都平城是,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之后,开凿龙门石窟。北朝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到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仍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置于佛寺中央,而已佛殿为辅,置于塔后。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

16、所谓“舍宅为寺”,前堂给位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佛塔到中国后缩小变为塔刹,和中国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阁楼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永宁寺塔是当时最宏伟的一座木塔。南北朝木塔虽然盛行一时,可是没有留存。除了木塔之外,还发现了石塔和砖塔。北魏时所建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密檐式塔,仅作礼拜对象。石窟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最早是在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后来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者贵族、官僚出钱修建,窟外往往还有木建筑保护。从建筑功能布局来看,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以塔为石

17、窟中心。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这类石窟较普遍。三是僧院型,主要供僧侣打坐修行之用。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自秦汉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北方十六国时期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坐具,为宋以后废弃席坐创造了条件,随之建筑内部增高。石刻方面较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第四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 5811297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隋 581618年隋朝统一中国,。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园囿,并开通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二座都城都被唐朝继承,进一步发展为东西二京

18、,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隋朝留下的建筑物由李春负责建造的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除了石桥外,还有大业七年所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在陕西西麟游发掘的仁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兴建的一座离宫。唐太宗时改建成九成宫,表现出园林建筑特有的风貌。唐 618907年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朝首都长安是隋朝规划兴建的,但唐集成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

19、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不仅影响着渤海国东京城,而且还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和后来的平安京。这些城市的布局方式和唐长安城基本相同,只是规模较小。 第二、 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战国的陵墓通常采用3座、5座建筑横向排列的方式。汉代的宗庙、明堂、辟雍、宫殿、陵墓、丞相府一类最隆重的建筑物,大多采用四面设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办法,但长安13座礼制建筑仅作简单的排列,各组建筑物之间缺乏有机的组合。到了隋唐,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第三、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东汉至南北朝已解决了高层木建筑的技术。当时木架结

20、构-特别是斗栱部分,构件形式以及用料都已规格化,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用材制度,即将木架部分的用料规格化,一律以木料的某一断面为基数计算。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第四、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直到元朝仍在沿用)。第五、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虽然木楼阁式塔仍是塔的主要类型,但是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和单层塔三种,其中楼阁式砖塔是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作用可供登临远眺。代表作品:西安大雁塔。密檐塔的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仅作礼拜对象。如河

21、南登封法王寺塔、西安小雁塔等。单层塔多作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山西平顺海会院明惠大师塔等。唐时砖石塔的外形,已经开始仿效木建筑的方向发展,反映对传统建筑式样的继承和对砖石材料的加工渐趋精致成熟。第六、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的风格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结构和艺术相结合,没有单纯为装饰出现的构件,达到了力与美的完美统一。唐代琉璃瓦也较北魏时增多了,长安宫殿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但是此时琉璃瓦的数量较灰瓦和黑瓦较少,可能多用于屋脊和檐口部分(清代“剪边”)五代 907960年在建筑上,五代时期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

22、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石塔如南京栖霞山舍利塔、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砖木混合结构的塔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宝俶(chu)塔等都是在唐代砖石塔的基础上进一步仿楼阁式木塔。建都于广州的南汉,还铸造了铁塔。宋 9601279年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唐以前的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到了宋朝都城汴梁再也无法实行里坊制和夜禁,虽然仍保留“坊”的名称,但实际内容已经改变。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第二,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时,在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

23、”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大小、主次量屋用“材”。这种方法用文字确定下来作为政府的规定予以颁布是首次,以后历朝木架建筑都沿用这个方法,直到清代。营造法式是王安石变法进行改革的产物,为了掌握设计和施工标准,控制财政开支。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将作监李诫。在此之前,还有都料喻皓所著的木经,但原书已失,尽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摘录了若干段落。第三,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第四, 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这和宋代手工业水平提高及统治阶级追求奢华绚丽是分不开的。明清时期门窗样式基本上是承袭宋代做法,但在清中叶

24、玻璃应用之后,又出现了门窗格子式样的一次大变化。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佛光寺大殿木架部分刷土朱色,唐代色彩明快端庄。宋代木架部分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屋顶部分大量使用琉璃瓦。唐代以前的室内空间分隔主要依靠织物,宋代主要采用木装修了。家具基本上废弃了唐代以前席坐时代的低矮尺度,普遍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也相应提高。第五,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目前留下来的宋塔居多。宋塔的特点是:木塔已经很少采用,绝大多数是砖石塔。其中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米。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作外皮,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的琉璃塔

25、。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形式,高度均为40余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宋代砖塔的特点是发展八角形平面(少数用方形、六边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身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四川地区多方形密檐塔。宋代所建石桥数量很多,有拱式桥,也有梁式桥。泉州万安桥,长达540米,石梁有11米长。第六, 园林兴盛。辽 9471125年 颇具唐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塔。金 11151234年西夏 1.321227年辽代建筑史吸收唐代的北方做法。辽代的墓室特色是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平面。佛塔多数采用砖砌密檐塔,楼阁式塔较少。不

26、少密檐塔外观极力模仿木建筑。其中著名的有北京天宁寺塔、山西灵丘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现存的金代建筑一部分沿袭了辽代传统,有些方面则和宋代建筑接近。建筑色彩是明清宫殿建筑色彩的前驱。从遗存下来的众多佛塔来看,西夏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同时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第四节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 12711911年)元 12711368年 建筑发展处于凋敝状态。忽必烈时,在金中都的北侧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尤其是藏传佛教,内地出现了喇嘛教寺院,如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位于元朝大都内的

27、一座喇嘛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此后藏传佛塔成了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之一。木架建筑方面,仍是继承宋、金的传统,但是规模和质量都逊于两宋。例如庙宇中大胆抽去若干柱子,称“减柱法”,或取消室内斗栱,使柱与梁直接联结。这些做法不仅节省木材,还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目前保留下来的元代木建筑代表有:山西洪洞的广胜下寺和山西永济永乐宫。广胜下寺是元代重要的佛教建筑遗迹,正殿柱列布置采用减柱法。永乐宫是当时一座重要道观。3座殿内都有壁画,是元代壁画的典范。 明 13681644年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建筑方面的进步第一,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元代之前,木架建筑主要以

28、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台基和墙基等。明以后才普遍采用砖墙。大量采用空斗墙,节省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江南一带住宅、祠堂等建筑可以看出,砖细和砖雕的加工很娴熟。各地的城墙和北疆的边墙-长城也用砖包砌筑。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作为防火建筑用。重要实例有明中叶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北京皇史宬(cheng)及山西太原永祚(zuo)寺、苏州开元寺等处的无梁殿。石灰成本降低,大大促进了它在砌筑胶泥及墙面粉刷方面的使用。第二,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明成祖时建造的南京报恩寺塔,高达80余米,是一座9层的楼阁式砖塔,外表

29、用琉璃砖镶面。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也用琉璃砖贴面。不但坯体质量高,而且预制拼装技术、色彩质量与品种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三,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栱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少,柱头上的斗栱中原来作为斜梁用的昂,也成为纯装饰的构件。民用建筑普遍发展,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术书鲁班营造正式。第四,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明代建成的北京天坛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建筑群处理的优秀实例。明清北京故宫布局也是明代形成的,清代仅作重修与补充。第五, 官僚

30、地主私园发达。江南园林兴盛。当时园林风格明显趋于建筑物增多,用石增多,假山追求奇峰阴洞。第六,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砖石雕刻也吸取了宋代以来的手法,比较圆和纯熟。明代的家具是闻名于世界的,当时家具产地以苏州最著名。风水术到明代已经达到极盛时期。清 16361911年从1840年前的清朝来看,建筑上大体是沿用明朝的传统,但是下列方面有所发展:第一,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第二,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顺治二年开始建造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又是一座巨大的佛寺,依山而建的高层建筑。各地藏传佛教建筑大体都采用平顶房和坡顶房相结合的办法。康熙、乾隆两朝

31、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建造了12座喇嘛庙,俗称“外八庙”。第三,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第四,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雍正十二年颁行的工部工程做法一书,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有斗栱的的大式木作一律以斗口为标准确定其他大木构件的尺寸。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和预算有“样式房”和“算房”承担。第五,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例如采用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完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采用对接和包镶法,是较小较短木料制成长大的母猪,供楼阁作通柱用。乾隆年间从国外引进了玻璃,使门窗格子的式样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钟楼和西藏布达拉宫等一批高水皮建筑,显示了清代砖石建筑的成就

32、。第二章 城市建设第一节 概况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城市的发展一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包括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氏族间的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许多城内除众多民居外,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是统治者的居住地和活动场所。表明城市处于萌芽状态中。城市三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城市中的居民仍按氏族聚居,因此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包括春秋至汉。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度的确立,促成了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生活日趋复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全城有效运行

33、。于是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了: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使统治者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全城实行宵禁。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有的是大城包小城,有的是两城并列。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包括三国至唐。三国时曹魏都城-邺开创了一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饿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

34、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北魏后又称为“坊”)。这是在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这样子,不仅格中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而且城市面貌更为壮观。后期管制开始放松。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在唐末一些城市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对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委派伍子胥“相土尝水”建造阖闾大城。刘邦定都时,也从各方面分析比较洛阳和长安之后选择了长安,由丞相萧何主持建造。选址时,历代都很重视解决水源问题,因为城市水源对都城来说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证饮用水,隋文帝因为汉

35、长安故城地下水咸卤不宜饮用另见新城-大兴城。此外还要供应园囿用水和漕运用水。漕运是京城粮食和物资的供应线,每个朝代都视为生命线。汉长安开凿郑渠,隋唐修运渠,元凿通惠河与南北大运河相接,明永乐年间疏通大运河,都是为了解决漕运。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为民”。汉之前城郭有两种排列方式:一种是城与郭并列放,一种是郭包城之外。汉之后前者不再出现,只发展后者。各个朝代赋予城、郭的名称不一样:或称子城、罗城;或称内城、外城;或称阙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则

36、有四道城墙。唐宋时府城通常也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筑城办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但夯土易受雨冲刷,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的数量增加,这种方法才得以普及。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宋以后砖拱门洞始逐步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者马面。城市道路系统大多采用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汉长安是在秦离宫的基础上建成的。历史上

37、城市道路最大达150米,但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风景区。汉以后三月上巳去郊外水边修褉(xie)和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渐渐流行。唐朝江湖私家园林是春游胜地。两宋时都城的戏场单独成立“瓦肆”或称(瓦市、瓦舍、瓦子)。金元以后,戏台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已被各地广泛采用。我国古代对城市绿化很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较多,南方则柳、槐并用,又京兆尹负责管理。唐长安街道两侧槐树是成行排列的,所以当时被称为“槐衙”。随着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宋东京是在唐末商业城市汴州的基

38、础上建成的。五代与宋建都与此后,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及报警用。从元大都以后,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关于城市排水的处理,汉长安已经开始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是暴雨期,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清代北京沟渠疏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细的北京内城沟渠图。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其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理位置适中,便于统治全国,历来被认为是建都的理

39、想地区。元明两朝最后完成了都城东移的过程。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模式大概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即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早期。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主要采用这种办法,如西汉初年倚秦咸阳旧城,并利用部分旧离宫建造长安新城;隋初紧靠西汉至后周的旧都在其东南建造大兴城;元代旁倚金中都旧城在其北侧建造新城大都。这类都城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如隋大兴;另一种情况是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如元大都。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如明初南京和北京。其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为新都服务,投入少而见效快。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

40、,一切围绕皇权和皇帝所在的宫廷展开。在建设顺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位于首要位置。一、 汉长安的建设秦以前,西周曾在这一带建立都城-“丰”与“镐”(hao)。汉长安是在秦咸阳的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其后汉高祖又建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长安的城墙到惠帝五年才修筑起来。汉武帝时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未央宫正门朝北。未央宫和长乐宫都位于龙首原上,是长安中地势最高之处。由于几座宫殿都是陆续建造的,因此比较分散,每座宫殿都有宫城环绕,宫城中又是一组组殿宇,是在大宫中有小宫和林木池沼的布局方式。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汉长安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

41、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7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城南和建章宫以西,是范围广阔的上林苑,原是秦始皇所建,汉武帝予以修复。长安西南上林苑中开挖了周围四十公里的昆明池,以蓄南山之水。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的记载,通向城门的8条主干道当即是“八街”,这些大街分为3股道,用排水沟分隔开来,中间一道是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二、 北魏洛阳的建设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五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今年增加了杭州、安阳,合成七大古都)。周敬王迁都至成周,并把成周扩大,奠定了以后各朝都城的基础。之前洛阳都是作为陪都,东汉定都于此,之后成为全国北方经济重心。北

42、魏洛阳是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有外郭、京城、宫城三重。宫城位于京城之北,京城位于外郭中轴线上。太庙、太舍太稷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9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濠、漕运等用水主要是靠谷水。北魏洛阳城内的树木也是很多的。“宫阙壮丽、列树成行”说的就是洛阳。谷水所经,两岸多植柳树。三、 南朝建康的建设由于东晋营造建康时属于匆促草创,所以都城用竹篱围成,至齐高帝建元二年才筑城墙。外郭始终是竹篱,郭门称为篱门,数量很多,共计56座。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的布局,中间的御道砥直向南,可直往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他道路都是“纡余委屈,若不可测”,可见地

43、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作用,也是建康城市规划的特色。开皇九年陈朝覆灭时被隋军平荡成为耕田。四、 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隋文帝杨坚夺得北周政权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但是地下水有盐碱再加上久屡经战乱,所以开皇二年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择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大兴城的建设是由高颖和宇文恺二人具体负责的。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隋大兴城建设的革新之处。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是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因此比洛阳更为规整,更为理想化。

44、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和鼓励建造寺庙。并在皇城前高地上轴线两侧左右相对建造大兴善寺和元都观。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改作芙蓉园。城西南角地势低下,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庄严寺,寺内有木塔一座。隋炀帝大业元年,又在旁边建总持寺,纪念父亲。寺的规模和寺中木塔高度和庄严寺相等。为了都城各项物品的供应和满足宫苑用水,开皇三年在城西侧开挖永安渠和清明渠,直通宫城与禁苑。开皇四年命宇文恺领水工开凿广通渠。隋大兴是唐长安城发展的基础。唐代虽然基本上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由于主要宫殿向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中心偏于一边,这是它的特点。长安城寺庙很多,名家作壁画也很

45、多,但是看戏场很少,其中以慈恩寺的看戏场最为出名。风景区也只有曲江一处。长安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街旁植柳树。里市制束缚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在解决城市排水和运输方面,也是不理想的。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由杨素、宇文恺等人负责营建。在汉洛阳之西8公里,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以布局整齐。规模较都城小,宫城也不居中而居于西北隅,以区别于都城的规制。洛阳皇城内城墙特别多。五、 宋东京的建设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塞的汴州,唐朝时称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又是汴州治所和宣武军节度使的驻地。周世宗显德二年,将汴州城扩大。宋朝仍然用汴梁

46、做都城。宋神宗年间重修外城(罗城),加筑瓮城和敌楼,宋徽宗政和六年,又将外城向南扩大。宋东京从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改为都城,外右包一圈罗城。但是规模仍然很小。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时期就设立了消防队和了望台,街道也不像长安城那样砥直,反映出旧城改建的特色。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汴河中运输繁忙的景象。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经彻底被废除。东京的桥梁以东水门7里外汴河上的虹桥最为特出,是用木材做成的拱形桥身,桥下无柱,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即绘有此桥。这种虹桥在城内汴河上还有两座,表现了宋代木工在结构技术上的创造。六、 元大都与明清

47、北京的建设战国时,这里已经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建都于此,称为中都。金中都宫殿是仿汴京建造的,但豪华程度超过汴京。元灭金后,元世祖忽必烈时,利用中都东北郊区琼华岛一带水面为核心,建造了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元朝弃旧城将都城向北移,旧城住平民,新城住贵族,这种南北两城并存的格局一直保存到元末。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市的轮廓线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全城道路分为干道和胡同两类。大都城内南北大道设有石砌沟渠排泄雨水。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元末又加瓮城。瓮城门洞用砖砌,以防火攻。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四年起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十八年宫殿建成,正式迁都,之后南京称为陪都。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朝北京城墙平面是凸字形。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门,承城的四角都有华丽的角楼,城外围以护城河。明代紫禁城是在元大都宫城的旧址上重建的,但布局方式是仿照南京宫殿,只是规模比南京更为严整宏伟。内城的街道巷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