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10069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 建筑型制: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某一类型建筑物在平面、空间布局、材料、结构方式及造型艺术处理上的英武格局。建筑型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有定型性和稳定性。2 玛斯塔巴(Mastaba):埃及早期的国王陵墓,其形式源于对当时国王长方形平台式住宅的模仿。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地上部分是用砖或石砌成的长方形台状,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通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3 牌楼门(Pylon) :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厚重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楣梁,刻有双翼的太阳,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可通置门楣。门的两侧紧贴墙向处插长

2、予及旗杆等装饰物,墙面阴刻象形文字及图画。4 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5 柱式(Order):长时期希腊建筑艺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石头的梁柱结构的柱子、额枋和檐部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到公元前6世纪,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做法,即各部分之间以及柱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模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套做法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柱式。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特点,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经维尼奥拉的总结而程式化。6 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

3、纪的古希腊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并进行适当功能分区的结构模式,以取得秩序和美,并最早在理论上予以阐述,而称为希波丹姆模式。希波丹姆也被后人誉为“城市规划之父”。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较小。典型城市是希波丹姆设计的米利都城。这种模式对后世城市规划影响很大。7 希腊叠柱式:希腊化时期的市场或广场上出现了许多两层高的敞廊,下层用比较粗壮的多立克柱式,上层用爱奥尼克柱式,上层的柱子底径等于或稍小于下层柱子的上径,上下层的柱式都具备完整的

4、柱子、额枋和檐部三部分。这种做法称为希腊柱式,受其影响产生了罗马叠柱式。8 肋架拱:最早出现于4世纪的罗马,在券拱结构中一系列发券之间架设石板,区分拱顶的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自重,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承重墙,同时可以节省模板。这种技术后来在中世纪得以大量运用。9 券柱式:古罗马建筑为了解决柱式与券拱结构之间的矛盾,产生的用柱式装饰券拱的做法。即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都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突出于墙面约3/4柱径。这种结构图称券柱式。10 连续券:罗

5、马建筑中柱式与拱券相结合,柱子起承重作用,券代替柱子上面的梁,券脚直接落在柱子上,或在中间垫一小段檐部。多重复连续使用,产生轻巧、活泼的构图,称为连续券。11 罗马叠柱式:古罗马建筑为了解决柱式的同多层建筑的矛盾,在希腊的基础上,底层塔斯干柱式或罗马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有四层则用科林斯壁柱。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全部是券柱式的叠柱式。12 巨柱式:古罗马建筑为了解决柱式同多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有些建筑采用尺度巨大的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称为巨柱式。这种做法对后来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影响很大。13 凯旋门(Triumphal

6、Arch):古罗马纪念性建筑的一种,为炫耀对处战争的胜利而建。常位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14 巴西利卡(Basilica):古罗马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中间部分宽且高,称为中厅,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侧廊上面常有夹层。其形制对中世纪基督教堂与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典型实例如图拉真巴西利卡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15 建筑十书:罗马帝国初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总结当时的建筑经验,在公元前1世纪末写成一本著作。内

7、容包括希腊、伊特里亚和罗马早期建筑创作的经验,从一般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筑地段、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并且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一要素:实用、坚固、美观。16 希腊十字式:集中式教堂形制的典型平面形式,在拜占廷建筑中成熟,主要在拜占廷教堂和东欧东正教堂建筑中应用。依靠拱技术开成的中央穹顶和四边的筒形拱成等臂十字,得名为希腊十字架。其内部空间的中心在中央穹顶下。17 抹角拱(Squinch):也称内角拱。为解决方形平面上覆盖穹顶的问题,用横放的喇叭形拱在四角把方形变成8边形,再在上面砌穹顶。其最早实例出现在印

8、度、波斯等地。缺点是不能覆盖较大蹁的穹顶。18 帆拱(Pindintive/Pendentive):拜占廷建筑为解决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采用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即在四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在切口之上在砌穹顶或加鼓座。而水平切口和四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又称为三角拱。19 集束柱(Clustered:Pier):亦称集柱墩,或簇柱墩。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中,支撑中厅和侧廊拱顶骨架券的柱子集合在一起,断面为方、圆及各种几何图形的重叠。这种柱子称为集束柱。20 飞扶壁(Flying Buttre

9、ss):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利用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起脚处向外伸出的半券形构件(称为飞券),将墙体所受到的拱顶侧推力传递到离墙体一定距离的墩柱上,使中厅的墙体所承受的荷载大大减少。这种飞券和与之相连的墩柱称为飞扶壁。21 拉丁十字式:中世纪基督教堂典型平面形制。在长方形巴西利卡平面的基础上,入口在西向的短边,信徒在中厅和侧廊,东端是半圆形的圣坛,圣坛前是祭坛,在祭坛左右建横向的巴西利卡,高度与宽度与正厅相等。信徒所在的正厅比横向的侧厅和圣坛要长得多,这种平面形式称为拉丁十字式。既符合功能要求,又具有耶稣十字架受难的象征意义。22 透视门:在罗马风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券形门洞在平面上

10、呈外八字形,采用逐层向内凹入的带状装饰(罗马风时期经常是几何性图案,哥特时期往往是一串串的圣徒像)使学生而且厚重的砖石墙上的门洞不致显得笨重,这种门洞称为透视门。23 穆达迦风格(Mudajar style):10世纪后,在西班牙的主教堂中,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形成了特殊的风格,称为穆达迦风格。主要特点是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和大面积的几何图案或其它花纹。24 垂直式哥特:15世纪后英国的哥特建筑,以垂直线为主要特征,在建筑内部集束表面、窗棂等部位都是垂直线条,拱顶的肋交织成装饰的网状,呈现出晚期哥特片面追求形式、违反结构理性的趋向。25 辉煌式哥特:15世纪后法国的哥特建筑,

11、垂直线条被各种装饰物缓和,内部和外部的装饰过多,破坏了早期哥特建筑所具有的结构与形式的和谐,呈现出晚期哥特片面追求形式、违反结构理性的趋向。26 屏风式立面:15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豪华府邸大多是临街建造的四合院,三层,平面趋向紧凑、整齐没有轴线,内院四周不分主次。外形上只突出一个临街的矩形正装门面,上下左右斩截干净,窗子排列整齐,冠戴檐口挑出深远,同整个立面的高度大致成柱式的比例。由于追求立面形式,同内部房间不协调,得名为屏风式立面。典型实例如美狄厅府邸。27 帕拉第奥母题(Palladian Motive):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帕拉第奥在设计维晋察巴西利卡时为克服开间与柱式比例不符的矛

12、盾,成功地创造的一种券柱式。具体做法是:在母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券,券脚落在两棵小柱子上,上面架额枋,小额枋之上再开一个圆洞。这样把一个开间变成了三个小开间。实部与虚部均衡,方与圆对比丰富。整体以方为主,开间中以圆券为主。不柱子在进深方向成双,与大柱子均衡。由于构图比例匀称、细部丰富、条理性强,同时由于在尺度上有两个层次,适应性强,后来从者甚多。28 西班牙大台阶:位于意大利罗马城,东面(上面)是三位一体教堂,西面(下面)是西班牙广场,平面呈花瓶形,布局时分时合,巧妙地把两个不同标高轴线不一的广场统一起来,成为平面展开的城市景观中富于动感的竖向变化,表现出巴洛克灵活自由的设计手法。山顶教堂的钟塔

13、和方尖碑则构成这一竖向构图的视觉终点。建筑师是斯帕奇,建造时间17231726年。29 手法主义(Mannerism):也称为矫饰主义,指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古典建筑精神的复兴逐渐蜕化为对古典建筑样式的兴趣,并表现为三个趋向:其一,把古典样式规范化,以多种样式的公约数来寻求少数几种形式;其十,丰富和扩大古典样式形态;其三,有意地否定古典样式的形态和规则,通过自由造型,寻求新遁形倾向。30 巴洛克建筑:17世纪由罗马教廷中的耶稣会所倡导的建筑风格,最初的目的是在教堂中制造神秘的气氛的同时标榜教迁的富有,常用的手法有波浪形曲线与曲面,形成动态建筑;利用透视术与增加层次来夸大距离,体积感强;

14、建筑部件断折、不完整,形成不稳定形象,如断折或双层檐部与山花;柱子不规则排列,增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室内应用曲线曲面及形体的不稳定组合,产生光影变化和虚幻的气氛。31 洛可可风格:18世纪上半叶法国路易十五王朝时期兴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装饰题材排斥建筑母题,常用蚌壳、卷涡、水草及其它等曲线花纹,局部点缀人物。色彩常为白色、金色、粉色、嫩绿、淡黄等娇艳的颜色。门窗的上槛、镜子和框边线脚的上下沿尽量避免用水平的直线和直角,而用多变的曲线、卷涡以及水草、璎珞等图案。室内喜用闪烁光泽的镜子、吊灯、帐幔和陈设。由于路易十五的偏爱,又名路易十五式。32 Villa dEste:建于16世纪下

15、半叶,以其园林景观著称于世,是意大利台地式园林的典型代表。位于Tivoli的很陡的山坡上,园林根据地形分为几个台地,最有特色的是其变化丰富的水景设计,园内布置各种喷泉,体现巴洛克园林的特色。园内大量采用乔木绿化,有精美的植物培置,点缀巴洛克式小建筑,呈几何型布局。该园对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3 孟莎式屋顶:由法国建筑师孟莎在设计的建筑中经常采用而得名。是一种方底两折式屋顶,下部很陡,而上部坡度突然转折变得很平缓,甚至做成小平顶,使内部空间好用。是17世纪法国独特的屋顶形式。34 都铎风格:16世纪上半叶英国都铎王朝的建筑风格混合了中世纪和欧洲大陆文艺复兴的手法,得名为都铎风格。主

16、要特点是:建筑轮廓线丰富,体形凹凸起伏;装饰多用四圆心的尖券,窗口多用方额;多用红砖建造,灰缝很厚;用灰白色石头做腰线、券脚、窗台的装饰;室内用深色木材做墙护板,大厅用锤式屋架。35 银匠式: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主要在世俗建筑中,伊斯兰阿拉伯建筑装饰手法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柱式细部相结合,形成西班牙建筑独特的装饰风格。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素朴墙面与繁密轻巧的装饰细部对比。早期称哥特银匠式,代表实例贝壳府邸;后期称伊萨培拉银匠式,典型实例是阿尔卡拉德海纳瑞大学。36 帕拉第奥主义(Palladianism):18世纪上半叶和中叶,英国庄园府邸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帕拉第奥唯

17、理主义建筑思想,遵守帕拉第奥的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平同追求对称,称为帕拉第奥主义。典型府邸是坎德莱斯顿府邸,典型公共建筑是牛津累得克里夫图书馆。37 萃堵坡(Stupa):印度佛教建筑物的一种,是用来埋藏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半球形砖石砌体建筑物,脱胎于狗皮膏药北方古代竹编抹泥的近半球形住宅。形体单纯,构图完整,尺度很大,具有很强的纪念性。38 数寄屋:草庵风的茶室盛行之后,日本出现了一种田舍风格的住宅,模仿茶室,称为数寄屋。数寄屋木材常常涂成黝黑色,障壁上画水墨画。39 鸟居:日本崇奉各种神灵的建筑物称为神社。在神社圣地的大道上或木栅上,往往有一种牌楼式的门,称为鸟居。形式是:一对立柱,上面架一根

18、横梁,两端挑出;横梁下有一根枋子,两端插入柱身,也有在外侧伸出的,构件关系明确,比例和谐。40 枯山水:从14 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日本写意园林兴盛。最纯净的形态是“枯山水”。用写意的办法在面积不大的小院子中,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植物以蕨类和青苔为主,植少量自然而优美的矮树,以保持适当尺度。最典型的枯山水是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和大仙院方丈北、东庭。二简答题1古埃及建筑的特点。(1)建筑材料与结构:古埃及缺少良好木材,房屋多以棕榈木、芦苇、纸草、粘土、土块建造,采用梁、柱和承重墙相结合的结构,神庙和陵墓用石材建造,古埃及人石材加工水平很高,形体准确,严丝合缝,石构件最大重达数十吨,长

19、达数十米。(2)建筑与环境结合:建筑处理因地制宜,结合环境,下埃及沙漠边缘地区,建造形体简单的庞大金字塔,气吞山河;上埃及峡谷地带建造石窟墓,以岩峭壁与墓的外部浑成一体,壁立苍穹。(3)建筑布局:作对称纵深序列,神庙最前为一梯形石造的牌梯门,门前有一两对法老圆雕坐像和方尖碑,再前长达1km的两行密排的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夹峙的大道,门内依次为回廊内院、桂厅和层层神殿。石窟墓于悬崖前由密排狮身人首像的石板路引向由坡道路而上的平台,平台前壁镶有柱廊,再后者是廊院、柱厅,最后是凿在岩石内的圣堂。(4)建筑与雕刻结合:广泛采用与建筑结合的浮雕、圆雕和壁画,题材是战争史迹、法老生活和神话。盛产的纸草、莲花

20、、棕榈和鹰、狮等动物以及象形文字均为装饰母题,并创造了以纸莎草花、莲花等为母题的束茎式、盛放式柱头的柱子式样。2简述埃及纪念性建筑型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埃及纪念性建筑包括陵墓建筑和神庙建筑。宗教信仰是纪念性建筑的思想基础。埃及宗教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来世,相信死后的永生、千年之后的复活,过着比生前更美好的生活。陵墓修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保存尸体,凭借特殊的气候和传统的技术,得以制成木乃伊;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给死者建造坟墓,或者在生前就建造坟墓。陵墓建筑型制的不断演变,其动力之一就是更好地保护尸体不被阍。早期陵墓玛斯塔巴,以后来台阶形金字塔、折线金字塔、以及方锥型金字塔陵墓,地面以越来越高,地下结构越

21、来越复杂,盗墓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安全系数相对就越来越高,到后来迁都上游山谷后出现的祭祀和陵墓分离的崖墓型制,对尸体的保护就更相对可靠。环境的是埃及陵墓从金字塔演变到崖墓的主要原因。古王国时期,埃及定都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的孟菲斯。广漠的三角洲地带,金字塔这样形式简单、构图稳定、体重巨大、符合人们山岳崇拜的建筑形象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而当中王国时期迁都尼罗河上游盆地第比斯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狭长盆地两侧的峭壁这样环境使金字塔的形象不再有典型的纪念性,只是作为一种惯性,还在曼特赫普墓中保留了金字塔的形象,但已经退化为配角的地位;到哈特什帕苏墓就彻底淘汰了金字塔。埃及社会变化引起的对国王神

22、性崇拜的不断加强、外部自然环境变化的需要、技术的进步以及防范盗墓人的目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陵墓保存尸体功能与祭祀功能的分离,促进了作为祭祀专用的神庙型制的不断演化。包含陵墓和神庙在内的纪念性建筑演化的基本趋势是:纪念性不断增强并逐渐演化为神秘性;从注重室外形象逐渐演化为注重内部空间;建筑群体的空间序列不断加强,原因正在于以上的分析中。3简述雅典卫城在建筑布局上的特点。雅典卫城坐落在雅典城内的一个陡峭的山顶上,用乱石在周围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平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建筑物就分布在这平台上,山势险要,只有西面一个出入口。卫城的主要建筑物是帕提农神庙,它的北面是伊瑞克先神庙,卫城

23、的山门在西端,山门南面是小小的胜利神庙。(1) 卫城建筑顺应地势,灵活布局,考虑流行路线,透视构图,同时兼顾山下仰望及置身其中时的感觉。为了照顾山下的观瞻。建筑物大体沿周边布置;为了照顾山上的观瞻,建筑物不机械地平等或对称,而是利用地形,考虑透视效果,把最好的角度朝向人们。(2) 主次分明,条理井然。卫城建筑群按照人们前进行列的全过程来设计布局,从远眺到近观,从全貌到局部,步步深入,层层动人。卫城建筑群的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帕提高农神庙。为了突出这一重要建筑,建筑师设计了几个步步深入的景观序列:山门、雅典娜铜像,辅之以各种陪衬的,最高处是体量最大、处理最精美的帕提农神庙,给人以主次分明、条理井然、

24、灵活而不混乱的印象。(3) 采用对比的手法,但又不失统一。高达8.6米的实墙面与虚的山门形成对比;雅典娜铜像的竖起构图与背景横向的柱廊及建筑轮廓的对比;大体量端庄的帕提农与小体量活泼的伊瑞克神庙的对比;爱奥尼克柱式与多立克柱式的对比等等。4古希腊建筑的特点。(1)重要建筑类型:圣地建筑群,卫城,神庙;竞技场、旅舍、会堂、敞廊等世谷公共建筑,希腊化时期,市场成为城市的中心。(2)结构与材料:梁柱结构体系,质地细腻优良的石材为建筑材料。(3)总平面布置考虑行进中的观赏和多角度的观看,即考虑透视构图;庙宇平面以围廊式为主,另外还有前廊端柱式、前后廊柱式、前廊列柱式、前后廊列柱式以及华丽的列柱围廊式、

25、双排列柱围廊式等型制。(4)立面:石结构的庙宇由木结构演变而来,立面构图保留了木构件的权衡关系和以陶片保护木构的装饰痕迹。并逐渐形成了柱式,包括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5)空间:室内是单一空间的封闭空间,中间以围廊空间为过渡,室外建筑空间自由;在希腊化时期逐渐出现梯形广场。空间尺度宜人。5希腊柱式的特点。古希腊逐渐形成权衡、样式稳定的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多立克柱式比例粗壮,象征男性美,细长比1:5.55.75,开间净空1.21.5柱径,檐部为柱高的1/3,柱头圆盘形,无柱础,柱身有明显的和卷杀,柱身凹槽相交成棱角(20个),台基是三层简朴的台阶,装饰线脚偶用方

26、线脚,装饰雕刻是强调体积的高浮雕。爱奥尼柱式比例修长,象征女性美;细长比1:910,开间净空2柱经左右,檐部在柱高的1/4以下,柱头作涡卷状,有复杂的富有弹性的柱础,柱身无明显收分卷杀,柱身凹槽间有一小段弧面(24个),台基是直立的壁画,装饰线脚使用复合曲面,串着雕饰(如盾剑饰),装饰雕刻是强调线条的浅浮雕,科林斯柱式除柱头由忍冬草叶片组成,如同一个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6帕提农神庙中运用了哪些视差矫正手法?(1)将水平线部分如楣线(Architrave)等处的中央部分略为提高,使之成为微拱的弧形。希腊庙宇多数建于空旷的环境中,背景只有天幕相衬,楣梁式结构的水平线条,在三角形山墙的重压之下

27、,本身虽为真正的水平直线却使人发生线条的中央部分略向下弯曲而两端向上翘起的错觉。所以希腊建筑师特别将建筑的水平线条,使中部微微向上凸起,以纠正视觉上的错误。帕提农神庙的盖盘的中央部分升高二又八分之三英寸。(2)建筑中的垂直线条修改为略向倾斜。建筑物两端的柱子倾斜角度较大,越靠近炽央柱子倾斜度越小。若将各柱的中轴延长则可以集中于一点。帕提农神庙的角柱内倾十又八分之三英寸;如将其前廊各柱的中轴延长,则相交于一点,这点与地面的距离是一英里半。(3)加大角柱直径,希腊庙宇中间为正殿,四周用柱廊围绕,因为中间的柱子后面是房屋,背景较暗而柱身较亮,四角的柱子后面的背景是天空,背景较亮而柱身较暗。色彩暗淡的

28、物体常给人精细的感觉,若柱子粗细一样则易生较瘦的感觉。帕提农神庙角柱底径加大一又二分之一英寸,又能建筑物中光线充足的部位雕刻或线脚手工精细,在光线暗淡的部位使用粗放的线脚。(4)柱子使用收分法(Method of Entasis):平行的二直线常因其两旁有凸曲线或凹曲线的影响,而使人产生此二平行线的中央部分呈现变宽或变窄的错觉。于是用收分法矮正视差,柱身自下而上不用直线收缩而用收分法曲线收缩,使柱子给人以美丽而稳固的感觉。(5)字体做上大下小的校正。在垂直方向的字,仰面观看时因距离不同的关系会觉得上面的字较小而下面的字较大,因此将字体由下而上逐渐放大来校正。7古罗马建筑的特点。(1)重要建筑类

29、型:除希腊出现的神庙以及剧场、市场等世俗公共建筑外,建筑类型更加丰富,如建筑规模庞大的斗兽场、空间变化丰富的浴场、工程浩大的输水道等。(2)材料与结构:采用天然火山灰捣制的混凝土代替石块,大大促进了拱券结构的发展。拱券和穹顶达到了可观的跨度。拱券结构由筒形拱创造的交叉拱、十字拱所形成的拱顶体系,摆脱了承重墙的局限,获得了宏敞开阔、流转贯通的内部空间,穹顶结构尚未突破封闭的承重墙。(3)立面构图:柱式控制立面构图,在古希腊柱式基础上发展成为罗马五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与希腊三种柱式并称为古典柱式。同时还创造了与拱券结构相协调的券柱式、与多层建筑相协调的叠

30、柱式和巨柱式构图。(4)总平面与平面布局:总平面布局逐渐追求轴线对称,开合变化以及纵横双轴;平面趋向复杂组合。(5)建筑空间:外部强调开合变化和空间序列;内部适应不同功能需要,创造出多种复合空间。因为建筑的纪念性需求逐渐增强,开始追求大尺度的建筑空间。(6)建筑理论成果:维持鲁威所写的建筑十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8图拉真广场的建筑空间特点。公元109-113年在奥古都广场旁边建造的图拉真广场,是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图拉真广场正门是三跨的凯旋门。进门是12090米的广场,两侧敞廊中央各有一个直径45米的半圆厅,形成广场的横轴线,它使得这个宽阔的广场在横向也有层次,免于单调。在纵横轴线的

31、交点上立着图拉真的骑马青铜像。铜像的位置由于两轴线相交而限定,位置极为重要。广场的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巴西利卡,巴西利卡之后是一个2416米的小院子,中央立着一根总高达35.27米的纪功柱。穿过这个小院子又是一个围廊式的大院子,但这个院子相对而言也相当局促,正面便是立在高高的台座上的八柱围廊式图拉真本人的庙宇,是广场中最重要的建筑物。广场的型制参照了叙利亚等东方传统君主国家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多重纵深布局、室内外空间交替,纵横、大小、开合、明暗交替,建筑和雕刻交替。一系列的交替使人的空间体验于变化中越来越丰富,最后达到高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纪功柱的设计。一方面,经过了前面几个开合交替

32、的空间之后,尤其是从图拉真的巴西利卡出来后,经过水平向的空间限定之后,突然进入这一狭小空间中,矗立高大无比的大柱子,通过对比达到的空间体验变化极为丰富;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夸大柱子的高直感觉,浮雕带从下向上渐次变窄,从1.250.89米不等;第三,院子的两侧都是图书馆,从其屋顶上可以观看上级部的浮雕。9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1)人本主义的建筑观(区别于中世纪):建筑尺度宜人;建筑合乎人体比例。(2)讲求比例的美学观(区别于东方):追求几何和数的和谐。(3)柱式控制立面构图(区别于中世纪和东方)(4)空间透视构图与轴线图相结合(区别于单纯的轴线构图)(5)建筑与广场结合(区别与建筑与街道结合)(

33、6)建筑与雕刻结合(区别与建筑与绘画结合)10古希腊与古罗马在建筑观念上的差异。(1)建筑本体观:雕刻品/空间(2)建筑价值观:神庙/纪念性与世俗性并重(3)建筑审美观:希腊艺术形式的完美/罗马的大尺度(4)建筑空间观:内外,透视/轴线,对称(5)建筑环境观:希腊的顺应自然/罗马的改造自然(6)建筑技术观:艺术甚于技术/艺术与技术并重11拜占廷建筑的特点(1)结构:通过帆拱技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个独立支柱上,解决了方形平面上盖穹顶的承接过渡问题。(2)材料:砖砌在厚的灰浆层上,墙也用罗马混凝土。拱顶或穹顶有时用空陶罐以减轻自重。(3)平面:希腊十字式集中平面。从9世纪起,成为拜占廷教堂最普

34、遍的形制。(4)外观:不用柱式、柱廊,只有厚墙和不大的窗户。后期穹顶饱满放在鼓座之上,统帅整体成为中心,形成垂直轴线,完成集中式构图。(5)内部空间:多个穹隆覆盖的空间集合在一起,形成宽阔、多变的空间。通过使用帆拱,并加鼓座,使中央穹隆高耸,丰富内部空间。(6)装饰:豪华富丽的室内装饰(地面)大理石,(穹顶和墙面)壁画和彩色下班镶嵌12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建筑艺术成就。(1)结构体系教堂正中是直径32.6米,高15米的穹顶,有40个肋,通过帆拱架在4个7.6米宽的石墩上。(2)内部空间延展的、复合空间(空间多层次,明确的向心性,中央的统帅地位),窗子增加了空间的神秘性;楼层的小尺度柱列扩大空间的高

35、度。(3)色彩效果(墩子和墙面)彩色大理石帖面,(柱子)深绿、深红,(柱头)白色大理石,(穹顶、拱顶)金色、兰色底玻璃马赛克,(地在)马赛克13罗马风建筑的特点。(1)总平面与平面;教堂平面多为拉丁十字式,长轴东西向,西端为主要入口,东端为圣坛,短轴为横厅。后来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祈祷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在纵横两个中厅的交叉点上方的屋顶上常有采光塔。(2)结构:采用半圆形肋骨拱顶。常见的有四分肋骨拱顶、六分肋骨拱顶,并形成室内的束柱、室外的扶壁。(3)外观:教堂正面通常有一对钟塔,有的在后部、正厅和横厅的阴角也有塔,加上采光塔、扶壁等,形成起伏活泼的轮廓。门窗洞口采用半圆形券。由于墙厚,洞口很深

36、,洞口向外成外八字形,排上层层装饰线脚,线脚上刻几何纹样、植物形象以及圣者形象。墙头、檐下和腰线部位常用浮雕式的连续的空券装饰。14哥特建筑的特点。(1)平面:多为拉丁十字西利卡式,有的有两个横厅(英国),有的中厅、侧廊高度接近,成广厅式。(2)结构;采用两圆心尖券肋架拱顶,有四分、六分、星星、扇形等式样。尖券肋架拱可使不同拱跨的拱顶等高,并减少侧推力。室内的集束柱和室外的飞扶壁也是结构特征。(课本总结3条:骨架券、飞扶壁、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3)立面:一对钟塔夹着中厅的山墙,形成垂直的三部分三个门洞的上方和山墙的墙头有两道横向饰带,雕有连续的空券或圣者像把三部分连接起来,两饰带当中是圆形的

37、玫瑰窗。门窗洞口全部采用尖券。门洞多采用透视门。窗上有石制花窗棂,镶嵌有圣经故事内容的彩色玻璃窗。(4)内部:暴露结构,集束柱形成向上的动势。彩色玻璃窗形成神秘的气氛。雕像强化内部的宗教氛围。(5)世俗建筑同哥特式教堂风格一致。(功能与平面形式的一致,结构的暴露,构图的活泼等)15哥特教堂的建筑特点。答案同16题之(1-5)16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1)人文主义: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体尺度,人体是美的典范;(2)审美观:美是和谐和完整,美有数的规律,最美是人体比例;(3)立面柱式构图:纵横分段,比例匀称,柱式控制,突出中央;(4)空间透视构图:梯形广场、台阶;视距与视高关系;(5)建筑与

38、广场结合:建筑是广场的界面,建筑与广场互为图底;(6)建筑与雕刻结合:点缀气氛,活跃构图,突出主题。17分析威尼斯圣马克广场的建筑艺术成就。(1)空间组合:三个梯形广场组合成复合式广场,大广场和靠海的小广场以钟塔为过渡,同时圣马克教堂稍向前突出,起引导作用。大广场和后面的小广场的过渡则用一对狮子,和几步台阶。靠海的大广场则用两根柱子与海面分隔,同时也不妨碍人的视线。(2)设计手法:封闭性的梯形广场,透视构图效果,突出主题,增加广场的纵深感。(3)结合环境:与海景结合,并在海对面岛上有对景(圣乔治教堂);底层均以外廊式构图形成文脉连续,钟塔与圣乔治教堂钟塔呼应。(4)艺术处理:构图有节奏,有主题

39、,钟塔与柱廊对比,统一又变化。小品点缀,活泼气氛。(5)比例尺度:既适应功能的需要,以考虑广场与人的尺度,建筑群的组合关系,建筑高度与广场大小的关系。(大广场1.28公顷,城市19万人;大广场深度175米,宽侧90米,窄侧56米,长宽比约2:1;钟塔高90米,距西入口140米,塔高与视距1:1.4)18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文化人类学关于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2)意大利和法国文化的不同A意大利:古典文化底蕴浓厚,城市商业社会;B法国:宗教文化气氛强烈,君主统治国家;(3)传播过程A文化碰撞,民质共存初期;哥特建筑特点和文艺复兴风格在同一建筑

40、中并存,呈现出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平面上哥特式碉楼、寨堡与文艺复兴对称、完整交织;立面造型表现在哥特式屋顶和文艺复兴式的横向水平线条以及半圆拱券的运用。典型实例:尚堡府邸;李杜府邸;封丹亨利府邸;B文化交融,尽取所需中期(早期的古典主义)颂扬君主,表达纪念越来越重要。意大利影响进一步加强,柱式严谨。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成熟(明晰、精确、逻辑;尊贵、雅洁)建筑中注重理性、讲究节制、结构清晰、脉络严谨意大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严谨的柱式上,券柱式已开始衰落(因其不理性)。实例:维康府邸;麦松府邸C文化事例,形成特点盛期:古典主义走向成熟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中适合法国社会需要的成分。、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

41、排斥个人风格,崇尚古典柱式,强调柱式必须遵守古罗马的古典规范。、总体布局、建筑平面、立面造型强调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求配称。常用穹顶统帅建筑,使之成为全局的中心,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性的横三段和竖三段的构图手法。、强调建筑的美在于局部和整体间以及局部之间的正确的比例关系,把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决定性的因素。、在造型上追求端庄、宏伟;室内则极尽豪华。室内空间效果和装饰手法表现为强烈的巴洛克特征。实例:卢佛尔宫东立面、恩瓦立德教堂、凡尔赛宫、南锡广场、协和广场19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分期与特点。(1)早期:佛罗伦萨分期:早期(行会共和制),有中世纪特点;后期美狄奇家族统治,贵族文化向盛期过渡15世

42、纪特点;、采用柱式,但不一定严谨;、立面比例匀称,尺度宜人;、强调沿街立面建筑实例:、佛罗伦萨主教堂穹顶、育婴院、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美狄奇府邸(1430,弥开罗卓)P124、文特拉米尼府邸(1481,彼得龙巴多)P134;圣马克学校(1485)P134(2)盛期:罗马,强调体积和光影,严谨柱式控制内外构图、背景、新大陆的开拓和新航线的发现,意大利城市衰落、法国和西班牙在意大利领土的战争、教廷从法国回到罗马,学者云集,成为文化中心建筑特点:、柱式更广泛更严格、轴线构图,集中式构图,建筑追求雄伟、纪念性建筑实例:、坦比哀多(伯拉孟特,1502)P126;梵蒂冈宫改建(1585)、法尔尼斯

43、府邸(小桑加洛,1520)P127、圣马克图书馆(珊索维诺,1536)P135(4) 晚期:威尼斯建筑特点:、手法主义()过分强调柱式()突破柱式束缚 、强调透视 、平面设计成熟建筑实例:、维晋察的巴西利卡(帕拉第奥)P136 、圆厅别墅(帕拉第奥)P138、奥林匹克剧场(帕拉第奥)P138、尤利亚三世别墅(维尼奥拉)P139、麦西米府邸20分析从古希腊到法国古典主义西方建筑空间的演变。建筑空间既包括内部空间也包括外部空间,建筑空间由于人的行动成为四度空间有时间因素。古希腊建筑空间内部简单,封闭;外部空间考虑透视构图;空间符合人体尺度。古罗马建筑空间:内部是静态的围合空间;外部空间强调轴线和空

44、间序列;建筑空间尺度宏大。初期基督教建筑空间:内部空间以人的动线构成方向性,空间尺度尚没有过到过分夸大的程度。拜占庭建筑空间:向外扩展的复合空间,空间节奏急促,空间开始带有神秘性罗马风建筑空间:内部空间出现了以肋架拱间为单位的空间单元,并呈现格律性空间变化;空间中强调诱导人们在建筑内部行进的心理刺激因素,比初期基督教单单表明方向性的形式要远为复杂。哥特建筑空间:相比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空间形式的连续性更强。更重要的是,哥特建筑将空间向度上的表现力构成对比效果的构思这是在建筑历史上首次孕育了一种与人体尺度明显对照的空间效果,这种效果引发观者产生不平衡感谢,产生矛盾冲突的冲动和激情,而不是宁静深思

45、的气氛,在哥特建筑以前,西方建筑直至罗马风时期,其空间向度保持两种形式即向度的相对平衡或一种向度在所有其它向度中占主导地位。在哥特建筑中,垂直的和纵深的方向同时存在于无声却又尖锐对立中,人眼受到两种主题、两种空间类型的吸引。欧洲哥特教堂的发展史、民族的和地区的不同学派之间的区别以至个别建筑物个性上的上部特征,都主要看这个向度对比有何差别最主要的是剖面的长方形和平面的长方形的相互关系;而人与这两个长方形的相互关系则是次要的。文艺复兴建筑空间:15世纪伯罗乃列斯基带来的主要是一种数学的观念,这是从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建筑的格律学发展而来的;是为反对哥特式空间尺度的不一致、空间的无限性和分散性,为反对罗

46、马风空间的偶然性而寻求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章法的产物。16世纪(文艺复兴盛期):从空间主题来看,前一世纪的集中式构图是一种完整的从任何角度看都易于辨认的空间形象,并且其比例具有节奏上的均衡性,16世纪这种对称空间的基本主题则以多种多样的变体而达到辉煌的境地,伯拉孟特设计的坦比哀多揭开了16世纪的序幕;完全的集中式、对建筑物个部分之间的比例给予高度重视、追求建筑实体的立体造型效果。如果说哥特建筑形式追求连续和无限的空间,能够在视野前方远处消失,那么早期文艺复兴与其说注重于围成空间,倒不如说是注重赋予空间以一种理性的、有格律的秩序,使这个空间成为确定和便于度量的。到了16世纪,同样的空间形式探

47、索又带有律动感的特色,又回复到内部和外部的空间对立中去,墙体厚重坚实,装饰要素富有厚实的雕塑感。因此,16世纪建筑的特点与其说是表现了空间概念的更新,倒不如说是表现了新的体积感,表现了体量上表态的规整均衡感。一列15世纪的拱廊,即使有构图上的数规律来连续为整体,也还能通过受力关系的线条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持续激动效果,而一列16世纪的拱廊则以一种沉重静止的均衡效果屹立着。15世纪和16世纪风格的不同中,可以用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和圣彼得教堂的穹顶的对比来说明。在佛罗伦萨主教堂中,哥特式无限空间的理想以穹顶上显著的长肋条与肋间中空部分的对比表现出来;而文艺复兴式的可被度量的空间概念则是通过穹顶明确区

48、分为八瓣来表现的,它遵循一种简单的基本法则,即通过沟通和联结各部分成为统一整体。在圣者彼得教堂中,肋条数目加倍了,肋间不再是中空的了,肋条与空格结合成一种雄浑有雕塑感的体量。别墅的构思也一样,16世纪的建筑师突出贡献的是府邸的单一体积和沉重感,或者采取实面比空面占优势的形式。巴洛克建筑空间:巴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是对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的一次反叛,是从对称形式、从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对立中的一闪解脱。巴洛克建筑空间做突出贡献的特点是其所特有的动感和空间渗透感。巴洛克空间特有的动感与哥特建筑动感完全不同,后者产生于两种方向性的对比效果,并利用了建筑结构体系表面线条的变化构成透视的两度空间效果。巴洛克的动感则相反,它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