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25137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参考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1)答案 电大考试电大小抄电大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 1. 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 到感染和熏陶,这是(A. ) A. 兴 B. 观 C. 群 D. 怨 2. 后世文论家在 “兴观群怨 ”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 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 D. )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3

2、. 梁启超“薰浸刺提 ”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A)的一种 “放大”研究。 A. 孔子“兴观群怨”说 B. 庄子“言不尽意”说 C. 司空图“韵味”说 D. 严羽“妙悟”说 4.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 A) ”文艺观的代表。 A. 诗教 B. 仁教 C. 礼教 D. 德教 5. 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 A ”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 仁学 B. 礼学 C. 诗学 D. 义学 6.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A ” A. 四情 B. 四义 C.

3、四学 D. 四教 7. 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 A ) 作用而言的。 A. 认识 B. 表现 C. 娱乐 D. 教化 8.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A ”就是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9.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 D )就是明显的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0.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

4、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 A ) 就是例证。 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B. 文已尽而意有余 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D. 言有尽而意无穷 1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 ,下面选项中正确的 是( D ) 。 A.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 典论论文 ,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 诗品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 文赋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 文赋 ,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12. 为强调“ 大美”之自然

5、、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 、 “人籁”还有( A ) 。 A. “天籁” B. “物籁” C. “神籁” D. “灵籁” 13. 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 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 A )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 习 B. 质 C. 识 D. 力 14.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原则有“六义” , 即:一则( A )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 文丽而不。 A. 情深 B. 情真 C. 情浓 D. 情远 15. 刘勰的批

6、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评方法有“六观” , 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 A ) ,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A. 通变 B. 高远 C. 情致 D. 美善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 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B A. 错误 B. 正确 2.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B A. 错误 B. 正确 3.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B A.

7、 错误 B. 正确 4.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 “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A A. 错误 B. 正确 5.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A A. 错误 B. 正确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B A. 错误 B. 正确 7.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

8、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薰”,即文艺作品通过向接受 者展现“他境界”而培养接受者创造力的作用。 B A. 错误 B. 正确 8.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浸”,是就文艺的情绪感染作 用而言的。 B A. 错误 B. 正确 9.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刺”,指的是文艺作品培养接 受者审美接受能力的作用。B A. 错误 B. 正确 10. 著名的改良派人士梁启超提出文艺的四种社会作用即:薰、浸、刺、提。所谓“提”,实质上,就是审美心 理学所说的“移情”。 B A. 错误 B. 正确 11.

9、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 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 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B A. 错误 B. 正确 12.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 教”的目的在于“仁”。“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 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B A. 错误 B. 正确 1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

10、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 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B A. 错误 B. 正确 14.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B A. 错误 B. 正确 15. 庄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A A. 错误 B. 正确 16. 老子是“道不可言”的首提者,也最直接、明了。B A. 错误 B. 正确 17. 在庄子看来从微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思想无法完整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言不尽意”。B A. 错误 B. 正确 18. 庄子的文艺观,实际是散布与涵泳于他的哲学思想之中的。B A. 错误 B

11、. 正确 19.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B A. 错误 B. 正确 20. 刘勰对作家个性和创作风格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风骨”一词原用于品鉴人物, 后移于画论和文论。 B A. 错误 B. 正确 三、论述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1.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故言不尽意。(2)言的重要在于表达意,而意又与 道相关。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3)言意相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 可忘言。 2.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

12、羽、王士禛,最后 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 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 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 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 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 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

13、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 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 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 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 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 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 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又

14、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 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那么儒、墨二家主 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 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 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 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3. 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 家的生活、思想和情

15、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 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4.“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1)因袭与革新;(2)对文学传统采取的态度;(3)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所谓“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经 验的继承;所谓“变”指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早在周易中,古人就曾提出 “通变”的命题,认为通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刘勰 文心雕龙正是继承了上述思维传统,大胆将“通变”范

16、畴运用到讨论文学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 题上来,可以说“通变”是刘勰文心雕龙对文论史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一)“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文学自觉之后的反思 刘勰的“通变”论辩证地克服了裴子野的“复古”论和萧纲的“新变”论的片面性,其讲“通变” 简单说就是会通古今而变之,侧重点就在“变”而此“变”又非一味趋新求异,而是有因有革之变。 刘勰的“通变”论鲜明体现了其“鉴周识周”、“惟务折中”的辩证思想。 (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发展社会动因 刘勰注意力,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 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的作用 5. 制定一个较为可行的本课程学习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