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25204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期末重点知识考试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考试电大小抄电大复习资料 社会: “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 “会”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 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 社会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即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 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重点名词: 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 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 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 社会科学。 群学肄

2、言 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绪论 部分。1903 年于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 ,即 “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1897 年先为上海国闻报社翻译了前两章, 名为砭愚篇和倡学篇 ,19011902 年陆续译完,共十六章, 于 1903 年出版。译文古雅而精深,文章并可琅琅成诵,一时风行海 内。 重点名词: 需要 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 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文化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 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文化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组 成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

3、化)和规范文化。 优势需要 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 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重点名词: 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 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 社会互动。 镜中之我 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 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 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从他人那里发 现自己。 情景定义 也称情境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 的概念。情

4、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 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 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社会角色 是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待相符合的 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 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 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 象。 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 取的群体行动。

5、(是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众人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 制、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行为) 社会化 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 只是、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 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 下去的基本过程。 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 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 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 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个

6、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通 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新里特征。它是个人稳定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 的共同体。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 群体。 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 动的群体。 邻里 是指在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 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 社区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

7、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 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 活的共同体。 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城市化 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过度城市化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难以吸收,流入城市的人口超出城市 发展需求的现象称为过度城市化,或超城市化。 逆城市化 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称为逆 城市化。 社会组织 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 的社会群

8、体。 社会组织的结构 是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 组织目标 简称组织目标,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 式。 科层制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 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X 理论与 Y 理论 这是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两种假设。X 理论假设:一 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 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 当的努力。Y 理论假设: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条件 下他们追

9、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 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 能力。 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社会分层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 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 层。 社会阶级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社会控制 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 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

10、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 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 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 考虑。 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也称为违规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 为规范的行为。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是指人文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调,影 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 决的问题。 就业 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 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动的活动。 贫穷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是由

11、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 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 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 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也称为社区发展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区,通 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合作精神,动员社 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 程。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使 20 世纪 2030 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 的复兴和建设中国农

12、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 动较有影响。 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 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涵义。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 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 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 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 发展

13、的过程。 “后工业社会”论 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的概念。他 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产品生产 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是控制技 术的发展和靠智能技术决策。 罗马俱乐部 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它于 1968 年,由意大利企业家 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 A金共同发起组织。该俱乐部把全球看出一 个整体,提出各种全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倡 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并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 量研究,运用各种科学知识综合那些复杂问题。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 发展前途上持悲观态度。 社会调查

14、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 ,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 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 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操作化 操作化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变为经验层的、能够直接测量的 概念的过程。 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也叫普查,是在较大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 进行的逐一不漏的调查。 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 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研究的总体宗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 全面、深入调查的调查研究方式。 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

15、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 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 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 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 法。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 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制度化优先 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 范占有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简答题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 物质条件、精神

16、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 发展的过程。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3、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 区别的特殊领域。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1、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历史背景:19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 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 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

17、生的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 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科学条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就又给社会 思想家以深刻启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 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 及圣西门企图用物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 1840 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处于 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战争不断兴起,中国的 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 派,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

18、群学或 社会学,可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从此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 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 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 社会科学。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 中去进行研究。 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学与历史唯

19、物主义的关系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 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 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 体的研究,找出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具体规律。 3、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不断吸取具体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研究成 果,扎根于具体科学之中,才能更加充实地发展自己。 社会学的功能 1、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

20、、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 出贡献。 3、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4、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 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 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个人和社会 是辩证的统一。在个人和社会不

21、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了个人的需 要并不只体现个人的意志,也是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人是社 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谓人的本性。 2、历史、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认为人性与动 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人的需要的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头脑, 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 的、本能的表现。但人性与兽性却又不能完全分开,毫无联系。 3、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 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 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再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

22、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最高级的 发展的需要。这是人类生产发展的三阶段,也是满足需要的三阶段, 更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进步到为享受而斗争,再进步到为发展而斗争 的必然过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 的理论。是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第一,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 的状态;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 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1)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较低级的

23、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之后,较高级需要才会成 为追求的需要,而成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 (3)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 (4)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 (5)并不是所有的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和超 越。 (6)马斯洛把需要的满足看成是重要的。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好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 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社会交往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 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和 社会互动。

24、 1、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 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 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社会关系, 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含义极为广泛。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 团体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 包括精神交往。 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2、指明了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3、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

25、的基础。 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解释人们相互作用 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以解释其规律的理论。 1、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人们通过运 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2、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3、社会学家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其所采取的行动的。 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 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中(

26、直接交往、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关系,是社 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1、人际关系特点:直接交往、情感性。 2、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1)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 (2)态度的类似性。 (3)双方距离的远近。 (4)交往频率。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受交往双方诚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合作 及双方在交往中都得到满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角色扮演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特定的社会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这个地位的期 待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表现。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 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

27、包括三个阶段: 1、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2、培养角色意识。 3、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在角色扮演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角色 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要克服这些矛盾,顺利扮演社会角色, 一方面要切实搞好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社 会条件。 社会化的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 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 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 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继

28、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1、继续社会化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势,在完成了社会化的 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再社会化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 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特殊社会化是指对某些身心遭受损失不能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而进 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 2、相同点: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 行为规范。 3、不同点:继续社会化对前一段社会化是肯定的,而再社会化对前 一段社会化是否定的,而特殊社会化在正常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继续社会化是非强制性的,而再社会化是强制性的,特殊社会化是专 门化的。 社会化对

29、形成个性的影响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生活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 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 和形成的。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 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社会群体的特征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 的共同体。 1、社会群体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 2、群体成员具有相同的群体意识。 3、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30、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 群体。 1、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2)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3)初级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4)初级社会群体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6)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3)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4)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建

31、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 的群体。 1、经济功能 2、生物功能 3、抚育和赡养功能 4、休息和娱乐功能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家庭制度的进步 1、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 (1)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2)采取包办的方式缔结婚姻。当事人没有发言权,听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3)强调门当户对,注重经济利益。 (4)推崇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权力原则。 (5)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2、新中国成立后家庭制度的进步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 (3)男女平等。 新婚姻法的颁布,砸碎了封建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枷锁,推翻

32、了 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支配,代之以新的、自由平等的婚姻制度。使男 女在婚姻关系和一般家庭关系中,得到了法律上平等的权利。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 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与该社会组织的存在、运行和变化的社会现象 的总和。包括与它有关的社会组织、经济与政治状况、社会政策、社 会风气等。 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

33、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组织 从环境中获取原料人力、物质和信息,向环境输出产品受过一定 训练的人、物质产品和更多的信息。 社会组织对环境的交换和依存关系,决定了它的结构、功能必然受到 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中有专门处理同环境关系的部门。 第二,环境变化时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称组织目标,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 态。 1、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 体现。 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 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 4、目标是团结和

34、鼓舞社会组织成员的力量。 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 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要求 “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 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合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 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 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 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合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 的更大剩余价值,因而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 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而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 需求。这种理论提出

35、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 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此理论。 分析科层制的功能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 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

36、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即它可以实现组 织运转的高效率。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 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 利运行,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但是,科层制是不现实的,是纯粹理想型的。它没有考虑到组织 环境变化对组织运行的影响,也没有考虑组织成员的多种需求,实际 上,社会组织的环境与加入组织的成员都在不断变化,预先的详细规 定往往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从而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社区的构成要素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

37、同体, 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 群。 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3、共同的社会生活。 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5、社会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市社区的特征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 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 3、城市社区成员的易质性高。 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 6、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城市化及其动力 城市化

38、指的是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准备了基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 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现实条件。近 代以来,工业化极大推动了城市化。近现代工业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 作依托,要求便捷的交通、运输及商业服务,这些只有在城市中才能 实现。因此,近现代大工业大多兴建于城市,这导致大量劳动力进入 城市。 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行政机构不断的膨胀,科学、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需 要更多的人员加入,这些新增的人员有来自农村的,就为农村人口进 入城市开辟了另外一个渠道。 3、城乡差

39、别。 城市中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吸引农村居民向城 市流动。人们在城市中的发展机会比农村多。 4、城市的中心作用。 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及信息中心,对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辐射作用。城市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的代表,对农村发生着越来越 大的影响。 我国城乡关系及协调发展 1、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的城市发展政策。 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 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有计划帮助农村 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城乡融合发

40、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 一步探索。 霍桑实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 1、照明实验:1924.111927.4 2、福利实验:1927.41929.6 3、访谈实验 4、群体实验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 阶段相联系。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这是社会分裂为不同阶级的一个重要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就导致了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 阶级的出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列宁指出,

41、所谓阶级,就是 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它 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 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由于以上不同, 其中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 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 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 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社会分工引 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

42、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就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 化。 社会分层的标准 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 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 层。 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社会分层的标准是多元的。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和权力。 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声望是指在所处的社会 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和尊敬;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即 使在遇到反对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这三个标准既 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作独立

43、考虑。 另外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常见的还有职业的评价,这对社会分层也 有一定的代表性 阶层划分与阶级划分的区别,阶层划分的意义 阶级划分是依据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阶层划分是在阶级 划分的基础上,并且包括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和其 他社会因素。因此阶级划分是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分层,是其他 一切社会分层的纵向结构。 第一,阶级划分对于基本阶级之外的社会阶层没有揭示;第二,阶级 划分揭示了阶级间的根本差别,但没有反映同一阶级内部人们之间的 差别。阶层划分从理论上讲,是阶级划分的深化,从实践上看能够帮 助我们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获 得成功。 社

44、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 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含义有三: 第一种,是指社会形态或体系意义上的制度,是对制度大尺度的宏观 观察,常用来区别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社会主义制度、资本 主义制度等;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二种,是一个社会中的具体制度,它以具体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 作为自己的实体,常用来分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在研究不同的社会生 活领域里的问题时使用,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第三种,是指各种社会组织群体中的规章制度,用来规定人们的行为 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社会学主要是在中等层次上来

45、使用社会制度这一概念的。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构成社会 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 1、概念系统 2、规则系统 3、组织系统 4、设备系统 社会制度的功能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 社会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作为人类生 活经验的结晶,它的基本价值是有用,即能够指导人们最有效地去实 现既定的目标。如果某一套行为规范体系不能再发挥这种功能,它就 会被淘汰。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点。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既然社会制度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那么,

46、当新的社会成员要参加 社会生活并期望成功时就必须学习以往的经验,实践有效的行为规则, 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都是由社会制度确定的。 人们只有按社会制度办事,才能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才会成功。另外, 社会的有秩序的变化是靠社会制度来进行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成员的 有秩序的流动起着指导和筛选作用。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内部结构合理的系统。 靠着这个系统,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合。人们如果按照 社会制度规定的规范体系行事,社会就有序;反之,社会在结构上就 会陷入混乱。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是通过不断继承、

47、总结、改造、创新和积累而 形成的。从本质意义上讲,社会制度也是社会文化,是经过人们筛选 保留下来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在社会制度中保存的,也是在人们实 践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传播的。正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人类社会才会持 续发展而不会中断。 第九章 社会制度 当然,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总是积极的。当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 念、行为规则已落后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需要时,它就对社会成员合 理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任务就 是进行制度改革。 社会控制的功能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 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1、维持社会秩序 2、维持正常生活

48、3、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同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习俗、道德、法律都是社会控制的工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 但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却有很大区别: 1、习俗与道德作用的区别 (1)约束力不同。道德的内容较为严肃,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而习 俗的约束力就相对差些。不从俗是常有的事,不太引人关注,而不道 德的行为则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2)义务感不同。大家按习俗办事,不管谁都要顺从习俗,所谓 “入乡随俗”

49、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则不同,它不但有种顺从的心理, 而且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义务感。 2、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道德产生的时间 早于法律,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自发形成的,而法律在人类 社会种不是永恒的。 (1)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比法律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不 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而法律只干涉破坏它所维护的社会秩序、 触犯法律的那些行为,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2)二者被支持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的力量来支持的,而道 德是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的。 (3)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法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 人们一定行为的限制和禁止,违法者就要被处罚,甚至被剥夺生命; 而道德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示范和劝阻,违反道德的人仅受到社会 舆论的攻击。 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越轨行为的判定与文化类型有关。 2、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规定也对判定越轨行为发生影响。 3、同一行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有不同评价。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 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用社会失范论或手段目标论分析社会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