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国古代哲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0797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中国古代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国学中国古代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国学中国古代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中国古代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中国古代哲学.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学讲座 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 西北工业大学 黄迪民 教授,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第二编 传统文化的灵魂古代哲学与古人智慧 中国哲学在传统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而中国文化中,宗教的功能基本上由哲学承担。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意义,价值信念即安身立命的根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和提升的。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则必须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第八章、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殷周时

2、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周易以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想象和社会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岀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孙子、韩非子、荀子等,形成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学派。在3000年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产生着影响。而对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早期儒家、早期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这四大传统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

3、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一、早期儒家 儒家最早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被称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失传后,称为“五经”)。早期儒家思想还可以通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后两篇为礼记中两篇文章,以上为“四书”)及荀子等来了解。 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是说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易传认为,宇宙是一刚健的生命体,不停息地变化流行,人也应该仿效它而自强不息。人有

4、了这种刚健自强、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就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就是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所以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礼记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就是说,一旦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人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一个人及每一物体的生存,使之“各遂其性”;这样就能回应天地的生命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鼎足而三,理性地并进而辅相天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活意义,由此确立。早期儒家的“天道

5、、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下、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者,人也”。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者爱人”,它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

6、人,既自尊,又尊人。 “仁”又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19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出席世界宗教大会的几千位宗教领袖或代表签署了全球伦理宣言,其中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文明社会矛盾与冲突相当普遍的当今世界,以“己所不欲,勿施

7、于人”的宽容诚恕之道,彼此尊重,加强沟通,理解与对话,是调节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之间关系的良方,也是克服人与自然对立所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思路。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的精神。儒家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人格,以良知作主宰,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做好日常的事业。,二、早期道家 早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以诗与寓言,以多义的比兴、隐喻来表达形而上学的意涵,堪称世界文化奇葩。 老庄诗意盎然,哲理

8、宏博,汪洋恣肆,生机勃勃,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它是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然的总体。“道”又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一流转与变迁的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

9、,需要长期的修炼。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就会有大智慧出现,其实就是进入了潜意识状态即具潜能。 )。这一原则老子称为“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以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一步一步肯定;而把握和体悟道,则要用减法,一步一步否定。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著、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其实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最终都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儒家努力尽社会人伦义务和社会责任,积极入世、遵守社会规范的主张不同,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

10、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所以庄子要求化解物形,才能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学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宇宙大化,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人世不同欲望之追逐竞争中,人心承受了巨大压力和痛苦,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化解这些痛苦、困惑?庄子的人生哲学提示人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致广大,尽精微,遍历层层生命境界求精神之超脱解放。庄学将人提升为太空人,超越有待,不为俗累,宛若大鹏神鸟,遗世独立,飘然远行,背云气,负苍穹,翱翔太虚。庄子逍遥游强调得其

11、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庄子齐物论强调蕲于平等,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为先导。这是一种平等的价值观,每一个生命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三、中国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自西汉传入后,经过几百年的消化,创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哲学,它渗透了中国哲人的智慧,特别是道家、儒家和魏晋玄学的哲理。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佛教的反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方法,是要人们寻找

12、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与儒家成圣、成贤,道家成至人、成真人一样,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而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和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 佛教让人们反观自己心灵的无明,对治一切贪、瞋(嗔)、痴、慢、疑、恶见,拓阔自己的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日进于高明之境,而不为无明所缚。,禅宗教人“了生死”,生死能了则一切外在的执着都可以放下,人们不再为自己的有限性而惶惑;他的紧张不安可以消解,他的创造性反而可以爆发出来;这样有限的生命便进入到无限的境界。中国宗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其“担水运柴,无非

13、妙道”、“一阐提皆得成佛”等论旨,都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响。 从思辩讲,中国佛学确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天台宗的智慧是圆融的智慧。天台圆教取层层圆而无偏、遍无遗漏的辩证综合的方式。其“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方面,互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华严宗也提倡开放的心灵,其所主张的“理无碍、事无碍、事事无碍”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把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看着是互为依持、互为因果、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它把世界看着是无限丰富的世界,看着是融摄了不同层次的相对价值系统的一个更高价值系统。在一无限和谐的实在中,主体和客体也是互为依籍、互为关

14、联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禅宗主张在实际的人生中才有涅槃(自由),在涅槃中才有实际的人生。禅宗以创造性的生活和自我觉悟的日常途经,来揭示人生的秘密,化平淡为神奇,寓神奇于平淡。禅宗极大地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都可以成就人格。它用烘云托月的方法,不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是什么,而之说它不是什么。禅宗甚至不用语言,而以各种身体动作,或以“棒喝”之类的方法,开悟心灵,启发人大彻大悟。 四、宋明理学(或称道学) 宋明理学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它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求“四书”的义

15、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它不仅在元、明、清三朝成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而且在1420世纪对东亚各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他认为宇宙间事物的法则、规律在逻辑上要先于个别的事物。如果把“理”设定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即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那么它在逻辑上要先于或高于实际的人,即具体、个别的人。这就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人躯体情感欲望的制约。心是性、情的统一。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是情的根据或根源,情则是性的表现。“心统性情”即心兼含有性(内在道德理性)和情

16、(感情欲念),又指“心主宰性情”。这里又强调了意识主体和理性对于情感的主导、控制。所以他主张以“居敬、穷理”的方法涵养心性。居敬就是专心致志,穷理就是深入研究。他还阐发了“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而获知识)”的方法,其中包含有科学求知的精神。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教,是他颇有特色的学说。他肯定知行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和动态统一,甚至把“一念发动处”的意念、动机都看作是行之开始。,“致良知”即是扩充良知(良知为孟子所讲,是内在道德判断与评价作用),一方面除去心中的自私念头和不正当欲望,保持善良的心地;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接受磨练,切实践行,把心中的善意具

17、体地表现出来,不能只口头说说。良知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知善知恶”的先验原则,同时又表现为“好善恶恶、为善去恶”的道德自觉与实践。“致良知”也就是一套修养德性的功夫。王阳明教人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如果说朱熹强调道德的理念、规范与知识的话,王阳明则强调道德的情感、直觉与体验。这就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在方法论上,前者主张“问道学”,后者主张“尊德性”。 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不朽格言为代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

18、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另一方面,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其被统治阶级所利用部分,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了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人民曾带来灾难。,第九章、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及其特色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之学”、“变易之学”(有对之学)和“会通之学”,构成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哲学的特色。 不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也就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不懂得传统文化的全

19、貌,缺少关于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也难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和价值。 一、天人之学 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主题。 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际即关系)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阐明“天”的性质,以及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中国古代对“天”的认识始于夏、商时期。 “天”的概念有两种相反的含义。一种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另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即古人说的茫茫的苍天。 中国不同时代思想家,用不同思维方式提出以下观点: 1、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一方面要否定天道迷信;另一方面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利用天时地利,实现人的目标。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次提出了

20、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人和”是指得民心、得民力、知己知彼。),孙膑兵法(八阵篇)也有“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类似的思想。 范蠡对越王勾践说:要想保持国家强盛,就要顺从天时;要想转危为安,就要顺从人事;想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要顺从地利,这就叫“持盈、定倾、节事” 之策(见国语越语下)。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尉缭子中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威篇) 黄老道家的十六经(古佚书)说:“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前道)把知人事作为知天时、知地利的中心一环。,2、“天道自然”的观点。 孔子说:“

2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一哉?”(论语阳货)强调天是没有意志的,它的性质如同四时的流转运行,百物的生生不息一样,所以人们要“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最早提出“天道自然”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他认为天的性质是自然;“自然”就是对各种自然现象的理论概括,也叫做“道” 。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学习;道的法则是自然。三国王弼:人不违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老子二十五章)道所代表的是自然,是天、地、人这些自然之物的“混成”和总称。在老子看来天和人都是自然之物,人与天是平等的。

22、(唯物观) 庄子把天称为“行之大者”(庄子则阳)。庄子讲的天几乎都是指自然或自然的境界。他用“庖丁解牛”作比喻:只要顺应自然来待人处(事)世,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所谓“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就是这个道理的哲学概括。(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炉火纯青,动刀节奏合乐章韵律,对牛体纹理了如指掌。),3、“天人相分”的观点。 荀子在中国思想史学中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 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并不是说“天”和“人”截然没有关系,而是说人除了具有自然物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不同于物的属性。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

23、贵也。”(荀子王制) 荀子明确指出:“治乱非天也”,强调事在人为,否认贫困、祸福是天命安排。他认为“天有常道”,“天行有常”,天是没有意志的,它按照自己的法则运动变化。人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努力认识它,驾驭它,利用它。她还阐述了人定胜天的哲理。,4、“天人相交胜”的观点。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刘禹锡,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论)的观点。就是说,天与人虽然都是物质存在,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但是天与人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天与人能够相互作用。 (1)、“天之能”与“人之能”不同。 刘禹锡说:“天,有形之大者也”,“空者,形之希微者也”,在有形物体里面,天是最大的,可作为物质存在的形态,天又

24、是最小的。所以,“天”就是指无限的物质和有限的物质相统一的自然界。而人则是“最智最大”,是“动物之尤”,是最有智慧,最优秀的动物。人能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多于自然的东西,叫“法制”。因此,“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人各有自己的职能。,(2)、“天之道”与“人之道”不同。(道:法则、法规) 人类社会的法则与自然界的法则不同。刘禹锡说:“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是说:自然法则表现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这个过程是通过强弱转化或弱肉强食来实现的。人类社会则不同于自然界。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创造性活动,表现为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5、,社会制度的作用是通过法制所规定的是非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人类的是非都是由人自取,与天无关。 (3)、天人“还相用”,就是天人能相互作用。 “用天之利,立人之纪”。人的任务就是尽力掌握自然界的“数”(内外联系)和“势”(发展趋势)“适当其数,乘其势耳”,以减少自然界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刘禹锡的结论:“固由人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是人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时创造了“神”,并不是真有什么”神“能决定人的命运。这是他关于神是人造的著名论断。,二、变易之学(“有对”之学) 1、变易之学的概念。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指全面研究自然与社会是否发展变化,了解古今如何变化的学问。 事物(

26、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思想大约产生于商、周之际。至春秋战国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成为后代变易之学(“有对之学”)的重要思想来源。 尚书周书中保存了西周初年记载的关于“天命”可以转移,政权可以更迭的言论。周易里记载了许多对立方面的范畴。如吉凶、祸福、大小、出入、进退、上下等。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着矛盾,是在矛盾中影响着、牵制着、变化着。这是“有对”之学(辩证法)的萌芽了。这是产生在商、周之际。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事物“有对”和变化的认识更加深刻,出现了一批带总结性的著作:孙子兵法、论语、老子、墨子、易传等,把中国哲学中的变易之学推向一个新高度。,2、变易之学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老

27、子看到不少“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现象,也看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自然现象,(左传 昭公三十二年)由此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他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说明以天地为代表的自然界和人事为代表的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论语 子罕记载了孔子的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样富有哲理的话。 易经 系辞说:日月星辰,四时寒暑,古今上下,思想观念都在运动变化,礼仪刑法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这就叫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宋明时期思想家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动静观。周敦颐提出了动静相互贯通的学说。(易通 动静)

28、 张载把动静形象地比喻为门户的一启一闭,提出“静亦有动”,“静是动中之静”,肯定静止的相对性,“动而无穷”,肯定运动的绝对性。 明清之际王夫子主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思问录外篇)“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静是动中之静”,(周易外传震)把运动和静止看做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种存在状态。 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 太和篇)说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构成事物物质性的“气”也是运动变化的。所以,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第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 这是变易之学的核心和最精彩的部分。 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

29、面的相互依存,提出美丑、难易、长短、高下、有无、损益、荣辱、动静等对立的范畴。一方不存在,对方也就不存在,叫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指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由此才有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孙子兵法发展了老子的“有对”思想。它还提出了事物转化的条件人是最重要的条件。易传指出,“有对”之所以能使事物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转化发展,就是因为对立面的性质相反,是相反势力的“相推”、“相摩”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事物变化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两种对立力量内部的相推相摩。,“有对”作为哲学范畴,是北宋王安石、南宋朱熹最先提出来的。朱熹说:“天地万物之理,无

30、独必有对。”(朱子语类卷95)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朱熹把他的这些接近辩证法本质的看法和邵雍的“一分为二”(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张载的“一物两体”(正蒙参两篇)相结合,进一步提出“有对”就是“一分为二”,他说:“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 (朱子语类卷67)把“一分为二”看作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张载等人提出“动非自外”、“动必有机”。 (正蒙参两篇)所谓“机”就是指运动的内因,它是由“两端”(对立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互感应所构成的。张载指出:“人一身中两手为相似,然而又左右。一手之中五指而复有长短,直至于毛发之类亦无有一相似”。(张子语录中)正是这样才使

31、“两端”(对立面)发生相吸而又相斥的感应关系,才有人类的繁衍,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界的变化。,第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以老子为代表的一派强调柔弱的作用,提出了以贵柔、守雌为特点的辩证思想。 老子看到幼苗虽然柔弱,但它能从柔弱中壮大;相反,它壮大了,反而接近死亡。(老子七十六章) 老子认为对待生活的态度,最好是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这样就不会转为坚强,可避免走向死亡。因此,他主张“委则曲,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 以易传为代表的一派强调刚强的作用,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象传)提出一套以自强不息为特点的辩证思想。,易传主张以刚强为主

32、,柔弱为辅,必要时可以通过委曲求全的办法,达到刚强“其道大光”的目的。 (易益卦象传) 易传认为,如果柔弱居于刚强之上而处于主导地位,就会导致不吉利的后果。 周文王被囚于羑里,蒙受大难,但文王内存阳刚之德,外用柔顺之道,终于度过了这个难关。 箕子被殷纣王贬为奴隶,又囚于牢狱,为了避免伤害,他发佯狂以隐晦自己的贤明,内心虽然痛苦万分,却保存了自己刚正不阿的意志和坚强不屈的贞操。 这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只有柔顺的方式坚持正道,才能化险为夷。,老子、易传两种不同的认识论途径,都反映了客观辩证法的不同侧面。 3、变易之学的主要特点。 变易之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运用,并非纯哲学理论。 (1)用在思想方法

33、上,反对片面性,主张全面性。如关于安与危、乐与忧、微与渐、情与理、知与行等方面的辩证方法论,成为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 (2)运用于社会实际生活各领域,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长期的历史逐渐形成这样的看法: 要使事业成功,必须学习和运用中国变易之学。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家在研究孙子兵法,它是“有对”之学运用于军事和人事的范本。,三、会通之学 会通就是咀嚼、消化各种文化和思潮,吸收对我有用的东西。 中国古代哲学的演变史,是一部中国人智慧和理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它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取各家各派的长处,并能够在会通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各家理论成果。

34、因此,各种观点都是宇宙真理的某些方面的表现。司马迁说:“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虽然各家各派立论的侧重不同,方式有别,但都是对于真理的探索,都有助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因而强调各种观点的会通。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1)会通之学的一个基本表现是它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个论点是不可讨论的,没有不受辩论的权威。 不但学派之间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每一学派内部也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佛教传入中国并中国化,就是佛教内部辩论的结果。)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玄学(黄帝秘籍的传承)与佛学、佛学与理学之间的相互辩论与相互吸收,从来没有间断。如中

35、国佛教不同于印度原有佛教的理论体系,它形成了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中国佛性宗。,(2)会通之学另一个重要表现是: 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汇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儒学的天道观、道德观,都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早期儒家提出人最为天下贵,其背景是当时自然科学的积累。儒学更多强调的是人对于社会应尽的义务,而关于人应享受的权利则被漠视了。,(3)会通之学第三个重要表现是:中国哲学善于融汇外来文化。 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的。当时仅西域一带就有三十六国,佛教传入的过程中,实际是各种文化的大融合。唐宋时期中国哲学范畴之丰富远远超过以

36、往,佛学的一些范畴如“太虚、识、相、能、听”等被融入中国哲学。佛教中国化以后,从唐宋开始又向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传播,这也是文化与思想的大融合。 中国道教在魏晋南北朝、五代特别是宋元时期不断与北方各民族思想碰撞、融合,其哲学范畴也不断拓宽、丰富,如全真教的发展。,中国哲学善于融汇外来文化的情况,在中国近代哲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李善兰翻译介绍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九卷),罗密士代微积拾级、侯失勒谈天、胡威立重学和奈端数理等对中国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促进作用。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构成

37、其主要部分及其特色。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不了解中国哲学,就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懂得传统文化的全貌,缺少关于传统文化的具体知识,那也难以理解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价值。,第十章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人生境界与传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 1、创化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宇宙是至大无外的。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庄子天下引言)这里的“大一”即是宇宙。古人把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作“宇”,把古今旦暮、往来古今之时间称作“宙”。庄子庚桑楚界定“宇”为有实在而无定处可执行者,界定“宙”为久延而

38、无始末可求者。所以,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异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异不息的大流。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宇宙是逝逝不已、无穷往复的历程。庄子说:“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庄子大宗师)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变化是普遍的,没有终极的。,讲宇宙变化最详密的周易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宋代哲学家张载说:生生犹言进进。即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这就叫做“易”。一阴一阳,生生之为易,发生在天地之间。“易之为书也不可

39、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传)是说周易这部书,人们是不可离开它的。它所讲的道理,常常变化迁移而不是静止的,它普遍流动于阴阳六爻的地位。所以爻位的上下是不固定的,爻的刚柔是互相变化的,不可以定出准则和纲要来,只有适应它的变化。变异本身没有什么刻板的公式可循,一切都在创新发展着,宇宙是日新无疆的历程。中国哲学家从来不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相反,把它看成是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国哲学家从来不把宇宙看成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中国哲学家有一个信念,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

40、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对宇宙创化流行的信念,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信念。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创造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物成务,与时俱进,创造美好的世界。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汤盘上的铭词说:“真有一天能够获得新的进步,还要再继续天天有新的进步。”康诰篇说:“要改变旧的习惯,做一个新人。”诗经上说:“周虽是一个旧的国家,它接受的天命却是新

41、的。”所以君子是没有地方不用尽他的心力的。无论对民族或对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地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尽参赞化育的天职。这足以使人产生一种个人道德价值的崇高感。,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油然而生一种博大的同情心,洞见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民胞物与之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一、天籁齐物之宽容;佛家普度众生、悲悯天下之情怀,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由此产生了真善美统一的人格思想,视生命之创造历程即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天道的创化神力与人性之内在价值,德合无疆,

42、含弘光大。 儒家有诗教、礼教、理学的传统,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讲“尽善尽美”,将理想贯通于道德生活与艺术生活,成为富有“美”、“善”的价值世界。道家讲超越的价值,认为只有在智慧的修养、精神的锻炼达到极至的程度,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才能把握宇宙的真相和最高的价值。 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2、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易传提出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又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泰卦彖传)“范

43、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系辞上)的原则。天人关系问题,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的问题。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也即是人生之意义的问题。“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中国哲学家认为肯定天人合一才达到人的自觉,这可谓高一级的自觉。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是人的初步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才是高度的自觉。”(张岱年:文化与哲学1988年版,第5页) 中国哲学家把人看着是“最为天下贵”者。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

44、秀气;人所禀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极至,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的卓越地位加以彰显。,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他的意思是说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分,例如社会治乱在人不在天,人应尽力完成自己的职任。但荀子并不否认天与人有统一的关系。唐代刘禹锡的“天与人相交胜”,是强调天与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他区别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对“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学说之负面影响有所驳正。 儒家的人文理想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且归于天人同德。诗大雅“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

45、之秉彝,好是懿德。”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真可谓天道荡荡,大公无私。正因为天地宇宙本身即涵有价值,所以这宇宙是值得生存的宇宙,实现人生价值,不必再另追求外在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以天、天道、天命代表至善,儒家肯定人性、人道、圣教均源于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把宇宙看着人性之源,把天命与人性合而为一。人心是意义、价值的源泉,人心又源于“天”。,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是以自己的

46、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价值与归宿。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在不同领域中各安其位。人性为天命所受,人在宇宙的万象运化中领受、禀持了“於穆不已(幽远深邃,永不停息)”的创化力,成为宇宙的枢纽。人在本质和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 传统哲学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的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和“存在的危机”,有助于救治当代人“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我”的荒谬处境。 3、人生境界。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境界指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宋明理学家常讨论“孔颜乐处”。孔子周游

47、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体悟以一种理性的愉悦。他乐在扬弃了外在之物、外驰之心,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体认到自身的内在完美,即具有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却充满乐趣。用不义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好像浮云那么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

48、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体悟以一种理性的愉悦。论语述而记载了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奋学习和教书是孔子最大的快乐,自觉年轻多了,忘记了自己渐渐地老了。论语雍也中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是说颜回身居陋室,一小碗饭,一瓢清水也能凑和着过日子,别人都忍受不了那样的生活,而他不仅快乐的生活着,而且还能一如既往的追随老师,执着于自己的学业。孔子和颜回的这种“自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境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精神的天地、精神世界。儒家追求的道德宇宙,道家追求的艺术天地,佛家追求的宗教境界,表明了各学派、人物所追求的精神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就是说,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突然的(事实的)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的)追求之中。境界虽然带有理想的特征,但又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坚持自我的文化思想,做平凡的事情,有小小的创造,其生命就爆发了小小的火花,那就是天地之化的具体体现,自我在天壤之间就不会感到孤独,有限的生命就可以通向无限与永恒。人们所做的事情各有不同,有各种意义,只要觉解到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层层递进,就可以上达最高境界。 儒家主张“立人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