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鲁迅.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3297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8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鲁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第二节鲁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第二节鲁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亲,该文档总共1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节鲁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鲁迅.ppt(1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教学思路: 1、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2、呐喊与彷徨小说集的思想内容 3、呐喊与彷徨的先锋性 4、阿Q正传解读,一、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一、思想内容表现的深切,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 也就是说,狂人日记表现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主题。,“封建旧礼教吃人

2、”主题,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为主人公,象征性地揭示了封建传统吃人的主题。这里的“吃人”,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吃人,而更是精神上的“吃人”,是传统的封建道德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力。,人物谱象征手法,小说主人公 狂人:一个“迫害狂”患者,象征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其他人物: 赵贵翁: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代表统治阶级 一般群众:庸众形象,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也参 与吃人 大哥意象:象征家族制度吃人 医生意象:道德说客,帮凶,文本细读,“狂人”患病之后,感到周围的人都要吃他,其中有赵贵翁这样一些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也有那些在封建传统蒙蔽下的一般群众,他们自己是被吃者,但同时

3、也参与吃人。 封建礼教是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它的贯彻首先是在家庭中实行的。“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他并非有意戕害“狂人”,但他所尊奉的礼教制度的观念决定了他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 “医生“这个意象则集中地体现了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以“治病救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一类人的实质,他们以劝导、训诫的方式“挽救“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实际上起着帮同统治者吃人的作用。,文本细读,封建礼教影响的普遍性决定了吃人的人的普遍性。 赵贵翁吃人;一般群众吃人;“大哥”吃人;“医生”也吃人。 就这样,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在中国已经维持了几千年,所以,鲁迅继之控

4、诉了从先秦到“五四“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狂人日记第三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是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本质的一种形象的概括。在他的小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以“非人”的状态活着,既“吃”别人,也被别人所“吃”。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是十分野蛮,也十分可怕的。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生命的价值与个人的尊严,在中国是没有的。另一方面,在全体中,人与人之间没有尊重、关爱与同情,没

5、有平等、自由,也没有对生命的怜惜。 举例说明: 祝福,“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去门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

6、,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相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

7、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 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

8、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9、“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狂人日记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人如此深刻、如此尖锐地揭示过传统封建思想的本质。封

10、建传统吃人不仅是狂人日记的主题,同时也是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正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2)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狂人日记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知识者的觉醒程度是与他在中国当时社会上的孤立程度成正比例发展的。 “狂人”越是深刻地感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越是极力反抗这种礼教,周围的人越是把他视为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而当他完全失望于自己改造环境的行动,感到只能顺应现实的要求时,他的“病”也便痊癔了,他也象一般知识分子一样到某地做侯补官吏去了。 “狂人”的命运深刻地

11、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者的悲哀 “人醒了无路可走”。,(3)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狂人日记更是鲁迅“反抗绝望”人生哲学的思想体现,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解放的悲剧寓言。 小说正文与文言小序之间形成尖锐悖反,形成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悲剧模式:“觉醒-反抗-从众”。 白话正文-狂人的英勇反抗。文言小序-病好后到某地候补当官,向传统妥协回归,狂人已屈从于旧的规范。 明白告诉人们:问题没那么简单。 狂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做出决定时狂人面对的精神压力是什么?有众多的疑问。,这种思想早就体现在鲁迅呐喊自序关于“铁屋子“意象的描写中: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

12、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铁屋子,看不到希望,也许会有。鲁迅没有放弃原先的疑虑。 铁屋中的呐喊绝望境地,仍然要呐喊、反抗,在彷徨小说集,描写知识分子觉醒悲剧的在酒楼上的吕维甫、孤独者中魏连殳的身上有更深刻的刻画。,狂人日记 创作总纲,可以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总纲,基本问题已在篇中提出。带有很绝望的气息,认为未来没有什么希望。 表现在两个大方向: 所谓揭出历史真相:即中国需要改革,然而改革是

13、无望的。 因为社会是这样的积重难返,民众是这样的愚昧野蛮,无药可救,只有等待造物的皮鞭来抽。,新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革命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林觉民,夏瑜式人物。要么“退而求其次”,做隐士,如狂人。但是又怎样呢:鲁迅十年沉潜,郁郁寡欢。 选择属于存在主义思潮,反抗绝望。 到底何去何从,为此鲁迅没有过乐观肯定的回答。知识者:历史的“中间物”。,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鲁迅说,我这样的历史中间物的任务,就是要反抗黑暗,要和黑暗捣乱。当然不被黑暗所相容,因此黑暗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影子要消亡。 同时,历史中间物的意义仅仅在于和黑暗捣乱,他的生命价值是和黑暗紧紧连在一起的,是实现在跟黑暗的反抗当中的

14、,因此当黑暗真正消失、光明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个历史中间物的价值也没有了,影子也要消亡。 所以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不仅在黑暗中没有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光明中也没有自己的地位,他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他只能够彷徨于无地。 这实际上所指出的不仅是像鲁迅这样的历史中间物的一种深层困境,恐怕也是所有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深层困境,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你只能够无地彷徨。这“无地彷徨”四个字,说尽了知识分子的深层的困境。,参考作品:,汪晖 反抗绝望-哲学角度目前最深刻的著作。 汪晖1988年的博士论文,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鲁迅小说世界的复杂的精神特征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找到关联的纽带”。作者以颇具原创性的研究

15、视角和理论模式,通过对鲁迅思想与文学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努力发掘出鲁迅精神结构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悖论性特征,揭示了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深刻内涵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以此呈现鲁迅小说在叙事原则、叙事方法上的文化心理内容。,汪晖,汪晖(1959年10月),江苏扬州人,中国大陆著名学者,通常被认为是“新左派”(中国当下语境意义)领袖。 1985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唐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8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 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起担任读书杂志主编,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

16、之一。连境内自由派代表南都都承认汪晖时期的读书是中国各种思想交流的平台,但在2007年意外遭到解职。 2002年受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 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1990)、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汪晖自选集(1998)、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5)等。,二、艺术成就格式的特别,1、结构方式 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而以13则“语破错杂无伦次”,“间亦略具联

17、络者”的不标年月的日记,按照狂人的心理来组织小说。,2、艺术表现,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3、两重叙述角度与反讽,狂人日记中的两重叙述角度及与此相关的反讽的结构。 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 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

18、”,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 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二、呐喊与彷徨 小说集的思想内容,小说集呐喊:,呐喊1923年由新潮社作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出版。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 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小说集呐喊篇目,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 明天一件小事 头

19、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呐喊思想内容:,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 这些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传统的弊害,通过对人民命运特别是农民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提出了“批判国民性“的总主题。,小说集彷徨,彷徨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 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

20、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小说集彷徨篇目,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说集彷徨的思想内容,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 这些作品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总结:,总的来说,呐喊彷徨是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面镜

21、子,它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大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着重揭示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具体来说:,1、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长明灯等。 2、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代表作品有药、风波、阿Q正传等。 3、表现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戕害。代表作品有故乡、祝福、 药、风波、 阿Q正传等。,4、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第一类:辛亥革命前后反清封建的先驱者,有夏瑜、狂人、疯子等,主要特点是孤身奋战; 第二类:辛亥革命前后,封建制

22、度特别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有孔乙己、陈士成(白光),从精神到肉体被摧毁; 第三类:辛亥革命时的激进派,革命失败后的颓废者,有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由于没有找到先进的精神力量,终于被封建势力打败;,第四类: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有子君、涓生、青年作者(幸福家庭)等,它们具有更多的民主、自由、个性精神,但五四落潮后,仍然处在找不到出路的痛苦之中; 第五、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传统的维护者和帮凶,有赵七爷(风波)、赵太爷(阿Q正传)、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5、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第一、农村下层妇女的生存问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第二、农村中产家庭妇女的家庭婚

23、姻问题如离婚中爱姑; 第三、知识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及解放问题如伤逝中的子君; 总之,鲁迅认为,在封建社会以及男权文化传统下,中国妇女的生存、爱情、婚姻、家庭等都是悲剧性的。,三、呐喊、彷徨 小说集的先锋性,包括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一

24、)“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 独特的眼光(视角) 独特的小说模式。,1、题材:,周作人的平民文学的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其首先借用了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的思想,标出了“真挚”与“普遍”两个命题,作为衡量文学的两个标准。 (题材上)周作人曾说过:“我们不必记英雄豪杰的事业,才子佳人的幸福,只应记载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因为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是世上不常见的人;普通的男女是大多数,我们也便是其中的人,所以其事更为普遍,也更为切己。”,鲁迅论及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变革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

25、之流。五四以后的短篇小说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鲁迅:“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从这个姿态出发,鲁迅开创了 “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张定璜:,“平常爱读美满的团圆,或惊奇的冒险,或英雄伟绩的,谁也不会愿意读呐喊。那里面有的是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然而鲁迅先生告诉我

26、们,偏是这些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鲁迅先生(现代评论,1925年1月号),农民题材,鲁迅表现劳动人民(农民、妇女)有以下特点: A、对下层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真挚同情 B、沉痛揭示和批判下层人民的精神弱点,提出和表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劳动人民(农民)主题的重大意义:,文学史上写作对象的转变:世界文学由“神(古希腊神话)-半人半神(荷马史诗)-人-下层人“。18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出现后,文学描写对象转向人,如司汤达红与黑;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出现后,文学开始大量描写下层人民形象,如左拉、狄更斯等。 中国文学的描写对象也经历了这一过程,

27、鲁迅完成描写人物向下层人民转变的工作。这是鲁迅小说的历史意义。,历史上,农民题材往往被漠视,即使表现农民也往往带有士大夫似的恩赐色彩,更多的是把农民生活理想化,幻化为桃花源式的生存状态。古代把农民当作花鸟一样对待,感情是有,但表现虚假。鲁迅虽然出身仕宦人家,但与农民接触较多。古书上所讲农民形象与现实的反差引起鲁迅的震惊。,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命运是深切同情的,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

28、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

29、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之一。,风波,风波的背景是1917年张勋复辟时期江南一个偏僻的农村。小说通过发生在 乡场上的一场因“皇帝又要坐龙廷”而引起的复辟与剪辫的风波,揭露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停滞、落后和农民的贫困、愚昧与精神麻木。 如果说,辛亥革命前夜,华老栓父子对夏瑜的鲜血的亵渎,是出于愚昧而对革命者流血牺牲的冷漠无知,也是革命本身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的暴露;那么,许多年之后,七斤一家在赵七爷的“没有辫子,该当何罪“的威慑下所流露的惶恐、昏乱与茫然,则是从更深刻的历史层次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实际结果:中国封建社会 的旧基础并没被摧毁,由这个旧基础培育出来并维护这个旧基础的封建意识形

30、 态和落后愚昧的精神并没有被消灭。,故乡,故乡中,辛亥革命后的农村,却愈益萧条,淳朴的农民们仍然生活在困苦之中。作品最震动人心的还不仅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一声“老爷“中所显示的精神的麻木,以及在无出路之中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意义,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妇女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 命运为内

31、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封建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明天,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的描写,令人震悚地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吃人的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蓝皮阿五、王九妈,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批判了造成其悲剧的客观社会环境: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大绳索编织成的严密的网;另一方面,作品也把谴责的笔指向了祥林嫂周围的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婆婆的凶残、短工的麻木、堂伯收屋、鲁

32、镇群众的奚落、柳妈告之以死的恐怖,他们和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又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着祥林嫂,不仅使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而且构成了她悲剧的一个原因。,作品深刻之处在于,写出了祥林嫂的悲剧之所以不可避免,还在于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她的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的封建“女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在封建神权下感到的精神恐怖,一句话,她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的命运。,离婚,写出了爱姑外表的刚强泼辣,敢于反抗,但同时却也从泼辣刚强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在小说结尾,爱姑终于屈服。,女性

33、主义,爱姑似乎是鲁迅笔下最泼辣的女性。比起祥林嫂、单四嫂,爱姑显得非常强势。她敢于反抗和敢斗争。为了不被夫家随便休掉,自己做主闹了整整三年;在大庭广众之下,她敢骂公公和丈夫是“老畜生”、“小畜生”;敢斥责自己的父亲是见钱眼热的“老发昏”;她甚至不把乡间的地主慰老爷放在眼里;面对七大人,她也敢理直气壮地抗争。如此反抗斗争的勇气和胆量,在“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统治的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奴性的怯弱,卑怯是奴性的核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老百姓见了官老爷可以不下跪不磕头,但是他们骨子里始终有“怕官”的感觉,心理上始终觉得低人一等。爱姑也是如此。 在爱姑鼓起勇气向七大人述说自己的委屈时

34、,心中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胆怯,一发现七大人面部表情一变,马上认为“这实在是自己错”,只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一个“来兮!”便吓得她后悔地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三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从原来想要闹得夫家“家败人亡”,“走投无路”到这一声怯弱地应承,爱姑的勇气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一怯弱正揭示了爱姑悲剧命运的内涵。,意义,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分子题材,鲁迅小说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原因: 近代中国在被动走向现代化的长途过程中,最

35、先意识到,并为这个使命流血牺牲的是知识分子。鲁迅认为知识分子不同阶层的沉浮过程,正意味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他又恰恰与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他写了大量以知识分子为主题的小说。,鲁迅小说知识分子题材的重大意义:,历史上,知识分子表现成分较多,但没有从普通人角度来写。知识分子是“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不是普通人,总是立足于上层阶层。儒林外史是绝无仅有的。 “五四”时期虽有对知识分子的表述,但仍把知识分子高居于上,没有切入生活,只有鲁迅能够切入生活。,知识分子的类型,1、传统知识分子 2、现代知识分子,传统知识分子:,可分为: 1、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

36、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写出封建知识分子的精神残废形象,封建文化只能造成历史的垃圾,没有任何生命力,只能走向坟墓。,白光,陈士成和孔乙己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满脑子只有“学而优则仕”的教训,因而直到头发花白,仍然幻想着踏着科举考试的阶梯往上爬。结果他的第十六次县考依然落第。这次落第给陈士成以沉重打击,是他过去的美梦都像“受潮了的糖塔一样,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然而陈士成一面感叹着自己的失败,一面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旧时迷信传说上,即地下有财富的地方会出现一种白光,他曾听他的祖母说过,陈氏的祖宗曾经是巨富,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在这里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

37、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这时,陈士成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用斗”。接着就在眼前出现了一个白光的幻觉。于是他摸起锄头就挖,结果一无所获,他仍然不甘心,又跑到山里去刨,终于掉在闪着白光的湖里淹死了。,2、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的形象:高老夫子和肥皂。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肥皂,潜意识里的性欲 A.四铭去卖肥皂。这当然是受了潜意识的指引。 B.两次提到两个光棍的言语, “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封建卫道士 A.对儿子大发脾气; B.对世风日下的义愤,他潜意识心理

38、的邪念则毫无疑问暴露了这个封建卫道士灵魂的肮脏,表里不一,虚伪等恶劣品性。, 现代知识分子:,可分为: 1、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药夏瑜、狂人日记狂人。 2、英勇反抗旧世界、旧制度后来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子君。,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但鲁迅着力描写的,倾注了更多艺术心血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即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与涓生。 对于最后一类知识分子,鲁迅一方

39、面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知识分子:心理矛盾、彷徨无助,乃至巨大的心理挣扎与痛苦。,在酒楼上,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敢于议论改革,到城隍庙去拔神像的胡子。可是一步入社会,他的改革热情便慢慢被消蚀了。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之间的那点温情,他不得不步步退让,最终,锐气尽消,变得迂缓而颓唐,他“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靠教“子曰诗云“混日子,心安理得地干着为早夭的小弟迁葬和给一个船家女儿送剪绒花等无聊的事情。残酷的现实生活已将他的灵魂挤扁了,他无力继续为自己过去的理想而奋斗,只能凄苦地自嘲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

40、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销磨着生命。“,孤独者,如果说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是主动妥协、自觉退让的活,那么,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则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象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所歧视。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起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成了一个真正的“失败者“。,伤逝,伤逝中的子君、涓生追求的目标要比魏连殳小得多,他们只是希望获

41、得婚姻的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他们的“理想”实现了,共同组织了一个小家庭。但整个社会的陈滞、腐朽却不可能不毁灭掉这个爱情的绿洲。 涓生和子君的恋爱悲剧,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中国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习惯势力等多方面结成的“神圣同盟”),社会过于黑暗,在广大的社会群众实现广泛的思想启蒙和广泛的社会解放之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要单独地实现他们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但作品对其主观原因的揭示同样是深刻的:这对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由于他们把争取恋爱自由看作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缺乏更高远的社会理想来支撑他们的新生活,因而使他们无力抵御

42、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附丽,结果,子君只好又回到顽固的父亲身边,最后凄惨地死去,而涓生则怀着矛盾、悔恨的心情,去寻找“新的生活“。,2、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详细分析请参考教材P30-31),农民题材的视角,在药里,鲁迅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 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样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知识分子题材的视角:,也是着眼于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与

43、危机。 在酒楼上中辛亥革命独战多数的英雄吕维甫摆脱不了孤独者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着生命; 甚至进而变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借此“复仇“,虽“胜利“了,却又“真的失败了“(孤独者)。,“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

44、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 的小说的现代性的。,3、独特的小说模式:,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 与“离去-归来-再离去“。,A、看/被看,代表作品: 小说示众、祝福、药、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 等。 (详细分析请参考教材P31-32),庸众之间,彷徨里有一篇颇为独特的小说:示众。 小说没有一般小说都会有的情节(故事)、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也没有主观抒情与议论,只有一个场面:看犯人。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无论是叫卖馒头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赤膊的红鼻子胖大

45、汉“,“挟洋伞的长子“,还是有着发亮的秃头的“老头子“,梳着喜雀尾巴似的“苏州俏“的“老妈子“,“一个猫脸的人“,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 被看“的二元对立。,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应该说,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一旦成为“被看“的对象,就会像药里描写的那样,成为茶客们闲聊的谈资,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如夏瑜怀着“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的信念所做的牺牲)全都成了“表演“,变得毫无意义,空

46、洞,无聊又可笑。,药,在药里,我们甚至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人们争先恐后赶去“看“杀夏瑜,“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里所出现的“吃人“的意象是惊心动魄的:“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整篇药的故事-夏瑜的血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里,“却全忘了什么味“,也就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家“的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读者在这些作品里所感到(读出)的悲哀、悲悯(药

47、)、孤寂(孤独者),以致恐怖(狂人日记)、愤激(头发的故事)与复仇(孤独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鲁迅自身的刻骨铭心的情绪记忆。 围观、示众:表现了国民精神的严重麻木,寻找一些刺激;经常写围观杀人,揭示中国是一个嗜血的民族。,B、离去归来再离去(“归乡”),代表作品: 小说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 提示:无家可归的悬浮感,无可附着的漂泊感,揭示着现代知识分子对“乡土中国”既依存又不相容的关系。在这种生存困境背后,我们可以窥见到鲁迅内心深处的绝望和苍凉。 (详细分析请参考教材P32-34),“路”的意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我”告别了吕纬甫,“独自向着自

48、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爽快”(在酒楼上) “我”离开了魏连殳的死尸,“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湿路上走”(孤独者) 情节上人物的死亡,或是情感、心理上的绝望;又反弹出死后之生,绝望后的挑战,内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二)“格式的特别“,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读呐喊 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1、小说叙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 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