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23510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0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各界人士:现将居巢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公布,特向社会各界就居巢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征求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界有识之士,发表真知灼见,建言献策,群策群力,推进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请将宝贵意见和建议于10月20日前反馈至居巢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电子邮箱,联系电话:2312361,传真:2312276。居巢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年十月十一日居巢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居巢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2010年9月居巢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是居巢区全面贯彻

2、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融入合肥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根据居巢区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居巢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对“十一五”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环境,深化对一些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认识,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明确发展的思路,提出相应的措施,是未来五年居巢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以来,居巢区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全

3、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第一节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积极实施“工业强区、城乡统筹、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全面发展巢北经济、滨湖经济、区街经济,为应对金融危机,确定了保增长的首要任务是保企业。先后出台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意见等文件,降低涉企收费标准,取消部分涉企收费项目,为困难企业办理社保资金“五缓、四降、三补贴”,基本实现了保企业、保增长的目标。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97亿元,财政收入接近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亿元,在总量和年均

4、增速方面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00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接近40平方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接近90%,分别超过规划目标10个平方米和10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8%,低于4%的“十一五”控制目标。科技工作不断进步,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家,申报专利?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23亿元,年均增幅75%。第二节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11%左右

5、的增幅,5年时间,总量增长了1.86倍;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为11.3%,总量增长了1.9倍;预计2010年,全区全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2.5%;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2.5%。预计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相比2005年,第一产业下降了?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了?和?个百分点。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家,2009年,水泥建材、渔网渔具、钢构、锚链、鞋业五大产业集群共实现产值78亿元,增长34.5%。富煌集团上市进展加快,富煌钢构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全区基本上形成了建材、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支柱产业

6、。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娃哈哈、大国地板、亿利达矿渣超细粉、华晨防爆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云海镁业、大桥钉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中粮油脂、华泰渔具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开工。项目争取力度加大。积极对接扩大内需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编报工作。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功组织集中签约活动,组建招商分局、驻外招商办事处和招商小分队,五年来引进区外项目?个,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预计201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0.63亿美元,年均增长10%。第三节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通过每年1000万园区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全部完成,总规划面积约55.34平方公里,已

7、建成24.16平方公里。其中民营经济园已被批准为省级筹建开发区。五年来,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约5.8亿元,承载能力和发展实力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居巢区积极配合经济发展,公路建设步入迅速发展阶段,公路网规模不断提升、等级结构趋向优化。目前,全区拥有汽车客运站3个,其中一级客运站一个,四级客运站两个。发挥水运条件优越的优势,不断完善港口功能,提升航道等级,推进了内河航道网运输功能的发挥。完成巢城新港作业区一期工程建设,合裕线航道全线改造升级为级航道,积极推进兆河西河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1000吨级巢湖复线船闸。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福高速铁路在建,商杭客运双线电气

8、化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已进入规划阶段。完成滁河防洪及柘皋河防洪治理工程规划、立项等前期工作,为推进治理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民生水利建设扎实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成效显著。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实施多项城市重点工程,积极推进“路桥大会战”和滨湖新区开发建设。城镇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完成第三轮集镇总体规划修编、乡镇工业集中区控规和集镇近期建设区域控规编制。完成村庄地形图测绘、规划编制,健全乡镇规划建设项目管理,积极推进乡镇规模商住小区开发。城镇化水平由24%上升到28%。水资源管理水平明显改善,供水能力和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完成绿色长廊和成片造林建设任务,实施矿区

9、植被恢复项目,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全区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长江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长廊等国家、省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绿化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全区农田防护林带的、级框架,森林覆盖率18.7%,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第四节 和谐社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民生工程,逐年扩大农村低保和“五保”覆盖范围,设立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基本生活费保障,推进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重度残疾人特困生活救助力度,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全面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任务,稳步提高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率。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

10、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着力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启动实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城乡教育免费和资助政策,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学校。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村级文化资源共享点项目建设。积极组织非遗项目申报工作。认真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专项整治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防动员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被省军区评为 “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区社会大

11、局保持平稳态势。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物价、档案、审计、工商联、机关事务等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水平显著提高,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房产、气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老龄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居巢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外部环境来看,未来五年复杂多变,挑战和机遇并存。第一节 阶段特征对居巢区发展阶段作出基本判断,是制定“十二五”时期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有利于找准着力点和落脚点。预计2010年,居巢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600美元,按1996年美元来衡量,已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和发达县域经济比较,

12、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工业化初期的任务尚未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质量不佳,经济增长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不高、开放程度低。人口总量较大、素质较低。人口总体素质不高,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压力增长,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艰巨。 生态环境压力大。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且产能过剩,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区域内中小企业较多,企业素质不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差,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升级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较少,城镇化水平偏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难度

13、较大。第二节 外部环境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颁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着力建设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从省内看,皖江城市带承

14、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居巢优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错位发展;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将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居巢区加快与合肥的一体化发展;我省全面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居巢区地处合肥芜湖两市的直接辐射范围,有利于居巢区充分利用两地的人才和科教资源,实现水泥、渔网、锚链、钢构和鞋业等五大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三节 内部基础居巢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于合肥、芜湖两市之间。南滨长江,怀抱巢湖,是皖江开发开放的中心地带。京福高铁、合宁铁路和淮南铁路复线穿越境内。合宁、合巢芜高速、312国道、合浦、合芜、巢庐路等20

15、多条干线四通八达。距合肥骆岗机场60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20公里。综合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居巢区历史悠久,有布衣将军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传奇将军李克农等历史名人,以及三将军故居、西汉古墓群、温家套惨案遗址、蒋家河口战斗遗址、滨湖大道等众多人文旅游景点,有中庙姥山岛、银屏牡丹花和仙人洞、半汤温泉、北郊王乔洞、紫微洞、浮槎山、鼓山、卧牛山、东庵森林公园、巢湖国风、森林公园等旅游休闲资源。居巢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区)和国家种子商品化试点县(区)。特色矿产资源为各类石灰石、水泥配料用砂岩、白云岩、地热水、矿泉水,其中电石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居全省第一位。近年来,居巢区

16、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强区、城乡统筹、项目带动”三大战略为抓手,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目前,全区有二个省级开发区和10个工业集中区、2个休闲旅游度假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水泥、渔网、锚链、钢构、鞋业五大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业也在加快发展,有着较强的产业特色。第三章 发展战略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和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扬长避短,开创居巢区“十二五”发展新篇章。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建设的主题,始终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7、、促进社会和谐的主线,实施协同发展、城镇带动、城乡统筹战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打造高水平产业承接平台,树立贴近中心、服务全局的意识,创造合巢一体化发展条件,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开创居巢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把握“22234”发展重点:2座中心城市,即居巢主城区和中庙黄麓城市副中心新城区。2个发展轴,即省道105沿线先进制造业发展轴和滨湖沿线生态服务业发展轴。2个重点开发园区,即居巢经济开发区和富煌工业园。3大经济,滨湖服务经济、产业配套经济、特色农业经济。4大板块,及居巢综合服务功能区、滨

18、湖优化开发功能区、巢北都市农业功能区和巢南生态保护功能区。第二节 基本原则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统筹发展新思路,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机制,形成与合肥同城化发展;探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途径,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体制改革新举措,强化政策支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与合肥的同城化化发展,按照“经济互补,政策互利,信息共享,环境同治”的总体思路,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各异,在资源要素配置上注重高效流动、带动增量,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整体规划、

19、循序渐进,在体制机制上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在发展目标上,实现合作共建、互利双赢。工业驱动,城镇带动。坚持以工业强区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通过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和人口集聚;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扩大经济总量,拉动就业,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根据地域分异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明确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将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的导向,确立开发模式和发展内容,形成科学可行的考

20、核指标体系,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节 战略举措坚持三大战略。协同发展。加强规划衔接,强化区域内部资源、内外部资源的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着力构建综合交通、金融服务、数字信息、城乡电网、防洪保安、水源供给、环境保护、共同市场八大体系;主动接受合肥辐射,打造合肥配套产业基地,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城镇带动。合理确定城镇的布局、功能和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居巢主城区和中庙黄麓城市副中心发展水平,注重城市化的质量、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增强城市发展潜力,全面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依托

21、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充分吸收农村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发展。城乡统筹。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发展三大经济:滨湖服务经济。以保障巢湖流域水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创造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生态、一流人居环境,构筑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加快发展功能性服务业,完善

22、城市功能,确保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合肥经济圈旅游、休闲、度假、置业、会展功能区。产业配套经济。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促进与合肥经济圈其他地区良性竞争、互利共赢。依托产业基础,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通过进一步发展壮大五大产业集群,构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面向长三角和合肥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基地。特色农业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建设经济型、旅游型和生态型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发展集研发、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提升蔬菜、花卉、果树产业档

23、次;大力开发山、水、园、林、庄等农业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农家乐,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第四节 发展定位按照皖江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要求,彰显个性,发挥所长,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与合肥的同城化发展,在错位发展、配套发展和竞相发展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临湖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滨湖城市为目标,以发展滨湖服务经济为导向,先行先试,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成为湖区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依托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资源互

24、补、产业相辅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同城化发展新模式、新举措和新机制,全面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巢湖流域通江达海的物流通道。按照“构筑大通道,建设大枢纽,疏通微循环”的总体思路,全面整治和提升合裕线和兆河、西河航道等级,打造合肥经济圈的“黄金水道”。加强重要港口节点建设,大力加强港铁、港路联运能力,积极引进跨区域大型物流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打造国际航运“虚拟港”,促进皖中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配套基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25、丰富的优势,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资本和产业技术转移,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配套产业体系,打造皖江城市带重要的粮油食品加工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家电汽车配件基地、机械制造基地。第五节 主要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发展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财政收入19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到155035;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亿元,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力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和10000元。配套产业实现集群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200家以上(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30家,

26、超10亿元的10家);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各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五大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10家左右研发能力强,自主知识产权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空间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功能基本完善,“一核一极二轴一带二园四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镇规模效益显现,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功能区划、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各功能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合作水平明显提高。公平、开放、竞争的市

27、场环境基本建立,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旅游、环境等众多领域与合肥开展广泛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运行和协商机制的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实现对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斐然。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4.4%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矿产资源回采率、回收率和共生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水体整治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总体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统筹城

28、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表 居巢区“十二五”规划目标主要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年均增速(%)指标属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018012预期性财政收入亿元7.51922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288044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0100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38414预期性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70010000预期性非农产业比重%导向性工业化率(%)导向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0.610000预期性利用外资(亿美元)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预期性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29、)预期性城镇化率(%)导向性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束性森林覆盖率(%)约束性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4.4%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约束性注:“年均增长”栏带()的为五年累计数第四章 协调三次产业发展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加速融入、突出特色、配套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都市农业,拓展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

30、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合肥的广阔市场需求,以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关健环节,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按照“南种、北养、城郊蔬果、滨湖生态”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与城市需求密切相关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培育壮大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特色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集聚区,加快促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建成与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协调,具有明显特色的多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实现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跨越。到2015年,农业总产

31、值超过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农产品年生产能力超过60万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农产品标准化商品超过150种。一、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围绕滨湖北岸四个高效农业生态区,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模式应用建设。一是建设“三水”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大对中庙至龟山快速通道沿线与合裕路、炯中路之间低洼田开发力度,发展水禽、水产、水生蔬菜生产,示范发展立体养殖模式。二是建设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黄麓、炯炀和中旱圩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三是建设林果观赏生态农业区,重点围绕炯炀、黄麓等地丘陵岗地,大力发展无公害葡萄、草莓、大枣等优质经果以及庭院经济。四是建设城郊型生态

32、农业区,中旱、卧牛办事处,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花卉园艺生产,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二、实施四大农业工程“1223”示范工程。即:1个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个生产示范基地,20个特色精品园,30家示范龙头企业,促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人才培养工程。选派优秀农技人员到农业学校进修,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短期业务培训。通过“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星火科技培训”和“科普阳光工程”等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采取政策、技术相扶持的办法,加大对农业生产大户、养殖户和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力度,力争到2015年培养各类示范大户和科技示范户1500户以上。优势产

33、业培育工程。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主攻优质品种、单产水平、标准化生产,力争优质水稻、双低油菜基地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和40万亩;加快发展水禽、草食型畜禽,促进畜牧业结构多元化,力争养殖基地家禽出栏1200万只、生猪8万头、羊2万只、蛋鸡存栏75万只;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小区建设,力争规模大户发展到2000户,市级标准化小区达30个。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协调推进免疫、监测、检疫监管、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实,实现养殖比重占农业总产值35%以上。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保优栽培生产技术,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力争优质水果面积发展到4万亩。实施

34、“12345”水产发展工程,打造一个休闲渔业带,培育二个优质品种,做强三大加工龙头,建设四大苗种繁育基地,完善五大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品深加工,强化品牌创建和产品包装,力争到2015年全区开发特色农产品30个以上,新增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以上。农村环保工程。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农村和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加快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三清、三改”(改路、改水、改厕,清垃圾、清污水污泥、清杂物)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区实行环境整治的村庄

35、达300个以上。三、建立新型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乡镇农技站和街道办事处农服中心的改革与建设步伐,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乡镇站基础设施,建立一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确保基础性技术服务、集成性技术推广和重大技术试验示范等推广活动有效开展。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快居巢区有害生物预警站和乡镇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加强植物检疫,建立健全队伍,完善检疫程序,提高有害生物测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

36、全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畜禽产品生产,加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再创省级标准化示范区5个,市级20个以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农药使用减量控害行动。加快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残速测点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区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农资市场规范管理,加大农资销售档案和农资销售追溯制度建设,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预警。建立区级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开展政策信息、产销供求信息、价格信息等服务。加强农情信息建设,重点加强农资和农产品价格、农作物生长进程和农业

37、灾害天气的信息发布。四、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联合与协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扶持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发展农机服务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合作社、农村居民消费合作社等,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服务。规范农民合作管理,实行年检制度。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制度、“三品”认证制度、双月调度会制度。到2015年,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行政村行业全覆盖,总数达到150家,其中省、部示范社20家。五、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抓好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2015年,省级

38、龙头企业发展到1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50亿以上,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60%以上。全面加强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争新增无公害认证产品20个、绿色食品10个、有机食品10个。认真组织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创市级品牌15个、省级名牌10个、国家级名牌5个。引导现代物流业态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建立面向长三角地区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和个体营销大户等建立起以直销连锁为主要形式的销售网络,力争建设15个产地专业或综合市场。完善全区生态农业规划,加快

39、“三水”生态农业区、优质粮油生态农业区、林果牧生态农业区和城郊型生态农业区等四大农业生态区建设。第二节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科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坚持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水泥建材工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水泥工业上大限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循环方向发展。引入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品。水泥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做大做强水泥工业。加大石强、龙王山、恒信、银屏

40、、凤凰山、金庭、新巢等小水泥厂技术改造力度,加快金鹏、恒力、强生等水泥粉磨站达产达标。整合散兵一带水泥制造企业。到2015年,全区形成15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成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水泥熟料和成品水泥生产基地。新型建材。以节能、节土、利废、环保、改善建筑装饰功能为目标,以墙体材料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支持钢结构产品系列开发和配套产品开发,加快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制品项目和管桩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发展以本地农产品废弃物(秸秆、杂木、花生壳等)及工业废物(粉煤灰、煤矸石等)为主的循环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建筑材料。利用窑头熟料和废气热

41、量,进行纯低温余热发电。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建材,发展空心砖、页岩砖、煤研石砖、灰砂砖、粉煤灰烧结砖及其它墙体材料。淘汰小土窑,采用环保节能型机立窑,产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由建筑用灰向医药、食品等行业渗透。专栏1 重点建材项目瀛浦金龙水泥公司3条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续建项目;威力水泥有限公司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建设;龙王山水泥厂新建一条725号特种高标号水泥生产线;新增日产1.5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富煌集团钢新上年产6万吨高频焊接薄壁H型钢生产线;华泰龙腾塑业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制品项目;巢湖市宏鑫新型建材公司管桩项目永安新型建材公司2条新型墙体建材生产线项目;巢湖大

42、国地板有限公司浸渍纸层压木质模压地板、实木地板、竹地板研发生产项目;亿利达建材科技公司新上4条矿渣超细粉生产线;新建年产30万吨超细重质碳酸钙生产线;江苏亚科塑粉制造有限公司新上年产6000吨环保塑粉(粉末涂料)生产线项目;巢湖市益丰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等新建年产3万吨耐磨材料及铸件项目;新建年产6万立方米秸秆人造板生产线;巢湖海昌水泥有限公司18MW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年产30万吨环保纸生产线。二、机械制造产业锚链及矿山配件产业。支持重点企业新上7大型锚链机组,扶持兴建锚链大厦,有效整合锚链产业资源,做大做强锚链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发展关联度高的锚链产品,实现关键产品的核心技术的突破,

43、全面提升主导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等基础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汽车配件产业。加大重点企业间的合作,统筹协调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推进合巢芜汽车工业走廊建设。依托巢湖经济开发区,投资28亿元全力打造汽车零配件产业园;依托周边汽车企业,积极发展机油泵、水泵、汽车摩擦材料、发动机双质量飞轮、液压悬置、LED汽车节能灯等汽车零部件生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积极培育发展汽车和3C行业镁产品。其他机械制造业。积极发展中央空调、高压输电铁塔、钢制电线杆、风电塔筒等自动化专用机械设备,元钉、排钉、卷钉、冷拔丝等五金制品加工,空气粉尘净化、污水处理环保设备,纺织及服装机械等装备制造。专栏2 重点机械制造项目合肥

44、徽派炭制品有限公司铸件及精加工项目;安徽省巢湖市通用锚链有限公司港口、海域围油栏等大型防油污环保设备研发生产项目;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镁合金生产项目;巢湖市宾雄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可吸收性缝线、显微手术刀片项目;巢湖市强坤建材有限公司生物质碳化机研发生产项目。三、轻工纺织工业渔网渔具。加强渔用高分子材料综合研发及漂染剂(隐蔽色)配方研发,突破渔用高分子材料易老化、断裂强力、伸长率低以及柔软度差的行业技术难题,研制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性能、高渔获率的渔具产品。塑料制品、印刷包装。大力发展农用塑料薄膜、塑料管材,开发新型功能农地膜,各种食品、药品、饮料包装。开发降解塑料制品。纺织工业。充分发

45、挥本地棉花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棉纺为主的纺织业。进一步发挥工艺拖鞋产业集群优势,扩大工艺拖鞋生产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建设工艺拖鞋生产基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制鞋企业,大力发展与制鞋业相配套的面料、鞋底、小五金、胶带、纸板等产业。加快承接发展服装、箱包等产业,建设专业交易市场。专栏2 重点轻工纺织项目槐林渔网大市场新建项目;安徽金猴渔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新型高分子渔具材料研发项目;长寿型聚酰胺渔具材料续建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年产6000万双鞋用泡棉和6000万双鞋布衬项目、年产280万米高档鞋面料生产线;烔炀镇投资14亿元安徽浙商(永康)工业园项目。四、农副产品加工

46、粮油加工。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合理利用米糠资源,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米蛋白、米糠油、米糠多糖、膳食纤维及谷维醇等功能食品。研究开发有机硒健康营养米关键技术、利用用碎米制备大米蛋白新型绿色工艺技术、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积极发展食用菜籽油加工和杂粮杂豆休闲食品、花生酱等产品。到201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进步的粮油加工体系。果蔬加工。重点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菜、蔬菜罐头、膨化蔬菜、葡萄汁、草莓酒等果蔬精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蔬菜冷冻加工企业,提高蔬菜采摘后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改进传统的蔬菜加工制品加工工艺、产品包装和质量,加快发展具有

47、出口潜力的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末以及膨化蔬菜等。支持香椿、蕨菜保鲜深加工项目。开发水果生物保鲜技术,大力提高水果采摘后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水产品加工。应用新技术,发展鱼、虾、蟹、鳖等淡水水产品深加工,开发速冻、即时性熟食水产食品及净品,形成多品种、小包装、成系列的水产品。专栏3 重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巢湖娃哈哈工业园新上9条哇哈哈饮料生产线项目;中粮粮油有限公司发展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中粮粮油有限公司等年屠宰、加工2000万只鹅、鸭生产线项目和年产5000吨猪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安徽富煌集团三珍食品公司年产5000吨速冻、冻干、调理水产品生产线项目。五、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工业。建设电子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电路材料、光电材料、硅材料、晶体材料、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