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0582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1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规定、要求汇总一、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1. 城市平面控制测量1.1 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或城市坐标系。1.2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GPS网、三角网和边角结合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1.3 三角网的主要技术参数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二等91.01/3000001/120000三等51.81/200000(首级)1/120000(加密)1/80000四等22.51/120000(首级)1/80000(加密)1/45000一级小三

2、角15.01/400001/20000二级小三角0.510.01/200001/100001.4 边角结合网边长和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km)测距中误差(mm)测距相对中误差二等9301/300000三等5301/160000四等2161/120000一级1161/60000二级0.5161/300001.5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三等153000181.51/60000四等101600182.51/40000一级3.63001551/14000二级2.42001581/10000

3、三级1.512015121/6000说明:1.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2. 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3. 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4. 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1.6 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三角形最大闭合差()平均边长(km)方向观测测回数DJ1 DJ2 DJ6全组合测角法方向权P=n0ndDJ1二等13.59915 - -12 - -30(2

4、8、32)24(25)三等1.87559 12 -6 9 -四等2.59226 9 -4 6 -一级小三角515- 2 6二级小三角1030- 1 2注:n0为测回数,nd为方向数。1.7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DJ1DJ2DJ3三等1.5812-3n四等2.546-5n一级5-2410n二级8-1316n三级12-1224n注:n为测站数。1.8 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经纬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11696DJ238139DJ6-18-24注:1. 凡超出以上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

5、。重测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并对成果综合分析后再进行。2. 2C较差或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因测回较差超限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3. 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该测回应重测。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重测。4. 采用方向观测法时,每站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不应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否则整站重测。5. 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应载入记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取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6. 因三角形闭合差、极条件、基线条件、方位

6、角条件自由项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择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1.9 各等级平面控制网测距边测距的技术要求控制网等级测距仪观测次数总测回数备注往返二等1161.*为须用(5mm+3ppmD)的级测距仪;2.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一般读数4次,可根据仪器出现的离散程度和大气透明度作适当增减。往返测回数各占总测回数一半。3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不同时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时段是指上、下午或不同的白天。*8三等1146四等1124一级1-2二、三级1-11.10 光电测距各项较差的限值项目仪器等级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测回间较差(mm)往返或不同时段的较差级572(a+bD)级1015注:1.往返

7、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2. (a+bD)为仪器标称精度。2. 城市高程控制测量2.1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2.2 城市高程控制测量方法与等级: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等级依次分为二、三、四等,首级高程控制不应低于三等水准。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2.3 各等水准测量设计规格(km)水准点间距离(测段长度)建筑区12其它地区24环线或附合于高级点间水准路线的最大长度二等400三等45四等15注:各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2.4 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mm)等级每千

8、米高差中数中误差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路线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平原丘陵山区二等124LS-4L6LI三等3612LS8LS12L15L20Li四等51020LS14LS20L25L30LI注:1. LS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Li为检测测段长度,均以km计; 2. 山区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m的地区; 3. 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 4.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

9、于1km时,按1km计算。3. 城市地形测量3.1 城市基本测图比例尺的选用比例尺用 途1:10000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区域位置、方案比较)等1:50001:2000城市详细规划和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等1:1000城市详细规划、管理、地下管线和地下普通建(构)筑工程的现状图、工程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等1:5003.2 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3.2.1 正方形图幅的分幅和编号方法:1:50001:500比例尺地形图采用正方形分幅时,1:5000图幅大小为40cm40cm,其它比例尺图幅大小为50cm50cm)。 编号方法:a. 以1:5000比例尺图的图幅西南角之坐标数字(用阿拉伯数字

10、,以km为单位)作为它的图号,并且作为包括于本图幅中1:20001:500比例尺图的基本图号。b. 在1:5000比例尺图的基本图号之末尾,附加一个子号数字(用罗马数字)作为1:2000比例尺图的图号。c. 同样在1:2000、1:1000比例尺图的图号末尾附加一个子号数字(用罗马数字)作为1:1000、1:500比例尺图的图号。如:某幅1:5000比例尺地形图西南角P的坐标:xp=20km,yp=30km,则下面图形有阴影的图幅编号为:1:5000比例尺图的图幅号:2030;1:2000比例尺图的图幅号:2030;1:1000比例尺图的图幅号:2030;1:500 比例尺图的图幅号:2030

11、。 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2030 20 P303.2.2 矩形图幅的分幅与编号方法 1:50001:500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矩形分幅时,其图幅大小均为40cm50cm。 由于这种分幅较少,且编号也较麻烦,所以不予以介绍。3.2.3 国际分幅与编号方法 分幅:(也叫做梯形分幅)1:10000、1:5000地形图的分幅以1:100000地图为基础,图幅大小按一定经差、纬差划分。一幅1:100000地图划分为64幅1:10000地形图,每幅1:10000地形图的经差345、纬差230;一幅1:10000地形图划分为4幅1:5000地形图,每幅1:50

12、00地形图的分幅为经差152.5、纬差115。 编号: 1:10000、1:5000地形图分幅的编号应符合如下规定:a. 一幅1:10000地形图的编号应在1:100000图幅编号后分别加、(64)表示。b. 一幅1:5000地形图的编号应在1:10000图幅编号后分别加a、b、c、d表示。3.3 地形的分类a. 平 地地面倾角在2以下的地区;b. 丘陵地地面倾斜角在26的地区;c. 山 地地面倾斜角在625的地区;d. 高山地地面倾斜角在25以上的地区。3.4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比例尺基本等高距地形类别1:5001:10001:2000平地0.50.50.5、1丘陵地0.50.5、11

13、山地0.5、112高山地11、22注:1. 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 2. 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3.5 图根点、测站点、地物点的平面与高程精度要求:a.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b.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得大于1/10基本等高距,丘陵地不得大于1/8基本等高距,山地、高山地不得大于1/6基本等高距;c. 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

14、点的点位中误差与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图上mm)地 区 分 类点位中误差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城市建筑区和平地、丘陵地0.50.4山地、高山地和设站施测困难的旧街坊内部0.750.6d. 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e. 其它地区地形图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f.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地 形 类 别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高程中误差(等高距)1/31/22/313.6 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导线(不宜超过两次附合,个别极困难地区可附合三次)、GPS测量方法布设。

15、局部地区可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和交会点等方法。3.6.1 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的密度测图比例尺1:5001:10001:2000图根点密度1505015地形复杂、隐蔽以及城市建筑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并结合具体情况加大密度。3.6.2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比例尺附合导线长度(m)平均长度(m)导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DJ6方位角闭合差()测距仪器类型方法与测回数1:500900801/4000140n单程观测1:100018001501:200030002503.6.3 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布点加密,平面位置测量的技术要求如下:项

16、目仪器类型方法测回数最大边长(m)固定角不符值()1:5001:10001:2000测距单程观测1200400800-测角DJ6方向法、联测二个已知方向1-40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所测的图根点,不应再行发展,且一幅图内用此法布设的点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30%。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双极坐标法测量,或适当检测各点的间距;当坐标、高程同时测定时,可变动棱镜高度两次测量,以作检核。两组坐标较差、坐标反算间距与实测间距较差均不应大于图上0.2mm。3.6.4 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4条边、长度不超过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技术规定中规定长度的1/2、最大边长不超过规定平均边长2倍的支导线。

17、3.6.5 图根点的高程,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用图根水准、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或GPS测量方法测定;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时,可用图根经纬仪三角高程测定。3.7 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构)筑物及其它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并着重显示与城市规划、建设有关的各项要素。 地形图的取舍应视测图比例尺的大小适当调整,具体要求不在这里赘述。4. 城市地籍测量4.1 城市地籍图的比例尺地 区 类 型大城市市区中、小城市市区、大独立工矿区郊县城镇、小独立工矿区比

18、例 尺1:5001:10004.2 地籍权属调查资料核实:a. 接受地籍调查原始资料,其中包括地籍调查表(内有宗地草图)、宗地关系草图及街坊划分示意图等;b. 核实宗地草图所注权属界址点编号应与实地一致,且符合测量的技术要求。对隐蔽、不规则界址点的设置,应特别注意。凡从测量角度认为设置不合理者,可申述理由,提请地籍调查人员纠正或增设界址点,并订正地籍调查原始资料;c. 核实土地权属单元(宗地)及界址点的编号;d. 核实房屋单元的划分与编号;e. 查对地名、路名及行政境界如区界、街道(街坊)、镇、村界等有关名称、境界资料。4.3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同城市平面控制测量和城市地形测量中图根控制测量。4

19、.4 地籍要素测量 4.4.1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a. 界址点、线以及其它重要的界标;b. 行政区域、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的界线;c. 建筑物和永久性的构筑物;d. 地类界和保护区的界线。 4.4.2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a. 解析法:野外用极坐标法、距离交会法、方向交会法等方法测量;b. 部分解析法:用解析法测量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分明显界址点的坐标,再用丈量数据装绘街坊内部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街坊外围界址点控制街坊内部宗地。4.5 界址点测定精度要求(cm)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界址点间距中误差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点间距中误差适用范围一555市区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

20、明显界址点二101010市区街坊内部隐蔽的界址点及郊县城镇街坊的界址点注:界址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系指用解析法测定的界址点应达到的精度;界址点间距中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系指用各种方法测量界址点应达到的精度。5. 城市工程测量5.1 内容 城市工程测量包括:城市规划道路定线(简称定线)测量、建筑用地界址拨定(简称拨地)测量、城市工程测图、市政工程测量、地下管线现状测量和地下普通建(构)筑工程现状测量。5.2 测量方法a. 解析法:定线与拨地测量、现状图细部测量、新建工程竣工测量采用;b. 图解法:城市工程测图、地下人防工程现状测量采用(当然可以用解析法);c. 现场选线法

21、:市政工程线路的中线测量采用(也可用以上2种方法);d. 探测法:地下管线普查测量采用探测仪作业结合解析法。 5.3 定线、拨地测量5.3.1 定线中(轴)线点、拨地界址点相对于邻近高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5cm。5.3.2 拨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类型附合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DJ6方位角闭合差()导线相对闭合差光电测距120010015230n1/5000钢尺量距80020140n1/3000注:a. 定线、拨地导线超长时(不宜超过规定长度的1.5倍),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导线超长或平均边长较短,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时,应适当提高测角精度

22、。c. 当定线、拨地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d. 在控制点比较稀少的地区,定线、拨地导线可同级附合一次。 5.3.3 拨地测量规定:a. 拨地界桩主要用于标定用地的范围,并可作为建筑物定位、施工放线和验线的控制桩;b. 拨地测量可采用的方法:. 解析实钉法: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边界与规划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原有拨地的界桩)的相对关系,按给定的距离、夹角等先测设各界桩,界桩间能通视时应进行图形校核,然后布设导线测量部分界桩坐标,作为条件坐标的起算数据或校核坐标;. 解析拨定法:先布设导线,测定拨地条件中指定的地物点的坐标或按原有紧邻拨地界桩的坐标,计算各界桩的

23、条件坐标,根据计算的测设数据用导线点进行测设,然后校核图形或界桩坐标。c. 用规划道路中线点控制的拨地,需要在两中线点间内分临时点时,如内分点距一中线点大于30m时,应实量两中线点间距离全程,对内分点应按比例配赋误差,测设固定长度时应实地改正点位;d. 定桩的顺序应从要求较严或精度较高的一边开始,如临路的拨地应由临路界桩开始测设,不临路的拨地应从长边开始测设;e. 大面积的拨地需布设导线来控制,以防止误差的积累。遇短边时须临时定远方向点,以提高测角精度。长边应在直线上增设加桩,曲线段除钉界桩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钉曲线起点、终点和加桩。f. 拨地定桩遇障碍物,如障碍物在边线上,可平行移轴求得;如

24、障碍物在桩位上,界桩不能实钉时,可在用地边线上钉指示桩。各桩应写明桩号,指示桩与应钉桩位的距离应在有关资料中注明。 5.3.4 定线、拨地中的检核测量规定:a. 在测量过程中,应进行校核测量,包括:控制点校核、图形校核和坐标校核。施测前应检测所使用的等级导线和有关规划道路中线的转角、交角与检量边长,验直直线上相邻三点等,确保控制点无误后才使用。校核限差如下表:b. 测定地物点坐标,应在两个测站上用不同的起始方向按极坐标法或两组前方交会法测量。用导线点测设的桩位,若不能采用图形校核,则应在另一导线点(或导线内分点)上后视不同的起始方向测量其坐标进行校核。定线、拨地测量的校核限差类 别检测角与条件

25、角较差()实量边长与条件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校核坐标与条件坐标计算的点位较差(cm)定线主干道301/40005次干道、支路50拨地601/2500 注:1.拨地边长在30m以下时,拨地条件角检查点位不应大于1cm;实量边与条件边较差,50m以下的不应大于2cm; 2.三点验直的偏差,可按检测角与条件角较差的限差要求。 5.4 城市工程测图 5.4.1 城市工程测图的范围:满足局部地区工农业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市政工程等施工设计以及竣工需要而进行的范围较小的地形测图工作。 5.4.2 比例尺:一般在1:5001:2000之间,特殊时比例尺大于1:500,但应根据精度要求自行设计。 5.4.3

26、工矿区细部测量与现状图的绘制规定:a. 工矿区细部测量的细部点位置与高程中误差(cm)地 物 类 型细部点位置中误差细部点高程中误差主要建筑物、构筑物53次要建筑物、构筑物74b. 工矿区建筑物、构筑物测量的取舍,应根据其疏密程度、测图比例尺与委托方共同商定。满足下表规定:细部点选取的要求类 别坐 标高 程备 注建筑物构筑物矩形主要墙角主要墙外角、室内地坪圆形圆心地面注明接地处半径、高度或深度地下管(沟)道起、终、转、交叉点、变径点,皆测管(沟)道中心或主要井盖中心地面、井面、井底、加压的测管外顶,自流的测管内底,有沟道的测沟底经委托单位开挖后施测地下直埋电缆起、终、转、交叉点、入地点、出地点

27、,皆测电缆或沟道中心测细部坐标的点和变坡点,皆测电缆顶部或盖板顶和地面经委托单位开挖后施测架空管道起、终、转、交叉点,皆测支架中心测细部坐标的点和变坡点,皆测基座面或地面注明通过铁路、公路的净空高架空电力、电信线杆(塔)的起、终、转、交叉点,皆测杆(塔)中心杆(塔)的基座面或地面注明通过铁路、公路的净空高铁路车挡、岔心、进厂房处、直线部分每50m测一点车挡、岔心、变坡点、直线每50m、曲线内轨每20m测一点厂外公路厂内道路干线的交叉点,皆测道路中心变坡处、交叉点、直线每3040m测一点桥梁、涵洞大型的测四角,中型的测中心线两端,小型的只测中心点测细部坐标的点,涵洞需测进、出口洞底高除满足上表要

28、求外,还要满足下列规定:. 建筑物、构筑物周边尺寸和凹凸部分大于图上0.4mm的细部尺寸,均应丈量;. 厂房门宽大于2.5m或能通行汽车时,应实测位置;. 排列整齐的宿舍,可测其外围四角的细部坐标。c. 两相邻细部坐标点间,反算距离与实地丈量距离的较差:主要建筑物、构筑物不应大于7+d/2000(cm),次要建筑物、构筑物不应大于10+d/2000(cm)。 5.5 市政工程测量 5.5.1 适用范围:普通市政工程(道路、桥梁、河道、堤防、自流与压力管道)勘测设计阶段的测绘工作。 对于大型工程(特大桥、地下铁路、隧道、大河、机场、海堤等)的技术要求及各种工程的施工测量,可按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规

29、范作业。 5.5.2 市政工程线路的平面控制测量,应布设附合导线;高速公路和其它精度要求高的路线按一、二级导线的精度要求施测;规划市区和城镇范围外跨省市、跨区县的线路,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线勘测规程JTJ061执行。 5.5.3 市政工程线路水准测量规定:a. 进行线路水准测量时,每300m左右宜留设一临时水准点,桥梁、隧道两端以及较大构筑物等处应按需要留设水准点,水准点的位置应设在施工范围以外,标志应明显、牢固、使用方便。b. 市政工程的线路水准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或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线路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仪器类型标尺类型视线长度(m)观测方法附合线路闭合差(mm)DS3单面1

30、00单面后前30L线路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垂直观测仪器类型对向观测测回数垂直角较差与指标差较差()测距仪器、方法与测回数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路线闭合差(mm)三丝法中丝法DJ21210级、单程、160D30Lc.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市政工程,其水准测量可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或根据需要另行设计施测;d. 当水准测量跨越河流、深沟,且视线长度超过200m时,应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方法,跨河水准应观测两个单测回,半测回中观测两组,两测回间较差不得超过40s(mm)(s为跨河视线长度,km)。 5.5.4 线路中线测量规定:a. 市政工程的线路测量宜沿线路中线进行。河道、沟渠以及当中线遇

31、障碍或大部分落入水中时,应将中线平行移轴至岸上或适当位置钉轴线桩,轴线桩号应换算为中线里程;b. 中线测量采用解析法的转角点与方向点的桩号、转角角度,以计算值为准;图解法和现场选线法的桩号以实量为准;c. 按工程的不同精度要求,中线定线可采用经纬仪或目测测定向;中线量距可采用光电测距或使用经检定合格的钢尺丈量;d. 直线段上中线桩位的间距应根据地形变化确定,宜为2050m;e. 如有断链,应在测量成果和有关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在实地定断链桩,断链桩不应设在曲线内或建(构)筑物上,桩上应注明线路来向去向的里程和应增减的长度;f. 线路中线桩位与曲线测设的限差:线 段 类 型主要线路次要线路山地线路

32、直线纵向相对误差1/20001/10001/500横向偏差(cm)2.5510曲线纵向相对闭合差1/20001/10001/500横向闭合差(cm)57.510g. 桥梁中线长度精度的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钢筋混凝土梁及短跨简支梁按桥长估算,当桥长小于200m时,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000,当桥长为200500m时,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20000,连续梁及长跨简支梁宜按桥式估算; 5.5.5 纵、横断面测量规定:a. 纵断面测量(即中平测量)应逐点附合于基平测量水准点上,按图根水准测量(包括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要求沿中线逐桩进行,并检查里程桩号。相邻水准点高差与纵断检测的较差,

33、不应超过2cm。设计所依据的重要高程点如铁路轨顶、桥面、路中、下水道井底与坑深测高点等按转点施测。水准点和转点的读数取至毫米,各中视点的读数则取至厘米。b. 横断面测量的宽度应能满足需要。横断面的方向,在直线部分应与中线垂直,在曲线部分应在法线上。在作业过程中,视横向地形变化,在不影响设计质量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减断面数,加测断面时应在中线上补桩号及高程。旧路展宽和排水沟等工程,可选有代表的位置施测横断面。c. 在测量横断面时,应根据不同工程的需要测出横向遇到的建筑地坪、各街巷与单位出入口地面、地下室采光口的窗台、地下管线检修井井盖、进出水口、不同路面结构界线、沿岸水工建筑物顶面等处高程。测路拱

34、大样时应适当加密点位。d. 按轴线桩施测横断面时,到中线处应加测高程并注记,以备择绘中线纵断面图。e. 横断面可采用全站仪测量或水准仪测高、用皮尺或绳尺量距,高差读数至厘米;距离读数至分米。 5.6 地下管线现状测量5.6.1 内容:地下管线现状测量分为已有管线的普查测量(简称普测)和新埋设管线的竣工测量(简称新测)。是对已埋设的给水、排水(污、雨水)、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热力(蒸汽、热水)、工业(氧、氢、乙炔、石油、排渣等)、电力(供电、路灯、电车)、电信(市话、长途、广播、有线电视和各种专业通讯)等管(沟)道和电力、电信等直埋电缆,测量其平面位置和高程,调查核实其种类、走向、

35、规格、材质和埋设年月等,绘制成综合地下管线图。5.6.2 方法:优先考虑采用解析法,对于已有的直埋管线当不能或不便开挖时,可采用地下管线探测仪进行探测(按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执行)。5.6.3 地下管线现状测量精度要求规定:a. 测解析坐标的管线点点位中误差(指测点相对于邻近解析控制点)不应大于5cm;管线点的高程中误差(指测点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不应大于3cm;b. 地下管线探查精度分为三个等级,等级及技术要求如下(cm):精度等级探 查探测管线点平面位置限差埋深限差坐标中误差高程中误差(5+0.05hb)(5+0.07 hb)(5+0.02 hb)(5+0.07 hb)/2

36、(5+0.08 hb)(5+0.12 hb)(5+0.035 hb)(5+0.12 hb)/2(5+0.12 hb)(5+0.18 hb)(5+0.055 hb)(5+0.18 hb)/2注:hb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c. 综合地下管线图测绘精度要求:. 采用解析法测绘,地下管线与邻近的地上建筑物、相邻管线、规划道路中心线的间距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5mm;. 探测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5+0.25dsM)(mm)(ds为探测水平位置限差,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d. 地下管线取舍标准:类别编号简称管 径备 注给水水内径50mm100mm旧街坊、住宅小区的给水、排水、燃气管径的取舍标准可

37、适当放宽污、雨水通雨水篦子的支管可不测短小过街上电杆的电力、市话电缆可不测排水排(或分污、雨)内径200mm300mm燃气燃(或分煤、天、液)内径50mm75mm热力热(或分蒸、热)全 测电力力(或分供、灯、车)全 测电信信(或分话、长、广、视、讯)全 测工业分氧、氢、乙炔、石油、排渣等全 测6. 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 1980西安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长半轴a=6378140m短半轴b=6356755.2882m扁 率=1/298.257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8499959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950181947. 1954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

38、何参数 长半轴a=6378245m 短半轴b=6356863.0188m 扁 率=1/298.3 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3421622966 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8525414683. WGS84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 长半轴a=6378137m 短半轴b=6356752.3142m 扁 率=1/298.257223563 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7999013 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949674223二、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1997)1. 坐标系统与时间 GPS 测量应采用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当GPS测

39、量同时要求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当GPS测量的高程转换为正常高时,其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地方原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青岛原点高程为72.260m;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青岛原点高程为72.289m。 时间:GPS外业测量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记录。当采用北京标准时BST时,应与UTC进行转换。2. GPS网的分级 城市或工程GPS网按相邻点的平均距离和精度划分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在布网时可以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3. 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 =a2+(bd)

40、2 式中 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110-6)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4. 各等级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等级平均距离(km)a(mm)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91021/120000三等51051/80000四等210101/45000一级110101/20000二级115201/10000 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 5. 布网原则: . GPS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状况进行设计。GPS网的点与点间不要求通视,但应考虑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的应用,每点应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 . 在布网设计中应顾及原有城市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沿用,宜采用原有城市坐标系统。对凡符合GPS网布点要求的旧有控制点,应充分利用其标石。 . GPS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形式构成。各等级边数规定: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条)68101010 . 为求定GPS点在地面坐标系的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