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1339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主义文学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哈代创作哈代把他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 ;“机敏和经验小说” ;“性格和环境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表现出作者对造成威塞克斯社会和威塞克斯人悲剧命运的探讨,经历了“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Wessex Novels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环境小说)。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对

2、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19世纪英国女作家19世纪的法国文坛,唯一知名的女性作家是浪漫主义小说家乔治桑,她用这个男性的笔名载入文学史册。英国在19世纪,涌现出一批女小说家:奥斯丁、 勃朗特三姐妹、盖斯凯尔夫人、乔治爱略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18世纪后期,英国就出现大量的女小说家,她们主要写作“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哥特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和废墟为背景,故称“哥特式”.哥特小说描写的城堡和寺院,通常建有秘密通道、隐蔽的城垛、暗设的窗户与活板门等装置。这些破败的城堡,经常闹鬼,充满神经失常的囚犯、暗杀、阴谋诡计和鬼怪式人物,因争夺

3、财产或满足个人情欲而引起谋杀迫害等,情节紧张恐怖 ,充满神秘气氛。感伤小说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所描写的女主人公,受到最轻微的刺激就会晕倒。刺激稍大一点,她们就疯狂起来,或衰弱下去。即使没有任何刺激,她们也是眼泪汪汪,满脸红晕。女小说家产生原因18世纪最后25年出现大量的女小说家和女读者,与中产阶级妇女的闲逸生活有关。她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很少,除了结婚,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挣钱和补充收入。 当时小说刚刚兴起,地位不高,小说家们写小说却瞧不起小说,认为小说只适合妇女和小商人阅读。自尊心强的男作家对写作哥特式小说和感伤小说不屑一顾。于是,这个领域留给了那些充满奇思异想,不安本分,富有天才的妇女去竞争。和她

4、们处于同一阶层的广大妇女衣食不愁,无所事事,文化有限,却普遍识字,阅读这些女作家写的小说便成了她们主要的精神生活18世纪最后25年的英国小说几乎完全为妇女所垄断。英国文学史上的这种现象,为以后英国女小说家的出现打通了道路。 19世纪初的女小说家奥斯丁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勃朗特姐妹,都受有哥特小说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她们小说所具有的哥特式气氛的布局上。例如简爱里的罗彻斯特庄园,内有疯女人,夜半闹鬼,庄园焚毁,婚礼受阻等,都具有哥特式的情节。呼啸山庄里的呼啸山庄俨如中世纪的城堡,阴森恐怖,充满鬼哭、迫害、复仇、半夜闹鬼、活动窗板等,具有哥特式的神秘恐怖。 奥斯丁( Jane Austen , 1775

5、 1817 ) 奥斯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她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小说家的桥梁。奥斯丁的创作是从反对流行的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开始的。为了嘲讽这类流行小说,她故意摹仿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写作了诺桑觉寺(1803完成)和理智与情感两部小说。 她的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婚姻,反映中产阶级的生活。但与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不同的是,她对当时社会妇女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拥有巨大的道德热情,对妇女地位的关注是现实主义的,不带浪漫色彩,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严肃的。小说充满理性主义精神。傲慢与偏见的中心主题是爱情与婚姻。小说写了四对男女的婚姻,为金钱,为门

6、第,为感情的都有。小说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强调感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小说的婚姻观是: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什么事情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小说探讨了妇女的出路。18世纪末19世纪初,妇女没有工作,中小产阶级妇女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缔结一门好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理想追求。好婚姻的标准是男方有财产,有修养,有风度,不使用家庭暴力,和女方有共同语言。奥斯丁在众多写作哥特小说和感伤小说的女作家中独树一帜,开启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小说家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写下了自己的传世之作。她们在自己的时代,更加关注妇女地位,比奥斯丁的关注更进

7、一步,如简爱;更加关心社会问题,比奥斯丁的眼界更宽,如玛丽.巴顿;更加注重内心激情的描写,不再像奥斯丁那样沉静,如呼啸山庄。她们风格各异,表现了英国女小说家在19世纪的崭新风貌,她们的创作,把妇女小说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说明她们比起前代女小说家来说,有更多的心理自由和更高的精神追求。她们是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爱略特。 从妇女解放的角度看,简.爱标志着妇女解放的新发展。18世纪末的妇女作家通过写小说来表现妇女的权利,因而她们的小说没有更多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精神追求。奥斯丁的小说前进了一步,她通过恋爱、婚姻来谋求妇女的自由和追求,因而她的小说表现的男女平等就是要缔结一门相互尊重的幸

8、福婚姻。夏洛蒂比起前辈女小说家更进了一步,她十分关心妇女问题,但认为妇女的出路不在于结婚。夏洛蒂认为妇女的出路在于寻求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她在小说和书信里都一再坚持这种观念,即有自尊心的贫穷而无姿色的妇女,应当面向劳动市场,而不该在拥挤的婚姻市场里降低自己的人格。她在书信中谈道:“没有财产的姑娘,应当养成这样做的习惯”。“如果她们嫁给穷人,那就应该有能够帮助她们的伴侣的可能”“如果所有的父母亲都这样想,他们就不会以图谋金钱的婚姻打算来教养女儿了,因而妇女们将不会象现代行时的那样可怜地降低自己的身价了”(勃朗特姐妹研究)从这些言论,我们都可以看出夏洛蒂对妇女问题的关注,积极谋求妇

9、女解放的进步观点。 对女作家的评价19世纪英国女作家的创作题材主要是日常家居生活、个人情感、乡村生活,较少社会大题材。这与妇女的生活天地有关。妇女被限制在家庭,她们的创作在当时不被社会普遍承认。她们处于边缘文化的地位,常常受到男性评论家的嘲笑。女作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进小说,这本身是一种争取妇女的话语权利行为,她们的个人体验成为被遮蔽的妇女的集体记忆,以及一个时代的日常生活记忆。美国文学主题美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它形成了两百年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贯穿小说中的两大主题成为美国文学的传统母题。 1.冒险传奇主题 美国文学从创建立日起,就以冒险传奇作为小说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这个主题是由美国这块“

10、新大陆”被冒险家发现的传奇故事所决定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充满冒险传奇,以后的欧洲移民来到北美,也充满冒险传奇,他们最初记下的经历、书信、日记都是冒险传奇的讲述。美国文学的冒险传奇主题是由库柏的“皮袜子”小说确立的,开创了冒险传奇的传统主题,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库柏爱伦坡霍桑麦尔维尔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索尔贝娄冒险传奇主题突出地表现了美国人的性格特征:冒险精神、行动精神、豪爽、质朴,凭直觉办事。2.美国梦主题 美国梦的主题也是从美国文学产生之日起就表现出来的。美国的建国、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美国梦的实现。新大陆的发现引起了美国梦。美国梦的提出者和杰出代表是富兰克林。他由一个印刷学徒,经过自己的艰苦

11、奋斗,成为实业家、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他每做一件事情都获得成功。劳伦斯说他唯一的遗憾不是诗人。富兰克林的故事是典型的“美国成功故事”,“美国梦”实现的典范。富兰克林写作自传详细记载了他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创业的事迹。他认为,美国是一个机会极多的国家,只要兢兢业业,经营适当,便能成功。他指出,一个具有中等能力的人,可以为人类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美德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美国梦的内容一是靠个人奋斗而成功:新世界的英雄。二是建立伊甸园神话:美国的亚当,背弃文明,回到自然的乐园。三是美国梦的幻灭:堕落后的英雄,失去了新世界英雄的美德,充满各种恶念;失去了堕落前的亚当的天真,人格复杂。这

12、三方面内容以美国梦的主题贯穿在美国文学史中,形成传统主题和主线。库柏霍桑麦尔维尔豪威尔斯杰克伦敦马克吐温德莱塞亨利詹姆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福克纳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13、、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在思想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其次,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在艺术特征上,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其次,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第四,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表现主义文学与卡夫卡表现主义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个思

14、潮流派,是20世纪头30年最有声势、最为重要的先锋派文艺运动,20-40年代达到鼎盛。表现主义作为文学思潮流派是文学由客观展示向内心表现,即由外向内转的一种文学艺术观念,对20世纪文坛产生重大影响。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作家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因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表现主义文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反对对外界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认为外界现象的存在,是由人的感觉所决定的,它本身并无什么规律可言,所以研究它没有意

15、义。他们提倡“自然隔离”,以反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自然接近”。(二)在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主张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但是,这个“本质”,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而只是创作者的主观感觉、意念、体验。它是一种直觉的东西,要接近它,不需要依赖于一般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程序。因此,逻辑和语法往往是不必要的。由于直接表现本质和传达主观感觉的需要,表现主义的语言常常失去常规,极度的夸张,形象的变形,大段的内心独白,即所谓“原始语”,是他们最惯于使用的艺术手段;在戏剧中,则常常出现乖戾和疯子一般的动作,莫名其妙的对话,以至呓语和嚎叫等等。(三)在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不注意单

16、个人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的东西。他们的创作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类命运有关的事情,比如战争、和平、劳动、解放以及人的各种处境等等;写人,则总是一般的人,往往不表明人物的姓名、年龄外貌出身等。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的最常见的名宇是K,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 总括上述,表现主义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表现抽象的品质和精神。代表作家:瑞典的斯特林堡、凯泽、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赖斯;奥地利的卡夫卡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英国大诗人奥登说:就作家与他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这一角度上看,“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

17、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卡夫卡生中最重要的朋友(马克斯布洛德)。卡夫卡的小说创作主要有 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地洞,3部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又译审判)和城堡卡夫卡的小说从思想上看主要分为四类: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人完全屈服于存在的威力之下,这方面判决和乡村医生具有典型性。还有长篇小说诉讼。判决是以父子冲突为主题的短篇,小说不仅表现了对“原父”的恐惧感,也表

18、现了对家长制的奥匈帝国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通过这个故事,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荒诞、非理性。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变形记是这个主题的代表作。卡夫卡通过受压抑的小职员变成一只甲虫后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这种别具一格的描写使变形记成为一篇独特的文学作品。除此之外,骑桶者、饥饿艺术家等也都是描写异化现象的杰作。3、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中、小资产阶级人物找不到出路的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和致科学院的报告,还有地洞是这方面的代表作。4、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反对异族侵

19、略,在某些方面还反映了对祖国、民族的失望情绪。在流放地就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这方面的力作。卡夫卡的表现主义技巧主要特征 卡夫卡的作品在内容上着力表现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具有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善于营造幻象世界,但又有精细入微的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即小说的图象在总体上呈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世界,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荒诞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又极其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有非常精细入微的细节描写,小说的场景处理也极其生活化。具有高超的虚拟现实的本领,他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的存在,但在逻辑上又有存在的可能性的现实情境。这

20、种情境卡夫卡往往借助于荒诞、变形、陌生化、抽象化等艺术手段来实现。 (3)作品具有一种预言性和多解性。(4)许多作品没有结尾具有开放性。变形记的主人公是(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记是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它采用客观而冷冰的语调,叙述人变成虫的荒诞不经的故事,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的异化;它用神话象征模式表现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它是现代寓言,具有多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变形记如何体现卡夫卡小说的主要特征总体的荒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是卡夫卡小说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在变形记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疑是具有荒诞色彩,但是卡夫卡通过精细的描写却使这一荒诞的情节显得真是可信。

21、这取决于卡夫卡的细部写实原则和艺术手法。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卡夫卡所注重的不在于展示外部世界,而注重内心心理表现,在变形记中表现出虚妄荒诞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作品虚实交融,人虫合,穿插的故事和场景常常游离于情节之外,有时记录瞬间的直觉,有时显示离奇的梦幻。人在一夜之间变成甲虫,一方面有人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又逐渐具有了虫性。读来看似荒谬离奇,但在异化社会中,人丧失谋生能力,被社会遗弃,无异于一只甲虫,则是对社会现实的本质揭示。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最初的反应尚不是对自己变成甲虫这一残酷现实感到惊恐,仿佛变成大甲虫是个自然不过的事,而是担心老板会炒他的

22、鱿鱼。他像平常一样,想着他的工作,想去赶车。他形变心不变,虫形人心,时时还在关心家人,为自己不能上班赚钱造成家境贫困而内疚。这一切使小说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荒诞性,情节虚幻怪异。但对荒诞事件描述的细节,人物内心心理的表述,却是现实的,真实可信的。家人从希望他好起来到完全失望;从小心翼翼地照顾到残忍无情地置他于死地,这一切都通过格里高尔的感受与心理活动,描绘了一幅现实的家庭生活图景。细细品位,便觉真实无比。卡夫卡将荒诞不经的事件安置在极为平常的家庭生活之中,同时又以极为真实自然的日常生活内容去进一步展示荒诞不经事件的全过程。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

23、生存而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社会甚至家庭、人伦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终使他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处境的变形化的写照。卡夫卡以一个小说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为人类的境况做出了一种寓言式的呈示。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种本质特征。变形记因此也状写了人的某种可能性。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的一种悬想。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大甲虫却是人的

24、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它是我们人人都有可能面对的最终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写的是人的生存现状。因而,当格里高尔本人和他的家人发现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时候,都丝毫没有怀疑这一变形在逻辑上的荒诞,而是都把它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实接受下来。卡夫卡的写法也完全遵循了写实的原则,仿佛他写的就是他在生活中所亲眼目睹的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读者也完全把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作为一个我们自己的生存处境的写真而接受下来。虚幻荒诞中蕴含着现实真实,现实表现中充满了梦魇荒谬。两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卡夫卡”式的主要艺术特色。城堡的主人公名叫(K)。城堡的多解性。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不同

25、的研究方法和出发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同一研究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一说是作者晚年内心经验的总结;一说是专制统治威权的象征;一说是异化世界的投影;一说是犹太人寻找国家的譬喻;一说是人类寻找上帝的寓言;一说是寻找与父亲沟通的失败的譬喻;一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真理的象征。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堡是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的,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它的解释是无止境的。有论者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城堡的多解性是由小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城堡”的意象的朦胧性和神秘性。卡夫卡对城堡的描写策略是把它塑造成既真实又虚无飘渺的意象,一个迷

26、宫般的存在。2)K进入“城堡”的过程、“追寻”的朦胧性。它既像真实的过程,又不像真实的过程。这些不确定性使作品文字具有隐喻和象征色彩,提示着城堡的无法企及和无从认知。“城堡”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同时也使小说成为一个解释的迷宫。这使小说有着复义性的特征。赏析 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蔼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光亮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第二天天亮后,K终于看到了城堡。大体说来,这个城堡的远景是在K的预料之中的。它既不是一个古老的

27、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由无数紧紧挤在一起的小型建筑物组成,其中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倘使K原先不知道它是城堡,可能会把它看做是一座小小的市镇呢。就目力所及,他望见那儿只有一座高塔,它究竟是属于一所住宅的呢,还是属于教堂的,他没法肯定。一群群乌鸦正绕着高塔飞翔。K企图进入城堡。K先是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但最终非没有到达看似近在咫尺的城堡,反而离它越来越远。他又走起来了,可是路实在很长。因为他走的这条村子的大街根本通不到城堡的山冈,它只是向着城堡的山冈,接着仿佛是经过匠心设计似的,便巧妙地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了,虽然并没有离开城堡,可是也一步没有靠近它。每转

28、一个弯,K就指望大路又会靠近城堡,也就因为这个缘故,他才继续向前走着。并且这一天的长度也真假难辨:因为天黑了,所以K认为自己已经出来一天了,但仔细想想好象才出来一两个小时。此后,K放弃了很快进入城堡的念头,在村子里住下来,开始进行长时间的努力。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的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意识流”这一概念最初是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1918年,梅辛克莱在评论多萝西理查逊的小说旅程时最早把“意识流”这一术语引入文学评论。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其中法国现代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直接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哲学背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

29、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构成了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基础。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的作者(杜阿杜夏丹)是法国小说家,一般被认为是较早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主要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说明:因为涉及到两种不同观点,这部作品算不算意识流小说都算对);詹姆斯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们的苏醒;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浪等。意识流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1)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指在叙事者的叙述过程中突然插入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有时这种内心独白活动有着“他想”、“他意识到”一类的提示性引导

30、词;有时不用“他想”、“他感到”一类的提示词,直接从叙事者的声音转到人物内心的声音。直接内心独自,小说人物作为第一人称直接传达内心的活动,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作者不站出来向读者作指示性的说明。(2)自由联想: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3)“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手法,通常指电影镜头的组合、叠加,而意识流小说中蒙太奇的运用指的则是作者把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和场景组

31、合拼凑在一起,从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了人的意识跨越时空的跳跃性与无序性。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进一步分为时间蒙太奇与空间蒙太奇两种。什么是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又称“物理时间”)心理时间就是心理上对时间所产生的感觉,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最先提出“心理时间”的说法。这种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他保留了时间应有的的属性:连续性而不是同时性,强度而不是量值,是彼此渗透的片刻而不是彼此分割的片刻。他是一种从属于心理活动的时间,是意识中的时间。柏格森把这种时间归结为是纯意识所存在的东西,是人内心深处不可测定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流。意识流小说家们正是根据这一理

32、论,用内省的方法来探索心灵的深处,大胆地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凌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手法,来达到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自由联想实现的,而自由联想往往是由小说中的人物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遇到的人、碰到的事的触发引起的。现实时间又称物理时间,是透过外在运动而认识的时间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一种引起万物展现与消失的特殊的物理存在者,即一种自在的物理之流。这种时间只有通过运动才能显现给我们,因而才能被我们所理解和认识。所以,物理时间总是“运动的什么”。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就是叙述者外在感应的时间,是小说客观显示的时间,它并不会因为心理时

33、间的存在而发生改变。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交混,例如在喧哗与骚动节选中的现实时间就是一天1910年6月2日,昆丁在哈佛大学自杀的那一天。而心理时间涉及到凯蒂结婚之前、婚礼当天等许多时间段。追忆似水年华有记忆的双重性(“无意的记忆”、“有意的记忆”两种记忆):它建立了两套逻辑系统,一种是“无意的记忆” 的无序性,另一种则是故事讲述的有逻辑性。前者表现为断片的美学、细节呈现的共时性、记忆的弥漫性;后者则表现为情节摹写的因果性、历时性。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独特叙述视角。作者不再像传统作家那样,采取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扮演居高临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上帝”角色,而是尽量退出作品之外。小

34、说中的叙述者采用的是个人叙事,从两种或多种叙事焦点与叙事角度,自由、随意地叙述“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中存在着三个主体,即叙述者、主人公和作者,他们都叫“马赛尔”,象征了三者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视角,被追忆的主人公“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以及偶然出现的“我”的替身窥视者,即作者的视角,这些交替的视角洞察着“我”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和感悟,从而更随意、更自然、更直接地接触和展示人物细致复杂的内心世界。“回忆”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体现为几个层面:首先是一种心理机制和意识行为,小说中表现为“我”在回忆,整部小说都是回忆的产物;其次,在小说中,回忆又是结构情节的方

35、式,是叙事形式,也是一种主题模式,也就是说,作者是靠回忆来结构小说的,同时回忆也成为一种艺术主题;最后,回忆也是一种诗学方式,它使追忆似水年华超越了具体的小说本身,而升华出关于“回忆”的一些普适的诗学范畴和诗学元素,上升为对人类“回忆”机制的全方位的探索领域。普鲁斯特和巴尔扎克比较传统小说侧重于描写外在的客观世界,自巴尔扎克以来,小说家们力求通过对客观环境的真实描绘,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生活的真实。在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那里,小说实际上起到了历史文献和调查报告的作用,它真实地记录了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存在,客观地描绘了人们外在的生存状况,因此,客观的真实性成了小说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从追忆似水

36、年华开始,普鲁斯特不再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写实性描绘,而是转向了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究。追忆似水年华七大部,主要内容是叙述者“我”的回忆,展示的是叙述者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对传统小说表现内容的拓展,也是对人性的纵深开掘,它体现了文学观念的转变。正如作家在第七部重现的时光中借叙述者之口所谈及的那样:“由纯粹的智慧造就的那些概念只具有某种逻辑的真实唯有印象,尽管构成它的材料显得那么单薄,它的踪迹又是那么不可捕捉,它才是真实性选择的结果,因此,也只有它配受心灵的感知。”“我现在明白了,需要表现的现实并不存在于主体的外表,而在于与这个外表关系不大的内在的深度,就如那汤匙碰击碟子的声音、餐巾僵硬的触

37、感所象征的。”“满足于描写事物、满足于只是可怜巴巴地给一些事物的线条和外表作记录的文学,虽自称为现实主义,却离现实最远因为它突兀切断现时的我与过去、未来的一切联系。”在普鲁斯特看来,客观的真实不一定就是真实,惟有从我们自身不为人知的深层意识中、从我们内心的感觉印象中,提取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才是最高的真实。他主张作家要摈弃智力,反对对生活刻意地雕琢加工,而坚持通过直觉感受与回忆联想把生活流动的本质表现出来。追忆似水年华给20世纪西方小说带来了一场变革,它不仅将人的精神世界、心理意识确定为小说的表现内容,更提供了表现这些心理意识的艺术手段。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把外部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巴尔扎克旨

38、在描绘一个社会的全方位图景,也确实描绘了整个一个社会,创造了资本主义的百科全书。而普鲁斯特的小说对外部世界的小说素材的选择并不在意,他感兴趣的不是观察外部世界本身,而是某种观察和呈现世界的方式。巴尔扎克着重于从事物外部现象观察世界描写世界。普鲁斯特刻意突出内部,增加小说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更重要的是从内部观察事物有利于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逝水年华和人间喜剧相比不止一位评论家喜欢拿逝水年华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比,认为有相似之处。巴尔扎克着重写“物”。巴尔扎克把故事发生和展开的背景“物”描写得很仔细。例如人物的住屋,室内木器家具,其它财产,现金帐目等等,巨细无遗,令人叹绝。可是巴尔扎克从来不写自

39、然背景,不写山水草木;也不写活的背景,也就是说,除主人公以外的活人和他们的言行。人间喜剧就缺少生活的情趣,除了放高利贷发财的老头高布塞克,高兴起来就打开保险箱,取出他积累的金币抚摩欣赏,其乐无穷。这是巴尔扎克式的生活情趣,他心目中只有高立欧,葛朗台等主要人物,他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动。至于次要人物,往往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墨。其实巴尔扎克心中只有一个“钱”字。他写“物”也是为了写主人公的财产,大致值多少钱。普鲁斯特式的天真情趣和巴尔扎克有天壤之别。普鲁斯特。他主要写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也写使他感兴趣的陪衬人物,而且写得很生动,很有情趣。例如他家中的老女仆弗朗莎丝也成了他详细描写的对象

40、。普鲁斯特对这位农村来的朴实的妇女是有感情的,因为幼小的普鲁斯特在家中受三位女性的溺爱,那就是他母亲、他外祖母和老女仆弗朗莎丝。这位女仆在普鲁斯特家眼务已经多年,大家都喜欢她诚朴,又笑她满口乡下土话,满脑子农村的迷信和这样那样的禁忌。逝水年华中给农乡老妇人弗朗莎丝的地位,对她的长篇描写,不亚于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女。对于一位老女仆形象充满同情的塑造,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所不可能出现的。这说明近水年华比人间喜剧更富于人间气息,更富于人情味。逝水年华有描写作者居住的市区、街道、以及作者和家人常去散步的郊外的情况。小说第5卷女因中,作者高兴起来,以充满情趣的笔墨描写巴黎闹市上的各种声音、巴黎的市声

41、。乔伊斯尤利西斯乔伊斯的祖国是爱尔兰。尤利西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乔伊斯尤利西斯为反映现代人的现代小说精心设计了一个神话模式,它“套用”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小说分为三部,作者最初为它们分别拟订的标题是“忒勒玛基亚”,“尤利西斯的漂泊”、“回家”,三部共十八章。各章最初也有标题,并和奥德修纪中一些部分一对应。后来作者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说本身,取消了标题,但这些标题仍常常为研究者提及。小说中的神话模式体现了作者的深刻寓意。乔伊斯把这部小说定名为尤利西斯,意在把它写成一部规模巨大的现代史诗,只不过作者让我们看到,远古神话已变成了平凡、乏味、庸俗、肮脏的

42、都市生活;史诗中的英雄也早已被或者平庸、猥琐,或者精神畸形的人物所取代。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主要人物比照:作者把现代人布卢姆和他在现代城市都柏林的18个小时的游荡与古代英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及他在特洛伊战后回乡途中在海上的十年漂泊相比照。精神困惑、“失去”了父亲的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和一往直前寻找父亲的帖雷马科比照;放纵情欲的玛莉恩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潘奈洛佩对照。小说的内容、情节也和奥德修纪遥相呼应,如第十七章原题为“伊塔刻”,在奥德修纪中,伊塔刻是奥德修斯的故乡,奥德修斯在海上经历了千难万险,乔装回到自己的宫廷后,与那些觊觎他的王位和妻子的“求婚者”比

43、箭,把他们统统杀死,和儿子一起洗雪了仇恨;但是在尤利西斯这一章里,布卢姆带上他的“儿子”斯蒂芬回到他的“伊大嘉”后,尽管看到有玛莉恩的情人来过的迹象,他不但没有英勇雪耻的行为,反而委曲求全,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他只能卑微地把偷情者从心中排遣出去了事,等斯蒂芬告辞后,他上楼与妻子交谈了几句就酣然沉入梦乡。布卢姆等现代西方人的心态、行为在古代史诗主人公英雄业绩的对照下显得更为平庸、卑微和渺小。作者还借用了古代史诗中丰富的隐喻和象征,使它们成为表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艺术手段,大大加深了这部现代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设置了一个和奥德修纪相对应的结构,对于这一问题,评论界有两种主要观点

44、,这两种主要观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不同之处:一种观点认为,这表现了乔伊斯的宏大创作意图。对荷马史诗的借用反映了乔伊斯借助一种神话结构从总体上把握当代社会生活的意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尤利西斯所代表的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在史诗和神话模式中所建构的秩序和统一性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产物。小说中的主人公布卢姆作为一个有些下流的广告推销员不能与荷马史诗中的大英雄相提并论;平庸琐碎的都柏林的现实生活不能成为一个神话。(2)相同之处:这两种观点看似不同,但在对丧失了生命力的无序的现代文明的基本判断上堪称一致。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叙述的作用和意义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

45、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整个世界在班吉的眼里,是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构成的,都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的感官世界密切相联。而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感官世界的具体性和生活场景的原初性都反映了福克纳文学想象力的原创性。其次,白痴叙事更有助于表现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在意识流的技巧层面,白痴是服从于小说艺术构思的需要的。“混乱”是班吉叙述的最突出特征,在他的叙述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混沌一片,难以分清,过去与当下的事件无从区别。因此,班吉的叙事突出表现了意识流的特征,一是时空和记忆的场景切换,二是所有的流程都由当下的某种感觉和事物触动。最后

46、,白痴叙事有助于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由白痴讲述,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课堂讨论:结合喧哗与骚动节选,谈谈昆丁的叙述所交代的故事情节。昆丁的叙述在心理时间上交代了哪些故事情节?1)、妹妹结婚时的情景。2)、妹妹与推销员达尔顿、艾密斯有了苟且关系后,他自己去向父亲“承认”犯了乱伦罪的情形。父亲跟他说的话。3)、昆丁与斯波特吵架,斯里夫劝他。4)、妹妹凯蒂失身那天的情形。5)、1898年祖母去世那晚的事。在回大房子时,班吉哭了,凯蒂安慰他。6)、1900年给班吉改名那天的事。7)、1898年祖母逝世的情景。8)、1909年夏末遇到达尔顿、艾密斯那一天。

47、9)、昆丁母亲康普生太太给他介绍凯蒂未婚夫的情景。10)、凯蒂小时侯与一男孩邂逅,后来与他接吻的事。11)、凯蒂结婚那天班吉的行为。12)、某个圣诞节的情景以及弟弟杰生小时侯的一些琐事。13)、去夏自己在桥上与达尔顿、艾密斯斗殴的情形。14)、结婚前与凯蒂在他的卧室与昆丁的一次谈话。15)、昆丁给布兰特太太写回信。16)、与赫伯特、海德见面那天的情形。17)、凯蒂结婚前夕,家中派汽车去火车站接亲友的情景。昆丁的叙述在现实时间上交代了哪些故事情节?这一节的现实时间:1910年6月这一天发生的事。1)、时间是7点到8点之间,碰到施里夫,他说还有两分钟就要打铃了,叫昆丁不要旷课了。2)、时间还是7点

48、到8点之间,昆丁打碎了表,洗了个澡,刮了胡子,作好寄信前的准备,到邮局寄信。3)、时间是吃完早饭,昆丁买了一支雪茄,到钟表店修表。4)、从钟表店出来,昆丁坐上了电车,所见所闻。5)、时间离十二点也就只有十分钟光景,昆丁又搭上一辆电车离开哈佛。6)、时间是十二点肯定过了,昆丁跳下车又跳上车回到区间车站。7)、时间是一点钟过后,昆丁看钓鱼。昆丁的叙述是这样表现“意识流”的特征:第一,它们仿佛从人物头脑里涌流而出直接被作者记录下来,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忖”之类的引导语。如昆丁叙述中的这样一段:“只要他高兴你跟他说什么他就能用鼻子闻出来。他不用听也不用讲。他能闻出人家给他起的新名字吗?他能闻出坏运气吗?他干嘛去操心运气好还是坏呢?运气再也不能让他命运更坏了。如果对他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