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4809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卞显红 陈乡:城市商务与会展旅游发展与管理第六章 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选址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城市会展场馆(会展中心)的空间选址分析一、会展场馆(会展中心)区位选择与区位条件的影响因素程金龙,吴国清(2004)把会展场馆区位选择的依据可分为:区位因素、区内因素、区域因素。其中区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城市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区内因素包括基础结构完善程度、劳动力素质状况、政策水平、管理效率;区域因素包括会展场馆依托的城市的政治稳定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冲突状况等。程金龙,吴国清(2004)把会展场馆区位条件的决定因素分为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非制度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及资源、原

2、材料成本、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等)、基础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它配套服务设施等)和地理因素(会展中心的区位选择、与参展商的地理距离及社会文化差异等);制度因素又分为政治制度(包括政策连续性、政局稳定性等)、经济制度(包括贸易壁垒、对外资态度、外汇制度及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等)、法律制度(法律完善程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信息的可获得性、社会设施、政府清廉程度)等。也可描述为: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文化因素(文脉)、自然环境因素、建设运作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土地费用因素、扩建因素、集聚因素、城市规划因素等。与会展场馆的区位条件相对应的是会展场馆的区位环境,它是会展场馆内在的软件和硬件环境

3、条件综合形成的会展场馆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它不是一种地理区位,而是一种综合的环境要素的集成,包括政策法制环境、管理水平、设施设备、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在会展场馆的区位选定以后,其开发建设后所形成的综合招商环境成为一种重要的区位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参展企业对会展场馆的选择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会展场馆的区位条件是会展场馆发展的“先天条件”,是外在会展场馆本体而被定的,而会展场馆自身的区位环境则是会展场馆发展的“后天条件”,内在于会展场馆本体并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区位条件和区位环境作为外因和内因,共同促进会展场馆的发展。一些区位条件良好,但自身内在环境较差的会展场馆,其发展比较落后。反之,一些内

4、在环境较好、政策优惠、设施先进的会展场馆,如果空间区位选择失误,外在的区位条件较差,其发展效益也不会理想。经济实力是会展中心城市的主要综合因素。朱海森(2004)认为从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的大量实践中不难发现,会展中心城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反映,是许多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各种资源会聚的产物,甚至是长期历史积淀的影响(如汉诺威、莱比锡、香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影响会展中心的因素中,硬因素的重要性要大于软因素,在排名前10位的影响因素中,硬因素占了6个(生产要素、腹地经济优势、旅游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优势和自然交通优势)。二、会展场馆(会展中心)区位需求偏好程金龙

5、,吴国清(2004)将不同会展场馆的区位需求进行综合,认为形成会展场馆区位主体的普遍性区位需求偏好包括:(1)有利于接近国际市场的地理区位。一般是一个国家的沿海或者边境地区,以及国际交往密切的国际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知名度。一般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2)投资环境、设施良好的地理区位。一般指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优良的环境条件的区位: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交通运输设施先进齐全,通讯便利;有较为发达的展会硬件设施和相关的展览服务业;具有优惠的投资政策和完善的经济制

6、度。(3)产业优势明显、消费潜力大的地理区位。一般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观念比较开放、产业优势明显的区位。具有广阔的市场作为依托,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较具影响力的产业和知名度比较高的产品品牌;有政府作为发展的主导部门,从战略规划以及经费上做出有利的安排。(4)与主城区联系密切的地理区位。对大城市而言,指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近郊或远郊)的地理区位;对中小城市而言,主要指处于市中心的地理区位。处于此种区位的会展场馆可以比较便利地共享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会展中心区位主体的上述区位需求,构成了会展中心空间区位选择和空间环境建设的基本标准,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地理区位,必然会被会展中心选

7、址时优先考虑,反之,会展中心的效益就会受到影响。三、会展场馆(会展中心)区位条件的空间层次从地理学角度看,会展场馆的区位条件主要是一种经济地理区位,可以通过对经济要素的地理分布差异来描述和分析。由于空间要素的布局具有空间尺度的差异,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经济要素和空间要素作用的方面和强度均不同。因此,地理学角度的会展场馆区位选址研究必须分层次。根据空间尺度的不同,会展场馆区位条件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和微观区位。陈建斌(2003)认为由于会展中心的等级性、专业性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依赖性,高级会展中心城市对次一级会展中心有抑制作用,如北京作为国际级会展中心对天津、石家庄、大连等其他环渤海

8、城市的抑制作用,广州市对深圳、珠海等的抑制作用,上海对南京、杭州等城市的抑制作用。在高级会展中心城市的抑制作用下,受抑制的会展中心城市会围绕区域会展中心城市形成会展中心城市“杜能环”,以核心会展中心城市为圆心向外会展的级别越来越低、规模越来越小。程金龙,吴国清(2004);陈建斌(2003);朱海森(2004)对会展场馆(会展中心)的区位特点进行了如下分析:(一)会展场馆(会展中心)的宏观区位特点对于中高级会展中心来说,客源来源范围广、产品交易规模大、会展类型丰富、人流物流强度大、信息交流量大,因此满足中高级会展中心需要的城市应该有经济发达地区作为依托、各种交通方式非常发达、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9、城市,如果是门户型城市最好,因为门户城市与世界上主要的客源地有便捷的交通。同时,会展中心的级别越高,其客源对旅游的需求也越大,因此,高级会展中心所在城市必须能够满足会展客人的旅游需求。对上述条件满足程度越高,其作为会展中心的潜力越大。对中国来说,适合作为国家会展中心城市发展的城市带有三个,即以北京、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城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广州市、香港、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带。而乌鲁木齐、西安、武汉、成都/重庆、昆明可分别作为国家级会展中心,其他省会城市作为各省的会展中心。而对于小规模的会展来说,客源范围较小,产品交易规模小、会展类型单一、人流物流信息流强度都较小,因此

10、对一般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都可以,而且只要可达性好,具备一定的游憩、餐饮与娱乐设施,就可以满足小规模会展的要求了。大多数较大型的酒店有自己的小型会议设施,有些酒店的屋内会议设施即所谓的商务房比例非常高。因此,在较低级别的会展中心区位选择限制条件要少得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中新的产业部门,理论界对会展业的布局要求和条件至今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一致看法。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曾在一份报告中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得以在这一城市得到强势增长,并

11、发挥相关的积极作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许多国家应该说基本上都是符合这些要求的,但事实上这些国家会展业的发展状况仍有很大差异,如在侧重点方面美国会议业与德国展览业的差异、在发达程度方面德国会展业与瑞典会展业的差异,在同一国内杜塞尔多夫与莱比锡展览业发展基础的不同等等。会展产业宏观布局条件指标主要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会展产业链;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具体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与会展产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的会展产业发展机制和体制环境。在宏观层面上,会展场馆是展览业重要的基础设施,由于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社会效益也大大超过本身的经济效益,所以许多国家政府将展馆建设与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同等对待,由

12、国家统一宏观调控,投资建设。国外展览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展览馆建设都有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政府从中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展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会展经济的兴起引发了我国国内各地投资建馆的热潮,却忽视了展馆建设在区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及市场定位。展馆建设的无序和重复必将导致国家财力的浪费和展馆资源的大量闲置,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展馆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布局规划,实行总量宏观调控,同时可采用市场、行政的综合手段,适当提高展馆建设审批的集中度,使展馆建设的投资、规模、地点、功能、标准等与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展览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会展场馆(会展中心)中观、微观区位特点在

13、中观层面上,我国会展场馆的中观区位分异体现在其所依托的城镇体系的等级上,它与产业支撑和消费潜力因素相关。一般而言,如果会展场馆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会展场馆的运行质量也相对较高。反之,则不令人满意,甚至走向衰落。会展场馆依托的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层次越高,则对其孵化和支持能力越强。作为会展中心场馆的具体选址就是会展业布局的微观区位条件。在这方面香港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会展中心之一,香港一直位居国际协会联盟及国际会议协会所评选的前20个会议最佳城市之列,也被誉为国际会展之都,连续多年被英国会议及奖励旅游杂志评为“全球最佳会议中心”。根据相关研究以及实际需要,朱海森(2004

14、)提出了如下一些会展产业布局的微观条件(由于会议和展览对场所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两者的选择标准也应有些区别),以供探讨:针对于会议而言的会展产业布局微观条件是:在硬件方面为便利、发达的航空服务;市内交通畅达、便捷;适宜的会展、酒店及配套的设施设备;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优美的环境状况。在软件方面为来自于相关组织的的财政、后勤及行政支持;专业主办机构如及等等。针对于展览而言的会展产业布局微观条件是:在硬件方面与上述选择会议地点方面基本相同,另外还需要有达到国际标准的通讯设施。在软件方面为市场潜力与辐射力、产品市场开拓的可能性;相关主题展会举办情况及反响;当地居民对展会的态度。所谓会展中心微观区位特点

15、,指的是会展中心在城市内的分布及空间特点。发达国家的会展中心一般有独立的建筑用地,在城市区划中占有独立的功能区,围绕会展中心配套酒店、旅行社、写字楼、国际商务信息传播中心、银行、商业服务、健身广场或体育馆等设施,以满足会展客人的商务及生活需要。靠近主要购物中心,有便利的交通终端及一定容量的停车场。会展中心在城市微观布局的原则主要是服务会展主要功能及满足会展参加者的工作与生活需要。在微观层次上,我国城市会展场馆的微观区位分异体现在距离都市区中心的距离上,它和土地开发成本、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城市整体布局与局部景观、城市结构格局、城市功能区域、城市规划及会展活动组织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相关,与城区

16、中心保持恰当的距离,可以取得最佳的土地开发成本和享受城市的孵化功能的有机结合。因此,会展场馆的微观选址定点是项目建设成效优劣的关键,除应满足城市规划及总平面设计的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交通便利。必须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与航空港、火车站、码头、地铁站、快速干道、城市轻轨、国道等有快捷、方便的联系,以利于进行人车分流、客货分流、交通集聚、交通疏导、交通组织;(2)利于发展。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便于形成新的功能区域,如城郊结合部,优势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或新兴的卫星城;(3)场地开阔。用地规整,宽阔,有较大面积的室外广场,以供室外展出、观众活动、开幕仪式、临时存放要求,并要求有足够的绿

17、化和停车空间,无视觉不良障碍,具有充分的预留发展用地;(4)环境良好。与成片绿地、水体、公园相得益彰,互为衬托,生态环境及景观条件优越;(5)基础设施完备。周边道路系统完善,电力、通讯、给排水、综合管线便于敷设连接,容量管径满足要求。(三)会展场馆(会展中心)区位效益规律对会展场馆区位优化的要求1会展场馆区位空间层次与场馆效益的关系就会展场馆的发展效益而言,宏观区位对会展场馆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宏观区位对会展场馆融入全球化会展经济发展潮流、吸引国际资本、国际参展商及专业观众具有重要影响,宏观上接近沿海的区位有利于创造一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会展场馆的中观区位和城市的等级呈

18、现出较强的对应关系,城市级别越高,消费潜力越大,产业优势越明显,市场竞争力越强,这进一步说明会展场馆依托的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对会展场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会展场馆的微观区位若与主城区联系不密切,交通、通讯、市政等其它设施不配套,就会加大其与城市的交易成本,削弱会展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降低其对参展商的吸引力。通过对区位条件与会展场馆发展效益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会展场馆三个层次的区位条件和其开发效益的不同具有较强的关联性。2会展场馆区位空间层次对场馆效益的影响宏观区位既是一种重要的地理区位,也是国家层面上调控的政策区位,其强烈的沿海指向性是会展场馆本身所无法改变的。中观区位的大

19、都市指向通过自身的努力具有改变的可能性。微观区位的城市边缘指向具有一定的空间凝固性,会展场馆一旦在某一地点建设,则具有较大的空间沉没成本,不可能任意迁移,只能通过其他方式间接地调整。会展场馆在中观区位上总体应该形成沿海开发区密度大于内地,大都市区周围密度大于一般城市的格局。中观区位上,会展场馆可以结合都市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向次级城市扩散,或者具有独特功能的中小城市可以成为其发展空间。在“会展热”的浪潮中,要特别防止西部地区机械地模仿东部会展场馆建设经验,会展场馆遍地开花的局面。因为沿海地区会展场馆的蔓延虽然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毕竟还具有一定的优良区位的支持,而西部地区则明显缺乏支撑会展经济的优良

20、条件。一般来讲,会展场馆建造的主体和管理的主体均为城市政府,从城市政府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宏观和中观区位都是相对固定的,宏观区位作为一种国家尺度的地理与政策区位,是会展场馆自身无法改变的。中观区位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没有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城镇在所处体系中的地位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其区位的调整主要在微观层次,在会展场馆选址时要注意和城市空间的衔接和协调,以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孵化效率,形成和城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当然,城市政府在宏观区位和中观区位方面虽然是被动适应的,但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这就是通过与宏观和中观优势区位地区加强联系和沟通,包括有形的交通联系的优化和无形的经济社

21、会协作机制的构建等,形成打破本区域不利区位的外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不利区位对会展经济造成的空间阻力。此外,作为会展场馆的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会展场馆环境,作为对先天形成的外在区位条件的补充和矫正。四、会展场馆(会展中心)的现实区位规律程金龙,吴国清(2004);陈建斌(2003);(朱海森,2004)对会展场馆(会展中心)的现实区位规律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有:(一)在宏观区位上,我国会展场馆的区位布局表现出明显的沿海指向性我国会展场馆宏观区位分异主要体现在沿海和内地上,它与资本、市场因素、制度和区域政策等因子关联度最大,关系到场馆建设资金的筹集以及可以享受的国家政策优惠的程度。随

22、着我国加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政策优惠与宏观区位的关联程度已经逐步下降。我国会展场馆宏观区位是改革开放政策和区域开发战略所左右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的产物,与我国大都市传统产业空间的形成机制是一致的,与国家对外开放时空布局相一致,具有较强的国家计划性特点,总体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会展场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缩影,明显地呈现了从沿海起步、向内陆滚动式推进的发展特征。我国会展场馆的沿海指向性,虽然在国家开发战略转移带动下有所改变,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变化。最典型的反映就是,虽然我国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作为区位选择的主体投资商而言,其确定投资区位需要全面评估市场潜力、

23、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素质等诸多因素,政策导向的作用相对有限。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北京、大连、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为代表的环渤海会展城市集聚带;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会展城市集聚带;以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会展城市集聚带。(二)在中观区位上,我国会展场馆的区位布局表现出明显的大都市指向性总体来看,在区域的城镇体系中,会展场馆具有较强的区域首位城市指向性,大型的会展场馆基本都依托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和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对会展场馆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孵化能力就越强,而且大都市区占据着优良的信息和知识区位,符合会展场馆作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载

24、体的需要。(三)城市会展中心集聚与扩散并存的发展趋势全球会展中心集聚与扩散并存。全球会展业由以欧美国家为主逐渐向全球扩散。根据1710年出版的市场与展览概述记载,最早的会展机构与会展兴起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城市英国伦敦。此后,在欧美会展市场上,“莱比锡国际样品博览会”、“米兰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和“巴黎博览会”曾经风靡一时。世界会展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其主要部分仍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其中德国和美国两国分别在展览业和会议业中据执牛耳地位。截止2003年1月1日,全世界室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展览中心共有34个,其中4/5集中在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城市中,特别是有

25、“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独占9个,在全球最大的5个展览中心中,独占4个(见表6-1)。另根据世界上权威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统计,美国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独占鳌头,每年举办多达200余次,约占全球的7%,而举办国际会议前10名的国家,除澳大利亚和日本以外均分布在欧美地区(见表6-2)。但也应该看到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新加坡、香港、泰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会展业发展速度加快。在国际会议市场份额中,欧美已从80%下降到60%。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欧美国家的跨国展览公司纷纷将目标对准海外,把自己举办成功的品牌展览会逐渐移植到其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

26、如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把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消费品展览会扩散到了亚洲,分别在中、日和俄举办了以Ambiente命名的展览会。表6-1 2003年世界城市展览中心面积排名表(单位:m2)(朱海森,2004)城市汉诺威米兰法兰克福科隆杜塞尔多夫巴黎芝加哥伯明翰面积495255374961324041286000234400222000204386191000排名12345678城市拉斯维加斯慕尼黑柏林纽伦堡莱比锡里约热内卢伦敦莫斯科面积184389160000160000151700101200100209100061100000排名910111213141516表6-2 20002002年世界主

27、要国家、地区召开国际会议数量排名表(朱海森,2004)美国西班牙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芬兰瑞典意大利中国全世界2000264161224119208166183918714653339820012081401481451601331391046814236297020022251771511491441191181131041014429742002排名1234567891026无论是在会展中心城市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布局,还是会展中心城市内的会展中心的空间布局上,也同时存在集聚与分散并存的局面。会展中心的集聚有利于单体会展企业降低基础设施和市场营销成本,形成规模效应;而分散则利于树立新的形象

28、。在会展中心的宏观区位上,环渤海带、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三个会展中心城市集聚带;在会展中心城市内,有的城市也形成了集聚带,以广州为例,如广州的中国商品交易会火车站附近与新建的广州锦汉国际展览中心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展览区。另外,在广州会展中心的分散趋势也很明显,如由于广州会展业规模的扩大,在琶洲岛规划建设并即将于2003年秋季中国商品交易会投入使用的新会展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冯淑华,黄婕(2004)认为从单个城市来看,会展旅游的空间扩散也以这两种模式推进,即沿着城市内部的交通主干道和外缘的国道呈点-轴式扩散,或以城市中心为辐射点向城市边缘区扩散;会展旅游的这种空间扩散模式与上述

29、分析的城市游憩空间外延模式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耦合性;虽然它们是在两种系统构架下运行,但是,在推动空间演变的因素方面却有着许多的共同性,如城市级差地租、规模效应、环境因素以及政府主导政策的影响等;当会展旅游空间扩散与城市游憩地外延在空间上叠置时,则会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加速城市游憩空间的外延与成长。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世界各大城市纷纷新建、改造和异地重建现代化的会展中心,这些中心的特点是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功能多样化。新建的会展中心占地面积一般都超过10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超过20万2。为此许多大城市在市中心用地拥塞的状况下,往往在城市近郊甚至远郊发展新的会展中心(见表6-3),并且场馆的选址

30、往往与改造利用城郊一些衰落产业用地或废弃用地结合,如慕尼黑会展中心利用旧机场等。表6-3 德国各会展中心距市中心的距离(单位:Km)(朱海森,2004)会展中心法兰克福科隆斯图加特杜塞尔多夫汉诺威柏林莱比锡慕尼黑距市中心距离123467711我国会展场馆的区位布局表现出明显的城市边缘指向性。会展场馆在城区中的位置主要是城市规划引导的,当然,早期设立的会展场馆受国家政策的制约,大多设立在都市区中心、便于管理的区位。而1997年以后设立的会展场馆则主要考虑技术、环境和开发成本因子的作用,布局在城市边缘土地高值低价、能够共享城市设施的区位,一般都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城市市政设施延伸可及、生态环境较好

31、的地段。总体而言,城市近郊区是会展场馆最密集的区域。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可以用对边缘区土地价格、区位因素等的分析来解释,边缘区的土地处于高值低价状态,又处于吸收城市先进技术的门户位置以及区域性干道和城市道路的结合部,所以当然成为会展场馆的首选区位。如:上海会展场馆主要位于靠近市中心圈的浦东、虹桥、徐汇、静安等四个区。北京的会展场馆主要集中在朝阳区和海淀区,多处于三环以内。(四)会展中心由单体建造规划向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发展由于会展业所处的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和关系复杂的巨型系统,它所牵涉的经济社会面极广,产业结构十分复杂,会展场所原来仅需以单体建造考虑的规划逐渐发展到需要与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相结

32、合的趋势。规划大型会展中心实际上是在当地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条件下,布局一个城市化的建设群体,即如何布局人流、车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聚集和辐散,把展厅、会议中心、管理用房、接待区、表演区、停车楼等多种功能不同建筑的合理组合在一起,因此其布局现状是一个综合系统决策的结果。(五)发展会展业应与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大型会展中心的布局需要规范的科学论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会展业产生的经济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大规模物质、文化、信息交流的过程,其经济运行中必然会引起社会资源和要素在本地区、本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如此规模宏大的产业发展要求必须在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下,对会展业发展做出最优的战略安排,把会展

33、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中央商务区等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城市新会展中心的选址过程应该十分严密规范和科学的,应构建由专家组成的顾问公司评估城市增建会议展览设施的发展潜力,以及现有设施未完全满足的需求和这些需求的流失情况下,如证实确有需要增建会议展览设施,顾问公司便就这类设施的适当规模、可容纳人数及选址等各方面提出意见。顾问公司还须根据建议兴建的设施及其座落地点,阐述设施在财政上的可行性、经济成本及收益,并说明建议的实施计划。其总体过程包括总览城市会展业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情况,评估进一步加强城市竞争力和提高其全球及区域市场占有率的潜力;评估城市会展设施的供求情况,及增建会展设施的需求;拟备发展建议,

34、并评选和提议可能增建设施的地点。五、我国会展场馆(会展中心)分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运行机制不够成熟、办展主体分散化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会展业一般由政府负责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营销工作,而会展的具体经办完全市场化,行业协会是会展的组织者。因为会展业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政府责无旁贷地应该负责起整个地区会展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而目前我国在国家层次上进行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如美国的“中国文化周”之行,一年一个主题的中国旅游年活动,但这些活动市场细分不够,对于会展旅游目的地的整个地区形象宣传不够。此外,政府承担了太多会展的具体事务,会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的宏观作用发挥不当:即政府在整个会展目

35、的地营销与促销缺位,而在会展的具体操作方面主要限于行政审批与具体操作,显得干预过多,即占用了政府宝贵的资源,对会展市场的潜力挖掘不够。此外,我国现代展览业的起步滞后于世界展览业近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贸促总会、地方分会、行业分会、各工贸、外贸总公司、地方经贸委(厅)以及专业展览公司等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格局。(二)高级会展中心规模不够大,城市规划观念滞后如前所述,会展中心的微观区位特点体现在城市规划时对会展中心的布局:包括其规模大小、位置、是否有相对独立的专用功能区、配套设施如何。以长江三角洲会展中心城市带的中心城市上海为例,最大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也只有4.5万平方米,包括

36、室外面积也只有6.5万平方米,2000年6月前,室内室外总的展览面积不超过19万平方米,且在城市内分布不够集中,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汽车展不得不将展览分为3处。而作为珠三角会展城市带中心城市的广州在2002年前由于号称“中国第一展”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由于规模的日益扩大及场地的限制而在近几年不得不将每一次会展分两段进行。(三)缺乏成熟的会展经营商与会展管理人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尽完善,且会展业在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及政府的在经营层次上的介入,形成了会展市场大而会展经营商数量小并存的局面。2002年夏季以前,还没有一家大学设置会展专业。这和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四)空间布局不尽合

37、理,会展中心功能分工不够明确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展业发展迟但速度快,由此产生的问题一是产品单一、展览会以制造业为主,此外,会展中心城市等级分工不明显,如国际级的会展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其国际化程度不高,以中外双边贸易为多,而多边贸易比例不够高。而各地区域级与国家级会展重复较多,形成低水平的竞争,会展定位趋同,从全国整体来看,不利于整个国家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会展中心城市功能分工不够明确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作为地处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和第一阶梯的陕西,以及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新欧亚大陆桥枢纽地位的西安,有自己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窗口地位,但与广州、上海、北京等国家级会展中心相比,地处内

38、陆的西安, 无论在政治信息、经济总量、人力资源、国际化,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方面,都有相当差距。因此定位应为面向国内展览为主的西北国家级展览中心,因此,符合这个定位的展览,如“东西部贸洽会”和“西部论坛”举办非常成功,而一旦不符合这个定位的话,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的,如2001年举办的“西部国际礼品展”。六、会展场馆空间布局经验(一)城市会展业布局充分考虑自身经济实力田甜,彭克(2005)认为会展业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如自然地理条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会展场馆、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并不是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地区都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会展业不可能遍地开花,只能根据这些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

39、从国外会展业发展的大量实践中不难发现,会展中心城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反映,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朱海森(2004)认为会展产业宏观布局条件指标主要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会展产业链;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具体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与会展产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的会展产业发展机制和体制环境,其中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位于第一位的因素。目前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的已达数十个城市,中国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那么多的世界性、全国性、区域性“会展都市”和“会展名城”。对这种会展城市热,城市

40、的管理者及相关学者要进行冷思考,量力而行。(二)会展业布局与城市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田甜,彭克(2005)认为任何产业的布局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资源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等等。会展产业之所以能在一部分城市产生并迅速发展,除历史条件、区位、市场等原因外,城市的产业类型与当地的会展发展和相关会展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布局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会展业布局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产业指向性。朱海森(2004)认为:“与现代化经济中其它产业的专业化生产相类似,随着产品服务的细分,会展业发展要求更加专业化,这是未来会展发展的趋势所在。许多城市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本区域经济基础,已具备各具特色的产业及名牌优势,这

41、些城市在发展会展业中就应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发展专业性的会展,创造名牌会展产品。”(3)会展布局与城市空间规划与布局紧密结合会展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城市的空间规划与布局有着特殊的要求。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状况、公交站点设置及线路规划、旧城改造及城市扩张等都对城市举办的各种会展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城市会展产业布局和规划建设场馆时,一定要与整个城市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紧密结合。朱海森(2004)认为:“会展业产生的经济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大规模物质、文化、信息交流的过程,其经济运行中必然会引起社会资源和要素在本地区、本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如此规模宏大的产业发展要求必须在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要求下,对会展业

42、发展做出最优的战略安排,把会展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中央商务区等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4)大型会展中心的布局严格遵循规范科学可持续的原则田甜,彭克(2005)认为:“规划建造会展中心,首先要根据城市在整个会展中的定位以及自身的特点和财力,选择适宜的方向、项目、规模;其次要注重项目的规划设计,大型公共设施的形象往往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要能体现城市的传统、文化和经济水平;再次要对项目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有效策划,实现大型会展中心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会展中心的选址过程是十分严密的过程。以香港新会展中心为例,香港新会展中心的选址过程是十分严密规范和科学的:由专家组成的顾问公司在评估了香港增建

43、会议展览设施的发展潜力,以及现有设施未完全满足的需求和这些需求的流失情况下,如证实确有需要增建会议展览设施,顾问公司便须就这类设施的适当规模、可容纳人数及选址等各方面提出意见;顾问公司还须根据建议兴建的设施及其座落地点,阐述设施在财政上的可行性、经济成本及收益,并说明建议的实施计划;其总体过程包括总览香港会展业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情况,评估进一步加强香港竞争力和提高其全球及区域市场占有率的潜力;评估香港会展设施的供求情况,及增建会展设施的需求;拟备发展建议,并评选和提议可能增建设施的地点(朱海森,2004)。第二节 城市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分析一、城市会展场馆在城市旅游中心区的集聚(一)城市会展经济

44、的集聚运动王云龙(2005)从会展经济以会展资源为依托集聚、会展经济以展馆为主要核心集聚对城市会展经济的集聚运动进行了分析:(1)会展经济以会展资源为依托集聚。发展会展经济有严格的条件,并非每个城市都可行,更非所有的会展业都会发展成为经济中心。会展业的繁荣主要取决于两个资源:当地的特色产业和该地巨大的消费市场。会展资源的差异决定会展经济地域运动的不平衡性,当特色产业和消费市场两者都具备时,会展的市场容量就大,会展经济就会向会展经济中心的形态发展。(2)会展经济以展馆为主要核心集聚。会展经济的初期运动形式首先以原有展馆为核心集聚。因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资本,表现为硬件建设上新建展馆投资量

45、大(由于展馆是会展业的“ 火车头”,政府因此通常充当投资的主体之一,中外如此)。借助原有展馆,再加上展馆附近便利的交通条件( 展馆一般分布在市中心)和较为健全的配套产业,构成了会展业集聚的向心力。在这种向心力的作用下,会展企业运动和会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经济要素的运动以集中为导向,产生集聚效应( 或极化效应)和集聚经济效益。同时,集聚也使得这个地域的经济实力大增,形成会展经济的增长极。集聚效应要求通过非均衡的途径实现,所以会展业务要选择协作条件好并且交通信息网络发达的地区进行。在会展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时,原有场馆基础与整个会展业的矛盾就会加剧,甚至成为制约会展经济持续发展的“ 瓶颈”,这时

46、就要加强对展馆的投资来协调经济矛盾。考虑到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场馆的集聚作用有限,会展经济发展初期新建展馆通常在市区内环境较好、土地成本不是很高的区位选址,以便充分利用城市集散功能,加快展馆投资回收。反之,选择的特定环境中交通、餐饮和饭店等配套设施始终跟不上,尽管展馆规模再大、设施再先进也无法实现“ 筑巢引凤”的初衷。从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出发,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有考虑把展馆和中心区商务中心联合开发、共同建设。中心区能够提供会展所需大量的商务办公及旅馆配套设施和优越交通条件,而会展作为一个城市商务活动的核心项目,也为中心区商务办公开发提供重量级的龙头支撑项目。(二)会展经济的集聚效应会展企业与其他同类

47、和相关行业的厂商集中于同一个区域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或称外部规模经济性。多个厂商决策共同作用带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好处,比如:利用已经形成的会展市场声誉;利用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队伍及招展、PCO劳动力培训等服务;较低的雇佣成本、流动成本和培训成本;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会导致会展产业内部分工细化,并使辅助性的配套服务成为可能,有助于会展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作业效率(存在大量的小型专业化厂商进行展览器材、展品运输、展览工程、会展信息系统、维修服务以及食、住、行、游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该地的会展行业协会还可能成为一股重要的经济政治力量影响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等等。(三)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地会展经济在市区的空

48、间集聚会展经济以展馆为中心集聚,该区域一般逐渐发展成为商务中心( 单一的会议经济例外)。目前,上海大型会展场馆(室内展馆面积在1万Km2)共有8家,室内展馆总面积达到15.38万 Km2,室外展观总面积达到18.88万Km2,据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研究报告统计,上海展馆面积正以每年8.6%的速度增长(贾洁,范能船,2004)。上海展馆主要位于浦东、徐汇和虹桥开发区(见表6-4,6-5)。自1992年以来,除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外,上海先后兴建了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世贸商城、农展中心,光大会展中心等新馆,展览面积都在二、3万m2左右,加上原有的上海展览中心,市区展览面积10万m2左右。经常举行一些全球性的经济会议是上海会展产品的主要特点,如APEC会议、“ 财富”论坛等多个高层次国际性会议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声誉。贾洁,范能船(2004)对上海大型展览馆的区位分布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上海的会展场馆总体上为大分散、小集聚的态势;以静安区为例,上海市贸商城和上海国际展览中心距离很近,中间只隔了一条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