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25351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与散文学习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古代诗歌与散文复习资料 电大考试电大小抄电大复习资料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已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有代表性的诗歌及散 文,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以加深学生对的文学史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诗歌与散文的思想 性与艺术性的能力,以便促进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诗人、诗歌作品及 流派,同时兼顾不同时期的优秀散文作品。中国古代诗歌专题主要讲述诗经、楚辞、唐诗、宋诗和元曲中的 名家名作,散文专题主要依据时代发展的次序,从先秦时直至明清的散文,侧重于掌握先秦的诸子散文、汉 代的史传散文

2、、六朝散文及唐宋古文运动,明代主要代表是小品文,清代主要的流派是桐城派,同时兼顾名 家名作。 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专题一 诗经了解:诗经的原名、编纂流传、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另有历代对其注解。重点掌握:诗经的艺 术成就。 专题二 楚辞了解:楚辞产生的时代、地域、编纂、主要内容以及代表作家作品。掌握: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 专题三 建安风骨了解:建安时期作家群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创作概况。 “建安风骨”的内涵,它所形成的社会原因与时代 风气及个人创作之间的关系。了解其中的代表作家“三曹” 。掌握:建安风骨的内涵, “三曹”的代表作及其艺术特 色。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专题四 唐诗了解:

3、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和分期,唐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唐诗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社会时 代变迁之间的关系,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重点掌握:唐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名家名作。 专题五 宋词了解:了解宋的发展脉络和分期,宋词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宋词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社会时代变迁 之间的关系,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重点掌握:宋词的主要流派及名家名作 专题六 元曲了解:了解元曲的产生原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脉络和分期,元曲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社会时代变 迁之间的关系,元曲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掌握:元曲的名家名作,主要是元曲四大家。 专题七 先秦诸子散文了

4、解:先秦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繁荣的原因,它的发展与分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 及艺术风格。掌握:孟子、庄子和韩非子的散文艺术成就。 专题八 两汉散文了解:两汉散文的发展概况以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代表性作家的主要作品。掌 握:贾谊政论文、司马迁与班固的历史散文。 专题九 六朝散文了解:了解六朝不同时期散文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性,同时也要注意南北文风之间的差异, 另外还有文论的高度繁荣,代表作家的名作。掌握:陶渊明的散文。 专题十 唐宋散文了解:了解唐宋不同时期散文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性,同时也要注意唐宋文风之间的差异, 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的名作。掌握:“唐宋八大家”及其名作

5、 专题十一 明代散文了解:了解明朝不同时期散文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性,理解明代散文的衰落的原因,代表 作家的名作。掌握:晚明小品文 专题十二 清朝散文了解:了解清朝不同时期散文的变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性,另外还有清朝散文的再度繁荣,与 中国历代散文之间的关联性,代表作家的名作。掌握:桐城派散文 掌握诗经的概念;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创作风格等 掌握楚辞的概念;楚辞的特点;屈原的作品情况;分析屈原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 必读篇目(分析作品的基本内涵、情感特点、艺术手法、创作风格):01.诗经周南关雎 02.诗经秦 风蒹葭(背诵)03.诗经小雅采薇(背诵最后一章) 04.楚词九歌山鬼 05

6、.楚词九 歌国殇(背诵最后六句)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掌握汉乐府的概念; 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概念;掌握其基本主题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 掌握曹操的诗歌风格 掌握陶渊明的创作风格和对后世的影响 必读篇目(分析作品的基本内涵、情感特点、艺术手法、创作风格): 01.陌上桑 02.行行重行行 03.曹操 观沧海(背诵) 04.曹操 龟虽寿(背诵)05.曹操 短歌行 06.曹植 白 马篇 07.嵇康 赠秀才从军(其二)08.阮籍 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09.左思 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10.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背诵)11 陶渊明 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背诵)12.西洲曲 隋 唐五代诗歌

7、 掌握初唐四杰、盛唐气象、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运动的概念 掌握唐诗繁荣的标志 分析李白诗歌创作的风格 分析杜甫诗歌创作的风格 必读篇目(分析作品的基本内涵、情感特点、艺术手法、创作风格):01.王勃 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背诵)02.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03.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04.孟浩然 过故人庄 05.王维 山居 秋暝(背诵)06.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07.王之涣 凉州词(背诵) 08.王翰 凉州词 09.高适 别董大(背诵 10.高适 燕歌行 11.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崔颢 黄鹤楼 13.李白 将进酒(背诵)14.李白 送孟浩然 之广陵(背诵)15.李白 登金陵凤凰

8、台(背诵)1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7.杜甫 旅夜书怀(背诵)18. 杜甫 蜀相 19.杜甫 春望(背诵)20.杜甫 登高(背诵)21.韦应物 滁州西涧 22.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23.韩 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 25.白居易 长恨歌 26.李贺 雁门太守行 27.杜牧 泊秦淮 28. 相见时难别也难(背诵)29.李商隐 锦瑟 30.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 宋辽金诗歌 掌握婉约词、豪放词的概念 分析苏轼词的创作的风格 分析李清照词的创作的风格 分析辛弃疾词的创作的风格 必读篇目(分析作品的基本内涵、情感特点、艺术手法、创作风格): 01.范仲淹 渔家

9、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02.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背诵)03.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04.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背诵)05.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背诵)06.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 07.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 08.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背诵)09.岳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背诵)10. 陆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1.朱熹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背诵)12.辛弃疾 破阵子(背诵) 13.辛弃疾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背诵)14.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5.姜夔 扬州慢淮左 名都 元明清诗歌掌握散曲的概念 必读篇目(分析作品的基本内涵、情感特点、艺术手法、创作风格):

10、 01.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背诵)02白朴 沉醉东风渔夫 03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04高启 登 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05王士禛 真州绝句(背诵)06朱彝尊 桂殿秋(思往事)07张惠言 木兰花慢 杨花 08龚自珍 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背诵) 考试手段采用笔试的形式。 考试方式采用开卷方式。 考试时限时间长度为 120 分钟。 特殊说明可以携带文字教材。 三、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解答要求与示例 考题类型主要有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前面两类题目为知识型或称客观性问题,主要用以考察学 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或者说对教材熟悉的程度,此类题目将占卷面总分的 20左右;后面两类题目为能力 型或

11、称主观性问题,主要用以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后面两类题目将占卷面总分的 80左右。 一、填空(每空 1 分) 1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_最为著名的七律组诗。 2姚鼐是清代著名的古文流派_的代表人物。 二、选择(每题一分) 1苏轼的赤壁赋在文体上属于_。A 大赋 B 骚赋 C 文赋 D 骈赋 2晚唐词人_被尊为“花间鼻祖” ,他对词体的定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A 温庭筠 B 韦庄 C 李商隐 D 李煜 三、简题(每题 10 分) 1简述汉代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2.杜甫新题乐府反映了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 . 四、论述(每题 20 分) 1试

12、结合作品分析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2从诗经到离骚比兴有哪些发展变化?比兴对后世的诗词创作有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每空 1 分) 1 杜甫 2桐城派 二、选择(每题一分) 1C 2A 三、简题(每题 10 分) 1简述汉代乐府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答案要点:(1)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传统。2、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即杂言体和五言诗。3、艺术手法,特别是汉乐府民歌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影响也非常大。 2. 杜甫新题乐府反映了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兵车行 。2、揭露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如 丽人行 。3

13、、揭露社会动乱对百姓的伤害,如“三吏” 、 “三别” 。 四、论述(每题 20 分) 1试结合作品分析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答案要点: (1)善于化用典故和融化前人诗句,形成典雅的语言风格。 (2)完善了慢词长调的章法结 构。打乱时空顺序,时间上顺叙、倒叙、插叙交相使用,空间上回环往复,将开合变化、离合顺逆等笔法引 入长调创作中,使其章法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 (3)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协调一致。严格 平、上、去、入四声的用法,并且更多变化,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 (4)善于用比 兴寄托的手法间接抒发身世之感和兴亡之叹,为南宋词咏物重寄托开无数法门。 2从诗经到

14、离骚比兴有哪些发展变化?比兴对后世的诗词创作有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1)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比是打比方;兴则是以物发端,借他物引起所咏 之词。 (2) 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即以香草象征高洁的品格, “男女之情” 隐喻“君臣之义” 。 (3) 诗经和离骚为中国文学确立了重比兴的传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形象必须要 有寄托,要讽喻政治,批判现实。 (4)曹植、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周邦彦、辛弃疾等人的词都擅长运用 比兴手法。 四、课程考核内容 为提高复习的效率,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在重要的问题上多下功夫。同时,课程内容本身 也确有一般和重点之别,需要给予不同

15、程度或不同方式的把握。 下面就以文字教材的章节为序,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作一个简单的提示。 第一章 诗 、 骚传统 第一节 诗经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 风、雅、颂 赋、比、兴 从诗经到嵇康的四 言诗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传统 第二节 屈原离骚及其他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离骚的抒情主人公 离骚的比兴与象征 从离骚到骚体赋 九章与九歌 宋玉的九辨与悲秋 其他署名 宋玉的作品 屈原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 教学要求: 了解:诗经的结集与流传;从诗经到嵇康的四言诗。屈原的生平与创作;从离骚到骚体赋; 宋玉的九辨与悲秋;其他署名宋玉的作品。 掌握:风、雅、颂; 赋、比、兴;见教材 P2

16、2 诗经确立了中国古典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传统。 离骚的抒情主人公;见教材 P30离骚的比兴与象征;九章与九歌 ;见教材 p35 屈原与中 国古典文学的浪漫传统。 第二章 从汉乐府到唐代的新乐府 第一节 汉代乐府 乐府与乐府诗的搜集 汉乐府诗的分类 陌上桑与焦仲卿妻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叙事诗的新发展 曹操的乐府诗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的吴歌与西曲 吴、楚风情与水乡情调 西洲曲 北方的自 然景观与民族风情 木兰诗 第三节 唐代新乐府 杜甫等人的拟乐府诗:“即事名篇,无所依傍” 元白新乐府 新乐府的 得失及其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乐府与乐府诗的搜集;汉乐府诗的分类。南朝的吴歌与西

17、曲; 吴、楚风情与水乡情调;西洲 曲 ; 北方的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木兰诗 。元白新乐府;新乐府的得失及其影响。 掌握:陌上桑P46 与焦仲卿妻即孔雀东南飞P47;“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叙事诗的新发 展;曹操的乐府诗 P50;杜甫等人的拟乐府诗 p60:“即事名篇,无所依傍” 。 第三章 古诗 第一节 五古:从古诗十九首到庾信 五言诗的渊源与形成 古诗十九首与五言古诗的体制特点 曹植: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 文人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坛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 的兴盛 永明体的兴起与谢朓、 阴铿、何逊等人的五言诗 宫廷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宫体诗的兴起 庾信的五言

18、古诗及其地位 第二节 唐宋以降的五古 陈子昂“复归风雅”与唐初五古 王维、孟浩然、李白与盛唐五古 杜甫的五古:“于唐以前为 变体,于唐以后为大宗” 韩愈、柳宗元与中晚唐五古 苏轼与宋代五古 明清格调、神韵两派的 五古 第三节 七古:从鲍照到李白 七言古诗的渊源与形成 鲍照: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古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与初唐歌行 李白 的乐府歌行 高适和岑参 盛唐歌行与盛唐气象 第四节 杜甫以降的七古 杜甫的“七言大篇” “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 韩愈七古与中唐诗风的新变 李贺及其七古的氛围、 意象 琵琶行 、 长恨歌与元白叙事诗 苏轼的七古:“子美、退之之后,一人而已” 陆游 与南宋七古 元好问与辽金七

19、古 高启、吴伟业与元明清七古 教学要求: 了解:五言诗的渊源与形成;陆机、潘岳与太康诗坛;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永明体的兴起与谢朓、 阴铿、何逊等人的五古;宫廷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宫体诗的兴起;庾信的五古及其地位;苏轼与宋代五古;明 清格调、神韵两派的五古。 七言古诗的渊源与形成 鲍照: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古的诗人;春江花月 夜与初唐歌行;韩愈七古与中唐诗风的新变;陆游以外的南宋七古;元好问与辽金七古;高启、吴伟业与 元明清七古。 掌握:古诗十九首与五言古诗的体制特点 p68;曹植: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p69;陈子昂 “复归风雅”与唐初五古(陈子昂,张九龄) p79;韩愈、柳宗元与中晚唐五古

20、p82。 高适和岑参 p93;李 贺及其七古的氛围、意象 p98;琵琶行 、 长恨歌p100 与元白叙事诗,陆游七古 p104。 重点掌握: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p70;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p73;王维、孟浩然与盛唐五古 p80;杜甫 的五古 p82:“于唐以前为变体,于唐以后为大宗” 。P82 李白的乐府歌行 p91;盛唐歌行与盛唐气象 p95;杜甫的“七言大篇” “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p95; 苏轼的七古:“子美、退之之后,一人而已” p102。 第四章 近体诗 第一节 五律 永明体律诗的前驱 宋之问、沈佺期与五律的定型 王勃、杜审言与初唐五律 王、孟五 律“以自然兴象为佳” 杜甫与五律的

21、新变 中晚唐五律 苏轼的五律 江西诗 派及其影响下的五律 元明清五律 第二节 七律 七律的体制及其定型 杜审言、沈佺期与初唐七律 王维七律与盛唐气象 杜甫与七律的集大 成境界 刘禹锡、李商隐与中晚唐七律 西昆体的盛行与衰微 王禹偁、林逋的七律 苏轼、黄庭坚 与北宋中后期七律 陆游、元好问与南宋、辽金的七律 元明清七律 第三节 绝句 绝句的产生及其特点 王维、王昌龄、李白与初盛唐绝句 李益、刘禹锡与中唐绝句 杜牧与 晚唐绝句 王安石、苏轼与北宋绝句 陆游与南宋绝句 元明清绝句 教学要求: 了解:永明体律诗的前驱;王勃、杜审言与初唐五律,中晚唐五律;元明清五律。 七律的体制 及其定型 杜审言、沈佺

22、期与初唐七律;西昆体的盛行与衰微;王禹偁、林逋的七律;北宋中后期七律;元 好问与南宋、辽金的七律;元明清七律。 陆游与南宋绝句;元明清绝句。 掌握:宋之问、沈佺期与五律的定型 p109;苏轼的五律 p117;江西诗派及其影响下的五律。(江西诗派是我 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 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p117 刘禹锡、李商隐与中晚唐七律 p126,陆游七律 p132。 绝句的产生及其特点 p135;李益、刘禹 锡与中唐绝句 p141 杜牧与晚唐绝句 p145 重点掌握:王、孟五律“以自然兴象为佳” ;p135

23、 杜甫与五律的新变 p114。 王维七律与盛唐气象 p122;杜甫与七律的集大成境界 p123;苏轼、黄庭坚七律 p131。 王维、王昌龄、李白与初盛唐绝句 p135,王安石、苏轼与北宋绝句。 P147 第五章 词的起源与体制 第一节 词的形成词的名称 词的起源 唐宋词的体派 第二节 词的体制特征 词调 词体的类别 词的篇章结构、句式和声韵 教学要求:了解:词的名称 词的起源 掌握:唐宋词的体派 p160 重点掌握:词调 p161 词体的类别 p163 词的篇章结构、句式和声韵 p164 第六章 唐宋小令 第一节 小令的草创阶段 敦煌曲子词 早期文人词 第二节 小令的定型升华期温庭筠与词体的定

24、型 韦庄花间别调 花间集的编纂与影响 南 唐二主词 冯延巳词 第三节 令词艺术的辉煌期 晏殊与欧阳修的词 晏几道和秦观的小令 北宋其他小令名家 南宋小令 教学要求: 了解:敦煌曲子词;早期文人词;韦庄花间别调;花间集的编纂与影响。 北宋其他小令名家; 南宋小令 掌握: 冯延巳词 p175;晏殊与欧阳修词 p177;晏几道、秦观的小令 p180。 重点掌握:温庭筠与词体的定型 p170;南唐二主词 p173;晏殊与欧阳修的词 p177;晏几道、秦观的小 令 p180。 第七章 唐宋慢词 第一节 慢词的兴起与演变历程 第二节 从柳永到李清照 柳永与慢词的兴盛 秦观的慢词 周邦彦与词的“浑化”境界

25、李清照的词论与词风 第三节 从苏轼到辛弃疾 苏轼与“诗人之词” 贺铸的慢词 辛弃疾与“豪杰之词” 苏、辛异同 辛派词人 第四节 从姜夔到张炎 姜夔句琢字炼,归于醇雅 吴文英词 张炎及其他宋末词人 教学要求: 了解:慢词的兴起与演变历程;贺铸的慢词 辛派词人 张炎及其他宋末词人 掌握:秦观的慢词 p196,苏、辛异同 p201;姜夔句琢字炼,归于醇雅 p213;吴文英词 p215 重点掌握:柳永与慢词的兴盛 p193;周邦彦与词的“浑化”境界 p196;李清照的词论与词风 p199;苏 轼与“诗人之词”p201 辛弃疾与“豪杰之词”p204 第八章 元明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超形成、体制与发展散曲

26、的形成 散曲的体制特点 散曲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节 小令马致远与元前期小令 张可久与元代中后期小令 明代中兴曲家及其小令创作 第三节 套数关汉卿、马致远与元前期套数 张可久兼长套数 睢景臣、刘时中的套数 钟嗣成自 序丑斋 梁辰鱼与明代的套数 教学要求 了解:散曲的形成;散曲发展的几个阶段;其他元前期小令;元代后期小令;明代中兴曲家及其小令创 作;关汉卿与元代前期套数;张可久兼长套数;睢景臣、刘时中的套数;钟嗣成自序丑斋 ;梁辰鱼与明 代的套数 掌握:散曲的体制特点 p224;马致远的小令 p225;马致远的套数 p225 第九章 先秦两汉的诸子与历史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诸子诸子以议论为宗 老子与

27、老子 孔子与论语 墨子与墨子 孟子与孟子 庄周与庄子 荀子与荀子 韩非与韩非子 百家争鸣与 诸子文风的异同 第二节 先秦历史散文历史著作以叙事为宗 左传与编年体 国语与国别体 战国策 及其铺张扬厉的文风 晏子春秋与民间故事 史家叙事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两汉子书与历史散文吕氏春秋与杂家 刘安与淮南子 史记与纪传体 班固 汉书 与断代史 吴越春秋的小说意味 教学要求 了解:诸子以议论为宗;老子与老子 ;孔子与论语 ;墨子与墨子 。 历史著作以叙事为宗; 国语与国别体;晏子春秋与民间故事。 吕氏春秋与杂家;刘安与淮南子 ;吴越春秋 的小说意味。 掌握:荀子与荀子p225;韩非与韩非子p257;百家争

28、鸣与诸子文风的异同。P248 左传 与编年体 p258;战国策及其铺张扬厉的文风 p263;史家叙事的几个特点 p271。 班固汉书与断 代史 p274 重点掌握:孟子与孟子p252; 庄周与庄子p253。 左传与编年体 p258;战国策及其 铺张扬厉的文风 p263;史记与纪传体 p271。 第十章 唐前单篇散文 第一节 秦汉单篇散文 古文的文体类型及其特点 李斯谏逐客书与秦代散文 贾谊、晁错与西汉前期文风 邹 阳、枚乘的纵横家遗风 喻巴蜀檄与西汉中期散文 谏营昌陵疏 、 报孙会宗书与西汉后期散 文 马第伯封禅仪记与东汉散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单篇散文 三曹七子与建安文风 诸葛亮出师表 李密

29、陈情表 陶渊明的散文 鲍照的名篇 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单篇散文 教学要求 了解:李斯谏逐客书与秦代散文;贾谊、晁错与西汉前期文风;邹阳、枚乘的纵横家遗风;喻巴 蜀檄与西汉中期散文;谏营昌陵疏 、 报孙会宗书与西汉后期散文; 马第伯封禅仪记与东 汉散文。 三曹七子与建安文风;诸葛亮出师表 ;李密陈情表 ;鲍照的名篇;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单 篇散文。 掌握:古文的文体类型及其特点 p279;陶渊明的散文 p292 第十一章 唐宋八大家与唐宋古文 第一节 韩愈、柳宗元与唐代古文 韩、柳古文运动的宗旨 韩、柳的论说文 韩、柳的山水游记 韩、柳的碑志 韩、柳异同及 其影响 唐代的其他古文 第二节 欧阳修与北宋古

30、文革新 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及其立论背景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 曾鞏的古文 王安石的古文 第三节 “三苏”古文 苏轼的议论文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 苏洵的散文 苏辙的散文 第四节 南宋古文 胡铨、陈亮等人的议论文 宋文鉴和文章正宗的编选 理学家古文一度成为文章正宗 教学要求 了解:韩、柳异同及其影响;唐代的其他古文。 曾鞏的古文;苏洵的散文;苏辙的散文 胡铨、陈亮等人的议论文;宋文鉴和文章正宗的编选;理学家古文一度成为文章正宗。 掌握:韩、柳古文运动的宗旨 p296;韩、柳的碑志 p299。 欧阳修的古文理论及其立论背景 p306; 王安石的古文 p310。 重点掌握:韩、柳的论说文 p299;韩、柳的

31、山水游记 p301。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 p308;苏轼的议论 文 p314;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 p315。 第十二章 明清古文和小品文 第一节 明代的秦汉派与唐宋派 秦汉派不满古文的道学气味:“视古修辞,宁失诸理” 秦汉派失利的三个原因 归有光 超越了秦汉派和唐宋派 明代的其他古文作家 第二节 桐城派和清代乾嘉年间的文统之争 戴震与汉学派 章学诚与史学派 桐城三祖 骈文派对桐城派的挑战 桐城派的地位和影 响 第三节 小品文 小品文的渊源与兴盛 宋代小品文 晚明小品文作群体 袁宏道的“性情文字” “别有气象” 的张岱 晚明小品文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秦汉派不满古文的道学气味:“视古修辞,

32、宁失诸理” ;秦汉派失利的三个原因; 明代 的其他古文作家。 戴震与汉学派;章学诚与史学派;骈文派对桐城派的挑战。 小品文的渊源与兴盛; 晚明小品文的地位和影响。 掌握:归有光超越了秦汉派和唐宋派 p339;桐城三祖 p344;桐城派的地位和影响 p348。 宋代小品文 p350;晚明小品文作群体 p356。 重点掌握:袁宏道的“性情文字”p352;“别有气象”的张岱 p354。 第十三章 赋、骈文与八股文 第一节 从宋玉赋到宋代的文赋赋与诗 、 骚之别 宋玉之赋 贾谊与汉代的骚体赋 司马相如 与汉代的散体大赋 扬雄游猎赋及其他 班固两都赋与作赋宗旨的改变 东汉的抒 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的骈赋

33、唐宋的律赋 苏轼与唐宋文赋 第二节 骈文骈文的渊源、体制与兴盛 骈文以抒情写景为重心 徐陵的骈文 庾信的骈文 魏晋南北朝其他骈文 王勃滕王阁序与唐代骈文 清代骈文的重振 第三节 八股文八股文的源流与体制 八股文在成化、弘治间定型、成熟 八股文在正德、嘉靖 间臻于鼎盛 晚明科场文风:“时文之出,每科一变” 钦定四书文的编定与流传 教学要求 了解:赋与诗 、 骚之别;宋玉之赋;贾谊与汉代的骚体赋;司马相如与汉代的散体大赋;扬雄游 猎赋及其他;班固两都赋与作赋宗旨的改变;东汉的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的骈赋;唐宋的律赋。 骈文的渊源、体制与兴盛;徐陵的骈文;魏晋南北朝其他骈文; 八股文的源流与体制;八

34、股文在成化、 弘治间定型、成熟 八股文在正德、嘉靖间臻于鼎盛;晚明科场文风:“时文之出,每科一变” ;钦 定四书文的编定与流传。 掌握:贾谊与汉代的骚体赋 p362;苏轼与唐宋文赋 p372;骈文以抒情写景为重心 p374;庾信的骈文 p378;王勃滕王阁序与唐代骈文 p380;清代骈文的重振 p382。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 1 参考答案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叙述西汉乐府诗,所做的评价,这是非常中肯精辟 的评论,可以多乐府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说明: 1、就乐府诗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

35、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 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 2、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 的质朴纯挚。 可参看教材第 4445 页 二、结合孔雀东南飞一诗,可以看出它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人物形象体现了民间价值观。 全诗一开始用铺排、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化的妇女形象。 “十三能织素 ,十 四学裁衣,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还有“三日断五匹”,“夜夜不得息”等诗句。 2、艺术手法上,多用排比和象征。 如诗中通过刘兰芝和刘兰芝

36、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还有末 段用鸳鸯来象征二人爱情的不朽。 3、婚姻的结局偏重于殉情,审美上追求悲剧美。 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陆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 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可参看教材第 4849 页)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如下: (一)从题材内容方面来看,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 南朝民歌中的吴歌和西曲,它们主要的内容为情歌,它们多以女性的口吻,热烈讴歌人类美好的爱情, 描写爱情生活的种种场面。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

37、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 北朝民歌内容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如反映战争的李波小妹歌 ,表现羁旅的陇头歌辞 , 描述豪侠的企喻歌辞 ,展现风物的勅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前六句大笔素描,静态勾画,末句由静转动,生机全出。 (二)在情感的表达上,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相对照。 例如,北朝民歌中的爱情表述与南朝民歌截然不同。南方女子在碧玉歌中面对心爱的人唱出:“碧 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显得内敛、含蓄。而北地风情,面对自己喜爱的人, 正如捉搦歌中所言:“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

38、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反映 出北方人对待爱情的风格,她们爽直泼辣,丝毫不忸怩作态、羞羞答答。 (诗歌作品分析的例子,教材上很多,还可以增加的。可参看教材第 5359 页)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乐府是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在唐代新乐府诗的创作中,杜甫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诗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杜甫创作了大量以“行” 为题的新题乐府诗。这些诗较多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作以兵车行为代表。 (下略) 第二,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在这方面,杜甫有一系列的诗篇,如丽人行 。 (下略) 第三,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

39、,这以“三吏” 、 “”三别为代表。 (下略) (可参看教材第 61 页) 五、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一)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前期 以杂言为主,例如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 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 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 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后期随着文人的逐渐介入,五言乐府渐成主流。例如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0、。 道逢乡 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影响:后世诗人如曹操的气出唱、曹丕的陌上桑、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都是杂言,鲍照、 李白等善于创作杂言乐府诗,尤其是李白的乐府诗情感充沛,自由挥洒。 (可参见教材第 4950 页) (二)在语言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 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无论是吴哥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 隐,如以“藕”谐“偶” ,以“莲”谐“

41、怜”之类。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 且在表情达意方面也更加含蓄委婉。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 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梧桐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诗中的“梧子”即 “吾子” ,代指情人。 影响:南朝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 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词,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 朝民歌不小的影响。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如李白的长干行便受到了西洲曲的影响。 可参看教材(第 55 57 页) 1.“中国古代诗歌” 的逐步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时间段? 2.细读每个时间段,归纳总结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过程,如代表作家、作品,主要风格流派、艺术特征 等。 时间段(1)先秦诗骚 (2)两汉乐府 (3)魏晋南北朝文人诗 (4)唐代唐诗 (5)宋代宋词 (6)元明清元曲、诗词 先秦时期 思考:诗歌两大源头是什么? 分别总结每个源头中重点知识,完成填空。 源头一:诗经 诗经原名(诗) ,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