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35513 上传时间:2019-04-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综述摘 要 目前,西方关于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EIBI)的研究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早期集中行为干预是自闭症儿童积极有效的干预范式,能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以及适应性功能。本文回顾了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涵义、缘起与发展,阐述了其实践运用和效果研究,并对未来的实践与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早期集中行为干预; 回顾; 展望目前,西方国家关于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Early 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EIBI)的研究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早期集中行为干预是自闭症儿

2、童积极有效的干预范式,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最近,在对552名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网络问卷调查中,36.4%的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正在接受专业的早期集中行为干预,22.7%的家长则反映自己孩子过去曾接受过早期集中行为干预。本文回顾了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涵义、缘起与发展,阐述了其实践运用和效果研究,并对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未来实践与研究进行了展望。一、自闭症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涵义解析早期集中行为干预源于应用行为分析,是一种高强度集中实施的干预模式,采用与儿童发展阶段相吻合的层次性技能本位课程。早期集中行为干预具有如下共同特质:(1)干预具有个性化和统合性,面向所有技能领域;(

3、2)利用诸多行为分析程序(如差异性强化、回合式教学、任务分析等)来发展新的行为技能,减少干扰性行为;(3)由接受过应用行为分析高级训练和具有自闭症儿童教育经历的一人或多人对干预进行领导;(4)儿童正常发展顺序左右着干预最终目标和短期目标的选择;(5)父母扮演着积极合作治疗师的角色;(6)干预由一对一的方式入手,逐渐过渡到小组干预和大团组干预;(7)干预开始阶段一般在家中实施,并向其他环境过渡(如社区环境),渐次向学前、幼儿园、小学教室中进行系统化转衔,以使学生发展在上述环境中所需要习得的技能;(8)干预计划以年度为周期集中实施,包括每周20至30小时的结构化干预,并辅助以非正式的指导和练习,贯

4、穿于儿童其它睡眠之外的大部分时间;(9)多数情况下,干预持续2年或更长时间;(10)多数儿童在3至4岁的学前阶段开始接受干预。 二、 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缘起与发展 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其三个核心症状包括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早期干预,自闭症儿童往往会逐渐产生严重的问题行为,包括破坏性行为、攻击行为以及自我伤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应用行为分析技术就已经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环境的创设,继而对破坏性行为进行干预。并且,许多研究主要针对于一种或两种目标行为,例如,如厕训练、沟通、眼神接触、自发性言语、恐惧、自

5、理能力以及开发功能性言语等方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Lovaas是较早研究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效果的学者。1987年,Lovaas发表了关于早期集中行为干预效果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其研究显示,在至少两年的干预期内,学前儿童每周参与40小时或更多时间的一对一治疗,儿童智商获得较大提高,进入一体化学校的比例显著提高,甚至有47%的儿童达到了正常的智力与教育功能。在后续的研究中,McEachin与Lovaas 等发现,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能保持到成人早期。Lovaas的早期研究论文为人们审视自闭症儿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角:自闭症是一种具有较大可塑性的障碍,通过恰切的干预,仍然具有功能恢复

6、的希望。这对学校、公共服务机构以及自闭症儿童家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后,早期干预程序的开发与研究成为自闭症领域的研究热点。美国国会甚至于2006年通过应对自闭症法案(The Combating Autism Act),要求到2011年的5年之内提供共10亿美元的研究预算,致力于自闭症的早期测查与干预治疗。 近20多年来,自闭症儿童的一系列早期干预模式被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这些干预方法注重于多种手段的统合,旨在减少自闭症儿童的症候和其他问题行为,并提升其认知、沟通与社会性技能。其中,沟通导向的干预方案主要有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

7、ystem)和其他替代性沟通系统;针对自闭症儿童言语方面的干预方案有言语之外(More Than Words)、早起者(Early Bird)、前语言环境疗法(Pre-Linguistic Milieu Therapy);另外,还有许多发展性与教育性干预项目,如日常生活治疗(Daily LifeTherapy)、丹佛模式(Denver Model)、道格拉斯发展性障碍中心方案(Douglass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Center program)、地板时光(Floor Time)以及自闭症与沟通障碍儿的治疗与教育(TEACCH)等。在实践应用中,自闭症儿童早期集

8、中行为干预的干预程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各因素的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首先,早期集中行为干预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包含数千小时的干预治疗、几十个课程计划以及数百项技能,因此,很容易随时间发生变化;其次,相关课程手册已经刊行,手册倡导多样化实践,这为使用该手册的临床医生提供了发挥各自实践技能的广阔空间;再次,许多专家提倡不同的实践,而互联网和个人工作坊促成了不同实践模式快速便捷的传播;最后,能够监督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有资质的行为分析师供不应求,这直接导致了有些缺乏培训的个人加入到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服务队伍中,并在实践中推行自己修改的干预程序。 三、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实践运用与效果研究

9、1987年,Lovass推出关于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效果的研究之后,其研究在业界引起了空前反响。曾经有学者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过非议,如对同一儿童前后使用不同的IQ测量方法、控制组儿童的年龄较大以及对控制组资料的搜集期限相对较短等。后来,许多学者和专业组织在Lovass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了较为类似的结果:早期集中行为干预对许多儿童而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预方式,能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语言能力以及适应性功能。Eikeseth与Smith等曾历时一年时间,对25名4至7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研究,其中行为干预组儿童13名、折衷干预组儿童12名。两组儿童在自己学校接受干预,时间均为每周平均28.

10、5小时。结果显示,行为干预组儿童在智商、语言以及适应性行为方面的标准化测验分数均有较大提高,远高于折衷干预组儿童的测验分数。其中,13名接受集中行为干预的自闭症儿童的智商分数增加了17分,语言理解提高了13分,表达性语言则增长了23分,适应性行为比原来多了11分;由Sallows等人组成的威斯康星早期自闭症项目组对24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4年的干预实验研究,所有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应用行为分析导向的集中干预组和父母主导组(同样提供应用行为分析导向的集中干预,但是得到专家的督导的机会较少)。结果显示:4年干预之后,两组儿童在认知、语言、适应性行为、社会性行为以及学业等方面的测量结果相

11、似。统合两组的结果发现,48%的儿童显示有快速学习(rapid learning)的特质,7岁时顺利进入普通学校接受全纳教育;Goin-Kochel与Barbara等人则对在私立走读学校中接受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29名自闭症儿童进行跟踪研究。采用基础语言和学习技能量表( Assessment of Basic Language and Learning Skills,ABLLS)、文兰适应行为量:教室版(Vineland Adaptive Behavior ScalesClassroom Edition,VABS-CE)以及学生家长用自闭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

12、uation Checklist, ATEC)对自闭症儿童实施多次评量。所有评量大约每间隔6个月施测一次,施测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发展,整体来说,自闭症儿童的所有技能领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且,16名(56%)自闭症儿童能进入全纳性幼儿园就读或者一年级教室接受教育。由于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研究发展迅猛,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学者们进行了一些回顾性的综述研究。其中,Matson与 Benavidez等人是较早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干预进行回溯分析的学者。他们综合分析了1980年至1996年16年间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干预治疗,共分析了251个相关研究,并对干预目标行为和行为技术进行了归类:

13、把目标行为归为异常行为、社会技能、语言、日常生活技能、学业技能;行为技术被划分为积极性的、消极性的行为、消退以及整合行为等;2009年,Howlin等对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Howlin首先对1985年至2007年5月以来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了检索,然后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遴选并最终选定了11个研究:(1)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病例对照研究;(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相关的早期集中行为干预或者主要基于UCLA模式的家庭本位早期干预(不局限于每周40小时);(3)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组中至少有10名参与者;(4)参与儿童在干预开始时年龄不超过6岁;(5)每周干

14、预时间至少12小时;(6)干预至少持续12个月;(7)有关于智商的充分资料或其他标准化测量工具,对儿童的进步程度进行评量。研究结果显示,在团体层次上,与对照组相比,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总体平均效果比较理想。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层面上来看,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发现,儿童干预初始的IQ 分数与后续的进步相关,而有些学者的研究则不支持这一相关性结果。另外,干预计划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父母训练、干预开始时儿童年龄和适应性行为能力等直接关系到行为干预的效果。Reichow与Wolery对基于UCLA自闭症儿童方案模式(UCLA Young Autism Project Mode

15、l)的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进行综合解析,依次进行描述性分析、效应分析和meta分析。分析结果和Howlin(2009)的分析相似,总体来说,自闭症儿童的早期集中行为干预与当前的干预模式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干预范式;Eldevik等人在Reichow和Wolery(2009) meta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更准确地界定EIBI来选择对照组和控制组、增加适应性行为变化的meta分析、纳入文献研究的评分者间信度等,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集中行为干预进行meta分析。最终,对全面智商和适应性行为两方面的效应量标准均数差分析显示,全面智商变化的平均效应为1.10, 适应性行为变化的平均效应为0.66。研

16、究结果表明,在缺少其他有效干预的情况下,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早期集中行为干预应当作为一种干预选择。四、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问题与展望当前,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这决定了早期集中干预是未来自闭症儿童的一种重要干预取向。近20多年来,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研究与实践为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干预积累了丰富的财富,与此同时,为提升未来自闭症儿童干预的质量与效能,诸多涉及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议题理应引起学者、学校以及家长的普遍关注。首先,积极开展家长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家长作为治疗师角色的作用。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干预花费时间多,投入成本较高,因此针对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培训是一项重要

17、的干预选择。家长经过培训,能习得应用行为分析中的诸多技能。当家长能发挥初步治疗师作用的时候,专家可以明显地提高自己所服务家庭的数量。例如,步石3P计划(Stepping Stones Triple P) 就是目前最流行并且被实践证明是积极有效的家长训练项目之一;另外,团体集中家庭训练(Group Intensive Family Training ,GIFT) 计划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家长训练方式。在12周的集训中,家长在专家的督导下亲自实践行为分析技术,并将习得的技术运用于团体的亲子结对活动中。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团体集训方式具有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效果,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与行为功能。

18、其次,把握自闭症儿童行为习得的关键期和早期干预的最佳期。Granpeesheh 曾对245名接受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自闭症儿童进行评量,针对儿童每月接受干预的时数和年龄对干预结果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小的儿童相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他们更能从增加时数的干预中获益。并且,如果增加干预时数的话,2至7岁是自闭症儿童新技能习得较快的时期。尽管目前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闭症儿童应尽早接受行为干预,然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闭症儿童在什么年龄能被甄别出来,未来关于自闭症婴幼儿干预成效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 再次,树立终身干预支持的理念。尽管自闭症儿童的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效果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在接受集

19、中干预后如何保持好的干预效果对自闭症儿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些自闭症儿童在接受早期集中行为干预后,顺利进入普通学校接受全纳教育,能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并和同伴进行积极互动。但是,对自闭症儿童接受EIBI后的跟踪调查发现,有些自闭症儿童在进入全纳班级后,仍然会同时存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症及品行障碍等共病率 (co-morbidity rate) 高的现象,并且,多数学生还会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刻板行为,这直接影响到未来他们能否顺利向高年级转衔。因此,应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持续的干预和支持,促进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沟通和社交技能。最后,为进一步厘清不同干预之间的效果对比,未来自闭症儿童早

20、期集中行为干预研究中需要开展与其他干预进行对照的随机控制实验。同时,为确保自闭症儿童早期集中干预的有效性与持久性,相关研究应进一步提炼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方法与程序,重视对干预效果的长期跟踪研究,并强化对早期集中行为干预的影响因子(如年龄、共病状态、障碍程度以及干预强度等)的更深层次探讨。参考文献1 Green V A, Pituch K A, Itchon J, et al. Internet survey of treatments used by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1、 2006, 27: 70842 Eldevik S, Hastings R P, Hughes J C, et al. Meta-analysis of early intens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2009, 38(3): 4394503 Matson J L, Smith K R M. Current status of 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y

22、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PDD-NO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08, 2: 60744 Lovaas O I. Behavioral treatment and normal educational and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in young.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7, 55(1): 3-95 McEachin J J, Smith T, Lovaas O I. Long-term ou

23、tcom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who received early intens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993, 97: 3593726 Rogers S J, Vismara L A. Evidence-bas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for early autism.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2008,37(1): 8387 Colston

24、 M K. ASA Applauds President Bushs Signing of Combating Autism Act. The Autism Society of America.http:/www.autism-society.org/site/News2?JServSessionIdr012, 2010-09-188 Howlin P, Magiati I, Charman T. Systematic review of early intens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merican Jo

25、urnal of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09, 114(1): 23-419 Love J R, Carr J E, Almason S M. Early and 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autism: A survey of clinical practice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09, 3: 421-42810 Eikeseth S, Smith T, Jahr E, et al. Intensive b

26、ehavioral treatment atschool for 4 to 7 year old children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02, 26 (1): 49-6811 Sallows G O, Graupner T D. Intens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Four-year outcome and predictors. American Journal of Retardation, 2005, 110: 417438.12 Goin-Kochel

27、R P, Myers B J, Hendricks D R. Early responsiveness to intensivebehavioural intervention predicts outcomes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2007, 54(2): 151-17513 Matson J L, Benavidez D A, Compton L S, et al. Behavioral treatment

28、for autistic persons: A review of research from 1980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996, 17(6): 43346514 Makrygianni M K, Reed P.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29、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10, 4: 577-59315 Reichow B, Wolery M. Comprehensive synthesis of early intensive behavioral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based on the UCLA young autism project model.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9, 39: 23-41 16 Whittingham K, Sofrono

30、ff K, Sheffield J, et al. Do parental attributions affect treatment outcome in a parenting program? An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attributions in an RCT of Stepping Stones Triple P for the ASD population.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09, 3: 12914417 Anan R M, Warner L J, McGi

31、llivary J E, et al. Group intensive family training (GIFT) for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2008, 23: 16518018 Granpeesheh D, Dixon D R, Tarbox J, et al. The effects of age and treatment intensity on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utcom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

32、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09, 3: 1014102219 OConnor A B, Healy O. Long-term post-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utcomes for five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10,4: 594604关于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能力的文献综述摘 要 近年来,国际特殊教育学界对自闭症

33、这一特殊群体面部表情加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面部表情识别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和社交技巧,而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面部表情识别障碍,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并导致其社会适应困难。本文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综述,对当前国内关于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目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面部表情加工能力文献综述1 引言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最先于1943年由霍普金斯大学的Leo Kanner提出,以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缺陷、重复性的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为主要表现特征(王丽娟,姚雪,罗红格,20

34、09)。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推测其心理状态是一种重要的情绪理解能力,对人类面部表情的认知对于社会交往非常重要。正常发展的婴儿在出生6个月前就注意到母亲的面部表情,在7个月时就可以辨别母亲的表情,1岁的婴儿表现出对几种基本面部表情的理解力。并且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正常发展的儿童精确识别和解释面部表情的能力同年龄和智商成正比。所以,能否准确地识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状况。(兰岚,兰继军,李越,2008)很明显,自闭症儿童在这发面存在严重障碍。不论是高功能型还是低功能型自闭症儿童都无法与别人进行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或社会交流,缺乏与情景相应的表情

35、,语言和肢体动作,也很难理解他人的表情,语言和肢体动作,这使得他们很难与外界建立联系,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研究就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自闭症的社会化缺陷,为干预提供给支持,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2 研究文献来源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平台,搜索词为“自闭症儿童(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识别)”,检索到该系统所收录的19822012年相关中文论文9篇。其中,论文类型:期刊论文(6),学位论文(3);年份:2011(2)、2010(2)、2009(2)、2008(3);按刊分类:中国特殊教育(3)、重庆师范

36、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国循证儿科杂志(1)。3 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能力的研究进展关于面部表情加工能力的研究,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面部表情加工缺损说,一是面部表情加工特殊策略说。3.1 面部表情加工缺损说面部表情加工缺损说认为自闭症个体对面部表情的加工存在缺陷,该理论认为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加工障碍是由于负责面部表情加工的脑区或整合信息的联合脑区异常造成的。首先,自闭症儿童不存在面部表情注意优势效应。Landell(1978)的里程碑式研究最早证实了自闭症儿童的这一表情认知特点。实验中要求自闭症儿童对脸部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更倾向于从非情

37、绪纬度进行分类,而普通儿童更倾向于从情绪纬度进行分类。国外的心理学家又相继发现与普通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注视到面孔,且注视面孔的时间很短暂。其次,自闭症儿童在识别复杂的情绪上存在困难。Baron等人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他人由外部情境引发的简单表情识别得较好,如高兴和悲伤,但难以识别由信念和愿望引发的面部表情如惊奇、窘迫等。他们对于害怕、不安、痛苦等表达负性情绪的表情更不敏感。(兰岚,兰继军,李越,2008)此外,自闭症儿童更加注意表情的局部信息。金丽和陈顺森(2011)的眼动实验研究发现,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他们可能更加关注表情外在的、无关的、局部信息,而忽略了表情的整体性

38、。Takeuchi M等人(2002)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方法比较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在将情绪和面孔进行匹配及对面部表情进行命名这两项任务中的大脑激活成像图。结果显示,普通儿童主要激活包括左侧额叶的内侧回;而自闭症儿童则表现为两侧额叶的分散激活和右侧额叶的激活。基于以上研究,面部表情加工缺损说认为一些脑区的异常激活可能是导致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的主要原因。另一个解释是自闭症儿童整合信息的脑区功能存在障碍。先前研究认为由于弱的中央整合导致了自闭症儿童无法将识别到的局部面孔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也就无法识别面部表情。3.2 面部表情加工特殊策略说面部表情加工特殊策略说认为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加工

39、能力并不存在缺陷,只是采取了特殊的加工策略。普通人使用整体加工策略进行面部表情加工,而自闭症儿童使用的是部分加工策略。严淑琼(2008)在倒置面孔实验中发现自闭症儿童识别倒置面孔任务中有较好的表现,呈现出倒置面孔效应的反转现象。对于正常人来说,识别倒置面孔的任务难度比识别正置面孔的难度大,但对于自闭症儿童则恰恰相反,这说明自闭症儿童由于使用局部加工策略,所以不受面孔倒置的影响。另外,Davies et a1.(1994)研究发现自闭症个体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可以达到普通儿童水平,只是他们在进行面部表情识别时更加依赖于嘴巴信息,而非眼睛信息,这与普通儿童恰恰相反(连福鑫,2010)。金丽和陈顺森

40、(2011)的眼动实验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倾向于花费更多的时间观察嘴部区域而不是眼睛区域。他们认为眼睛对于自闭症儿童可能是厌恶刺激,因此采取了主动回避的应对策略。4 总结和展望目前对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研究仍然是众说纷纭,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兰岚等人(2008)的研究中提到Thomas等人的整体和部分面部表情识别的实验表明自闭症儿童的面部表情认知图式异于其他儿童。但Castelli从观察和语义理解的角度研究自闭症儿童对6种标准的面部表情的识别,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对不同强度水平的面部表情都能识别,且犯同样类型的错误。另外,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已有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

41、,实验材料需要不断改进。早期实验研究多采用静态表情作为实验材料,随着技术进步,引进了数码成像技术设计的面部表情动画作为实验材料。材料的不同很可能会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其次,多数研究选用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作为被试,研究结果能否推论到所有的自闭症群体中去还值得商榷。再次,研究的范式也需要改进。大多数的面部表情识别研究多采用标准化的图片、动画等虚拟的人类面孔,这些研究结果是否能够预测自闭症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这是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最好,教学干预和现有的研究之间并没有紧密地合作和相互促进。比如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识别的训练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但这些工作大都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基于心理学研究之上的

42、,干预是否达到了补偿缺陷的效果不得而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要用于指导实践,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要多研究理论,而特殊教育学者要参与实践。因此,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加强实证研究,同时要克服研究领域比较狭窄、 研究程度不够深入、研究样本差异等不足,寻找更合适的研究切入点,更精妙的研究方法,更大的研究样本,应该是今后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努力方向。参考文献1 兰岚,兰继军,李越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8,8:36412 杨明利,袁茵我国孤独症儿童认知缺陷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2008,1:68723 王丽娟,姚雪,罗红格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理论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11:3

43、034 4 郭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面部表情认知特征研究进展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11(4)6:5435475 张炼自闭症面部知觉缺陷的脑机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8)2:89926 金丽,陈顺森自闭症儿童面孔加工的异常:来自眼动的证据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4):1291337 连福鑫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8 严淑琼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59 张晓燕孤独症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5参考文献 郑日昌 学校心理咨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第129页 张榕

44、芳 儿童多动和儿童多动症山东教育2000年28期第9页 张红静 潘芳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及对策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第5期第2页 张榕芳 儿童多动和儿童多动症山东教育2000年28期第10页 李慧生 儿童多动症的鉴别与矫正学习科学教育1997年第2期第31页 王勇慧 王玉凤 儿童多动症患儿认知缺损的研究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4期第280页 顾荣芳 儿童多动症辨析 山东教育 1999年第3期第40 页 辛涛 儿童多动症的矫治模式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年第1期第61 页 王丽敏 赵亚双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多动症的相关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年第5卷第 3 期第150 页 国内

45、儿童自闭症治疗方法综述 【摘 要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发育障碍综合症,它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现在国内对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原因是经过帮助性药物治疗、应用行为研究训练法(ABA)、感觉统合训练、游戏训练、结构化教育疗法以及部分新的治疗方法:如海豚疗法、精神统合疗法等,这些分析给广大自闭症儿童带来了希望。 【关键词儿童自闭症 治疗方法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一)把它划为四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儿童自闭症的病发率一般都在0.04左右,根据美国本土自闭症千分之六的患病率评估认为中国具有高功能和低

46、功能自闭症的儿童应为120万,我国相比自闭症应形成早发现、早治疗、早病愈的一体化系统。 1 国内儿童自闭症的主流治疗方法 .1帮助性药物治疗 儿童自闭症现在缺乏可以改变自闭症的病程,改善核心症状的药物,若患者伴随的精神神经症状明显,影响平常生活,可用药物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 .1.1 利培酮:2006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办理局答应治疗516岁孤独症。药物能改善患者发脾气等易激惹症状、自伤和攻击行为。 .1.2 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患者。常用药物哌醋甲酯或苯异妥因 (注:中枢兴奋药物仅限6岁以上患者应用)。 .1.3 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氯硝西泮用于癫痫发作

47、者。 针对自闭症患儿的药物治疗难题,业界的看法是不停存在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有药物的时效性,对患儿的副作用以及昂贵的费用。 1.2 应用行为研究训练法 应用行为研究法是指对于刺激反应强化为基本原理尝试理解,表明,描述和预测为基础,运用行为改变的方法对行为进行干预,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疗法,可以包括对于功能研究上的环境改造,效果调控以及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等。 ABA应用的是经典行为主义疗法,原因是以一步步的行为矫正,配合刺激,强化,泛化等本领最终达到改变行为。ABA采用的是一对一的训练方法,一般

48、是有一个训练师(或是有训练师指导下的家长)对一个自闭症儿童,每个星期都要进行3040h的强化训练,故这个方法也被称为强化训练,或称离散单元教育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训练员把一个动作分解成细微的多个动作,每次对自闭症儿童下达一个简明准确的指令,让自闭症儿童按口令来执行单一的动作。 1.3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理论于1969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Ayres博士提出。感觉统合是指个体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成可行的组合的整个过程。自闭症儿童经过不一样的感觉通道,对接收到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联系和统一,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可行地运作。 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器材:滑板、滑板滑梯、布袋、平衡台、摆荡平衡木、独脚椅、蹦蹦床、脚步器、皮球(趴地推球)、羊角球、吊缆插棍、旋转吊缆等,用于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进行临床治疗和行为矫治。Ayers等人分析认为,感觉统合训练不但可增强儿童体质,增进神经系统的成熟,改善大脑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