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54512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56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2,1 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一、对外开放的内涵,1980年6月,第一次 公布对外经济政策,1981年11月政府工作 报告明确实施,1982年12月,确立对外开放 政策为基本国策,(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3,(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广泛采用世界各国通行的方式,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平等互利的各种经济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4,(三)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

2、力发展对外贸易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3.利用外资 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 5.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最主要,最根本,5,二、对外开放格局,6,何谓“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 在我国,经济特区是我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7,何谓“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

3、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主要是税收减免)。 分4类:发展尖端科技,建立新兴产业的开发区(上海、天津);沟通内外经济联系,发展转口和出口贸易的开发区(大连、宁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开发区(风景名胜、周边旅游资源发达的地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展中外经济合作的开发区。,8,何谓“西部大开发”? 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等12个省市区,总面积占全国的71.4%,目前人口约占全国的29%,GDP占17%。 战略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

4、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工作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培养人才;加大改革开放力度。,9,10,专题:中国对外开放成就及挑战,一、“双引擎”驱动下的开放进程 1978年末改革启动时中国的进出口总量仅为206亿美元,到2008年末达到2.56万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8%,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德);外贸依存度从不足10%增长到超过60%;吸引外资从无到有,目前存量逾7000亿美元,连续多年名列发展中

5、国家吸引外资第一位;外汇储备在1978年前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9年末达到2.4万亿美元。,11,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12,2007年世界各国货物进出口排名(单位:亿美元),13,2007年世界各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排名(单位:亿美元),14,中国对外开放是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主动转型。有两条主线: 一方面,国家集中控制对外经济活动程度的逐步弱化,带来了日趋活跃的国际交易总量增长以及市场范围扩大,放松了经济增长所面临的资源和货币约束; 另一方面,本国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不断释放,在缓解了人口大国的就业压力的同时,由于“干中学”效应和竞争性创新机制的获得,经济有了持续的增长动力,国民福利因

6、而得以不断增长。,15,二、渐进式开放战略,中国采取了渐进式开放战略,其表现是: 先沿海,后内地; 先区域开放,后产业开放; 先“引进来”,再“走出去”。 1、在开放区域上,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 2、在开放领域上,从一般加工工业逐步向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展 3、在开放战略上,从侧重于“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16,三、“双引擎”开放战略,中国推行了FDI诱导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开放战略。这一战略以中国大规模低成本劳动力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国际生产性资本的进口和商品的出口,最大限度地把国内低价的“无限劳动供给”和国际资本、广阔的海外市场结合起

7、来,引进竞争机制,诱导和激活国内资本和劳动的动员,培养自我吸收和创新能力,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汇与技术双缺口以及市场化初期内需不足问题,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17,四、四大政策,为了配合FDI诱导和出口导向双引擎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实行了四大政策: 1、贸易管制的放松与出口鼓励; 2、资本管制与FDI流入便利化; 3、缺乏弹性的汇率体制及结售汇制度; 4、税收及准财政激励(出口退税、出口信贷补贴、低估本币汇率、外资优惠政策)。,18,五、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挑战,1、外贸依存度较高,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地区差距扩大。 由于FDI大量流入,1993年起我国对外贸易方式转为以加工贸易

8、为主,加工贸易顺差是外贸顺差的主要来源,2007年占95%。(一般贸易是指单纯或绝大部分使用本国资源和材料进行生产和出口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制成品后再出口,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沿海,中西部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入东部沿海地区,地区差距扩大。,19,2、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分割,“资本迂回”,与制度性套利。 由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加上资本和外汇管制,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之间存在部门分割。由于内外资政策差异,外资部门的套利机会高于内资部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内资通过各种方式外流,之后这

9、些内资通过中国香港等地以FDI形式转回中国内地(假外资或迂回资本),其目的是以外资身份享受相应的FDI政策优惠,实现制度性套利。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开曼群岛、太平洋上的萨摩亚,包括中国香港,事实上都是中国内地资本外流后悄悄返回的“中转站”。资本迂回,造成了中国的国民福利受损。,20,3、存在“贫困化增长”的潜在风险。 中国的贸易模式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型扩张”,尽管在一定时期拉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但是: (1)压低出口品价格,使得中国有输出通货紧缩之嫌。因而造成西方世界强迫人民币汇率升值。 (2)加工贸易主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因而在国际制造网络中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只能出口技术含量低、

10、竞争激烈、低附加值的商品。外汇规模的增加,是中国工人的血汗工资换来的。 (3)加工贸易模式下,不仅重要的核心技术难以得到发展,还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留在了国内,影响中国长期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21,4、贸易摩擦与国际争端加剧。 持续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呼声也接连不断。据WTO统计,中国在近10年已连续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5、持有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高昂。 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主要是美元标价的资产,其中美国短期国债和公司债占相当大的比例。近年来随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下跌,中国外汇储备的隐性损失巨大。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前景也不乐观,当中国试图

11、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矿产、石油等重要资源时,这类产品价格随即飙升。,22,6、外部失衡,双膨胀格局与货币政策挑战. 中国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激增,使得货币供应量扩张过快,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受限。2007年以来国家外汇储备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1/4,市场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和物价开始上涨。如果为控制物价而大幅度提高利率,不仅会给经济带来通货紧缩效应,而且会使得国际套利性资金流入,增大货币政策难度。,23,2 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旧中国对外贸易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新中国成立后,从四个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一)废除

12、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二)没收官僚资本 (三)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 (四)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24,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各时期的发展都与该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特征密切联系在一起。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该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展反帝国主义封锁禁运斗争。根据这些任务,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1、积极发展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 2、进口大量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时必需的物资与抗美援朝物资。 3、相应组织农副土特产品及原料产品的出口。,25,(二)第一个五年

13、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该时期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启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围绕国家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中心任务,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 1、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分别进口156项和68项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 2、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增加了轻纺产品的出口。 3、拓展了与东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4、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从1956年起扭转了长期的逆差局面。,26,(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该时期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加上三年饥荒,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发生了暂时困难,为此国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对外

14、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 1、对外贸易额从急剧增加到大幅度下降后转为逐步回升。 2、进口商品中粮食等生活资料比重大幅度增加,生产资料比重下降。 3、贸易伙伴开始面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4、出口商品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调整,轻纺产品出口增加较快。,27,(四)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年) 1、文革前期,由于“左倾”思想严重泛滥,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对外贸易处于停滞下降状态。 2、文革后期,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先后主持工作,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加之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由下降转为回升,1975年创下了建国以来最高水平。 3、197

15、7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冶金、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均开始大规模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28,(五)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五个特征: 1、进出口额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 2、贸易差额从逆差转向持续顺差 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4、贸易市场分布趋于多元化 5、进出口市场分布错位,29,讨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 级,增加国内税收及就业,成为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

16、量。,世界经济,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30,3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 以质取胜战略 科技兴贸战略,结构,出口商品战略 进口商品战略,出口战略,31,一、出口商品战略,(一)出口商品战略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一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状况和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作出的战略性安排。 意义:制定科学、切合实际的出口商品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对于增强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出口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32,(二)制定出口商品战略的依据 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17、而且也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发展政策的制约。 (三)出口商品战略的内容 要在分析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我国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不同内容。,33,1、“六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 根据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我国制定的出口商品战略是: 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根据上述战略安排,“六五”

18、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了石油、煤炭等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重点发展了轻纺产品的出口,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34,2、“七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 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级产品贸易趋于萎缩,制成品贸易增长加速;我国出口商品中制成品比重有所上升,但初级产品仍占较大比重的情况,我国提出了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出口商品战略: 出口商品构成要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七五”末,我国实现了第一个转变目标。,35,3、“八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19、19911995年) 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努力增加附加价值高的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出口。 经过“八五”计划期间的努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八五”计划末,机电产品已取代轻纺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轻纺产品及农副产品、资源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额仍保持持续的增长。,36,4、“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 我国在该时期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其具体措施是,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重提

20、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发展附加值高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业。 “九五”时期,我国各类出口商品的内部结构都有较大程度的优化。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轻纺产品中,出口结构有明显的升级,产品附加值有较大提高;在农副产品中,减少了粮食作物出口,增加了创汇农产品的出口。,37,5、“十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都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出口产品中低技术、低附加价值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我国提出要继续贯

21、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国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战略措施。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要的保证措施。,38,6、“十一五”规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62010年)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对外贸易中有一半是加工贸易,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低端。 (1)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 (2)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提

22、高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规范外贸经营秩序。 (3)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积极参与和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4)追求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妥善处理双边经贸关系;妥善处理各种贸易摩擦。,39,二、三大外贸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三大外贸发展战略,推动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2007年仅次于美国和德国,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创造了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的奇迹。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为外贸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40,三大外贸发展战略的相继出

23、台 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成果, 有效提高了我国进出口的规模。在我国首次提出外贸发展战略的1990 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1154.4亿美元;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18年间增长了20倍以上。,在1980年代的1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出现7年逆差。实施外贸发展战略 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0年代的10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 8年顺差。1990年代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亿美元所需的时间 越来越短,1991年之前用了13年时间,2008年仅用了2个月。,由于进出口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序,由1990年的第15位,跃升为2007年的第3位。,我国贸

24、易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30%,提高到2007年的67.6%。,41,(一)市场多元化战略,1990年,针对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美国、日本、西欧、港澳等市场的问题,为突破西方制裁,减少政治、经济风险,争取更大的发展回旋余地,我国正式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其主要内涵是:在巩固和扩大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快开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4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1)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2)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4)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43,(1)深度开发发达

25、国家市场;,(2)稳定和扩大东亚市场;,(3)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4)积极扩大前苏联地区、东欧国家市场;,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具体措施,44,(1)对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香港的出口集中度逐步下降,但开拓新兴市场仍任重道远。 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美国、日本、欧盟、香港四大传统市场的出口绝对额大幅上升,但比重下降了6.6个百分点;对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等三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绝对额增长了近4倍,占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2000-2006年,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四大市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72.2%进一步下降到65.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的成效及问题,45,但开拓

26、新兴市场仍任重道远。1991-2002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比重从23%提高到32%,上升了9个百分点,但我国在新兴市场总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2003年,我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只有119亿美元,仅占拉美总进口额3770亿美元的3%;对非洲出口仅102亿美元,仅占非洲总进口额1730亿美元的6%。这说明我国在深度开拓传统市场的同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仍待加强。,46,(2)在进口方面,亟需推进战略资源进口来源多样化。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2006年,石油、铁矿石、氧化铝和铜等对外依存度均超过40%。作为世界第一战略物

27、资的石油,我国的储量仅占世界份额的2.3%,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超过1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一半以上来自政局动荡的中东地区,80%以上的进口石油运输通过马六甲海峡。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战略资源进口安全已经刻不容缓。,47,(二)以质取胜战略,战略内涵: 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2、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 3、创名牌出口商品,1991年,针对一些企业重视完成出口数量指标,而忽视质量控制的现象,为增强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外贸信誉,我国提出“以质取胜”战略。,48,

28、战略措施,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和执法,a.自我开发 b.外部引进,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法律环境,2.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49,战略措施,4.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扶持名牌,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a.生产领域 b.流通领域,50,三、科技兴贸战略,1999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在外经贸领域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为加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原外经贸部正式提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51,科技兴贸战略的内涵,1.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培育 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

29、,2.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 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成效,52,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化的进程加快。三十年来,我国向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了大量成套设备和大型设备,包括:船舶、飞机、铁路、冶炼设备、通讯设备、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等。 2002年起,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突破50%,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也突破50%,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了57.6%。,成效,53,三、进口商品战略,(一)进口商品战略的含义 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二)制定进口商品战略的依据 进口商品战略是以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为依据的,具体又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54,(三)各五年计划对进口商品结构的规划 我国各个五年计划都对进口结构进行了规划。总的看,各个时期的进口原则没有太大的变化。“十五”规划指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确保重要资源的进口,重视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扩大生活必需品与其他消费品的出口。,55,(四)“十一五” 规划对进口商品结构的规定 1、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2、确保重要战略资源的进口; 3、重视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 4、扩大生活必需品与一般消费品的进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