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类比的观点.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0714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部分类比的观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二部分类比的观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二部分类比的观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类比的观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部分类比的观点.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二节 “ 类比”的观点,2,一、什么是类比,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也是一种观点。 类比的推理是一种“合情推理”,不是证明,它无法保证已知相同的属性与推出的属性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是获得新思路,新发现的一种观点、一种手段。,3,生活中的类比,小品台词:“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鲁班发明木工用的锯子的传说 草叶边缘的齿 - 锯齿,4,考试中的类比题,以前GRE考试的类比题 GREENHOUSE : PLANT (A) refrigerator : milk (B) well : wate

2、r (C) orchard : fruit (D) incubator : infant (E) tank : fuel 公务员考试的类比题 金刚石石墨 A. 氧气氮气 B. 生石灰熟石灰 C. 红磷白磷 D. 二氧化碳干冰 南京金陵 A. 昆明春城 B. 广州穗 C. 太原晋 D. 北京蓟,5,物理与数学中的类比,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平面几何定理与立体几何定理的类比 欧拉利用类比来求,6,行星模型,7,二、插值问题中的类比,1问题:有函数不知其式,在 处取值 ,在 处取值 ,在 处取值 , 问函数(解析式)为何? 2类比: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 ,五五数之剩 ,七七数之剩

3、 ,问物几何?,8,这是我们在前面“韩信点兵与中国 剩余定理”一节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当时 我们有一种成功的方法,叫“单因子构件凑 成法”。这种方法是:对每个要素分别做 出一个构件,叫单因子构件,再把它们凑 在一起,从而解决问题。,9,具体说是:先找到用3除余1、用5和7除均能除尽的数 70;再找到用5除余1、用3和7除均能除尽的数 21;找到用7除余1、用3和5除均能除尽的数 15;然后算出 3,5,7 = 105 。 最后令 ,即为所求。,10,3原问题的解法 通过类比,发现插值问题(有函数不知其 式的问题)与“有物不知其数的问题”结构相 同,因此可以考虑用“单因子构件凑成法”: 先作函数

4、,在 处值为1,在 处 值均为0 ;再作函数 ,在 处值为1, 在 处值均为0 ;再作函数 ,在 处值为1,在 处值均为0 。,11,即 , ; , ; , ,那么 就是所求的函数。,12,原问题: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 ,五五数之剩 ,七七数之剩 ,问物几何? 现问题:有函数不知其式,在 处取值 ,在 处取值 ,在 处取值 , 问函数(解析式)为何? 原问题的解 现问题的解,13,下边求 。 最简单的是 用多项式的方法。比如设 是一个多项式, 则据条件 知,它有两个一 次因式,可令 ,再用条件 去求 。 , 。 故 。,14,同理,可求出 , 。 于是得:,15,经验证,它符合要求,称为插

5、值公式。 即该函数在 三点,插进去的都是预 先指定的值 。 它简单,明快,可顺利地推广到任意 有限多个点插值的情况。这样,就可以用 一个连续的函数去拟合离散的测量结果。,16,华罗庚由此联想到如何解决具有类似结构的各种问题。正是他把上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称为“单因子构件凑成法”,并概括成如下的“合成原则”:要做出具有平行的、类似的几个性质A,B,C的一个数学结构,而A,B,C分别以某种 量刻划,这时,可用“单因子构件凑成法”:先作B,C不发生作用,而A取单位量的构件,再作C,A不发生作用,B取单位量的构件;再作A、B不发生作用,C取单位量的构件。然后用这些构件凑出所求的结构。这个原则在有的书里

6、称为“孙子华原则”。 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思想。,17,趣题找次品:,1)有7个外形相同的乒乓球,其中5个是标准球,另外2个是次品乒乓球,它们重量相同且比标准球轻。请你给出一种方案,用一架不带砝码的天平,最多三次使用该天平,找出上述两个次品乒乓球。,18,三、分割问题中的类比,1 问题: 5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为几个部分? 平面互相尽可能多地相交,才能分割最多。如果5个平面全都平行,那末空间分成的是6部分,就较少。但5个平面如何相交最多以致分割最多,一时也想不清楚,我们想起从“抓三堆”趣味问题中学到的数学思想,先把问题一般化,再把问题特殊化,逐渐找规律。,19,2问题一般化: n个平面最多把空间

7、分为几个部分? 记分为 个部分;再令 把问题特殊化。,20,3问题特殊化: 从简单的情况做起,以便“类比” 4个平面的情况不易想清楚了。但想到要使 平面相交最多,才能把空间分割最多。平面相 交最多,有两个含义,一是每个平面都与其它 所有平面相交,且任意三个平面都只交于一点;二是每个 平面都不过它以外任意三个平面的交点。,21,由此我们想到了空间的四面体,这似乎是四个平面相交最多(从而分割最多)的情况,把四面体的四个面延展成四个平面,是否就能把空间分为最多的部分呢? 到底现在把空间分成了几个部分呢? 暂难想象。 由此我们想到去类比 “直线分割平面”的情形。,22,4 类比3条直线分割平面的情形

8、这也可以看成是把三角形的三条边均 延长为直线,看这3条直线把平面分为几 部分。数一数,是7部分。这对我们有什 么启示?,23,24,我们分析一下这7个部分的特点: 一个是有限的部分,在三角形内部,即 ;其余六个是无限的部分,其中,与三角形有公共顶点,与三角形有公共边。 把它们加起来,于是1+3+3=7。 所以3条直线分割平面,最多分为7个部分。,25,5 类比考虑四面体的四个面延展成4个平面,把空间分为几个部分:有限部分(四面体内部)数为1;无限部分与原四面体或有一个公共顶点(有4个部分),或有一条公共棱(有6个部分),或有一个公共面(有4个部分),于是所分空间总的部分数为 1+4+6+4 =

9、 15 。 以下仍要考虑 这就是一开始提出的问题:5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为几个部分?,26,这一问题在平面上的类似问题是什么?是5条还是4条直线分割平面?又如何类比?想不清楚了。对我们来说,不如在“一般情形”下考虑问题: 个平面分割空间和 条直线分割平面。 条直线“处于一般位置”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任何两条直线都相交;任何三条直线都不共点。 个平面“处于一般位置”的要求是:任两平面都相交,且任意三个平面都只交于一点;每个平面都不过它以外任意三个平面的交点。,27,进而,我们再类比直线上的问题: 个一般位置的点分割直线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结论比较清楚: 个点最多把直线分为 个部分。 这对我们会有启发

10、。 如果我们把极端情况有零个分割元素的情况也考虑在内,那么被“分割”成的部分数是1。 下图综合列出点分直线、直线分平面、平面分空间的已取得的结果。,28,6 类比一般化 (解释记号 ,然后看图),29,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待解决的问 题。孤立的问题有时难于理解,而解决系 列问题有时比解决弧立问题好入手。 现在,原问题 “ ” 已处在系列问题之 中,比之原来的情形,求解已有进展。,30,7(用类比的观点)猜想 观察上表中已得到的结果,看看表中的数字间有什么联系?其中有什么规律性? 从最右一列,先以为有“2的方幂”的规律,但8后边的 表明这个猜想不对。 反复求索的结果,我们可能忽然看到表中有 3

11、 4; 7 8 7 15 , 以及联想到 3 + 4 = 7,7 + 8 = 15。 这是一个独特的联系:表中已出现的每个数都可由它“头上”的数与“左肩”上的数相加而得到。,31,表中已出现的每个数都可由它“头上”的数与“左肩”上的数相加而得到。,32,这是我们解决原问题的钥匙吗?我们 猜想它确是规律。那我们把表按此规律, 顺沿到 ,原问题的解就是 ?,33,34,类比不是证明,但这种类比不是证明,只是合理的猜测,是合情推理;还需要用逻辑推理分析这一猜测,去认定这一猜测,或者否定这一猜测。这才是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的决定性步骤。,35,8分析、推理 我们的分析从 “ 时直线分平面”入手

12、,我们已经通过“顺沿上表”猜想:4条直线最多把平面划分为11个部分。它是正确的吗?我们在3条直线分平面 为7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添加一条直线(用红色),这条直线与原来的每条直线都相交,但又不过任意两条直线的交点。如右图。我们数一下,现在确实把平面分成了11个部分。所以这猜测是对的,但它为什么是对的呢?我们再作分析,增加一些理性认识,也许还能从中找到理解一般情形的线索。,36,37,3条直线分平面为7个部分;4条直线就分平面为11个部分了,即增加了4部分;从3条直线添一条直线,为什么分割平面正好多出4部分?分析一下:新添的直线与原来3条直线每条都相交,而且交在与原交点不同的点,这就交出了3个新交点

13、,这3点把新添的直线分为4段,每一段把它穿过的(由前3条直线分成的)那个区域一分为二,因此“平面分割”增加了4个部分,这就是“4”的来历,而且这个分析表明,这个“4”也正是3点把直线分为4部分的“4”,也就是“11”左肩上的“4”。11=4+7原来是这样产生的。这种分析已经是逻辑推理了,令人信服,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所发现的规律的信心。,38,39,9再类比得一般情形的公式 及 我们再类比分析 时平面分空间的情 况。这时我们不容易在平面的黑板上作立体图 了,只能借助于刚才四面体延展的那个图来想 像。但是我们可以从思维上、语言上类比刚才 的情形。,40,我们在3个平面分空间为8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添

14、加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原来的3个平面都相交,并且又不过原来3平面的交点,从而不过原来任两平面的交线,这就交出了3条新直线,这3条直线把新添加的平面分为7个部分(就是上面“类比一般化”的大表格中的“7”),每一部分把它穿过的(由前3个平面分成的)区域一分为二,因此“空间分割”增加了7个部分,而原有8个部分,这就是15=7+8的来历。,41,42,这里的 到 的过渡,并没有任何特殊 的地方,我们可以完全类似地分析由 向 过渡时 发生的情况,得到一般的表达式。 与段落 “8” 类似地可以得到公式: 与段落 “9” 类似地可以得到公式: 这两个公式都是递推公式。这种递推公式与斐波 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有

15、区别,但思想精神是相通的。,43,我们只再叙述一遍较为复杂的公式 得到的过程。它实际上只要在上面的叙述中, 把“3个平面”换为“ 个平面”,把“8个部分”换为“ 个部分”, 把“3条新直线”换为“ 条新直线”,把“7个部分”换为“ 个 部分”,把“15”换为“ ”就完成了。 简单说,是在“往前数三屏”的叙述中,做下边的 代换: , , , 。,44,个平面把空间最多分为 个部分,求 ,不厌其繁地详细说一遍,就是: 我们在 个平面分空间为 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原来的 个平面都相交,并且又不过原来任3个平面的交点,从而不过原来任两平面的交线,这就交出了 条新直线,这 条直线把

16、新添的平面分为 个部分,每一部分把它穿过的(由前 个平面分成的)区域一分为二,因此,“空间分割”增加了 个部分,而原有 个部分,所以现在,空间共被分割成的“部分数”是 。 这就是推出这一公式的逻辑推理过程。 另一公式 的逻辑推理过程,请同学自己完成。,45,46,10 推出显公式 及 上边得到的还只是递推公式、关系公式,我 们希望进一步得到像 那样的、关于 及 的显公式,即直接用 的解析式来 表达 及 。 下边的技巧是常用的。 利用 及递推公式 得到下面一系列等式,然后等号两边分别相加,47,1) 直线分平面的情形 2) 平面分空间的情形,48,49,11 另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显公式 另一种方法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或者说 “猜出”)显公式,再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该显公式。 1) 直线分平面的情形 (略) 2) 平面分空间的情形 (略),50,本节结束,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