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25608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1-4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电大考试电大小抄电大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分) 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 透、相互转化。 2我国 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 8个技术群是- 、航天技 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3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 -为先导的。 4当今新材料发展有以下特点:结构与功能相结合、智能型材料的开发、-、- - 等。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5自然界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弱 力、电磁力和( )相互作用。 A地

2、磁力 B分子力 C强力 I) 结合力 6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 )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 B蛋白质 C氨基酸 I) 遗传物质 7.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 )技术而 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 B细胞融合 C细胞培养 D细胞膜嫁接 8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 A星系 B星空 C星云 D星际 9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 )信号,它是 20世纪 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 通信方式。 A电 B声 C光 D机械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0核能 11纳米材料 1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3.物质生产力与

3、高科技的关系式 四、简答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14.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 15.筒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五、论述题(共 30分) 1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试卷代号:1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 7月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分) 1手段 2生物技术 3信息技术 4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 能再生 节约能源 长寿命等(答对其中两个即可)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5C 6D 7A 8A 9C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0.核能是在原

4、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11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9 米) ,再用这种超细 微粒子制造的材料。 1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 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 和生物圈。 13.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 四、简答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14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 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队识 iLi展的主 要动力” 。 一般地说,在 19世

5、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 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 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 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 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 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新事实和旧理论的矛盾 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15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 下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

6、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 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环 境产生污染。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 (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 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 五、论述题(共 30分) 16. (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历史

7、 以 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而jL 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 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 劳动对象十管理十)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15 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 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 了 人类社会的第一

8、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技 术 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 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 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 影 n向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方 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文 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5 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1自然界

9、中一切物体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归结为四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即引力、弹力、 电磁力和( )相互作用。 A地磁力 B分子力 C强力 D结合力 2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 )的最小功能单位。 A细胞 B蛋白质 C氨基酸 D遗传物质 3.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面世,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 )技术而 培养出的克隆动物。 A.细胞核移植 B细胞融合 C细胞培养 D细胞膜嫁接 4由无数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巨大集合体称为( )。 A星系 B星空 C星云 D星际 5光纤通信利用光纤来传送( ),它是 20世纪 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 A电 B声 C光 D机械 二、填空题(每空

10、 2分,共 10分) 6科学是技术发展的_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7我国 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 8个技术群是 、航天技术、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 8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是以_ 为先导的。 9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_ 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的。 10.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 次提出了 的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1核能 12纳米材料 1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4物质生产力与高科技的关系式 四、简答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11、 15简述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16简述新材料发展的方向。 五、论述题(共 30分) 1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试卷代号:1 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 1月 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1C 2D 3A 4A 5C 二、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分) 6理论 7生物技术 8信息技术 9大陆漂移 10 “可持续发展”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1核能是在原子核变化过程中,从变化前后原子核质量亏损的质量差转化来的能量。 1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

12、颗粒加工到纳米级(lo-g 米) ,再用这种超细微 粒子制造的材料。 13.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指地球外部离地表平均 800千米以内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 和生物圈。 14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四、简答题 (每题 15分,共 30分) 15.科学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二是存在于科 学内部的。 (1)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动因(8 分) 恩格斯曾经指出:“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越来越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 动力” 。 一般地说,在 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是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它的发展是在生产需要 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从 19世纪

13、下半叶以后,科学理论研究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还 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科学产生了空前的 先行作用,科学变成了超越一般技术进步的因素。 (2)科学认识发展的内部动因(7 分) 科学作为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继承积累关系。科学发展的 内部矛盾运动是它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 1)新事实和 1日理论的矛盾。 2)各种不同观点、假说和理论的矛盾。 16.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总是不断地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当今新材料的发展有以下 几点: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即新材料应是结构和功能上较为完美的结合。 (3 分) (2)智能型材料的开发。所谓

14、智能型是要求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模仿生命体系的作用, 既具有敏感又有驱动的双重的功能。 (3 分) (3)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新材料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甚至废弃后,应尽可能少地对 环境产生污染。 (3 分) (4)能再生。为了保护和充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开发可再生材料是首选。 (2 分) (5)节约能源。对制作过程能耗较少的,或者新材料本身能帮助节能的,或者有利于能 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材料优先开发。 (2 分) (6)长寿命。新材料应有较长的寿命,在使用的过程中少维修或尽可能不维修。 (2 分) 五、论述题(共 30分) 17. (1)19世纪的下半叶,马克思在考察了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和产

15、业革命的历史 以后,提出了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 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论断强调了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是生 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科技及其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 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 业的技术面貌。因此,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指数规律,即:物质生产力一(劳动者十劳动资料 十劳动对象十管理+)高科技。显然,这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直观描述。 (15 分)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18 世纪中叶产生的蒸汽技术革命,导致 了人类社会的

16、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70年代,以电能的开发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电力 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了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20 世纪下半叶,以微电子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拉开帷幕,科技进步对世界经济、社会发 展的影响比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的生活 方式。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改变着人的知识能力,创造了现代 文明。导致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15 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分) 1科学认识

17、发生和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 -需要;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 2原子核的半径约为_m。 3基因是含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的最小功能单位。 4分子生物学是从-研究生命现象、本质和发展的一门新兴生物学科。 5宇宙中最主要天体类型是-和星云。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1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物资 2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是( )。 A染色体复制 BDNA 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的确立 C核酸组成 D遗传因子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地壳、地幔和( )。 A地貌 B地心 C海沟 D内核 4

18、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 )技术。 A超导 B微电子 C纳米 D生物 5安全炸药的发明者( )。 A爱因斯坦 B达默 C牛顿 D诺贝尔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电力革命 2纳米材料 3基因表达 4计算机语言 四、简答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1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说明了什么? 2简述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宇宙大爆炸的过程。 五、论述题(共 30分) 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说法? 试卷代号:1 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 7月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

19、分) 1经济发展 2. 10 -14 3遗传物质 4分子水平 5恒星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1D 2B 3B 4B 5D 三、名词解释(每题 5分,共 20分) 1电力革命指从 19世纪后半叶到 20世纪初,新兴的电能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 配社会经济生活。 2纳米材料就是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颗粒加工到纳米级(10_9 米) ,再用这种超细微 粒子制造的材料。 3遗传信息表现为生物性状的过程。 4计算机语言就是一套计算机能识别的指令系统。 四、筒答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1爱因斯坦在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二篇短文中论述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m)c(E 式中 E为能量,m 为

20、质量,c 为光速。光的速度为 c-3l08 km/s,是一切物质运动速 度的最大极限。从公式可以看出,物体的能量每增加 E,相应的惯性质量必定增加2/ ;反之,每减少 的质量,就意味着释放出 2m)c(的巨大能量。也 就是说: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少量的质量能够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 量。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理论,它揭开了宇宙的一个巨大奥妙,为核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 基础。因此,这一质能关系公式被后人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 2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是到目 前为止关于宇宙起源最科学的一种解释。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 在

21、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 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 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观点,宇宙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宇宙 的极早期;第二个阶段是化学元素形成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第三个阶段是宇宙形成 的主体阶段。 五、论述题(共 30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 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 分) 科学技术是现代物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

22、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如今,高科技及其 产 业不仅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 新 产业的建立,深刻地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技术面貌。因此,许多学者赞同如下的描述公式: 物质生产力=(劳动者十劳动资料十劳动对象+管理+)高科技。 (2)科学技术进步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8 分) 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在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 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比 过去显得更加强烈。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计算机网络,人们可 以查询最新、最快的、遍及全世界的信息、资料

23、,扩大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人们又可通 过上网、娱乐、游戏,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导致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着深刻的改 变。 (3)科技革命与自然环境的冲击和破坏(7 分) 随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 益膨胀,对自然的索取更加变本加厉。在过去一百多年中,人类大规模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不仅直接消耗大量资源,还把大量的废弃物返还自然,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温室效应、 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现象接踵而来。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 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和严重后果。现在,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刻的反 省。 (4)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

24、类必然的选择(7 分)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场所。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 自 然的过程中,必须关心自然和爱护自然,学会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 因 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 2010年 1月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分) 1科学是技术发展的 - 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它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的-_为基础, 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原子能释放的方式有三种:原子核衰变、原子

25、核裂变和- 4现代化学的特点是: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方法由定性向_发展;研究对 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 5宇宙的年龄大约在- 亿年。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6工业革命是于( )发生的。 A. 20世纪中叶 B18 世纪后期 C19 世纪 D21 世纪 7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是( )。 A.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B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和稀土材料 C非晶态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和贮氢合金 D半导体陶瓷、工程塑料和特种橡胶 8.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蛋白 B酶 C细胞 D氨基酸 9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依据有( )、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元素的

26、丰度、宇宙的年龄等 等。 A星系红移 B星系兰移 C星系黄移 D星系绿移 10.全球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是温室效应、酸雨和( )。 A.臭氧层破坏 B火山爆发 C洪涝灾害 D沙尘暴 三、名词解释(每题 4分,共 20分) 11核裂变 12材料 13基因工程 14计算机病毒 15自然 四、简答题(每题 15分,共 30分) 16什么是科学? 17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五、论述题(共 30分) l8新技术革命的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试卷代号:117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科学与技术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 2分,共 10分

27、)1理论 2科学发现 3原子核聚变 4定量 5. 150 二、选择题(每题 2分,共 10分) 6B 7A 8D 9A 10A 三、名词解释(每题 4分,共 20分) 11.原子核裂变,一般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为两个质量为同一量级的碎块,并释放 出能量的现象。 12.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有用物品的各种物质。 13.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进 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 后代。14.计算机病毒是仿造生物病毒建立起的概念,它是指可以制造故障的一段计算机程 序或一组计算机指令。 15.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

28、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四、简答题(每题 15分,共 30 分) 16.答(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水平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个产生 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汪确性,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 (3)现在的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项国家事业。因为当今科学活动的规模迅速加大,研 究的课题领域越来越复杂,科学家探究活动的结果,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智慧和劳动的 结晶,因此科学木仅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相

29、关活动和科学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整个 人类社会的事业。 17.答: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 步。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电能为 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呈 直线上升。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 发明,使人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 生活。电能已经充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 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

30、等一大批技术密 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五、论述题(共 30分) 18.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个社会的影 响(10 分) 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先导与核心,对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成果可以概括为“3C 如革命和“3A”革命。 “3C”革命是指通信、计 算机化和自动控制技术革命,它们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划时代的信息社会。 “3Al革命是指工 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 “3A”革命的深入发展,将整个人类社会全面推向自 动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遍及全球

31、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 话、电视、计算机连为一体,将世界变成为地球村。 其他高新技术也同样改变了世界图景。材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新材料技 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将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生物技术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 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新能源技术将解决困扰人类社会的能源危机;空间技术和海洋 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公民时代” ,进入一个陆海空立 体新时期。(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0 分) 新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新技术革命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

32、一生产力。 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使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改 造,使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并且推动了第三产业(通信、运输、商业、金融等 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总体来说,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运行进入了知 识经济的时代。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 分) 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引发了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 如:现代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跨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互联网络更加扩大了人们交往 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关系更加密切并日趋一

33、体化;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导致社会生活和业余活动内容及结 构的变化; 家庭电气化和家务劳动自动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总之,新技术革命 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先进而高质量的物质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还对人类的传统观念带来 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人们的伦理观念、价值 观念和需求观念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封闭走向 开放,从一维走向多维,从单层次走向多层次多角度,从片面走向全面,人们视野将变得 更开阔。人类还将更加重视创造性思维,富于创新精神。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 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 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 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