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助人行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63609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6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助人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助人行为.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本章要点,* 助人行为的概念 * 助人行为的理论 * 责任分散效应 * 助人的决策过程 *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作用力理论 * 提高助人行为的方法,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根源,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一、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a. 利他行为(

2、altrusim):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b. 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参见D . Krebs,1994,二、帮助别人的原因,社会生物学解释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 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社会交换论观点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观点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

3、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 三、受助者的感觉,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紧急报警试验 被试:男性大学生 实验情境:在填写问卷时,通过通风孔,向屋子灌送表明紧急情况的烟雾。 研究真实目的:测量被试是否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报告的速度如何;考察别人的在场是否会影响被试的行为。 实验的结果:当被试单独一人在屋里时,75的被试在发现烟雾之后的6分钟内报告。其中50的被试在两分钟内就作出了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起在屋里时,报告的比例明显降低至3810。,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

4、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要死了呃救命呃呃发作了呃。”,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不幸女士实验(拉特纳

5、,1969 )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二、助人的决策过程,帮助需求觉察 助人责任意识 得失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二、助人的决策过程,三、受助者的感觉,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

6、影响因素,一、受助者特点 二、助人者特征 三、情境因素,一、受助者特点,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Piliavin & Unger,1985)。 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一、受助者特点,外部特征 吸引力越大,被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请22岁的女明星莎莉穆莲丝以不同的社会形象在高速公路边举起“停车”提示牌,并在路边停着掀起前盖的抛锚

7、汽车。结果表明:,二、助人者特征,年龄 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助人意愿应该是不断增强的。这种趋势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是有关的。 性别 男性骑士精神,英雄主义行为 女性长期助人行为,二、助人者特征,认知特点 对环境的认知(是紧急事件吗?使我的责任吗?) 对自我的认知(我能帮上忙吗?我怎么帮忙) 个性特点 自我形象(有同情心、仁慈的、慷慨)建立和自我形象维护 自尊水平(别人怎么看我) 移情能力(需要帮助的人是什么感受),二、助人者特征,心境 心情好让我们看到别人好的一面; 帮助他人是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办法; 做了有负罪感的事情,感到内疚助人行为增加,实验情境:在商场公用电话机的退币口留下10美分

8、硬币用来提升购物者的心情。当幸运的购物者带着他们新发现的硬币离开时,一名研究助手拿着纸夹,有意在购物者几米前掉落文件夹。 实验结果:没有发现硬币的人只有4帮助他把纸捡起来,发现硬币的人有84停下来帮助他。,三、情境因素,自然环境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心情好,代价小)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 社会环境 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家庭、学校、社区,三、情境因素,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 达利(J.M. Darley)等人

9、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三、情境因素,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直接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道歉);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好的行动;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实验情境:实验者突然掉下一堆卡片,看行人是否帮助捡起卡片。 偿还:实验者和被试擦肩而过,看上去是因为擦肩而导致卡片散落; 泛化内疚:另一个实验者的书被被试撞掉在地,实验者很快自己捡 起书,并表现出不高兴; 同情:看到另外一个人撞掉实验者的卡片,

10、那个人很快离开了; 控制条件:卡片意外散落。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第四节 社会作用力理论,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B=F(P, E) 个体的行为(behavior)是个体内外需要(person)与其所处心理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行为。 拉特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

11、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二、社会作用力法则,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二、社会作用力法则,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

12、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 力场的作用力增加 ,但与原有影响源 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1元0元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二、社会作用力法则,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 ,对于一个特定 的社会影响源 ,接受其影响的人越 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 作用力也就越小。 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受的 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小。 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 小于第(n-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第五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13、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二、示范作用,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 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具体来说,有两种形式的示范作用: 现场的示范作用 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

14、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 动机提升 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四、助人技能的学习,心理学家斯陶布(E.Staub,1978)认为,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对不幸者的状态进行设身处地地设想和体验的能力,即移情能力; 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 因此,通过训练个体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个体的助人行为。,五、价值取向的教育,就助人行为的产生来说,其最直接的根源还是助人者的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因素。 我国学者研究表明,价值取向与个体

15、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或接近显著的关系(董婉月,1989;刘磊,1990);当多种因素一起影响亲社会行为时,价值取向(利他取向)主观效应尤为显著(张志学,1991)。,作业与参考题,1.请总结各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并对亲社会行为及相关概念做出自己的界定。 2.试用责任分散效应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提出避免其出现的对策。 3.简述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4.理解社会作用力理论,并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它的三个法则。 5.提出提高助人行为的有效建议。,建议读物,1.金盛华,张杰. 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RA巴伦,D伯恩著. 社会心理学-第十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LA柏文.人格科学.周榕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4.美艾德凯勒,琼贝利. 影响力.海口:海难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5. Mayers D G.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 : McGRAW-HILL,2002 6. Brehm S S,Kassin S M.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