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何克抗.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74104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何克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何克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何克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何克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何克抗.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 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9年7月,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阶段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的对策,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阶段,从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并对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作了有益的探索。一言以蔽之,就是强调教育信息化硬、软件基础设施在数量上的快速发展。 从21世纪初开始到现在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逐步

2、深入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要通过这种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简而言之,就是强调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就是要实现教育在质量提高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阶段,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看,自1998年以来,在发展速度与规模上我们已经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的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信息发布与信息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普及。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这几年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3、从2003年开始,我国教育部启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质量工程”是该项计划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高教司领导还多次讲话,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面。可见,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阶段,再从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看,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又以很大力度

4、和上百亿元的投入,开始实施面向我国中西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到2008年底,该工程已为中西部地区3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三种远程教育模式”的设施(DVD光盘播放器、卫星教学收视点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共65万多套。随着“校校通”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推进 我国中小学(包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迅速普及; 广大教师(包括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全国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这就使农村校和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我

5、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开始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教育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时间大概晚了78年)。,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阶段,我们在这里回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目的是要提醒人们不要老是停留在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这正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许多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和一些学校领导存在的通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根本无从说起;但是这些都只是教育信息化的手段而非目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所强调的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

6、义所在。,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两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在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微软于2004年11月在新加坡举办国际信息化论坛,其教育分论坛的主题是强调要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IT in education)来促进教育改革并实现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蛙跳式发展(Leapfrogging Development)。如何利用IT来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要求实现蛙跳式即跨越式提高),开始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论坛的主题,这无疑对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深入发展具有引领与导向作用。 2005年11月于日本东京召开了e-Learning国际研讨会,其主题是“如何建立e-Lea

7、rning的质量保障机制”。强调质量是e-Learning(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的生命,而e-Learning正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这表明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有效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已逐渐成为国际上教育信息化认真追求的目标。,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尽管教育信息化在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方面,从理论上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但是,多年来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实践,却与这种理想境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仅以美国为例,早在 1966年费城学校委员会就曾对计算机在费城公立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做过

8、评估。当时的结论是“计算机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引起学校教育的变革”。但是40多年过去了,人们看到的是,新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不仅早年的案例说明了这个问题,21世纪以来的新鲜事例更是让人记忆犹新:,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美国亚洲协会”(该机构宗旨是专门研究美国与亚洲关系)的教育专家在2006年上半年发表的一项关于美国中学生20012005年数学与理科学习情况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学生的数学与理科分数大大落后于亚太地区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的学生;为此“美国国内对美国中学的数学和理科教育水平深感担忧。” 200年12月日国际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PISA

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关于数学与阅读的测试结果则表明,美国在这两方面均低于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阅读方面更糟糕,连阅读能力排名榜都没能进。 2009年5月美国教育部发表了其下属评估机构对全美各地2.1万名中学生所作的抽样测试结果,令人沮丧的是,该测试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计算能力和30年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这里应当指出的是,2001年是美国开始在全国中小学真正实现网络化的一年(在这一年美国中小学的网络化程度达到了99%);到2003年美国中小学校的生/机比已达到5比1,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了非常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10、,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质量并未因此有所提升。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确实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即在质量方面实现蛙跳式或跨越式发展);这就难免会在广大教师中、乃至在部分学者中出现一些悲观论调。 例如,近年来,美国教育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有些来自西方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还提出了一种更为极端的主张:“不应该让小学生过早使用电脑和上网,以免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本身是把“双刃剑”,所以这种极端的主张也并非全无道理,但总是给人一种“因噎废食”的感觉。,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在新阶段面临的 严峻挑战,国际上的悲观

11、论调,不可能不影响到国内。例如,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流行这样一种看法:“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整合于传统的课程似乎已走到了尽头”。这种看法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反映了国内的客观现实。 凡此种种,说明当前国内外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确实面临一场极为艰巨而严峻的挑战,这场挑战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对“教育信息化能否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素质”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并要为此找到相关的对策(即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方法)。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见,能否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来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当前教育信息化

12、能否健康、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的命脉所在。下面我们就来着重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策 2、美国学者的对策 3、日本学者的对策 4、我国学者的对策 5、对上述各种对策的分析比较,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要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上述挑战,需要广大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必要素养与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于2008年1月正式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中,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规定教

13、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即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在ICT-CST文本的概述部分,提到并强调了这四种素养与能力;并指出: 所谓构建学习环境能力是要通过培训使教师达到这样的目标:能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学方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既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又便于学习群体开展协作交流、小组活动的社会化互动课堂。 关于其他三种素养与能力的内涵及其应达到的目标则给出在该标准的实施指南中(由于第一种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 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第一种能力的实施指南并未在ICT-CST文本中单独列出,而是把它融合

14、到第三和第四两种能力标准模块的实施指南中一块表述),下面我们对后三种能力素养的培训目标及培训途径作进一步的介绍。,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1)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目标是: 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工具融入学校的课程即教师能 够将信息技术用来支持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支持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用哪种信息技术开展哪种教学活动(也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不该用某种信息技术); 教师懂得对于自已所教的学科来说,需要有哪一类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途径是: 先让教师学习文字处理能力(如文字的录入、编辑、排版和打

15、印); 再让教师了解、认识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征、用途及其使用方法(如了解、认识各种演示性软件、操练性软件和用于个别辅导的课件,了解因特网上的浏览器如何操作、知道如何通过URL访问网站,如何利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进行文本检索,以及学会设立一个电子邮箱帐户用于日常的邮件通信等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教师掌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各种手段与方法。,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2)知识深化能力 知识深化能力的培训目标是: 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即通过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概念及知识用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要让教

16、师了解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使教师认识到自已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及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支持学生彼此协同努力;帮助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计划并监控该活动计划的实施及完成。 知识深化能力的培训途径是: 先让教师学会运用适合本学科教学内容需求的开放式技术工具及手段(如物理、化学等科学课中的可视化工具、数学课中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中的角色模拟与扮演等); 要让教师认识到: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概念及知识并能运用这些概念及知识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使教师能够利用开放式教学资源用于支持课堂内外的基于问题或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

17、(如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在线数据库和电子邮件等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堂内外的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合作学习活动); 使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3)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创造能力的培训目标是: 要求教师自觉更新教学观念,即教师应认识到,课程应超越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惯例,要关注能创造新知识的21世纪技能(21世纪技能是指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实验探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等能力); 要让教师认识到,学会评价自已和他人所取得学业成就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创造能力的培训途径是: 要想让学生具有知识创造能力,教师须具有

18、以下几种专业能力:能建构信息化学习环境;能设计并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能运用信息技术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在具有上述几种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致力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营造不仅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能在参与过程中共享协作交流成果,教师还要以共同体的领导者角色参与其中,并要为实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可持续的学习共同体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发展愿景; 使教师能通过参与网上的专业学习社区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2、美国学者的对策 美国国家

19、科学基金会于2003年秋建立了一个称之为“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简称TELS)”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的任务是要通过理科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评估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四个环节的研究与实践,来促进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最终达到“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的目的。TELS研究项目迄今已吸纳了28所学校的14000多名中学生和200多名中学教师参与试验研究。经过实际的测试与评估结果证实,在理解复杂科学概念(如化学反应、地质变化过程等)方面,参与TELS项目的所有学生都有较大的提高。 (1)

20、TELS的理科课程设计 TELS项目已形成了有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18个中学理科主题课程模块,其中初中和高中各有8个主题模块(TELS项目的课程模块之所以设计成若干主题,其目的是要把类似WebQuest的、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如下表所示。,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表1 TELS项目的中学理科主题课程模块,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2)TELS的教师培训 为了实施TELS项目,需对参与项目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TELS的课程方案。培训任务由TELS项目的设计者和研究者承担;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

21、工具与教学资源来支持、促进中学生的理科学习,以达到有效提高中学理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培训方式是举办讲习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想要成为TELS项目成员的理科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参与进来: 先对自已授课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基准测试(前测); 在一年内至少实施一个TELS项目的课程计划; 参加TELS项目的课程设计小组; 最终成为一名TELS项目的导师(能胜任讲习班的指导工作)。 在项目实施的第一年,TELS项目组举办了第一个讲习班。培训人员在讲习班上通过与教师们的互动交流,对课程方案中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指导,并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所需技术工具的使用与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提供培训及支持。 到2009年

22、初为止,已有200多名教师对其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基准测试(前测和后测),并且这些教师都至少实施了一个课程计划;其中超过25名教师还参加了课程设计小组;还有20多位教师已经成为导师。,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3)TELS的评估 TELS项目的评估目的是想检验通过该项目的课程计划和信息化环境下技术工具与教学资源的支持,能否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的整合,从而提高中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 为了检验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TELS项目组结合各学科的主题制定了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拟定了一套标准化的基准测试题。测试科目覆盖初中的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

23、,以及高中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 在TELS项目实施一年后,由研究人员对项目校学生所做的前、后两次基准测试的结果表明,通过TELS项目的课程计划和有关工具及教学资源的支持,确实能使复杂、抽象的科学现象可视化,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能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的整合,从而促进对复杂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如静电、有丝分裂、岩石循环以及化学反应如何产生温室气体等等)学生们的进步与提高更为普遍而且显著。,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4)TELS的信息技术支持 在TELS项目中的信息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利用各种软件工具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复杂、

24、抽象的科学现象可视化,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在TELS项目中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WISE)”和“互动学习升级系统(Scalable Architecture for Interactive Learning,SAIL)”等两大部分。 借助WISE和SAIL能有效地实现下述教与学功能: 教师可方便地完成TELS课程内容的设计、修改、完善与上传。 学生可按事先拟定的“学习主题”(如关于地球气候变化、汽车混合动力等)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该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通过设计、实验、辩论

25、和解决问题等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当前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及争议;又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有关的知识与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便于学习小组之间的协作。在该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可结成对子或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密切的协作激励学生分享各自的体会与想法并相互支持;这对于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意义建构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当学生们结成对子或组成小组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或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把全班组织起来,围绕某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3、日本学者的对策 (1)倡导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 日本教育技术学

26、界的基本观点认为,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已日益普及,但其中绝大多数是沿袭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传递”的传统教学方式;与这种教学方式相对应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设计框架如图(a)所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设计框架。,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按照自已的意愿来开展学习,都可按照自已的想法来设计学习环境。,由于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微型电脑、联网游戏机等)体积小,但功能齐全(不仅能用于言语交际、发电子邮件,还能摄像、书写和上网),如果应用于教育,必将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为适应教育领域的这

27、种发展状况与需求,以西之园晴夫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学者于2005年前后,提出了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教学方式;与这种教学方式相对应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设计框架如图(b)所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设计框架。,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2)基于“协调自律学习”教学方式的实施 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教学方式,其有效实施涉及五个环节: 基本理念:是指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每位学生都应协调且自律地开展学习;在学习结束时每个人都要写出完整的学习报告;都要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并从中获得所要求的能力。 隐喻和类比:通过各种隐含某种寓意的比喻,以及事物之间具有

28、的相似性,直观形象地把当前所要学习的新知(复杂知识与抽象概念)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经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学生把握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 心像(心理表征):是指认知主体在大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性质、结构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方式。在实现协调自律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在大脑中尽快形成关于当前教学内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正确心理表征,应遵循下面四个操作步骤: 围绕当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概念,启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由学生各自去搜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自主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在经过认真思考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与想法,并在小组内发表(形成正确心

29、理表征); 每一位学生各自完成一份学习报告,对学习过程及收获体会进行总结。 由以上操作内容可以看到:正确心理表征(即心像)的形成,正是协调自律学习过程所要追求的目标,是协调自律学习方式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协调自律学习方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 模式(教学设计模式):模式是指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或操作框架。为了便于实施能体现协调自律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西之园晴夫提出了一种被称之为“MACETO”的教学设计模式。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这六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含义而展开:M(Meaning)是指意义,即要充分了解协调自律学习方式的意义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30、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A(Activities) 是指活动(包括自主探究活动、小组协作活动和师生互动),协调自律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强调活动、强调参与、强调体验;C(Content) 是指内容,即当前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涉及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E(Environment) 指学习环境要创设有利于实现协调自律学习方式的环境(即能支持自主探究活动、小组协作活动和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T(Tools) 指工具,要创设有利于协调自律学习方式的环境,离不开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软件工具和软件平台的支持;O(Outcome) 指成果,即通过这种协调自律学习,学生最终能获得什么样的

31、学习成果这也是教学设计所要达到和追求的教学目标。 命题:这里所说的命题是指以文本形式所给出的判断,即要求学生最终能把通过上述协调自律学习所获得的学习成果(也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与判断)用文本形式(学习报告)展示出来。,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4、我国学者的对策 多年来世界各国尽管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正确指导,已经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中国学者在面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上述严峻挑战、努力去寻找通过教育信息化来提升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法时,没有急功近利、抄近道

32、直接从途径方法入手;而是自找麻烦、碰钉子先从理论入手、去探索科学“整合”理论的构建。由于有了创新的理论才可能有创新的方法,所以,从表面上看,我们这样做似乎是舍近求远,但实际上,这才是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最短路径。 通过对国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借鉴,并结合我们自身从事十多年信息化教学试验研究的实践进行认真思考与探索,使我们逐渐获得了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全新认识(特别是较深刻地揭示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实质),并建构起“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终于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过“深层次整合”来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也就是应对基

33、础教育信息化上述严峻挑战的有效举措与做法。 这种“深层次整合理论”对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问题)作出了比较系统而科学的回答。,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1)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我国

34、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是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有可能深刻领会信息技

35、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才能真正弄清楚为什么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2)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 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或内涵可以表述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

36、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由这一定义可见,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种属性并非平行并列,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这是“整合”的基本内容)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只有从这三种基本属性,特别是从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一属性去理解“整合”的内涵,才能

37、真正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 由于“教无定法”,谁也不可能提出一套适合所有学科的“包医百病”的整合方法。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只要掌握了这种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各学科的老师完全可以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学科的特点,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若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学科的整合都应遵循的共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种宏观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在对整合内涵形成上述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学者提出的实现

38、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是: 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 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以上五条已经过几百所中小学试验学校、十多种学科门类、长达六年以上教学实践的检验,累试不爽均能达到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深层次整合”目标。,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5、对上述各种对策的分析比较 上述

39、各种应对举措与做法各有所长,也各自存在某种不足或缺陷。总的来说,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种类型:西方学者的对策(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策、美国学者的对策、日本学者的对策)和中国学者的对策;这两种对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两种对策所遵循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对策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中,明确规定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日本学者为了改变基于“知识传递”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全新教学方式,而要实现这种教学方式必须采用图(b)所示的“学习者主导的教学设计”(即“以学

40、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在美国的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项目中,虽然在其用来促进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四个实施环节中,并没提到要“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但作为这一项目倡导者之一的Jim Slotta教授曾明确指出:“讲授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非常糟糕的模式,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好的方式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合作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他还表示:“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开展知识讲授。”由此可见,美国TELS项目的指导思想也是彻底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极力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对

41、策之所以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是由于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国际上广泛流行,并被西方学者视为信息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众所周知,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中心地位。”正是因为建构主义在哲学上坚持这种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所以导致其必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 而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对策则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思想“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

42、想的基础之上。在此,我们无意去评判这两种教育思想孰优孰劣,只是想指出,因为植根于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土壤,最终形成的教育思想也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应当借鉴、吸纳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决不能全盘西化、决不能盲目照搬,而应有所扬弃。,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2)两种对策关于教师作用的理解有一定差异 由于两种对策所秉承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二者关于教师作用的理解肯定也会有差异。如上所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西方学者普遍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作用。例如,上面提到,作为TELS项目主持人之一的Jim Slotta教授就曾明确指出:“讲授和传统的教学模式

43、是非常糟糕的模式”,并坦率表示,在他实施TELS试验教学的“整个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开展知识讲授”。 虽然在TELS项目中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但是在TELS项目的试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课堂里来回走动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了解学生是如何从事“探究性学习”与“协作式学习”的; 作为一名参与者加入到学生的探究与协作活动中,或作为一名评论者对学生的探究与协作过程进行指导这种新的交互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加工; 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创设所需的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 WISE)正是在

44、这一要求的指引下设计并开发出来的。,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在TELS项目中,教师的上述三方面作用归纳起来就是建构主义所主张的: 教师要成为探究与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 学生深化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显然,这三个方面都没有把“基于讲授的课堂教学”包括在内。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中,尽管对“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等三个能力标准模块的实施指南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要求的“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也没有把基于讲授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在内。 至

45、于日本学者提出的、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是在批判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传递”的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形成,所以就更不可能把基于讲授的课堂教学包括在内(因为讲授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恰恰是“知识传递” )。,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中国学者对教师作用的理解则更广泛一些,简单地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书则要求教师正确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言,中国学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发挥如TELS试验教学中

46、的三方面作用;而且还要会讲课,即具有“基于讲授的课堂教学能力”而不是像西方学者那样把“讲授”看成是“非常糟糕”的东西而扔掉。中西方学者之所以会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是因为中国学者认为,信息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除了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以学生为中心”(或“以学为主”)的学与教理论以外,还有以奥苏贝尔为代表的“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为主”)的学与教理论(而西方学者只是一味强调前者,忽视后者)。 众所周知,奥苏贝尔将“学习”按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传递接受学习”和“发现式学习”。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

47、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既然“传递接受学习”可以和“发现式学习”一样实现有意义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它当成糟粕(“非常糟糕”的东西)而扔掉呢?!事实上,就建立“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非任意实质性联系”而言(即纯粹就新概念、新知识的学习而言,而暂不涉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下),由于

48、教师具有关于本学科较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洞悉本学科理论体系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且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与认知特点,因而基于讲授的课堂教学肯定要比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发现式学习”有效得多。所以我们中国学者,尽管也很推崇“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协作式学习”这一类学习方式,也很强调教师应当发挥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三种作用(因为这一类“学习”与“作用”确实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很有效),但我们决不忽视基于讲授的课堂教学,决不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授作用。问题是应当如何进行讲授特别是如何帮助学生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

49、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 总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仅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言也是多方面的,既要发挥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提供者,学生深化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等三种作用;也要遵循奥苏贝尔理论,正确发挥基于讲授的课堂教学优势。只强调某一种理论都有其片面性,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三.世界各国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 面临挑战的对策,(3)两种对策的问题解决思路与策略有较大区别 为了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需要广大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必要素养与能力。在该组织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中,明确规定这类素养与能力包括: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等四个方面。可见,联合国教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