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ganghan@126.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76009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ganghan@12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ganghan@12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ganghan@12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ganghan@12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韩刚ganghan@126.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刚 () 2014 7 28, 教学有效性案例分析,外教社2014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内容提要,什么是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课堂话语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课堂教学分析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教教材); 向学生介绍和解释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含学习的经验与相关人生体验); 选择和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其知识建构的机会; 通过交流和协商促进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探讨可

2、能挑战潜能与发展的机会与途径。,对教学工作的不同理解,教学是一系列规范和可以模仿的课堂行为? 教学是一整套可以综合应用有关教与学的系统性原理、方法和技术? 教学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学习、课堂、学生等问题的一种个人理解或解释? 教学是教师基于个人经验在特定课堂环境中为促进学习而进行的一种互动性决策与协商的过程?,什么是教学?,教师的互动性决策与协商,Richards & Lockhart 1996,课堂教学基本因素及其关系,韩刚, 2011,介绍的有效性:让学生正确了解和理解教材的内容,比如课文主题、文章结构、英语语言及写作的特点、课文的文化含义以及作者的实际观点与意图等; 选择的有效性:让学生聚

3、焦的内容符合其认知特点,有利于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 创造的有效性:让学习形式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用目标语来表达个人思想的充分机会,挑战其潜能; 管理的有效性:让不同认知风格和能力的学生都带着清晰的目标和兴趣,积极参与、思考、交流、互动; 促进的有效性:让教师的决策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策略、思维方式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纯正、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优美、流畅的英语表达和与学生自然、幽默的对话技巧; 教师高超的课堂组织、管理和调动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与组织形式; 教学的目标与学习过程一致,问题与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

4、积极思考和运用语言表达自己; 课堂交流与协商能否挑战学生潜能、解决学习困难,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有效建构知识。,观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材料的分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与教学意图,如课文的主题、结构、文体与语言特点、可能隐含的社会观点、文化含义等,从而了解教学的基本目标、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的分析:了解课堂教学活动(问题与任务设计)的内容与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具体的学习需要,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思路,是否有利于学生解决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否真正实现了学习目标; 课堂话语的分析:了解教师话语、课堂交流和学习机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师生、生生之间课堂交流策略是否为学生思考和语言表达提供

5、了机会,是否有利于其学会学习。,课堂教学分析的基本方式,New College English:Integrated Course 2(外教社第三版)UNIT 8: 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Stacia Robbins 课文主题:(the theme) 文章结构: (the writing structure) 语言特点:(the features of language in writing) 教学重点:(the focus of teaching) 设计思路:(the possible questions & tasks),教材分析案例,教学目

6、标:通过略读、查读了解课文的主题,联系现实进行中、美诚信文化的比较;了解文章结构、课文思路,理解课文,进行部分语言知识操练,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结构:1. 介绍主题,让学生做“测谎”游戏; 2. 介绍中心思想,中美文化比较:批判今天社会的不诚信;3.介绍课文结构,查读和操练部分关键词句;4. 解释课文结构的逻辑关系;5.通过讨论“诚信是否需要相互认识”来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从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出发来批判不诚信的问题。 教学方式:介绍与解释。 学习效果:根据教师的思路(非正确的思路)被动地阅读,误解了课文主题内容;仅仅关注和理解课文中极有限的词语、句子,不关注该文特定的

7、阅读方法;师生、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运用目标语表达自己的机会。,教学内容分析案例,课堂话语分析案例,由于对教材的误解,使学生难以正确解读课文主题、作者的真实意图与课文深层的文化含义; 由于缺乏清楚、明确的教学与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局限于阅读活动的形式和对部分目标词、句的解释; 由于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及困难的充分理解与思考,对学生的实际理解过程缺乏有效的引导; 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问题和任务设计,使师生、生生之间没有互动性的交流、挑战与思想的碰撞; 总之,学生缺乏自己去探索与创造知识的机会。,分析结论:主要的教学问题,不了解外语教学中互动性“社会建构” 的本质意义,如积极的

8、课堂环境中的交流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不了解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从教材和教师那儿获得现成的知识,主要是为了让他们通过课堂交流获得学习、思维的方法与建构知识的经验; 不了解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解读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某些词句的使用规则和特点,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有机会与课文的作者、教师、同学交流,说出并反思自己对课文的个人理解与解释; 不了解外语教学的方式,不应套用某既定教学模式或流程,而应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实际反应,选择或创造各种方法、策略,来挑战性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三十年来,随着认识论哲学从实证主义向建构主义、解释主义的转向,人们开始意识到:知识(knowledg

9、e)不能再被看做孤立、客观的实体,知识与识知者(knower)和识知的过程(knowing)密不可分。 知识是由识知者主体自己建构的,而非外部输入的结果。,从实践认识论理解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为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一种互动性的决策与协调过程。 教师的课堂决策是基于其自身经验和所处的环境对课堂教学因素及其关系的一种个人解释,该解释因人而异,包含了教师全部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教学、以及生活的个人理解。 正是在这种互动性决策和协调的过程中,教师才能获得对学生、任务、课堂的理解,也才能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结语:反思性实践教师的生活,通过课堂教学

10、分析,客观评估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方法; 通过反思、交流与学习,修正自己的个人教学理论; 通过与行业内其他教师的教学观摩、交流和研讨,获得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通过批判性、反思性的教学研究,发展教师的个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 通过创造性、反思性的实践生活,让自己成为终生学习者,不断获得专业成长。,参考文献,1 Freeman, D. 1989. Teacher training,development,and decision making:A model of teaching and related strategies

11、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23-1. 2 Richards, J. C. & Nunan, D. 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Richards, J. C. 1998. Beyond Trai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12 4 Richards, J. C. &. Lockhart, Charles, 1996

12、.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8-112 5 Polanyi, M. 1957. The Study of Man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6 Sch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M. London: Temple. 66-68 7 Shulman, L. S. 198

13、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new reform 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 1-22. 8 Wallace, M. J. 1991.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Williams, M. & Burden R.L. 1997.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Time for questions,Thank you very mu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