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接受理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78312 上传时间:2019-04-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者接受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读者接受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读者接受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读者接受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读者接受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者接受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者接受理论.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西方文论概况,1、两个阶段现代主义文论和后现代主义文论 2、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学主义文论 3、三个转向文本的转向;读者的转向;文化的转向 4、五个研究维度注重作者心理表现研究方面;注重作品本体研究;注重读者阐释接受方面;注重文艺的社会批判研究;注重思维论价值论全面转型的“后学”文论;,第七讲 接受-读者反应批评,1、问题的提出; 2、 “读者的转向”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 3、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核心概念和研究特色; 4、北美读者反应批评:斯坦利费什“感受文体学” 5、理论的应用:对具体作品和文化事件的解读,世界作家作品读者,1、在

2、传统理论中,对于作品的意义而言,读者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扮演着一个容器的角色。文学阅读只是读者根据作品的内容对于作者意图的寻解过程。 2、 20世纪读者接受理论肯定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地位,探讨读者在参与文本意义的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其间的复杂关系。,“读者的转向”,1、社会背景; 2、理论基础现象学和阐释学; 3、德国接受美学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4、北美的读者反应批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 3、库恩的范式理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

3、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相对性原理: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和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狭义相对论 E=mc,Back,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 测不准原理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Back,托马斯库恩 Kuhn,Thoms Samual,19221996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谋杀“科学”事件 范式理论Paradigma Back,现 象 学,

4、哲学的“第三条道路” “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的艺术 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胡塞尔Husserl,1859-1938,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现象学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代表人物 “文学作品究竟是什么” 文本四个层面 1.语音层: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 2.意义单位层 3.被再现的客体层 4.图示化方面层 :“在具体化中,读者 的独特的共同创造活动开始起作用” 5.“形而上的性质”,Roman Ingarden 18931970,英伽登,阐释学Hermeneutics,解读圣经及基督教文献和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一种文字诠释技巧和规则 一种关于理解认识过程的理论 (施莱尔马赫) 认识

5、论的解释学(狄尔泰) 本体论哲学,理解成为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方式(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Friedrich Daniel Ernst,1768-1834 德国神学家、哲学家、解释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 将具体的诠释规则和诠释技术上升为诠释方法论; 提出了心理学诠释的规则, “主观地重建客观过程”,狄尔泰 WCL Dilthey,18331911,生命哲学的创始人。 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 ;“体验”和“理解” 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

6、意义。,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存在与时间(1927) 使解释学从方法论、认识论转变为本体论哲学; 理解的历史性;“前结构” 理解是对意义的再创造,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1900-2002,真理与方法(1960) 探寻解释和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 “一切解释学的境遇是被我们自己具有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没有它们,也就不可能有所视见。” “对话” 、“视域融合”,理解、阐释、对话,传统阐释学 1、文本蕴含着客观意义; 2、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文本蕴含的客观意义; 3、要获得文本的意义,解释者必须放弃自己的主观成

7、见。,当代阐释学 1、文本的生命存在于不断地被理解、被误解和被创造的过程中; 2、理解就是对话,是一个“视野融合”的过程; 3、匿名的主体是不存在的,一切理解必然受到时间的限制;,接受理论 Reception Theory,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塞尔提出。由于它诞生在联邦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康士坦茨,通常也被人们称为“康士坦茨学派” 。 他们的理论特色在于超越传统文学理论的研究范围,不再把作家和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是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着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姚斯(Has Rob

8、ert Jauss),针对以往只专注于作品和作者的研究,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就是接受美学。 这种研究着重于读者研究,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认为文学史就是一个期待视野不断变化的接受史。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本文作为有待演奏的乐谱,“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象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

9、n,在文学阅读之先,以及在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示,并且产生阅读期待。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伊塞尔(Wolfgang Iser),主要著作文本的召唤结构、阅读行为:审美反应理论、隐含的读者、阅读活动的现象学研究等。 “召唤结构”、“不确定性”、“间隔”、“空白”; “隐含读者”,召唤结构 appeal structure,伊塞尔主要把探讨的重点放在阅读过程中,把意义看成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文学文本中充满了“间隔”和“空白”,刺激读者

10、重建,邀请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是建立在“不确定性”上的,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作者写出的部分和未写出的部分形成的裂缝和空隙。伊塞尔注重接受活动中的文本研究,关注文本的空白和召唤结构,更多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隐含读者 (implied reader),伊塞尔认为隐含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 既非现实的读者,也不是理想的读者; “潜在的读者” 朱立元 形形色色的“读者”,思 考 与 探 究,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特殊性(读者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一个角色):例如寒冬夜行人(卡尔维诺)灵山(高行健) 在你的阅读经历中,你的读者角色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11、,是不是还有不同于理论家们所说的另外不同的特征。 批评家作为一类特殊的读者,和隐含读者、作家、作品的关系是怎样的(如金圣叹、脂砚斋等) 选择一本畅销书,对其读者群做一个抽样调查;,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读者反应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批评理论流派。这一流派与德国及欧洲范围内的文学接受理论相比,更加强调读者作用,注重对于读者阅读活动的考察,倡导以分析读者阅读过程的感受和反应为主的批评方法,被认为是文学接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代表人物:斯坦利费什 (Stanley Fish,1936)文学在读者中:感受文体学,“意义即事件” 读者

12、反应批评对文本意义的认识,1、针对新批评的“感受谬误”; 2、意义不是一个客体,而是一个由读者参与、发生在读者身上的事件; 3、阅读是一个按时间顺序对逐一出现的词句不断作出变化发展的反应的过程。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知识的读者” 读者反应批评的限制因素,强调以读者的阅读经验为意义中心,是否会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局面呢? “有知识的读者”(“理想的读者”)(informed reader):具备“语言能力”“语义能力”“文学能力”的读者。 “解释团体”看到一首诗时怎样确定它是一首诗,延 伸 阅 读,张隆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载读书1984年第3期,最早的介绍) 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出版社,1987)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邓新华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2000),话题讨论:红学界的一场PK,刘心武,刘心武揭秘(1-4部),引发国内新的“红学”热潮 ;2010年,再次登上百家讲坛揭秘曹雪芹原笔原意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秦可卿身世猜想”、“贾元春死亡之谜”、“妙玉身份之谜”,红学家,从刘心武“包二奶”看知识分子的堕落 没有遵循学术规范 “新索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