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建议.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0431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建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建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建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建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建议.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 必修3教学建议,江苏省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沈 斌 http:/www.czdljy.org, 教材是如何帮助学生学的 理清教材的脉络关系, 教学展开的若干建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教师视角的课程标准解读,1-1 必修模块之间的关联 学科背景/学习内容与方法/价值追求,自然地理地理1,自然地理环境自身的演化过程、机制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环境对人类活动: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人文地理地理2,从地域角度看待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以地为生,协调人

2、地关系,区域地理地理3,在区域视角下看待人地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综合、实践、应用: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尊地之规,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2 必修3的相关课程标准要求表述方式,“内容标准”中教学目标行为化的表达,“结合/运用实例,分析/了解”,“举例说明”,“以为例,说明/分析”,倡 导 案 例 教 学,陈述方式:主题区域 学习内容:重在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分析方法和获得理性认识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1-3 必修3的相关课程标准要求对各条标准的理解,1-1 1-2 1-3 1-4 2

3、-1 2-2 2-3 2-4 2-5 3-1 3-2 3-3 3-4,第一部分:引言和承转 第三部分:简单和独立 第二部分:重点和主体,选择了五大主题: 环境与发展问题 流域开发 农业可持续发展 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对策,2-1 地理必修3目录,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

4、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其内在的逻辑,2-2 教材各章节与“标准”的对应,第一章 第一节 第1-3条“标准” 第二节 第10-13条“标准” 第二章 第一节 第5条“标准” 第二节 第5条“标准” 第三章 第一节 第8条“标准” 第二节 第6条“标准” 第四章 第一节 第7条“标准” 第二节 第9条“标准” 第五章 第一节 第4条

5、“标准” 第二节 第4条“标准”,2-3 利于认知的体系结构,2-4 教材叙述思路,以真实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材。 以问题(关注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线索来整合教材内容:第一,通过总述提出问题引出案例;具体分析案例,将其置于一般原理之中,夹叙夹议,见事见理; 着眼点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能迁移、扩展运用到其他区域。同时,问题的设计方面:对案例本身从一般的角度设计问题;对同类问题的不同方面设计问题;对同类问题的不同区域设计问题;对某热点问题选择适当区域设计问题。 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可持续在于追求更优而非最优;区域的可持续在于因

6、地制宜;区域的可持续在于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协调,以及各行业的协调;可持续是在人们的持续反思和批判中走向更优的(例如湿地保护和修大坝)。,2-5 教材体例设计,内容提要,案例,阅读和活动,问题研究,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 随文的思考,引导思维方向,养成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阅读: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 活动:侧重展开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有指导的探究。,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问题研究。侧重过程与方法,结果具有开放性。,案例:选择那些典型性、说明性的内容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课文: 文字和图像

7、,读图思考 思考,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除注重内容的规范、文字的规范和逻辑结构的规范之外,还要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纲挈领,引导学习。,3-1 时刻关照高中地理要阐明的基本地理思想,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该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综合地看待问题: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人文现象联系起来; 动态地观察世界:要素和系统的变化,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互依赖和影响;

8、多样的空间表述:图像、语言、数学和数字等方法的运用。,3-2 养成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例: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横向比较(空间的视角)以长三角与松嫩平原为例,活动中呈现建筑的南北差异。 纵向比较(时间的视角)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阅读中呈现关于区域发展阶段。,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一种地理思想,即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3-3 基于地理必修1和2,综合地、实践地加以运用,地球的运动,大气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人口过程,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的形成,如,在基本地理

9、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地域视角”关照之下,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例: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逻辑结构,背景、成因、过程,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4 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学会方法、注重迁移,教科书要充实那些根本性的、基础性的、本质性的知识,使学生得以借助通过精选的材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主动学习、探究和归纳推理,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学到的是学科的系统思想而不是系统材料,使他们能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掌握牢固,学以致用。,必修3主案例与拓展案例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主案例:分析问题的基础。边叙边析。 拓展案例:减少单

10、一案例的局限性,提供“迁移”的平台。,主体案例的选择:典型性、说明性、可迁移性,拓展案例的选择:典型性、分析性(学习性),案例的选择: 真实性真实发生 典型性可说明,基础、基本 示范性可迁移,例:第三章的内容结构,选择案例的理由:,为什么选“煤炭”?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消费能源(66.1%),为什么选“山西”? 煤炭储量和产量全国第一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建立能源基地,为什么选择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田纳西河流域是世界上较早以现代综合理念进行开发的范例(始于20世纪30年代) 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有丰富的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整个管理体系运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区

11、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国山西,美国田纳西,煤,水(流域),条件:煤藏/市场/交通,建设:采得多运得出,传统工业,综合利用:产业链,新变化,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背景:自然要素,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土地/植被/环境,综合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时间线索/发展,现象(个),问题(类),方法意识,案例材料,案例所蕴含的方法,案例的呈现和使用,问题意识,迁移意识,明晰的结论和方法,学以致用,问题解决和系统学习相结合 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获得体验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教材中的“问题研究” 畅想式问题 热点或焦点问题 国家建设问题,教材中的“活动”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思

12、考”, 教材文本的叙事逻辑,显性探究,隐性探究,3-5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成分”,必修3各章问题研究及其实施要点,把“问题研究”当成常规课来“讲”。,根本不组织研究。,相关对策,“问题研究”中的问题,转变观念,认识价值。 两个研究,适当结合。 灵活安排,适当取舍。 创造条件,分类实施。, 研究思路 知识拓展 分析讨论 执行任务, 围绕重点内容和核心思想 有思维价值 有兴趣、能操作,区域工业化:清晰阐述,区域城市化:隐含其中,背景,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现状及原因 问题与分析,发展方向和对策,教材文本叙事逻辑中暗含分析方法和思路 例:第四章第二节,二三产业带动城市化,城市化问题延缓社会经济的

13、发展,调整和规划,3-6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主要内容: 生态可持续:环境优化;经济可持续:资源保障;社会可持续:区域公平。综合减灾。,两大线索: 人与自然的和谐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即环境与发展的合理调控。 人与人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尊重不同文化,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思想方法: 问题原因(过程、结果)对策 区域差异区域发展区域联系 区域特征区域产业区域问题 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开发整治公平 设计实施调控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社会、经济角度):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长期自由分离; 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长期背离; 对环境资源的无偿占有与自觉保育之间的严重失衡; 追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环境成本外部化、环境巡租所导致的制度失灵和政府失灵。,谢谢!,欢迎批评指正!,邮箱: QQ:309140935 http:/www.czdljy.org,1-1,1-2,1-3,1-4,2-1,2-2,2-3,2-4,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