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1075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教育目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教育目的.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全面发展教育 第三节 素质教育 第四节 创新教育,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教育的性质(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与总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的。,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下图例表示: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各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每次课的目标,二、确定教育目的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

3、力的影响 2.生产关系的影响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教育目的观。 这些教育目的观从价值取向方面来说,分为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两大类。,1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 教育目的观,(1)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 卢梭提出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 ,即培养“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2)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

4、谐发展。”,(3)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92,小 结:,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

5、值实现放在第一位,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 教育目的观,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不仅仅是两弹一星,也不仅仅是飞船上天,也不仅仅是随后展开的更复杂的太空探索。国家主权的强大、民族的强盛也不仅仅依赖于此,还在于给每个社群、每个公民实现自

6、己的光荣与梦想的充裕空间,并让社群与公民的追求保持和谐统一。为自由社会培养人,这是教育的社会职能在现时代最核心、最根本的体现,因而是今天我们教育的重要使命。” 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2005年版16,小结:,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的价值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其特点是: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7、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 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的

8、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情趣以及个性等方面充分、自由、统一、和谐地发展。,对这一概念的理解:,(1)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条件。,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生产劳动需要教育与它结合。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1.德育 (1)德育的含义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

9、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其本质是育德。,(2)德育的基本任务,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2. 智育,(1)智育的含义 智育是教育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它是构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智育的基本任务,第一,

10、传授知识 “不同的知识系统,塑造着不同的人生;完整的知识基础,造就完整的人生;片面的知识基础必然带来片面的人生。因此,要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知识,首先就要对人生的知识需求进行一个类型的划分和程度的区别。否则,课程结构的改革就没有根据,就会陷入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地步。”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145,第二,发展技能,2005年9月9日是第39个“世界扫盲日”。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共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中国教

11、师2005年第10期,第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100年前的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的三篇论文。爱因斯坦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使物理学界改变了对运动、能量、光和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进而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3)智育的途径,第一,课堂上:语文、数学、科学课程、社会课程等,都是开展智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课堂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等,也都开展智育的重要途径。,3. 体 育,(1)体育含义 体育是指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

12、教育。,“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以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宪章,(2)体育功能 第一,健体功能 体育活动对身体机能有促进作用。 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二,教育功能 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的培育。 克服困难、自强自尊的意志磨炼的培育。 优雅姿势、形体和协的审美熏陶的培育。,“体育的精神,就是竞争的精神,就是超越的精神,就是在自觉遵从共同规范的前提下,最大

13、可能地发挥个人的潜力,追求卓越和成功。在机遇与挑战瞬息万变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竞争精神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2005年版75,(3)体育的基本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 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4. 美 育,(1)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学校,是美的永久发源地。在每一个青年的回忆中,学校作为童年的美、世界的美、聪明才智的美、认识美、高尚情操的美保存下来。如果每一个人没有感到学校是美的,也没有体验到因此而产

14、生的高尚情感,学校就不能成为人民教育的发源地。”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37,(2)美育的任务,第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培养敏锐最强有力的手段是美。美是顶峰,你从顶峰上可以看到那些没有理解和感受到的美的东西,可以看到那些从来没有看到的喜悦和崇高精神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9,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艺术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艺术深深扎根于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的东西之中。” 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28,第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

15、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接触艺术作品是不足以引起美感体验的。必须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地参与到作品中去,还要有一种能够发现演出、诗歌和四重奏等艺术作品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能力。” 玛克辛格林艺术与想象:如何克服严重的停滞阿伦奥恩斯坦等著当代课程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5,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许多优势;如果你身上还有一点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

16、84年第2版97,(3)美育的类型,第一,艺术美育 “一个艺术家,不管他是哪一个专门方面的艺术家,即使他的所有作品都毁灭了,他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家仍然独立地、不变地存在着的。” 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5,第二,自然美育 “到了自然的力量已经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到了生产的方式已经达到圆满的地步,到了劳动力已经节约到最高程度,到了教育已经安排得当,能比较迅速地为较重要的活动作好准备,到了因此而有大量增加的闲暇时间,那时候艺术和自然中美的东西就很合理地在所有人心中占很大地位。” 斯宾塞教育论单中惠、朱镜人主编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03,第三,社会

17、美育 “只要一个家庭,甚至只要一个人受到文学艺术和智慧的教育就足以引导一个国家走上正义。但是,哪里没有文学艺术的繁荣,那里所有的学问就会消失。” 弥尔顿论维护学习吴元训选编中世纪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561,第四,教育美育 “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才能,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音乐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职责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255,5. 劳动技术教育,(1)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 向学生传授劳

18、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2)劳动技术教育内容 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3)劳动技术教育任务 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第二,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第三,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的技能。,(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 1.德育是方向、灵魂,在各育中居于首位,对其

19、它各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 2.智育是主体、中心,为其它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 3.体育是基础,是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 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第二节 素质教育,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一)素质 素质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独特功能的品质。 。,人的素质的内容,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和心理素质,“现代化人” 素质特征是 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 乐于发表意见; 时间观念较强; 对人本身的能力较

20、有信心; 计划性较强; 普遍的信任感对周围人较多的信任; 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之原则; 对新式教育感兴趣; 比较尊重他人。,(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二)实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为重要目标的教育; (6)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三、素质教育的实施,(一)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

21、机制; 2改革考试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 4.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 5.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机制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1、师生互动,凸现主体; 2、指导方法,改进教法; 3、动手动脑,鼓励创新; 4、培养个性,和谐发展; 5、全面施教,整体优化。,(三)抓好课外活动这一辅渠道; (四)消除几种错误认识: 1、取消中小学升学考试就是实施素质; 2、只要抓好了课外活动就是实施教育; 3、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特长。,第三节 创新教育,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一)概念 创新教育是指培

22、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二)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创造性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主动地探究未知,不墨守成规,不被动接受,不满足现成的思路与唯一的结论,敢大胆想象和思维,敢于求异求新,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二、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三、创新教育的理念 (一)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亟待开发的创新潜力。 (二)创造潜力是可以开发的,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 人人蕴含创新、人人可以学会创造。,四、创新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23、方面: (一)创新意识:指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力。 主要包括创新的内在需要与动机、质疑与批判意识、探索与求实意识、坚韧与拼搏精神、冒险与牺牲精神。,(二)创新人格:是个体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品质,是创新的动力和保证。,童长江创造教育实验研究的测量与评估 通过逻辑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创造性个性的四个主要特质为: 自信心:对学习对工作和对自己都充满信心;不依赖别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探索欲: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广泛,追求新异。 挑战性: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努力追求成功,具有进取心和冒险精神。 意志力:具有坚持

24、性、果断性、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三)创造性思维 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积极主动性三个根本特点,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 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地表达出的观念和设想的数量,或者说作出大量反应的能力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 灵活性(flexibility):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灵活地思考问题,或者说产生相互不一样的主意的倾向得出尽可能不同的想法; 独创性(originality):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出心裁的解决问题思路,或者说产生的思想具有相对的稀罕性; 精致性(elab

25、oration):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五、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 (二)确立创新教育的目标,围绕创新教育目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三)建构创新教育的模式一体两翼的模式; 1、以创造性训练系列课为载体; 2、以创造性学科教学为主翼(主渠道); 3、以创造性实践活动为辅翼。,(四)教师自身要造就成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指那些思想解放,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有以下特殊品质:,1.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 2.热爱创造性活动,能随机应变地处理各

26、种问题,能运用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方式进行教学; 3.由于他们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4.善于组织集体创造性的气氛,使集体形成宽容和互相理解氛围; 5.能倾听学生的设想和计划,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 6.承认学生的创造性,能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并能向学生表明,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五)实行创新性教学,1、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创新动机; 2、立足“双基教学”,打好知识基础; 3、训练创造思维,超越单纯模仿; 4、培养非智因素,强化情商作用; 5、加强实践运用,发展创造能力。,(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下列学习行为应当受到鼓励: 1.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觉进行自学活动,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在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后,花一定的时间在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其他活动上;,3.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长时间的探究; 4.不唯书、不唯上,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吸收; 5.好问,喜欢寻根究底; 6.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搞实验等等。,1、查阅有关素质教育的资料,写一篇读后感或小论文。 2、查阅有关创新教育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3、调查一所学校,了解他们开展创新教育(或素质教育)的现状,谈谈自己的感受?,思考与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