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万课观感思考.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584368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8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人万课观感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千人万课观感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千人万课观感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千人万课观感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人万课观感思考.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优秀精品课件文档资料,观课感受与思考,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高枝国,千课万人,一、从名师身上学到的 和学不到的,外在:设计、语言等可模仿的 内在:气质、素养不可复制的 吴老师提到的“悟道”: 理念、情感、修养,听课时经常有的感觉: 舒服、自然、真实,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听他们的课很舒服?是设计?是语言?是充分预设?都不是,或不完全是,我觉得就是一种教学气质。这种气质有先天因素,但更有后天的历练、沉淀,这种气质既是内在的,也是外显的。这种气质不在于语言的华丽,不在于设计的精巧,不在于手段的现代,也不在于方式的多样,这种气质是自然朴实的,这种气质是没有雕琢的,这种气质是淡定自若的,这种气质是全情投入的

2、。总之,这种气质就是让你听课感觉舒服、不累,不做作,不矫情。,教学气质,气质 心理学名词。辞海里的解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心理学释义: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是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的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气质并不是自己所说出来的,而是自己长久的内在修养平衡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结合。,我们熟悉的领导气质 气场、组织领导能力的自然外显,教学气质: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内在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及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 幽默:调侃、哗众取宠(单口相声课堂) 自然而然、非刻意而为的 激情:“变声”课

3、堂 全情投入、思维碰撞,具备这样的教学气质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可能还少一些教学智慧,少一些教学经验,少一些教学技巧,少一些专业储备。我们还需要对教学气质再提升,要懂得一些儿童教育心理以及学科专业知识及思想内涵,也就是再增加一些学科气质:包括心理学和数学。 当补足这些缺失的时候,当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也就离教学艺术不远了。而教学风格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吴正宪老师认为: 教学要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特点:能够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对话。 被誉为儿童数学教育家,数学学科气质:真正的数学气质来自数学文化。数学思考深

4、刻、观点独到,能够紧紧围绕数学学科的核心。 当教学气质、学科气质逐渐形成,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时,教学艺术就形成了。,张齐华: 教师与数学,二者理应相互交融、合二为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就是数学!他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设计、语言等可模仿的 气质、素养不可复制的,外塑气质 内修素养,二、从数学广角的教学来看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培养,数学广角的重要任务: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变化之一: 由双基四基,增加的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这一点来看,数学课程标准

5、修订后的教材在这一点上会更加重视。,注意的问题 一、不要一味追求教学深度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体验来感悟,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师认为“尽量挖深教材就会使思维训练的层次越高”,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二、把握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既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直观的操作层面,而忽视从直观上升到抽象的过程。也不能从直观到抽象提升过于直接(跨过表象阶段),忽视了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数学广角”的教学应注重“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强调“无痕”。,吴老师:搭配问题 本单元重在向学生渗透排列与组合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

6、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排列与组合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比如人们出行可选择的路线,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体育比赛中比赛场次的设定等,这些都需要用到排列组合知识。 搭配问题主要是用枚举、组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吴老师:搭配问题 很多学生面对搭配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类问题: 1片面思考(遗漏) 2无序思维(重复) 3脱离不开具体实物,很难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这类问题。(建模),吴老师今天的搭配一课: 平凡中蕴藏着大智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差异、思维发展规律)

7、,特点1:活动设计精心、有层次 学具的无序摆放体现顺序的重要 记录搭配过程方法多样、发现真实问题 “上下刷”形成表象、建构模型(由静态图示到动态的表达,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记忆模型形成的过程) 从穿衣搭配到吃饭、路线搭配模型应用,体现思维的层次性,特点2: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顺学而教 谁和谁都不讨论、独立想一想,然后汇报 (文字表述、画实物图、用符号表达多种方式呈现,体现了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并关注差异) 为啥有的乱了,怎样从乱到全分类、有序 学生经历了“生活经验(对应)数学活动体验(有序)抽象建模(符号表达)”的思维过程 既要能走进去(情境、生活经验),还要能走出来(抽象、去情境化)。,“

8、去情境化”(模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入适当的图形或符号,从而实现与具体情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必要的抽象的重要性 从穿衣、吃饭、走路等情境中抽象出搭配的数学模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情境中知道用模型来解决问题,在模型中知道现实情境的意义。 “小三毛”的课堂表现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真实思维过程,让其从乱中悟出“有序”的重要性,价值为凡。,柏老师:合理安排时间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关键:理解优化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特

9、点1: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让学生理解“同时做”,“最少”。 渗透“大数里含小数,大活里含小活”这一简洁的优化策略,初步建立运筹意识。,特点2:让学生亲历比较、归纳的过程。 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再次步入“沏茶”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比较、梳理、归纳等活动,进一步领悟优化、运筹等思想。,思考: 华罗庚的优化法:尽可能省时间省力的情况下,做最多、最适宜的事情。 是否可以再深入体会一下。,提升对“合理”安排的认识: 对于他们的“合理”安排,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张小乐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王小亮边吃饭边看电视节目学英语。 (3)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

10、急转弯 ,放学后在车站等车时拿出来看。 写板报稿、写作业,渗透集体重要(写板报稿可以先构思),不够明晰。,牛老师:植树问题(分隔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这些问题中较难理解的是植树,段数(间隔数)与棵数的转化。核心思想:一一对应、转化、化归。,本节课改变了植树的情境,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并利用找规律的经验,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帮

11、助学生发现间隔与棵树的关系。回避了植树问题中段数与棵数的转化难点。 抓住了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充分一一对应的思想,不断强化,解决了有关植树问题的多种情况。,教师并没有出示三种植树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式(可以看出是教师有意而为,也许是为避免公式化、类型化),从课堂反馈看,学生的理解与应用效果很好,但如果反馈的面积再大一些,也许更有说服力。尤其在解决真正的植树问题时。 同时,如果再给学生一些空间,放手让学生对后面几种情况自己通过前面的学习进而迁移,通过画一画等方式解决问题,也许学生理解的会更深刻。,对于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个人认为,提炼出来也许更能加深学生对此规律的理解,这也

12、是学习水平的必要提升。我们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解决问题时还停留在重新寻找规律的思维初始阶段。 理解了寻找规律的方法与记住规律不矛盾。当学生忘了规律时,这种思想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张老师:找次品 教师采用了以简驭繁的策略,从3、5、9入手,通过操作、归纳、推理,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而解决8、27、81的情况,并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分三份的优化策略。,在这里,教师提出:分三份,称一次就可以找到次品在哪组里,分5份呢?以期得出分三份的优化策略。但分2份,也可以一次找出次品在哪组,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不妨从排除正常品的多少入手: 分2份,只能排除1/2, 分3份,可排除2/3。无法平均分三份的,三组尽可能均匀,排除的依然大于1/2,剩余的越少,称的次数也就越少。,以上仅为个人拙见, 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